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化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人与自然(de)关系世界上(de)任何事物都是矛盾(de)统一体.我们面对(de)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de)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de)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de),人类(de)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de)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de)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de)能力不断增强,现在(de)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de)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de)意志印记(de)自然,即人化了(de)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de)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de)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de)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de)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de)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de)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de)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de).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de)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de)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de)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de)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二)人与自然(de)统一与历史发展马克思不仅把实践概念作为实践唯物主义(de)基石,而且将实践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de)起点,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历史(de)统一,构成为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学说,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与自然环境之统一学说.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来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及其与人(de)辩证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de)一个基本特征.对此,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是赞同肯定(de).正如施密特所说:“马克思(de)自然观与其他各种自然观(de)区别,首先在于它(de)社会历史(de)特征.”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自然环境理论和社会历史理论是在社会实践(de)基础上统一起来,因而,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社会历史特征与它(de)实践特征是内在统一(de),这在理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本质特征;在实践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de)现实基础.1、马克思在批判黑尔格等人(de)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等人(de)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de)基础上,用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历史(de)辩证统一(de)唯物主义自然环境理论,克服了人与自然在“绝对精神”中统一(de)唯心主义自然观,抛弃了人与自然分离与对立(de)机械(de)非历史(de)抽象(de)唯物主义自然观,使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登上了王座.大家知道,费尔巴哈在反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de)过程中,虽使唯物论重新登上了王座,但没有克服旧唯物主义满足于抽象(de)自然与抽象(de)人(de)对立,都主张与人分离(de)自然以及与自然分离(de)人.因此,费尔巴哈自然观(de)最根本(de)缺陷,就是与历史观(de)分离,使他(de)自然界是没有历史(de)自然界,解释自然时是唯物(de),当然是机械性、直观性(de),解释历史时是唯心(de),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de)那样,他必然“重新陷入唯心主义.”因而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必然是唯心主义(de).我们看到,在费尔巴哈(de)思想框架内,人与自然(de)关系(de)唯物主义(de)机械性、直观性和唯心历史观是一致(de).这就使得费尔巴哈自然观必然割裂了自然文化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de)统一性,认为两者是没有关系(de),这实质上是把自然界排斥于人类历史即人类(de)社会实践过程之外,把自然界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也就是把历史从自然界中排除出去.这样,费尔巴哈也就不可能看到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对改变外部自然界(de)作用与影响以及由此出现(de)自然界(de)属人(de)变化.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de)时候,历史在他(de)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de)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de)”.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道出了费尔巴哈(de)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de)分离与对立;与之相反,马克思恩格斯(de)自然环境理论与社会历史理论是在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中辩证统一(de),现实(de)自然界是被社会历史所中介过(de),而不是游离于人类历史即人类社会(de)生产实践之外(de)异在.社会历史是人同自然界(de)完成了(de)本质(de)统一,“是自然界(de)真正复活,是人(de)实现了(de)自然主义和自然界(de)实现了(de)人道主义.”2、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de)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de)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de)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de)表现形式.在远古时代,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听命于大自然(de)摆布,成为自然(de)奴隶,人们用神话(de)方式来表达对自然(de)看法,形成人类童年时期(de)“自然宗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de),有无限威力(de)和不可制服(de)力量与人们对立(de),人们同它(de)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de)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de)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de)一种纯粹动物式(de)意识(自然宗教)”.这种“自然宗教”(de)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de)一种原始(de),朴素统一(de)关系.“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de)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de),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de)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而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对自然界低水平(de)能动作用与低水平(de)社会形态形成了一种统一,一种狭隘(de)同一性,两种狭隘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de)有机统一.马克思很重视实现(de)自然界在近代工业实践中(de)具体生成问题,认为近代工业表示了自然界被历史(de)进程所改变(de)近代水平,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de)近代水平.