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4.4.4信息和知识资源

合集下载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分项分值表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分项分值表

100
40 30 30 400 120 80 80 70 50
4.7.4过 程 有 效 性 结果 4.7.5组织治理和社会责任结果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框架图
过程:方法—展开—学习—整合
结果
4.4资源 120分 4.7经营结果 400分
4.2战略 80分 4.1领导 100分 4.3顾客与市场 90分
4.5过程管理 110分
4.6测量、分析与改进100分4.2.2战略部署4.3顾客与市场 4.3.1 顾客与市场的了解 4.3.2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 4.4资源
40 4.6测量、分析与改进
4.6.1组织绩效的测量与分析 4.6.2信息和知识的管理 4.6.3 4.7经营结果 4.7.1 顾客与市场的结果 4.7.2 财 4.7.3 资 务 源 结 结 果 果 改 进
《全国最高质量奖》评分项分值表
项目 4.1领导 4.1.1组织的领导 4.1.2 4.2战略 4.2.1战略制定 社会责任 80 40 90 40 50 120 4.4.1人力资源 4.4.2财务资源 4.4.3基础设施 4.4.4信 息 40 10 20 20 分值 100 60 40 4.5过程管理 4.5.1价值创造过程 4.5.2 支 持 过 程 项目 4.4.5技 术 4.4.6相关方关系 110 70 40 分值 20 10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2012)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2012)

ICS 03.080.30A12备案号:DB31 上海市地方标准DB 31/T1009-2016小企业卓越绩效评价准则Performance Excellence Criteria for Small Enterprises(报批稿)2016—09—26发布 2016—12—01实施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1/T 1009-2016目次前言............................................................................................................................................................. I I 引言 (I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评价要求 (2)5.评价和评价方法 (8)附录A(规范性附录)小企业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分条款分值表 (9)附录B(规范性附录)小企业卓越绩效评价要素和评分指南 (10)附录C(规范性附录)小企业卓越绩效评价——从组织概述开始 (14)参考文献 (15)DB31/T 1009-2016前言本标准参照GB/T 1.1-2009给出的基本指导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本标准起草人: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31/T 1009-2016引言为鼓励、引导小微企业追求卓越,提高经营绩效,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上海市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基本指导原则和要求,以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基础,结合本市小微企业的经营环境、管理实践、质量水平和发展导向,本着“适用、易懂、聚焦”原则,规定了小企业的卓越绩效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适用于上海市政府质量奖(质量金奖)对于小企业(含微型企业)的评价,也可用于追求卓越绩效的小企业(含微型企业)开展组织自我评价。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19580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19580

GB/T 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2与GB/Z 19579-201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0.3 基本理念本标准建立在以下基本理念基础上,高层领导可运用这些基本理念引导组织追求卓越:a)远见卓识的领导以前瞻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确立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带领全体员工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b)战略导向以战略统领组织的管理活动,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

c)顾客驱动将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作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及不断创新的动力,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和忠诚程度。

d)社会责任为组织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承担责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e)以人为本员工是组织之本,一切管理活动应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促进员工的发展,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卓越绩效之信息和知识资源.doc

