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银行金融统计稳健发展论文

合集下载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中文摘要2008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中国经济增长高位减速、通胀压力冲高回稳、货币政策开始转向、股票市场显著回调、自然灾害频发、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等等。

本文介绍了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以及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商业银行;现状;机遇;挑战;改革目录中文摘要 (1)一、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业现状 (3)(一)、呆坏账率增加 (3)(二)、及时调整策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 (3)(三)、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难以惠及中小企业 (3)(四)、商业银行海外业务明显放缓 (3)二、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4)(一)、国家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 (4)(二)、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4)(三)、企业调整转型减少银行经营风险 (4)(四)、拓展同业业务和开展产品交叉销售 (4)(五)、同业竞争格局与策略发生变化 (4)三、全球危机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5)(一)、银行资产蕴含呆坏账风险 (5)(二)、银行信贷供给增长缺乏企业实体的长期支撑 (5)(三)、信贷过度投放催生的资产价格泡沫潜藏银行危机 (6)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改革 (6)(一)、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7)(二)、坚持谨慎经营的原则 (7)(三)、金融创新的步伐更不可停止 (7)参考文献 (7)一、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业现状(一)、呆坏账率增加2009年8月15日,《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指出:受全球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出口贸易至少要萎缩到2006年的水平,在今后5年内,都难以回到2008年的峰值。

与此相应,我国银行业将直面国内巨大的产能过剩的清洗,呆坏账率增加难以幸免。

(二)、及时调整策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我国政府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各银行及时调整策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及时跟进国家拉动内需的重点建设项目。

统计方面论文优秀范文参考

统计方面论文优秀范文参考

统计方面论文优秀范文参考统计学工作是一项注重数据的准确、及时的基础性工作,是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统计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统计方面论文篇1浅议金融稳健统计与金融监管摘要: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估计偏高,因此影响了对金融稳定性的衡量。

本文讨论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如何从金融监管的角度应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的财政金融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着金融风险相互传递所带来的风险。

这对于构建稳健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金融稳健统计在衡量金融稳定性中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风暴在全球经济体系中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性。

随着金融业趋向全球化,全球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加强,金融风险在国家之间相互转移、扩散的趋势也在增强。

此时,在国际化的背景下,金融稳健统计成为了新时期维护国家经济稳定、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必然要求。

在货币与金融统计中,对金融稳定性的审慎分析包括金融监管统计和金融稳健统计。

其中,金融监管统计是从微观层面上,对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监管和统计,衡量的是个体风险;而金融稳健统计则是从宏观层面上,对各个金融机构的集体行为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统计,衡量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即系统风险。

金融稳健统计,是一个国家检测宏观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工作。

其核算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国际会计准则》和《巴塞尔协议》,在对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的监控方面,金融稳健统计遵循审慎性原则,坚持《巴塞尔协议》中的CAMELS标准,它包括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收益与利润状况,流动性和对市场的敏感程度。

金融稳健统计涉及的统计对象包括存款机构部门、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部门、住户部门、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其中,对一国金融稳定影响最大的当属存款机构部门。

金融危机与金融体系稳定论文素材

金融危机与金融体系稳定论文素材

金融危机与金融体系稳定论文素材引言: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或金融体系中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常常对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严重的冲击。

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学者们对金融危机的原因以及与金融体系稳定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几个与此相关的论文素材,为研究金融危机与金融体系稳定的关系提供参考。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和特征1.1 金融危机的定义根据学者的观点,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或金融体系中发生的系统性的、严重的、带有不确定性的风险事件,对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

1.2 金融危机的特征不同的金融危机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股市危机、房地产危机、货币危机等。

然而,金融危机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a. 突发性:金融危机通常在短期内迅速爆发,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

b. 传染性:金融危机有可能从一个金融市场扩散到其他金融市场,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甚至波及实体经济。

c. 不确定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常常伴随着不确定性,投资者难以确定风险的规模和影响,从而加剧市场恐慌。

d. 冲击持续性: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其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冲击通常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二、金融危机的原因2.1 金融市场泡沫金融市场泡沫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投资者对某个金融资产产生过度乐观的预期,导致其价格远高于其实际价值时,就会形成泡沫。

