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提出
国家创新体系 及美国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 及美国国家创新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2a3eafc1050876323112129d.png)
国家创新体系及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布时间:2008-10-31] [已浏览:165次] [文章来源:营口市图书馆]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政府等组成的网络,它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弗里曼对日本成功经验的总结,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
我国着力构筑国家创新体系(2002年9月25日《中国审计报》)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技界将全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未来一个时期科技工作发展思路将重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力争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原始性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基础条件。
强调自主创新,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关系。
经验告诉我们,战略技术、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只能下决心自主创新;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吸收和在更高的层次上自主创新、实现跨越。
——围绕构建技术支持体系,进一步调整科技力量布局结构,构建互动有效的国家研发体系。
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进程;加强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组织企业联合共建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基地。
——在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上,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人才问题特别是尖子人才对于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当前,关键是要完善和实施以人为本的若干重大政策,力争在科研院所人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各种创新创业产权激励政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14b8ec10c22590102029d48.png)
《商业时代·理论》2004年30期18彼特的“创新理论”约瑟夫·A·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原籍奥地利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是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的博学多闻、兼收并蓄的经济学大师。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独立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外,自成体系,他推崇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但摈弃了新古典主流经济学静态与比较静态分析的理论模式,创立了动态均衡论,建立了一套从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来说明经济动态现象的“动态的经济发展理论”,并将历史分析、理论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系统阐释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在对传统理论的辨析中,熊彼特清晰勾画出静态运行和动态发展相互交织的经济生活图景,解释了利润、资本、信贷、利息等重要的发展现象,完成了对经济周期的考察。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在1912年出版的早期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开创性地提出了“经济发展理论和创新思想”。
在他看来,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个概念包括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而所谓“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讲,不是古典经济学家斯密所认为的基于人口、财富的累积性增加而造成的规模扩大或简单量变,而是经济生活内部孕含的质上的自发性突破。
它是由技术创新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所引发的经济生活内部的一种创造性变动,需要通过引进“新组合”,进行创新来实现。
因此,“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实质,“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企业家意志和行为是创新活动灵魂在熊彼特创新理论中,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实质,而领导和发起创新的创新者——企业家,则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17d992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b.png)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是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个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可以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各种科技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总和。
构建和发展一个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努力。
一是政策支持。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科技创新政策来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这些政策应包括财政支持、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以鼓励和保护创新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氛围和条件。
二是科研机构的发展。
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高校等其他创新主体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
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最直接的实施主体。
政府应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其他创新主体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是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资源。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评价,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政府应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的融合,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为各方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人才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系统论视角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系统论视角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20ee2dccbff121dd36838a.png)
2 Sho oP b c f i ,U i r to i c n ehoo h aHe i 30 6 C i . col f u l f r i A a s nv sy f ce e dT cnlg oC i , f 0 2 , hn e i S n a y f n e2 a)
第 4期 (02 月) 2 1 年4
—4 . — 3—
系统论视角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盛 四辈 ,宋
( 冲 国科 学技术 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1 合肥
伟 ,翁
磊
合肥 2 02 ) 3 0 6
2 02 ;2 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安徽 30提 出和发展完善过程进行 了回顾和文献综述 ,并在构建具有我 国
.