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对自然界近代水平(de)能动作用与近代水平(de)社会形态也是形成一种统一性,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de):“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着名(de)‘人和自然(de)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de)发展而不断改变”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确证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de)不同表现形式,是要揭露近代工业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造成(de)人与自然界(de)异化关系,向人们指明要从特定(de)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de)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de)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de)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de)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de)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de)相通、相类和统一(de)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de)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de).这种朴素(de)“天人合一”(de)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de)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de)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de)作用.随着时间(de)推移,人口(de)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de)积累以及科学技术(de)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de)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de)主宰”(de)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de)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de)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de)人口,争取更多(de)空间,生产足够(de)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de)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de)目(de)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de).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de)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de)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de)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de)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de)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de)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de)追求和渴望.结语人类在改造自然(de)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de)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de)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de)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de)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de)关系.因为人与自然(de)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de)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de)一个前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de)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de)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de)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de)和谐,实现资源(de)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de)有效保护.。
自考-马列文论自考复习要点

马列文论自考复习提纲一、定义概念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表达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现实性,这个过程对人来说就叫对象化。
从主体方面看,人实现了自我,2、自然人化:表示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即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马克思称这种与人的劳动联系和被改造过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
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自然的人化是其过程,是第二自然。
作家艺术作品中的自然和社会生活都是人化的自然。
从对象方面看,对象被人化,打上了人的烙印,表达了人的意义。
3、本来形象:也叫非批判的形象。
马克思指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按照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本来面貌真实的描绘了有自己独立个性的人物形象。
4、批判的变态:指丧失了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从某种抽象的观念出发,对人物形象做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或弯曲,失去自己独立个性的人物形象,是本来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的消灭。
5、席勒式:指席勒创造中局部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
它针对的是席勒局部创作中从主观自我观念和理想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情形观察,以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描写。
6、莎士比亚化: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那么和方法,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形象的表述,指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深刻的反映出时代的风貌。
7、历史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也就是要求在文学批评中,把作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进展考察,进展与作品的历史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评价。
把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志。
8、美学观点:就是要求评论文学作品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遵循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把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和标准,那么这样就要对作品做具体的艺术分析。
从“自然的人化”浅谈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

从“自然的人化”浅谈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从“自然的人化”浅谈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美学四讲》是李泽厚先生全面、系统地论述其美学思想的专著。
在此书中,李泽厚先生从“自然的人化”观念出发,建立了一个机构严密、气魄恢弘的实践美学理论,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潮中的“实践美学”热。
一、“自然人化”的提出及其内涵《美学四讲》在上世纪80年代末才发表,但此前,李泽厚先生早已发表了许多关于实践美学理论的论文,具有代表性的有50年代的《论美感、美和艺术》、60年代的《美学三提议》、70年代的《批判哲学的批判》等。
《美学四讲》主要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建立新感性”等理论阐释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并建立了作者本人的文化本体论哲学思想,成为国内实践美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史手稿》是李泽厚先生“自然的人化”理论的主要资源。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李泽厚先生采用了其中“自然的人化”、“实践”等观点,提出用“自然的人化”说明美和美感的根源和本质,用实践的关联来界定美和美感。
那么什么是自然的人化?李泽厚先生把它分成两类:狭义的自然人化和广义的自然人化。
狭义的自然人化是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义的自然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李泽厚先生认为“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不能仅仅看作是经过劳动改造了的对象,而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来理解。
