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孙朝奋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是国外汉语语法化研究的重要英语著作之一,该书为汉语语法历时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
本文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评介,并指出部分值得商榷之处。
标签:《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语序变化语法化理论框架一、引言我国汉语语法化研究历史悠久、成果甚丰,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西方当代语法化理论后,汉语语法化研究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比之下,国外汉语语法化的研究则缺乏系统性,相关深入研究的文献也较少,且多拘泥于某一具体词汇或结构的演变过程,主要为西方语法化理论提供汉语实例。
美国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Word-O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被法国著名汉学家阿兰·贝罗贝称为“第一本关于汉语历史语法的英语著作”,是国外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评介本书系孙朝奋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
作者一反语言学中共时、历时相分离的研究传统,以认知为基础,紧密围绕汉语历史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语序变化与语法化,综合分析前贤时哲的研究,为探究汉语语法历时变化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将汉语纳入语言演变研究的主流中。
同时,本研究运用大量汉语实例批驳了Li&Thompson(1974)关于汉语正从SVO语序演变为SOV语序的观点和Lightfoot(1984)认为部分语言演变属于由非语法因素触发的非连续过程的观点。
全书共分六章,下面简要介绍本书内容。
第一章主要介绍语法化理论及汉语历史句法研究。
作者将汉语史大致分为上古汉语(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00年)、中古汉语(公元201年至1000年)、近代汉语(公元1001年至1900年)和现代汉语(公元1901年至今)四个时期,并选择最具各个时期语言特色的历史文献作为研究语料,包括《左传》《孟子》《世说新语》《敦煌变文》《祖唐集》《朱子语类》《朴通事谚解》和《老乞大谚解》等,同时考虑了汉语南北方言差异的因素。
第一讲 语法化理论概说
第一讲语法化理论概说1.1 理论框架这一部分将简要论述我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从历史事实中归纳规律,揭示汉语语法发展的具体过程。
但是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个适合描写汉语语法史的理论框架。
尽管我们认为新近的历史语言学理论−语法化最适合于我们的研究目标,但是该理论的建立主要是基于对印欧语言历史发展的考察,因此不能简单照搬,必须加以修正以适合汉语的情况。
1.1.1 语法化理论凡是对历史语言学感兴趣的读者,一定都会对“语法化”和它的相应英语叫法grammaticalization不陌生。
然而在目前通行的英语辞典中尚见不到grammaticalization这个词条,甚至大部分的语言学辞典也未收录该词条(如Trask 1993)。
要了解该词条的定义只能到有关的历史语言学书中去找。
下面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解释。
语法化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时性的,考察语法形式的来源,特别是它们的具体发展过程。
从这一角度看,语法化是关心一个普通词汇如何演变成一个语法标记,以及一个语法标记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共时性的,基本是把语法化看作一种句法、篇章和语用现象,即语言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各种各样格式。
(Hopper & Traugott 1993:2)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有关语法化现象的文献。
首先注意到有关现象的人是中国学者。
根据郑殿、麦梅翘(1964),过去一千年来,中国学者一直很注意语言中的“虚化”现象,相对于普通历史语言学中的“语义虚化(semantic bleaching)”或者“语法化”。
一个名叫周伯奇的元代学者已经注意到,很多当时语言中的虚词都是来自实词。
清代涌现出了一批研究虚词的优秀学者和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如王引之和其《经传释词》、袁任印和其《虚字说》等。
在西方历史语言学中,法国学者Meillet于1912年在其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语法形式的演化》中首先使用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这一术语,用以描写一个词汇形式如何演化成一个语法标记。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汉语的演变史以及它的语法和词汇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其中涉及多种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学科,因此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汉语的历史演化及其语法和词汇的发展,成为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中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汉语语法和词汇史学发展迅速,学者们不仅在它们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而且研究语法和词汇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认识到它们对汉语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200年,此后,汉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
在这个过程中,汉语的语法和词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学者们将汉语语法与词汇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更完整的系统,即汉语语法词汇史。
关于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汉语语法和词汇的演变史。
首先,研究古汉语的语法,比如汉语的音韵体系、句法结构和词汇等;其次,研究古汉语的词汇,即如何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中产生;最后,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汉语语法和词汇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中,学者们从过去的汉语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的语言资料,以分析汉语的变化、演变和发展的趋势。
