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和血管的再生_常丽萍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多种类型。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治疗效果的追求,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和研究。
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例如,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肝郁气滞等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病变。
因此,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中药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作用。
比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丹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再如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作用。
研究发现,黄芪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对心力衰竭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除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如经典方剂“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等组成,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病症。
这些中药复方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疗效确切,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
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缓解心绞痛症状,调节心律失常。
推拿按摩则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脏负担。
此外,中医的食疗、气功、太极拳等方法也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
中药对缺血心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
述 。 ・
2 0 1 3 年 3 月 第 l 0 卷 第 7 期
中药 对缺血 心肌血管 内皮细胞 生长 因子 、 碱 性成纤 维细胞 生长 因子 水平 的影响
王 勤 于俊 民 张 小波 姜 文 王慧 冬 王 凌云 曹滨冬
哈尔滨 医科 大 学 附属第 四 医 院老年 病 1 科, 黑龙 江 哈尔 滨
多学 者对 影 响血 管新 生 的相关 细胞 因子进 行 了 大量研 究 ,
2中药与 血 管新 生
目 前 在 中药 促血 管新 生 作 用研 究 中 , 中药 及 中药 单 体
包 括丹 参 、 白藜 芦 醇 、 人参皂苷 、 西 洋参 茎 叶 总 皂 苷 、 葛 根 素、 川芎 嗪 等 , 方 剂 与 中成 药 包 括 当 归补 血 汤 、 保心汤 、 温
中医药 在缺 血性 心脏 病 的治疗 方 面 疗效 肯 定 , 可 改 善 患 者症 状 , 大量 动 物实 验证 实 , 中药 单体 、 方剂 及 中成药 具 有 促 进血 管新 生作 用 . 对 中 医药促 进 缺 血心 肌 血管 新生 机 制 的研 究 目前 成为 关 注 的热点_ l _ 。 在 对 其机 制 的探讨 中 , 众
WAN G Q i n YU J u n mi n Z H ANG X i a o b o J I ANG We n WANG Hu i d o n g WA NG L i n g y u n C A0 B i n d o n g G e r i a t r i c s o f t h e F i r s t De p a r t me n t , t h e F o u t r h A f i f l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H a r b i n Me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 H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
黄芪在促血管再生中的应用
黄芪在促血管再生中的应用
蔡旭兵;潘立群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09(029)009
【摘要】中药在促血管再生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与广泛的应用前景.黄芪具有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之功,目前有报道认为黄芪具有一定的促血管再生作用,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随着人们对黄芪现代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从动物实验逐步过渡到细胞分子水平.
【总页数】2页(P807-808)
【作者】蔡旭兵;潘立群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市中医院,普外科,江苏,南京,210001;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
【相关文献】
1.NGF促再生周围神经中血管生成及其机制研究 [J], 张玉波;伍亚民;刘磊;宋川;龙在云
2.黄芪对肝素修饰后胶原促血管再生的影响 [J], 陈晓虎;姚昶;Andreas Groerge;黄峻;N Pallua;GCM Steffens
3.黄芪、丹参配伍提取物在心肌梗死中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J], 张瓅方; 李梦华; 毛秉豫
4.中医药促血管再生对周围血管病治疗的应用前景 [J], 陈品英;刘建魁
5.VEGF在机械性TMR中促心肌血管再生与重建的实验研究 [J], 张晓东;曹润武;李若凡;程效东;刘克;李姗姗;王冬;曲彦明;张平;曹承刚;张恩辉;徐达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中药保护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中药保护作用
位庚;李红蓉;常丽萍;李创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17(037)013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VEC)又称为内皮细胞,是介于血流和血管壁之间的一层扁平单核细胞。
VEC受损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无再流、各种脑血管疾病、肾血管疾病等发病和病理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Ang)Ⅱ是肾素-Ang-醛固酮系统(RAAS)中尤为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促进因素。
【总页数】3页(P3353-3355)
【作者】位庚;李红蓉;常丽萍;李创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51;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51;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山莨菪碱对5-氟尿嘧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J], 韦义萍;吴芳园;高文;廖海涛
2.榆干离褶伞溶栓酶对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J], 耿超;卫莹;
沈明花
3.过表达miR-146b-3p通过靶向调控PCSK9表达对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J], 陈艳芳;贾贺;李富慧;黄景贺
4.吡格列酮对糖基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J], 刘城言;孙宪昌;于凤秀;朱文君;张颖;司艳红