t eman p o lm f ed v lp n fo rn t n n v t n s se I r e ul n o ain oin e h n ai n e c a g f h i rb e o e eo me t u a o a i o ai y t m. n o d r o b i I n u t — re td C iar l e a d t h n e o h t o i l n o t d o e z h
Mo e u d a dE i cl e e rho d p n e t n o a inBa e d l U  ̄ n mpr a sa c nI e e d n n v t s d B i R n I o
o h r p c i e o y t m a i e r n t ePe s e tv fS s e t cTh o y
1 国家 创 新体 系的 理 论发 展 综 述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概念 的提出, 国际学术界对 国 家 创 新 体 系 的 研 究 热 潮 迅 速 高 涨 , 多 学 者 从 众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c070641a87c24028905fc313.png)
• 1989年国家科委研究中心对宜昌市产值在100 万元以上105家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 • 1991年至1993年清华大学先后六次对1051家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调查 • 1994年国家科委研究中心对钢铁、集成电路、通信设备等若干产业的技术创新调查 • 199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福建、甘肃两省(10%抽样)及福州、兰州两市
(4)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CIS2)
100% 80% 60% 40% 20% 0% 所有企业 对于市场的新产品 小型企业 中型企业 大型企业 产品无变化
仅对于企业是新产品或改进产品
不同规模的制造业中新产品或改进产品销售额的分布
(7)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CIS3)
从CIS3的调查结果看,无论产品创新活工艺创新,都是以企 业内部研制为主,其次是合作研制,委托研制最少。 产品创新 工艺创新
(1)不同类型的创新企业的创新目标(CIS2)
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被认为是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目 标。60%的制造业创新企业和68%的服务业创新企业 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对所有规模的企业来说都是 主要的目标。 扩大产品或服务范围,开拓新市场或提高市场份额也 被认为是企业创新的主要目标。 在比利时,法国,爱尔兰和卢森堡的制造业部门,开 拓新市场或提高市场份额被认为是比提高产品质量还 要重要的企业创新的目标。
一、创新的基本概念及创新统计
自主技术创新
或该企业所在产业甚至国家的利益,选择设定、组织实 施、控制完成的技术创新过程。简言之,自主技术创新 就是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主导的技术创新。
• 指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控制的企业,为实现该企业利益
• 完整的过程。包括创新目的的自主设定,创新过程的自主 控制,创新成果的自主拥有。关键在于谁有技术主导权。 •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创新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就是 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1365273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5.png)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发布时间:2022-10-17T03:13:34.5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4月8期作者:白明晶[导读]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一词以来,创新就与价值紧密相关。
白明晶12河北外国语学院1 内蒙古大学2摘要:自熊彼特提出“创新”一词以来,创新就与价值紧密相关。
而当前的创新价值已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项领域。
要实现我国百年发展大计、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化发展就必须认清目前我国发展中的问题,协调各项要素间的平衡发展,实现各领域价值的最大值。
关键词:创新;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国特色,着眼全球发展大势,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创新事业谋篇布局。
在目标上,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在摆位上,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战略上,我们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路径上,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一、国家创新系统演变过程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但熊彼特的创新仅局限于经济学领域,创新主体也仅限于企业(家)。
1960年代,技术领域将“创新”不断发展,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E·M罗杰斯、马奎斯、迈尔斯等人。
1962年E·M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中指出最广义的创新就是当某种观点或某个方法被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认识是新的,一种创新意味着给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带来新的选择或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也使得个人或团体去寻找更多关于创新的信息,以便来应对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1969年马奎斯、迈尔斯将创新界定为技术的集合。
197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创新解释为技术创新是将改进的服务或产品引入市场,这一解释实际上还是还原了熊彼特经济学领域的概念,含有“创造价值”的意蕴。
国家创新体系名词解释
![国家创新体系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11c3cb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f.png)
国家创新体系名词解释
国家创新体系( National(Innovation(System,NIS)是一个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国家创新体系 National(Innovation(System,NIS)是一个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和中介机构等组成的网络结构,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它包括了各种制度安排,如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政策、教育和培训、研发投资等,以促进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增强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政府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提供研发资金支持、建立科技园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等。
此外,国家创新体系还强调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活动;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技能;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知识的快速传播和应用。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只有当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最大效益,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3f448d9a32d7375a51780c0.png)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作者:黄晨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7期摘要:以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为研究对象,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坚持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结合多个创新主体,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促进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虽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坚持这一体系有利于我们以整体观念,立足深层次改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内外联系制度,同时推进创新社会氛围的形成,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关键词: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055-0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
而世界上现有的“创新型”理论不乏少数,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强调思想建设对技术创新的指导、国家政策法规对技术创新的引领、创新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推动……这些无一不与我国现行的宏观调控等政策相切合。
加深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能够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有较多的启示作用。
