会诊制度岗位职责
会诊制度[模版]
会诊制度[模版]第一篇:会诊制度[模版]会诊制度1.会诊包括院内会诊、院际会诊。
2.院内会诊2.1 院内会诊包括院内常规会诊、院内大会诊及院内急会诊。
2.2 凡遇下列情况,应及时请会诊:疑难危重病例需要有关科室协助诊治;危急病人需要及时抢救;重大手术前因病情复杂,涉及多学科,需要提供协助;医疗纠纷需要分析判断;以专业基础性疾病收入院后经诊断有其他专业情况或存在合并症;家属或病人有会诊要求,需要转科治疗等。
2.3 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申请医务科组织院内大会诊:2.3.1 临床确诊困难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危重病例。
2.3.2 拟邀请院外专家会诊或院内多科室会诊(超过3个专业)的病例。
2.3.3 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
2.3.4 已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投诉或可能出现纠纷的病例。
2.4 院内会诊管理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必须保证随时能找到会诊人员。
常规会诊,会诊医师应由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担任;院内大会诊,会诊医师应由主任(副主任)医师或科室主任(副主任)担任;点名会诊被点名会诊医师应及时参加会诊,不能安排其他人员顶替;被邀请参与第二次会诊,应安排主任、副主任医师担任;紧急会诊可由住院医师或值班医师先行处理,根据实际情况请示上级医师指导或由上级医师随后到达现场处理。
2.5 常规会诊一般须经主管医师提出,医疗组长同意后可实施。
2.6 组织院内大会诊时,申请会诊科室必须提前向医务科申请,医务科根据申请确定会诊医师后,将会诊医师名单反馈给申请科室,申请科室须提前做好会诊准备;受邀会诊医师须按时到达会诊地点,完成会诊工作。
2.7 邀请会诊前应将病人各项资料准备齐全,并及时将“会诊通知单”送达被邀请科室,被邀请科室应及时安排会诊医师。
2.8 常规会诊应在24小时内完成;紧急会诊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院内大会诊应在指定时间内到达;点名会诊按照邀请科室时间尽早到达。
2.9 应邀参加会诊的医师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严肃态度全力配合,认真检诊,积极提供有助于诊断和救治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会诊单上做详细记录。
医院会诊管理制度(2篇)
医院会诊管理制度乡镇卫生院会诊制度一、目的为了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特制定会诊制度。
二、定义会诊的流程标准。
会诊包括:科内会诊、科间会诊、急诊会诊、院内会诊、院外会诊、赴外院会诊。
三、职责1、医务部主任负责制定和修订会诊制度。
2、医疗科室医师负责执行会诊制度。
3、医疗科室主任负责监督和检查本科室会诊制度的执行。
4、医务部主任负责监督和检查全院会诊制度的执行。
5、院长负责监督和检查医务部主任会诊制度的执行。
四。
程序1、会诊对象急诊、门诊、住院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特殊病例和三日未确诊病例。
2、会诊人员资格原则上会诊人员由主治医师以上资格人员担任,紧急状况下除外。
3、会诊申请(1)科内会诊申请由主管医师向科主任提出口头会诊申请,科主任批准后执行。
(2)科间会诊申请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书面会诊单,主治医师以上资格医生审核签字,送达被邀请的科室执行。
(3)急诊会诊申请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书面会诊单,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急”字,立即送达被邀请科室执行。
病情个性紧急可在会诊单上注明“特急”,立即送达被邀请科室执行,或用电话邀请先执行,后补写书面会诊单。
(4)院内会诊申请由科主任提出,填写书面会诊单,科主任签字后,上报医务部或总值班批准。
由临床部或总值班通知受邀请科室后执行。
(5)院外会诊申请由科主任提出,填写书面会诊单,科主任签字后,上报医务部批准。
医务部负责与有关医院联系,发出邀请函;紧急状况时,可由医务部派人派车前往;必要时也可由申请会诊科主任携带病历,陪同患者到外院会诊;也可将电子病历资料,网上转发有关医院,进行远程会诊。
(6)赴院外会诊或手术申请由院外医院邀请,填写院外会诊邀请函,医务部审核后,上报院长审批。
4、会诊人员(1)科内会诊人员由本科室主任主持和召集,科室内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2)科间会诊人员由本科室主任主持,被邀请科室应由主治医师以上资格人员担任,特殊状况除外。
(3)急诊会诊人员被邀请科室应由主治医师以上资格人员担任,特殊状况除外。
医疗健康服务集团远程影像中心会诊制度、管理制度、医师职责、会诊纪录表
医疗健康服务集团远程影像中心会诊制度一、集团各院区放射科如遇到影像检查疑难病例,可以利用云医疗影像平台进行远程影像会诊,提供患者的影像检查图像和详细的患者病情、相关医技检查结果。
二、对集团内各院区放射科提出远程影像会诊的请求,集团总医院医师在15分钟内给予会诊并签发报告。
三、远程影像会诊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影像学检查的,可以到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总院医学影像科给予优先安排检查、及时发出诊断报告。
四、如集团总医院对患者影像检查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经全院会诊仍无法明确诊断者,立即与上级医院开通远程影像会诊。
五、请求会诊的院区放射科做好各种登记并留存会诊记录(会诊记录、会诊结果等)。
