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影评
推手英语影评
Although much of “Pushing Hands” is surprisingly lighthearted and sometimes quite funny in the early going ons (Martha’s real estate friend, we learn, was a Maoist who converted to Capitalist), it does get a bit deep and melodramatic toward the end (Mr. Chu ends up in jail!). The sequence where Mr. Chu finds himself working as a dishwasher in a Chinatown restaurant is both heartbreaking and satisfying. In it, Mr. Chu refuses to leave the restaurant after he’s been fired for being a slow worker, and what follows is one man’s titanic struggle to reclaim his self-respect against the world. It’s probably the movie’s best sequence, followed by a tearjerker inside a city jail between father and son.
《2024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范文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篇一一、引言电影《推手》以其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主题,成功地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冲突与融合。
这部电影以跨文化家庭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黄师傅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对电影中的文化冲突进行分析。
二、电影背景与主要情节《推手》以黄师傅一家在美国的生活为主线,通过描述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以及与当地社会的交往,展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电影中,黄师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美国社会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矛盾。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分析1. 价值观的冲突电影中,黄师傅坚持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等。
然而,在美国社会中,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被高度重视。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黄师傅与美国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黄师傅在公园练习太极拳时被误解为挑衅,以及他在超市购物时因坚持排队而被嘲笑等情节,都反映了两种价值观的冲突。
2. 沟通方式的冲突中国和美国的沟通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和面子,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而美国人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性。
在电影中,黄师傅一家与美国邻居的交往过程中,由于沟通方式的差异,产生了许多误解和矛盾。
例如,黄师傅的妻子在面对邻居的挑衅时,选择了忍让和回避,而这种方式在美国社会可能被视为软弱和无能。
3. 社会习俗的冲突电影中还展示了不同社会习俗之间的冲突。
例如,黄师傅在参加美国朋友的聚会时,因不了解美国社会的社交礼仪而感到困惑。
此外,在饮食、节日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导致了黄师傅在适应美国社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四、解决文化冲突的策略面对文化冲突,电影《推手》提供了一些解决策略。
首先,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是关键。
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才能避免误解和矛盾。
其次,学会沟通和交流也是解决文化冲突的重要手段。
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减少误解和矛盾,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电影推手观后感精选4篇
电影推手观后感精选4篇《推手》是一部由李安导演的作品,影片首播于1991年,虽然至今已经过去了很久,但网友们评价的热度却并不减,一起去看看吧!李安的电影题材总能把中西方差异表现得非常到位,并且将冲突不断交织从而矛盾最大化,非常有个人特色。
晓生拼命读书工作,想把父亲接到美国过几年好日子,而妻子却因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无法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喜欢开着电视节目大声唱着戏曲,而妻子却只想有地方安静地创作,而矛盾也影响到了孩子的生活,妻子与父亲的抱怨让晓生也极其两难。
从父亲的角度,儿媳不希望与他同住,做洗碗工手脚却快不起来,更是感受到世间的悲凉,老板一句要你干嘛这里又不是养老院,痛苦的表情令人难以忘怀。
总的来说,本片最大特色在于中西矛盾,并且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和美国的文化。
整体节奏缓慢而不拖沓,全篇情绪偏压抑,而与陈太太的片段则是其中缓解气氛的部分,也充分说明了朱先生的孤独。
而影片的光线也整体偏暗,色调偏冷,烘托了压抑的气氛,体现朱先生内心的悲凉情绪。
《推手》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于1991年上映是李安的处女作。
电影讲诉的是儿子晓生将退休的父亲老朱接来美国,老朱因为与儿媳语言不通而引发的家庭矛盾等一系列事件。
影片同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一样,讲述的是与家庭有关的故事。
《推手》与《喜宴》一样都存在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
《喜宴》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形式的表面层次,而《推手》讨论的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更深层次的为人处世之道。
自古以来中国人奉行的处世之道是中庸之道,旨在处世圆滑,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又不伤了和气。
而西方文化中人与人相处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向来是直来直往,从不遮掩的。