一、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迅速进行改革,到1955年GDP位居资本主义国家第七位,再到1967年跃居第二位,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使一些人相信,日本会成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榜样[1]。
此外,日本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不像西方国家一样,有着亚当·斯密伟大理论为基础,运用西方所信奉的经济理论难以解释日本的现象。
因此,这一新现象为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从日本制度变迁的角度揭示了其在20世纪迅速崛起的原因[2]。
1987年,弗里曼出版了他的著作《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该书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NSI)的概念[3],并概括为一种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等机构共同组成的网络系统,这些机构在系统内部不断活动并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到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扩散。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https://img.taocdn.com/s3/m/7c3d6a42c850ad02de8041a1.png)
文章编号:1003-2053(2003)05-0533-06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王春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北京 100732)摘 要:根据拉卡托斯有关理论体系的理论硬核及其保护带的论述,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八个基本假定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认识。
本文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有关科技知识流动和应用的制度安排;这种流动是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国家边界对于这种科技知识的流动是有影响的;国家专有因素直接影响到这种科技知识流动的效率与方向;科技知识流动的效率和方向又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增长实绩;国家创新体系也存在着制度失效问题;不存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最优模式。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硬核;基本假定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3-08-05作者简介:王春法(1963)),男,山东乳山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学、创新研究。
根据拉卡托斯的观点,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应该有其理论硬核和保护带。
其中,理论硬核是由一个或一组核心命题组成的,它既是该理论赖以进行理论推演的出发点,又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指南。
不仅如此,这种理论内核本身又是不可反驳的。
一旦出现了对于这种理论内核的挑战,则意味着该理论体系需要进行重大修正,以适应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的需要。
与此相反,保护带是可以挑战并且不断进行修正的。
在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主要表现为对这种保护层的丰富和完善。
[1]那么,具体到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而言,其理论硬核究竟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硬核主要包括以下八个基本假定。
1 国家创新体系首先是一种有关科技知识流动和应用的制度安排应该承认,所谓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 -tion System,NIS)就是一种有关科学技术长入经济增长过程之中的制度安排,其核心内容就是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技术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循环流转和应用的良性机制。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81256421453610661ed9f412.png)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内容摘要: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自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时间,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但在我国这一理论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
本文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包括概念、演变过程以及该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最后,在综合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该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方向创新主体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国家创新系统的英文表述为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NIS)。
目前在国际上,NIS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各国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不同形式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弗里曼和纳尔逊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组制度,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
经合组织认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
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
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
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
冯之浚教授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
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
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
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校及其他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研究的表述方式虽然不同,但在强调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却是一致的。
可以说,国家创新系统就是将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之间的创新行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试图通过相互协作产生最大创新绩效的一个组织和制度网络。
国际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一)李斯特的国家体系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研究落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问题,以及落后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所应该采取的政治经济对策等问题时,首次从国家的角度而不是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课程考试测验题答案(继续教育)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课程考试测验题答案(继续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6ef1e9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8.png)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课程考试测验题一、单项选择题1、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A〕在1912年提出的?A熊彼特B马歇尔C舒尔茨D诺斯2、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0年,是产业革命开展时期,〔C〕的“创新〞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A汽车工业B电气C纺织工业D钢铁工业3、熊彼特认为,是〔C〕力量,防止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状态。
A经济B教育C创新D军事4、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概念产生于何时?〔B〕A本世界20年代前期B上世纪80年代中期C上世纪60年代中期 D 本世纪80年代中期5、哪个国家是世界上创造专利最多的国家〔C〕A德国B日本C美国D中国6、美国的研发投入归纳起来有哪些特点〔E〕A联邦政府调整研发投入比例,联邦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研发经费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B政府采取措施,鼓励私人企业投资研发C确定研发优先领域,进行超前部署研发方案D先军后民和军民结合的融合体系E以上均是7、在韩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D〕功不可没,对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A科研投入B教育开展C技术进步D科技管理8、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国家〔A〕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9、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一直保持〔A〕的增长率,在全世界可谓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奇迹〞。