狭义的“自然的人”是广义的“自然人化”的基础(不一定是直接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如人培养的花草等等,也确乎是美,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要也越能欣赏狂风暴雨、沙漠绿洲等没有改造的自然,也越要能欣赏比如此处云南石林这样的杂论五章的奇特美景,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
(6)--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试卷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1. “万物有灵”的自然观[答案要点] 这种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生命的、渗透着灵魂的、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这个有机体中生长出来的。
由于这种自然观把一切自然事物产生的原因都归为某种带有灵魂的有机体,因而它又被称为“万物有灵”的自然观。
2. 外部自然[答案要点] 所谓外部自然,是指在人之外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
3. 自然的人化[答案要点]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去利用和改造各种自然物质,使自然界按照人的尺度和目的发生变化,使自然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打上人的意志的印记。
4. 人化自然[答案要点] 所谓人化自然,就是已经同人类发生联系、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同程度的改造、这样那样地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的那部分自然。
5. 天然自然[答案要点]无论是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还是人类产生以后仍处于人类活动范围以外的自然界,都属于尚未纳入到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历史之中的那部分自然界,我们将其统称为“自在自然”或“天然自然”。
6.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答案要点] 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当代的实践活动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态势,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人们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态问题已不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个别问题,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全球性的问题,它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故被人们称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7. 生态伦理学[答案要点] 生态伦理学致力于改变人类以往的错误观念,努力确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生态意识,强调人类只能在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所许可的范围内与自然界进行有节制的物质能量交换,要求人们自觉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
8. 绿色科技运动[答案要点] 绿色科技运动则致力于开发一种可保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倡导文明适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美学概论》习题全版本

《美学概论》习题全版本1康德的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判断力批判》的上卷。
2第一部涉及美感经验形态划分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3文献记录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开始思考美的。
4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是行壮、色彩、声音。
5中国画多以写意为主,“神似”重于“形似”。
6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8从总体来看,美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大类。
9劳动美具体体现为劳动环境的美、劳动过程的美、劳动产品的美。
10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是意蕴、意境、典型。
11 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12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意识。
13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
14研究美学所需要的最基本方法是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法、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心里学的方法。
15西方悲剧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存在悲剧。
名词解释:建筑艺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形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为特点,为标准,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工艺美术: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艺术。
典型:在艺术作品中,典型是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集中地概括一定社会生活中某种人或事物的共性,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显示的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科学实验以及人的衣食住行、交际往来等各方面。
现实美: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它遍布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美感经验:就是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

浅析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摘要: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着人与自然内在协调与统一的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对于指导当代中国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化自然;协调发展;自然观;实践性一、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概念“人化自然”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
所谓“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世界出现之前的自然界,以及虽与人类同时存在,但尚未被人类活动所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则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被人类的实践中介过,打上了主体意志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化自然的概念首先由黑格尔提出,是为了说明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的日益明显的变化。
但是,他是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提出这一命题的。
黑格尔认为,“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固然离开身外实在界而独立,另一方面却把外在世界变成为他自己而存在的:他达到这个目的,一部分是通过认识,即通过视觉等等,一部分是通过实践,使外在事物服从自己,利用它们,吸收它们来营养自己,因此在他的‘另一体’里再现自己。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使用人化自然这个概念,目的是为了论述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人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界身上,借助变化了的自然界表达出来,这种融入了人本质力量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将自然打上人的印记,在自然中融入人的认识、人的精神。
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是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核心所在,并不是统一于某种物质存在,也不是统一于某种理念或精神。
马克思还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有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了。
[2]”在此,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界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世界而存在,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实践过程。