那么当代表着两种文化的老朱与玛莎同处于同一屋檐下时,文化的碰撞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影片里有很多地方表现出了老朱与玛莎的不同以及不相容。
开头的长达五分钟的无声画面极好的表现出两人生活的不同,以及中间出现多次的一种框架式构图:从房子外面拍摄,老朱与玛莎分别处在不同的房间。
推手影评
推手影评推手影评(一)《推手》以一位从小练习太极拳的朱老先生被在美国当电脑工程师的儿子从中国内地接到美国后,与美国媳妇玛莎在语言,生活方式上的矛盾为主题,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鸿沟,以及由这条鸿沟生出的代沟,洋媳妇与老公公在饮食上的种种不同,在辅导小孩上的种种不同,最终矛盾激化,老人被迫搬出去,但谁又能保证矛盾会因逃避而淡化,那又该如何做呢?是开陈布公的谈一谈,还是选择继续逃避。
正如影片中最后的画面,朱先生问陈太太:“你现在想去哪儿?”正是对这种选择的一种疑问。
我们非要靠逃避才能解决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与矛盾吗?首先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享的全部产品,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作为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它明显具有封闭性及开放性。
开放性和封闭性是辩证统一的,过分注重开放性会导致思想混乱,而只强调封闭性却又易形成种族中心主义。
这种主义有一种倾向,即以自己的文化衡量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其他文化优越,这种价值观固然对社会发展的稳定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却易忽视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而自己的文化难以继续发展,最后痛失发展良机。
其实人类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种文化只有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及社会背景下才能被理解,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其他文化是片面落后的观点会妨碍人类间文化交流的,也是极为错误的。
片中儿媳对公公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武断的以本民族的蓝色文明评价了公公的黄色文明,比如认为公公太老土,侵占她的个人空间等等。
而公公也对媳妇充满了不解。
每天吃得少,跑步时还要打拳,搞个人创作,这不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的女子形象。
其实这些价值观都是生活在不同土壤下的人民形成的,竭力反对或全盘否定明显是不理智的。
朱先生与儿媳妇也不是蛮横无理之人,只是“非我族类”影响太深了。
其次,个人社会化是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正常人都必须经历的。
每个人从襁褓出生到油枯灯灭都是在不间断的社会化中。
对于个人社会化,我个人认为,个人社会化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我与已经社会化的自我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过程。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电影《推手》是由张艺谋执导,李连杰、张曼玉主演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因跨文化冲突带来种种困难与挑战的故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该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包括语言差异、行为习惯差异和价值观冲突。
语言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推手》中,李连杰饰演的男主角陈家拳是一个盲人按摩师,他与张曼玉饰演的女主角叶风生相遇后发展出一段感情。
由于陈家拳无法看见叶风生的表情和身体语言,他只能通过听觉去感知她的情绪和意图。
这就使得两人之间的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叶风生是一个外国人,她的中文水平有限,经常需要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就使得两人在表达和理解上产生了很多困难。
行为习惯差异也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原因之一。
在《推手》中,叶风生和陈家拳的行为习惯存在较大差异。
叶风生习惯用刀叉吃饭,而陈家拳习惯用筷子。
叶风生也习惯于吻别和拥抱这样亲密的举动,而陈家拳则并不习惯这个行为。
这些差异使得两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导致他们的感情进一步受到考验。
价值观冲突也是《推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陈家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叶风生所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差异。
陈家拳坚持家庭至上的观念,认为应该尽孝道,并为此而牺牲自己的事业。
叶风生则认为个人的事业与追求幸福同样重要,她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
这些价值观差异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主要体现在语言差异、行为习惯差异和价值观冲突方面。
这些冲突使得两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存在困难,加剧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紧张程度。
影片通过展示这些跨文化冲突,使观众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难题,呼吁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李安电影《推手》影评
电影《推手》影评李安的处女作《推手》,尽管这部影片没有大经费的制作,也没有《色戒》教科书式的拍摄技巧,但无可厚非的是这部良心的剧作胜在了他的剧本和演员。
这部影片中,参演的演员并不多,但主要演员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
除此之外,剧本延伸至今的主题,一直受到人们热议的中西文化间的交流和差异的话题,是为《推手》赢来名声的更大的原因。
在影片的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身着经典蓝色中式衣裤的中国老人闲暇地在家中活动筋骨,打着太极,打着坐;而打扮时髦的美国媳妇则坐在电脑前飞快地敲打着键盘,无意识的眼神中流露出无意的不满。
尽管影片的开始,两位主人公就一同出现在“家”中,但微妙的是导演的镜头并没有让他们处在同一空间里,不同角度的构图和画面,在两人之间营造起无形的距离感,再加上近乎七分钟的无声的沉默,影片的最先开始就已经将两位主人公的距离和矛盾显现出来了,而这距离和矛盾的背后正是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朱师傅,是李安在影片中塑造的中国文化的化身。
