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内容和深层含义。

掌握诗歌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诗歌的内容理解与情感体验。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情感的表达和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文本。

多媒体课件,包括鲁迅的生平介绍、诗歌朗读示范等。

学生讨论用的小组讨论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创设: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鲁迅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是谁吗?他有哪些著名的作品?他为什么被尊称为“民族的脊梁”?教师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激发兴趣:展示鲁迅的名言,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引导学生思考其意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检查朗读: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语调。

3. 整体感知:教师提问:这首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三、细读诗歌,理解内容1. 逐句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2. 讨论交流: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句子,每组选择一个句子进行深入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3. 教师点拨: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进一步解释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学习修辞,感受语言魅力1.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有的人》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有的人》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有的人》一课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的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3、学情分析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民主斗士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也许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优秀教学设计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教学目标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1.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学生齐说:鲁迅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引导: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83年了。

8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介绍写作背景。

指名读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富有哲理且浅显易懂的名言,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接着介绍鲁迅先生虽逝世的时间很长,但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随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再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诗的创作背景,学生可以很快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说一说:诗歌写了哪两种人?(朗读指导:关注标点的停顿,关注诗行及诗节之间的停顿,读出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2.同桌合作,分工读诗,说说分工的理由。

3.同桌朗读,交流理由。

教师相机点拨:“有的人”指的是两种人。

一种是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

一种是像鲁迅那样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

(设计意图:在自读中掌握诗歌大意。

借助同桌分工读诗,使学生感悟“有的人”其实指的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

)三、品读悟区别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自己还有什么发现。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应该能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贡献;•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事情情节和主旨思想;•掌握一些谚语、俗语、词语等的意思和用法;•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2.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主旨思想和人物形象;•掌握谚语、俗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主旨思想;•掌握人物形象及相关细节。

4. 教学方法•导入法:带入鲁迅先生的故事及人物;•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分角色阅读等。

5.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自我介绍。

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目的。

2.引入话题。

老师向学生们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讲解,先使学生们感性理解鲁迅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力。

3.看图猜谜。

设计大幅照片或图画,学生通过看、思考、讨论,猜测图片的主题是与鲁迅先生有关的。

4.分组阅读。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角色读取课文,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关注点。

语文老师会先提前讲解一下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然后开始分析和解读课文。

5.讨论总结。

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分享,总结各自阅读中的体会和发现。

开展全班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本文的主旨及文中具体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内容。

简单略带赞赏地评价上节课的小组与全班讨论中的较优答案,并扩展相关语文知识,使学生们进一步领悟和运用。

2.一席谈话。

老师安排几位学生主持谈话,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

主题是人们为什么要纪念鲁迅先生?谈话结束后,老师对谈话中一些的言论进行引导和解释,使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阅读课文。

学生们再次分组阅读《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篇文章。

4.阅读检测。

通过文本理解、谚语、俗语、词语的运用等方式,对学生们在课文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技巧进行检测。

第三课时1.引入课题。

老师要求学生们通过摘抄、阅读眉批、写出课文的主旨句和总的观点,再次阐明本篇文章的主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一、阅读课文,给下列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1.“情愿做野草 , 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A. 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B.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 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D. 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 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D. 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二、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 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抒情诗。

()
三、阅读第1节,说说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作业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作业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后作业一、选择题选择题。

1.《有的人》这首诗是作家臧克家为纪念谁而作的()A.鲁班B.鲁肃C.鲁迅D.鲁达2.下列诗句与“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昼出耘田夜绩麻B.俯首甘为孺子牛C.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D.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

3.“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话中对“野草”理解错误的是()A.野草暗指鲁迅,因为他作《野草集》,以象征手法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B.野草生命力顽强,不怕风吹雨打,更不怕火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情愿作野草的人顽强不屈,斗志昂扬,永不言败。

C.野草野蛮生长,到处蔓延,不受控制,会侵占庄稼和有益植物的领地。

D.因为鲁迅先生有一部作品叫《野草集》,作者借此赞美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4.“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下列词语哪一项不是这样的人的品格()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助人为乐舍己为人C.大公无私乐于奉献D.人不为己天诛地灭5.“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除了鲁迅,下列哪一项中都是这样的人()A.雷锋彭德怀周恩来陈毅B.张思德李大钊汪精卫任弼时C.焦裕禄周佛海叶挺邓中夏D.任长霞顾顺章江姐徐向前6.下列不是鲁迅先生的诗句的一项是()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C.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D.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7.下列不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的一项是()A.《故乡》《孔乙己》B.《狂人日记》《阿Q正传》C.《祝福》《论雷峰塔的倒掉》D.《有的人》《大堰河——我的保姆》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8.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对统治者想流芳百世,可实际上早已臭名昭著;拥有蓬勃生命力和伟大精神的革命战士,却让人民群众无比崇拜和爱戴B.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春天一到,青青的野草就会把他的名字遮盖住,再也看不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表达方法,体会诗歌以“反衬、对比”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有”和“没有”的对照来揭示真正人的价值。

