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专科复习资料.doc

合集下载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考试及答案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考试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讲解1.组织行为学:2.知觉:3.沟通:4.集体:5.气质:6.性格二、简答题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见解和管理方式是什么?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3.气质对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5.霍桑试验中,为什么试验组和比较组的生产效率都提高?6.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什么?7.依照角色(保护角色、任务角色)将集体分类,并说明怎样这些集体的管理?8.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差别是什么?9.解析能力、知识和技术的关系是什么?10.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理解企业职工组织承诺的影响是什么?11.精神激励应注意哪些问题?1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是什么?13.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14.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什么?15.集体规范的功能是什么?16.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什么?17.个人怎样应付工作压力?答: 1、保持和同事之间友好的关系。

2、抛弃圆满主义标准,适合减低工作要求。

3、推迟满足感,工作中建立先难后易的次序。

4、分清责任,并肩负属于自己的责任。

5、每天适合做一些体育锻炼活动三、案例解析题( 26 分)“上旬拉平”。

在安排上旬生产任务时,将难干和易干的活搭配分给每个人,使每个人在上旬完成的生产指标基本拉平,这样不致损害他们完成本月任务的积极性。

“中旬超额”。

在中旬,把所有简单的活所有安排下去。

同时,依照需要也适合安排些难干的活,使多数工人在中旬即可超额完成一些工时。

“下旬稳住”。

在中旬已经超额的前提下,下旬把所有难干的活安排下去。

这时得奖已成定局,再多干即可多超,即使难干的活也感觉见义勇为,勇于肩负。

我们的课本中把它做为双因素理论的运用,请讲解它是怎样利用双因素理论的?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 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 于 1959 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造成职工对工作不满的因素主若是由于企业政策、行政管理、督查、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与下级的关系、地位、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办理不当以致的。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重点版)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重点版)

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共五篇,36道重点思考题,其中部分题目为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故未加解答。

)一、组织行为学哲学基础部分1、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这一经典表达包括以下基本涵义:人的本质(1)是现实的,具体的,而非超现实的,抽象的;(2)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3)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总和;(4)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超时空的绝对的东西;(5)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而非人的本质属性。

2、简要评述西方组织行为学几种典型的人性假设(1)经济人假设:积极方面,强调利益奖惩管理原则,含有科学合理成分;加强了全社会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益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消极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将人等同为动物或机器,自觉不自觉地坚持“上智下愚”和“遗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观点;自觉不自觉地推行以金钱为主体的机械管理模式。

(2)社会人假设:积极方面,推动了管理思想由“以任务、工作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移;推动了激励理论由个人物质性奖励为主向重视满足人的社会需要、集体奖励的转移;指导思想上前进了一大步。

消极方面,对“社会性”的理解不够全面;“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虚伪性。

(3)自我实现人假设:积极方面,进一步推动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激励理论的发展;促进了管理思想的变革,使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了为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条件的极端重要性。

消极方面,渲染了社会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以及社会对人的压抑、限制和束缚;将自我实现视为天生的人类本能冲动;所主张的自治自决的管理不切实际。

(4)复杂人假设:积极方面,反映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机械决定论向辩证决定论思想发展的动向;强调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管理方式的思想,包含有辩证因素,对管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三、简答题1、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把组织分为哪几种类型?答: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2、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3、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征有哪些?答:1)行为的自发性;2)行为的因果性;3)行为的主动性;4)行为的持久性;5)行为的可变性。

4、能力差异的应用原则是什么?答:能力概念在组织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是考虑个体的能力与工作任务要求的匹配。

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具体在应用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能力阈限原则;2)能力合理安排原则;3)能力互补原则。

5、麦格雷戈的“超Y理论”与谁的理论观点相近?这种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麦格雷戈的“超Y 理论”与薛恩的理论观点相近。

这种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是按照复杂人的假设,主管人员应该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掌握高超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在管理方法上,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措施,即一切随时间、条件、地点和对象变化而变化。

