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2019马克思原理第三章题库(含答案)

2019马克思原理第三章题库(含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题库)一、单项选择题( 70)1. 在阶级社会中, 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A. 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B. 被压迫阶级的思想C. 统治阶级的思想D. 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答案:C2. 自然环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 主要是( ) 。

A. 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的生活过程B. 通过对生产的影响起作用C. 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的影响起作用D. 通过对科学技术影响起作用答案:B3. 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 。

A. 社会的上层建筑B. 人口因素C.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答案:D4. 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 最基本的方面是( )A. 劳动工具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 产品的分配形式答案:B5.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 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

A. 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B. 技术科学、语言学、哲学C. 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D.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答案:C6. 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 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 。

A. 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B. 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C. 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 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答案:D7.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

A. 劳动者B. 劳动对象C. 科学技术D. 管理方式答案:C8.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

A. 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B. 社会意识的性质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 国家政权的性质答案:C9. 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 。

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 国家政权的性质答案:C10. 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于它遵循了( ) 。

马克思原理第三章习题

马克思原理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6.上层建筑是指(D)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7.社会形态是(B)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8.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9.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0.社会革命根源于(D)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1.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2.“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多项选择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多项选择题及答案

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

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

A.客观存在的B.复杂多样的C.可以改变的D.可以创造的E.可以随意选择的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E)。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BE)。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BCDE)。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3.10.可以把发展理解为(ACDE)。

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减C.事物运动过程的飞跃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E.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3.11.辩证矛盾是指(AB)。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3.1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矛盾双方(ABCD)。

B.相互依存C.相互贯通D.相互渗透E.相互排斥3.13.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ABCDE)。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答案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答案第三章

马克思期末分析题(第三章)来源:石叶chris的日志1.材料1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

材料3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比较材料1、2、3,请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答案要点】(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只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的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的。

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

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C利己主义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201x马克思原理第三章题库(含答案)

201x马克思原理第三章题库(含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题库)一、单项选择题(70)1.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C.统治阶级的思想D.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答案:C2.自然环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

A.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的生活过程B.通过对生产的影响起作用C.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的影响起作用D.通过对科学技术影响起作用答案:B3.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

A.社会的上层建筑B.人口因素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答案:D4.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方面是( )。

A.劳动工具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产品的分配形式答案:B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B.技术科学、语言学、哲学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答案:C6.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答案:D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答案:C8.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B.社会意识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答案:C9.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10.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它遵循了( )。