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各院区放射科医师岗位职责一、各院区放射科医师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需要提请会诊的,负责把病例图片传到云医疗影像平台,患者申请单项目补充完整,然后在集团影像群内或者远程会诊中心电话通知会诊。
二、各院区放射科医师提请的会诊病例,要保证检查图像质量符合规范要求,患者一般信息和主诉、症状体征要详细、完整。
三、对总院影像科会诊医师反馈存在的检查图像、报告书写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记录、总结、整改。
四、总院影像科会诊后签发的病例报告要及时查询、打印,如有疑问要及时咨询、沟通,同时要做好会诊病例信息的登记。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制度一、诊断中心划分区域,个人工位范围内属于个人区域,其余属于公共区域。
二、个人区域环境卫生由个人负责,每日打扫,包括桌面、地面、电脑主机、显示屏、小桌柜、桌面隔断等,时时保持干净整洁,桌面绿植个人负责养护。
三、公共区域环境卫生,由每天排好的值日班人员负责每日打扫,包括地面、门、窗、墙壁、洗手盆、公用桌子、书柜、大显示屏、门窗帘、公共绿植等。
四、爱护公共物品,保持环境干净整洁:自觉维护室内公共环境卫生及公共物品,用后及时归位;自己私人物品及时归位放置,禁止乱放;上班前到影像科更换工作衣、工作鞋后再进入诊断室工作,禁止换下的外套、鞋子乱放。
院内会诊工作制职责
院内会诊工作制职责引言概述院内会诊工作是医疗机构中一个关键的协同性工作,通过专家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精准的医疗服务。
为了规范和提高院内会诊的质量,明确相关职责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内会诊工作制的职责分工,以确保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一、会诊组织与协调1.1 会诊委员会的建立1.1.1 会诊委员会的组建:明确成员、领导,并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委员会结构。
1.1.2 会诊委员会的主席:明确主席的权责,负责整体组织和协调工作。
1.1.3 会诊委员会的秘书处:设立秘书处协助主席,负责具体的会诊工作安排。
1.2 会诊流程的制定1.2.1 会诊申请流程:规定患者或医生发起会诊的具体步骤和材料准备。
1.2.2 会诊安排流程:确立会诊的时间、地点、参与专家等具体安排。
1.2.3 会诊报告流程:明确会诊报告的书写、审核、反馈等流程。
二、专家参与与责任2.1 专家团队的构建2.1.1 专家的选聘标准:制定明确的专家选拔标准,确保专业素质和临床经验。
2.1.2 专家团队的培训:为参与会诊的专家提供相关培训,了解会诊流程和规范。
2.1.3 专家团队的激励机制:建立专家激励机制,提高其参与会诊的积极性。
2.2 专家的具体责任2.2.1 诊疗建议的提出:明确专家在会诊中提出详细、具体的诊疗建议。
2.2.2 会诊报告的书写:规范会诊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确保报告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2.3 会诊后的追踪:对专家提出的诊疗建议进行追踪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沟通与交流机制3.1 内外部沟通协调3.1.1 内部沟通:建立院内不同科室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确保会诊信息的畅通。
3.1.2 外部沟通:与外部专家或其他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信息共享。
3.1.3 会诊信息的记录:建立会诊信息的统一记录系统,方便查阅和追溯。
3.2 患者与家属沟通3.2.1 会诊解读与沟通:明确由哪些专业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解读会诊结果,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会诊制度(医院管理制度)
一、医务人员要以高度负责精神对疑难病例组织会诊,使病人得
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二、会诊前,申请会诊医生做好准备,详细介绍病情、说明会诊目的,做好会诊记录。
三、科内会诊:本科内疑难病例或者住院三日未能确诊的病例,由经治医师或者主治医师以上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四、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允许,填写会诊单。
普通会诊应邀医师要在 24 小时完成,并写会诊记录。
会诊医师必须
由主治医师及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会诊时必须对病人进行体检及
查看相关检查报告。
如需专科会诊的轻病员,可到专科检查,以避免专业设备仪器搬运。
五、院内会诊、疑难病例或者病情需要多科会诊时,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允许,并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人员参加。
普通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科要有人参加。
六、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科主任提出,
填写申请单,经医务科允许,并派人员参加,必要时并报院领导批准,
由医务科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
会诊由申请科主任负责组织。
必要时,携带病历,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
