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一)

合集下载

环境法中的气候变化法规 如何用法律保护环境

 环境法中的气候变化法规 如何用法律保护环境

环境法中的气候变化法规如何用法律保护环境环境法中的气候变化法规如何用法律保护环境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环境和解决气候变化的挑战,各国纷纷采取了法律手段来应对这一问题。

本文将探讨环境法中的气候变化法规,并分析如何用法律保护环境。

一、国际法中的气候变化法规在国际层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对气候变化问题最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2年签署,旨在协调各国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而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通过,要求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巴黎协定是2015年签署的一项重要国际协定,旨在控制全球变暖,并加强各国的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根据巴黎协定,各国都应制定和落实国家自主贡献,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国内环境法中的气候变化法规在国内层面,各国也纷纷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环境,并针对气候变化问题做出了规定。

例如,中国于201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明确了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和减排要求。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于2017年正式实施,该法规为减排碳排放,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如何用法律保护环境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并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法律来保护环境。

1. 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框架国家应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确立法律框架,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这些法律框架应包括对气候变化的明确规定,以确保温室气体的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2.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国家应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执法体系,确保环境法规的有效实施。

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强化企业环境责任,确保环境法规的全面执行。

3. 鼓励环境技术创新国家应鼓励和支持环境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经济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和法律措施,引导企业和个人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法律案例(3篇)

全球气候变化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手段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巴黎协定》为例,探讨全球气候变化法律案例,分析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法律领域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在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然而,公约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但由于各国立场分歧,未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

2015年,《巴黎协定》在巴黎达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法律框架。

三、案例主要内容1. 目标: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气温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2. 减排责任:发达国家承担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逐步增加减排力度。

3. 透明度:各国应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国家自主贡献(NDCs),并定期更新。

4. 财务支持:发达国家应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5. 预算:设立绿色气候基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6. 检查和评估:设立透明度机制,对各国减排行动进行监督和评估。

四、案例实施效果1. 广泛参与:截至目前,已有197个缔约方加入《巴黎协定》,涵盖了全球95%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

2. 减排承诺:各国纷纷提交国家自主贡献,为全球减排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3. 资金支持:绿色气候基金已累计收到近100亿美元捐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4. 技术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五、存在的问题1. 减排力度不足:部分发展中国家减排承诺力度较小,全球减排目标难以实现。

2. 资金支持不足:绿色气候基金的资金规模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基本问题探究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基本问题探究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基本问题探究作者:翦颖来源:《楚商》2016年第04期摘要: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气候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应当是一部具有前瞻性且能够指导实践的法律。

本文从气候影响、政策依据、理论研究三方面阐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源起,分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的基本定位,厘清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对法律的内容设置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立法研究一、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缘起(一)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五次报告(IPCC5)指出,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毋庸置疑的。

近百年来(1880年—2012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高于全球平均升温0.85℃,极端高温频现。

连续的高温使得冰川融化的速度也不断加剧,随着冰川融化量增大,海平面上升趋势愈发明显。

这对沿海城市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等灾害发生几率将不断增加,高水位下发生的风暴潮和强降雨则极易演变成洪涝灾害。

2013年底台风“天兔”和“菲特”,对广东和浙江沿海造成重创,经济损失超过680亿元人民币。

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弱,海水酸化加剧,进而使多地珊瑚礁大面积死亡,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无家可归,濒临灭绝。

(二)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政策指引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该决议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决定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010年11月,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与“全球议员和谐环境组织”联合在天津召开气候变化立法者国际论坛。

论坛的主题是“在国内立法和国际承诺间架设桥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表示,立法者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责任就是促进本国国内立法,督促本国政府履行自己的承诺,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务实行动。