6、如何进行情绪的调适与情感的培养?答:1、情绪的调节与控制:1)保持适宜的情绪状2)丰富并端正人们的情绪经验;3)引导人们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情感的培养:1)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3)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7、何谓激励?答:激励指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

受到高度激励的组织员工会努力工作,以实现绩效目标。

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行动。

8、有效激励的手段与方法有哪些?答:目标激励;工作激励;持股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组织文化激励;危机激励。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思考题1、组织的含义及其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含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三个条件:(1)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2、组织行为的基本分析单元个人、群体和组织。

3、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其内涵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内涵:(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4、组织行为学发展各阶段的标志性观点或理论(一)工业革命时期欧文在企业中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试验近代的理论研究:1769年英国出现世上第一个600人的工厂以后,小瓦特、亚当·斯密、巴贝奇等人开始研究组织管理问题。

欧文倡导的“乌托邦”,首次提出关心人的哲学、“人际关系之父”(二)“管理运动”潮流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萌芽现代组织行为学的第一个理论渊源: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性人物:泰勒:探讨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科学管理,“劳动定额”、“记件工资”、“工作流程”对人性的判断:是管理的前提泰勒的判断:“经济人”,人性本恶,人天生懒惰、自私、贪婪的“劳动定额”:严格管理,设定工作定额“记件工资”:物质激励,金钱刺激“工作流程”:用工作流程把定额和计件制度化法约尔:把企业的经营活动分为六大职能: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

马克斯•韦伯:提出了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主张组织为了实现目标,应把全部工作划分为各种基本的作业分配给每个员工。

(科层制) (三)工业心理学的创建(四)“霍桑试验”、“劳动宪章”与“人群关系运动”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的第二个重要的理论渊源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霍桑实验提出了以下几条原理:1、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社会系统中的成员。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环境一组织行为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帮助管理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3)为管理者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提供帮助(4)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的变革(5)适应全球化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1 密切关注顾客2 持续提高3 企业应做到所有质量均要提高4 准确计量5 雇员权力的授予(二)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三)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行为(一)行为的产生和本质1 刺激—反应说华生S+R2 行为的本质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S-R联结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③勒温行为公式B=f [P.E](二)行为与心理1 刺激—机体—反应说S-O-R2 心理的实质(1)产生方式,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机体感官产生的大脑反射(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现实的统一(4)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心理、行为与管理二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概念1 组织的定义特点:(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需要分工协作2 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的目标(2)满足员工的需求3 组织的系统观4 组织的新发展组织的新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二)组织行为的概念1 定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2 组织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组织对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影响方式②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3 组织行为的分类(1)分析水平不同宏观组织行为:整个组织微观组织行为:某个个体或小团体(2)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不同①正向组织行为②反向组织行为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 现代管理理论:⑴管理科学学派⑵行为科学学派⑶系统与权变管理学派(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 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2 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霍桑实验(1924-1932)①照明实验(工作物理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结论:①人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后者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式群体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新型的领导、民主管理对生产极具重要性3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工业心理学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莱维特(1958)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一)研究内容1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学科2 层次分析(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组织⾏为学》复习资料《组织⾏为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20选5)1、⼯作满意度⼯作满意度,指⼈们对⼯作特点进⾏评估后⽽产⽣的对⼯作的积极感觉。

⼀个⼈的⼯作不仅包括⼯作内容本⾝,还有与同事上司的互动、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达到绩效标准、⼯作环境等等,员⼯对⾃⼰的⼯作是否满意常常是对⼤量不同⼯作元素综合概括的结果。

2、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对⾃⼰形成印象的过程。

3、群体群体指的是为实现特定⽬标⽽组合到⼀起并形成互动和互相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

4、群体凝聚⼒群体凝聚⼒,指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中的程度。

5、⼈格⼈格是个体对他⼈反应⽅式和交往⽅式的总和。

在组织⾏为学中,⼈格是⼀个动态概念,⽤于描述个体⼈格的成长和发展。

6、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们关于判断的最基本的信念,反映个体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是指某种⾏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

7、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热衷保持⼀致意见的情况下,从众压⼒使得该群体难以批判性地评估那些不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观点。

