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2)
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

自考《大学语文》课程重点笔记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1、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
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全文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
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3、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4、王无罪岁。
(最新整理)寡人之于国也(含逐字逐句翻译)

2021/7/26
33
•翻译第三、四段
2021/7/26
34
• 曰:“不可。 • 直:只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
耳:罢了,语气 助词
是:这。
• 曰:“王如 • 无:通“毋”,
知此,则无 译为“不要”
望民之多于 • 望:希望
邻国也。
• 于:比,介词
2021/7/26
35
梁惠王说:“不行,(那些人)只 是没(跑)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 跑啊。”
2021/7/加26 他不具备的才能。
15
独乐(yü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
译:一个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和别人一道欣 赏音乐也快乐,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完全相信《书》(指《尚书》),那就 还不如没有《书》为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亡。
2021/7/26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
பைடு நூலகம்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
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
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
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
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
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
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
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
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
c、“仁政”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2021/7/26
12
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寡人之于国翻译及原文

《寡ɡu ǎ人r én 之zh ī于y ú国ɡu ó也y ě》先xi ān 秦q ín ·孟m èn ɡ子z ǐ弟d ì子z ǐ梁li án ɡ惠hu ì王w án ɡ曰yu ē:“寡ɡu ǎ人r én 之zh ī于y ú国ɡu ó也y ě,尽j ìn 心x īn 焉y ān 耳ěr 矣y ǐ。
河h é内n èi 凶xi ōn ɡ,则z é移y í其q í民m ín 于y ú河h é东d ōn ɡ,移y í其q í粟s ù于y ú河h é内n èi ;河h é东d ōn ɡ凶xi ōn ɡ亦y ì然r án 。
察ch á邻l ín 国ɡu ó之zh ī政zh èn ɡ,无w ú如r ú寡ɡu ǎ人r én 之zh ī用y òn ɡ心x īn 者zh ě。
邻l ín 国ɡu ó之zh ī民m ín 不b ù加ji ā少sh ǎo ,寡ɡu ǎ人r én 之zh ī民m ín 不b ù加ji ā多du ō,何h é也y ě?”孟m èn ɡ子z ǐ对du ì曰yu ē:“王w án ɡ好h ào 战zh àn ,请q ǐn ɡ以y ǐ战zh àn 喻y ù。
填ti án 然r án 鼓ɡǔ之zh ī,兵b īn ɡ刃r èn 既j ì接ji ē,弃q ì甲ji ǎ曳y è兵b īn ɡ而ér 走z ǒu 。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字词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字词及翻译1.翻译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2.重点字词一、通假字1。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寡人之于国也中心思想: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
河内[4]凶[5],则移其民于河东[6],移其粟[7]于河内;河东凶亦然[8]。
察邻国之政,无如[9]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10],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11],请以战喻[12]。
填[13]然鼓之[14],兵刃既接[15],弃甲曳兵[16]而走[17]。
或百步而后止,或[18]五十步而后止。
以[19]五十步笑[20]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21]不百步耳,是[22]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23]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24],谷[25]不可胜食[26]也;数罟不入洿池[27],鱼鳖[28]不可胜食也;斧斤[29]以时[30]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31]丧死[32]无憾[33]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34]之始也。
“五亩[35]之宅,树[36]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37]矣。
鸡豚[38]狗彘[39]之畜[40],无[41]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42],勿夺[43]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44]庠序[45]之教[46],申[47]之以孝悌[48]之义[49],颁白[50]者不负戴[51]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52]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3]者,未之有[54]也。
“狗彘食人食[55]而不知检[56],涂[57]有饿莩[58]而不知发[5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60]也。
古诗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古诗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先秦:佚名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译文】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寡人之于国也 阅读答案附翻译(2)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答案附翻译(2)
(1)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
(2)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没有遗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解析】
1.1】试题分析:罪:名词用作动词,归咎、怪罪。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试题分析:C项,兵:兵器。
A项,加:①更,②夸大。
B 项,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
D项,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试题分析:王道理想概括不全面,缺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
关键字:寡人,君主自谦,译为我;于译为对;生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活人;死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死人;憾译为遗憾。
句式:王道之始也,
判断句,注意译出判断词是。
考点:理解并翻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点击。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归纳考点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归纳考点(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二)词类活用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则移其民于河东至不求闻达于诸侯在赵氏求救于齐向2.以请以战喻用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树之以桑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4.胜谷不可胜食尽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争(四)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2.未之有也原文及译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率.赂秦耶率:全都。
B.始速.祸焉速:招致。
C.李牧连却.之却:退却。
D.日.削月割日:一天天。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认为六国灭于贿赂秦国。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诵读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板书]于国尽心结果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除虐政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讳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角警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最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1.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蕾。
魏国都域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4.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5.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6.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7.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8.亦然:也是这样9.无如:没有像……10.加少:更少。
下文“加多”,更多。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 超过 春来江水绿如蓝
5、予观夫巴陵胜状, 优美的 在洞庭一湖
Shù
数 Cù
(1) 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2) 几,若干
(4) 密
数罟不入洿池
Shǔ
(5) 计算
数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3) 命运
(《赤壁之战》)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六国论》)
《寡人之于国也》 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二、古今异义
1、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八)则: 1、则移其民于河东
(就、那么)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 (却)
凶 重点词语:
A河内凶
庄稼收成不好
B凶多吉少 不吉利的事
C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残暴
D甫闻凶讯
不幸,多指丧事
E缉拿元凶
杀人的人
加