4、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设计板书;3、准备录音机和朗读带。

学生:1、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2、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3、准备字典等工具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谁来向老师介绍一下鲁迅呢?2、学生回答: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

他逝世后,被毛泽东称为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3、教师小结: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他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让我们从诗人臧克家先生的诗歌中,走进鲁迅的世界,学习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2、学生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3、学生分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4、学生指名读课文。

(学生评价)5、学生分男女生朗读课文。

(配乐)6、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朗读。

7、学生自由配乐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形式)8、学生互相评价朗读情况。

六年级下《有的人》集体备课记录

六年级下《有的人》集体备课记录

主题:六年级下《有的人》集体备课记录一、目标1.1 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诗歌《有的人》的主题和情感,并能够通过朗读和理解诗歌表达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分析:诗歌《有的人》的作者及背景介绍。

2.2 诗歌赏析:对诗歌《有的人》的文字、情感及主题进行深入解读。

2.3 诗歌表达:学生朗读诗歌并进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3.1 听课讲解:教师介绍诗歌《有的人》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3.2 启发式提问:教师以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理解。

3.3 朗读表达: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并展示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4.1 诗歌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有的人》的兴趣。

4.2 诗歌解读:学生阅读诗歌,教师解读诗歌文字和情感,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4.3 诗歌朗读: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出对诗歌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评价:通过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表达,评价学生对诗歌理解和情感的表达程度。

5.2 个别辅导: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6.1 《有的人》6.2 体会诗歌情感6.3 班级朗诵比赛七、教学反思7.1 教学成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符合预期,班级氛围良好。

7.2 教学不足:个别学生理解能力较弱,需更多个别辅导。

7.3 教学改进:下节课针对个别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以上是六年级下《有的人》集体备课记录,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根据这个备课记录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反思在本次备课中,我们充分关注了学生对诗歌《有的人》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在朗读和表达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并引导他们思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在班级观察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朗读和情感表达环节都表现出了较好的参与度和个人理解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1)——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时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朗读,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5.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范读第一节,指名朗读第二节,自由朗读第三到七节。

)6.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件出示)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运用的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一一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一一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

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课题】以介绍鲁迅来导入新课,为课文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新课教学()分钟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课件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人教版统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PPT课件

人教版统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PPT课件

对比:第3小节和第6小节
人生追求:
有的人
妄想青史留名
结果:
把名字刻入石头,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想“不朽”;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有的人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情愿作野草,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为了人民,默默奉献一切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臧克家诗中的“有的情愿作野草,等着地 下的火烧”取材于鲁迅的《野草》。
结果:
维护自己的利益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 的人,
好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两种人多 的不同。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 人民憎恶他;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人, 人民爱戴他。
欺压人民、横行霸道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 骑在人民头上的,
多伟大!”
人民把他摔垮;
有的人
给人民作牛马的,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人民永远记住他!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这句是与上文中的那句话意义相同?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的人生态度。
第三部分(5—7节):
写人民对待两种人 的不同态度,抒发 了对鲁迅先生深深 的怀念之情。
1. 自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 同桌合作,分工读诗,并说明分工理由。
思考:
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有的人”反复出现。 每一小节都写到两种人,每一小节都是两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理解并分析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策略。

2. 教学内容•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3. 教学过程a.导入(15分钟) - 引导学生回忆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 制作一份包含鲁迅先生重要作品的展板,并向学生介绍。

b.学习课文(3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师解读重要词汇和句子,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 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c.拓展阅读(20分钟) - 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信息; - 学生可以在读后感或作文中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感悟。

d.总结与评价(15分钟) - 教师与学生一同总结课文的核心观点,并与学生一同评价鲁迅先生的贡献; - 学生可以就课文的内容和鲁迅先生的思想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4. 教学资源和评价•鲁迅先生相关的展板和图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其他鲁迅先生的作品或相关文章;•学生的读后感或作文。

