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言表达中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言表达中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摘要:修辞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交际时,运用语言手段增强言语表达效果的言语现象。修辞是指在说话和写作中适应题旨情境,积极调整语言以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或规律。就是说,修辞的目的是追求理想的语言表达效果。
关键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比拟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讲求语言的艺术性。[1]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一部《论语》,不但是儒家思想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炼、优美、含蓄,也堪称古文学典范。也正是因为其艺术性,才令其思想流传千古。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会使你的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下面主要介绍比喻、排比、比拟三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善用比喻
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2]。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3]……
周杰伦的歌一直为人们喜爱和传唱。他的歌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能把爱情诠释得如此神圣和完美,能引起无数青年人的共鸣。能给失落者以安慰和力量,给幸福者以快乐和满足。我想成功的缘由除了韵律能打动人外,歌词的生动形象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
用。他的歌词中就多处运用了比喻。比如《发如雪》中的“繁华如三千流水”,《时光机》中“那童年的希望是一台时光机”,《青花瓷》中“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再比如《千里之外》中“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夜曲》中“风在长满青苔的屋顶,嘲笑我的伤心,像一口没有水的枯井”。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歌词的意境优美而深远,把人心底的感受真切地表达出来。语言既朴素又不失华美,让人产生丰富的遐想。这就是其艺术性所在。当然,比喻的运用还很广泛。几乎所有的表达领域都可以涉及。只一点就是要运用得恰到好处。
二、巧用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3]用排比来说理,可达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作文《千年的呼唤》中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钩心斗争、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名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
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它,就是诚信。”一系列的排比句,把诚信描写得清晰细腻,形象生动。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有气吞山河之雄伟,水泻千里之壮观的气势。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这样读起来才能感到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活用比拟
比拟就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4]。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运用比拟可以鲜明地表达爱憎之情。如郭小川在《团泊洼的秋天》中这样写道:“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垂柳”和“芦苇”在诗人的眼中都是有情有义的,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
运用比拟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5]。这一种修辞效果多见于拟物的句子中。如马克思《给海涅的信》中这样写道:“在这里的人们中间,我最不愿与之离别的就是海涅,我恨不得把您也装进我的行李袋中去。”马克思将海涅当做行李一样来处理,是拟物的手法,显得十分风趣。
比拟是通过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段,必然会融入表达者的真情实感。在运用中应注意情与景相协调,即情景交融。运用比拟的目的是突出事物的特征,所以,拟体要尽量符合本体的特点,否则就会不伦不类。
总而言之,修辞手法的运用应该结合语法、结合语境、结合实际,才能说得得当,写得优美,读得悦耳,赏得精辟,才会达到言近旨远、辞浅意深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
[2]修辞语法文章.(与秦旭卿合作).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4]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修辞文荟.(与季世昌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