8、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些⾏为标准。

群体规范让成员知道⾃⼰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9、⾓⾊知觉⾓⾊知觉,个体对于⾃⼰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10、⾓⾊冲突⾓⾊冲突,即遵守某种⾓⾊要求会使另⼀种⾓⾊要求难以实现。

例如⼀个⼈的家庭⾓⾊(丈夫)和社会⾓⾊(职业经理⼈)就会有时间分配等问题的冲突。

11、组织⽂化组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共享的⼀套能够将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的意义体系,代表组织成员的共同认知。

如从创新冒险、关注细节、结果导向、团队导向、进取⼼、稳定性等⽅⾯,组织成员共享对本组织、组织开展⼯作的风格以及组织成员应有的⾏为⽅式的理解。

12、组织设计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作。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DOC.doc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DOC.doc

组织行为学1.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研究,他探讨个人、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绩效。

2.研究对象是个体,群体,和组织。

3.研究的六个立脚点离职率:是员工永远离开一个组织的想象。

在个体层面,体现为离职意愿。

缺勤率:员工没来上班的现象。

工作率:组织目标完成的效果和效率。

工作越轨行为:是指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发决定的行为,这种行为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要求当中,但这些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

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的总体态度,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于动作的积极感觉。

4.你如何来理解OB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层次是?六个角度是?组织行为研究主要是以这6个为落脚点,考察个体、群体和组织因素对它们的影响,从而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组织管理实践,从而达到提升组织绩效的目的。

管理旨在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追求高效率和高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本质在于协调(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四项职能来协调的)管理以人为本(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核心客体,人既是组织生存发展的手段也是目的)。

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行为在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而,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回去了解一下海尔或是富士康的组织行为现象。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是一门对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进行测量和解释,有时还包括对行为进行改变的科学,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心理学对于个体的学习、动机、情绪、人格、绩效评估、个体决策、领导有效性的研究为组织行为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环境或文化相联系的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群体、组织系统研究层面为为组织行为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为组织行为学领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人类学:在群体层面的比较价值观、比较态度、跨文化分析,组织系统研究层面组织文化组织环境的研究为组织行为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第一篇:《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1、4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群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

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3、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4、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

这类因素的改善,或者使这类需要得到满足,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利于充分、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即使不具备这些因素和条件,也不会引起职工太大的不满意。

5、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包含在社会关系体系之内,而社会关系有更为广阔的内容,它只能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

6、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7、群体规范:有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8、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9、社会知觉可分为哪些知觉?(1)对人知觉。

这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2)人际知觉。

这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3)角色知觉。

这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人们通过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业务活动,不断产生对他人的各种角色知觉,并借助于思维活动,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标准,形成角色意识;(4)因果关系知觉。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doc有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doc有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晕轮效应、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直觉对象的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首因效应、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

团队、是由具有互相补充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

问题解决型团队、为了解决组织中的某些专门问题而设立的。

跨职能团队、有的团队是来自组织内部同一层次,不同部门或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的,他们合作完成包含多样化任务的大型项目,这样的团队就是跨职能团队。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组织变革,组织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的改变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

组织风气、是指组织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

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起指导作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约束力。

情感承诺、是个体对于组织认同的程度,包括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为自己是组织的一员而骄傲,愿意为组织利益做出牺牲等。

优势动机、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

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群体、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从众行为、在群体影响下愿意放弃个人意愿而和大家保持一致的心里行为。

前提是具有实际存在或想象存在的群体压力,不同于行政压力,不具有直接强制性或威胁性。

态度、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里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正式群体、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编制,有规定的义务和权利,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docx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docx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第一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人的行为特点:A适应性;B多样性;C动态性;D可控性;E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选择)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A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用,合理使用人方的水平;B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C研究组织行为屮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学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D研究纽.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E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使管理者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F研究组织行为学还冇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窩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窩工作绩效。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乂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