美学四讲

《美学四讲·美·美的本质》李泽厚那么,美的根源究竟何在呢?这根源(或来由)就是我所主张的“自然的人化”。
在我看来,自然的人化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美学上(实际也不只是在美学上)的一种具体的表达或落实。
就是说,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因此才使得一些客观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审美性质,而最终成为审美对象。
这就是主体论实践哲学(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
那么,这种美学观是属于主观派、客观派还是“主客观统一”派呢?如前所说,所谓“主客观统一”这概念并不很清楚,原因是所谓“主”指的是什么?如果“主”指情感、意识、精神、心理,那么这种“主客观统一”论便仍然属于主观派,如立普斯和朱光潜。
但是,如果“主客观统一”中的“主”指的是人的实践活动,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人的实践是一种物质性的客观现实活动,即是说,这里的“主”实质上是一种人类整体作用于众多客观对象(如大自然)的物质性的客观活动,从而,它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即这种主客观统一便不属于主观论,而属于客观论,它是客观论中的第三派,即一种现代意义的新的客观论,亦即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的客观论。
它既是“主客观统一”论,又是客观论。
我在1962年《美学三题议》中曾指出:美只有在主观实践与客观现实的交互作用的意义上,而不是在朱(光潜)先生那种主观意识与客观自然的相互作用上,才可说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
但这种主客观的统一,仍然是感性现实的物质存在,仍是社会的、客观的,不依存于人们主观意识、情趣的。
它所以是社会的,是因为:如果没有人类主体的社会实践,光是由自然必然性所统治的客观存在,这存在便与人类无干,不具有价值,不能有美。
它所以是客观的,是因为:如果没有对现实规律的把握,光是盲目的主体实践,那便永远只能是一种“主观的、应有的”的善,得不到实现或对象化,不能具有感性物质的存在,也不能有美。
只有“实现了的善”,才“不仅设定在行动着的主体中,而且也作为某种直接的现实而设定下来……设定为真实存在着的客现性”(列宁:《哲学笔记》)。
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

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类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和规定自然,自然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与人的历史发展相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吸取了以往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克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素,提出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全面认识人的实践活动。
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也是人类思想的一步步探索和进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一)自然人化马克思的自然人化论“自然----实践劳动----人”的过程,揭示了人的本质,展示了人所特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对马克思自然人化论的浅要分析来一步步地推出其对当代的意义。
由此,自然、实践、人构成探讨的核心。
而正是从这一核心及其相互关系出发,我们发现“自然人化”说的内在局限与矛盾。
第一,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
自然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
大自然是远远先于人类生成的,人类产生以前自然就已经自在地存在着。
这种先在、自在、存在的自然,就是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是非人化的自然。
马克思指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恩格斯也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可见,人产生于自然,成长于自然,归属于自然,充分说明和体现了自然的先在性和基础性。
第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与自然不是一种平等关系,而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而这种征服与改造的中心是“主体的人”,是人的目的与尺度。
以人自身为目的和尺度的主体性活动同时将人的目的和尺度运用到对象上,使对象属人的对象性活动。
但不论是主体性活动还是对象性活动,都依赖于人的尺度。
所以,由自然人化成为单方面的客体自然向主体的人的生成。
这种生成关系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征服,改造和占有。
第三、自然人化”说并未向我们展示完整的人学与自然学的答案。
自然观与自然科学

论自然观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在学术上,自然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抛开物质和意识,唯物和唯心的立场不谈,个人认为自然观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生活环境。
如此,拥有一个正确的自然观,不仅有助于保护已经被人类破坏的千疮百孔的环境,而且也将有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说到自然科学,是一个很高深也很宽泛的概念。
就个人简单理解,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不仅仅为人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且为人类的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形成正确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的自然观,自然科学则是客观存在,二者的辩证关系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辩证自然观视野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1. 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是“人和自然”的一个基本关系。
通过这个基本关系,既看到科学技术产生的必然性,又看到科学技术沟重要性。
可以说,这“两化”原理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目的和作用,归根到底,要从“两化”原理中得到说明。
2. 人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自然对人实行真正的专制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古代人所不能比拟的。
近一百年来,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工业,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超过了以往几千年。
但是,现代工业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也超过了以往几千年。
人类往往在自然给予的惩罚中,总结教训,使得“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特别是从自然科学日益发展,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
”3. 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和自然”客观上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马克思指出:“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中国文化概论

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表声); 能把写字作为艺术、书法。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 等) 三是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西汉透光铜镜(四大发明带动了 世界文明)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 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先秦诸子哲学,起始于中国的道 教,中国化的佛教); 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持了人 伦关系)。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
别?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 举例说明。 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
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 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 口。 中华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 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没 有中断的文明,是和它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 环境密切相关的。
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 比如:建造宫殿,是先设计后建造的。设计建筑物 时,表现为精神文化;当建成这一建筑时,表现为 物质文化,同时这个建筑物体现了这个设计师的建 筑思想。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所以说,建筑是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影视先是实体,后是虚体,最终成为欺骗眼睛的艺 术。