二、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使用展板和相关图片,我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导入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回忆起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这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对鲁迅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提供了词汇和句子的解读,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课文的观点和思想,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拓展阅读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一等奖公开课教案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一等奖公开课教案

教材简说: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

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

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1、搜集、阅读鲁迅资料;2、预习本课,加上自己的批注。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以读代讲;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课前谈话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对鲁迅知道多少?(抽生说)是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被誉为我们的“民族魂”。

要写一位如此伟大的人物,是很难的,而要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更是难上加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初识鲁迅”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恰恰就是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的。

这就是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

大家齐读课题。

课件出示:1、鲁迅图片及《自嘲》诗。

2、诗人臧克家简介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本文是“初识鲁迅”这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鲁迅有了不少了解,本课导入,由旧知识引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对前面课文的复习。

)二、初读课文,读通顺、正确。

课件出示:课文全文。

三分诗,七分读。

请大家走进这7个小节28行诗中,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生读)汇报自读情况。

(抽生读前6小节,最后一小节齐读)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

请同学们当当小评委,来评价一下。

(师示范读)学生评价,说说怎样读好这首诗。

(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在学生初读后,教师的范读能起到较好的示范指导作用。

)三、小组合作,自学诗歌。

四人小组合作读读课文,交流自己的读书体验。

并思考(课件出示问题):1、文中写了几种人?是哪几种人?为什么要写这另一种人?2、由此看出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合作学习,汇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8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8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堂实录

《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你们知道这个文学家是谁吗?生(齐):鲁迅。

师: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生:我知道他的原名叫周树人。

他在一生中用了很多笔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

师:是的,鲁迅先生一生共有一百多个笔名。

生:我知道鲁迅深受大家的爱戴,从他的侄女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知道,在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为他送行。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板书)师:同学们先把这首诗读一遍。

(生读)师: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师:猜一猜,我说的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师:(板书“呵”)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呢?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生齐):笑呵呵。

师:对!还有“呵斥”。

师:他还有其他的读音,比如——生(齐):a。

师:什么时候应该读“a”呢?(生不语)同学们,“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但刚才很多同学都把它读成了第四声,这是为什么呢?(生不语)读一读,体会体会,读第四声的时候表示什么样的感情?(生练习生:表示赞叹。

生:表示赞美。

生:表示自豪。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鲁迅的人品美,学习这首诗的写法。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 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 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本诗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2. 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以及对鲁迅的认识。

3.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播放《有的人》这首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动听的歌曲,名字叫做《有的人》,是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时写的,它采用对比、反复、重叠等手法热情地歌颂了鲁迅先生愿为天下人幸福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课题)二、复习巩固生字,积累词语1. 复习巩固生字。

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2. 积累词语。

(开火车形式进行)老师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看谁积累得多!永远沉睡、涌出眼泪、摔垮天地、苍白无力、永远活在人民心里;溜之大吉、骑在人民头上、践踏人民、炫耀赫赫战功。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这些词语。

并相机指导读好这两组词语。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诗的前三节。

1. 指名读课文的前三节,让学生说说每节写了什么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加以引导。

)相机指导朗读。

这三节写的内容都与鲁迅有关,写出了鲁迅品质的高尚和精神的伟大,写出作者由衷的敬佩之情。

(让学生划出本课的中心句。

)2. 重点理解第二节内容,指名读后谈谈自己的理解。

有的学生可能对“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两句诗的意思不理解,老师要相机让学生联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

(让学生展开想象,具体描述鲁迅怎样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也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

)这种写法叫做具体描述人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的品质的手法。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模仿着写一写。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设计-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设计-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板块一回忆鲁迅,导入新课1.回忆鲁迅先生师:同学们好!请大家看这幅画像,他是谁?(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画像)请你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他。

生:这是鲁迅先生。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以笔作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是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人。

2.导入新课师: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风沙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

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诗人臧克家先生挥笔写了一首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板块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1.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学生自读(1)补充创作背景师:作者臧克家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这样说道:我和鲁迅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信,这首诗是参观了他的故居归来有感而写的,这岂不是“即兴”之作?是的,它是“即兴”之作,但是我写它确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深刻的思想感受的。

所以,它的思想内容是深厚的,耐人寻思回味的。

两种人、两种人生观的鲜明对比,使它有着永恒的意义,所以受到读者欢迎,反应强烈。

(2)再读思考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作者在诗歌中写了哪两种人?生1:读了第1小节,我知道了作者在诗歌中写的两种人分别是反动统治者和鲁迅先生。

