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推荐文档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本文档是根据人教版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全册的内容,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便于同学们复和记忆。
以下是各单元的具体内容: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地形、水文、气候和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其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自然地球独特的特征。
2.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有助于获取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准确评估和预测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了自然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导致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出现许多问题。
2.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害,这也使人们更加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
3.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和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需要改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控制人类活动的过度影响。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种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具有一定稀缺性的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
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四章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会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人口福利等方面产生影响和作用,也会出现一些人口问题,如人口负担、老龄化等。
2.城市与城市问题城市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基础上,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需求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途径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等途径,实现区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长期协调发展。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最全总结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最全总结本文总结了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掌握这门课程。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似于椭球形的。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次是24小时,公转一周是365.25天。
- 地球上的坐标系统:采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位置和方位。
- 地球上的地理坐标: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纬度表示南北方向。
- 地球的地理格网:使用经纬网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
第二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天体的形成和演化: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形成于46亿年前。
- 宇宙中的其他行星:太阳系中还有其他七颗行星,包括水星、金星、火星等。
- 地球的大气圈: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等。
- 地球的水圈: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海洋、陆地、冰川和大气中。
- 地球的能量与物质交换:地球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与宇宙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
第三单元: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动力活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 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在板块上,板块运动是地球上的重要地质现象。
- 地球的地壳变动:地壳变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
-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现代地质学通过地质勘探、探测和实验等方法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第四单元:地球表面的风化作用和水蚀作用-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和矿物在风力、气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 水蚀作用:水蚀作用是指水流冲击、侵蚀和搬运地表岩石和土壤的过程。
- 冰蚀作用:冰蚀作用是指冰川的冰碾、冻融、滑动等作用造成地表地貌的变化。
- 人类活动对地表地貌的影响:人类的农业、建设等活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显著影响。
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地方。
-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的重要任务,包括节约用水、保护水源地等措施。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的聚集与分散•人口迁移的类型和规律2. 市区和郊区的演变与功能第二章农业与农村1. 中国农业资源及其利用•农业资源的特点•农业资源的利用•中国农业区位特点2.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与农田整治•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农田整治的意义和方法3. 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调控的措施第三章工业与工业区1. 工业的类型与分布•工业类型划分•工业分布的规律2. 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工业环境调控的措施3. 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措施第四章商业与商业区1. 商业区的类型与分布•商业区的类型划分•商业区的分布规律2. 商业的现代形态与商业区的发展•商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商业区的发展与规划第五章交通与交通区1. 交通的类型和分布•交通类型划分•交通分布的规律2.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交通运输规划与发展策略3. 城市交通拥堵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第六章旅游与旅游区1. 旅游区的分类和特征•旅游区的分类•旅游区的特征2.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农村、工业与工业区、商业与商业区、交通与交通区、旅游与旅游区等地理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关键知识。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地理问题、认识世界等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根底;酸性红壤——种茶树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打算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需有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2、农业进展与区位的关系(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打算性的,A 培育良种、改进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B 依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展改造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展调整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建梯田;浇灌——改造水分(2)社会经济因素的进展变化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进展变化A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四周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B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进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给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荷兰鲜花装饰世界很多大城市;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给国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3、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农业地域类型代表性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分类特点水稻种植业中国秦淮以南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劳动密集型自给农业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阿根廷的潘帕美、澳、西兰、密集农业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放牧业斯草原阿根廷、南非商品农业优良的自然牧场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宽阔的市场需求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心大平原美、加、阿根廷、商品农业澳、俄、乌克兰种植业密集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水沃源、充分气、候温顺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兴旺的工业:为农业生产供给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先进农业科技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墨欧洲、北美、南商品农业累-达令盆地非、澳、西兰密集农业〔背风坡;浇灌成为农牧业进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有较大的敏捷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市场宽阔交通便利4、影响工业区位因素(1)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2)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3)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类型名称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典型工业部门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相关特点所需原料丰富地区;原料不便运输接近产品消费地区;产品不便运输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一般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制鞋力地区集成电路、航天、航空、周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5、工业进展与区位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力进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展,区位因素进展变化如下:(1)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2)一些兴旺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养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渐渐增加例:本地劳动力素养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类型:(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进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 20 世纪五六十年月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气污、水污:化工厂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6、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1) 工业联系:A 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 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根底设施如:天津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 