身为北京太极拳教授的朱师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因退休而接受儿子的请求来到美国享受儿孙之福;但尽管满腹中华学问,到了异国的朱师傅也只是“文盲”般的存在。
玛莎,当代美国文化的代言人,独立、追求平等、注重隐私、享受物质是她典型形象的标签。
首先,不会英语的朱师傅与美国儿媳妇玛莎之间交流存在着难以跨越的语言障碍,语言中包含着文化,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文化的沟通;而语言作为象征符号,是“洋葱”文化最外层、最显而易见的部分,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最简单便捷的交际工具。
但就在“无声的语言”背景下李安将朱师傅与玛莎的文化冲突表现推向极致。
两人无论在饮食观、家庭观、隐私观、教育观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但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两人也因没办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想法而感到不适和烦恼,这样的“文化休克”心理一直在双方发生的冲突中有所表现。
最明显的就是,玛莎患有胃病,朱师傅试图用太极的手法为她诊治时,玛莎因为怀疑不能放松自己而导致治疗失误,病情加重,而后再当朱师傅想要帮她医治牙疼时,玛莎慌忙躲避开了。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电影《推手》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中国电影,故事发生在纽约的华人社区。
影片通过讲述三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要角色之间的交往冲突,展现出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中的主人公李安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推拿师傅。
他习惯于使用自己熟悉的传统推拿技术来治疗病人。
在纽约的华人社区,他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许多病人更倾向于接受西方的医疗方式。
当他使用传统推拿技术治疗一位癌症患者时,患者家属认为他是在耍花样,不相信这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李安在纽约华人社区的接受度降低,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困难。
李安与他的侄子金仁龙之间也存在跨文化交际冲突。
金仁龙曾在美国长大并接受美国教育,他完全融入了美国文化。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与李安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处理事情的方式上,他更加倾向于使用西方的方式。
这导致了他和李安之间的观念冲突和意见不合。
他在李安的店里安装了电视和电脑,希望吸引更多的客户,但李安认为这种商业化的做法会破坏传统的推拿氛围。
电影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美籍华人女性赵晓菁。
她在好莱坞从事演员的工作,但她在事业上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方面,她遇到了好莱坞电影中的种族歧视问题,她也被华人社区的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她希望能够通过好莱坞电影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她的家人却希望她能够嫁给一个有钱的男人,过传统的家庭生活。
这种文化冲突使得赵晓菁在个人选择上感到困惑和痛苦。
电影《推手》通过展现主要角色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和对待事物的方式不同。
这些冲突使得角色们在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和实现个人目标时面临许多困难。
电影通过这些冲突告诉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包容,我们才能在跨文化环境中实现和谐共处。
电影推手观后感
电影推手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叫《推手》的电影,感触还挺多的。
影片里朱老和儿媳玛莎之间的那种文化冲突和生活碰撞,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朱老是个打太极的高手,从北京来到美国儿子晓生的家里养老。
可这一大家子,住在一起,麻烦就来了。
先说这住的房子吧,看着是挺不错,宽敞明亮,可一家人的心思却怎么也宽敞不起来。
玛莎是个作家,成天就喜欢在屋里安静地写作。
朱老呢,爱热闹,在家里也闲不住。
玛莎觉得朱老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朱老又觉得玛莎对他爱搭不理。
这矛盾啊,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有个场景我记得特别清楚,朱老在客厅里打太极,那一招一式,有模有样。
可玛莎在一旁,被吵得根本没法静下心来写作,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难看。
朱老呢,还沉浸在自己的太极世界里,完全没察觉到玛莎的不满。
这时候,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只有朱老的动作和玛莎的呼吸声。
还有吃饭的时候,朱老习惯了中餐的丰盛和热闹,可玛莎就简单弄个沙拉,或者吃个三明治。
朱老看着那些冷冰冰的食物,一点胃口都没有。
玛莎也不理解朱老为啥对吃那么讲究。
一家人围在餐桌前,却各有各的心思,这饭吃得能香吗?朱老想和玛莎交流,可语言又不通,只能靠儿子在中间翻译。
有时候晓生翻译得也不耐烦了,朱老心里那个委屈啊。
他不明白,自己大老远跑来和儿子团聚,怎么日子过得这么别扭。
再说玛莎,她也不容易。
工作压力本来就大,家里还多了个不熟悉的老人,生活节奏全被打乱了。
她想和晓生抱怨,可又怕伤了夫妻感情。
看到这儿,我就想起了自己家的一些事儿。
我奶奶以前来城里和我们一起住,她习惯了乡下的生活方式,到了城里也是闲不住,总爱把家里的东西重新摆弄。
我妈呢,工作一天回到家,看到家里变了样,心里也会有点不舒服。
刚开始那阵子,家里的气氛也有点紧张。
不过后来,大家都慢慢理解了对方,我妈知道奶奶是闲不住,想帮忙;奶奶也知道我妈工作辛苦,需要一个整洁的环境放松。
一家人嘛,多些包容和理解,日子才能过得顺溜。
电影里的朱老最后还是离开了儿子的家,自己出去住了。
电影《推手》观后感
东西方文化中老人问题的差异李安的电影《推手》讲述的是东西方文化差异。
朱晓生定居在美国,并和美国妻子玛莎育有一子,按照中国的传统,朱晓生为了尽孝道,把在北京的77岁的父亲接到美国共享天伦。
朱父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要素:太极、书法、围棋、京剧。
导演把他塑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朱晓生的妻子玛莎则代表着美国文化。
两种文化的代表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必然是矛盾重重。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加上年龄、语言、生活习惯的差异,使老朱根本无法和儿媳妇共处。