生2:前一种人是反动派,他们只是躯壳活着,如行尸走肉,生命毫无意义,虽生犹死。

后一种人是鲁迅先生,虽然他的生命不复存在,但他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虽死犹生。

(3)梳理结构师: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把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

生:第一部分为第1小节,写了有哪两种人;第二部分为第2~4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人生观;第三部分为第5~7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师:你划分得很准确。

3.对比朗读,感悟写法(1)自主发现师: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这首诗,你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2)交流反馈,探究写法生1:我发现这首诗中“有的人”反复出现,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有的人”是指两种人,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参考 教材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参考 教材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参考教材解读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

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鲁迅的事迹和文学成就,理解文章中的感人故事和鲁迅的思想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发扬鲁迅的思想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2、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鲁迅的事迹和思想精神,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精神,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模拟、讲授、讨论和互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5、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情境模拟、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精神。

(2)展示篇章:带领学生读一遍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3)深度解读: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鲁迅的思想精神。

(4)个人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分享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互相交流和借鉴。

(6)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并加深对文章和鲁迅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6、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图片、课本及其他相关材料。

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讲授、讨论和互动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并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鲁迅的诗歌和小说,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并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在篇章展示环节,我让学生自主朗读和理解文章,通过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鲁迅思想的精髓。

在深度解读环节,我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内涵和鲁迅的思想精神。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个人思考环节,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第27课《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反复地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3.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4.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2.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程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人臧克家在1949年10月19日写下了一首《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

那么,诗中歌颂了鲁迅的什么精神?我们从中学习到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有的人》。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zāng xiǔ shuāi臧克家不朽摔垮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3.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不朽: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4.多音字当 dāng (当时)dàng (上当)乌鸦听了狐狸夸奖的话,开口一唱歌,当(dāng)时嘴里的肉就掉下来,狐狸骗到肉就跑了,乌鸦知道上当(dàng)为时已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2.写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你们知道这个文学家是谁吗?生(齐):鲁迅。

师: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生:我知道他的原名叫周树人。

他在一生中用了很多笔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

师:是的,鲁迅先生一生共有一百多个笔名。

生:我知道鲁迅深受大家的爱戴,从他的侄女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知道,在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为他送行。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板书)师:同学们先把这首诗读一遍。

(生读)师: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师:猜一猜,我说的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师:(板书“呵”)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呢?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生齐):笑呵呵。

师:对!还有“呵斥”。

师:他还有其他的读音,比如——生(齐):a。

师:什么时候应该读“a”呢?(生不语)同学们,“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但刚才很多同学都把它读成了第四声,这是为什么呢?(生不语)读一读,体会体会,读第四声的时候表示什么样的感情?(生练习生:表示赞叹。

生:表示赞美。

生:表示自豪。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个句子读正确了,其他的一定都能读正确。

另外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运用你们以往的朗读经验一定能把这首诗的节奏读准确。

师:在读的时候,你要仔细体会体会,在每一句诗中,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

(板书)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这条线叫“间隔线”。

比如:第一段,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

(师范读),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

(生自由练习,师作简单指导。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师:读得多好啊!哪位同学再来读?师:我相信同学们都能有节奏地读好这首诗。

(生齐读。

)师:同学们,把握好了诗的节奏,是不是这首诗就读好了呢?生:不是,还要读得有感情。

师:是的,诗歌中都寄托着一定的感情,比如这首诗,作者写了两类人,一类是——生:活着但已经死了的人。

师:另一类是——生:死了却还活着的人。

师: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

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不一样。

对虽生犹死的人,作者的态度是厌恶。

生:痛恨。

生:批评。

师:不是批评,是批判。

生:对虽死犹生的人却是——赞扬,歌颂。

师: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看谁的心与作者的心是相通的。

(生自由读,很多学生的表情随着诗句的变化有细微的调整,一女生读得绘声绘色。

指名让她朗读,感情很充沛,很有感染力。

)师:读得真好!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可是你们知道吗?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体会)生:我发现每一小节中,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意思是相反的。

师:能不能举一个例子?生:比如第二小节:前两句写的是“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后两句写的是“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两种人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师:像这样把不同的人的不同做法放到一起去比较的写作方法,叫对比。