5.绿豆皮黄酮对H2O2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J], 罗磊;姬青华;马丽苹;樊金玲;朱文学;杜冠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促血管新生健黄体功能的中医理法探析_杨嘉慧
的结论。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 “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
“肾主骨生髓”,补肾中药使肾精充足,骨髓充盈,促进造 血。吴志奎等[4]应用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地中海贫血,取得了 显著疗效。补肾填精生血可能有助于将骨髓中的 EPCs 动员
如宋代[1],不但强调理论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实际医疗技术 的训练,令医学生轮流为其他三学( 太学、律学、武学) 的学生 与各营将士治病。并发给每人印历用以记录治疗经过和结 果,年终根据治疗结果考核。
黄、枸杞子、龟板胶、当归等) 的小鼠,其血清可促进鸡胚绒毛 尿囊膜特异性血管 生 成。 张 树 成 等[6] 在 继 续 进 行 的 临 床 观 察研究还发现,服用补肾调经中药后人着床期子宫内膜组织 的 5 种因子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率均明显增加,说明血管 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受体的增强为妊娠的建立提供了 基础和保障。这又为补肾调经中药具有整体促血管生成作 用做了重要机制阐释。
1 黄体血管化过程与“络脉生成”理论
排卵后,黄体的 形 成 依 赖 于 血 管 新 生,即 依 赖 于 毛 细 血 管的生长和发育。在黄体早期,内皮细胞的高度增生与血管 新生有关,黄体 密 度 在 黄 体 中 期 明 显 增 加。黄 体 晚 期,内 皮 细胞与外膜细胞面积的减少预示血管退化[1]。成熟黄体黄 体血管化不足可导致黄体功能不足,在黄体退化时卵巢血流 明显减少[2]。中医理论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血管生成的概 念,但血 管 概 念 包 括 在“脉”“血 脉”“络 脉 ”等 含 义 中。 “脉 着,血之府也”。《灵枢》、《素 问 》中 即 有“血 络”“结 络”“盛
中药药效物质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研究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致死因素之一,包括心脏病、中风和高血压等,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中药一直以来在心脑血管保护方面被广泛关注,其药效物质被认为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药效物质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青蒿素和心脑血管保护青蒿素是中药艾蒿的主要活性成分,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
近年来,研究发现青蒿素对心脑血管保护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实验证明,青蒿素可以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和调节血管紧张素等途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当归和心脑血管保护当归是中药中的一种常用药材,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研究发现,当归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增强心肌的抗氧化能力和降低血脂等方式,起到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此外,当归还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改善动脉硬化等病变。
三、黄芪和心脑血管保护黄芪作为中药中的一味补品,被广泛应用于体力虚弱、免疫力低下等情况。
研究发现,黄芪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增强心肌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调节血管紧张素等途径,发挥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此外,黄芪还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提高心脏功能。
四、三七和心脑血管保护三七是中药中的一种常用药材,常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
研究发现,三七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和抗炎等作用,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系统的微循环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而起到心脑血管保护的作用。
同时,三七还可以促进心肌的修复和再生,提高心脏功能。
五、中药药效物质的心脑血管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通过对以上几种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可以看出它们在心脑血管保护方面的共同特点。
首先,这些药效物质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其次,它们都具有调节血脂和血糖的功能,在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同时,减少了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这些药效物质还可以通过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提高心脏功能,从而达到心脑血管保护的目的。
单味中药对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研究进展
单味中药对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研究进展曾晓1,2,闫喜明1,2,赵倩1,2(1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0;2三峡大学药物制剂研究所)摘要:治疗性血管新生已经成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新策略。
多项研究表明,补血活血类中药(如三七、丹参、降香、鸡血藤、银杏叶)、补气益气类中药(如黄芪、人参、红景天)、通络活血类中药(如葛根)和补肾固本类中药(如骨碎补)单体均有一定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多数单味中药的促血管新生作用是通过VEGF激活下游PI3K/Akt或MAPK信号通路实现的,银杏叶可通过JAK2/STAT3途径发挥促血管新生作用。
丹参有效成分中的一部分可促进血管新生,另一部分可抑制血管生成。
关键词:中药;血管新生;缺血性疾病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9.20.032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19)20-0110-03血管新生是从已有的血管发展形成新血管的过程[1],多见于器官或组织陷入缺血缺氧的病理状态下、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中[2]。
目前主要通过外源干预或药物等手段促进血管新生[3]。
治疗性血管新生已经成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新策略。
中医学里关于血管的概念有“血脉、血络”,其中络脉理论和血管新生理论具有高度的统一性[4]。
中医认为,益气活血作用的中药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5],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有关[6]。
