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知识讲解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后赤壁赋》全文;(2)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3)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典等;(4)领悟《后赤壁赋》中所蕴含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 课文中所体现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的理解;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3. 将课文中所学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课文原文、注释、译文、创作背景等;2.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2)介绍《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韵律美;(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僻字词、典故等问题;(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原文,分析韵律、对仗、用典等艺术特色;(2)剖析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联系现实生活;(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交流欣赏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比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文学素养;(3)邀请专家讲座,深入剖析《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2)学生谈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美,理解作者通过寓言故事表达的人生哲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
2. 对文章寓意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语句。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引入《后赤壁赋》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讲解课文:针对学生标记的生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4.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艺术特色,如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寓言故事的表达等。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以加深对苏轼及其文学成就的理解。
2. 参观景点: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等相关景点,让学生实地感受文中描绘的景物,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语文教材,提供准确的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3)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苏轼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对《后赤壁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对《后赤壁赋》的深层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后赤壁赋》的文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对《后赤壁赋》的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律。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5. 写作与讨论:(1)学生根据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进行班级讨论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后赤壁赋》;(3)能够分析、解读《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艺术特色;(2)能够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3)分析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2)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如何评价《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文中关键字词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文中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2)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阅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后赤壁赋》;3. 选择一篇与《后赤壁赋》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下周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意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3. 学生的朗读、背诵水平;4.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第一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逆境中的挣扎——《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
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
后赤壁赋教案小学
后赤壁赋教案小学教案标题:探索中国文化经典——后赤壁赋(小学)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文化经典之一的《后赤壁赋》;2. 理解赋的文体特点;3. 掌握赋的基本写作技巧;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后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赋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3. 学习赋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文《后赤壁赋》的复印件;2.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3. 纸张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忆《前赤壁赋》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分发《后赤壁赋》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2. 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内容;3.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意象、情感和意义。
三、了解赋的特点(10分钟)1. 分享赋的定义和特点,例如:以叙事为主,注重描写、抒发情感;2. 与学生一起分析《后赤壁赋》中的叙事和描写手法;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后赤壁赋》被誉为中国文化经典。
四、学习赋的写作技巧(15分钟)1. 分享赋的基本写作结构和技巧,例如:选材、构思、表达;2. 给学生展示一些经典赋的例子,解析其写作技巧;3. 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写作,让他们尝试写一段赋。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中国文化经典,如《孔子家语》、《论语》等;2. 组织学生进行文化活动,如朗诵比赛、文化展览等,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程度;2.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段赋,评估他们对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资源:1. 《后赤壁赋》的复印件;2.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3. 纸张和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后赤壁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024年《后赤壁赋》教案
2024年《后赤壁赋》教案2024年《后赤壁赋》教案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__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推进新课: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
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点”重点文言字词。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后赤壁赋 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教案标题:后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后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意境
3. 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意境,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赋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
1. 后赤壁赋的文本材料
2. 与后赤壁赋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 学习:指导学生阅读后赤壁赋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赋的主题和意境
3. 分析: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描写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后赤壁赋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赋的内涵
5. 拓展: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拓展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欣赏
6. 提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后赤壁赋的读后感或创作一篇类似的
文学作品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后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赋的主题
和意境,分析赋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同时,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拓展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欣赏,
使学生在文学修养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会其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三、教学难点1. 《后赤壁赋》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略其文学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后赤壁赋》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后赤壁赋》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人物形象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