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D.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答案:A11.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马克思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 ( )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说明:()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生产方式(√)B.传统意识 ( )C.政治制度 ( )D.阶级关系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阶级斗争的反映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7.群体意识是:()A.集体主义的产物 ( )B.个体意识的总汇 (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 )D.群体实践的产物(√)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 )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 )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 )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 )B.它有相对独立性 (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A.决定作用 ( )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 (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 ( )C.文学艺术 ( )D.哲学思想 (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 )1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 )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A.自然界 ( )B.人口因素 ( )C.地理环境 (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 )1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A.劳动对象 ( )B.科学技术(√)C.劳动者 ( )D.管理方式 ( )20.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 )B.劳动者 ( )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 ( )D.生产工具(√)21.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 (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 )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C.科学技术水平 ( )D.国家政权的性质 (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 )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 )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 )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 ( )B.产品的交换关系 (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 )25.生产资料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 ( )2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7.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道德 ( )B.哲学 ( )C.艺术 ( )D.语言学(√)28.道德是:()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 )B.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 )C.上层建筑的核心 ( )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9.社会形态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 )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 )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A.生产力中(√)B.生产方式中 ( )C.社会形态中 ( )D.经济基础中 ( )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A.封建社会 ( )B.资本主义社会 ( )C.社会主义社会 ( )D.一切社会形态(√)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 ( )C.国家政权 ( )D.意识形态 ( )33.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 )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35.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人民群众 ( )B.阶级斗争 ( )C.社会基本矛盾(√)D.科技革命 ( )38.社会基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39.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展 ( )C.经济基础的发展 ( )D.上层建筑的发展 ( )4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作用(√)41.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政治权力 ( )B.社会生产力 (√)C.天才的创造力 ( )D.阶级斗争 ( )4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 ( )B.惟一动力 ( )C.最终动力 ( )D.直接动力(√)43.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 )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 ( )44.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 )4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 ( )C.思想标准 ( )D.社会标准 ( )4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 )47.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 ( )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 ( )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 ( )D.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4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 ( )49.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A.人的社会关系(√)B.人的自然属性 ( )C.人类的共同利益 ( )D.人的自身需要 ( )50.所谓抽象人性论意指:()A.否认人的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 )C.一种否认人之共性的错误理论 ( )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 )51.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 )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 ( )D.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5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B.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 )C.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 ( )D.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 ( )53.“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历史唯物主义 ( )B.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 ( )D.自然主义 ( )二.多选题1.下列事物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3.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最新版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最新版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最新版第三章第三章⼀、单项选择题1、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应当从( D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因素中去寻找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D、物质资料的⽣产⽅式中去寻找2、社会意识相对独⽴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产⼒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产资料4、⽣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A、⼈与⾃然之间的关系B、⼈与⼈之间的政治关系C、⼈与⼈之间的经济关系D、⼈与⼈之间的思想关系5、在⽣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的是( A )A、⽣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产中⼈与⼈的关系D、管理者和⽣产者的不同地位6、“⼿推磨产⽣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的是⼯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了( D )A、⽣产⼯具是衡量⽣产⼒⽔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产⼒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定的顺序性D、物质⽣产的发展需要建⽴相应的⽣产关系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 )A、对⽴统⼀规律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D、⽣产关系必须适合⽣产⼒性质的规律的原理8、⼗⼀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系列正确的路线、⽅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9、⼀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A、⽣产⼒B、该社会的各种⽣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定⽣产⼒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产关系的总和10、上层建筑是指( D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社会⽣产关系C、科学技术D、建⽴在⼀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11、社会形态是( B )A、⽣产⼒和⽣产关系的统⼀B、同⽣产⼒发展⼀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12、⼈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B )A、⽣产⽅式内部的⽭盾规律B、⽣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盾规律D、物质⽣产和精神⽣产的⽭盾规律13、阶级⽃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突出表现在( C )A、⽣产⼒的发展B、⽣产关系的变⾰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4、社会⾰命根源在于( D )A、⼈⼝太多B、少数英雄⼈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盾的尖锐化15、社会主义改⾰的根本⽬的在于( 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产⼒D、实现社会公平16、“蒸汽、电⼒和⾃动纺织机甚⾄是⽐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11 .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参考答案:1-5 DCBCD 6-10 CACAA 11-13 ABD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条件B. 社会生产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思想发展史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 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合力”的一部分6.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参考答案:1.ABC2.ABCD3.AB4.ACD5.CD6.AB7.ABD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哪些?6.什么是经济基础,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内涵?简答题1、2、3、4、6参见教科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第三章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 C2. B3. D4. A5. D6. D7. D8. A9. D 10. A二、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 ABC2. BCE3. ABCD4. ABCDE5. ABCDE6. ABCD7. BCE8. BCE9. ABDE 10. ABCD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共10小题,每题一分,共10分)1. ×2. √3. ×4. √5. ×6. √7. ×8. √9. ×10.四、材料分析题(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2分)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

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

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

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

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胜利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答案:B解析: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地理环境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因此,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物质生产来实现。

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答案:A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艺术B.宗教C.政治D.哲学答案:C解析: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政治。

4.唯物历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人的价值追求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情感态度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D解析: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B.管理手段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答案:A解析: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者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答案:B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邓小平提出。

7.”谋事在天,成事在人“这种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 .机械决定论D.唯意志论答案:A解析: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精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精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3章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分,共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ch3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ch3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3.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 )ch3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4.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C )ch3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5.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ch3A.生产对象;B.生产工具;C.生产者;D.生产资料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 C )ch3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7.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D )ch3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D )ch3A.对立统一规律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分,共分)1.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ABCD )ch3A.阶级斗争B.人民群众C.社会革命和改革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CD )ch3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三、辨析题(请辨别下列各小题给出的观点的正确或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复习题及答案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附答案)2019-08-29三、辨析题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答:错。