同时,学者们还将汉语发展的历史与汉语与他语言的关系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发展史。
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对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汉语的演变脉络,掌握汉语语言形态和词汇变化的过程,以更好地运用汉语;其次,汉语语法词汇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取灵感来拓展汉语词汇;第三,汉语语法词汇史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获得有关汉字书写的知识,以及汉字文化的传承;最后,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也可以解释汉语的演化与发展,有助于研究汉语文化的历史根源。
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从它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是一种多学科的研究,是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该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丰富汉语知识,弘扬汉语文化。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1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汉语语法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说文解字》中,许多字的解释都涉及到语法规则和用法。
然而,真正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世纪初。
20世纪初,随着国家的兴起和教育的推动,人们对汉语语法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
教育家和学者们开始编写汉语语法教材,并对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归纳和总结。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黄侃的《现代汉语语法》,被广泛使用。
这一时期的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语法规则的描述和解释上。
196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和语言理论的引入,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者们开始从更宏观和抽象的角度来思考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演变规律。
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如代词化理论、话语分析理论等。
这些观点不仅对汉语语法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也为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目前,汉语语法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从宏观角度上看,汉语语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句法研究句法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主要研究汉语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句子成分的分类、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句子结构的转换规则等。
句法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句法规则,对于教育教学和语言处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词法研究词法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它主要研究词汇的构成和词汇的用法。
词法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词汇的特点和用法,对于词汇教学和词汇处理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3语义研究语义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语言单位的意义和语义关系。
语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的意义体系和语义规则,对于理解和运用汉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4变异研究变异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兴方向。
它主要研究汉语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变异规律和变异因素。
变异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的变异特点和变异规律,对于推动汉语教学和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历史、现状和展望
赵元任不仅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而且是
著名的翻译家,音乐家和教育家。在语 法研究方面,1968年出版《汉语口语语 法》(吕叔湘译,国内1979年出版),在国 内外影响极大,另外还有《语言问题》 (1959年)等。
《北京口语语法》原是用英文写成,全名 为:Mandarin Primer,An Intensive Course in Spoken Chinese”(中译名: 《国语入门》),1948年由哈佛大学出版, 后由赵氏学生李荣编译成汉语,先用 《国语语法纲要》之名于1951年分期刊 于《新建设》和《光明日报》,1952年5 月由开明书店正式出版,改名为《北京 口语浯法》。
《新著国语文法》1921年完成初稿,
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新著国语文法》 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 以“纳氏文法”为主要蓝本,以“句本 位”为指导思想建立起一个新的语法体 系。
(二)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
(1)中国文法革新讨论
这次文法革新的发端是1938年10月19日
1939年后在西南联大讲授普通语音学,中国现
代语法及诗法。抗战胜利后,任中山大学教授 兼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言系。1947年任岭南大 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解放后,任中山大学语言系主任,全国高校院 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兼 汉语教研室主任,并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会科学部 (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委员,兼语言 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力长期从事汉语研究和教育工作。出版专著 二十余种,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