(2)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后赤壁赋》情感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后赤壁赋》,体会其文学价值。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教案标题:《后赤壁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后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写作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创作赋文的方式,表达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1. 课文《后赤壁赋》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工具,如投影仪或白板。
3. 学生笔记本和纸张。
教学过程:导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赤壁山水的图片或播放相关音乐,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 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赤壁赋》的内容和作者,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讲解:1. 介绍作者: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曹操,讲解其在历史背景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解读赋文:逐段解读《后赤壁赋》,分析其描写手法、意象和主题。
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后赤壁赋》中的关键词和意象,探讨这些词语和意象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 分享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探讨。
创作:1.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后赤壁赋》为蓝本,创作一篇自己的赋文,表达对赤壁山水的理解和感受。
2. 指导写作:提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形象描写、对比手法等,让学生写出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赋文。
展示与评价:1. 学生赋文展示: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赋文,或将其展示在课堂上。
2. 互评与点评:学生之间进行赋文互评,老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给予积极的建议和反馈。
作业: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赋文整理好,提交到学生笔记本中,并预留时间让学生在下节课上进行朗读。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赋文表现:评价学生的赋文创作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
后赤壁赋教案小学
后赤壁赋教案(小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题;2. 掌握《后赤壁赋》中的词语和句子;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赤壁赋》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和主题;2. 掌握《后赤壁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准备1. 课本《后赤壁赋》;2. PPT演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后赤壁赋》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后赤壁赋》(25分钟)(1)学生阅读《后赤壁赋》。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词语,解释其意义。
(3)教师重点讲解《后赤壁赋》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赋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后赤壁赋》。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 小组合作探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片段,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讨该片段的主题,情感表达和描绘的场景。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讨论分享各自的探讨结果。
4. 情感认知(10分钟)(1)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和听音乐等多感官刺激,引发学生对《后赤壁赋》中情感的思考。
例如,播放音乐《赤壁怀古》,展示相应图片等。
(2)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后赤壁赋》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鼓励学生继续阅读相关名篇名著,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五、巩固与评估1. 小组合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后赤壁赋》的理解,绘制或写作一个相关场景的图画或描述,以展示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后赤壁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对名篇名著的兴趣。
通过观看图片、听音乐等多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文章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小组合作和展示环节也增加了学生的互动和思辨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估,可以发现学生对《后赤壁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能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的异同;(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文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阐述《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生僻字词和不懂的句子;(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2)对比前赤壁赋,探讨两篇赋文的异同;(3)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分析文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作用;(3)阐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仿写或短文创作;(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3)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苏轼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化视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后赤壁赋》,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2. 收集关于苏轼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及其它代表作品;3. 写一篇关于《后赤壁赋》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后赤壁赋教案范文
后赤壁赋教案范文教案主题:《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分析《后赤壁赋》的内容和艺术特点;3.掌握《后赤壁赋》的基本词语和句式;4.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写景物。
教学重难点:1.通过分析《后赤壁赋》的内容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学会运用《后赤壁赋》中的词句和句式进行表达和写作。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后赤壁赋》的文本及注释;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后赤壁赋》的文本及注释,准备笔和纸。
教学过程:导入:1.向学生介绍《后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
2.引出问题:你对《后赤壁赋》有了解吗?展示与讨论:1.教师展示《后赤壁赋》的文本,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相互讨论《后赤壁赋》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并进行简短的汇报。
解读与分析:1.教师解读《后赤壁赋》的词句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
2.提问与解答: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后赤壁赋》的问题并给予解答。
再次朗读与分析:1.教师再次带领学生朗读《后赤壁赋》。
2.学生逐句解读:选择几个重要的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和分析。
写作活动:1.分组写作: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后赤壁赋》的感受,写一篇800字的赋文。
2.学生交流:每组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赋文,相互提出改进建议。
反思与总结: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后赤壁赋》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2.学生小结:每个学生写一篇100字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学习中的收获和自我评价。
拓展活动:1.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选择一首经典的赋文,并进行分析和鉴赏。
2.学生展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赋文分析。
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2.学生完成的赋文和总结;3.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刻画人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探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主题思想;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领会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刻画人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2. 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感悟;3.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理解文意,为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课堂拓展: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文中哲理的感悟,以及如何将文中的思想感情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后赤壁赋》;2. 分析并总结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哲理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意、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的欣赏和分析能力;3.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和感悟;4.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中哲理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学习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4. 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3.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指导断句。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2.讨论课文中描绘的景色、人物、情感等,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后赤壁赋》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细节(一)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描绘的景色,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让学生感受苏轼的豪迈情怀。