1.商周时期是地方分权的分封制。 2.西汉时期,采用“郡国并行制”。 3.魏晋南北朝时,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但一个 州所管的郡县越来越少。 4.隋唐:隋初取消郡,只存州、县;隋末改州为郡,实行 军政分权。唐代再改郡为州,州有刺史,县有县令。并分立 “道”(镇),成了州以上的一级政区,这就形成了“道— —州——县”三级制。另外,唐在边疆设节度使,集数州的 军事、财政、军政大权于一身,权势逐渐膨胀。“安史之乱” 之后,节度使遍设到内地。实际上节度使就是方镇,或称道。
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内在生态逻辑

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内在生态逻辑王 伟提 要: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概念包含着生态意蕴,这是从其内在逻辑中得出的结论。
它首先表现在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上,这是在其提出之初首先被赋予的特征;其次表现在人化自然概念的双向性上,人化自然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再次体现于人化自然概念的实践性上,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的内在统一,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解决的内在动力;最后体现于人化自然概念的理论走向上,作为“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概念扬弃了私有制下自然界的纯粹有用性,而呈现出自然界本质的丰富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从而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图景。
这些内容共同孕育着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生态意蕴,使其能够在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彰显出时代感和现实感。
关键词: 人化自然 生态意蕴 客观性 双向性 实践性作者王伟,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石家庄 05005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呼唤相应的理论。
随着对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日益深入,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概念也开始被视为直面生态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
但是,当真正把它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时,经常出现研究路径的偏离。
实际上,关于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与生态问题的关系研究,无须借助其他中介,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本身包含着导向生态之路的逻辑理路。
一、人化自然概念的本真含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在探讨人的感觉产生的原因时,马克思通过迂回曲折的论证,提出了人化自然概念。
马克思首先讨论了人的感觉与对象的关系,把对象的价值和意义与人的感觉的发展程度联系起来。
他以音乐与耳朵的关系为例,指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①。
对象在何种程度上被纳入人的视野并成为对人来说有意义的存在,取决于与之相适应的人的感觉的发展程度,只有与对象相适应的那种感觉发展起来,对象才能成为人的对象,否则就不是对象,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②。
浅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浅析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摘要“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两个方面,自马克思在其《手稿中》提出“自然的人化”的理论以来,学界对二者的研究就不曾停歇,本文以期通过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理论的比较,试图从二者的统一关系当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实现和谐社会和是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作理论铺垫。
关键词: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关系和谐从自然的发展史来看,如世间万物,人类是自然造化中某一时期出现的一个自然的物种。
自独立于动植物成为特殊的一个物种以来,人在不断使自身适应自然的同时也不断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使自然适应人类。
目前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微妙的。
人类之于自然而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人从自然而来,作为“自然之子”而存在。
但却又凌驾于自然之上,成为自然的主人。
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面世以来,学界对自然的关注变得越发沸腾。
人们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两个话题的探讨开始变得激烈。
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持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浅析一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相关思想。
一、自然的人化马克思指出: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
①所谓的“人的自然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历史实践,于自然打上了人的、社会的烙印,使得自然具有了人和社会的内容,成为“人化”了的自然。
即是指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自然进行改造所造成的实际效应,是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即客观现实上的“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由“自在的自然”逐步向“为人的自然”转化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在历史长时间与自然相持的一个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化的自然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的结果。
他认为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通过劳动对自然的改造,自然就具有了社会性,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了。
浅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浅析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摘要“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两个方面,自马克思在其《手稿中》提出“自然的人化”的理论以来,学界对二者的研究就不曾停歇,本文以期通过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理论的比较,试图从二者的统一关系当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实现和谐社会和是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作理论铺垫。
关键词: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关系和谐从自然的发展史来看,如世间万物,人类是自然造化中某一时期出现的一个自然的物种。
自独立于动植物成为特殊的一个物种以来,人在不断使自身适应自然的同时也不断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使自然适应人类。
目前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微妙的。
人类之于自然而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人从自然而来,作为“自然之子”而存在。
但却又凌驾于自然之上,成为自然的主人。
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面世以来,学界对自然的关注变得越发沸腾。
人们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两个话题的探讨开始变得激烈。
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持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浅析一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相关思想。
一、自然的人化马克思指出: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
①所谓的“人的自然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历史实践,于自然打上了人的、社会的烙印,使得自然具有了人和社会的内容,成为“人化”了的自然。
即是指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自然进行改造所造成的实际效应,是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即客观现实上的“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由“自在的自然”逐步向“为人的自然”转化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在历史长时间与自然相持的一个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化的自然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的结果。