卓越绩效之信息和知识资源.doc

模板4.4.4信息和知识资源4.4.4.1信息源识别根据公司发展战略需要,把信息源划分为:市场、员工、供应商、合作方,并按照各类信息与战略发展的关联程度,利用信息资源识别分析图,见图 4.4.4.1 ,对各类信息资源的优先级进行划分,见表 4.4.4.1 ,为建立信息系统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略目标强价 2 1值○○增长重要性3 4 ○○图 4.4.4.1信息资源识别分析注:Ⅰ)象限○ 1 的信息资源表示对于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极为重要,同时具有很强的价值增值影响力,为核心信息资源;Ⅱ)象限○ 2 的信息资源表示具有很强的价值增值影响力,但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关联度较小;Ⅲ)象限○ 3 的信息资源表示既不具备战略意义又缺乏价值增值能力;Ⅳ)象限○ 4 的信息资源表示对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极为重要,但价值增值影响力有限表 4.4.4-1 信息资源分类信息信息类信息作用所处信息的传递、收集渠道源别象限客户公司管理层象限①1、访问客户网站(用决策依据、操2、通过相关网站收集客户、最终用市户)信作层业务工户反馈息、销作参考3、走访客户,收集信息,通过网络、售信息电话、传真反馈本部场售后服管理层决策象限①1、驻外办事处、公司总部通过网络、务信息依据、操作层电话、传真系统查询、传递信息业务工作参与业务沟通考竞争企管理层战略象限④业信息决策参考行业管理层战略象限②信息决策参考政策管理层战略象限①决策参考信息员工工作能人员调配、晋象限①力升依据(1、访问竞争企业网站2、从客户、驻外办事处获取竞争企业信息3、从供应商处获取竞争企业信息4、通过行业协会收集1、通过行业协会收集2、查看国家年度统计数据官方网站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含驻综合素人员调配、晋象限①开展员工综合素质测评外人质升依据员)业务信操作层业务象限④息进度控制满意度管理层战略象限○2决策参考供应供货供应部订单象限②商下达依据能力优势管理层战略象限①决策参考评价合作竞争管理层战略象限②方决策参考能力合作业操作层业务象限①务进展进度控制1、利用培训、座谈与员工进行业务沟通2、业务系统查询对员工满意度调查供应商综合评价供应商走访与调查,供应商综合评价访问竞争对手网站、查阅相关资料。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培训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培训

4.管理体系的整备 10 分 品质核心体系 50 分
2、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
中国全国质量奖
2.1 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设立背景 2.2 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运作 2.3 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成就
2.4 全国质量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5 全国质量奖的运作框图 2.6 全国质量奖获奖企业
范围
重点 主线 称谓
1.4 五大利益相关方
公司为谁 而存在?
股 东 供应商和 合作伙伴 顾客
经营质量:五大利益相关方
和谐共赢
员工
社会
利益相关方、长短期利益的平衡!
理解卓越绩效模式之二:
西方企业信念的演变


20世纪30年代:经理人惟一的目的是赚取最大的利润;
20世纪30-60年代:经理人的责任不仅是赚取最大的利

日本戴明奖(1951年设立):
奖项:大奖、实施奖、事业所奖
传播最广泛的卓越绩效模式:美国质量奖模式
组织概述 环境、关系与战略形势
2 战略策划 85分 1 领导 120分
领导 三角
5 以员工为本 85分
结果 三角
7 结果 450分
3 以顾客为 中心 85分
6 运营管理 85分
4 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 90分
Q
理解卓越绩效模式之一:
大质量!
为产品质量提供文化、战略、资源和过程的系统保障
经营质量
产品质量
为卓越经营、基业长青提供产品质量保障
“致力经营质量,立足过程质量,聚焦产品质量”的自适应生态循环
1.2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1900 Quality Inspection

GBT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GBT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GB/T 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2与GB/Z 19579-201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0.3 基本理念本标准建立在以下基本理念基础上,高层领导可运用这些基本理念引导组织追求卓越:a)远见卓识的领导以前瞻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确立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带领全体员工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b)战略导向以战略统领组织的管理活动,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

c)顾客驱动将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作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及不断创新的动力,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和忠诚程度。

d)社会责任为组织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承担责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e)以人为本员工是组织之本,一切管理活动应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促进员工的发展,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卓越绩效评审细则》

《卓越绩效评审细则》

河北建设集团卓越绩效评审细则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3月河北建设集团《卓越绩效评审细则》为不断追求卓越绩效,提升集团公司综合竞争力,全方位推行卓越绩效模式,科学、系统地评价各基层单位的管理水平,促进各单位经营质量的持续提升,在国标卓越绩效准则(GB/T19580-2012)的基础上,结合集团现行的评价、考核模式和管理特点,制定本细则。