我国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

我国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

也 陆续 出现 , 些 领 域 的 问题 甚 至 超过 了 全球 平 有
均水 平 。可 以说 , 国所 面 临的环 境 问题 , 全球 我 对
环境 问题 的演 变及 其解 决都有 着 重要 的影 响 。其
中, 以气候 变化 问胚 最为 典型 。
油 o3 [ 以消耗石 油 资源为 基础 的经 济发展 , 个重 1 一 要 的后 果就是 大量 排放 各类 温室 气体 。从 总量上
- - — —
1 7 0
— —
维普资讯
世 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 0 年 第 2期 06
预测表 明 , 2 2 到 0 5年 前后 , 国 的 C 放 总 量 我 O 排 很 可能超 过美 国 , 居世 界第 一位 。 ] _ 2
细化 。
此后 , 缔约 方代 表在 19 各 97年《 公约 》 3次 第
制 。我 国虽然 暂 时不用承 担温 室气体 限排 义 务 , 未来 的履 约 压 力 日渐 增 强 。为 了 但 应 对未 来的挑 战 、 实现和 平发展 , 国应 当在 国际层 面和 国 内两个层 面 上采取 积极 的 我
应 对措施 。
[ 关键 词] 环境 保 护 国 际法 气候 变化 科 学发展 观
维普资讯
世 界 经济 与政 治论 坛
2 0 年 第 2期 06
● 秦 天 宝
我 国环 境 保护 的国 际法律
问题 研 究
以气候 变化 问题 为例
[ 内容提 要 ] 近年 来 , 国经 济和社 会 发 展迅 速 的 同时 , 带 来 了气候 变 化 、 我 也 资
缔 约方大 会 期问 签 署 了 具有 里 程 碑 意 义 的《 都 京
以上事 实表 明 , 国传 统 的经济 发展 模式 下 , 我

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自人类工业化以来,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日益加剧,世界各国也纷纷出台各种环境保护法律,以控制环境破坏的规模。

但是,在实践中,法律的执行力度还是不足,环境保护的问题依然很严峻。

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

一、法律制度和环境保护在不同的国家,环境法律的制度和形式多样。

例如,在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法律,而每个州也有各自的环保法规;在中国,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颁布了很多环保法规。

法律条文的制定越来越严格,但是实际执行中,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与法律的刑罚措施和赔偿制度相关的问题最为突出。

二、刑罚措施和环境保护刑罚措施是使用最广泛的环保法律工具之一。

根据不同的国家法律制度,对环境污染者的刑罚措施不尽相同。

在美国等一些国家中,环境污染犯罪者可能被判处监禁,并处以高额罚款。

在中国,对环境污染者的刑罚措施也不断加强,但是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处理成本高,受到调查机构与法院注意力不足的局限,执行力度仍有待提高。

刑罚措施的存在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刑罚措施在环保问题上的局限性。

例如,由于行政机关的监管不力,环境问题往往存在已久,污染的后果也难以及时得到惩治。

三、赔偿制度和环境保护当前,环境污染对个人健康和经济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大。

如果没有有效的赔偿制度,环境污染者很可能会通过赔偿而逃脱处罚,或者因为没有赔偿制度而不被追究。

因此,建立完善的环境污染赔偿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环境赔偿制度的建立也在加速推进中。

目前,环境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公开审理的透明度得到了明显提升。

然而,环境赔偿制度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环境损害赔偿的具体标准、赔偿范围、赔偿方式等还需要制订明确的法律规定。

四、环境监管和法律风险随着环境保护法律的逐渐严格,企业和组织更容易面临环境法律风险。

如何有效地应对环境风险,成为企业和组织必须面对的挑战。

国际法中对环境保护的规定与实践研究

国际法中对环境保护的规定与实践研究

国际法中对环境保护的规定与实践研究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气候变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人类良好生态环境,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规定和实践,这些规定和实践构成了国际法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一、环境保护的国际法规定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为了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各国在国际上通过制定环境保护的国际法规定来进行约束和规范。

首先是《里约宣言》。

1992年峰会通过的《里约宣言》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计划,这些政策和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社会的环境保护行动。

同时,里约宣言为后来国际环保法规制定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纲要》。

该纲要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和认可,该纲要要求各国在实践环境保护之前需要做到“预防优先”,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核心原则和方法,强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再次是《巴黎协定》。