A8%以上B6%以上C10%以上D5%以上10、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C〕A资金投入B吸引归国科技人员C自主创新能力D建立高新研发型企业11、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动机或动力来源于〔E〕A他看到创新可以给他本人及其企业带来获利的时机B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C征服困难并说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力D创造并发挥自己才能所带来的欢愉E以上皆是12、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卡曼、施瓦茨等人从垄断与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提出了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类型。
他们认为,制约和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主要有〔ACD〕A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B企业规模的大小C垄断力量的强弱D以上皆是13、促成制度更新的主要因素有〔D〕A规模经济性B技术经济性C预期收益刚性D 以上皆是14、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D〕A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开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开展B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开展C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稳固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D以上皆是15、我国“自主创新〞包括的含义有〔D〕A原始创新B集成创新C模仿创新D以上皆是二、判断题1、创新是一个技术范畴而不是一个经济范畴,它不是指技术上的创造创造,而是指将创造创造引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形成企业新的生产优势,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7a12f96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e.png)
创新过程的测度
(1)创新的目的 (2)创新的信息源 (3)阻碍创新的因素 (4)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5)创新的扩散 (6)技术创新的进程 (7)技术创新的方式 (8)得到政府支持的方式
(1)不同类型的创新企业的创新目标(CIS2)
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被认为是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目 标。60%的制造业创新企业和68%的服务业创新企业 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对所有规模的企业来说都是 主要的目标。
扩大产品或服务范围,开拓新市场或提高市场份额也 被认为是企业创新的主要目标。
在比利时,法国,爱尔兰和卢森堡的制造业部门,开 拓新市场或提高市场份额被认为是比提高产品质量还 要重要的企业创新的目标。
(1)不同类型的创新企业的创新目标(CIS2)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替代已淘汰的提产高品产或品扩开服或大拓务服产新务品市改质或场进量服或产务提品范高或围市内场部履份经行额营规过格程标的准灵降活低性降劳低动原成材本料降消低耗能源减消少耗环境危害
(2)创新企业的信息来源情况表(CIS3)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设备、原材料、集零企团部业内件内的以部其及他软企竞件业争的对供客手应大户或商学或政其以消府它及费或行其者私业他人内高非企等赢业教利育性机的构研专究家机会构议或期刊 展览会
制造业(%) 服务业(%)
(3)阻碍企业创新的因素(CIS3)
35 30 25 20 15 10
5 0
所有企业
小型企业
中型企业
制造业 服务业
大型企业
1996年EEA政府援助的创新企业的比重(%)
(8)得到政府支持的方式(CIS3)
在CIS3的调查结 40
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e5a3cbc5a0116c175f0e48c4.png)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一)概况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
随后,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机构、大学的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都相继建立。
可以说,中国国家的创新发展是和新中国的成长同步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系统在不断发展演化着。
从总体上看,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
(二)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阶段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张凤等,1999)。
1. 形成阶段(1949—1977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
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
这—阶段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倾向于军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
这些科技的成就,不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而且促进了此后中国高新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此时的国家创新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由政府直接控制,相应的组织系统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创新动机来源于政府认为的国家经济的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需要,等等;创新各级政府制定;政府是资源的投入主体,资源严格按计划配置,创新的执行者或组织者进行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现实成果,同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责任。
2. 发展阶段(1978—1995年)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af774128a5e9856a56126052.png)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以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等诸多因素所组成的一个产生和推动创新的网络系统,从而找出创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服务创新作为上述“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被认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外围条件,关系到该体系能否存在于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大环境之中。
但是服务行业及服务行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日益上升,服务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应该被低估:它一方面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间接推动经济,另一方面,它本身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大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更是不容轻视。
本文试图从弗里曼的理论的局限性出发,探讨服务创新在该体系中地位提升的可能性,达到理论改进的目的。
一、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理论渊源(一)、创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就提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某个领域的创新。
他把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引人经济活动中”。
在熊彼特看来,经济的变革与增长归因于创新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破坏(cfeature destruction)”。
在“国家经济增长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问题上,曼斯菲尔德和比尔科克等人创立的技术创新经济学派认为“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但技术进步本身由什么因素决定?以戴维斯和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在承认技术进步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地位的同时强调,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制度安排。
他们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大量史实论证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决定作用: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则使技术创新偏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扼制技术创新。