一、评价范围、频次(一)评价范围:集团分(子)公司、直属项目部(二)评价频次:每半年评价一次,年底进行综合排名。

(三)奖罚:根据综合排名情况,前三名和后三名,依次增减1至3分,计入年终责任状考核结果。

二、评审组织及评审程序(一)评审组织:集团成立卓越绩效评审领导小组,其组成如下:组长:曹清社副组长:李宝忠高秋利毛元利刘新英刘永建刘淑珍赵文生成员:刘景乔高冬兰李双宝冯秀健顾廷伟王旭辉赵会龙王道德刘永奇张二雷岳建明归口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负责卓越绩效评审的组织工作,包括组织评审组进行现场评审。

评审组由集团公司领导和各业务系统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组成。

(二)评审程序:1、填报资料:各单位填写《卓越绩效评价申报表》,按照评审标准和填报要求,对本单位经营管理业绩进行自我评价和说明,形成自我评价报告(5000字以内)。

将申报表、自我评价报告按照要求的时间报企业管理部。

2、现场评审:集团公司领导带队,组成两个评审组,对分(子)公司进行现场评审。

现场评审重点核实关键绩效数据和业绩,以及管理亮点的推广程度和效果。

由分(子)公司汇报总体情况、评审组进行资料核实和沟通、随机抽查一个项目部。

3、综合评价:评审组对申报单位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年度两次评审情况,对各单位进行排名,公示,出具评审报告,提交集团领导层审定。

三、评价要求(一)集团公司卓越绩效评价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到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透明度,接受各单位的监督。

(二)各单位要实事求是,数据可靠,及时完整地提供相关资料。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内容展开评分表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内容展开评分表
4.1.1.1高层领导旳作用
组织应从如下方面阐明高层领导旳作用:
a)高层领导如何拟定和展开组织旳价值观、长短期发展方向及绩效目旳;如何在绩效目旳中均衡地考虑顾客及其他有关方旳利益;如何向全体员工、重要旳供方和合伙伙伴沟通组织旳价值观、发展方向和目旳;如何保证双向沟通。
b)高层领导如何发明有助于授权、积极参与、创新和迅速反映旳环境,增进组织学习和员工学习旳环境,遵守法律法规旳环境;如何遵守经营等道德规范,并影响组织旳有关方。
销售部
4.3.2.1顾客关系旳建立
组织应从如下方面阐明如何建立与顾客旳关系:
a)如何建立顾客关系以赢得顾客,满足并超越其盼望,提高其满意度和忠诚度。
b)如何明确顾客查询信息、交易和投诉旳重要接触方式,拟定核心顾客对接触方式旳规定,并将这些规定传达到组织内有关旳每一位员工和过程。
c)明确组织旳投诉管理过程,如何保证投诉可以得到及时有效旳解决,如何收集、整合和分析投诉信息,将其用于组织旳改善,必要时,用于组织合伙伙伴旳改善。
c)阐明监测战略规划进展状况旳核心绩效测量措施和目旳,如何通过强化测量系统保证组织旳协调一致性,如何保证测量指标系统涵盖了所有核心旳战略部署领域和有关方。
组织旳长、短期战略目旳是什么?如何平衡所有受益者旳需求?
组织如何实行战略,以实现重要旳战略目旳?
组织如何实行战略,以实现重要旳战略目旳?
组织如何实行战略,以实现重要旳战略目旳?
安全环保部
装备能源部
生产运营部
4.1.2.2道德行为
如何保证组织行为符合诚信准则等道德规范;阐明用于监测组织内部、与重要合伙伙伴之间以及组织旳治理中行为道德旳重要过程及测量措施和指标。
总经办、销售、供应部
4.1.2.3公益支持

卓越绩效知识考试参考资料

卓越绩效知识考试参考资料

五粮液股份公司520车间卓越绩效知识考试参考资料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对“卓越绩效”的定义为“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2.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对“标杆”的定义为“针对相似的活动,其过程和结果代表组织所在行业的内部或外部最佳的运作实践和绩效。

”3.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呈现两个趋势:一是向解决具体而又复杂的质量问题的微观方向发展,由传统的质量工程科学向更加严密的六西格码技术发展;二是向应对竞争环境、面向未来的“大质量”系统的宏观方向延伸,由基础的ISO9000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向追求卓越的卓越绩效模式发展。

4.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和日本企业与产品的竞争力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日本《经济白皮书》把日本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三点:一是重视人才资源和教育培训;二是吸收和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适用于本国的国情;三是形成了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系统。