中医学“生脉”理论认为,脉的生成始于先天之本,肾对血脉有重要作用,故补肾固本也可以促进血管的生成[7]。
现代医学认为,参与血管新生调控的细胞因子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生成素1(Ang-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基金项目:湖北省宜昌市医疗卫生科研项目(A15301-17)。
通信作者:赵倩(E-mail:12229341@qq.com)等[8]。
中医治疗心肌梗死促进血管新生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心肌梗死促进血管新生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9-02T11:09:38.97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3期作者:刘铭扬1,王颖2通讯作者,罗兰2,孟江北3 [导读] 目前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刘铭扬1,王颖2通讯作者,罗兰2,孟江北3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847 摘要:目前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也是当前国内外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对人体有极高的、不可逆的损害。
有相关研究表明:增进新的血管生成,促进血管网的循环效率,加强对心肌的供血量,减少梗死面积已经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治疗心肌梗死促进血管新生的研究不断增加,研究成果显著,现对古今文献整理,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医疗法;血管新生;心肌梗死;研究进展;针刺治疗;中药治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研究方法Research progress on promoting angiogenesis in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u Mingyang1,Wang Ying2Corresponding Author,Luo Lan2,Meng Jiangbei3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Shenyang 110847)Abstract: At pres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a major disease that endangers human health and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death in the world. It has a high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rate. It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to promote angiogenesis, establish collateral circulation, restore myocardial blood supply and reduce the infarct area.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angiogenesis in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remarkable. Key words: TCM therapy;Angiogenesis;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research progress;Acupuncture treatment;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Basic research;Clinical research;The research methods 基金项目:省实验(20180530079)作者简介:刘铭扬(1994-),男,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机理的研究通讯作者:王颖(1964-),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针灸机理的研究。
中医草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医草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健康难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传统中医草药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治疗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医草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进一步研究其应用前景。
第一部分:中医草药的治疗原理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理论,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从而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心脏、血液、血管等多个脏腑有关,综合分析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可以调和脏腑功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部分:中医草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改善心脏功能中医草药在改善心脏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例如,丹参、夏枯草等草药可以舒张心血管,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从而扩张血管,改善心脏供血和心肌收缩功能。
2. 调节血压中医草药在调节血压方面有一定疗效。
例如,天麻、天花粉等草药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血压,具有降低高血压的作用。
此外,黄芪、三七等中药也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活性,改善血管弹性,从而降低血压。
3. 抗凝血和改善血液循环中医草药对抗凝血和改善血液循环也具有一定作用。
例如,桃仁、红花等草药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的形成,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当归、川芎等草药可增加微循环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第三部分:中医草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中医草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往往与西药联合应用。
中医草药的疗效虽然显著,但其药效较缓慢,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发挥作用。
因此,与西药的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缓解病痛,提高治疗效果。
但是,在联合应用时应注意草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第四部分:中医草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前景与挑战中医草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手段,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个体化治疗等优势。