(二)汉语的主宾语问题讨论 (1955-
1956 ) 主要问题:是以意义确定主宾语,还是 以位置确定主宾语。 发起人:吕冀平先生《主语和宾语问题》 (《语文学习》1955年7月) 典型例句: 台上坐着主席团 这件事他不知道 王冕死了父亲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拥有丰富的语法词汇。
有了语法词汇,每个句子都有了自己的语义、语法、句法和口语习惯,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汉语系统。
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不仅反映了汉语文化的演变,而且对今天的汉语教学也至关重要。
因此,对汉语语法词汇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汉语语法词汇史可以追溯到21世纪中叶左右,主要分为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史和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史。
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史起源于古汉语时期,主要是以《篇章》、《说文解字》和《训诂》等文献为基础,分析汉语古代的语法和词汇发展规律。
此外,还可以从《诗经》、《尚书》、《易经》、《周易》等文献中获取有关信息。
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的先驱性实验,主要是以清末民初的《汉语大字典》和《汉语语法研究》为基础,构建了词汇学、语义学、句法学和声音学四大学科系统。
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汉语语法词汇发展,而且还为深入研究汉语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汉语语法词汇研究得到了大幅提高,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载体,出现了许多新的汉语语法词汇研究技术。
其次,汉语语法词汇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国内学者积极参与汉语语法词汇研究,推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而国外学者也开始投入汉语语法词汇研究,围绕汉语的不同特点,提出比较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
最后,随着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多年来,汉语教学法对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句法研究,以及汉语语义研究等。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词汇,从而提高汉语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对汉语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理解汉语言系统也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希望未来的学者们都能更多地投身于此,为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作者:刘永华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0期刘永华(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036-02经过长期不断的铺垫,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自觉期。
标志为沈家煊(1994)《语法化综观》的发表,该文全面介绍了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史、研究原则、研究路径和方法、语法化与结构层次、语法化原因和条件等问题,强调了语法化与语言的普遍性、类型学和认知科学的关系。
孙朝奋(1994)的《〈虚化论〉评介》、文旭(1998)的《〈语法化〉简介》和沈家煊(1998)的《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对于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和吸收等语法化机制的介绍,为国内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语法化的研究。
[1]17该时期论著的特点有:(1)探求适合汉语的语法化规律。
例如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的《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分析了诱发、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
江蓝生(1999)的《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讨论了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音变现象。
张谊生(2000)的《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把语法化理论引入副词研究领域。
[2]157(2)延续了汉语学界优良的描写传统。
例如张伯江(1997)的《疑问句功能琐议》讨论了问句的语法化过程。
马贝加(2000)的《对象介词“将”的产生》强调了组合关系在语法结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萧国政(2000)的《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讨论了相同形式实体的语法化过程。
李宇明(2000)的《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发展中的地位》讨论了拷贝型量词结构在汉藏语系中的分布。
语法化理论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and Grammatical
Research of Chinese Dialects 作者: 刘丹青[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方言
页码: 106-116页
主题词: 方言语法;语法化;动态性;可变性;异质并存现象
摘要:本文指出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两大传统背景——结构主义语法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分别偏重共时和历时研究,缺乏交汇点,而语法化理论正好为共时和历时建立了沟通的桥梁。
文章结合众多实例,分析了语法化理论给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所带来的启示,主要是认识到语法是动态的、可变的,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语法单位性质的动态性、可变性和异质并存现象,2、语法范畴的动态性和可变性,3、语法手段的动态性和可变性。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一、本文概述《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核心议题。