日本是通过吸收和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典范,其中戴明质量奖在推广普及质量管理方法方面,对提高日本产业竞争力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5.7S管理指的是(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T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SECURITY)安全、(SAVING)节约。

6.整顿的3要素是场所、方法、标识,3定原则是:定点,即放在哪里合适;定容,即用什么容器、颜色,定量,即规定合适的数量7.TPM管理是指全员生产维修。

8.TPM管理的三全特点是指全效率、全系统和全员参加。

9.精益化生产所提倡的消除七大浪费包括搬运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动作的浪费、等待的浪费、过量生产的浪费、重复处理的浪费、不良品的浪费。

10.管理看板是管理可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对数据、情报等的状况一目了然地表现,主要是对于管理项目、特别是情报进行的透明化管理活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非常有效且直观的手段,尤其是优秀的现场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卓越绩效参考评分表

卓越绩效参考评分表

卓越绩效参考评分表自我评价评价检查要求分值自我评价结果及证据自评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4.1 领导110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高层领导在价值观、发展方向、目标、对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关注、激励员工创新和学习、培育品牌、重视质量、风险管理和培养继任者等方面的作为,以及组织的治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4.1.1 高层领导作用501)是否有文化管理制度,包括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的制定和完善。

文化管理体系是否兼顾了五大相关方的利益102)是否有确保文化和五大相关方的沟通规定确保文化的落地,是否有对文化落地情况进行测评53)是否建立统一品牌管理体系,包括组织、制度、流程和CIS 等10 4)是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内控制度 3 5)是否建立继任者计划,特别是高层领导的继任者计划 26)是否建立经营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例会讨论经营目标和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随后的改进措施107)是否建立创新和改进机制,包括奖励制度和经费预算 5 8)最高管理者如何重视并参与质量管理,明确质量企业主体责任 5 4.1.2 组织治理30专业知识整理分享9)是否有《公司章程》规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职责,明确管理层的经营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510)是否根据组织发展阶段和特点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规定相应的职责、权限。

是否明确质量职责和岗位职责611)是否有规范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明确的财务责任 3 12)是否开展内外部独立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否是无保留意见 6 13)公司是否有管理透明和信息披露相关制度 314)公司是否有对高层领导任命、职责和考核制度以及相关考核结果和改进措施74.1.3 社会责任3015)是否将建立了质量(含HACCP 体系)、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能源管理体系1016)是否采用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社会公众对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员工保护、资源利用和突发事件的隐忧并形成相关报告217)是否制定了道德行为准则和相应的管理规定 5 18)是否建立了道德行为相应的评价目标和指标 3 19)是否建立了公益管理规定,明确公益重点支持领域及理由8 20)是否有年度公益计划和年度公益预算 2 4.2 战略90 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的制定、部署及其进展情况4.2.1 战略制定40 21)是否有战略管理部门和相应数量人员 5 22)是否有战略管理制度 5 23)是否制定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和职能发展规划10 24)是否建立了数据收集体系,收集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和行业竞争数据7专业知识整理分享25)是否确定了标杆和竞争对手并收集相应的对标数据 326)是否制定了战略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是否考虑了五大相关方的利益104.2.2 战略部署5027)是否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包括资源需要计划,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设施资源等2028)是否制定了年度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和各部门工作目标和计划15 29)是否开展了年度财务预算并评价预算准确性10 30)是否对经营绩效进行了预测,包括标杆和竞争对手的 5 4.3 顾客和市场90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确定顾客和市场的需求、期望和偏好,建立顾客关系的方法;确定影响赢得、保持顾客,并使顾客满意、忠诚的关键因素的方法。