然而,中医草药的临床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药效不确定、质量控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中药提取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药理作用探讨
中药提取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药理作用探讨心血管疾病,这个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隐形杀手”,一直是医学界头疼的问题。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去世的人数高达1790万,占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总数的44%,可以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敌人”。
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现代医学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和局限。
而此时,传承千年的中医药学仿佛一座尚未被完全开发的智慧宝库,逐渐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目光。
特别是中药提取物,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相对较少的副作用,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讨中药提取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药理作用,希望通过这一探索,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中药提取物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机制1.1 抗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失衡时,过量的自由基会攻击细胞膜、蛋白质和DNA,导致细胞功能受损甚至凋亡。
许多中药提取物富含多种抗氧化成分,如黄酮类、多酚类、皂苷类等,这些成分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例如,丹参酮ⅡA是中药丹参中的一种重要成分,研究表明其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修饰,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1.2 抗炎作用炎症反应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斑块不稳定破裂以及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病理过程。
中药提取物中的多种活性成分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和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比如,黄芪甲苷是中药黄芪中的有效成分之一,研究发现其能够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血管炎症反应,保护心血管系统免受损害。
1.3 调节血脂代谢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血脂异常会导致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中药抗肺癌新生血管生成及机制(1)_大雅PDF报告(1)
2
3
人参皂苷RG3抗肿瘤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进展
张晓平;马大龙;陈新 梅
中国执业药师 , 2012 , 第11期
4
人参皂苷Rg3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 耿怀成;陈龙邦;王靖
研究
华;褚晓源;张群
医学研究生学报 , 2002 , 第6期
5
人参皂苷Rg3对肿瘤血管生长调控因子蛋 陈明伟;倪磊;赵小革
白表达抑制作用的研究
1.68%
40 血管内皮细胞药理与临床
陈临溪;秦旭平;黄秋 林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12.12
1.51%
41 郭维琴临证精华
郭维琴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06.08
1.48%
42 肿瘤内科治疗学 新理论 新观点 新技术 秦凤展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04.02
1.45%
43 中药抗肿瘤现代研究技术与进展
戈伟;伍钢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03.09
孙燕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07.06
胥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4.05
冯敏;沈建;邬娃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 2008.04
韩明勇
济南:济南出版社 , 2008.08
姜文奇;张晓实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2006.04
何晓顺;焦兴元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12.09
吴沛宏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5.04
王义善;于学勇;许刚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2.09
张覃沐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 1999.04
吴旻…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9.03
中药调节肿瘤血管新生现状
中药调节肿瘤血管新生现状肿瘤的生长转移依赖于血管新生,中医古籍记载有“行气通脉”“补气活血”“脉者血之府”等理论,为中药调节肿瘤血管新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中药调节肿瘤血管新生已经成为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标签:中药;调节;肿瘤;血管新生血管新生是指在原有血管结构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粘附和形成管腔样结构,最终形成功能性新血管的过程。
血管新生不仅参与机体正常发育、生殖和组织修复等生理过程,同时参与多种病理过程,如肿瘤复发转移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1]。
早在1971年,Folkman[2]教授提出可通过阻断肿瘤新生血管来抑制瘤体生长及转移,而肿瘤血管新生受诸多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调控。
研究发现,中药具有调节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目前已经广泛开展了中药调节肿瘤血管新生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中医对血管新生认识中医理论认为,经主气,络主血,气血相生,血脉同源,血管新生与祖国医学祛瘀生络思想颇为相似。
祛瘀生络者,祛瘀生新可以生络脉也,该思想立法于《内经》,其萌芽可追溯至秦汉时代,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有云:“疾出以攻盛血,而复其真气”。
祛瘀生新既是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相当于血液系统的新陈代谢,又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有瘀血去,新血才生。