当泡沫破灭时,市场恐慌引发金融危机。

2.2 金融监管不力不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金融监管机构未能及时监测和防范风险,或者监管政策存在漏洞和失效时,金融体系容易受到金融风险的侵蚀,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2.3 外部冲击外部冲击,如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全球经济衰退、自然灾害等,也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这些因素会对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3.1 对金融机构的影响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往往是毁灭性的。

危机爆发时,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可能导致其资金链断裂、破产甚至倒闭。

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启示论文

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启示论文

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启示论文摘要:文章从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入手,先从金融机构,投资者以及监管方面提出存在的问题。

然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从严把信用关口,加强风险管理,更具前瞻性方面提出了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启示商业银行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21世纪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不仅使得美国经济进入衰退,而且导致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遭遇寒流,甚至进入冷冬。

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从投资银行蔓延到商业银行。

迄今为止,美国已有15家银行倒闭。

其中最大的银行是IndyMac,该行拥有320亿美元资产和190亿美元存款,它也是美国历史上破产的第三大银行。

美国金融巨擘花旗股票连续多个交易日下挫,其市值仅为210亿美元,不及其2006年年底时2740亿美元的1/10。

根据IMF的统计,全球金融业将因次贷危机而损失1.4万亿美元。

这一数字相当于工行市值的7倍之多。

一、次债危机的原因分析1、在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方面所谓次级按揭是指向负债较重,资产信用评级在620分以下,多数没有固定收入凭证的“劣质客户”提供贷款。

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诸如新世纪金融和Countryside这样的按揭贷款发放机构降低住房信贷消费准入标准,把大量的房地产按揭发放给没有能力偿还贷款的中低收入购房者。

出现了零首付以及向“劣质客户”提供贷款的行为。

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

次级贷款一般是无本金贷款,在开始几年只需每月偿还贷款利息,只用偿还超低利息,之后利率将重设,并且在3-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

从实际利率看,大部分次级贷款基于浮动利率,即贷款利率随短期利率变动而变动。

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又通过以次级按揭还款为抵押品的衍生证券把中低收入购房者偿还贷款的风险转移给了风险接力赛中的接棒者。

发放贷款的机构大多“只贷不存”,为了不断获取资金,维持放贷规模,这些机构通过二级市场中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筹集资本,使得大量投资者聚集到次级贷这个链条上来。

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财务稳健性探讨

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财务稳健性探讨

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财务稳健性探讨随着《华尔街日报》于2008年9月15日宣布雷曼兄弟向破产申请,全球金融危机正式爆发。

这场危机不仅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冲击,也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危机之后,商业银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财务稳健性的问题,以便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商业银行通常都把重点放在了收益的增长上,而忽略了风险控制。

然而这种策略不能再持续下去,因为危机已经清楚地表明,缺乏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开始探索如何提高自身的财务稳健性。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银行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的基础。

银行需要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以便可以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和控制。

同时,银行需要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规定和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例如,公开声明不吸毒、不赌博或其他不道德或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公司规章制度中应该涵盖从组织结构、流程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员招聘、培训等方面,确保公司每一个角落的管理控制不出纰漏,防止自身财务风险因员工行为带来的瞬间爆发。

其次,商业银行应该非常留意资本充足率、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的管理。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多少资本是必要的,确保其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才能不被迫关闭或突然破产。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重视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的管理。

资产风险是指银行的贷款或投资资产价值下降或无法回收的潜在风险;而负债风险则是指银行无法按时偿还负债的潜在风险,包括存款、借款款项等。

有效的控制资产和负债风险对于银行的财务稳健性至关重要。

银行需要切实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建立适当的风险分析和监测体系,制定控制措施以协助风险管理。

最后,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公司治理的监管。

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帮助保证商业银行纪律严明、透明公开,防止公司损失情况沉淀、避免个别高管利益优先影响财务状况。

银行应该确保高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确保公司治理结构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2024年我国银行业金融对策分析论文

2024年我国银行业金融对策分析论文

2024年我国银行业金融对策分析论文一、引言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我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背景下,如何适应新形势,创新金融服务,加强风险防控,成为了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银行业现状分析(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我国银行业机构数量众多,覆盖面广,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截至目前,银行业总资产和总负债均保持稳健增长,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

(二)业务创新不断涌现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业在业务模式、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网上银行、移动支付、供应链金融等新型业务模式的出现,不仅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也有效拓展了银行的业务领域。

