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与谬误社会存在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哲学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学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的世哲学的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和方马哲的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的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的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的丰富和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的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物质及其的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时间和空间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实践的本质: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的要素实践客体的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和人与实践的特征自觉能动性的实人的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的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的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实事求是功能: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和人工智能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普遍联系中的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永恒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是事物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对立统一发展的动力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和发质、量、度展的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及其规律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事物联系的环节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的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的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的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的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质和认识的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和社会实践本质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的本政治制度质和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政权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核心)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的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的功能对社会活动的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的创新功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的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的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的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性人的本质多层次性社会(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的本质系的总和)历史性和人和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及其关系的发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的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的特征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哲学思维导图
78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哲学的产生与形成
考点: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注: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哲学的指导具有两重性。
考点:哲学的作用
百舸急流的思想※※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哲学的基本派别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结构思维导图※※
80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结构思维导图※※
82
考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结构思维导图※※
84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
主要来源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来源
阶级和实践基础
无产阶级及其工人运动实践
德国古典哲学
理成分
最鲜明特征 强大生命力根源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统一的关键是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最彻底的本质属性
科学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 一定会实现 偶然: 机遇 对立统一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大量的偶然行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对立统一
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现实可能性
依据很充分(eg:让一个人登月)
有
可能性 一定能变成现实的
抽象可能性
层次性
开放性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实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运动=变化>发展
永恒发展
新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不可战胜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过程性
任何事物都要放在这个事物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去理解 现存事物都是应该灭亡的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知行合一(认为实践和认识是一个东西)→正确说法:实践和认识要统一
错误的词:知行合一/直观/滞后/先导
注解
直观→正确说法:能动:创造性再现 滞后→正确说法:认识也有超前的
先导(实践是认识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先导×)正确说法: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是事物实践的先导
感性认识:观察、看等通过五官从实践中直接获得
人的认识能力提升有一个过程认识的规律反复性和无限性无限性实践认识实践无限循环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正确的认识这里的客观性不是指客观实在意识之外而是指内容是客观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客观特性绝对性只要是真理就具有不可推翻性因为真理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认识真理一定是对真理正确的认识相对性每一个阶段时期的真理只能是近似的正确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关系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真理和谬误认识的结果真理和价值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谬误错误的认识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对立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转化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价值特性主体性主体不同价值会有所不同社会历史性历史阶段不同价值不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唯物史观人类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技个人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群众使用价值商品及其二重性价值具体劳动劳动及其二重性抽象劳动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第一课(思维导图)
第一课 追求智慧的学问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世界观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形成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具体科学与哲学
具体科学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何者为本源
存在决定思维唯物
思维决定存在唯心
有没有同一性
承认能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
否认能正确认识存在不可知论哲学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子主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考研政治,即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考试课程。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介绍是本学科目的的第一部分。
这篇文章将从思维导图的角度给你一个知识的全面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简称《马原》,共八章,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导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地图科学社会主义思维导图【温馨提示】以上图片由测绘社区用户@Ye Mo收集,仅供参考。
据说世界上有一群聪明的孩子,他们会思考。
他们有一个秘密武器——思维地图。
人们常说,美国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
那么,这种神秘的“心态”是如何传授的呢?事实上,现在美国有很多学区都在提倡教师做思维地图培训,而小绿老师所在的学区就组织了这样的专业培训。
现在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大家一个工具来分析这个有趣的逻辑训练。
在美国的小学里,经常有图形组织者和思维地图来帮助孩子们思考。
后来,在小鲁老师参加了一系列的专业思维地图培训后,我被要求制作Graphic organizer,就是帮助我通过图形来澄清事实、概念或想法。
例如,给定一个由四个圆圈组成的网络,孩子会在圆圈中填写四个答案。
给孩子一个夹有两片面包、一块肉和一片绿叶的汉堡包,孩子会在面包、肉和绿叶之间填写答案。
图形组织者是一种方法,安排文本到不同的空间与框架。
它更像是已经有了一堆书面文本,像是在填充空白,填充已经制作好的图表。
网上至少有700个图形组织者——包括KWLchart, Sandwich,Web, Spider Map等等。
而思维地图只有八个。
这八种思维导图都是有版权的。
发明这八种思维导图的人是David Hyerle博士,他发明它们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如今,美国的许多学校都会从Thinking Maps公司购买员工来培训教师。
这种培训需要授权。
这是一个不同于Graphic Organizer 的概念,它反映了一个从零开始的思考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两大总特征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的特征客观性: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主观转移普遍性:时时有联系,处处有联系每个事物都通过中介与他物联系着;同时也是他物联系的中介多样性:联系是多样的条件性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的观点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系统的整体性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新功能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将丧失原有的功能永恒发展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运动=变化→发展(上升的变化),不能说发展是无条件新旧事物的关系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百趋灭亡的东西新、旧事物的区分是否与时间的先后有关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具有新结构,适应新环境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吸收了旧的优点,增添了新内容新事物符合群众利益,受到群众拥护过程的观点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关系:对立统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方法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观的不确定的趋势关系:对立统一相互区别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事物的内部原因偶然性:外部原因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比较稳定,偶然性不稳定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起决定性偶然性起重要影响作用相互联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方法论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观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必然是规律,偶然是机遇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指事物发展腐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关系:对立统一相互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中是否有依据)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他们都是可能(现实中是否有充分依据)方法论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主义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外在)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内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关系