语法化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理解语言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汉语这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语言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背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深入的思考空间。
在背景部分,本文将简要回顾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历史沿革,分析汉语语法化现象的形成机制和特点,以及这些现象对汉语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在现状部分,本文将梳理当前汉语语法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问题,包括词汇语法化、句法语法化、语用语法化等方面,并介绍国内外学者在这些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发展趋势部分,本文将探讨汉语语法化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研究方法的创新、跨语言对比研究的加强、语料库建设的完善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新技术在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应用,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推动研究方法的革新和研究成果的突破。
在面临的挑战部分,本文将分析当前汉语语法化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如语料收集的困难、理论框架的局限性、跨学科合作的挑战等。
本文还将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促进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一文旨在全面概述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主要围绕着语法化的定义、机制、动因和路径等核心问题展开。
关于语法化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实词或短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由于长期的语言使用习惯而逐渐失去其原有的词汇意义,转而获得某种语法功能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词汇项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抽象,直至完全虚化,只保留语法意义。
汉语语法学史
第三节 对句法的初步探讨
一、倒装 二、省略 三、对文
第四节 术语演变
一、实字、虚字 二、动字、静字 三、句法、字法、文法、语法
第五节 汉语语法学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语言内部原因 汉语本身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使汉语的语法
特点难于被发现。 二、社会原因 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束缚了语法学的发展。 三、学术传统 传统语文学狭隘的实用目的限制妨碍了汉语语法学
第二节 《马氏文通》后的一批文言 语法著作
一、章士钊《中等国文典》(1907) 二、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 三、杨树达《高等国文法》(1930) 四、其他
刘复《中国文法通论》(1920) 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1922)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兴起
一、序曲 胡适《国语文法概论》(1921) 二、现代汉语语法奠基之作《新著国语文法》
分析的第一步》
第二节 海外的汉语语法研究
一、苏联的汉语语法研究 二、美国的汉语语法研究 三、日本的汉语语法研究 四、其它国家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节 汉语语法学的本体研究
一、汉语语法学评论的开展 二、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 三、汉语语法理论研究
第四节 汉语语法边缘学科的研 究
一、语法和修辞的结合研究 二、语法和逻辑的结合研究 三、语法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研究
第八讲
台湾和海外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台湾的汉语语法研究
一、《中国文法讲话》 二、《中国古代语法》 三、《国语变形语法研究》 四、《主题在国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
(1924) (一)《新著国语文法》的作者 黎锦熙 (二)《新著国语文法》的内容、语法体系 (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
第四节 古今语法比较研究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语法化指包括形态、虚词和构式等多种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的形成过程,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语法化研究是对这种普遍现象展开描写和解释的历史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古今差别不大,因而对虚词的研究成为探讨汉语语法表达和语法演变的最主要的传统。
但起自于上古的语助研究和中古的虚词研究一般关注虚实之间的语音假借关系,而非语法演化关系,有现代语言学理论意义萌芽的实词虚化的阐述最早似乎仅可追溯至清袁仁林《虚字说》中的“体用不相假”即名词与动词不是语音假借关系的相关说明。
从袁仁林到马建忠,中国传统语言学家讨论虚化问题都存在重大局限:1.把名词到动词如“盖”的两种词性的转类视为虚化现象,这与今之主流观点不一致;2.多讨论实词到虚词的语义演化,而基本不讨论相关句法的变化;3.从不考虑如何对虚化现象做出解释。
如果把袁仁林《虚字说》著作完成的1710年视为中国传统语法化理论的起点,那么这个时间并不比西方从事语法化研究的时间早很多。
Lehmann(1995)和Heine(2003)认为西方语法化起自于法国哲学家Condillac(1746),关于时态后缀和其他屈折形式源自于独立词和英国语言学家Tooke(1786),关于功能词由必需词演化而来的论述。