边缘性表现为:A多学科相交义性、B多层次相交切性。

两重性表现为:A —般规律的自然属性、B特殊规律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美国斯坦福人学的莱维特教授,自1958年起正式开始用“管理心理学”名称代替原來使用的“工业心理学”名称。

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影响个人行为的闲素:1人的主观特征(A生理;B心理;C文化)2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各种特征(A物质坏境;B社会环境;C组织内部环境;D组织外部环境)费恰特指出,文化的功能有五点:A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B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C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纽.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D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E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试题一、判断改错题(先判断对错,对错误的要加以改正,每小题3分,共15分)1.任何一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是针对一定的情况提出来的,都不能绝对地说哪种好、哪种坏,不能把管理方法僵化。

()2.麦克利兰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造就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要注意发现、培训有成就需要的人。

()3.群体规模越大,工作绩效越高。

()4.在紧急的情况下,民主的领导方式最有效。

()5.组织结构是要将组织的个体和群体以分散的方式去完成任务。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A.观察法 B.调查法C. 实验法D.测验法2.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A.能力低下B.一般能力C.天才D.才能3.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4.当一个和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这种行为反应是()。

A.坚持原有目标的行为反应B.升华的行为反应C.反向的行为反应D.放弃的行为反应5.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

A.高凝聚力高生产率B.高凝聚力低生产率C.低凝聚力高生产率D.低凝聚力低生产率6.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B.异质群体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7.在管理方格图中“乡村俱乐部式的管理”是哪种领导方式?()A、1.1型B、1.9型C、5. 5型D、9.9型8、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A、3—30人B、30—1000人C、1000—45000人D、45000人以上9、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哪些?()A、调查反馈、群体建议、咨询活动B、群体决策、激励C、调查研究、集体活动D、集体活动、激励10、下面哪一项正确描述了组织变革的基本内容?()A、组织的人员、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B、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组织职能C、组织的结构、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职能、组织环境D、组织的环境、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组织的人员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根据所学组织行为学理论简明扼要地回答题中所提问题)1、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把组织为哪几种类型?2、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有哪些?3、有效激励的手段与方法有哪些?4、内聚力有何作用?5、组织发展战略措施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判断改错题(判断错者不得分;如需要改正的题,判断正确得1分,将错误改正后再得2分,每小题3分,共15分)1.对。

2.对。

3.错。

改为:只有群体规模适中,工作绩效才高。

4.错,改为:在紧急的情况下,独裁的领导方式最有效。

5.错,改为:组织结构是要将组织的个体和群体结合起来去完成工作任务。

二、单项选择题(每选对一小题给1分,共10分,不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B 2.C 3.B 4.B 5.A6. A7.B8.C9.A 10.D五、简答题(每小题答全要点者得6分,共30分;未答或漏答要点者,由评卷人依每个要点在该题中的得分比例来扣分)1.答案要点: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分类,把一般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五种类型。

2.答案要点:尽管个体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我们子也应该认识到,个体的行为也是带有一些普遍的特征的,这些特征表现为:○1行为的自发性。

○2行为的因果性。

○3行为的主动性。

○4行为的持久性。

○5行为的可变性。

3.答案要点:○1目标激励。

○2工作激励。

○3持股激励。

○4榜样激励。

○5荣誉激励。

○6组织文化激励。

○7危机激励。

4.答案要点:群体内聚力在群体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1)满意感。

(2)沟通。

(3)敌意。

(4)生产率。

(5)对改革的阻碍。

(6)群体意识。

5.答案要点:为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可采取以下战略措施:○1激发组织的创新。

○2发展的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

○3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

○4知识管理。

○5工作生活质量。

○6创建学习型组织。

一、判断改错题(先判断对错,对错误的要加以改正,每小题3分,共18分)1.实现管理的目标,就要实行合乎人情味的管理,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2.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气质。

3.保健因素同工作内容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环境有关。

4.群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5.领导者的权力主要来自于职权。

6.工作设计是指为一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分。

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1.面谈法属于下面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中哪种研究方法?( )。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2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

A.气质B.个性C.能力D.性格3.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B.奖励不够及时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D.员工太挑剔4.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 )。