(三)风险防控压力增大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业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多重风险的挑战。

如何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银行业金融对策分析(一)加强金融科技应用银行业应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深化技术应用,提升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和风险管理的持续优化。

(二)优化业务结构银行业应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

同时,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兴业务,拓宽服务领域。

(三)强化风险管理银行业应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处置能力。

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完善风险计量模型,提升市场风险防控水平;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优化资产组合。

(四)提升服务质量银行业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四、政策建议(一)完善监管政策政府应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引导,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的日益复杂化,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金融危机不仅给经济体系带来严重冲击,还会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威胁到整个经济的发展。

首先,金融危机会破坏金融机构的稳定。

金融危机往往源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善和市场的次贷危机等问题。

一旦金融机构面临债务违约等风险,就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金融机构的破产风险,进而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的生存和稳定。

例如,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雷曼兄弟公司就因无力偿还大量的次贷债务而宣告破产,这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

其次,金融危机会导致信用紧缩。

金融体系的稳定依赖于信贷的有效供给。

然而,在金融危机爆发时,金融机构往往会采取紧缩政策,大幅削减信贷额度,以降低风险。

这就导致了信用市场的冻结和信用紧缩,企业和个人很难获得所需的资金支持,进而妨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来说,由于信贷难题,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更加受限。

再次,金融危机会引发市场恐慌和投资者信心的动摇。

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股市的暴跌、汇率的剧烈波动和房地产市场的崩盘等现象。

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加剧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促使他们进行大规模的抛售行为,进而导致市场的进一步负面循环。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许多投资者纷纷抛售资产,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崩盘。

这种市场情绪的恶化会进一步削弱经济体的信心,导致企业投资和消费者支出的进一步下降。

此外,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还体现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互动中。

由于金融市场的高度互联互通,一国的金融危机可能会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范围。

例如,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首先冲击了美国金融体系,接着波及到欧洲和亚洲各国。

金融危机的扩散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对各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严重冲击。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会破坏金融机构的稳定,使信用紧缩,引发市场恐慌和投资者的动荡,还可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产生连锁反应和扩散效应。

金融危机对经济稳定的影响研究

金融危机对经济稳定的影响研究

金融危机对经济稳定的影响研究金融危机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出现信贷紧缩、金融机构倒闭等情况,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状况。

自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对经济稳定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缓解和预防措施。

首先,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全面的。

首当其冲的是国内经济衰退。

金融危机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导致投资减少,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失业率上升,这进一步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导致了经济的放缓。

同时,金融危机还波及金融体系的其他领域,如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往往依赖于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当金融机构面临流动性问题时,房地产市场可能会陷入停滞。

股票市场也受到投资者的情绪波动以及经济下滑的压力,股价大幅下跌,进一步削弱了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其次,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互联互通,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可能会迅速引发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动荡。

例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首先爆发在美国,但迅速波及到全球范围,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这表明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紧密联系,也突显了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稳定的威胁。

同时,金融危机还可能引发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思潮。

面对经济下滑的压力,一些国家可能会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威胁着全球贸易秩序和经济发展。

那么,如何缓解和预防金融危机对经济稳定的影响呢?首先,提高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是关键。

透明度和稳定性是金融市场的基石,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严格执行监管政策,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此外,国际金融合作和协调也是重要的方向。

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政策协调和经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

此外,加强金融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升也不可忽视。

通过加强金融知识、风险教育,使公众更理性地参与金融市场,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总结而言,金融危机对经济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对国内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也波及到国际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

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启示论文

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启示论文

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启示论文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发酵,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要代表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金融危机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许多启示,这些启示是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经验。

本文旨在探讨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一、注重风险管理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机构的失控而引起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风险管理不当。

因此,商业银行应致力于风险管理。

在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一套细致完备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授权制度、审核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

(2)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管理流程、风险避免策略、风险承受能力指标等。

(3)科学利用金融工具:采用科学的金融工具,通过组合操作、对冲等方式来控制风险。

二、坚持适度经营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就是商业银行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同时,逐渐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应适度发挥市场的作用,合理分配资源,坚持以稳健的经营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有效的信息化系统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商业银行应注重加强信息化建设:(1)建立信息安全检查体系,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2)引进和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信息系统,实现快速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3)依托信息技术加强风险控制,及时发现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四、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金融危机引发了对金融业产品和服务的重新思考。