[1]87Bopp(1816) 列举了许多印欧语言实词虚化的实例;schlegel(1818)以指示代词变为定冠词、one变为不定冠词、have变为完成体标志等说明虚化是为了加快语言交流速度而产生;Humboldt(1825)提出语法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四个阶段,并将这些阶段同他的语言类型学联系起来;A.Meillet(1912)创造出“Grammaticalization”一词,将从词汇形式向语法形式的演化称为语法化,并提出虚化产生的新语法形式会引起整个语法系统的变化、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和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等三个著名观点,被认为是当代语法化研究的先驱;Sapir(1921)谈到过“形式比它的概念内容存活得长久”,是语法化研究中的语义滞留现象的表述。
汉语语法研究史
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厚的语言,汉语的语法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主要讲述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语法研究
汉语语法研究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论语》和《孟子》等古籍,这些古籍中的句子大多是简短的俗语和格言,语法结构比较简单。
古代语法学家王力等人在研究这些古籍时,开始逐渐形成了对汉语的基本语法认识。
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开始发生巨大变革,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对象。
郑张尚芳发表了《汉语语法概要》,其中以《复句》、《疑问句》为重点,这些文章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篇之作。
三、汉语语言学发展
20世纪30年代,汉语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直接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
梅毓鸿、方言汇编等学者在语言变化的研究中大量使用了语法分析手段,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快速发展。
四、汉语语法描述研究
1950年代以后,研究者对汉语语法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从句法、词法、语音等各个层面分别展开研究。
这些研究促进了汉语语法描述研究的成熟。
五、现代语法研究
现代语法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即生成语法理论。
这种理论对汉语语法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将语言视为具有普遍规律和普遍特征的抽象的符号系统。
综上所述,汉语语法研究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汉语语法研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精彩的理论成果。
从汉语语法描述到现代语法研究,汉语语法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法化理论
• 石毓智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书中说:“语法化理论 是普通历史语言学的最新发展。该理论强调从语言的内部 寻找语法发展的动因,注重分析一个新语法现象的具体发 展过程,并全面考察新语法手段的出现对业已存在的语法 系统有何影响。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特别重视从词语的 语义特征、人类认知、篇章组织、使用频率等角度探求汉 语史上新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从人类 语言普遍规律的角度,探讨汉语的有关现象,力求从更宽 的视野来概括和总结汉语的发展规律。从系统的观点探求 语法的发展,把个别现象的演变放在整个语法系统发展的 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注重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多个语法手 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语法化概念
西方“语法化”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 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如现代英语中助动词do在古英语中原 是实义动词,有“行动”之义。这一术语最初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 (梅耶) 提出来并在《语法形式的演化中》中使用。他认为研究语法化 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他把语法化解释为一个 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 为另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程。Mileelt以后的欧美学者给出了许 多语法化定义,其中以Hoppre 和Truagtot的定义最为经典。单向性是语 法化理论最激进的假设去范畴化、斜坡和主观 化是单向性的重要表现。
• 其实不管语法化的定义如何,大家对语法 化都有个一致的看法: • 语法化是一个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语法化的成分由原来 的表示实在意义转化为表示语法功能意义; • 语法化在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是当今“语法化”学界关注的焦点,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理解,大家在这一点上还未达成共识。 • 沈家煊(1994)提出了四条制约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语用原因、心 理原因、语言接触因素、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 • 1、语用原因,从语言交流信息所要满足的条件出发来寻找语法化的 原因。例如语言交流必须同时满足便于表达和便于理解两个条件,因 此语篇的组织和交流的意图等语用因素是语法化的重要原因。 • 2、心理原因,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寻找原因。比如说人的认知规律 就是从具体到抽象,“隐喻”是认知的主要方式,用虚化成分来表现 语法关系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 • 3、语言接触因素,语法成分的借用和仿造现象。 • 4、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从结构类型上看,像汉语这样的分析型语 言,实词虚化到一定程度后似乎不再继续下去,没有像屈折型语言那 样虚化为屈折形态。 • 跟原因和条件相关的问题是语法化的实践跨度。实词虚化的速度有快 有慢,有的要经历漫长的世纪,有的好像在短期内就可观察出来。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吴福祥崔希亮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
简介2007年8月20日至22日,第四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
会议收到论文64篇,本集收录了其中20篇。
文章标题和作者如下:
“着”兼表持续与完成用法的发展(陈前瑞)
现实化:动词重新分析为介词后句法特征的渐变(董秀芳)
北京话人称代词的虚化(方梅)