他认为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通过劳动对自然的改造,自然就具有了社会性,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了。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

非人类中心主义 强调非人类的自然存在物具有内在价值,
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或生态 系统具有主体性,从而具有内在价值,尽 管这种主体性与人类的主体性不同,或这 样的主体性随事物的不同而不同,但是, 我们应当承认它们内在价值的存在。 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对于纠正过度破坏环 境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体现了对自然的利用、征 服和改造能力的提升,从而使人的主体能动性由此而出 现膨胀,人类中心主义因此有了思想根源。 由此一个悖论出现: 人类为了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但是内 在的矛盾使人类走向了反面。 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和自身的存在物,与自然构成了一种 对象性关系。对象性之间的相互肯定与否定的矛盾关系 在农业社会展开,人类所采用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对象性 关系拉开了序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恶化。
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于环境保护的影 响——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哲学分析
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产生 A,柏拉图的理念说 B,文艺复兴对主体性的强调 C,笛卡尔的二元论 D,机械论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分离观
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环境保护的负面作用 A,主体是高级的,能动的;客体是被动的、低级的 B,主体具有主观性,具有内在价值;客体是无情感 的,没有内在价值。 C,主体是控制者;客体是被控制者。 D,人类在价值意义上处于自然界的中心,人类中心 主义。
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谐中的不和谐
农业文明赋予人类更大的创造力和对自然的控制力 进入原始社会,人类制造工具的能力及其工具的 功能、数量和质量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了质的 进步。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也出现了,人从动物中 分化出来,从事谷物生产和动物饲养。人类由采 集形成的自然产品过渡到以自然为对象进行劳动, 从而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 这一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一了一定提高之后的产物,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人化自然”概念:马克思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

克思在 《 手稿 》 中使 用过 的所有概 念 , 如交往 、 异化 、 生产 、 分工 、 市 民社会 、 共产 主义 、 需要 、 国家 、 宗教 、 自然 , 等
等。 当然 , “ 人化 自然” 概念 也包括其 中。 仅从字 面 意思看 , 这一概念 也至少 是马克思 自然概 念研究 中不能 绕开 的
研究 者发 现对 “ 人化 自然 ” 这一 词 汇 的字 面理 解是 望文生 义 的主观之 见 , 其 结果 是遮 蔽 了“ 人化 自然 ” 概念 的本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2 2
基金项 目: 河北省 社会发展研 究课题青年课 题“ ( 1 8 4 4 年 经济学哲 学手稿》 中的生态文 明思想研 究” ( 2 0 1 3 0 4 0 9 0 )
中围分 类号 : B 2 2 3 . 9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2 4 9 4 ( 2 0 1 3 J 0 5 — 0 o 1 3 一 o 4
随着( 1 8 4 4年经 济学哲学 手稿》 ( 以下简称《 手稿》 ) 的面世 , 关 于“ 人化 自然 ” 概念 的研究 也在持续 升温 。 这一 现 象 的出现 固然 与《 手 稿》 的特殊地 位及 其不 同评 价有关 , 但与“ 人 化 自然 ” 这 一概 念本身 的不 确定性 更是 密不
而且在这句话前面马克思还加上了一个限定性的词汇只是由于这就很容易使人以为人化自然这一词汇是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高度张扬以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是人的感觉发展的唯一的最后的原因进而把马克思看做人的主观力量的讴歌者和技术至上主义的推崇者也就是毫不奇怪的了
2 0 1 3年 9月
保 定 学 院 学 报
自然审美的意义

自然美的美学意义自然美的问题与整个美学基本理论有关,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它将促使我们对流行的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体系作出适当的修正和调整。
例如,在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体系中,艺术美的来源问题是很好解释的,艺术可以被视为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的集中反映,艺术之所以美,其根源在于艺术家那里,在于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就将它设计为美的。
可是,自然物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如果按照上述对艺术美的来源的解释,自然美的来源问题就被整个地切断了,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然物是怎么产生的,也不知道自然物究竟是谁创造出来的。
我们既不能依据观念的高低,也不能依据技巧的好坏来判断自然物的美丑。
如果我们的思想文化中有上帝的观念的话,很容易将自然美归结为上帝造物时的审美观念的反映。
如果我们接受这种观念的话,就会产生另一个令现有的美学理论更加困惑的问题,即随后将要讨论的自然美的等级或层次问题。
因为既然所有的自然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它们就应该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
这一点令现有的美学理论难以接受,因为现有的美学理论更多的是要教人进行等级区分。
在探讨自然美的根源问题上,有一种在中国美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即李泽厚等人从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发掘出来的“自然人化”思想。
马克思的“自然人化”思想,本来讲的是人通过生产劳动对自然和自身的改造,即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自然变成了为人所控制和改造的自然,成了人的扩展了的“身体”;与此同时,人自身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五官由动物性的器官变成了“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李泽厚等人据此发展了影响广泛的实践美学。
按照实践美学的观点,美的根源在于生产实践所造成的“自然人化”。
美感的根源在于人在对象身上看到了人类实践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
自然物之所以美,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形式,也不是因为观照者的情感情绪,而是因为它们积淀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
按照这种观点,自然并不是因为它自身而被人欣赏,而是因为它是人的“产品”而被人欣赏,或者说是将自然物类比于艺术品来欣赏。
“人化自然”与“审美呈现”

并指 出其 内在的特点 : ( ) 张欲 望是西方 文化模 式及其 基本 特点 。这 种文 一 扩
第 二类情感 的基 本表现 … 。博克从 心理学 的角度来 研究与
思 考人类的审美 , 并且 自信 地认 为根 据这 种或那 种 目的 , 一 切感 情都能找到答案 。 虽然 , 我们 不能同意博克对人性 作生物学 意义上 的简单 分 类 , 由此对审美作 出的划分 , 是博 克这 一研 究方 法为 并 但 我们探讨审美与人性 的关 系提供了一个 很好 的思路 : 从人性 的角度人手来研究审美 。博 克认为人性 是审美 的基 础 , 而审 美正是人性 的展现 。无论 是崇高还是优 美 , 质上都 是外界 本
是精神渗透于物质 中, 社会 寓含 于个体 中, 神渗 透于 肉体 精 中, 理性包 涵于感性中的十分复杂 多变 的生命 整体 。有 人把 人性 比作 :一锅沸腾 的烂 粥” 这 是十分形象的 , “ , 它是一个变
出一个 时代 , 个社 会 , 个 民族 的文 化 特点 来 。古人 云 : 一 一
的基本结构 , 同时又能使我们把这些活 动理解为一个 有机整
体。 【 ” 这一论 述有 两 点是 值得 我们 思考 的。一是 “ 人性 的
圆周” 这说明人性 是多 层次 的 、 杂 的“ 机 本体 ” , 繁 有 。在 主 体 内体 现在各 种文化 化 、 社会化 了的人类 欲望 、 思想 、 绪 , 情 而在主体外体现 为各种 具体 的人类 文化 活动 。二 是人 性 的
实践 走向 不 同方 的 向两 个 基本 维 度 , “ 其 中界 物 ” 是 人 。 就 “自然 的人化 ” 目的是走 向主体的外部 , 其 走向客体 , 以 , 所 其 创 造的对象是物质文化 , 是人 类的现实 。“ 人化 自然 ” 目的 其
自然人化的名词解释

自然人化的名词解释自然人化是一个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领域中的术语,指的是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个体逐渐从社会文化的控制和塑造中解放出来,开始自主地思考和行动,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