影片从最基本的饮食到对后代的教育观念,都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另外,两种文化中,人的人生态度也是大相径庭的。
(当玛莎为自己的作品没有被发表而沮丧时,老朱则说:“人生过眼烟云,最终还是一死!”表现一种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
)这些矛盾都是电影向前推进的线索,而贯穿整个电影的主线则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老人问题。
衰老是给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
人们惧怕衰老,是因为它预示着个体价值流逝和死亡。
电影就怎么思考老人问题来了一个东西方文化大碰撞。
影片既表现了东西方文化中年轻人对老人问题看法的差异,而且也隐性的向观众描述了两种文化中,老人对衰老的不同思维方式。
朱晓生说:“父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这句话就表明了中国人对待老人的观点。
“养儿为防老”,这句俗语更是道出了问题的本质。
我认为这和中国是个集体主义盛行的社会有关。
子女作为父母的“依附品”,由父母抚养成人。
许多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人生目标放到子女身上,甚至把子女当做是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
等到父母老去,年迈的双亲转变成子女的“依附品”,由子女赡养,这是天经地义。
但是在个人主义统治下的美国,情况就完全相反了。
美国父母不会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的附属品,而是把其看做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这在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上就可以看出来,对子女,他们会一直强调独立自主,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当子女成人以后,就完全和父母分离开来了。
玛莎说:“你父亲这样跟着我们,迟早会吃垮我们的!”,这就很明显的展示出了西方文化中把老人看做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观点了。
《2024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范文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篇一一、引言电影《推手》以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展示的文化冲突而著称,深入揭示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详细分析该电影中的文化冲突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电影中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以及交际策略的分析,进一步理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二、电影《推手》概述《推手》是一部以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家庭矛盾和冲突。
电影中,主人公是一位退休的太极拳大师,在美国与家人共同生活,却因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与家人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三、电影中的文化冲突分析1. 文化差异在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方面。
例如,主人公在家庭中坚持传统的中国礼仪和价值观,而家人则更倾向于接受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双方在沟通中的误解和矛盾。
2. 价值观冲突电影中,东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家庭观念、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等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十分重要,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导致了双方在处理家庭矛盾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
3. 交际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策略的选择对减少文化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中,双方在沟通中往往因为缺乏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而采取消极的交际策略,如回避、沉默或直接反驳等。
这些策略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冲突。
四、跨文化交际角度下的文化冲突分析1. 缺乏文化意识和理解电影中,双方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往往缺乏足够的文化意识和理解。
这导致他们在沟通中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进而引发矛盾和冲突。
2. 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的沟通技巧对于减少误解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中,双方在沟通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和反馈等。
这使得他们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冲突。
五、解决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策略1. 提高文化意识和理解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双方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和理解。
推手影评
影评《推手》影片《推手》堪称现代家庭的经典之作。
它反映了中美历史文化差异,糅合了许多现代元素,能生动再现现代人在家庭伦理。
家庭生活上的做法和观念,是部纪实主义作品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教育意义。
这部影片主要以已经70多岁,喜欢练习太极拳的朱老先生被在美国当工程师的儿子朱晓生从中国内地接到美国安度晚年,而后以他与美国媳妇玛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展开来。
人人都说美国好,我看不见得。
朱老先生到美国后生活很不习惯,儿子晓生工作很忙,呆在家的时间很短,而老人与儿媳玛莎又因言语不通缺乏交流,加之生活方式不同不能相互适应对方,老人每天寡言少语,常练太极推手,听京剧唱歌,练练书法来消遣剩余时光,排解心中的压抑之情。
翁媳两人的生活观念不同,在家写作的玛莎感觉受到了干扰,便换上运动装去跑步。
由于两人交流困难,老人并未察觉到儿媳的不满。