上海话虚词“咾”所表现的语法化等级链(冯力)
完形认知与“(NP)V得VP”句式A段的话题化与反话题化(洪波)
语气副词“并”的语法化(胡勇)
从方言和近代汉语看指示代词到名词化标记的语法化(焦妮娜)
论北方方言中位移终点标记的语法化和句位义的作用(柯理思)
关于语法化机制研究的几点看法(李宗江)
重新分析的无标化解释(刘丹青)
从甲骨、金文中看“以”语法化的过程(罗端)
从方言接触和语法化看新加坡华语里的“跟”(潘秋平)
语法化“扩展”效应及相关理论问题(彭睿)
从时间状语到虚拟标记
——上海话“慢慢叫”、苏州话“晏歇”的功能及语法化(强星娜唐正大)跟语法化机制有关的三对概念(沈家煊)
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与动结式的语法化(宋亚云)
南方民族语言里若干接触引发的语法化过程(吴福祥)
汉语量词的语义和结构演变及语法化(邢志群)
“出现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张伯江)
试论连词“及其”的词汇化动因、连接方式及指代歧义(张谊生)。
汉语研究语法化理论综述
汉语研究语法化理论综述作者:罗主宾贺永军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2期摘要:语法化理论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理论研究和语法现象的研究上,对语法化的概念、研究动向、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有成就的学者在这个领域结合汉语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语法化动因机制综述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语法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中国语言学界对语法化理论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理论研究和语法现象的研究上,对语法化的概念、研究动向、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有成就的学者在这个领域结合汉语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就语法化理论的特点作一简单综述。
一、语法化的概念沈家煊(1994)指出,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向。
但国内语言学界有关语法化的概念不一。
几家有代表性的解释有: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沈家煊,1994)刘坚、马壮寰等也有过这样的表述,即一般称之为“实词虚化”。
语法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位的过程,可分别简化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
(江蓝生,2001)语法化是实词或者松散的篇章结构变为稳固的语法手段的历时,其结果是新的语法标记或者句法结构。
(石毓智,2003)上述语法化的概念,都有其合理性。
因为“语法化”是一个新创的学科术语,汉语“语法化”一词来源于英语的grammaticaliation,结合汉语的特点,国内语言学家自然对语法化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范围上。
最早提到语法化的语言学家是法国学者Meillet(梅耶),他在《语法形式的演变》(1912)一书中使用了grammaticaliation一词,用来描写一个词汇形式如何演化成一个语法标记。
他把语法化解释为一个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为另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程,并提出三个观点:1.由虚化产生的新的语法形式会引起语法系统的变化;2.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虽然也可以分出阶段来;3.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
语法化理论与近年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展
语法化理论与近年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展语法化理论是对语言演变现象的研究,语法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语义、语用变化。
语法化的研究对象从最初的词向句子、篇章拓展,同时,语法化机制主要包括语义演变机制和句法演变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即历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语法化与语言类型学研究相结合,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化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以及语义地图模型的运用,但是,汉语语法化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系统性不强和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仍值得关注。
[关键词]语法化;语法化机制;类型学曹爽(1977-),女,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
(河南焦作454000)语法化研究是当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
语法化是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概念,“语法化”一词是1912年由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最早提出的,但中国传统语言学在此之前已有了语法化研究的传统,元代的周伯琦在《六书正藕》中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体现了朴素的语法化思想。
沈家煊的《“语法化”研究纵观》开始将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此后,刘坚、文旭等相继发表文章介绍国外语法化理论的相关成果。
随着语法化理论的引进和发展,近年来,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总结语法化研究的成就和经验,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将进一步推动汉语语法化研究发展。
本文选取和汉语语法化研究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语法化的本质和研究对象(一)什么是语法化最早提出“语法化”術语的梅耶指出:“语法化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他将语法化看成是一个历时的过程或现象,后来的许多关于语法化的讨论都是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展开的。
如Kurylowicz提出:“语法化指词汇语素演变为语法语素,或从较低的语法地位跃进到较高的语法地位(即从派生构词成分变为屈折构形成分)的过程。
在分析语中,主要指实词/语素虚化以及虚词/语素变得更虚。
一、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回顾