个别情况也可将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
七、急诊会诊:被邀请的人员,必须随请随到。
八、会诊中,要详细检查,发扬技术民主,充分讨论,明确提出
会诊意见。
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组织实施。
临床科室会诊制度
临床科室会诊制度一、目的规范会诊工作,提高会诊效率及会诊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二、范围适用范围:全院各临床科室三、定义会诊:指几个或一批医生共同诊断疑难病症,包括急会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和远程会诊。
四、院内会诊1.会诊医师资格:主治医师及以上。
2.科内会诊:主要对本科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手术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等进行全科会诊。
会诊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负责组织和召集。
会诊时由主管医师报告病历、诊治情况以及要求会诊的目的。
3.科间会诊:患者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需要其他专科协助诊疗者,需行科间会诊。
科间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会诊申请单,写明会诊要求和目的,送交被邀请科室。
应邀科室应在24 小时内派人员进行会诊。
会诊时主管医师应在场陪同,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
会诊医师会诊后填写会诊记录。
主管医师将会诊意见摘要记入病程。
4. 全院会诊:病情疑难复杂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等应进行全院会诊。
5.全院会诊由科室主任提出,报医务科同意。
会诊科室应提前1 天,将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和拟邀请人员报医务科,由医务科通知有关科室人员参加。
会诊时由医务科主持召开,副院长和医务科科长应参加并作总结归纳,统一诊治意见。
主管医师认真做好会诊记录,并将会诊意见摘要记入病程。
6. 急诊会诊:可以电话或书面形式通知相关科室,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10 分钟内到位。
会诊医师在签署会诊意见时应注明时间(具体到分钟)。
7.院外会诊:邀请外院医师会诊或派本院医师到外院会诊,应符合卫生部xx年4 月30 日颁发的《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执行。
8. 邀请外院专家会诊的情况:本院无相应专科、本院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病情需要,病人家属要求。
9. 邀请院外医师来院会诊:由经治科室向病人说明会诊必要性及会诊费用等情况,征得病人(或其家属)同意后填写《会诊申请单》,由科主任签字报医务科审批备案后,由医务科与有关医院联系会诊,会诊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并安排好陪同会诊人员,主管医师报告病史和做好会诊记录工作。
院内会诊制度模板(三篇)
院内会诊制度模板为规范我院院内会诊工作,提高会诊效率和会诊质量,特制订会诊制度和会诊流程如下:一、会诊管理制度1、会诊的必要性。
凡疑难病例,均应及时申请相关科室会诊。
通过会诊,可以使患者得到专科性诊疗建议,再经过床位医师综合性分析,可以得出最佳的诊疗方案。
2、会诊人员资质及责任。
正常上班时间,要求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参加,非正常上班时间可由总住院医师或值班医师先行处理,根据实际情况请示上级医师指导或由上级医师随后到达现场处理。
会诊后,会诊医师负责提出本科检查、诊断意见及治疗措施,供床位医师参考。
3、会诊分类及时限:按范围分:会诊分为科内会诊、科间会诊、院内会诊和院外会诊,按急缓分为急会诊和普通会诊,急会诊要求____分钟之内到位,普通会诊应在____小时内(节假日在____小时内)完成。
4、会诊文书书写要求。
所在会诊均要在提出会诊当日在临时医嘱上书写会诊医嘱,小会诊由经治医师详细填写会诊申请单,会诊医师在会诊申请单下方会诊意见栏书写会诊意见,并签名。
书府会诊的日期、时间、经治医师要把会诊意见在会诊完成后的当日或次日的病程记录中记录;大会诊按疑难病历讨论记录书写在疑难病历讨论记录本中,经治医师要在会诊当日或次日把会诊总结性意见作为会诊病程记录单独一段书写,该次病程记录的标题要写会诊记录。
5、被会诊患者所在科室的经治医师要在该患者治疗转归(转院、出院)后将会诊的及时性、有效性及病人的病情诊治情况告知相关科室或相关医师,由医务科组织的大会诊要将书面反馈意见报医务科,医务科每季度对各科室会诊的反馈意见汇总后进行分析、评价,找出会诊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二、会诊工作流程1、科内会诊。
由患者的经治医师所在的医疗小组提出,经治医师书写会诊申请单,组长签字,报科室主任或副主任签字,由科室主任(或被授权的副主任)组织,少于三个人员(不包括三个)参加的会诊,按单人会诊书写会诊意见,三个以上人员参加的会诊按疑难病历讨论形式书写会诊意见。
[规章制度]会诊制度
会诊制度(一)凡疑难病例,均应及时申请相关科室会诊。
申请会诊医师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如化验、 X 光片等相关资料,填好会诊申请单。
一、科内会诊对本科内较疑难或者对科研、教学故意义的病例,由主治医师提出, (副)主任医师或者科主任召集本科有关医务人员参加,进行会诊讨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统一诊疗意见。
会诊时,由经治医师报告病历并分析诊疗情况,同时准确、完整地做好会诊记录。