卓越绩效孵化培训教材(第五讲)4.4.7相关方关系

卓越绩效孵化培训教材(第五讲)4.4.7相关方关系
上海质量认证咨询中心
主要相关方:顾客、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
关键相关方:供应商
上海质量认证咨询中心
相关方关系
相关方关系管理要点
处理关键相关方关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推动和促进与相关方的沟通与合作, 与关键的供方和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共同提高过程有效性和效率; 取得共赢
上海质量认证咨询中心
企业与供应商关系
案例2
戴尔公司是一家国际化的电脑制造商,它通过科学的管理 体制以及与供应商公平的利润分配机制支持供应商的发展,从 而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戴尔公司和供应商建有非常紧密的网络,每天都通过网络 与供应商进行协调沟通,了解每个零部件的发展情况,并把自 己新的要求及时发布在网络上,供所有的供应商进行参考,提 高了与供应商之间的透明度和信息交流效率,激励供应商之间 的竞争;供应商则随时向戴尔提供自己的最新产品发展技术、 价格变化、存量等方面信息。通过网络沟通,密切了伙伴关系 。
4.4.7相关方关系 如何建立与其战略实施 相适应的相关方关系,尤其 是与关键供方和合作伙伴的 良好合作关系,促进双向交 流,共同提高过程的有效性 和效率。
上海质量认证咨询中心
相关方关系
4.4.7 相关方关系 公司有哪些相关方? 哪些是主要的相关方? 哪些是关键的相关方?
上海质量认证咨询中心
4.4.7
上海质量认证咨询中心
供应商关系分类
“专家级”供应商是指那些生产规模大、经验丰富、技术成熟,
但经营品种相对少的供应商,这类供应商的目标是通过竞争来占 领扩大市场; “低量无规模” 的供应商是指那些经营规模小、经营品种也少的 供应商。这类供应商生产经营比较灵活,但是增长潜力有限,其 目标仅是定位于本地市场; “行业领袖”供应商是指那些生产规模大、经营品种也多的供应 商,这类供应商财务状况比较好,其目标为立足本地市场,并且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量小品种多”的供应商虽然生产规模小,但是其经营品种多,这 类供应商的财务状况不是很好,但是其潜力可培养。

卓越绩效4.4.4信息和知识资源

卓越绩效4.4.4信息和知识资源

2
3
识别知识资产,确定知识收集 渠道;建立知识管理平台,并 4 4.4.4.4 收集、传递、识别、确认、积 累、整合、分享、应用、推广 知识 围绕信息知识的准确性、完整 性、可靠性、及时性、安全性 5 4.4.4.5 、保密性,建立信息体系管理 制度,并实施监管
改进措施
责任部门/人员
提交时间
序号 标准号
与标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接
职责、方法制度及实施现状分析
1
根据战略制定和日常运营需 4.4.4.1 求,识别和开发内部以及外部 信息源 配备适宜的软硬件,改进及建 立适宜的信息管理系统,并系 4.4.4.2 统管理,使软硬件均能可靠、 安全、易用 建立信息化需求调查和分析机 4.4.4.3 制,制定长短期信息化发展计 划,形成集成化信息系统

GBT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GBT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20122012年3月9日发布2012年8月1日实施目次前言————————————————————————————————1引言————————————————————————————————21范围—————————————————————————————32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34评价要求———————————————————————————44.1领导———————————————————————————44.2战略———————————————————————————4.3顾客与市场————————————————————————4.4资源———————————————————————————4.5过程管理—————————————————————————4.6测量、分析与改进—————————————————————4.7结果———————————————————————————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本标准与GB/T19580—2004相比变化如下:——增加了基本理念——增加了部分术语——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国质量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北就科立特管理咨询公司、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福荣、汤万金、陈志田、马林、吕青、李仁良、焦叔斌、张晓东、金国强、王俊、王国清。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9580—2004。