该协定是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涉及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具体措施,联合国气候变化司表示,《巴黎协定》是至今全球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旨在避免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继续恶化的时间点性创举,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和战略意义,被广泛认定为拯救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保障。

此外,《生物多样性公约》、《荒漠化公约》、《污染跨境移民公约》等国际协议也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有效手段。

二、环境保护的国际实践除了国际法规定之外,国际社会还进行着种种环境保护的实践。

首先要提到的是制定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一种旨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法规或行政规范。

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环境标准,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先进的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手段。

其次是环境监管制度和环境保护机构的建立。

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环境监管机构和环境保护机构,以监测和管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效果。

我国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

我国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

我国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关键词: 环境保护国际法气候变化科学发展观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带来了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发展的种种疑虑。

以1992 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1997 年《京都议定书》为核心的气候变化国际法在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国际法的形式对特定国家的特定污染物排放量作出定量限制。

我国虽然暂时不用承担温室气体限排义务,但未来的履约压力日渐增强。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和平发展,我国应当在国际层面和国内两个层面上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我国和平发展所涉环境问题及其国际影响———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气候变化、跨界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危险物质激增、资源能源短缺等全球环境问题在我国也陆续出现,有些领域的问题甚至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可以说,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演变及其解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以气候变化问题最为典型。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长,靠大量投放原材料和能源来实现。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我国成为世界自然资源消费大国的趋势不可阻挡。

例如,我国消耗石油资源将大幅度增加,而国内石油产量缺口日渐加大,预计2020 年我国将有60 %的原油依靠进口。

这一趋势对全球资源供给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如果我国延续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当我国人均汽车占有量和汽油消耗量达到美国的水平时,我国每天将消耗8 000万桶石油,而全球每天只生产6 400万桶石油。

[ 1 ] 以消耗石油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大量排放各类温室气体。

从总量上看,我国CO2 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

1990 —2001 年,我国CO2 排放量净增8. 23 亿吨,占世界同期增加量的27 %;预计到2020 年,排放量要在2000 年的基础上增加1. 32 倍,这个增量要比全世界在1990 年到2001 年的总排放增量还要大。

论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国际法问题

论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国际法问题
民: ( 2 ) 确 定的 领土 ; ( 3 ) 政府 : ( 4 ) 与其 他 国家进 行交 往 的能 力。 ”

个要 素并 不影 响国家 的连 续性 。 因此 , 即使 图瓦卢被 淹没 , 也
图瓦卢 的政 府 、 人 民、 主 权等其 他重要 因 随后, 这四个最基本的要素作为判断国家资格的标准不断地为后 不 会影 响国家 的连续性 ,
变 化所 导致 的海 平面 上升 问题 已严 重威 胁到 一些 沿海 国家和低 果 失去领土 , 国家 主权就无 处实施 , 政 府和人 民就 无处依托 , 整个 洼 地区 的安全 , 如 图瓦卢 、 马 尔代夫 、 孟加拉 国等 国家正 面临着 领 国家将 失去存 在 的根基 。 因此 , 国家领 土是 判定 国家 资格 的一个 土 被淹 没 的危机 。 一 旦这 些 国家的领 土被 海水淹 没 , 必然 导致 国 至 关重 要的 因素 。
久 的人 口、 政 府和 主权是 构成 国际法上 的 国家所应 具备 的四个 最 在 的根基 。
基本 的要素 。这 四个 最基 本 的要 素在 国际社 会上 得 到 了广 泛 的
认可 与 支持 , 并逐 步上 升为 认定 国家 是否存 在 的必要 标准 。
1 9 3 3 年《 关于 国家权 利与 义务 的蒙得 维 的亚公 约》 第 一条 指 等 国家进 行有 关移 民 问题 的谈判 , 也从 未放弃 对其 领土 、 人 民的 出, “ 国家 作为 国家 法 的主 体应 该 具有如 下 的条件 : ( 1 ) 固定 的居 保 护 。 国 际法 学者 詹姆 斯 ・ 克劳 福德 认 为一个 国家 建立后 , 缺 失
例, 一旦 其被海 水完 全淹 没 , 那 么它 到底还 能 否被看 作是 一个 国

