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分流利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类招生利弊

大类招生,就是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者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进校后,低年级的新生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学生按照学生的意愿再具体选择专业、分流培养。近几年部分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及在此基础上的培养,在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需要注意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

一、实行“大类招生”的原因

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 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进行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变革,并于2001 年秋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根据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教育的理念,先按文科和理科学习基础课,然后按专业进行分流,二年级下学期才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也都实施了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为什么国际、国内的一流大学都选择“大类招生”呢?

1.“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有两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二是学科建设的内涵向加深基础、向高新技术领域扩展。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和课程综合,这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途径。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科学研究及高等教育的实际需要来看,现代社会都需要更多知识面广,调适性强,具有分析、探索、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已经从一次性教育变成了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本科教育阶段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受用终身的专业技能,更应着重于培养学生不断求索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知识,了解掌握不同学科探索求知和创新求解的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路径和思维活动的特性,从而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岗位任务与挑战,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大类招生”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

2.“大类招生”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而且要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多变局面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此,本科阶段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应从过去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多学科交叉、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大类招生能够让学生入学后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了由于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导致的知识面狭窄、基础素质欠缺的弊端。同时,由于学生经过一年的通识教育和大学生活后,对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选择专业更加理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大类招生”有利于按需培养人才。由于目前我国本科学制一般为4 年,许多学生入学时选择的是热门专业,但毕业时已成为冷门专业。如,前几年的计算机热、财经热都是这样一种情况。实施大类招生,每个大类包含了若干专业和专业方向,通过1-2 年的按大类培养,可以有效地延缓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让学生和家长更准确、更及时地了解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动态和市场就业信息,从而避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缩短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有利于按需培养人才。

4.有利于高校内部的资源整合,提高办学效益。实施“大类招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过去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教学资源分散、整合程度不高的局面,形成院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设备等各项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使用,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院、系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出发,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式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分制的实行。

5.大类招生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受社会就业走向和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影响,高校招生中报考各种专业的生源很不均衡。“冷门”专业少有人问津,新生质量没有保证;“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考生人满为患,录取比例奇高

二、“大类招生”中显现出的弊端

从“大类招生”的兴起到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四五年。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渐渐也显示出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完善。

1.“大类招生”的专业分流,在充分考虑学生志愿时,应实事求是地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社会需求等因素。目前有些学校,完全按照学生的志愿进行专业分流,致使各专业不能协调发展。首先,这种专业分流方法,不可能事先知道最终的专业人数,当一个专业选的人很集中,师资力量、管理、实验设备等都可能跟不上,无法提供人才培养

的基本保障;选择人数少的专业,可能会造成师资、设备闲置,造成浪费,对学校办学效益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容易造成研究性、基础性的学科选择的人数比应用型学科少,或者一些前几年热门过、社会上人才过剩、近年来比较冷门的专业,学生考虑到将来的就业可能选择的人数也少,致使学校既不能因选择人数少而放弃这个专业,同时又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对于这一问题,可以用合理制订专业分流计划的方法加以克服。即在学生填报分流专业志愿后,综合考虑考生志愿、专业建设水平、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设置每个专业的分流计划数。这个计划和我们按专业招生的招生计划数设置不同,它首先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志愿,在办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学生志愿为优先,但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其他方面。并且,对于连续几年生源质量好的专业,学校要加强建设;对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一方面要加大整改力度,同时也可考虑停招。对于专业本身建设基础好,只是由于专业的性质和

社会需求量短期的饱和而造成分流选择人数不多的专业,要采取保护政策,继续扶持。

2.专业数较多、招生规模却不是很大的学校,要在“大类招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考虑学校的办学效益。目前,实行大类招生的学校一般都是综合性院校。有部分学校专业很多,招生规模却不是很大,平均下来一个专业的人数不超过50 人。这样的情况下,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时候很可能出现有些班级的人数少于35 人,那么学校的办学效益就受到了影响。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应找到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平衡点,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试着大二按照规定的招生计划数、根据学生的成绩或者其他综合考评对学生进行分流。这种分流办法同样保留了“大类招生”的优点,同时,也可以保证学校的办学效益,亦可促进学生大一期间为了能分流到自己心仪的专业更加努力地学习。这样的分流办法,与遵循学生志愿、自主选择专业相比,在学生的自主权和专业之间的竞争方面有所减弱,但是却保证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专业的稳定发展。

3.师范类专业、医学类专业等专业性比较强的特殊专业不适合大类招生。师范类、医学类等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要求专业方面的课程较早地介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则与其他的专业有所不同,不太适合常规的大类招生。师范类的学生在就业政策上目前与其他专业毕业生有些不同,很多地方的师范生招生数和录取名册都要求在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大类招生由于在入学时不能确定其师范生的身份,所以在就业时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是,医学类和师范类的学生也不是完全不适合大类招生。如有的教师教育学校,可以把若干个师范专业合并为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也是可行的。

4.不能盲目地按照学院招生。目前,一些学校的“大类”很大,几乎是按照文理科分类或者按照学院分类。按照学院招生,一个学院就是一个大类。其中有的学校是同一个学院里的专业都比较相近,有的学校则不是。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他们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而普通高校一般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著名大学的本科生大部分都会继续深造,本科教育只是他们的基础教育,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直接就业,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高。因此,大类招生需要一个合理的培养方案来支撑。如果为了大类招生,不顾学校的培养目标,将教学计划完全不同的几个专业硬是拉在一个大类里面,这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专业的发展前景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按照大类招生,还是要以相近的专业组成一个大类比较合适。

5.实行二级管理的学校,大类尽量不要跨学院。近年来,各个高校新专业比较多,有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哪个学院早启动就放在哪个学院。这就造成了一些相近的专业分属于不同学院的情况。目前,比较多的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个问题。在大类招生的时候,建议实行二级管理的院校不要把不同学院的专业放在一个大类招生。否则,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不容易开展。总之,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本科

院校教学改革大趋势,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改革,是新世纪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者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学校的办学资源,以及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是否成熟来谨慎地实施大类招生。尤其是要注意分流方案的制订、办学效益的兼顾、特殊专业的处理、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管理的顺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类招生的长处,培养出更优质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