中医学在历代文献均有“生脉”“生血”“生肌”等方面的论述,有不少关于“气血互根,脉为血之府”“行气通脉”“活血化瘀”等理论,为中药调节血管新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中药与肿瘤血管新生肿瘤血管新生与血管内皮细胞和多种调控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关系密切,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迁移以及对正性与负性调节因子的调节,是目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基本策略,中药具有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效应的特点,具有良好的调节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目前,中药在调节肿瘤血管新生方面已有初步认识。
2.1肝癌肝癌为血管富集性肿瘤,血管新生在其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中药能够有效干扰肿瘤与其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断肿瘤血管新生,为治疗肝癌提供新的希望。
人参多糖在制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药物中的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人参多糖在制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药物中的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魏聪,赵韶华,姚兵,常丽萍,葛兰,徐蓓
申请号:CN201610850189.2
申请日:20160926
公开号:CN107865886B
公开日:
2022021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参多糖在制备保护内皮细胞的药物中的应用,实验证实通过致癌化学物质和/或机械损伤对内皮细胞进行处理后,该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上调一氧化氮(NO)分泌,减少内皮素‑1(ET‑1)表达,改善内皮细胞分泌功能。
进一步发现,D900能够逆转内皮诱导的肿瘤细胞刺激,比如通过降低内皮细胞中致癌物质的诱导活化。
故可以证实,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有效保护内皮细胞。
申请人: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050035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山大街238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中医药和血管的再生_常丽萍
CHANG Li-ping1,2 ,LIANG Jun-qing1 ,HAN Jian-ke1 ,ZOU Qing-lin3 ( 1. T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bei Medicine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35 Hebei,China; 2. Yiling Hospital of Hebei
中医“气血相生”、“脉者血之府也”等理论认为活 血化瘀、益气活血、行气通络等作用的中医药可能具有 促血管生成作用,这为中药促血管生成作用奠定了基 础。 1. 2. 1 活血化瘀法 《金匮要略》云: “干血不去则足 以留新血而灌溉不周。”因此,“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 ( 《血证论》) 。罗海明等[15]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丹红注 射液在血管密度上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结果表明了丹 红注射液具有明确的促血管新生作用,而且随着红花 浓度的增加,此作用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具有量效关 系,量效关系存在也进一步证实活血化瘀法具有促血 管新生作用。 1. 2. 2 益气活血法 源于《素问 ·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定其血气,各 守 其 乡,血 实 者 宜 决 之,气 虚 者 宜 掣 引 之”的论述。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 “半身 不遂,元气 亏 损 ”是 其 本 源。 提 出“元 气 既 虚,必 不 能 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气能生血,瘀血 祛则络脉通”。段惠军等[16]用芪丹液干预心肌梗死模
中医理论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血管生成的概念, 但血管概念包括在“脉、血脉、络脉”等含义中,其 中 “脉”包含解剖学较大“血管”; “络脉”则特指微血管, 为“脉”细 小 分 支 与 延 续。 早 在《内 经 》中 即 有 明 确 记 载: “夫脉者,血之府也。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 休,五十而复 大 会,阴 阳 相 贯,如 环 无 端 ”血 液 之 能 否 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取决于血与脉的状况。络脉是经 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是经脉中气血营养脏 腑组织枢纽。它从经脉别出后愈分愈多,越分越细,网 络全身,无 处 不 在。正 如 张 介 宾 所 说: “凡 人 遍 体 细 脉,即皆肌膜 之 孙 络 也 ”因 此,络 脉 与 经 脉 不 同,它 具 有一定的可分性和较强的潜在再生性。 1. 2 中医论治与血管新生
中医药治疗促进脑梗死后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促进脑梗死后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进展凌丽;方邦江【摘要】Regulatory factors related to angiogenesi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was summarized including Chinese medicinal herbs,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 and acu-point injection on angiogenesi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the recent year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es were also summarized.%通过收集近年来的相关资料,总结与脑梗死后血管新生相关的调控因子及中医药治疗,包括中药、针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疗法在脑梗死后对血管新生的作用,并对相关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452-456)【关键词】脑梗死;血管新生;中医药【作者】凌丽;方邦江【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20007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2综述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
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
缺血半暗带的缺血程度较轻,仅功能缺损,具有可逆性,故在治疗和恢复神经系统功能上有重要作用。
复方中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发展浅析
复方中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发展浅析
常丽萍;魏聪;贾振华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16(036)016