2.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如苏轼、周瑜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3.讲解课文中的情感,如苏轼对赤壁古战场的凭吊、对友人的思念等。
(二)课堂互动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景色、人物、情感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开展课堂讨论。
(三)课后辅导1.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背诵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后赤壁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环节,部分学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赋的内容;2.掌握《后赤壁赋》中的主要词句,理解其意义;3.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内容;2.掌握《后赤壁赋》中的主要词句。
三、教学难点1.理解《后赤壁赋》中的意象和比喻;2.辨析《后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音乐展示古代战争场景,引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了解《后赤壁赋》描写的历史事件。
2.分析赋文(15分钟)通过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词句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后赤壁赋》中的主要词句,解读其中的意义,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
4.赏析活动(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赏析活动。
每个小组选取一段诗句,展示并解读其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5.扩展延伸(10分钟)通过视频、音乐或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后赤壁赋》在历史上的影响和重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6.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后赤壁赋》的理解。
五、课堂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后赤壁赋》创作背景赋文内容主要词句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内容,掌握了主要词句,并能够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
同时通过赏析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学生对赋文中比喻、意象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训练。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意义;(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特色;(3)能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文章的艺术特色;(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体会作者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学会珍惜当下,勇于追求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艺术特色;(3)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作品《赤壁赋》;(2)引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及文章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特点;(2)分享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课文,解释生僻字词;(2)分析文章艺术特色,解读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文中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会文章的美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后赤壁赋》教案2023-12-28 《后赤壁赋》教案复游于赤壁之下常识目标:一、学习以及积累有关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常识及特别用法2、相识前后《赤壁赋》的异同以及联系力量目标:一、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2、培育鉴赏古代散文的力量情感目标:理解笔者的人的生活感受领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讲授重点、不简单处理完成之处:一、本文写景语句的鉴赏2、诗情面感的变化轨迹3、羽士化鹤的寓意讲授时数:二学时讲授步骤:熬头学时一、导语设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激发了宋朝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成仙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今日我们一路来学习笔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外一篇美文--《后赤壁赋》看一看,这一次笔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二、检查预习一、给底下横线的字注音戛然jiá翩跹piān xiān揖予而言曰yī惊寤wù巉岩chán玄裳xuán 2、诠释下面所开列加点的词语适有孤鹤恰好横江东来从东面,名词作状语攀栖鹘之危巢高归而谋诸妇而,表顺接;诸,之于摄衣而上而,表润色;上,向上爬,名词作动词顾安所得酒乎但是反而登舟反,返;而,表顺接顾而乐之环顾;对…感到欢愉,形容词做意动掠予舟而西表顺接;向西飞,名词作动词3、翻译下面所开列句子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明确:这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动身明确:又降落赤壁底下玩耍曾经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成复识矣明确:才相隔多少日期,前次巡游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明确: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飘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靠三、研读课文一、齐读熬头段,并思索:熬头段首要写什么?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笔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个字来概括?明确:黄泥坂夜游作用:为游赤壁作铺垫心情:"乐"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其次学时一、研读课文一、齐读其次段,并思索:⑴、看到赤壁的景物,笔者有何感想?明确:"曾经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成复识矣"笔者感到人的生活有限短暂、运气的虚幻易变,从而感到无奈⑵、苏轼零丁经受危急,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俄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明确:①、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猛烈的鼓动感动之情,似乎本身就是太空的精灵,天地的主宰②、宣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⑶、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成久留"?明确: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深感个别的眇小;仕途上的坎坷与挫折让苏轼心生忧戚、恐惊⑷、面临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鼓动感动哀痛后,接受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总结:夜游赤壁情感经受的变化:江山不成复识--无奈划然长啸--鼓动感动凛乎不成久留--悲、惧听其所止而休--淡泊2、齐读第三段,并思索:如何理解羽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谈谈本身的看法明确: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超凡脱俗,品行清高的特征鹤这个意象依靠本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飘逸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羽士的邂逅、会话,表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同时又有"人的生活如梦"的空幻感二、拓展延长阅览《前赤壁赋》,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前赤壁赋》苏轼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倘佯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成仙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佳丽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以及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神色严厉,正襟端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游览,抱明月而长终;知不成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经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散乱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一、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明确:《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倘佯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2、体会笔者的情感变化,阐发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明确:《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妙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激发了笔者以及朋友对汗青以及人的生活的感慨;由这些景观遐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的生活急促而无常之悲;本身与英雄相比更显眇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终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力上的解脱到达豁达飘逸的境界(乐-悲-乐)《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飘流,随遇而安的安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羽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提示:可分组会商笔者的情感变化再推举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置惩处的理由(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谈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笔者的主观感情颜色,以顿挫顿挫、轻重缓急的说话调调读出笔者的情感)游前:乐(优游从容)--说话