法学论文标题二十四

法学论文标题二十四

法学论文标题二十四一、引言法学论文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毕业要求之一,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选取一个合适的论文标题对于论文的撰写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能够反映出作者的独创性和思辨能力。

本文将介绍二十四个有关法学领域的论文标题,旨在为法学学生提供思路和启迪。

二、知识产权法1. 跨境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以跨国科技公司为例2. 数字时代的版权法律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3. 互联网平台经济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平衡4. 中国商标注册制度改革及其对国际商标保护的影响三、刑法与犯罪学1. 宽严相济原则在刑法适用中的运用与完善2. 新时代下的反腐败立法问题研究3. 基于国情的刑事政策调整研究——以毒品犯罪为例4. 投资犯罪的合理化脱罪与制度反思四、行政法与行政管理1. 行政裁量权的法定化与合理限制2. 公共安全与个人权利的平衡研究3. 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务透明度的探索4. 司法行政体制下的行政隐私保护与应对措施五、国际法与国际关系1. 跨界环境污染事件国际法应对策略研究——以气候变化为例2. 国际人权法与妇女权益保护实践研究3. 区域贸易安排下的国际法合规问题研究4. 和平维护行动中的国际法适用与调整六、宪法与法理学1. 超国家权力下的公民宪法权利保护问题研究2. 私权与公权的动态平衡研究3. 司法独立与法治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4. 宪法遵从与宪政合法性的权衡与调和七、民商法与经济法1. 种植权的产权化与保护机制研究2. 电子商务平台合同管理模式研究3. 金融稳定与消费者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4. 虚拟货币的法律监管与创新探索八、结语以上二十四个论文标题涵盖了法学领域的众多热点问题,可以为法学学生在选择论文题目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然而,光有好的标题并不足以保证好的论文,学生们还要下大力气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论证,积极融合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通过努力与实践,每一位法学学生都能够完成一篇出色的法学论文,为法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法律应对问题的思考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法律应对问题的思考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法律应对问题的思考自1990年成立“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到2015年《应对气候变化法(初稿)》面向各方组织研讨,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通过采取法律活动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

本文将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活动发展进程的角度出发,总结不同阶段法律应对的经验,参考同一时期其他国家在气候变化法律应对上的措施和困难,对应我国目前的气候变化应对法律问题的不足,从而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提供参考。

标签:气候变化;法律应对;减缓与适应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活动的高速运转,为此付出的各种环境代价逐步形成了诸多问题。

面临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环境意识改变的问题得到了重视。

就全球气候变化议题而言,政府选择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承担环境责任。

2009年我国立法机关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活动后,2015年9月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初稿)》已经组织交流研讨并征求了多方的意见和建议,国家就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立法活动进程不断推进,关于气候变化问题国内法应对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一、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概述(一)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发展进程全球气温的改变将对人类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对动植物的生活、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等,甚至还将带来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危机。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涉及人类的生存安全,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发展史》中丹尼尔博登斯基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视为气候变化环境运动浪潮的开始——尤其以1985年作为分水岭,直到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ited Nat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UNCED)为止是全球范围内探究气候变化管理途径的新开始阶段,而自此以后,全球气候变化的议题逐渐成为主导地球环境意识的基础。

时至今日,与其他环境相关的发展体制相比,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管理制度的发展程度尚未成熟,相关的协商机制及结构也仍处于建构当中。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环境法的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环境法的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环境法的应对策略【摘要】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问题,由于气候与环境的特殊性,其影响打破了人为划分的国家疆界与行政区划,关系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提高环境法在实践中的操作性,是当今各国环境法建设的主要目标。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的形势,比较系统地就完善我国环境法气候变化的应对机制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气候变化;环境法;法律监管一、我国环境法体系构成及主要法律法规我国环境法本身是一个多元多层级的体系,我国的环境法体系主要是以《环境保护法》为中心展开的,这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法律,《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的定义,确立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为我国的环境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对于推动我国单行环境法律法规的创制和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重要的环境保护法排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屮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等。

