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泾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
纲要
序言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是“十一五”乃至今后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制定并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十五”时期回顾和总结
“十五”期间,全县回汉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要,紧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上级党委、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畜牧富县、工业兴县、旅游强县、开放活县”战略,着力培育草畜、旅游、劳务产业,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克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事业日上,是经济发展较好、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较快的一个时期。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十五”末(2005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750万元,年均增长13%,比“九五”同期高出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455元(约303美元),比“九五”同期高出975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年均增长12.9%。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年均增长24.5%,超过了“十五”计划所确定的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草畜、旅游、劳务”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十五”期间,针对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增收空间狭窄的现状,适时地进行了经济结构大调整,以“草畜、旅游、劳务”为主要内容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框架已全面形成并向纵深方向延伸,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九五”末(2000年)的45:15:40调整到36:22:42。
草畜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建成百户养牛园区8个,养牛示范村34个,黄牛饲养量达到8万头,其中:存栏5.2万头,出栏2.8万头,分别比“九五”同期增长167%和65%。人工种草保留面积30.6万亩,比“九五”同期净增19万亩。
旅游开发取得新突破。“十五”期间,以整合旅游资源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和市场开拓能力,不断丰富旅游内涵,努力提高旅游品位和服务档次,使县域旅游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十五”未,年旅游接待人次达15万人,比“九五”同期增长87.5%,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3500万元,比“九五”同期增长438%。
劳务经济效益全面提升。五年累计输出劳务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879万元,年劳务人均收入1585元,比“九五”同比增长16.4%。新建劳务基地25个,培育发展劳务中介组织16个,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9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6%。
——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城市建设方面:“十五”期间,县域城市建设以构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按照集中改造老城区,重点开发新城区的发展思路,走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城市发展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旧城改造成效显著。对临街的113处低矮破旧建筑物进行了开发改造,新开发建设面积16万平方米。对县城老区龙潭街、香水街、西苑路、东平路等主要城市道路及给排水系统进行了集中改造,累计建成高标准城市道路5公里,形成了“四横四纵”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二是新城区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行政中心、泾河路、香水街延伸、公安看守所、税务培训中心、汽车站、中心粮库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在新城区落户,拉开了县城新建区的发展框架。三是公益设施不断完善。相继建成了人民广场、供水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一批社会公益性项目,标志着县域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水利方面:“十五”期间,累计建成人畜饮水工程44处,解
决了全县71个行政村,133个自然村,5.3万人、2.3万头大家畜、3.1万只羊的饮水困难;治理泾河、石嘴河、沙塘河、羊槽河主要河道4条,累计治理长度22.13公里;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1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平方公里;完成西峡水库防渗处理工程;建成自流灌区和扬水灌区各一处,控制灌溉面积1.05万亩。
交通方面:“十五”期间,以干线公路等级化和“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对县域泾隆、泾华、泾什三条干线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加大了乡村公路的实施力度。全县累计通车里程达514公里,其中:县道以上干线公路161公里,乡村公路353公里。
电力方面:紧抓国家“两改一同价”政策实施的机遇,以电力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强化行业内部管理,全面实现了城乡电网同网同价,使县域配电网络更加合理。完成县域一、二期农网和县城一期城网改造工程,建成县城、泾河源、黄花、六盘山镇变电所4座,新增主变容量3.4万KVA。
农村能源方面:“十五”期间,全县共建成农用沼气池2108口,安装太阳灶1450台,太阳能热水器1340台,受益群众3592户,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5.6%。
——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
“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1.7万亩,县域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未的38.2%提高到41.9%。人工种草保留面
积达到30.6万亩,县域植被覆盖度由“九五”未的65%提高到85%。累计新修基本农田6万亩,围滩造地8200亩。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泾河清真食品公司、六盘山水泥厂为龙头的骨干企业,实现了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的根本性突破,初步建立了适合发展实际的现代企业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县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个。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对口帮扶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00元,年均增长7.5%。比“十五”预期目标高3.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433元,年均增长8.1%,贫困人口下降到26.6%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低于5%的控制目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积继续扩大,分别达到96%、65%和60%。居民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人均面积达到22平方米。
教育事业:全面完成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转入“普九”攻坚的新阶段。2005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14863人,比“九五”末净增367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由98.4%提高到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