A.强制B.开诚合作C.妥协D.回避5.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 )提出的。

A.勒温B.坦南鲍母和施密特C.利克特D.豪斯和沙特尔6.下面哪一项不是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主要变革措施?()A.工作再设计B.目标管理C.建立社会技术系统D.建立规章制度五、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根据所学组织行为学理论简明扼要地回答题中所提问题)1.如何进行情绪的调适与情感的培养?2.美国的罗伯特·豪斯和迪尔教授认为应怎样提高人的积极性?3.人际交往有哪些基本原则?4.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判断改错题(判断错者不得分;如需改正的题,判断正确得1分,将错误改正后再得2分,每小题3分,共18分1.对。

2.错,改为: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抑郁质。

3.错,改为:保健因素同工作环境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有关。

4.错,改为: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5.错,改为:领导者的权力主要来自于职权和权威6.对。

二、单项选择题(每选对一小题给1分,共6分,不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B2.B3.C4.A5.B 6 .D五、简答题(每小题答全要点者得9分,共36分;未答或漏答要点者,由评卷人依每个要点在该题中的得分比例来扣分)1.答案要点:(1)情绪的调节与控制①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②丰富并端正人们的情绪经验③引导人们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情感的培养①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③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2.答案要点:美国的豪斯和迪尔教授在他们提出的公式里强调了任务本身效价的内激励作用;突出了完成工作任务内在的期望值与效价;兼顾了因任务完成而获取外在奖酬所引起的激励,对分析激发工作动机的复杂性和提高激励水平,具有参考价值,对管理者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他们认为要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必须从内、外激励两个方面人手,即一方面提高内在激励,另一方面提高外在激励。

3.答案要点:①平等原则②互利原则③信用原则④相容原则4.答案要点:引起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可分为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两个方面。

(1)组织变革的内在基本动因①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②组织结构的改变③组织职能的转变(2)组织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②组织环境的变动③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一、判断对错题(每小题1分,共6分。

对题中的说法做出是“正确”或还是“错误”的判断,并将判断的结果写在答题纸上)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五个需要可以同时对个人产生激励作用。

2.群体规模越大,工作绩效越小。

3.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4.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医院的门诊室,学校的班级、教研室以及党团组织、行政组织等都是非正式组织。

5.领导活动古今中外都有相通的地方,但是领导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对领导者的素质也会提出新的要求。

6.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是现代组织变革的外部原因之一。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写在答题纸上)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B.霍桑试验C.1949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2.弗洛依备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A.自我B.本我C.超我D.忘我3.某人对完成某项任务的把握性很大,因此他对干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会()A.很高B.很低C.可能高也可能低D.不高也不低4.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A.高凝聚力高生产率B.高凝聚力低生产率C.低凝聚力高生产率D.低凝聚力低生产率5.某公司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其由总经理直管的营销队伍人数也从3个人增加到近100人。

最近,公司发现营销人员似乎有点散漫,对公司的一些做法也有异议,但又找不到确切的原因。

从管理的角度看,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最大可能在于()A.营销人员太多,产生了鱼龙混杂的情况B.总经理投入的管理时间不够,致使管理人员产生了看法C.总经理的管理幅度太宽,以致于无法对营销队伍实行有效的管理D.营销队伍的管理层次太多,使得总经理无法与营销人员实现有效的沟通6.某组织中设有一管理岗位,连续选任了几位干部,结果都是由于难以胜任岗位要求而被中途免职。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A.组织设计没有考虑命令统一的原则B.组织设计没有考虑例外原则C.组织设计忽视了对于干部的特点与能力要求D.组织设计没有考虑到责权对应的原则五、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根据所学组织行为学理论简明扼要地回答题中所提问题,并写在答题纸上)1.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把组织分为哪几种类型?2.麦格雷戈的“超Y理论”与谁的理论观点相近?这种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工作团队的建设过程一般要经过哪些步骤?4.为了提高领导的有效性,组织对领导工作有哪些要求?六、案例分析(每小题6分,共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