老人又打开电视机看,电视中老两口在巴叽吧叽地吃饭,接连换了两张碟子也觉得没什么意思,玛莎走过来调低音量,让老人带着耳机听,老人索性关掉了电视去打坐静休。
这时玛莎的朋友琳达穿着西装翩翩风度的走来与玛莎交谈,麻纱向朋友倾诉了对老人的不满与委屈。
晚上,老人下厨炒菜,小孙子杰米放学回来向爷爷打招呼问好。
老人私下与晓生诉说在美国的不适应。
杰米洗澡时调皮的跑出来,玛莎正要把儿子带回去洗澡,爷爷一把抱起,气氛弄得很尴尬。
吃饭时,杰米很快放下碗去看电视卡通,老朱与儿媳争着与晓生说话,晓生感到为难,闹得大家都不愉快。
老人在洗碗时见晓生进来便把碗交给他,自己出去抽根烟。
望着空中明月,老人感到一丝孤单寂寞涌上心头。
在孙子学中文的时段,老人显得十分高兴,亲自教孙子,并给他讲老北京时的倒句;‘东西接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
’晚上老人在梦境中还重复着白天是教孙子学汉语时的情形,晓生半夜起发现妻子还未睡,正在电脑下写书,他知道妻子心情不好,便给妻子拿来些点心充饥。
妻子向他抱怨他父亲在的这些日子里,没能写出什么书。
晓生讲出自己的苦衷希望妻子理解他。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对家庭观念的不同理解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对家庭观念的不同理解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但都承认人们是作为社会的一员而获得的。
交流使人们沟通,而文化使他们分开。
几千年来,家庭是中国社会组织的中心,中国家庭长期以来如同组织严密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均从中利用各自的资源来满足心理、社交与物质上的需要。
传统上,当父辈老迈,便由年轻一代赡养。
年轻一代有义务尊重,顺从,提升父母与祖先的公共声望,生育男性继承人传宗接代,与父母一起生活,不论他们是健康还是抱恙都细心照顾。
但是当中西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中国人这种传统家庭观念与西方人的观念之间的矛盾便会凸现出来。
《推手》这部电影是李安的处女作,它借由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的传承与后天的西方生活习惯的碰撞,来揭示文化冲突带来的亲情问题。
老朱的儿子晓生在美国打拼多年,为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家,同时也是怕父亲年老退休后孤独,便决定把老人接来过几年好日子。
来美后,老朱赋闲在家,无事可干,每天只好打太极、听京剧、练书法,无意中打搅了作家儿媳玛莎的清净。
老朱与儿媳间的冲突越来越多,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教育下一代孙子,都存在很大的观念上的差异。
经历一系列事后,儿子晓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决定的正确性,他甚至想到要把老朱送往老人公寓。
晓生维护自己新建的这个家的安宁的同时,也背叛了父亲和传统伦理的孝道。
后来老朱执意独立生活,寓居唐人街公寓,中国式的家庭理想在美利坚的环境下不得不做出最后的妥协。
中国父亲与美国媳妇在语言、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反映了众多移民美国的中国家庭所共同面临的文化隔阂问题,下面从不同侧面就电影中主人公对家庭这一概念的东西方不同理解进行一一解读。
家庭空间。
“家”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是寻求安定与庇护的地方。
在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里,四代同堂是人生幸福之一,这意味着共享空间和一起活动。
于是老朱在与美国媳妇共处一室的时候,安然地打太极、练书法、听京剧、煮中国式的饭菜。
他在这样的空间里悠然自得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享受三代同堂带给他的幸福,却完全没有考虑到玛莎的感受。
电影推手观后感
电影推手观后感前几天看了李安导演的《电影推手》,感触还真不少。
影片里的老朱,从北京被接到美国和儿子一家一起生活,本以为是去享受天伦之乐,可谁能想到,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精彩”。
老朱是个太极拳高手,到了美国,儿子朱晓生白天上班,家里就剩下他和洋媳妇玛莎。
这两个人,那真是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玛莎是个作家,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对着电脑敲敲打打,老朱呢,闲不住,在家里不是打打太极,就是做做饭。
先说这做饭吧,老朱那可是尽心尽力,按照咱中国人的习惯,顿顿都是精心准备。
可玛莎不习惯啊,她就喜欢吃个沙拉,喝杯咖啡,简单对付一下。
有一次,老朱做了一大桌子菜,满心欢喜地等着大家一起吃。
结果玛莎从房间出来,看了一眼,说了句“我不饿”,扭头又回房间了。
老朱那个失落哟,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就没了。
他心里肯定在想:“我这忙活了半天,咋就不领情呢?”还有玛莎的工作,老朱也搞不明白。
他看着玛莎整天坐在电脑前,也不知道在干啥,就好奇地问儿子。
儿子跟他解释说是在写作,老朱还是一脸懵,这在电脑上敲敲打打就能挣钱?他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再说说老朱打太极。
他在院子里那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可在玛莎眼里,估计就是莫名其妙地比划。
有一回,玛莎在院子里晒太阳,老朱在旁边打太极,不小心碰到了玛莎,玛莎一下子就火了,觉得老朱打扰了她的清静。
老朱也委屈啊,他不过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这家里的气氛,因为这些小事儿,变得越来越紧张。
老朱和玛莎之间的矛盾,就像一个不断充气的气球,随时都可能爆炸。
儿子朱晓生夹在中间,那是左右为难。
他既想孝顺父亲,让父亲在美国安享晚年,又不想委屈了妻子。
他试图调和两人的关系,可每次都是越弄越糟。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家人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是文化的差异?还是沟通的不畅?也许都有吧。
老朱在国内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到了美国,却感觉自己格格不入。
他的太极,他的厨艺,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似乎都失去了价值。
他想融入这个新的家庭,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
推手电影观后感500字
推手电影观后感500字《推手》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经典电影,讲述了一个聋哑人和一个大学生的故事。
该片上映至今已有多年,也是中国电影的一部经典之作。
在观看《推手》后,我深深被其情节、表演和主题所打动,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首先,我要说的是《推手》的情节。
影片主要围绕着聋哑人孙少平和大学生钱立志之间的友谊展开。