商业银行应加强创新,发展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提高客户满意度。

在创新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深入市场,了解客户需求,积极开展新产品和服务的研发。

(2)创新金融服务,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科技服务,优化用户体验。

(3)加强客户服务质量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应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加强风险管理,适度经营,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关于金融危机形势政策论文

关于金融危机形势政策论文

关于金融危机形势政策论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经济稳步提升,经济金融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融危机形势政策论文,一起来看看吧!关于金融危机形势政策论文篇1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经济稳步提升,经济金融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虽然我国的经济已经从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走了出来,并得到了稳固发展,但是在经济运行当中,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金融形式。

本文就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式做一些分析与研究,并针对经济运行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式;分析;政策;建议我国经济在过去两年当中呈现出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这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式。

现如今,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良好,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较去年相比增长了10.3%,增速达到了1.1个百分点。

而在这样的建设成果当中,我们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在巩固的前提上促发展。

一、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式分析(一) 实施节能减排策略以及转型产业结构的速度慢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趋于不合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使得我国在社会经济上只能低效生产运用,那些污染以及能耗高的企业根本找不到与自身相适合的转型方向,以致于长时间处在污染和能耗过高的状态当中,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与经济发展。

(二) 扩内需实施艰难虽然我国的经济整体提升势头良好,但是部分行业在生产以及经营上有着许多困难,使得这些企业都出现了亏损,民间资本尚欠火候。

随着物价的不断提升以及人民币增值的速度日趋加快,人们群众的消费信心越来越低下,国民消费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增长。

(三) 国际环境紧张当前,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就使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步履维艰,高失业率不断提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社会保障以及就业问题的发展方向一片迷茫。

与此同时,我国的劳动力持续增多,供应量远远大于企业的需求量,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课题研究论文: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全球化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

课题研究论文: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全球化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

金融研究论文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全球化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一、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全球化的市场格局1.全世界三大外汇交易中心地位不变,全世界的外汇市场成交量呈稳定的上升趋势。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调查分析显示,作为全世界三大外汇交易中心的纽约、伦敦和东京,在20xx年4月在外汇市场交易中,以英国占的市场份额最多,美国次之,日本最末。

全球外汇市场的成交量呈平稳的上升趋势,全球的每日平均交易量相比2007年有了大幅增长,增长幅度达到百分之二十。

2.英国作为跨国借贷业务的中心,全世界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规模小幅增长。

据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协会的数据统计显示,全球跨境借出总额的最多的是英国,然后分别是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新加坡和香港。

在跨境借入方面,借入总额的份额最多的也是英国,其次为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其中英国的借入总额达到百分之二十一。

3.全球债券市场未清偿余额下降。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20xx年年中,全世界的债券市场没有清偿的余额达到80万亿美元。

从全球债券市场上看,数据显示,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法国和西班牙发行的国际债券未清偿余额在全球排名前六位。

4.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继续增长。

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统计数据,全球在交易所交易的商品比去年有所上升,纽约、芝加哥和伦敦在商品期货市场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二、当前金融秩序对金融全球化的制约因素1.当下的国际金融体系制度不完善。

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在经济全球化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以美元为中心、以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为目标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国际金融体系在战争后各国的经济恢复和重建过程中有显著的效果,拉动世界经济的发展,重塑世界经济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国际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渐不适合各国发展的需求。

2.美元泛滥导致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近十几年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宏观经济的政策缺乏约束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制度管理。

金融危机的毕业论文

金融危机的毕业论文

金融危机的毕业论文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同宗同祖的两岸人民应携手并肩,发展两岸经贸合作应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全球经济知识化为背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促进两岸经济共同繁荣,以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金融危机的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金融危机的毕业论文范文一: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一、危机成因的多元性和危机本质的系统性首先,从经济角度看,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推崇的新自由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弊端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总爆发,集中暴露出它们所推崇的金融领域“去规制化”进程严重忽视金融全球化发展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缺乏对金融体系运行的有效监管,丧失了应有的预警功能。

其次,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首次出现的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

此次金融危机的政治原因本质上是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结果。

一方面,世界经济体系的全球性市场运行对资源的全球配置需求以及相应的全球经济治理体制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充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另一方面,作为国际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的经济政策制定的国别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的经济运行体制与国别化的经济决策体制之间矛盾的累积和激化。