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2) 工业集聚好处:降低生产本钱;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类型:A 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B 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准时反响信息形成兴工业区7、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进展特点(1)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2)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1)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进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2)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简单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进展潜力大,面积大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十堰代表工业区主要区位因素主要部门传统工业区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原料、廉价劳力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兴工业区 美硅谷;中关村人才、环境、交通电子、航天、生物进展特点:自然地理因素:械工程 工业地域特点 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进展集 聚而成分散为主 产品特点 重、厚、长、大 轻、薄、短、小 生产规模 大 小 科技人员比例 低 高 生产增长速度 慢 快 产品更换代周期 长 短 研发费用 低高 进展类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 价劳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市场 指向型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 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1) 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别〕(2) 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农业技术创,消灭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根底其次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别〕——促进了城市消灭(3) 世界上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兴旺;但古代城市进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2、 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缘由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1) 地形:平原是城市发育的抱负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2) 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3) 河流: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宜宾——长江与岷江集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集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集合处上海、广州——河口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 (1)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 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2) 交通: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集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集合处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铁路枢纽城市: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水道城市:扬州、济宁(3) 政治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我国 100 万人口大城市中 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进展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4) 军事(5) 宗教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消灭: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3、 城市化标志(1) 城市人口增加(2)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4、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兴旺国家 进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工业革命〕 晚〔二战后〕 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30-40%〕 城市化速度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城市化和经济发 经济进展的必定结城市化和经济进展 展之间的关系 果水平不相适应所处城市化阶段 后期;消灭逆城市 初期、中期化现象5、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问题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峻〕: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噪声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解决途径1、建立卫星城,开发区 如上海浦东区,北京周边 14 个卫星城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1) 治理污染 (2) 加强绿化建设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大纲要求:1.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
最新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人口基数;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出生率—死亡率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的。
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①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压力;②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②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
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趋缓发达国家增长缓慢①劳动力不足;②国防兵员不足;③青壮年负担重。
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②人口老龄化严重。
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人口增长特点影响原因措施变化趋势4.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2)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现阶段,判断“三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如下:(4)人口金字塔的判读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主要特点金字塔形状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增长模式迅速增长传统型缓慢增长呈负增长, 人口缩减现代型△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多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较多。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
(2)发达国家: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要点(word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要点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受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2)世界人口变化的总趋势:在不断增长。
(3)差异:时间上——①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②目前世界人口增长开始趋缓(原因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传统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现代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大部分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目前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1、含义: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并达到一年以上。
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2)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和宗教等。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结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人口与城市
- 人口迅速增长,导致城市化进程加速。
- 城市人口的特点有聚集性、多样性、流动性和分层性。
- 城市规模可分为大城市、中城市和小城市。
2. 城镇化与工业化
-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工业化的重要表现。
- 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 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3. 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 城市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等方面。
- 城市发展还需要解决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4.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活
- 城市环境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需要进
行治理和保护。
- 城市生活包括居住、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需要提高城
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5. 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
- 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问题。
- 城市管理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治安管理
等方面。
- 城市发展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1 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3、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2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表现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3 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发达国家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晚(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10)★★四、人口迁移的影响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3.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3)★三、P14活动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地理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二知识整理
必修二重要知识整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类型,降水量和地形对农业类型的影响农业类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降水量>400mm(湿润、半湿润区):平原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降水量200mm-400mm(半干旱区):发展牧业2、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人文)自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等(1)气候:决定作物种类分布、耕作制度、产量、质量。
(2)水源:决定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分布与发展。