(二)、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 s)的提出1987年弗里曼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首次使用“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并将创新归结为一种国家行为,随之便被OECD正式接受,1996年,OECD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定义了国家创新体系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换句话说就是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旨在成功引入、扩散知识与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效绩。
2018河南省第十二届青少年科素质知识竞赛大学组答案
![2018河南省第十二届青少年科素质知识竞赛大学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358f2b67ec102de2bd898d.png)
2018河南省第十二届青少年科学素质知识竞赛大学组答案汇总1. (1分) 从广义上讲,创新是指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理论则为人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和方法()。
正确2. (1分) 狭义上的创新是指人们常说的科技创新()。
正确3. (1分) 科技创新就是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
正确4. (1分) 常用的创新思维方式包括综合思维、侧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
正确5. (1分) 提出“创新思维三个阶段(存储准备阶段、思想加工阶段、顿悟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沃勒斯()。
错误6. (1分) 完整的创新过程应包括研究、发展、生产三大环节()。
正确7. (1分) 成就动机是创新的动力因素,它激励和推动人们发动并维持创新活动()。
正确8. (1分) 进入21世纪,原始性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
正确9. (1分)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正确10. (1分)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着力提高我国原始科学创新和核心技术原创能力()。
错误选择题11. (2分) 进行创新的前提条件是()。
A.基础知识12. (2分) 创新思维的主导和灵魂是()。
C.智力因素13. (2分)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
A.创新思维能力14. (2分) 创新思维的驱动力量是()。
A.心理因素15. (2分) 思维的深度主要由()。
B.独创性16. (2分) 创新思维的实质是()。
A.产生新的思维方法17. (2分) 创新性思维是()。
C.显意识和潜意识反复交替作用18. (2分) 批判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观点、理论提出问题,也就是从()提出怀疑并进一步加以分析。
D.新的角度19. (2分) 创新方法的多样性是指()。
C.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主动放弃无效的方法而采用新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84f5ca64af1ffc4ffe47acd8.png)
浅谈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摘要:国家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依次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与军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本文主要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发生发展、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以及思路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体系组成1.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产生与发展1.1创新理论的发生发展创新思想最早起源于西方经济学领域,在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中就提到了这一概念。
文章中他认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某个领域的创新,并将创新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即:①生产新的产品;②引入新的生产方式;③开拓新的市场;④寻求新的原材料供应源;⑤采取新的组织模式。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包括三个重要方面:①技术创新思想;②制度创新思想;③观念创新思想。
它的产生与发展为国家创新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国学者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并将创新归结为一种国家行为,基本明确其含义,即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并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
该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效绩。
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之间为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系统[2]。
1.2创新体系的发生发展在创新理论提出之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和比尔科克等人,通过对技术变革、扩散与转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前人的创新思想进行了推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术创新理论。
虽然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但是面对一些问题还是无法解答,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把目光投向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_理论视角_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_曾萍
![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_理论视角_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_曾萍](https://img.taocdn.com/s3/m/7ba57aa91a37f111f1855bdc.png)
2014年第22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4No.22收稿日期:2014-02-26,修回日期:2014-07-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方市场分割制度环境、核心能力与民营企业成长战略选择: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71272133);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企业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2012B07020001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政府支持、组织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GD10CGL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2013XZD02)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4.22.007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曾萍,李熙(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目前产学研合作研究在合作模式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合作机制的协同作用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未打开的“黑箱”。
从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三个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归纳该领域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合作机制;研究综述;合作模式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4)22-0028-06Review of Frontier Research on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Cooperation Modes and MechanismZENG Ping ,LI Xi(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black box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operation mode ,its influences ,and the synergic effects of mechanism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evant empirical studies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from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cooperation modes and mechanism.Then ,som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studies in this field are con-cluded and som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offered.Key words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review ;cooperation modes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