二、世界经济格局新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拉开序幕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有五方面的影响:其一,从危机发生至今全球工业产值和贸易规模的萎缩比例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程度已经超过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

其二,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在各国经济衰退的阴影下有所抬头。

第三,美、欧、日等国经济实力都因受到危机的直接严重影响而削弱,但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的势头也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未来新兴大国的增长态势将更大程度取决于各自完成经济刺激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效应和时间长短。

《金融危机与银行体系稳定性》

《金融危机与银行体系稳定性》

《金融危机与银行体系稳定性》
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作文,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
哎呀,说起金融危机和银行体系稳定性这事儿,我就想起我之前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有个朋友叫老张,他是个小老板,开了家不大不小的工厂。

有一天,我俩约着在街边的小馆子喝酒。

老张愁眉苦脸的,一杯接一杯地灌酒。

我就问他:“老张,你这是咋啦?”
他长叹一口气说:“兄弟啊,这日子不好过啊!金融危机来了,订单大幅减少,资金周转不开,我想去银行贷款,可难喽!”
我瞪大了眼睛:“咋就贷不下来呢?”
老张拍着桌子说:“银行现在谨慎得很呐!他们担心经济形势不好,怕我还不上钱,各种审核,各种条件,把我折腾得够呛!”
正说着,旁边桌的老李也凑过来了,他说:“老张,你这还算好的,我那朋友的公司直接因为资金链断了,倒闭啦!”
老张苦笑着摇摇头:“这金融危机一闹,银行也紧张,我们这些做小生意的更是难上加难。

银行要是不稳定,我们这些人可咋办哟!”
过了段时间,老张又找我喝酒,这次他脸上有了点笑容。

他说:“兄弟,银行那边政策好像有点松动了,给我批了一部分贷款,虽然不多,但也能救救急!”
我也替他高兴:“那敢情好啊,看来银行体系也在努力保持稳定,尽量支持咱们这些小企业。


经历了这件事,我算是深刻体会到了,金融危机这玩意真不是闹着玩的,而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那可是关乎着千千万万像老张这样的人的生计啊!要是银行不稳定,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所以说啊,这银行体系的稳定真的太重要啦,它就像咱们生活中的一根定海神针,得稳稳地立住,咱们才能安心过日子!。

《金融危机与银行体系稳定性》

《金融危机与银行体系稳定性》

《金融危机与银行体系稳定性》
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符合您要求的作文:
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金融危机和银行体系稳定性这档子事儿。

我还记得几年前,我们那个小镇上发生了一件让人心里直打鼓的事儿。

有一家不大不小的银行,突然之间就传出了一些不太妙的消息。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去菜市场买菜。

一路上,就听到大家在议论纷纷。

“听说那家银行可能要出问题啦!”“不会吧,那咱们存的钱咋办?”
我凑过去一听,原来是银行的贷款收不回来,资金链好像出了大麻烦。

这可把大家都急坏了。

我赶紧回家,跟我爸妈说了这事儿。

我爸皱着眉头,不停地抽烟,说:“这可咋整,咱们家那点积蓄可都在里面呢!”我妈在一旁急得直跺脚:“哎呀,不行,咱得去银行看看。


于是,我们一家人就跑到了银行。

好家伙,银行门口那叫一个热闹,全是人!大家都七嘴八舌地在问银行工作人员。

“我们的钱到底安不安全?”“你们银行到底能不能撑住?”
工作人员也是一脸无奈,一个劲儿地解释:“大家别慌,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


这时候,有个大爷扯着嗓子喊:“我一辈子的辛苦钱,可不能就这么没了!”旁边的大妈也跟着哭起来:“这可怎么活哟!”
后来,经过政府和其他大银行的帮忙,这家银行总算是稳住了,大家的钱也都保住了。

经过这事儿,我算是明白了,金融危机就像是一场暴风雨,银行体系要是不稳定,咱们老百姓可就遭殃啦。

所以啊,得时刻关注着银行的情况,也希望银行能一直稳稳当当的,别再让大家担惊受怕咯!
怎么样,朋友们,从这小小的一件事儿,是不是能看出金融危机和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性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后的银行金融统计稳健发展分析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060-02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对一国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规则和体系的考验。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机构跨国混业经营和本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深化,金融机构通过多样化收益的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以多样化收益为目的的交叉组合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将导致风险集聚,增加系统风险,并提高风险监管的成本。