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12)》,特制定本标准。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给出了理解和应用GB/T 19580-2012《卓越绩效评 价准则》的指南。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适用于追求卓越的各类组织,旨在指导组织提高 其整体绩效和能力,并为组织自我评价和质量奖评价提供实施指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GB/T 19580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GB/T 19000和GB/T 1958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实施指南 组织的卓越绩效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分,具体的评价指南参 见附录A、附录B和附录C。 4.1 领导 4.1.1 提要 本条款对组织的持续成功起着关键作用。其中,高层领导的引领和 推动是组织持续成功的前提,组织治理是组织持续成功的保障,而履行 社会责任则是组织持续成功的必备条件。 4.1.2高层领导的作用
析、SWOT(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以及KSF(关键成功 因素)分析、CBI(主要障碍性因素)分析等。 4.2.2.3 战略和战略目标 组织应说明其战略和战略目标,以及如何应对、考虑相关要求: a) 在组织的战略和战略目标中: —— 战略和战略目标应与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相一致; ——战略可围绕以下一项、多项或全部而建立:新产品、服务和 市场;通过收购、受让等各种途径获得收入增长;资产剥离; 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和联盟;新的员工关系;满足社会或公共需 求。 ——应考虑潜在市场、竞争对手、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可能发生的 变化,在战略中准备相应的预案; ——战略目标是组织增强竞争力,获得或保持持久竞争优势而期 望达到的绩效水平。组织应确定实现战略目标的时间表及逐年 的、量化的关键指标值。 b) 组织应通过系统、周密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和战略决策,使战略和 战略目标能够应对、考虑以下要求: ——应对战略挑战和发挥战略优势,反映产品、服务、运营和商 业模式方面的创新机会。其中,战略挑战是组织为持续获得成 功而面对的压力,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战略优势是对组织未 来成功起决定性影响的有利因素,通常源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和战略伙伴关系,而核心竞争力指组织最擅长、独特且难以被 模仿的能力; ——均衡地考虑长、短期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所有相关方的需

GBT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GBT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G B T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20122012年3月9日发布2012年8月1日实施目次前言————————————————————————————————1引言————————————————————————————————21范围—————————————————————————————32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34评价要求———————————————————————————44.1领导———————————————————————————44.2战略———————————————————————————4.3顾客与市场————————————————————————4.4资源———————————————————————————4.5过程管理—————————————————————————4.6测量、分析与改进—————————————————————4.7结果———————————————————————————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本标准与GB/T19580—2004相比变化如下:——增加了基本理念——增加了部分术语——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国质量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北就科立特管理咨询公司、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福荣、汤万金、陈志田、马林、吕青、李仁良、焦叔斌、张晓东、金国强、王俊、王国清。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主要介绍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制定的目的、意义和适用范围、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对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和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目录标准制定的目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标准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评价方法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评价要求标准制定的目的、意义和适用范围1、目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质量奖评审的依据,是国家质量奖励制度的技术文件。

制定这套标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用于国家质量奖的评价,二是用于组织的自我学习,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并通过评定获奖组织、树立典范并分享成功的经验,鼓励和推动更多的组织使用这套标准。

2、意义这套标准是国内外许多成功组织的实践经验总结,为组织的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帮助组织提高其整体绩效和能力,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有助于组织获得长期的市场成功,并使各类组织易于在质量管理实践方面进行沟通和共享,成为一种理解、管理绩效并指导组织进行规划和获得学习机会的工具。

3、适用范围适用于追求卓越绩效的各类组织,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规定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用于质量奖的评价。

标准与IS09000的关系IS09000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符合性标准,目的是为了证实企业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为企业提供了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为国家质量奖的评价和企业自我评价提供了依据,它用量化指标(1000分)平衡地评价企业卓越经营的业绩,是评价企业卓越绩效成熟度的标准。

兼容了IS09001和ISO 9004。

标准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框架图(图1.8-1)描述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结构,形象而清楚地表达了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七个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 标准号
与标准对接
职责、方法制度及实施现状分析
1
根据战略制定和日常运营需 4.4.4.1 求,识别和开发内部以及外部 信息源 配备适宜的软硬件,改进及建 立适宜的信息管理系统,并系 4.4.4.2 统管理,使软硬件均能可靠、 安全、易用 建立信息化需求调查和分析机 4.4.4.3 制,制定长短期信息化发展计 划,形成集成化信息系统
2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识别知识资产,确定知识收集 渠道;建立知识管理平台,并 4 4.4.4.4 收集、传递、识别、确认、积 累、整合、分享、应用、推广 知识 围绕信息知识的准确性、完整 性、可靠性、及时性、安全性 5 4.4.4.5 、保密性,建立信息体系管理 制度,并实施监管
改进措施
责任部门/人员
提交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