孙少平是一个聋哑人,在生活的荒芜中经历了种种困境,但他始终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而钱立志则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大学生,他从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当推手,希望通过帮助孙少平,实现自己成为人类推动发展的梦想。
两位主角之间的友谊在相互帮助中渐渐加深,跨越了聋哑和听力的障碍,以及城市和农村的差异。
这样的情节设置让我在观影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深刻体会到了友谊的力量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所带来的改变。
其次,影片的表演也是《推手》的优点之一。
影片中,黄渤饰演的聋哑人孙少平在没有任何台词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完美地展现了一个聋哑人的内心世界。
大家都知道,黄渤是一位出色的演员,他通过精湛的表演功底,成功地将孙少平这个角色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到一个聋哑人的生活以及内心的坚韧和乐观。
而徐帆则饰演了孙少平的妻子,她用细腻的表演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的强大和勇敢,在这样的表演中,观众可以感受到演员们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真情实感。
此外,《推手》的主题也让我深思。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聋哑人的努力和城乡之间的差异,引发人们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思考。
聋哑人孙少平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他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而钱立志则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改变了孙少平和全村人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给予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无论他们的背景如何,都应该被尊重和重视。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与进步。
在观看《推手》后,我深深被故事所感动,也对整个片子的制作印象深刻。
情节引人入胜,表演出色,主题深刻,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电影推手观后感
电影推手观后感之前偶然的机会看了李安导演的《电影推手》,看完之后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影片里朱老和玛莎这一老一少共处一个屋檐下的日子,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朱老那一身太极拳功夫,在国内那可是备受尊崇,到了美国儿子家里,却像是被困在了一个无形的笼子里。
玛莎呢,一个美国作家,整天对着电脑敲敲打打,寻求着自己的创作灵感。
这俩人,一个是慢悠悠的东方传统,一个是急匆匆的西方现代,碰撞出的火花可不小。
就说吃饭这事儿吧。
朱老习惯了中式的饮食,什么热汤热饭,那才叫舒坦。
可玛莎呢,经常就是一杯冷牛奶、几块面包就对付过去了。
有一回,朱老精心做了一桌丰盛的中餐,满心欢喜地等着大家品尝。
结果玛莎看了一眼,面露难色,勉强吃了几口就回房间继续工作了。
朱老那失落的眼神,真让人心疼。
他不明白,自己的拿手好菜怎么就不受欢迎呢?还有朱老在院子里打太极的场景,那叫一个投入。
一招一式,都透着他多年的功力和对太极的热爱。
可在玛莎眼里,这慢悠悠的动作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她不理解为什么朱老不能像她一样,把时间都用在“有用”的事情上。
而朱老呢,也瞧不上玛莎整天坐在电脑前,忙得晕头转向却不知道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记得有一次,家里的烤箱坏了。
玛莎急得不行,打电话叫人来修,可等了好久都没人来。
朱老在旁边看着,心里暗笑她这点小事都搞不定。
最后,朱老亲自出马,三两下就把烤箱修好了。
玛莎惊讶得合不拢嘴,可嘴上还是不肯认输,嘟囔着说这只是运气好。
朱老也不生气,只是笑笑,那笑容里既有得意,也有一丝无奈。
再说说朱老和儿子晓生之间的关系。
晓生在美国打拼多年,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稳定的工作。
他想让父亲来享享清福,可没想到会出现这么多的矛盾和问题。
他夹在父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
有时候,他想劝劝父亲改变一下生活习惯,适应美国的生活;有时候,他又想让妻子多包容一些,尊重父亲的传统。
可往往事与愿违,两边都不讨好。
有一次,晓生下班回到家,看到父亲和妻子又在冷战,家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1. 引言1.1 电影《推手》简介电影《推手》是一部由导演李安执导,梁朝偉、张艾嘉、王庆祥等主演的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传统医生于洛杉矶生活的故事。
主人公陈清寒虽然年老体弱,但却因为一次偶然的事件,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推手,受到了周围人的尊重和关注。
在他的职场和家庭中,由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碰撞,导致了各种跨文化交际冲突。
这些冲突体现在语言和身体语言的误解、家庭和职场的文化差异、宗教和传统价值观的冲突等方面。
电影通过展现这些冲突,引发了观众对于跨文化交际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主人公陈清寒在这些冲突中的表现,观众也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如何有效处理跨文化冲突的启示。
电影《推手》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重要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正文2.1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在电影《推手》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是一大主题。
影片中,主人公李唯在美国遇到了许多与自己中国文化背景不同的挑战。
一方面,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追求个人目标和幸福;而东方文化则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追求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这种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导致了许多冲突和误解:比如李唯在美国面试时过于谦虚和谨慎,被误解为缺乏自信;又比如他在与美国人交流时,慢条斯理的思考方式被认为是拖延和不负责任。
这种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对待权威和领导方式上。