促使监管部门担心风险将向银行业迁徙。

本文涉及金融学,金融统计学,金融监管和规制等领域,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统计金融监管2008年,由于美国爆发大规模“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通过贸易渠道和国际资本流动迅速扩大到全球。

在部分国家,危机甚至由虚拟的金融领域开始扩散到实体经济,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减速,停滞甚至倒退。

针对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期望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推动“金融部门评估规划”计划,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近年来,我国步入经济转型后的高速发展期,金融安全对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条件下,如何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提高我国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加强我国资本资源配置已经提升成为我国的战略决策高度。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稳健统计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与风险息息相关,就机会成本来说,银行的获益手段是赚取闲置资本的机会成本差额。

而在获取最大差额的同时也存在着损失风险,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是以“经营机会成本风险”为其盈利的基本手段。

商业银行为了保证稳健经营同时获取最大利润,需要合理控制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

为此,银行对其经营数据进行分析降低银行风险发生的几率。

随着银行业和统计学术研究发展,两者的融合逐渐形成金融统计这一学科。

银行进行金融数据统计研究也成为商业银行的常规工作之一。

纵观国际金融历史的变迁和金融产业的发展过程,商业银行的管理经历了以下过程。

(一)资产管理模式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前,可以归结为资产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的负债基本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加上金融市场发达程度有限,只能相对被动的接受负债。

而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资产业务,其主动权却掌握在银行手中。

所以,这段时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放在资产业务。

(二)负债管理模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的繁荣期,社会急需通过银行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

面临资金相对不足的极大压力,商业银行开始开拓新的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由被动负债向主动负债方式转变,负债规模的扩大加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银行管理重点转向负债,形成负债风险管理模式。

(三)资产负债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开始实施浮动汇率,汇率变动幅度加大。

受1973年石油危机影响,导致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利率波动也变得剧烈。

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保证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

银行经营管理的观念逐渐改变,由负债管理转向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四)资本金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剧,存贷利差变窄,金融衍生工具广泛使用,国际资本交换频繁,使银行面临风险复杂多样化。

资产负债的形式繁多,银行的金融稳健统计指标变得复杂多变,增加了统计分析的功能工作负担,对风险的控制收效提高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经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以及“资产负债管理”后,已经全面向“资本金管理”迈进。

银行的金融稳健统计是银行进行内部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银行抵御外部风险的的信息来源,可以说是金融监管的实现手段。

二、《巴塞尔协议》产生和发展(一)《巴塞尔协议》产生及近期发展为使国际活跃银行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十国集团于1975年在国际结算银行瑞士总部建立巴塞尔委员会,专门研究对国际活跃银行的监管问题。

其主要任务是为成员国中的跨国银行制定一个可以衡量资本充足性并且建立最低资本充足要求共同统计标准,建立国际通用的金融稳健统计框架。

1.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1988年发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首先提出资本充足比率指标,用于衡量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并详细说明资本的定义以及指标的计算方法。

《巴塞尔协议》结合当时国际银行的经营资本金需求标准,确定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目标标准比率为8%(即资本充足比率),其中核心资本至少应达到4%。

为商业银行提供银行负荷经营提供了稳健的资本金参照标准。

2.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商业银行危机都在昭示,损失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交织而成。

于是,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公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由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商业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三方面的共同约束,形成现代金融监管中的“三大支柱”。

(二)金融危机过程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修改1.金融危机始末和原因分析本世纪初的“华尔街海啸”,是从2007年开始浮现的新一轮金融危机。

自美国2006年“次级房屋信贷危机”发生后,国内投资者开始对基于美国房地产的证券化资产升值潜力失去信心,进而引发美国的流动性危机。

而美国不动产证券化资产通过美国大型跨国金融集团以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形式对外销售,金融危机通过国际资本流通传递到购买证券化资产的国家。

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工具的创新使得金融交易的每一个交易环节上的杠杆比率比上一次更高,需要的保证金越少,进而风险被急剧的放大。

在各国对金融安全维护过程中,由于有高杠杆效应的驱动,累积了巨大的风险,负债与资本金比例严重失调。

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大规模的调整利率和不断地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本,也没能阻止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