二、科间会诊1、门诊会诊根据病情,若需要他科或者专业会诊者,由病人持门诊病历,直接前往被邀科室或者专业会诊。
会诊医师应将会诊意见详细记录在门诊病历上,并同时签署全名;属本科疾病由会诊医师处理,不属本科诊疗范围的病人应转科被邀请科室或者再请其他有关科室会诊。
2、病房会诊院内科间会诊申请必须经本科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审批允许,会诊医师要求主治医师以上医师担任(急症例外),会诊医师接到会诊通知单后应签收并注明时间,并于 24 小时内前往会诊。
如有艰难不能解决,应请本科上级医师协同处理。
申请会诊科室必须提供简要病史、体检、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以及初步诊断和会诊目的及要求,并将上述情况认真填写在会诊单上,由主治医师签字后送往会诊科室。
被邀请科室医师会诊时,主管经治医师应全程陪同进行,以便随时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同时表示对会诊医师的尊重。
会诊医师应以对病人彻底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会诊,并将检查结果、诊断及处理意见详细记录于会诊单上。
如遇疑难问题或者病情复杂时,应即将请上级医师协助会诊,尽快作出诊疗方案并提出具体意见。
对待病人不得敷衍了事,更不允许推委扯皮、延误治疗。
申请会诊尽可能不迟于下班前一小时(急症例外)。
3、急诊会诊急诊科值班医师对于本科难以处理、急需其他科室协助诊治的急、危、重症病人,由经治医师提出紧急会诊申请,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急”字。
或者直接电话通知和邀请。
会诊医师必须在 10 分钟内到达申请科室进行会诊。
医院团队会诊制度内容范本
医院团队会诊制度内容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提高我院医疗质量,深化内涵建设,强化诊疗规范,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团队会诊是多学科协同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的重要手段。
会诊团队成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临床经验,确保会诊质量。
第三条团队会诊应遵循客观、公正、科学、保密的原则,确保患者隐私权和知情权。
二、会诊组织第四条团队会诊由医务部门负责组织,会诊中心负责具体实施。
各临床科室应积极配合,确保会诊顺利进行。
第五条医务部门负责制定会诊工作计划,组织专家团队,协调会诊资源,监督会诊质量。
第六条会诊中心负责会诊通知、专家召集、会诊记录、会诊结果反馈等工作。
三、会诊对象第七条团队会诊对象为诊断困难、治疗方案不明确或需多学科协同治疗的病例。
第八条下列情况应优先考虑团队会诊:1. 疑难、复杂病例;2. 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患者;3. 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的患者;4. 罕见病、特殊病种的患者;5. 患者及家属要求多学科会诊的。
四、会诊流程第九条申请会诊1. 经治医师认为患者需要团队会诊时,应向科室负责人提出申请。
2. 科室负责人审核同意后,填写会诊申请单,提交医务部门。
第十条医务部门审核1. 医务部门收到会诊申请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
2. 审核通过后,会诊中心负责组织专家团队,通知相关科室。
第十一条专家团队会诊1. 会诊时,专家团队成员应认真听取经治医师的病例汇报,查看病历资料,进行患者查体等。
2. 专家团队成员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诊断和治疗建议。
3. 会诊结束后,会诊中心负责整理会诊记录,反馈给申请科室。
第十二条会诊结果应用1. 申请科室根据会诊结果,调整患者诊断和治疗方案。
2. 医务部门对会诊结果进行跟踪管理,确保会诊效果。
五、会诊纪律第十三条专家团队成员应遵守会诊纪律,按时参加会诊,认真履行职责。
第十四条会诊过程中,专家团队成员应尊重他人意见,保持公正、客观,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
专家会诊医生工作制度
专家会诊医生工作制度一、总则专家会诊制度是指在医疗活动中,针对疑难、复杂、危重病例,由医疗机构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会诊,共同探讨诊断、治疗方案的一种医疗组织形式。
本制度旨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充分发挥专家群体的智慧和经验,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
二、专家会诊组织1. 专家会诊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临床科室负责人提出申请,报请医疗机构负责人审批。
2.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家会诊组织机构,负责专家会诊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3. 专家会诊组织机构应当制定专家会诊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措施,确保专家会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专家会诊人员1. 专家会诊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2)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2. 专家会诊人员由医疗机构根据会诊病例的学科领域和专业需求进行选择。
3. 专家会诊人员应当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积极参与会诊讨论,提出专业意见。
