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辽、西夏和金的建立及其与两宋的关系学案 旧人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西夏和金的建立,及其与两宋的关系-学案
【考试目标】本课时考点包括: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生产和生活:过着和生活;唐末,受汉族影响,开始进入生活。
2、建国:10世纪初首领统一各部,年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
3、发展:创制契丹文字;统治时期得到十六州,改国号为;采取“”的政治制度。
二、宋辽关系
1、宋对辽用兵:太宗时为夺取地区,两次对辽用兵失败,后转攻为守
2、辽南下攻宋,1004年辽军逼近,宰相主战,宋真宗亲抵。
1005年双方订立和议,史称。
3、宋辽对峙局面形成:维持和平局面,双方贸易兴旺,促进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的建立:1038年称帝,都城。
2、仿汉制,中央设、等机构;推行制选拔官吏;还创制文字。
3、宋夏和议: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维持和平局面。
四、金的建立:
1、年,女真族的部首领,称皇帝,定都。
2、猛安谋克制: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是一种合一的制度,对促进金的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五、辽和北宋的灭亡
1、金灭辽:金与联合夹击辽,年辽天祚帝为金军所俘,辽朝灭亡。
2、金灭北宋:主战派领导北宋军民多次打退金兵,1127年,金统治者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
六、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1、南宋的建立:年,在应天府称皇帝,年号建炎,定都。
2、南宋的抗金:
(1)北方义军的抗金十分活跃,著名的有太行山的军;
(2)岳飞的“”是抗金力量的中坚,1140年取得大捷,击败金军统帅。
3、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年宋金订立和议,史称“”,之后双方力量处于均衡状态。
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
【题型示例】
例1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
……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三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曲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佘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回答:
(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
(2)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
〖解前思考〗人类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读懂史料是解答此题的基础。
评价实行“双轨”制度的作用时,要能契合当时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全面认识。
〖解析〗本题2000全国卷,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史料、分析处理历史史料的能力。
考题提供了历史新情境,介绍了有关辽当时的政治制度,涉及到民族关系的内容。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答题时,要具有正确的民族观,摒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意识。
要能够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辽政权加速封建化的角度答题。
这是本题思维力度最大之处。
〖答案〗(1)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的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
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2)不全面。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辽政权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仿行汉法,逐渐向封建制转化。
〖解后归纳〗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①社会进程相同。
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②封建化的原因相同。
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③采取的措施相同。
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④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
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⑤和宋朝的关系相同。
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
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例2 绍兴和议和澶渊之盟的相似之处是两宋
A割让土地 B屈辱称臣 C贡纳岁币 D战败议和
〖解前思考〗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熟悉课本两次和议的情况,即可解答本题。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辽和战”、“宋金对峙”,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比较能力,本题只要把内容对号入座即可。
A、B、D项都同澶渊之盟不符,只有C项符合两个条约内容,故是正确答案。
〖答案〗C
〖解后归纳〗两宋时民族关系的特征是:(1)民族政权并立对峙。
如辽、北宋、夏、大理的并立;南宋、金、大理的并立。
(2)两宋政权对周边民族政权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融合是主流。
北宋在与辽、夏的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少数民族在与中原封建王朝的和战中,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本地区的发展和交流等。
正确认识三次“和议”:(1)这一时期宋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共有三次,即辽宋的澶渊之盟(1005年)、宋夏和议、宋金和议(1141年)。
(2)议和的根本原因是两宋政权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无心抵抗。
即使在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也求和送岁币,致命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主张派主张受阻。
(3)三次和议基本是宋朝统治者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的产物,对两宋来说是屈辱性的,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加剧了两宋的统治危机。
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结束了辽宋、夏宋、金宋之间的战争局面,使双方处于长期的和平稳定状态。
第二,为各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3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解前思考〗本题要求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在确认所述史实的情况下,再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解析〗本题2002上海卷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历史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
“金”是我国古代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但是金军南下并未能客观上加快社会的发展。
另外,题干所给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B
〖解后归纳〗在两宋的民族关系中,与少数民族政权和战交错成为显著特点。
民族战争在性质上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一种灾难。
民族感情遭到伤害,民族仇恨不断加剧,军费开支庞大,国力不断削弱;正常的经济、文化往来被迫中断,这对落后民族来说损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