(3)地形:影响农业类型及分布;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4)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影响农作物种类、产量、品质。
人文: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科技(冷藏保鲜技术、机械化水平、培育良种、化肥农药)、地价、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等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3、新疆瓜果甜(品质好)的原因:光照强、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4、瓜果甜的原因?(纬度低、海拔高,晴天、昼长)——光照强;(低纬,夏季、地形)——热量充足;(晴天、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气温低、品种)——生长周期长。
5、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同上)+(温度低)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土壤肥沃,使用化肥少;(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水质好;地广人稀,生长环境好。
6、产品利润高的原因?(从价格高、成本低、产量高、市场广阔四个方面考虑)品质好,价格高;研发的新品种,价格高;知名度高,具有品牌效益,价格高;上市时间早/晚(错峰上市),价格高;(生产、运输、销售)成本低;生产规模大,产量高;销售市场广阔。
7、提高产品利润的措施?(从提高价格,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扩大市场等方面考虑)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价格;②研发新品种,提高价格;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形成品牌效益,提高价格;④上市时间早/晚(错峰上市),提高价格;⑤降低(生产、运输、销售)成本;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⑦扩大销售市场;8、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措施?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②研发新品种;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形成品牌效益;④降低(生产、运输、销售)成本,产品具有价格低的优势;⑤完善售后服务;⑥上市时间早/晚(错峰上市)。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关于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复习手册】目录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一、基本知识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类诞生以来,经过漫长的繁衍与迁徙,如今已分布在地球上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上。
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2.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
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3.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东亚人口稠密区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南亚人口稠密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这两个地区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
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区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北美东部人口稠密区包括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
4.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2021年整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副本>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现代型,德国、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100%.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是指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0%或者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负担系数=[(14 岁及以下人数+65 岁及以上人数)/(15-64 岁人口数)]×100%。
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自然增减即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迁出和迁入,由此引起人口数 量的变化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一、 人口的迁移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 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迁移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方面。
"推力"是消极因素,它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2、 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 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 环境承载量1、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 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2、 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消费水平。
3、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适度人口)3、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墨西哥。
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西欧等。
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零变负的时候,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减少。
人口分布受自然因素(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影响程度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
公害病指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地方性疾病,是次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的表现;地方病则是原生环境因素的表现。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 CBD ——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2、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 低历史文化(北京市);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
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其它效应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 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 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 万人口 小城市—20 万人口以下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第三节 城市化一、 什么是城市化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 推力:吸引人群离开农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英国)。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出现两类城市化特征: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又称"虚假城市化',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印度、印尼。
4、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 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
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有因素(条件)。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三角基塘农业的地形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许多条件,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均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则既是。
如西北地区的限制性因素是水。
农业分类: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各种地域类型。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粗放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资金)、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农业)。
根据农业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根据农产品的用途(或农业商品生产率的高低),分为自给农业(有下划线的)和商品农业。
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5、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及新西兰等地,最为典型是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我国农章末总结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南疆。
我国油菜优势产区: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 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 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技水平提高 区位因素发展变化 市场、劳动力素质、交通运输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市场需求变化 信息的通达度、环境标准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 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 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联系有以下几种:生产上投入-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非物质上的信息联系。
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②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
1、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3、德国鲁尔工业区"德国工业的心脏"(1)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充沛的水源;离铁矿区(洛林-法)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2)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3)综合整治: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扩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二、新工业区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①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意大利东北部、中部②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州岛),苏格兰。
1、新工业区的四个特点: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
小——以中小企业为主;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或实行家庭包工;资本集中程度低,当地主要行业往往包括数百个中小企业;工业大多数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成为"分散型工业化"地区。
4、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普拉托毛纺织行业为主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5、温州乡镇企业:①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相同之处:中小企业、轻工业、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②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不同之处:没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企业间良好的协作关系;③建议: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引进新设备、新的管理方法、并向品牌经济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