四、专家会诊流程1. 医疗机构收到会诊申请后,应当及时组织专家会诊。
2. 专家会诊组织机构应当提前通知专家会诊人员,并提供必要的病例资料和会诊设施。
3. 专家会诊人员应当认真阅读病例资料,做好会诊准备工作。
4. 专家会诊应当采取集中讨论的方式进行,会诊记录应当详细、准确、完整。
5. 专家会诊结束后,专家会诊组织机构应当及时向申请会诊的医疗机构反馈会诊意见和治疗建议。
6.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专家会诊意见,制定和调整诊疗方案,并告知患者及家属。
五、专家会诊质量控制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专家会诊质量控制制度,确保专家会诊工作的质量。
2. 专家会诊组织机构应当对专家会诊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医疗机构应当对专家会诊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水平和会诊能力。
4.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专家会诊意见的执行和跟踪管理,确保患者受益。
六、专家会诊费用1. 专家会诊费用由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医院会诊制度范文(二篇)
医院会诊制度范文一、目的医院会诊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病例存在疑难问题,需要多名医生联合讨论和提供诊疗意见的情况下设立的,旨在保障医疗质量,提高临床治疗水平的机制。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医院内各科室之间或跨医院之间的疑难病例会诊。
三、会诊成员1.主诊医生:负责病例的收集和整理,组织会诊,协调各方面工作,并将会诊结论反馈给患者或家属。
2.会诊医生:参与病例讨论和提供诊疗意见的医生,应包括相关科室的专家。
3.护理人员:负责会诊过程中的记录和协助。
四、会诊流程1.提出会诊请求:主诊医生向医院会诊办公室提出会诊请求,并提供详细信息和病历资料。
2.组织会诊:会诊办公室根据病情和专家资源,安排相关医生参与会诊,并确定会诊时间和地点。
3.会诊讨论:会诊期间,主诊医生详细介绍病例,各位会诊医生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讨论和交流。
4.会诊总结:主诊医生总结会诊结果,整理会诊意见,并向患者或家属解释和沟通。
5.会诊报告:会诊办公室根据会诊结果,撰写会诊报告,并将报告归档。
五、会诊原则1.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会诊信息应保密,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2.会诊应及时进行,以尽快解决问题。
3.会诊结果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
4.会诊过程中,各位医生应保持公正客观,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受个人偏见影响。
六、会诊责任与权利1.主诊医生负责组织会诊,协调各方面工作,并将会诊结果及时反馈给患者。
2.会诊医生应按时参与会诊,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尊重其他专家的意见。
3.会诊结果由主诊医生负责向患者解释和沟通,会诊医生可提供协助。
七、会诊记录和报告1.会诊过程中的讨论和意见应记录并及时整理。
2.会诊报告应详细记录会诊过程、讨论内容和意见,注明各位医生的姓名、职称和专业领域。
3.会诊报告应由会诊办公室撰写,并经相关医生签署确认。
以上是医院会诊制度的范本,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修改和补充。
医院会诊制度范文(二)1、凡危重疑难病例或涉及其它专科的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
院内科间会诊管理制度模版
院内科间会诊管理制度模版一、引言会诊是指专科医生或专家在医学上会商诊治病情的问题,以便得出更准确、科学、综合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
二、目的旨在规范院内科间会诊的程序和管理,提高会诊质量,加强医疗协作,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的会诊。
四、会诊发起人的责任1. 会诊发起人应当基于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决定是否需要请求会诊。
2. 会诊发起人应当尽早拟定会诊请求书,并向被会诊科室提供详细的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资料。
3. 会诊发起人应当跟踪会诊进展,及时与被会诊科室沟通,确保会诊的顺利进行。
五、会诊程序1. 会诊接收1.1 被会诊科室应及时接收会诊请求书,并审核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资料。
1.2 如发现会诊请求书不完整或病史不清楚等问题,被会诊科室应当及时反馈给会诊发起人,要求提供完整的资料。
2. 会诊讨论2.1 被会诊科室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会诊讨论,统筹分析患者病情。
2.2 会诊讨论应当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共同商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3. 会诊报告3.1 被会诊科室应当及时编写会诊报告,包括会诊意见、诊断和治疗建议等内容。
3.2 会诊报告应当详细、准确、规范,以便会诊发起人能够理解和执行。
4. 会诊反馈4.1 被会诊科室应当及时将会诊报告反馈给会诊发起人,并解答其疑问。
4.2 如会诊发起人对会诊报告有异议或需要进一步解释,被会诊科室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配合。