二、我国环境法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存在的不足(1)缺少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

目前我国虽然己通过了多项环境领域的单行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单行法构成的环境法律体系,但由于缺乏规范环境整体开发利用和管理活动的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的原因,导致各单行法之间矛盾、重叠和空白之处很多,在实际操作中不利于我国环境的保护和气候变化的良好应对。

(2)现有体系缺乏规则细分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不仅在环境基本法上有着严重的缺位现状,而且在实践中能够与具体相关单行法配组从而相辅相成的细则或规定亦非常有限。

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政策研究

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政策研究

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政策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旨在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等。

在国际环境保护政策中,《巴黎协定》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协议。

该协定旨在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 15摄氏度以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承诺制定并执行各自的减排计划,定期提交进展报告,并加强国际合作。

这一协定体现了全球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责任,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减排行动。

另一个重要的国际政策是《蒙特利尔议定书》,它主要针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控制和淘汰。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氯氟烃等物质,臭氧层遭到了严重破坏,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了巨大威胁。

通过这一议定书,各国共同采取行动,限制和逐步淘汰了这些有害物质的生产和使用,使得臭氧层的恢复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际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通常基于科学研究和数据。

科学家们通过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污染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例如,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明确指出了温室气体排放与气温上升之间的关系,这使得各国在制定减排政策时有据可依。

然而,国际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导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和能力存在不均衡。

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因为大规模的环保投入可能会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制约。

其次,政策的执行和监管难度较大。

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和执法能力不同,对于国际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也参差不齐。

此外,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和贸易争端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国际环保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为了更好地推动国际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各国需要加强合作与协调。

发达国家应当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帮助其提升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论生态环境的国际法保护

论生态环境的国际法保护

论生态环境的国际法保护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从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从森林的砍伐到海洋的污染,每一个问题都威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未来。

因此,生态环境的国际法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法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为各国设定了共同的规则和标准,促进了国际合作,确保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国际法中的一系列公约、条约和原则,构成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框架。

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国际法律文件。

该公约旨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通过这个公约,各国承诺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并促进国际合作。

《生物多样性公约》则着重保护地球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它强调了保护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的重要性,并推动各国制定和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和行动计划。

这些国际公约为各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然而,生态环境的国际法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导致在执行国际环境法时难以达成一致。

一些发达国家可能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来应对环境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可能在资源和能力上受到限制,这就可能引发在责任分担和义务履行方面的争议。

其次,国际环境法的执行和监督机制相对薄弱。

虽然有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负责监督和评估国际环境公约的执行情况,但它们往往缺乏足够的权力和资源来强制各国遵守规定。

这使得一些国家可能会忽视或违反国际环境法,而难以受到有效的制裁。

再者,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而国际法的制定和修订往往相对滞后。

例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垃圾、纳米材料等新型污染物带来的环境风险尚未得到充分的法律规范。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的国际法保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各国应增强环境意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事务。

气候变化法律保护与环境治理

气候变化法律保护与环境治理

气候变化法律保护与环境治理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重大的环境挑战之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而气候变化法律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关系密不可分。

首先,气候变化法律保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立法和法规,国家可以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管和管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世界各国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例如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

这些法律的出台,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规定了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和限制。

同时,在国际层面上,各国还签署了《巴黎协定》,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国际合作来推动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

其次,气候变化法律保护对环境治理起到了推动作用。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促使企业、政府和个人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

例如,在中国,一些大型企业受到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法律要求,不得不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以达到国家标准。

这些法律的存在,使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促使它们采取行动来降低自身的环境影响。

同样,在国际层面上,国家之间通过签署协议和条约,形成了共同的承诺和义务,激励各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加大力度。

然而,尽管有法律的保护和推动,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执法和监管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由于监管不到位或执法不严格,一些企业和个人仍然违法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此外,一些国家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对环境治理缺乏明确的界定和指导。

这导致一些企业和组织利用法律漏洞或“灰色地带”逃避环保责任。

此外,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对环境治理的执法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加强对环境犯罪行为的打击。