在美国,员工和领导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开放,员工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而在中国,员工通常会更加尊重领导,遵从领导的指示。
这种差异导致了李唯在美国与公司上层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和冲突,他往往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决策。
电影《推手》通过展现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碰撞,揭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困难。
这种文化冲突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上。
要想有效处理跨文化冲突,就需要加深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和习惯,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沟通,寻找共同点和协调解决方案。
《推手》影评
《推手》这部作品少了许多商业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李安能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引渡至社会问题,告诉人们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合谐,社会才会和谐。
这部影片诉说了在美国的一所大房子住着一个因退休而来美国一个月的太极大师朱老,他的儿子朱晓生,以及他的儿媳玛莎,孙子杰米一起生活的故事,朱老在美国的生活很寂寞,因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关系,所以他和玛莎难以和谐相处,最后朱老离家出走,在这个普通家庭里,朱老经历了许多事,通过这些事让朱老明白了许多道理,懂得了自己怎么在美国生活,怎样适应新的环境。
玛莎与朱老的相处非常的生疏,两个不同年龄,不同成长背影,不同文化的两个人,在交流又相当困难的情况下。
同住一屋檐下,凑出了极不谐调的油、盐、财、米交响乐!玛莎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她需要一个极其安静的生存环境,而朱老喜欢太极,又看不惯朱老在家比手划足的,家庭矛盾由此拉开。
在这些矛盾中,玛莎找不到一点创作激情。
李安在片中用了一组镜头,画面中,近镜是朱老在打“太极”远镜玛莎在“写作,以及近镜玛莎在“写作”远镜是朱老在打“太极”,用这样的的手法告诉观众,她们的文化背景的不协调。
在饮方面,导演又用了全家一起用餐的镜头,反映他们的生存背景的不同,中国人喜欢“油腻”的食品,而美国人在饮食中喜欢“清淡”,朱老对玛莎不吃肉,很不理解,朱老给孙子杰米夹肉,玛莎表再出很担心的表情,很怕那肉吃进了杰米的肚子里,这使朱老感到很受委屈。
玛莎看到朱老夹着大块肥肉津津有味的吃着,玛莎的表情是“不可思义”。
但是,通过这种磕磕碰碰,玛莎慢慢通过朱老了解了中国人,理解了朱老的生活习惯。
在影片的后面部分,玛莎也学着中国人炸春卷吃,学习太极推手,……。
由于对朱老的了解。
玛莎找到了写作的激情,在写作上有了新的突破,有了成就。
由此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只有在相互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和谐相处。
朱晓生和朱老相处,也存在两代人的代沟,这种代沟让晓生与父亲的亲密关系恶化,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充满抱怨,晓生经常夹在父亲与妻子中间不知所处,有片中有一场用餐的戏,在吃饭的玛莎与父亲同时向晓生说话,晓生不知听谁的,晓生忍无可忍叫他们都闭嘴,但晓生还是担心父亲生气,马上给父亲解释道“怕菜凉了”,意思是叫他快吃饭,却没向玛莎说什么,此时的晓生心中的感情天平还是偏向于朱老。
《2024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范文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篇一一、引言电影《推手》作为一部经典的中美文化冲突影片,不仅成功地刻画了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的人性纠葛,更是透过电影镜头深刻展示了跨文化交际中难以避免的文化冲突。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电影中展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背后原因,并探讨其对于现代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二、电影《推手》背景简介《推手》以一个中国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老严在美国的生活经历。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成员如何面对彼此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分析1. 语言沟通障碍电影中,老严与美国人的语言沟通障碍是文化冲突的直接体现。
老严的中文表达方式和习惯思维让美国人不解,而他们直截了当的沟通方式也让老严感到困惑。
这种语言沟通障碍导致了双方误解和矛盾的产生。
2. 价值观差异电影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是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
老严坚持家庭观念、尊重长辈、重视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而美国则更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
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处理问题时产生分歧。
3. 生活方式与习惯在生活方式与习惯方面,中美之间的差异也导致了文化冲突。
例如,老严坚持早起锻炼、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而美国人则可能更加注重娱乐和社交活动。
这些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得双方难以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
四、电影中的文化冲突表现及影响1. 家庭矛盾激化电影中,老严与美国儿媳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双方都难以理解和接受对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破裂。
2. 社会影响电影通过展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引发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它提醒我们,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促进和谐共处。
五、对现代跨文化交际的启示1. 增强跨文化意识现代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增强跨文化意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手》影评