自然人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
在社会学方面,自然人化可以被解释为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
在心理学方面,自然人化可以被解释为个体对自己和社会的感知和认知的变化,以及个体心理机制的调整。
在哲学方面,自然人化可以被解释为个体对自由、权利和意义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批判和超越。
除了以上几个学科领域的解释,自然人化还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涉及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对自然人化的理解和认同。
自然人化的影响也不仅仅限于个人层面,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结构和价值观念。
拓展:自然人化是一个涉及到人类历史、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复杂现象。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自然人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现代社会的演变。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自然人化的表现和影响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体的修养和品德被视为重要价值观,而现代社会则更加注重个体的个性和自由。
此外,自然人化的过程也受到社会文化的控制和塑造。
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个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被视为重要价值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社会关系被视为重要价值观。
自然人化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现象,它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自然人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化的自然”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20 0 6钷
1 月
保 定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URNAL OF BAODI AC NG TE HERSCOL EGE L
Jn 20 a. 0 6
V 1 1 . o . 9 No 1
第 l 9卷 第 1 期
然范 围非常有 限 。 随着人 类社会 的不断发 展 , 特别是
已经到过 的月球 、 火星等星体 , 都算人化的 自然 , 只
不过人化 的程度非常低罢 了。 如果把 人类 的存在和 发展看作无穷无尽的 , 那么 , 宇宙中的一切最终都将 被“ 人化 ” —— 当然 , 只是理 论 的推想 。 这 以上论 述可
种存在 的物质性就等于否认了人类创造 的整个物质
维普资讯
建 国 :人 化 的 自然” “ 与哲 学的基 本 问题 世界 。 是这 种 物质 确 实 与人 类 产生 之 前 的原 初 的 可
不难看出, 在这一过程中, 人类 的精神因素起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 , 这种作用并不是 为 所欲 为 , 总是 受到物 质条 件 的限制 , 它 受到 客观规
里根本不存在 的东西 , 我们从它本身也很难看 出是 如何来之于 自然 , 它是 已经被多次人化过的 自 , 然 比 如电视机 、 计算机 、 飞机等。 以上 只是 对人化 的 自然 的粗 疏 分 类 。 从理 论 上 讲, 凡人迹所至的地方 , 包括宇宙飞船或其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 何一个种 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 并且懂得 怎样处处都 把 内在 的尺 度运 用 到对象 上去 ”他 还 多 次谈 到 “ 。 人 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 “ 、 自身的对象化” “ 、对象化 了的人”“ 、人化的 自然界” 人化 的自然就是人类 等。 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 的结果 , 就是人类按 照 自己的需要使 自然发生了可能的变化 , 就是人 的 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 , 就是将 自然打上人的印记 , 就是 在自 然中融人人的认识、 人的精神。 在人类出现之前 , 自然存在是非人化 的自然。 人 类 出现之 后 , 开始 出现 人化 的 自然 。 初 , 化 的 自 起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 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
划, 只会带来灾难。 [ 11]
而?? 那些特殊的属人的、感性的本质
力量( (只有在一般的关于自然界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
的自我认识。 [ 12] ?? 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
上, 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 % % 首先作为人的直
接的生活资料, 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 材料) 和工
具% % % 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 就它本身是人的身体
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 5]
在人的实
践中, 自然界不断人化、向人而生; 同时人的本质不断外化为
等的, ?? 现实的自然界 与?? 现实的人 互为本质;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自然异化是人
为造成的, 影响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核心障碍就是?? 资本逻辑 , 科技进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理论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实现
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 且其价值取向是生存论
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因此通过工业% % % 尽管以异化的形
式% % % 形成的自然界, 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 3 ]
真正
的、人本学的自然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如工业活动)而形
成的,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现实的对象性关系是以?? 通过自己
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 为内容的。
马克思的思想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 马克思虽然承
这样, 通过实践使外部世界转变成属人的世界, 使自然界转
变成?? 人的无机的身体 , ??人化的自然界 便成为?? 人的本质
力量的公开展示 , 正如马克思所说??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
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 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
的书, 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 。
[ 4]
马克思主张??人
片面的, 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 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
的支配下生产, 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
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 动物只生
产自身, 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
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 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
来进行生产。马克思以劳动为例, 认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
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
面去理解。因此, 和唯物主义相反, 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
义抽象地发展了, 当然, 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
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
客体: 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换
句话说就是, 旧唯物主义也从主客体的关系角度思考过人与
的基础, 只要哪怕只中断一年, 费尔巴哈就会看到, 不仅在自
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
观能力, 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 [ 6 ]
如果把
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 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
质, 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 也就可以理解了。正是?? 在实践