六、会诊纪要1. 会诊纪要应当记录会诊发起人和被会诊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商内容,包括会诊请求书、会诊报告和反馈等环节。
2. 会诊纪要应当详实、准确,以备后续需要参考、查阅。
七、会诊质量评估1. 医院应建立会诊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会诊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2. 评估结果应当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并采取改进措施提升会诊质量。
八、附件1. 会诊请求书模板2. 会诊报告模板3. 会诊纪要模板九、附则本制度的解释权属于医院,如有需要,可适时进行修改和补充。
院内科间会诊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院内科间会诊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院内科间会诊是指医院内不同科室之间为了共同治疗一个病例而进行的专业医疗讨论和意见交流。
院内科间会诊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诊疗服务,避免因单一科室的限制而导致的误诊或漏诊。
二、会诊管理的目的和原则会诊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医院科室之间的协作效率,改善病人的就医体验,确保会诊的质量和及时性。
会诊管理的原则如下:1. 会诊应明确目的和内容,在会诊前对病情进行充分调查和准备;2. 会诊应及时进行,减少因拖延造成的不利影响;3. 会诊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参会科室和患者本人;4. 会诊的内容和结果应当明确记录,便于追踪和跟进。
三、会诊的程序和流程院内科间会诊的程序和流程如下:1. 发起会诊:由患者所在科室的主治医师发起会诊申请。
申请书应明确描述申请的目的、病情及已有治疗方案,并附上必要的检查资料和检验结果。
2. 会诊协调:会诊协调员接到会诊申请后,负责协调会诊的安排和准备工作。
会诊协调员应尽快与参与会诊的科室取得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和地点。
3. 会诊讨论:参与会诊的医生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会诊讨论。
会诊讨论应充分听取各科室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4. 会诊报告:会诊结束后,由会诊协调员负责撰写会诊报告。
报告应准确记录会诊的目的、过程、结果以及后续治疗的建议,并及时提供给参与会诊的科室和患者本人。
5. 会诊跟踪:会诊结束后,会诊协调员应跟踪病人的治疗情况,并与参与会诊的科室保持沟通。
如有需要,可以再次召开会诊讨论,调整治疗方案。
四、会诊管理的责任人和职责会诊管理的责任人包括会诊协调员、发起会诊的医生和参与会诊的医生。
1. 会诊协调员负责协调会诊的安排和准备工作,与各参与科室进行沟通和协作,组织会诊讨论,撰写会诊报告。
同时,会诊协调员应及时跟踪会诊结果和治疗进展,与参与科室保持沟通,并根据需要进行再次会诊。
2. 发起会诊的医生负责申请会诊,并提供必要的病情和治疗信息。
医院制度与职责:会诊制度
会诊制度医疗会诊包括:急诊会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外出会诊等。
1、科内会诊科内会诊原则上应每周举行一次,全科人员参加。
对本科内较疑难或对科研、教学有意义的所有病例,都可由主管医师提出,主任医师或科主任组织和召集。
会诊时,由经治医师报告病历、诊治情况、要求会诊的目的及诊疗情况的分析。
通过广泛讨论,明确诊断治疗意见,以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
同时准确,完整地做好会诊记录。
2、科间会诊负责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需要其他专业科室协助诊疗者,需行科间会诊。
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提供简要病史、体检、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写明初步诊断、会诊目的与要求,主治医师签字后,由护士送往被邀请会诊科室。
被邀请科室按申请科的要求,应派主治医师或指定医师在24小时内完成会诊。
会诊时经治医师应陪同进行,以便随时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共同研究治疗方案。
会诊医师应将检查结果、诊断及处理意见详细记录于病历上。
如遇疑难问题或病情复杂病例,应立即请上级医师协助会诊,尽快作出诊疗并提出具体意见,供科室参考。
3、急诊会诊对本科难以处理急需其他科室协助诊治的急、危、重症的病员,由经治医师提出紧急会诊申请,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急”字。
在特别情况下,可电话邀请。
会诊医师在10分钟内迅速到达申请科室进行会诊。
会诊时,申请医师必须在场,配合会诊抢救工作。
4、院内会诊病情疑难复杂且需多科共同协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病员等应进行全院会诊。
全院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部同意或由医务部指定并决定会诊日期。
会诊科室一般应提前1-2天将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及拟邀请会诊人员报医务部。
由医务通知有关科室人员参加。
会诊时由医务部主任或申请科室的科主任主持,由主治医师报告病历。
分管医疗业务的院领导和医务部主任原则上应参加并作总结归纳,应力求统一明确诊治意见,确定诊疗方案。
经治医师作会诊记录,并认真执行会诊确定的诊疗方案。
诊所会诊工作制度范本
