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动和海陆变迁的现象,以及这些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二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变迁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能够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理解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例子,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法:利用图片和地图,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案例分析、图片展示、讨论题等环节的PPT。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实例,用于课堂上进行分析。
3.地图:准备世界地图和我国地图,用于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海陆变迁之间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以及一些实际例子,如大陆漂移、海平面上升等。
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一份案例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海陆的变迁。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2.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主要内容为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好奇心,但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可能对海陆变迁有初步的感知,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原因。
2.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海陆变迁的地质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好奇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图表、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预习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与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展示板块构造学说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文字,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表面变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机制,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介绍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分析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规律。
3.案例分析:以具体的海洋和陆地变迁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提升: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如何应对地球表面的变化。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周围的地理环境,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3)下列哪种现象不是海陆变迁的原因?
A. 地壳运动
B. 气候变化
C. 生物进化
D. 人类活动
答案:C. 生物进化
(4)下列哪个地区因海陆变迁而发生过显著变化?
A. 北极地区
B. 非洲大陆
C. 澳大利亚大陆
D. 南极地区
答案:B. 非洲大陆
3. 判断题
(5)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没有影响。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海陆变迁,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海陆变迁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活动组织: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均、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 探索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现代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 研究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观察当地的海陆变迁现象,如海滩侵蚀、岛屿淹没等,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反思改进措施
特色与创新:
1. 实践活动法: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海陆变迁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错误
(6)地壳运动是唯一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变迁》是学生在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海陆变迁的现象、原因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现象、原因和影响的认知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知道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海陆变迁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洋和陆地变迁案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海陆变迁的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海陆变迁的案例资料。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海陆变迁的现象,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具体的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驱动因素。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海陆变迁的影响,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现象、原因和影响。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选择一个海陆变迁的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二、板块的运动
1.六大板块
2.主要的火山地震带
2.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思维方式,善于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建立地理意识。
地理实践力
1.通过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案例选择及学习,初步形成时空综合的视角和方法。
•学情与学法
对于刚刚步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比较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通过教师讲授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结合教具,动手拼图、小组讨论展示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识记本课知识。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本课的内容在《大洲和大洋》之后,学生对全球海陆分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地理环境的动态变化已成为人们认识地球的新视角,旨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从变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今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学过程
环节
活动实施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江西道教名山的图片,引出《神仙传》。展示麻姑仙子的图片,说出沧海桑田的典故,从而进入本节情境式教学主题麻姑之《海陆的变迁》。
通过乡土文化的展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设置情境
1.穿越时空找寻海陆变迁的证据;
2.穿越时空找寻海陆变迁的原因。
拓展型:1.板块构造学说是否存在不足之处?说明理由。
2.目前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情况。(任选一题查找资料并予以说明,不少于300字。)
通过分层式的作业布置,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基础型的作业面向是全体的学生且对第二课时大陆漂移学说的学习做了铺垫;拓展型的作业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希望能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本节课的内容虽然结束了,但对科学知识地不断探索还在继续着。
初中地理_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冰河世纪》片段,由此导入新课。
幽默风趣的动画片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A、沧海桑田【提出例证、质疑探究】展示图片资料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设疑过渡,观察猜想】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通过被撕开的两张纸可以还原为一张纸,介绍“探究法”的学习方法。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大胆假想】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寻找证据】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观察动画,图说地理】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导出结论】视频展示大陆漂移的观点。
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实验器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例如,地球仪、地形模型、板块模型等,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伤或损坏器材。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海陆变迁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海陆变迁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海陆变迁教学目标和海陆变迁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海陆变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积极性。
4.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和合作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方法上,我可能过于侧重讲解和互动探究,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可能对学生的纪律要求不够严格,导致课堂纪律出现混乱。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海陆变迁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海陆变迁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中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想【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球外表海陆处在不时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结构学说,说出生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的】1. 能举例说明地球外表海陆处在不时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地球上陆地变陆地、陆地变陆地的实例。
2.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念,可以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天文现象。