思认为,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 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
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 自
然界才表现为它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 9] ?? 只有人才做到给
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 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
位置, 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面貌、气候, 他们甚
的。因此, 从生存论的角度探讨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可以为我们理解、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借鉴。
一、??人化的自然界 与人的生存意义
?? 人化的自然界 , 就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上人
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界。马克思从?? 现实的 、?? 从事实
际活动的人 出发, 指出?? 人化的自然界 才是??真正的、人本
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
着, 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质发生形式变
化, 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个目的是他所
知道的, 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 他必须
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 8]
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 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马克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念, 克服了人类早期对自然的神化和崇
拜思想, 恢复了人类对自然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认为,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 有意识的生命
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
点, 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 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 他才是
有意识的存在物。虽然动物也进行生产, 但是动物的生产是
马克思以工业废料的利用为例, 指出当时的毛纺织
业和丝织业都对废料进行了利用, 而利用工业废料最显著的
是化学工业, 它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
料和茜红染料, 甚至转化为药品。
[ 15 ]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 已经认识
到在资本主义社会, 科技进步难以成为推进生态和谐的工
现实, 人的本质对象化、物化为??现实的自然 。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不是抽象的、居于人之外的?? 绝对 、
与人的生存价值无关的自在的自然, 离开了人的感性实践活
动的自然界, 显示不出它对人来说的意义和价值。也正是因
此, 马克思说: ?? 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类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 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 (既然人和自然界的实
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 使他们的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
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失。 [ 10]
可见, 在人与自然通过生产劳
动的实践形式连接的过程中, 始终渗透着一种人的主体性。
虽然自然界构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中的一个关系
项, 但是只有人才是这一价值关系得以确立的真实的主体。
所以, 要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发
本质 。这是因为人是有缺陷的生灵, 人为了延续自己的生
命, 首先需要解决吃穿住及其他一些东西。而大自然则不是
为了人才存在的, 不需去满足人。人必须以自己的行动去实
现自己的需求( 物质的和精神的), 一切都有待人类去?? 拷
问 和改造。为了生存和发展, 人不可避免地需要雅典娜的
科学和赫斯托斯的技术, 生产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
学的自然界 , 从而揭示了?? 人化的自然界 对人的生存的意
义。
实践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 ??现实的人的 实践活动是
?? 现实的人 的生存方式。实践具有对象性特点, 马克思认为
??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 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
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 , 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对动
的自然本质 。他说: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
相联系, 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 因为人是自然的一
部分。 [ 5]
正是由于马克思看到了?然本质 , 所以在马克思看来, 人就是人的世界, 把人
与人的世界相分裂, 人与人的世界都只能是空洞的抽象!
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但是, 他们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认识
论上的把握时, 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与被实践的关
系, 从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人对自然的直观关系, 把
外部世界视为外在于人、独立于人的预先给定的存在, 在人
和外部世界之间挖掘一条鸿沟。他们的自然观只能是一种?? 主体缺场 的或??荒野的 自然观。
程度: ??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 这取决于对象的性
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
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眼睛对对象的感
觉不同于耳朵, 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每一种本质
力量的独特性, 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 因而
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 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
个自然界, 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幼稚行
为。 [ 13]
其二, 科技进步能使自然资源充分利用, 从而减少废
物排放量。马克思指出: ??机器的改良, 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
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 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
式。 ?? 废料的减少, 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
量。 [ 14]
物来说, 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 [ 1 ]
也正是
因为马克思看到了实践是人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把握到了人
的?? 本质力量 是自然界向人的客体生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外
部世界能否成为人的实践对象取决于它是否进入了人的实
践视野, 而这一切又取决于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 取决
于人是否具备了感觉和思维它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完善
在性, 亦即人对于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和自然界对人说
来作为人的存在, 已经具有实践的、感性的、直观的性质, 所
以, 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
存在物的问题, 亦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
的问题, 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 7]
三、人对自然的主体地位的恢复
??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 与?? 人的自然本质 统一的基础是
实践。对此, 马克思通过考察工业的历史进行了很好地说
明。??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 哪里会有自然科学? 甚至这个
#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 由于人们的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