同时,企业和个人也要自觉承担起环保责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加剧,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项重要议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完善和强化变得尤为重要。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与此同时,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

我国也在不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通过加强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我国还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争使非化石能源占一定比例。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完善和强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完善和强化已成为必要的措施。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逐渐完善,涉及多个领域的环境保护法规也相继出台。

例如,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保护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全国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等政策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三、环境保护法律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在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环境监管力度不够强、环保处罚力度不足、环境公益诉讼机制有待完善。

其中,环保处罚力度不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环保处罚对企业来说并不具有足够的威慑力,导致一些企业对环保问题漠不关心。

因此,加强环保处罚力度,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是重要的环保措施。

除此之外,环境公益诉讼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环境公益诉讼的门槛较高,制约了公众对环保事件的参与和监督。

因此,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环境公益诉讼的门槛,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监管。

四、结语总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完善和强化是必要的。

需要进一步加强环保监管和处罚力度,完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法律服务工作中的国际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

法律服务工作中的国际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

法律服务工作中的国际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在法律服务工作中,国际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际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合作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国际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相关法律措施。

一、国际环境保护法律框架的建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事关全人类的福祉。

为此,建立了一系列国际环境保护法律机制。

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是一个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国际机构,其旨在通过国际合作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

二、国际气候变化法律措施的发展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各国纷纷采取了法律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

其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国际气候变化法律框架,旨在稳定温室气体浓度,防止人类活动引起的危险干扰气候系统。

三、国际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的挑战尽管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但在国际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领域仍存在许多挑战。

首先,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减排方面面临较大困难。

其次,国际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机制仍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创新机制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形成共识,形成更具可操作性的法律措施。

此外,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推动绿色法律服务的发展作为法律服务从业者,应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法律事务。

首先,要加强对国际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法律框架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专业素养。

其次,要注重绿色法律服务的理念,推动各类法律服务在国际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应用和创新。

例如,可以为跨国企业提供环境合规咨询服务,促使其落实环境保护责任。

六、结语国际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法律问题是全球合作的重要课题,也是法律服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问题研究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问题研究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问题研究从自然灾害到科技进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

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紧迫和最关键性的问题之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现象不断出现,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是应该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状况,从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一、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地球的气候在不断地变化。

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全球气温上升,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

这些影响导致洪水、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问题也愈加突出。

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频发,许多城市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全球经济、人口的急剧增长、能源消耗、科技进步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这些问题的一个共同点是,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三、保护环境的紧迫性面对上述问题,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环境保护既需要国际协作,也需要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从个人方面来说,每个人只要从点滴开始做起,就会对环境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减少使用塑料袋,鼓励使用环保袋,减少排放,开发再生能源等等。

从国家层面来看,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通过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方式推展可持续发展。

四、环保科技的应用环保科技的应用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使用先进的环保科技,可以实现减少废气排放、清洁水源等一系列目标。

目前,环保科技已经逐渐成为各国推动环保的重要手段。

例如,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的发展都是为了推动环保技术的发展。

五、勇于承担责任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全球公民,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有担当,主动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通过环保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每个人用行动实现环保理念,逐步扩大环保效应,进而推动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

环境法与气候变化的法律应对措施

环境法与气候变化的法律应对措施

环境法与气候变化的法律应对措施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迅猛的背景下,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

环境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环境法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法律应对措施。

一、环境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环境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制定的法律规范,包括了对于空气、水、土壤等各种环境要素的保护。

而气候变化则是指长期的气候状况发生变化,包括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现象。

环境法与气候变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全球变暖加剧了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如强降雨、干旱和洪水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于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普遍存在。

环境法就扮演着保护生态环境的角色,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护环境资源。

其次,环境法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各国需要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而这些应对措施正是在环境法的指导下制定的,比如设立碳排放交易体系、制定能源消耗限制等。

环境法为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了法律框架和具体的操作指南。

二、法律应对措施1. 国际协定与法律机制国际社会广泛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积极开展着国际合作。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原则。

各国根据这些国际协定,制定了相应的环境法律来实施减排目标,推动绿色发展。

2. 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很多国家通过立法和政策来管理温室气体的排放,确保企业和个人按照规定进行调整和限制。