一、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回顾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吕叔湘汉语语法的研究开始较晚,只有百年的历史,《马氏文通》描写了泛时的古代汉语(文言)语法,后来又开展的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一直没有注意到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中间这一段汉语,这与学术界一直对白话文献的忽视有关,同时也说明学术界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发展的语言观。
直到20世纪40年代吕叔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近代汉语语法的文章,50年代结成《汉语语法论文集》发表,80年代,作了修订、调整,并再版。
这个集子中,有4篇讨论近代汉语代词的问题,“您、俺、咱、喒”和复数词缀“们”,第三身代词的来源及演变,以“见”“相”的指代作用,“见、相”的指代作用主要涉及中古汉语。
1篇讨论了“在、著”作语气助词的用法及其演变。
1篇讨论结构助词“的”的演变历史。
还有1篇讨论了动词带补语,主要是带结构助词“得”和“不”的补语与宾语的词序,文章列出文献中所见的所有格式,讨论它们之间的变换关系、出现先后以及演变趋势。
吕的研究十分注意文献调查和方言相印证,他的研究和结论在今天极有价值。
但吕的研究最重要的价值是在首先注意到了白话文献中所反映的语法,注意到了汉语语法的演变。
这本书被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称为“开辟了前人未曾研究过的领域,宣告了近代汉语研究的黎明”。
王力《汉语史稿》1957年最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再版。
是大陆第一部全面系统描写汉语演变历史的专书。
语法方面主要讨论了代词的发展、时态助词的发展、系词的产生、使成式、处置式、被动式、递系式、语气词的发展,这部首次系统地讨论汉语语法的演变,在学术界有极大的影响,成为后来研究的起点。
但很早、讨论简单、有值得商讨的地方。
太田辰夫1958年出版《中国语历史文法》,国内到1987年才有译本,最近重译了。
自述受吕督湘的启发。
这是一本非常详近的近代汉语语法。
朱德熙在中译本中指出在汉语的语法研究集中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头,国内国外皆如此,吕40年代开始创了近代汉语研究后,太田辰夫是仅有的接下去做的一人。
第十讲 汉语语法史研究方法
方言地域举例
敦煌俗文学作品——西北地区口语 金代诸宫调——燕京口语 元杂剧——北方口语 宋、元、明南戏——浙江口语 “三言”、“二拍”——作者是吴方言 区人 《金瓶梅》《醒世因缘传》——山东方 言 《海上花列传》——上海话
3
(一) 语言调查法
认定某时代才有某种语言现象或认定某时代还没 有某种语言现象,本身就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 任务。这种结论本身是很有价值的。 一、穷尽调查法 在一定数量的文献范围内对某种语言现象进行穷 尽式地、没有遗漏地调查,就是穷尽调查。 语言学界“说有易、说无难”的说法,源自赵元 任先生在王力的《中国古文法》书稿上的批阅, 上面写道:“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 言有易,言无难。”→说有易,说无难。 为什么“说无难”,就是因为以前以个人的力量、 4 逐句逐篇查找的方式难以进行穷尽调查!
穷尽调查的意义
穷尽调查的优势之一:穷尽调查的最大优 穷尽调查的优势之一: 势就在于不但能说“ 势就在于不但能说“有”,还能大胆地说 “无”。 例如:《水浒传》中还没出现表示转折关 例如: 水浒传》 系的关联词“可是” 但是” 系的关联词“可是”、“但是”。这一结 论的得出就是魏达纯先生运用穷尽调查法 调查的结果。 调查的结果。它不但说明这两个关联词出 现在明代以后,而且还证明了《古本水浒》 现在明代以后,而且还证明了《古本水浒》 与前70回不是同一人所著 后50与前 回不是同一人所著。 与前 回不是同一人所著。
7
26 3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穷尽调查的意义
穷尽调查优势之二:可以解除疑惑,纠正谬误。 例:陆澹安先生的《小说词语汇释》对《简帖和 尚》中的“度”字的解释似有误,令人怀疑,则 对此进行穷尽调查。 首先调查《清平山堂话本》全文: ①殿直把那简帖和两件物事度与浑家看。 ②(尼姑)将此事从头诉说,将戒指度与那张远。 ③李承局解包袱,取出书信,度与姚秀才。 其次扩大到对同一时期同类作品(《水浒传》) 的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化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作者:曹小云, CAO Xiao-yun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年,卷(期):2005,18(3)
被引用次数:8次
1.杨成虎语法化理论评述 2000(04)
2.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 1994(04)
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 1995(03)
4.Bernd Heine,马壮寰《语法的认知基础》简介[期刊论文]-当代语言学 2000(1)
5.储泽祥,谢晓明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期刊论文]-世界汉语教学 2002(2)
6.石毓智介词的时间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 1995(01)
7.郝书阁语法化的泛时性研究 2000(03)
8.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 1987
9.王力汉语史稿 1958
10.吕叔湘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 1955
11.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1991
12.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 1999(02)
13.吴福祥关于动补结构"V死0"的来源 2000(03)
14.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 1995
1.李倩论语法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死”和“生”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11
2.王达阳古代汉语肯定应答词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3.汪智云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来源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4.姚兰湘乡方言中的“子”尾和“唧”尾[学位论文]硕士 2007
5.郭秋敏“不成”的语法化考察[学位论文]硕士 2006
6.孙承法单音节程度副词的语法化与修辞化[学位论文]硕士 2009
7.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以本缘部连词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8
引用本文格式:曹小云.CAO Xiao-yun语法化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