”次贷危机”在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下发展成为惨烈全球金融海啸。

2.2008年《巴塞尔新协议》补充文件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初期,巴塞尔委员会着重致力于改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监管焦点集中在对金融机构实施救助计划,尽快恢复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以及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和有毒资产的清理等方面。

巴塞尔委员会为此出台了三个有关的稳健统计文件——《公允价值度量的报告》,《健全流动性监管原则的咨询文件》和《额外风险资本要求的咨询文件》,提出了相应的银行稳健统计要求。

3.2009年《巴塞尔新协议》框架修改文件2009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的政策建议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第一,提高银行资本基础的质量、一致性和透明度。

第二,扩大资本框架的风险覆盖面。

委员会提出加强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资本监管,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主要源于衍生品交易、回购和证券融资活动。

第三,引入杠杆率作为《新资本协议》风险资本框架的补充措施,将基于适当的评估和校准,将杠杆率纳入第一支柱。

杠杆率监管将有助于控制银行体系杠杆率的过度累积,并为防止风险资本套利和模型风险提供了额外的保护。

第四,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银行在经济上行期建立超额资本用于经济下行期吸收损失。

反周期资本框架将使得银行体系更加稳定,降低而不是扩大经济和金融冲击。

第五,建立适用于国际活跃银行的全球流动性最低标准,包括覆盖30天的流动性覆盖率,以及一个长期结构化流动性比例。

该框架还包括一套监测指标以帮助监管当局识别和分别单个银行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趋势。

三、《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金融稳健统计改革(一)我国金融发展趋势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自06年12月起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必须意识到健全的金融监督管理体系可以使我国在可持续发展中取得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具备可靠有效的银行金融统计方式方法及健全的金融数据库,能够大幅的提高我国的银行管理能力和水平。

建立与国际接轨且适应我国发展的金融稳健统计体系也将帮助我国银行业获得核心竞争力。

(二)从《巴塞尔协议》看我国银行金融统计改革由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是国际法或国际公约,各国或经济组织对此的态度有所差异。

2006年我国金融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批量进入,已经对我国金融系统稳定造成一定冲击。

然而,我国在金融危机中没有遭受到与美欧类似的重创,是由于我国金融创新少与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偏低、以及人民币不具有国际货币功能而涉足国际金融市场不深,才逃过一劫。

考察我国银行金融统计体系的现状,在监管方面,现行的“一行三会”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金融监管法治环境薄弱,金融监管立法仍然滞后,一些重要领域仍然处于法律真空状态。

再次是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缺乏协调,“三会”的监管信息系统处于分割状态,不能实现监管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了整个金融监管的效率。

在银行方面,金融统计数据库主要应用于本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统计指标设置基于会计财务分析,其金融统计内容和方式存在缺陷,统计信息不透明,银行间的信息系统尚处于一种分割、低效、失真的状态,报送数据存在人为调整,虚报、瞒报现象屡有发生。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面临经济转型的重大任务,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银行业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产业改革方面可以吸取经济强国经验,以此次金融危机为鉴,稳步有序的进行金融改革。

参照《巴塞尔协议》的国际银行资本框架,我国银行业的稳健统计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一是积极推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资本框架,引入杠杆率补充风险资本,提高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

我国银行需要注重从内部补充资本,强化内部约束,提高资产质量,加大处置不良资产力度,提足贷款损失准备;但是也不排除积极利用外部渠道补充资本。

二是逐步提高我国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完善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从健全资本充足率和强化信息透明度入手。

使用全球性流动性标准,提高反周期超额资本比率缓解亲周期性。

加强会计准则,建立公正的资产评级体系,增强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进行国际协调,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是必须加强对我国银行信息的有效披露。

完善银行业金融统计数据制度建设,提高数据的质量、一致性和透明度,实施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

最大限度地将具有投资性的金融商品、投资服务纳入统计范围,避免产生信息披露的真空地带。

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在充分了解银行状况的基础上作出理性判断;同时,使银行在市场压力下不断提高其经营水平和绩效。

参考文献:[1]王兆星.中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发展的若干问题.中国金融.2009(23).[2]马勇,杨栋,陈雨露.信贷扩张、监管错配与金融危机:跨国实证.经济研究.2009(12).[3]马妍.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分析.金融经济.2009(11).[4]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liquidity risk measurement,standards andmonitoring. december 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