A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施加
C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增加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特殊句式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判断句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寡人全文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译: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译:河内遇到饥荒,就迁移那里的老百姓到河东去,转移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去;河东凶亦然..寡人之用心者。
..。
察邻国之政,无如译: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邻国的百姓没有变得更少,我的百姓没有变得飞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译: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战争打比方吧。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的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译:“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照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作品原文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
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
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1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15)曰:“王好(hào)战(16),请(17)以战喻(18).填(19)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è)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曰:“不可!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 “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ēng)(37)食也。
数(cù)罟(gǔ)(38)不入洿(wū)(39)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
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āng)死(43)无憾(44)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49)矣。
鸡豚(50)狗彘(zhì)(51)之(52)畜(xù)(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á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ì)(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65)。
“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ǎ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
寡人之于国也的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的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寡人之于国也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知识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左?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5、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班级:学生姓名:《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复习目标:1.复习课本,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掌握相关作文素材二、<知识链接>1.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内容分为“风”“雅”“颂”:“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主要手法是“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也就是叙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也就是比喻,比方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借物咏物2.古代文化常识:【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三、导学与检测:自主复习,梳理字词5、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 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 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 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2) 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 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 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 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 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 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 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 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省去主语“梁惠王”)(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省去主语“孟子”)(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
”(省去主语“王”)(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特殊句式【特殊句式】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思维拓展《氓》中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四、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③。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④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①豫:快乐,愉快。
②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见《论语-宪问》。
尤,责怪,抱怨。
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
④以:按照1、给下面句子断句并翻译。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
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
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
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五、【素材清单】《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诗。
诗歌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
诗中女主人公无何告示、无处申冤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令人深为感动。
【素材激活】1、《诗经·卫风·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上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情感故事。
诗人们曾千百次用以作为创作的题材。
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会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
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这是女主人公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所得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
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慰、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
她所经历的一切,是由封建时代男子在婚姻上占支配权所造成的。
难能可贵的是女主人公最后表现出自己的清醒与坚强,还可以给当今婚姻中受欺凌的女子以很好的启示。
写作运用【适用话题】可用于“婚姻与爱情”“自尊自爱” “男女平等”“追求与放弃”“责任”“承诺”“爱情”“悲剧”“对比”等写作话题中。
从《氓》中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恋爱中的甜蜜和婚姻中的苦恼、悔恨。
人们常说:“有爱情没有婚姻是不幸的,有婚姻没有爱情是痛苦的。
”恋爱与婚姻不同,恋爱是把最美的东西给恋人看,说话有礼貌,讲修养,倾其所有,投其所好。
而婚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一走进婚姻的殿堂,很多人的劣根性就慢慢地暴露出来了,什么办事拖拉、言而无信、懒惰、邋遢、不善家务等等。
我们希望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既有爱情,又有婚姻。
从《氓》中我们还可以读到女主人公对未涉婚姻少女的谆谆告诫,也是对自己盲目恋爱的忏悔——“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涉世不深的少女切勿深迷于所谓的甜言蜜语的爱情,陷入得越深,越难以自拔,对自己的伤害也就越大。
而应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出发,学会自尊自爱。
《氓》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温柔、坚强、敢爱敢恨的美丽妇女形象。
青年时期,大胆追求爱情;被始乱终弃后,认真总结痛苦的生活教训,对负心人强烈愤慨,态度鲜明,矢志决绝。
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是负心汉,忘记了自己的承诺,忘记了作为男人的责任。
从这一反面教员中,我们要明白爱就是一生的承诺,就是以性命相托。
其他话题也可如上进行思考与整理。
【运用范例】1、悲剧是把美撕碎给人看,鲁迅如是说。
氓妇正是用自己沉痛的人生经历把少女时代最美的梦想——爱情无情地撕碎,血淋淋地展示给世人:鲜嫩的桑叶必然会枯黄飘零,忠厚的丈夫会变得无比残暴,昨天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明天就会“不思其反”,爱情之美转眼就会随风而逝。
我敬佩这种撕碎,这种展示,就像敬佩德国每年都在全国展示反映纳粹暴行的图片。
敢于正视并反思自己悲剧人生的,一定拥有坚韧强大的心灵;敢于直面并批判自己民族悲剧历史的,一定是个清醒自信的国家。
正视悲剧,促人成熟。
与之相比,《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秦香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西厢记》都太缺少这种彻底,这种决裂,这种沉痛,虽不无善良,却失之怯懦。
它们,不敢逼视人生的悲剧,就像日本不敢坦然面对历史一样。
在文化性格上,在民族心态上,它们都还未成年。
在人生废墟上的反思,得出的往往是高峻的智慧。
(高中生优秀作文《人生废墟上的反思》)六、2、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求婚时道貌岸然地“抱布贸丝”,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相;新婚时又信誓旦旦地许下“及尔偕老”的诺言;后来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成为无情无义的负心汉。
这一极不负责任的反面人物形象一直被人们唾弃。
爱默生曾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