【摘要】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最近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全球三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据统计2011年全世界每3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即每天超过2150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可见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总页数】4页(P4102-4104,4105)
【作者】常丽萍;魏聪;贾振华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 050017; 河北以岭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络病学重点学科;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 050017; 河北以岭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络病学重点学科;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河北省络病重点实验室;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050017; 河北以岭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络病学重点学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
【相关文献】
1.复方中药防治鸡传染性喉气管炎试验 [J], 杜云良;张庆桥
2.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中药防治急性放射性食管炎19例 [J], 徐建林;刘杰;吕海波
3.利用复方中药防治猪支原体肺炎的对比实验 [J], 高凯翔;宋德贵;李丹;覃菁菁
4.固态发酵复方中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效果及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J], 刘春辉
5.单味及复方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J], 马猛;张志国;马晓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对血管再生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的影响研究
中医药对血管再生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的影响研究
周友龙;高剑峰;李建生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4(22)12
【摘要】目的:综述中医药对血管再生影响的研究进展。
方法:对促进血管再生及抑制血管再生文献进行分析、归纳与整理。
结论:对血管再生的基础研究较为深入,临床研究尚待加强。
中医药对血管再生具有良好运用前景,血管再生(angingenesis)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银屑病、肾小球病变、创伤愈合等病理生理及临床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中医药对血管再生的促进和抑制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就其进行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2243-2244)
【关键词】血管再生;中医药;研究进展
【作者】周友龙;高剑峰;李建生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0
【相关文献】
1.中医药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再生的思路与方法 [J], 周友龙
2.中医药对Dll4-Notch信号通路及血管再生影响的研究 [J], 何志军;姚兴璋;李盛华;赵萍;蒋振兴;
3.中医药对Dll4-Notch信号通路及血管再生影响的研究 [J], 何志军;姚兴璋;李盛华;赵萍;蒋振兴
4.中医药对血管新生促进或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J], 何建成;王利
5.联用大黄、黄芩对牙周炎SD大鼠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及对骨组织再生的促进效应研究 [J], 谷冬华;郭宁;赵晓丹;刘瑾;李昂;苟建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脉络学说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辨证论治
基于脉络学说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辨证论治
常成成;袁国强;常丽萍;魏聪;王磊;孙永辉;贾振华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24(19)3
【摘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凶险的临床表现,属脉络血管系统病研究疾病之一。
脉络学说作为指导脉络-血管系统病防治的系统理论,根据STEMI的临床特点,认为应当在分阶段治疗的同时注重整体全程论治,进而在结合辨证论治原则及循证医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以脉络学说为指导的再灌注术前及术后治疗的新干预策略及辨证论治思路,形成对本病的系统防治理念,为本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参考。
【总页数】6页(P362-367)
【作者】常成成;袁国强;常丽萍;魏聪;王磊;孙永辉;贾振华
【作者单位】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河北省中医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吴以岭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R247
【相关文献】
1.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T-proBNP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T-proBNP对比观察
2.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比较
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
特征比较4.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对比性研究5.ST段抬高指数回落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0 - 01 - 11 基金项目: 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 973 计 划 ) 资 助 项 目
( 2005CB523301) ; “十一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 作者简介: 常丽萍( 1982 - ) ,女,河北阜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络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年第 37 卷第 9 期
·1851·
中医药和血管的再生
常丽萍1,2 ,梁俊清1 ,韩建科1 ,邹庆林3
( 1.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2.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3. 66071 部队后勤处,河北 石家庄 050000)
Key words: angiogenesis;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相当于中医学“胸痹”、“卒中” 等范畴,是临床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现代医
[16] 郑敏,叶翔,江茹,等. 作用于 PTP - 1B 的益气养阴方对 II 型糖 尿病大鼠作用的初步评价 [J]. 浙江中医杂志,1998,43( 9) : 506 - 507.