: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相互联系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区分假象(客观但虚假)错觉(主观感觉上的错误)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维导图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对世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人们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世界观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区别具体科学是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基础,哲学提供指导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学的终结》中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物质第二;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思维可以认识存在(无不可认识之物)不可知论思维不可认识存在(神秘、不可知)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观点: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题眼:人、机器、机械、静止、孤立、片面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唯心主义主观唯心客观唯心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学概论观点: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题眼:金、木、水、火、土、阴、阳、天(天行有常)进步性:否认神创,坚持唯物,本质正确局限性:观点是猜测,无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观点:世界的本质是人的主观精神题眼:我、心、感觉、意志等代表人物:孟子、庄子、王阳明、笛卡尔、贝克莱观点: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精神题眼:道、理、绝对观念、理念、上帝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概论马思与马哲马哲产生的科学基础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否定了神创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迈耶和英国物理学家焦耳)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不是首创,历史唯物是马恩首创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但形而上学黑格尔:辩证法,但唯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设想乌托邦)圣西门、傅里叶、欧文是哲学和政经学的运用,又是落脚点;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顶端是马哲的运用与证明是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哲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和人民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哲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的历史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研知识点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唯心史观缺陷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看后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唯物史观的两大内容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物质反例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地理环境不好发展的也很好:日本,以色列人口因素的反例:中国,印度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根本)和生产关系社会意识是意识所有阶级都认为一致的与阶级无关社会意识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社科文科为谁而学(艺术也是,也阶级有关),渗透着思想的美术作品才是艺术,因此艺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理工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封建思想残余)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双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的物质性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级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式和设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经济基础)、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马思主义的杜会形态范畴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两者缺一不可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从低级到高级)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纵向(时间轴)统一性:大家的发展历程都一致,从哪采到哪去一样多样性:中国跳过资生义阶段横向(时间不变)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规律在起作用)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取决于民族利益取决于交往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现实的人及其本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思维导图)
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对于同一个东西,如果它是对的,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如果它未来可能错,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对立统一关系
方法论
只看到绝对真理:教条主义 只看到相对真理:诡辩论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有明确的界限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多维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
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 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知识性认识,评价性认识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价值评价
特点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点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对象:事物外部形态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形式:感觉,直觉,表象
对象:事物内部联系
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假说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 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 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 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章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唯物的,是由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在唯物史观中,物质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类在物质生活中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等。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观念和价值等。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相结合来改造自然、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五、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利益关系引起的社会集团。
阶级斗争是指不同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社会财富和政治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六、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一定历史时期上层建筑的核心,包括思想、观念、信仰和价值等。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组织,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七、剩余价值和剥削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者所取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剥削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使其受到剥削。
八、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是指无产阶级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的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是指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
以上是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章的内容概述。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实践。
大一毛概知识点归纳思维导图
大一毛概知识点归纳思维导图《大一毛概知识点归纳思维导图》导图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
1. 辩证唯物主义1.1.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着矛盾、运动和发展的复杂系统,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1.2.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关系。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体系。
2.1. 劳动史观历史是劳动者创造过程的结果,强调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2.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形式,强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和相互作用关系。
2.3. 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阶级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地位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群体,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导图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过渡阶段。
1.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1.1.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导,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原则,强调公有制的优越性和按劳分配的公平性。
1.2. 现代国家和人民民主专政现代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组织形式,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强调人民群众在国家和政权中的主导地位。
2.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2.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包括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等,强调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2.2.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建设,包括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等,强调政治稳定和民主法治的建设。
2.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科学文化、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建设。
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思维导图
其对国家态度的大幅修正源于马克思自己的著作体现的模糊性马克思对国家的态度并非全然消极(应用了第一种国家理论)资本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新马特征定义亦称当代马克思主义,是指尝试重新检讨或修正马克思主义古典理念但仍相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区别其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所夸的唯一真理转向黑格尔哲学,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以及理性选择理论
拒绝同意经济的首要地位或给予无产阶级特权核心热衷于解释马克思预言的失败
理解角度理论一——国家政权管理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共产党宣言》)理论二——假想式国家或有某种脱离阶级制度的“相对自主性”“可怕的寄生体”(国家将意志加诸社会之上)国家利益
传统两个阶级模式过于简单统治阶级内部存在分裂选举时民主使得统治阶级之外的利益和团体获得授权
国家利益成为各种利益,团体和阶级展开斗争的活动场所
不应离开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压迫的工具产生于阶级制度马克思的两种国家理论国家明显依靠社会存在完全依靠经济上的统治阶级国家的自主性是相对的在各冲突阶级调停,维护阶级制度的存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总结
以上两种理论均与自由主义和多元主义国家权力模式有明显差别两者强调唯有在阶级权力不平等之下方可对国家有所理解预测随着阶级对立的消失国家会“消亡”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无阶级社会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统治阶级很大程度上通过意识形态操纵而非仅靠公开强制来实现对社会的支配
霸权hegemony ——精神引导或文化控制国家在此发挥重要作用
米利班德&普兰查斯
虽修正过马的立场核心仍是工具主义,结构主义
米利班德国家精英多来自特权和有产者阶层
普兰查斯国家是为了维持其所运转的社会制度为此民主权利的扩大和福利改革代表了它服务资本主义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