3.了解〝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观念,能在地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和板块的接壤地带。
4. 可以运用板块结构实际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散布。
【教学重点】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观念。
2.说出生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法、启示式教学法、实验探求法、读图剖析法、剖析归结法【教学进程】导入新课播放«成语故事—沧海沧海»教员设问:你置信〝沧海沧海〞的故事吗?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边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时的运动变化之中。
地球自构成以来,海陆变将就不时在不时的发作,这也就是我们明天要研讨和讨论的效果。
义务1 经过海陆变迁的实例剖析,归结形成海陆变迁的缘由。
教员给出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先生剖析。
实例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陆地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效果?〔这里曾经是陆地。
〕实例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址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是什么缘由?〔这里曾经是陆地。
〕以上两个实例都说明了地球外表存在海陆变迁,那么是什么缘由惹起的呢?教员引导先生停止实验,读图观察,是什么缘由招致了海陆变迁?实验一:请同窗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陆地变成陆地呢?〔可用资料:水〕结论:经过模拟实验,可总结地壳的变化、海平面的升降是惹起海陆变迁的主要缘由。
实例3: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地质学家研究、板块构造学说等理论,解释了海陆变迁的原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认识的重要阶段,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地理现象有初步的认识。
但关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逐步探究海陆变迁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2.能够分析实际例子,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解释。
2.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例子,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好课件,进行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质学家研究、板块构造学说等理论,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内在规律。
3.操练(10分钟)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如: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实例,尝试自己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学生将学习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科学理论,认识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现象有好奇心。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地图来帮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模型等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海陆变迁的现象。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模型,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资源:地图、实例、视频等。
2.教学模型: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等模型。
3.教学课件:PPT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海陆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呈现海陆变迁的现象,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浅。
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变化,学生能初步感受到海陆变迁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实例,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实例,海陆变迁的原因;2.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海陆变迁实例、图片、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海陆变迁的实例资料;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它们是否会发生变化?2.呈现(10分钟)呈现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台湾海峡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其他实例,如:地中海的变迁、孟加拉国的形成等。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道填空题,检测学生对海陆变迁原因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的实例。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海陆变迁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海陆变迁有一定的感知,如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沿海地区淹没等,但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实例,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实例。
2.难点:理解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导致海陆变迁的自然因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实例。
2.演示法:通过地理模型、图片等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
4.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实例等实践活动,提高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海陆变迁的课件,包括图片、地图、实例等。
2.地图:准备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用于观察和分析。
3.实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实例,如地震、海啸、气候变化等。
4.分组讨论材料:准备相关材料,让学生在讨论时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如地震、海啸等,引导学生关注海陆变迁这一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来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海陆变迁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的问题。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等。
同时,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原因,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答。
例如,给出一些地理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属于海陆变迁的哪一种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挑战。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提醒学生注意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教案首页教案内容【导入新课】在地中海有一个小岛,时隐时现,出没无常的岛屿,人们称为“幽灵岛”。
我们来看下这个神秘的岛屿。
【讲授新课】一:沧海桑田一)沧海桑田的故事生活中这种沧海桑田的实例很多,为什么“幽灵岛”却是这么独特呢?很多地方的沧海桑田的变化速度是很慢的,很多人在有生之年不能看到这样的变化,但象“幽灵岛”这样,人们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个小岛发生海陆变迁的不多,所以人们才觉得它很神秘。
二)海陆变迁的实例: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在我国东总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
三)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活动】:用准备的道具做出海陆模型,并讨论什么情况下,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会变成海洋。
学生发言:陆地的上升和下沉会使得海陆变迁:陆地上升,会让部分海洋变成陆地;陆地下沉,会让部分陆地变成海洋。
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会使得海陆变迁:海平面上升,会让部分的陆地变成海洋;海平面下降,会让部分的海洋变成陆地。
河流的入海口大量泥沙入海,会在入海口沉积,使得部分海洋变成陆地。
海浪的冲刷,使得部分沿海被侵蚀成海洋。
归纳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上升下降,除些人类活动也会发生海陆变迁。
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案例: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围海造陆二:在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一)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1、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2、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在“大洲和大洋”之后,是学生对全球海陆分布有初步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从变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今世界的海陆分布。
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看,综合思维主要是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从整体性与相互关联中认识世界是综合性思想的核心,时间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空间有不同类型、大小不一的区域,区域不仅有空间的横向线索,还有时间的纵向线索。时空综合就是学生用动态的、变化的眼光看世界。地理环境的动态变化已成为人们认识地球的新视角,并构成全球问题研究的出发点。地理学的综合性思想在全球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难点
发现和感受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在原有的对海陆变迁认知上有了增长和提高,真切地感受到提高不仅仅是丰富了相关的知识,更有在认知层面的进步。这种进步不局限在对海陆变迁问题认知上的进步,而且是对如何看待自然、看待世界方面的提高。
教学资源
古海洋生物化石、地图、多媒体、海陆变迁相关文字和图片、海陆变迁视频动画
一会我们要对这节课海陆变迁的实例和证据进行分析,大家要注意看、认真听,把每个实例和证据的主要信息简单记录在卡片上。
小组代表展示收集到的海陆变迁实例和证据。
预期成果:成语、图片、演示文稿等。
展示的同时在磁性纸上简单书写实例和证据,为后续对这些实例和证据进行分类做准备。
通过课前查找海陆变迁实例和证据,课上进行交流展示的形式,培养实践创新素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自主性,实现自主发展。
课题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授课教师
单位
指导教师
单位
课程内容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说明:“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思路
环节1:
家乡的贝壳堤
教师手持贝壳,问学生: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通常在什么地方才有?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之后)但是大家知道吗?就在咱们天津,有一些地方不在海边,但是却发现了大量的贝壳。这些地方,有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知道吗?