调调舒缓轻快游中: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沉险要让人悲恐压制)--说话调调由感叹渐入哀痛沉重游后:惆怅(掉意苦闷,茫然无绪)--说话调调耐人寻味迟缓3、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同学说,老师小结)⑴景物不同:幽静的秋色,江与月;峭拔的冬景,江月木石⑵起兴不同:预先规划;对美妙的景色陡起游兴⑶游踪不同:人不离舟;舟游、山游、舟游⑷抒情方式不同:主客问答,自觉谈论;记游后以羽士化鹤结尾后赋用羽士化鹤印证前赋,抒发飘逸的心境三、小结全文《后赤壁赋》,全篇着意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安静孤寂,放任飘流的安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光鲜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感染,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灵活高超,全篇描写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受,必定无法到达这样的情境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书契出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无论人的生活的感叹或政治的忧戚,都在对自然以及对山水的爱恋中获患了安眠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子只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抚玩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爱好、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一般的景色在这搭都布满了生命以及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气焰气魄在苏轼的笔下游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成起期望赶上的美四、老师感情朗诵苏轼词作《定风浪?莫听穿林打叶声》以结束对本课的学习:定风浪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一直萧瑟处,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5、布置预习完成相关练习历史上的今日:三国演义赤壁之战td新三国演义新版三2023-12-28新《三国》_新版电视剧《三国》_网易消遣2023-12-28[转]\前后赤壁赋2023-12-28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后赤壁赋》;(2)理解《后赤壁赋》的文言文表达和文学特点;(3)分析苏轼的思想感情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文言文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2)领会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后赤壁赋》;(2)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3)分析苏轼的思想感情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苏轼思想感情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后赤壁赋》,感受文本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苏轼的思想感情变化;(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难点进行讲解;(2)讲解苏轼的思想感情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重点句子;(2)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后赤壁赋》;2. 分析文中苏轼的思想感情变化,写一篇短文;3. 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掌握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3.分析后赤壁赋的意境和艺术价值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二、教学内容1.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与意境4.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和影响三、教学重点1.掌握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与意境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答辩稿、相关文献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书写工具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引导(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曹操、陆逊)2.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后赤壁赋讲述了什么故事?–后赤壁赋以什么方式展现了文化人的情怀?–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有哪些?第二步:探究与讨论(30分钟)1.教师呈现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赋中的情景、人物等元素。
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
3.学生自主发言,展示个人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步:分析与解读(30分钟)1.教师针对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进行深入解读。
2.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后赤壁赋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艺术价值。
3.学生提出问题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第四步:总结与拓展(1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后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2.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阅读资料和电影资源(如《赤壁》等)。
3.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展阅读与研究后赤壁赋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介绍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分析赋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赋文的艺术特点与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后赤壁赋的理解与感悟,但在分析赋文的艺术特点和意境时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和批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文学赏析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赤壁赋
苏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归纳积累文言知识;
2.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播放幻灯片)。
这首诗是他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
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起来的。
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后赤壁赋》。
二、整体感知:
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
点” 重点文言字词。
3.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
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苏轼的世界: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苏轼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2)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明确: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
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分析第二段:
1. 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3.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明确: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4.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
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
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明确: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
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5.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明确: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6.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
2)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
(三)分析课文第三段:
作者是如何逢鹤的?你认为作者有否真正逢鹤?
提示:孤鹤东来,显然是为文末梦见道士伏笔的,你怎样理解这个梦境?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来谈谈。
明确:(1)第三自然段写了江中见鹤,后梦见鹤化道士。
(2)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为作者所偏爱,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与超脱尘世的情怀。
(3)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
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四)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无奈、惊叹
划然长啸——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悲伤、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随遇而安的淡泊
四、深入探究:
1.与前《赤壁赋》的写景句子作比较,意境、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1)意境:《前赤壁赋》整个意境恬淡飘渺;而《后赤壁赋》却奇崛瑰伟,不再“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再游赤壁,无人能从,只有孤独一人。
历程:抛弃客人,独自踏上寻幽历险之路→登越险境之兴奋→无人能从,只有孤独一人→顿感“高处不胜寒”渺小与悲哀→解缆登舟,随波飘荡,任其所止。
2)情感:与前《赤壁赋》中“乐——悲——乐”的情感变化有所不同,《后赤壁赋》中的情感由平静的乐,到激昂的乐,再转为悲,但最终并没有复归于乐,而是归于一种顺其自然的无奈与淡泊。
2.自读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提示:1)从游的方式上去比较.2)从景色描写上去比较3) 写作重点上去比较.4)
五、名人眼中的苏轼:
林语堂: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传》)
•余秋雨:“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
(《康震评说苏东坡》)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顾而乐之乐
江山不可复识无奈
悄然而悲悲
划然长啸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随遇而安的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