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
( 2008年 6月 18日)
一、监测目的1
三、评价方法1 附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5
附2: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表6
附3: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7 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7
附4:19 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的主要依据19
一、监测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20 年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全面反映我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为研究制定相关方针政策提供依据,按照统一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方法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监测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情况,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 个方面,
23 项指标(详见附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三、评价方法
(一)单指标评价方法
1、正指标
正指标共有14 个,即人均GDP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
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匕I为标准值。
2、逆指标
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KI
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标准值。
3、区间指标
区间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
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
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丨为指标的目标
区间值,、为指标的一个允许下、上界限值。每个区间指标的具体目标区间值,允许上、下界限值如下:
失业率(城镇):目标区间为[3,6],允许下界限值为
0,允许上界限值为8 ;
基尼系数:目标区间为[0.3,0.4],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0.5 ;
城乡居民收入比:目标区间为[1,2.8],允许下界限值为
1,允许上界限值为4;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目标区间为[0,60],允许下界
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0 ;
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目标值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80,允许上界限值为120;
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目标区间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90。
(二)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
方面(或子目标)构成,各子目标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丨
2、子目标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指标的权数,
计算时需要将百分数换成小数,为第j个子目标的实现程
度,为第j个子目标中第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为第j个子目标中最后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
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四、附则
本方案由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负责解释。
附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单位
权重
(%)
标准值
(2020 年)
一、经济发展29
1.人均GDP 元12 >31400
2.R&D经费支出占GDFP:匕重% 4 > 2.5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Ft匕重% 4 > 50
4.城镇人口比重% 5 > 60
5.失业率(城镇)% 4 W6
二、社会和谐15
6.基尼系数一 2 < 0.4
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 2 < 2.80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2 < 60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6 > 90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3 =100
三、生活质量19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 >15000
说明: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能耗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②因
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还没有对外公开使用,可暂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代替。
附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表
指标名称单位本年上年
%
一、经济发展
1.人均GDP %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城镇人口比重%
5.失业率(城镇)%
二、社会和谐%
6.基尼系数%
7.城乡居民收入比%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三、生活质量%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恩格尔系数%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5.平均预期寿命%
四、民主法制%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17.社会安全指数%
五、文化教育%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
%
重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六、资源环境%
21.单位GDP能耗%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23.环境质量指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附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一、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
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对于地区,GDP 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计算公式为:
人均GDP=GDP年平均常住人口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和实验发展(简称
R&D )经费支出占同期GDP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R& 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 D经费支出日年GDF K 100%研究和实验发展(R& 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使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使用研究、实验发展三类活动。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