例如,一些国家实行碳排放交易体系,通过市场机制来约束企业的排放行为。

3. 能源转型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传统能源消耗和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推动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环境法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一)关键词:环境保护国际法气候变化科学发展观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带来了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发展的种种疑虑。

以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1997年《京都议定书》为核心的气候变化国际法在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国际法的形式对特定国家的特定污染物排放量作出定量限制。

我国虽然暂时不用承担温室气体限排义务,但未来的履约压力日渐增强。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和平发展,我国应当在国际层面和国内两个层面上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我国和平发展所涉环境问题及其国际影响———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气候变化、跨界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危险物质激增、资源能源短缺等全球环境问题在我国也陆续出现,有些领域的问题甚至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可以说,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演变及其解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以气候变化问题最为典型。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长,靠大量投放原材料和能源来实现。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我国成为世界自然资源消费大国的趋势不可阻挡。

例如,我国消耗石油资源将大幅度增加,而国内石油产量缺口日渐加大,预计2020年我国将有60%的原油依靠进口。

这一趋势对全球资源供给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如果我国延续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当我国人均汽车占有量和汽油消耗量达到美国的水平时,我国每天将消耗8000万桶石油,而全球每天只生产6400万桶石油。

1]以消耗石油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大量排放各类温室气体。

从总量上看,我国CO2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

1990—2001年,我国CO2排放量净增8.23亿吨,占世界同期增加量的27%;预计到2020年,排放量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1.32倍,这个增量要比全世界在1990年到2001年的总排放增量还要大。

预测表明,到2025年前后,我国的CO2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2]以上事实表明,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导致了我国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对我们自己是个巨大的风险,无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而且还可能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

在此背景下,某些国家不能友好或者宽容地对待我国的和平发展,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国和平发展所涉环境问题的国际法调整1气候变化国际法的起源与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也是20世纪给21世纪遗留下来的最大挑战之一。

1990年,第45届联大通过了第45/212号决议,决定建立政府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委员会(INC),着手组织谈判工作。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各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效率问题,触及各国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公约的谈判过程自始至终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和妥协。

最终,各方于1992年5月9日就公约条文达成妥协。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4个国家和欧共体签署了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为“《公约》”)。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生效,迄今已经有184个缔约方。

《公约》虽然没有对各国限排温室气体规定具体的指标,但它是第一个由国际社会的全体成员参与谈判的国际条约,它以国际立法的形式承认气候变化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为今后采取国际行动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由于存在科学不确定性以及谈判中各国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公约》只是一个框架性的国际法律文件。

3]《公约》只是原则性地规定附件1所列缔约方(即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有率先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但它没有规定具体的限排指标和时间表,而是留待日后的附件、议定书或其他方式予以充实和细化。

此后,各缔约方代表在1997年《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期间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为“《议定书》”)。

《议定书》改变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只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定性限制的做法,对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作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限制,要求它们在201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排放水平相比平均要减少5.2%,而发展中国家不承担限排义务。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国际法的形式对特定国家的特定污染物排放量作出定量限制。

2005年2月16日《,议定书》成为具有约束效力的国际法。

2气候变化国际法的主要内容《公约》及其《议定书》,构成了气候变化国际法的核心。

《公约》及其《议定书》为气候变化问题规定了许多具体的原则和制度。

这些原则和制度集中体现以下了几个方面的特点:(1)重申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家主权原则,但进行一定的限制。

在《公约》的谈判过程中,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地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基本上存在着“国家主权管辖事项”和“人类共同遗产”两种截然对立的主张。

4]总体上,发展中国家主张各国享有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它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和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属于各国国内管辖事项,本国的经济发展不应当受到温室气体限排的制约。

而发达国家则希望摒弃发展中国家主权原则的主张,将全球气候变化宣布为“人类共同遗产”,这样国际社会就可以合法地对一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活动进行干预了。