汉语1003 15 蒋丽敏《推手》是台湾导演李安拍摄的一部家庭题材的影片,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一篇。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喜剧,而我却觉得这是一部不是喜剧的“喜剧”。
该片讲述了一个初到美国想与儿子安度晚年的老人在美国的辛酸历程。
通过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故事,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探讨了众多移民美国的中国家庭所共同面临的文化隔阂问题。
该片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父辈与我们这一代人的差距以及情感危机。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类也在不断地进步,但随着这种发展与进步,有些事物却像一道无可逾越的鸿沟般,横亘在两代人中间,让我们与长辈渐行渐远。
一位从小练习太极拳的朱老先生被在美国当电脑工程师的儿子从中国内地接到美国后,与美国媳妇玛莎在语言、生活方式上产生诸多矛盾,老父的固执,儿子的忙碌,媳妇的洋观念三者格格不入,凑在一个屋檐下,就成就了一个国际家庭的独特故事,应验了一句古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片中的老父朱老先生严而不威,年老孤独,原本想在儿子的家中安度晚年,畅享天伦之乐,却不料不仅在儿子的新家略显多余,还成为儿子和儿媳争执的导火索。
文化差异竟
然可以让翁媳彼此难以相容:媳妇写书,父亲听戏,媳妇无法忍受而送父耳机;父亲和媳妇划分时间轮流教育小孩;吃饭插嘴矛盾;至父亲将媳逼出胃伤送院,终于矛盾激化。
其间种种看似父媳明争,实乃中美文化差异。
“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家!”在家庭矛盾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朱老先生终于决定留书出走,他走的这么悄无声息,没有惊动任何一个人。
或许这也是一种绝望,在努力融入儿子的家庭却未果之后,这个年逾七十的老人终于决定放弃了,他要用自己的忍让与退步成全儿子一个和美而平静的家庭。
成全自己的儿子,只要儿子幸福一切都好,这又是中国的典型的爱子之心。
或许只有中国的父母会为孩子操心一辈子,从出生到自己死去,孩子始终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孩子,他们可以抛弃一切。
片中的儿子留学海外,娇妻、爱子、老父,关系处理好本可乐融融,谁奈事不遂人愿。
妻子和老父亲有着无法消除的隔阂,而他作为家中的中坚力量,上班之余还要忍受家中矛盾,郁闷情绪日积月累,终于因“父亲出走”达到质的飞跃,砸烂厨房,喝的烂醉。
可他最终作出的决定还是让人痛心的:他竟然决定要送走自己的老父亲!虽然最后因父亲生病而未付诸行动。
我为老人不平,这样的儿子很让人失望:父亲为了他而放弃保护自己的妻子,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他拉
扯大,最后儿子学业有成,组建了一个新福美满的家庭,而他却要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即将被自己的儿子“驱逐出境”!尽管最后儿子醒悟了,父子相见于狱中,儿子满眼含泪地说:“在美国奋斗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让您过上几天好日子。
”并最终决定要买一所大房子接父亲同住,但那又能说明什么,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没有找到根治的良方,矛盾还会爆发,类似的悲剧还会上演。
片中的美国媳妇其实也挺可怜。
不懂中文不是她的错,不了解中国文化也不是他的错,与公公的隔阂从交流发展到情感也不是她故意的。
自己写书被打扰,原有的生活作息被打乱,量谁也会感到烦躁;而自己与丈夫原本美满的婚姻生活也因为老父亲的到来而出现争执,就连自己的儿子也要被霸占着学习中国文化,还被视为“传宗接代”的命根子,这种种都让从小就接受自由民主教育的美国阿姨难以忍受,其实也是人之常情。
最无辜的是小朋友,暴力动画片还没有看够,就尝够了长辈之间的内斗:饭桌上爷爷和妈妈争爸爸的耳朵,爷爷发内功将妈妈打到内出血送院,爸爸掀饭桌痛骂妈妈。
这一切难免会给他留下心理阴影吧?李安导演也直接让自己多愁善感的小儿子演绎这个受到心灵摧残的小朋友,既省成本,又不会害别人家的小朋友的身心健康,可谓颇有公德心。
当然,这属题外话了。
影片的最后老人还是搬出去了,虽然有点遗憾,但他和邻居老太的感情还是给人很多期待。
经过生活的风风雨雨的两个人,有着共同的话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会在一起!虽然各自都离开了自己的子女,但少了文化隔阂,或许他们会生活得更舒心。
《推手》是部发人深省的影片,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一)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现社会孝道的缺失。
众所周知,中国人向来推崇“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作为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更是主张“孝”。
想当年,李密一篇陈情表感动的不仅仅是晋武帝,更有千千万万个中国人!而时代发展至今,物质文明日益进步,却引起了精神文明的缺失和孝道的日益被遗忘!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作为灵长类的人类难道不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吗?
(二)关于中西的文化差异性,影片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
1.中西对待老人的方式不同。
中国传统的观念是“养儿防老”,年迈的父母一般都喜欢和子女同住,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而西方人独立性、自我意识很强,这就决定了成年后的子女往往和父母分开居住的情况。
2.中西饮食习惯的差异性。
这点从影视中几个餐桌上
吃饭的场景不难看出。
3.中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杰米画了一幅具有暴力色彩的连环画玛莎很高兴的赞赏他,而朱老先生则教杰米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中国传统画-水墨画。
窥一斑而知全豹,中西教育方式的差异性由此可见。
最后两个老人站在街边的画面,让人觉得些许温馨,虽然同时也免不了痛心。
其实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我们都要有交流容纳之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既不能崇洋媚外而忘本,也不能盲目封建而排他,在文化领域里固陋自封的人,也只有走进牛角而不能自拔。
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让文化不断充满活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而两代人的代沟,在生活中容易产生歧义,所以人与人之间应多些理解、多些沟通、多些宽容。
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如同太极“推手”一样应流畅与协调。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或许就是“推手”的道理:推手,推开爱!我和你,同住地球村,我们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