[19] 齐迅,沈欣,陈马力. 降糖调[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 ( 4) : 28 - 29.
[20] 姚定国,魏佳平,倪海祥,等. 金芪降糖片改善 II 型糖尿病胰岛素 抵抗的研究[J]. 天津医药 2005,33( 5) : 296 - 298.
[17] 常风云,张建新,狄玉敏,等. 消渴康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胰 岛素敏感指数、血栓素及内皮素的影响河 [J]. 北京中医药学 报,2003,18( 3) : 1 - 4.
[18] 程海波,尚文斌,司晓晨. 胰敏胶囊对 3 种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 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影响[J].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 ( 5) : 282 - 285.
中医“气血相生”、“脉者血之府也”等理论认为活 血化瘀、益气活血、行气通络等作用的中医药可能具有 促血管生成作用,这为中药促血管生成作用奠定了基 础。 1. 2. 1 活血化瘀法 《金匮要略》云: “干血不去则足 以留新血而灌溉不周。”因此,“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 ( 《血证论》) 。罗海明等[15]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丹红注 射液在血管密度上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结果表明了丹 红注射液具有明确的促血管新生作用,而且随着红花 浓度的增加,此作用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具有量效关 系,量效关系存在也进一步证实活血化瘀法具有促血 管新生作用。 1. 2. 2 益气活血法 源于《素问 ·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定其血气,各 守 其 乡,血 实 者 宜 决 之,气 虚 者 宜 掣 引 之”的论述。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 “半身 不遂,元气 亏 损 ”是 其 本 源。 提 出“元 气 既 虚,必 不 能 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气能生血,瘀血 祛则络脉通”。段惠军等[16]用芪丹液干预心肌梗死模
·1852·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年第 37 卷第 9 期
学多采用溶栓、抗凝、扩容等手段治疗,但都无确切疗 效。因此,从促血管新生角度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成为现代研究的热点之一。
血管新生是指在原有血管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 胞增殖、游走、芽生、血管分裂及分支而形成新的毛细 血管 网,使 其 功 能 与 局 部 的 需 要 相 适 应 的 生 物 学 过 程[1]。通常可以划 分 为 生 理 性 血 管 新 生、病 理 性 血 管 新生和人为性血管新生即治疗性血管新生。生理条件 下除了胚胎时期,血管新生是很少见的。血管新生多 见于病理状 态 下,如 在 肿 瘤 生 长、糖 尿 病 视 网 膜 病 变 中,这种病理性血管新生就需要进行抑制。但是,如果 由于某些原因而使器官、组织陷入缺血状态,那么在治 疗上就需要我们促进血管新生,通常见于组织损伤的 修复过程中,如 创 伤、缺 血、炎 性 反 应、伤 口 愈 合 等[2]。 治疗性血管新生就是人为地应用药物,给予外源性血 管生长因子或其他治疗手段诱导缺血周围组织血管新 生和侧支循环形成,以改善血液供应,缩小梗死灶为目 的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当机体不足以代偿动脉狭窄 或闭塞后所导致的血流大量减少时,治疗性血管新生 便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1 中医理论指导的血管新生 1. 1 中医理论探讨
摘 要: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是指心脑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近年来促血管新生作为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新的治疗策略而备受重视,该文主要对近几年来促血管新生的中医药研究概况进行总结,为临床实践 提供指导依据。
关键词: 血管新生; 中医药;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0) 09 - 1851 - 03
中医理论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血管生成的概念, 但血管概念包括在“脉、血脉、络脉”等含义中,其 中 “脉”包含解剖学较大“血管”; “络脉”则特指微血管, 为“脉”细 小 分 支 与 延 续。 早 在《内 经 》中 即 有 明 确 记 载: “夫脉者,血之府也。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 休,五十而复 大 会,阴 阳 相 贯,如 环 无 端 ”血 液 之 能 否 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取决于血与脉的状况。络脉是经 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是经脉中气血营养脏 腑组织枢纽。它从经脉别出后愈分愈多,越分越细,网 络全身,无 处 不 在。正 如 张 介 宾 所 说: “凡 人 遍 体 细 脉,即皆肌膜 之 孙 络 也 ”因 此,络 脉 与 经 脉 不 同,它 具 有一定的可分性和较强的潜在再生性。 1. 2 中医论治与血管新生