诊所会诊工作制度范本一、总则为确保诊所医疗质量安全,提高诊疗水平,规范会诊工作流程,明确会诊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诊所内部及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会诊活动。
二、会诊分类会诊分为院内会诊和院外会诊。
1. 院内会诊:包括普通会诊、急会诊、多学科会诊和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会诊等。
2. 院外会诊:诊所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进行的会诊活动。
三、会诊申请与组织1. 会诊申请(1)申请会诊的医师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确需会诊时,向负责主治医师提出会诊申请。
(2)申请会诊时,应填写会诊申请表,并提供患者的病历资料、诊断和治疗方案等。
2. 会诊组织(1)负责主治医师接到会诊申请后,根据会诊类型及病情需要,安排会诊时间、地点及参与人员。
(2)会诊主持人负责组织会诊活动,确保会诊的顺利进行。
四、会诊流程1. 院内会诊(1)会诊前,申请会诊的医师应准备好患者的病历资料,向会诊医师详细介绍病情。
(2)会诊时,会诊医师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分析病情,提出诊断和治疗建议。
(3)会诊结束后,会诊医师将意见书面反馈给申请会诊的医师,并由申请会诊的医师记录在病历中。
2. 院外会诊(1)会诊前,申请会诊的医师应与对方医疗机构沟通,确认会诊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信息。
(2)会诊时,会诊医师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分析病情,提出诊断和治疗建议。
(3)会诊结束后,会诊医师将意见书面反馈给申请会诊的医师,并由申请会诊的医师记录在病历中。
五、会诊意见处理1. 会诊意见作为患者诊疗的重要参考,申请会诊的医师应认真听取会诊医师的意见,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2. 会诊意见如有分歧,申请会诊的医师应与会诊医师充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后,方可执行。
六、会诊记录与归档1. 会诊过程中,申请会诊的医师应做好会诊记录,记录会诊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会诊意见等内容。
2. 会诊记录应归入患者病历,便于查阅和追踪。
七、会诊费用1. 院内会诊不收取会诊费用。
护理会诊制度及人员职责
护理会诊制度及人员职责第一篇:护理会诊制度及人员职责护理会诊制度1、目的解决危重、疑难病人的护理问题,切实有效地提高护理品质。
2、护理会诊工作由护理部主任总负责,由各护理专科小组承担会诊任务,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反馈、整改。
3、对于临床危重、复杂、疑难病例护理,科室先组织护士讨论,讨论后仍难以处理,申请院内护理会诊。
4、认真填写护理会诊申请单,经护士长书面签字后送交或电话联系相应的护理会诊小组组长。
5、护理会诊小组组长负责会诊的组织协调工作,尽快组织专科护士进行护理会诊。
6、普通会诊24小时内完成,急会诊1小时内到达。
7、会诊地点常规在申请科室。
8、会诊由护士长或管床护士汇报情况,会诊小组提出处理意见,并记录在会诊单上。
一般护理记录单要有记录。
护理会诊小组人员职责1、护理会诊小组在护理部主任领导和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指导下进行工作,由会诊小组组长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制定、修订本小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并负责实施。
3、积极开展护理会诊,解决临床疑难护理问题。
普通会诊24小时内完成。
急会诊1小时内到达。
4、不断培训小组成员和全院护理人员本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
5、监控院内本学科相关护理动态,收集有关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解决。
6、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及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
7、定期召开小组成员会议,汇报分析工作情况,定期检索、查新、总结护理现状和进展,必要时制定、修订相关护理标准。
8、工作计划、总结以及质量监控和改进方法均需提交书面报告并送至护理部。
第二篇:《护理会诊制度》护理会诊制度一、护理会诊范围:凡在护理业务、技术方面存在疑难问题,如:高危压疮易患者、深度压疮、深静脉穿刺、难扎静脉穿刺、呼吸机应用护理、疑难病例护理、特殊专科护理等本科室难以解决时,可请求他科或多科进行护理会诊,共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措施。
二、护理会诊要求:申请科室会诊前应做好各种资料准备,会诊时报告病情,做好会诊记录,会诊后认真组织实施会诊意见。
护理会诊制度及人员职责
护理会诊制度及人员职责护理会诊是一种重要的协作护理方式,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专业的护理服务。
本文将介绍护理会诊制度的背景和重要性,并详细说明了护理会诊的具体流程和参与人员的职责。
一、制度背景及重要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模式的转变,护理会诊制度逐渐成为现代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会诊旨在通过护士之间、护士与医生之间的协作,共同制定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护理会诊制度有助于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加强医患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医疗团队整体协作效能的提升。