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

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

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答:错。

因为: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

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2011年1月31日修改)一、单项选择题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2. 旧历史观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不了解超自然力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B不了解自然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C不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D不了解人的意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A神定的一种秩序B绝对理性在时间上的展开C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D实践4. 生产力体现了生产过程中的( )A人与人的关系B物与物的关系C个人与集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的关系 5. 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生产工具6.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B科学技术能够把人和物结合起来C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且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8 生产关系是指(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9. 生产关系中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与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消费关系10.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指( )A谁占有别人的劳动B劳动产品归谁所有C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D劳动过程的社会化程度11. 阶级的实质是( )A不同的社会分工B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C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具有某种特权的社会集团D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13. 阶级首先是一个( )A.政治实体B.经济实体C.观念实体D.自然实体14. 唯物史观被称为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是因为它( )A考察了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B考察了英雄人物的作用;C考察了个人的作用;D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规律15. 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是( )A物质生产实践;B人的思想动机;C绝对精神;D人的生理活动16. 手推磨产生的是( )A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B原始社会;C资本家为首的社会;D无产者为首的社会 17. 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观念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D先进阶级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18.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关系;B生产力;C生产方式;D经济基础19. 根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我们党提出了( )A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生产力标准”思想;D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20. 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性质取决于它的( )A生产力的状况;B国家政权的性质;C经济基础的性质;D意识形态性质21. 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为捍卫某种思想政治原则;B为争取某种社会地位;C为夺取国家政权;D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22.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分析( )A一切社会现象的方法;B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C无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D只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 23. 社会革命根源于( )A物质生活贫困;②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③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④人口多 24.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创造者是( )A人民群众;B历史人物;C绝对精神;D超自然的神秘力量25. 地理环境是( )A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B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D社会存在和发展无关的因素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历史观中不正确的历史观是( )A神学历史观B英雄史观C唯心主义历史观D自然主义历史观E唯物史观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自然条件的创造者E实践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3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A劳动资料B自然界C劳动对象D文化设施E劳动者4 生产工具是( )A直接决定社会性质的因素B在劳动资料中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C衡量社会生产力状况的客观尺度D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E划分各种经济时代的根据5 生产力的特征是( )A主观性B客观性C社会性D历史性E科学性6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物质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总和C产品的分配关系D人和自然界的关系E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1ABCD2ABC3ACE4BCDE 5BCD6ABCE 7ABCDE 8ABC 9ABCDE 10ABCD 11ABCE 12ABC 13 ABC14 ABCD15 ABCE16 ABCE 17 ABC18 ABC19 CDE20 ABD21 ABC22 ABCE7 人类社会经历的生产关系类型有( )A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B奴隶制的生产关系C封建制的生产关系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E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8 阶级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集团,是由于它们( )A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C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D在社会中的职业不同E根据法律所享有的社会特权不同9 国家是(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C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D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权力机关E统治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10 国家权力的主要成分是( )A军队B警察C法庭D监狱E非政府机构11 国家的类型有( )A奴隶主专政的国家B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C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D农民阶级专政的国家E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2 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 )A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B经济职能,组织调节干预社会经济生活C社会职能D组织国防E调整国际关系13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社会意识与经济结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B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具有能动反作用D社会意识决定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E社会意识完全摆脱经济结构而独立发展14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C当生产关系中出现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时就要求对其进行调整和变革D当生产关系完全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时就要求对其进行全面变革E只要生产力一有变化就要求根本改变生产关系15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 )A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B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阻碍作用C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D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状况之间可以相适应,也可以不相适应E生产关系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16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表现在( )A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除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B通过政治的力量影响控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C通过意识形态手段影响控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D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E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17 阶级斗争是( )A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B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E“历史的火车头”18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A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B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D是为了向西方学习E是为了效法古代中国的变法运动19 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发展主要是通过( )A改变人们的家庭观念B变革人们的阶级意识C促进生产方式变革D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E促进思维方式变革20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E人民群众是社会规律的创造者21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历史条件有( )A经济条件B政治条件C精神条件D命运E自身的想象力22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D一切服从人民群众的观点E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四、简答题1 简述生产力的构成及其关系。

2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4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原理有何意义?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 C 3 D4D 5A6D7D 8A 9A10C11D12B13B14D 15A16A 17C18B19C20C 21D22 B 23 C24 A 25A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C3ACE4BCDE 5BCD6ABCE 7ABCDE 8ABC 9ABCDE 10ABCD 11ABCE 12ABC 13 ABC14 ABCD15 ABCE16 ABCE 17 ABC18 ABC19 CDE20 ABD21 ABC22 ABCE三、简答题1 ①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②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其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构成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死的劳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要素,“活的劳动”,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③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对象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中介,劳动者则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2 ①科学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总称。

科学技术首先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科学是一种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中,通过改变实体性要素的性质和水平,转化为强大的、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③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

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已经一体并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

因此,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①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之所以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两对矛盾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