预案:
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请学生说一下,表扬之后,教师再继续补充贝壳堤。
咱们还是跟以前一样给各小组打分,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
根据展示在小组评价表上给各小组打分。
通过打分形式进行生生评价,客观公正评选优秀小组,通过适当形式培养理性思维。
活动1:小组展示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
海陆变迁的相关信息很多,但是从刚才各小组同学的展示中看得出来大家在课前做了很认真的准备工作,各小组长也对各自组的信息做了整理归纳。老师在课前也查找了一些实例和证据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尤其是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这一部分,学生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所了解,但是本节课是从地理视角重新发掘“大陆漂移说”对人类认识世界的重大意义。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重难点
重点
用“动”的眼光来认识和看待当今世界海陆的分布的“静”
“举例说明”即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在不断改变的,用变化发展的视角看待事物,善于思考事物的来龙去脉;学生在前面了解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基础上,有了用“变”的视角看待海陆现状,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这种变化对于世界的影响。感受到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种影响,就必须探索和发现现象背后的原因,发现规律,并对这种探索方法和精神有情感上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目标
通过不同空间位置和不同空间尺度下、以及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案例选择及学习,初步形成时空综合的视角和方法;在板块构造学说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这部分,要善于思考和寻找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初步形成要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尊重科学探究实践。能够以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相应的自然现象,进行较为严谨清晰的表达描述训练。
知道学说的观点,并不是强调要清晰地表达出来,因为对观点的理解是服务于说出板块如何影响当今世界环境的,即山系的分布、火山地震的分布;而说出强调的是表达和描述,是要对一种自然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关注和培养用科学的视角来理解、去认识了解现象背后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尺度山系地震火山这些现象,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停留在“是什么”这个层面上,而应该有一种意识和热情来探寻“为什么”,在探寻为什么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更需要热情和执着。
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进行图、文、视频动画讲解。然后鼓励学生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这些地方叫贝壳堤,俗称“蛤蜊堤”,是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
(播放贝壳堤图片)贝壳堤是怎么形成的呢?来看个视频就明白了。(播放贝壳堤视频)
贝壳堤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回答)
沉默的贝壳堤会说话,讲述的是海陆的变迁的故事(板书)
思考、观看视频、回答教师问题。
“海陆的变迁”恰恰是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的作用,在后续区域地理的学习时,又需要运用板块理论来解释一些地理事象。所以本节内容又有“启下”的作用。另外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方面看,本节课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对于海陆分布并不是一点都不知道,无论是事例,还是板块构造学说,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学生感觉到新的进步、这节课获得了哪些新的增长。这些增长不局限在知识技能的丰富上,而是看问题的角度、高度上的进步和提高。
承转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当今世界海陆的分布的“静”引导到用“动”的眼光来认识和看待,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提高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环节2:
寻找海陆变迁
刚才老师介绍了咱们身边的贝壳堤,贝壳堤是海陆变迁的证据,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完《大洲和大洋》之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去查找有关海陆变迁的实例和证据。课前老师看了一下,发现大家找了很多实例和证据,现在我们请各小组代表来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