Chinese Medicine and Angiogenesis
CHANG Li-ping1,2 ,LIANG Jun-qing1 ,HAN Jian-ke1 ,ZOU Qing-lin3 ( 1. T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bei Medicine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35 Hebei,China; 2. Yiling Hospital of Hebei
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
影响 [J].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 3) : 139 - 144. [25] 李建生,郑士荣. 糖肾安对糖尿病肾脏高滤过因素影响的实验研
究 [J].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 1) : 43 - 45. [26] 胡觉民,张仲一,阎金海. 降糖颐寿饮降糖降脂及抗衰老实验研
[21] 谢梅林,朱路佳,陆群,等. 消渴平降血糖作用研究 [J]. 中成药, 1996,18( 10) : 28 - 32.
[22] 苗明三,任周新,王凤杰,等. 芪蓉降糖冲剂对小鼠降糖作用的研 究 [J]. 河南中医药学刊,1996,11( 3) : 28 - 29.
[23] 王国栋. 黄丹冲剂对肥胖糖尿病大鼠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J]. 河 南中医药学刊,1997,12( 5) : 13 - 14.
Medic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91 Hebei,China; 3. 66071Force Logistics Department,Shijiazhuang 050000 Hebei,China)
Abstract: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s the blood supply to heart and brain barrier,ischemia and hypoxia caused by a series of clinical syndrome. And In recent years,promoting angiogenesis in ischemic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s a new treatment strategy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is paper,from recent years to promote angiogene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will be summarized,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型,结果发现 7 天、14 天芪丹大、中剂量 毛 细 血 管 密 度、血管 生 长 因 子 ( VEGF ) 及 成 纤 维 细 胞 生 长 因 子 ( bFGF) mRNA 表达均高于模型组,且 bFGFmRNA 条 带随时间的延长表达不变,表明了芪丹液能够持续上 调促血管新生因子 VEGF、bFGF 基因与蛋白的表达, 提高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促进心肌侧支循环的建 立。刘克强等[17] 也证明益气活血中药可明显改善心 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缩小梗死面积、促进梗死周边区血 管新生。 1. 2. 3 温阳益心法 温阳益心方由生晒参、桂枝、薤 白、清夏、赤芍、川芎等组成,具有大补心阳、活血化瘀 等功效。《东垣十书》曰: “凡 人 年 逾 四 旬,气 衰 之 际 ……多有此疾壮年之时无有也。”《内经》有述“正气存 内,邪不可 干 ”,因 此 治 疗 中 宜“以 补 为 通”,“扶 养 心 气,和通血脉”。冯玲等[18] 使用温阳益心方显著减少 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梗死边缘区血管面密度显著增加, 其作用随药物剂量增加而有加强趋势。因此,温阳益 心方具有促进心肌缺血区血管生成的作用,并通过此 作用保护缺血心肌,从而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1. 2. 4 通络生络法 络病理论认为“中风病”病变部 位在脑之络脉。由于络体较细、分支众多、分布广泛, 决定了络脉中气血运行缓慢、面状弥散。各种内外病 因导致络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出现络气 郁滞( 或虚滞) 、络脉瘀阻等病机变化。杨业新等[20]研 究显示通心络能够通过促进 VEGF 大量表达而保护脑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防止毛细血管消失,促毛细血管新 生,从而具有脑保护功能。 2 促血管新生的中药研究 2. 1 葛根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