二、护理会诊流程1. 患者审核在护理会诊开始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审核,确保其符合护理会诊的条件。
患者审核主要包括患者的病情信息、诊断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2. 护理会诊召集由护理主管或护理负责人负责召集护理会诊。
召集人组织会诊时间和地点,并通知相关护士参加会诊。
在召集会诊时,应确保参与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对患者的护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建议与对策。
3. 护理会诊讨论护理会诊的核心环节是讨论阶段。
会诊期间,参与人员应围绕患者的病情、护理需求以及护理目标等内容进行深入讨论。
大家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共同制定最佳的护理方案。
4. 护理方案制定根据护理会诊讨论的结果,会诊组织人员将总结并制定出最终的护理方案。
该方案应详细包括患者的个人情况、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时间表以及评估和记录方式等。
5. 护理方案实施护理方案制定完成后,会诊组织人员将与患者和患者家属沟通,并将方案交给责任护士执行。
执行过程中,应确保按照方案的要求进行护理措施的实施,并及时记录和评估患者的护理效果。
三、参与人员的职责1. 护理主管或护理负责人负责召集护理会诊,确定会诊的时间和地点。
在会诊过程中,起到组织和协调的作用,确保会诊的顺利进行。
同时,对会诊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制定最终的护理方案。
2. 责任护士作为会诊的执行者,负责按照制定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措施的实施。
医学会诊制度
医学会诊制度一、制度目的医学会诊是一种多学科参加的病情研究和诊治方式,旨在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学会诊的程序和流程,明确各参加方的责任与义务,保证医学会诊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全部需要进行医学会诊的病例,无论是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等各科室的病人,都应依照本制度的要求进行医学会诊。
三、会诊人员1.会诊构成员包含:院内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以及其他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
2.会诊组的组长由参加会诊的主任医师担负,负责会诊过程的组织和协调。
四、会诊申请及预约1.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遇到需要会诊的病例,应向院内会诊组提交书面或电子申请,附上患者病历、体格检查、试验室检查报告等相关资料。
2.会诊组接到申请后,应依照标准程序进行评估和预约。
预约时间应视病情严重程度和急迫性确定,并及时通知申请医生。
五、会诊会议1.会诊组在预约时间和地方召开会诊会议。
会议前,组长应通知全部会诊构成员参加并提示按时参会。
2.会议现场应供应好会议室、病例相关资料、影像学等辅佑襄助资料。
3.会议开始前,应由组长对会诊目的、病例资料、会议议程进行简要介绍。
4.会议期间,各参加人员应依次对病例进行系统分析、讨论,提出看法和建议。
5.会诊会议应遵守专业伦理和保密原则,禁止泄露患者隐私信息。
六、会诊报告1.会议结束后,由组长整理睬诊看法和建议,并撰写会诊报告。
2.会诊报告应认真记录会诊过程、讨论内容、诊断看法和治疗建议等,并包含每位参会专家的签名和日期。
3.会诊报告应在会诊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并及时转达给申请医生。
七、会诊结果与执行1.申请医生收到会诊报告后,应认真阅读并依据会诊看法和建议订立治疗方案。
2.如遇到会诊看法与申请医生看法不全都的情况,应及时与会诊组进行沟通、讨论,以达成共识。
3.申请医生和会诊构成员应共同监控患者的治疗进展和病情变动,并依据需要进行后续会诊或协作诊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田县总医院
会诊制度(岗位职责)
1、医务部职责
我院会诊管理由医务科负责。
医务科应加强会诊管理工作,完善会诊登记,建立会诊管理档案,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会诊情况的科间评价,将会诊情况与科室、医师的考核工作相结合。
2、临床科室科主任职责
临床科室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室医师会诊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级医师严格按照规定及时会诊,保障会诊质量。
3、医师职责
①受邀会诊医师职责:被邀请科室接到会诊单后,应派出主治医师或主治以上医师及时完成会诊工作。
急会诊可由总住院医师或值班医师先行处理,根据实际情况请示上级医师指导或由上级医师随后到达现场处理,急会诊应在会诊请求发出后10分钟内到位。
普通会诊应在会诊发出后24小时内完成,特殊情况应与被邀请医师沟通。
低年资医师会诊遇不能处理的问题应明确记录请高年资医师再次会诊。
②邀请会诊医师职责:邀请会诊医师应陪同会诊医师做好会诊工作,介绍患者情况、提供相关资料并协助完成会诊工作,会诊意见的处置情况应在病程中记录。
会诊医师应详细阅读病历,亲自诊查患者,并按照规定书写会诊意见,会诊意见应与邀请会诊医师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