还有哪几个小节也是把不同的人的做法进行了对比呢?生:3、4小节也是。

(生读)师:还有对比的段落吗?生:第5小节也是对比,是把不同的人最后的下场做了对比。

师:用“下场”不合适,因为这个词通常是贬义的。

换一个词。

生:结果。

(板书)师:把结果进行对比的也不仅仅是这一个小节。

生:6、7小节也是。

(生读)师:好,我们一起对比着把这首诗读一读,同学们读每一小节的前两句,我读后两句。

体会体会对比的好处。

(师生对比读,读得很投入。

最后一句,师在读的时候情绪带动起了同学们,师生一起读。

)师: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生:在大家的心中更坏。

(众笑)师:在这首诗中,你还发现了其他特点吗?(生翻阅,思考,一生举手。

)生:我发现这首诗前面写了一种什么人,后面就写出他得到的结果。

比如:前面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后面第5小节就写“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是吗?这可是个独特的发现。

看看,作者写的两类人,是不是做法和结果一一对应着?(生讨论,交流,得出的结果是一一对应。

)师:像这样的写法是对比的一种形式,我们也可以说是“对照”。

(板书)我们再对照着读一读。

女生读做法,男生读结果。

另外,请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很有想法、擅长发言的同学。

(生推荐)你们两个不用读,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男女生对照着读这首诗)师:请两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

生:我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人们敬仰,即使死了,还有很多人怀念。

生:我也愿意做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高尚的,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民的爱戴。

而且,你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在你需要的时候也会帮助你。

这样的人会有很多朋友。

师:是的。

别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同学们,我相信,他们说的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想法,也一定是——生:我们大家的想法。

师:同时,还是每一个读到这首诗、读懂这首诗的人共同的想法。

还发现了其他的特点吗?(生寻找,师等待。

)我有一个小小的提醒:看看第一段和后面几段是什么关系?生:总分。

生:第一段总的说了两类人,后面每一段都写了这两类人。

师:读一读第一小节,有什么疑问吗?生: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怎么还会“活着却死了,死了却活着”的人呢?(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生:有的人活着是身体活着,但是,他们不做好事,欺压人民,所以,人民巴不得他们马上死了,或者说他们在人民心中已经死了。

生:有的人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人民永远纪念他,这样的人,死了却好像活着。

比如雷锋,虽然已经死了几十年了,但是他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没有死。

师:对,说起雷锋,就想起助人为乐。

雷锋精神是世世代代都应该学习的精神。

好了,同学们,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我们以后自己再慢慢体会。

师: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

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

生(齐):纪念鲁迅有感。

师: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但是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生:在这首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师:对呀!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会儿再探讨。

但是我们相信,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

我相信,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的影子。

看看,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到了他的哪件事呢?生:我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冬天的夜晚,鲁迅先生看到一个黄包车夫脚被玻璃扎破了,鲁迅先生就亲自为他包扎。

师:还记得是怎样包扎的吗?生:鲁迅先生一条腿跪在地上,慢慢的,小心地清洗着伤口,仔细地包扎。

师:是的,只有把生活在最底层劳动人民看做人的时候,才能够这样做。

生:我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一句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生:我从“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群众把它抬举得很高很高”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一开头就写很多人来追悼他,大大小小的花圈不计其数,看出来人们对鲁迅非常爱戴。

(播放照片)师:是的,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

人们把他的灵柩扛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地哀悼这位伟人,这个不屈的战士!很多人写文章来追悼他,著名女作家萧红写文章纪念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生(齐读):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

他伟大,他坚强!师:人民文学家老舍先生说——生(齐读):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

师:鲁迅先生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他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

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

依然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纪念鲁迅的文章却不写鲁迅的名字?再读一读诗的副标题。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词,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生:“有感”,这首诗不是写的鲁迅一个人,而是写的像鲁迅这样的人。

所以,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

师:说得真好!在你看来,哪些人也是作者要歌颂的人呢?生:毛泽东是要歌颂的人,因为他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师:对!人民将会世代怀念着他。

生:黄继光是这样的人,因为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牺牲了自己。

师:是啊,黄继光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两国人民都会永远牢记他的名字。

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再读这首诗,把我们深深的敬仰送给那些让我们难忘的人。

师:同学们,合上书,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师:同学们都把这首诗种在心中了,真好!接下来就是让她慢慢开花了,下面,我们先让她开出最小的一朵。

这朵花就是试着写出我们自己的《有的人》。

(生感到惊讶,有的还胆怯了。

)师:怎么写呢?我给一点提醒:(1)可以想想身边的大人或同学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而且这两个优缺点是一组反义词,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俱备。

小组内可以思考交流。

(2)想想是什么样的行为让他有这样的优点和缺点。

(3)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看看哪一个小组更有智慧。

各小组选择一个写字快的同学执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