谈判中,经过反复磋商和妥协,各国最终一致同意使用“人类共同关切之事项”(commonconcernofhumankind)一词。

5]“人类共同关切之事项”是国际法的新概念,是《公约》及其《议定书》在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贡献,其基本内涵是实现保护人类共同利益与行使国家主权之间的协调。

与“人类共同遗产”概念不同,对于处于一国管辖范围内的大气层和影响大气层的温室气体排放活动“,人类共同关切之事项”概念尊重各国的主权,并不寻求使有关资源或活动本身“公共化”或“国际化”。

6]为此,《公约》首先在序言中重申“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拥有主权权利按自己的环境和发展政策开发自己的资源”后,随即又强调“在应付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的国家主权原则”。

7]但与此同时《,公约》也对发展中国家所坚持的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进行了一定的限定。

也就是说《,公约》依然承认各国对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活动或资源依然享有主权,但由于共同关切事项对国际社会具有根本重要性,各国也同时负有为了人类共同利益对这些活动和资源进行管理和保护的义务。

这也得到国际习惯法的支持。

1992年《里约宣言》第2条原则承认“各国有按自己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自己资源的主权”,但同时明确了与国家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相对应的义务———“有责任保证在他们管辖或控制之内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的或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

这项原则后来被公认为是对国际习惯法规则的权威表述。

《公约》秉承了这一思想,在序言中采取了与《里约宣言》第2条原则完全相同的表述,以强调各国对共同关切事项的国际义务。

(2)在气候变化及其解决的国家责任上强调实质公平。

在控制气候变化、削减CO2等温室气体的责任问题上,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导致气候变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对保护气候资源负有共同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

这就是国际环境法上著名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ommonbutdifferentiatedresponsibilities)。

该原则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即共同的责任和有区别的责任。

这两种责任的重心分别置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首先,共同责任要求发展中国家不应以经济发展水平低、科学技术落后、专业人员匮乏等为由,逃避、推脱自己应当承担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

这是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全球性的气候资源,仅靠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努力是无法奏效的,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对国际控制气候变化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况且全球变暖对发展中国家同样有不利的影响,其对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损害往往比对发达国家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

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与发达国家一道承担起控制全球变暖的共同责任。

不过,共同责任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责任上的“平均主义”。

换句话说,发达国家富有的经济是建立在对世界能源资源和大气温室气体容量资源比其他国家更多消耗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无论是根据社会公平观念、还是环境法的“污染者负担”原则和“受益者分摊补偿”原则,发达国家都理应比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更主要的削减温室气体的责任。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但在《公约》中得到了原则性的宣告,而且还在诸多条款中得到具体体现。

《公约》第4条第2款为发达国家缔约方规定了许多具体承诺,包括:为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提供新的、额外的资金;帮助特别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支付适应这些不利影响的费用;采取措施促进、便利和资助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无害技术;等等。

同时《议定书》规定,各发达国家缔约方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缔约方不承担具体的限排义务,但它们也要承担编制温室气体国家清单、加强科学研究、进行信息交流以及进行教育培训和公众参与等一般性的承诺。

同时,《议定书》虽没有要求发展中国家按《公约》作出新的承诺,但它仍敦促这些发展中国家“在适当的情况下和可能的范围内”制定国家方案。

可见,发展中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也承担了控制气候变化的责任,只是没有承担具体的限排义务而已。

综上可见,《公约》及《议定书》考虑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显然不应当承担与其历史和现实责任以及当前的能力不成比例的不合理义务,其责任分配体现了实质公平。

8](3)在《公约》及《议定书》履行机制上注重经济效率。

成本效益原则也是《公约》设定的为实现其目标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根据《公约》第3条第3款的规定,各方在履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时,在确保实质公平的前提下,也应当注重效率。

而《议定书》提出的“联合履约机制”、“排放贸易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等机制就是这样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灵活机制。

根据主权原则,每一个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而在国际商品社会中,权利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的。

9]因此,一国如果有足够的财力,可以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购买这种排放权,而减轻甚或取代本国所需采取的限排措施。

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采取限排措施,只要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所减少,全人类都可以受益。

有了这一理论前提,成本效益原则就有了用武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