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2.10•【字号】桂政办发[2014]15号•【施行日期】2014.0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4〕1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广西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4年2月10日广西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桂政发〔2013〕36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区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打好建设我区50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的基础,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以制糖企业、种植合作社等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开展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试点,通过财政支持、政策鼓励等措施,充分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蔗区开展现代化改造,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项目建设模式,加快推进糖料蔗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我区糖料蔗单产、糖分和生产效益,增强我区蔗糖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区蔗糖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2014年,建设5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基本实现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力争平均亩产达到8吨、蔗糖分达到14%以上。
三、试点范围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优势先行、示范带动”的原则,在自治区初步认定的40个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县(市、区)片区范围内,选择50万亩水源充足、地势平缓、基础设施较好、条件较为成熟的区域,开展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工作。
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应对措施舒德志(阜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阜康831500)摘要:广西是我国最大的食糖生产省份,对我国糖业安全发挥着重大作用。
为了促进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文章分析广西甘蔗和糖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广西甘蔗生产依然面临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产业链短的困境。
为此,提出要增加蔗农种植收益,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延伸产业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糖业;发展;困境;措施;广西中图分类号:S566.1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22-03-12作者简介:舒德志(1972—),女,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艺技术推广。
文章编号:2095-820X (2022)02-041引言食糖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其发展事关国计民生,与我国粮食安全息息相关。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糖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食糖进口量始终居高不下,三分之一的食糖需要进口,不断攀升的对外依存度已然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1]。
为促进我国糖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巩固糖料的生产能力,加强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
广西作为糖料蔗主产区,在糖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21年广西成品糖的产量为692.74万吨,位居全国榜首,占据全国成品糖产量的47.54%。
同时,糖业也是广西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在稳定市场价格、增加蔗农收入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广西糖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甘蔗种植的资源禀赋差,产业发展不协调,加之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市场竞争力较低[2]。
为此,2021年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做强做大广西蔗糖产业,提高广西糖业的竞争力,促进糖业高质量发展”[3]。
基于此,广西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西糖业降本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旨在进一步巩固提升广西蔗糖产业的发展,促进广西糖业优化升级,对于保障国家糖业安全和食糖供给具有深远意义。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
“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5.5亿吨,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5亿吨。
同时,果菜茶等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已建成一批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米袋子”“菜篮子”的生产基础不断夯实。
农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新建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有所改善。
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
生产集约程度不断提高。
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6%左右;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
主要产品优势带初步形成。
小麦以黄淮海为重点,水稻以东北和长江流域为重点,玉米以东北和黄淮海为重点,大豆以东北北部和黄淮海南部为重点,棉花以新疆为重点,油菜以长江流域为重点,糖料以广西、云南为重点,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布局集中的农产品优势产业带。
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
附件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二〇一五年五月目录引言 (1)一、我国糖料蔗生产形势 (2)(一)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2)(二)产区逐步向我国西南部集中 (3)(三)发展制约因素较多 (3)(四)国内产需缺口扩大 (5)(五)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冲击较大 (5)二、发展糖料蔗生产的重要意义 (6)(一)增强糖料蔗供给能力,确保食糖安全的需要 (6)(二)提升蔗糖业竞争力,确保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6)(三)提高蔗农收入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6)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7)(一)指导思想 (7)(二)基本原则 (7)(三)规划目标 (8)四、技术路线 (9)(一)提高单产水平,实现增产增收 (10)(二)强化品种选育推广,夯实发展基础 (10)(三)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实现节本增效 (10)(四)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互利互惠 (11)五、核心基地布局及产能任务 (11)(一)核心基地选定标准 (11)(二)核心基地基本情况 (12)(三)产能任务 (13)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4)(一)田间工程 (14)(二)水源及输配水工程 (15)七、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 (15)(一)重点产品与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15)(二)全程机械化应用 (16)(三)榨糖企业前处理工艺改造 (16)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与综合农艺技术推广 (16)(一)良种研发及繁育体系建设 (16)(二)综合农艺技术推广 (17)九、经济社会效益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 (17)(一)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7)(二)环境影响评价 (18)十、组织保障措施 (20)(一)地方政府负总责,充分调动县级政府积极性 (20)(二)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发展合力 (20)(三)有序引导土地流转,加快形成现代化生产方式 (21)(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21)(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21)(六)完善建管机制,强化监督考核 (22)(七)创新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22)(八)促进产业协作,完善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 (22)引言食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关于原糖仓建筑和消防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
关于原糖仓建筑和消防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杨伟红;李建业;梁贤慧【摘要】文章总结了二步法制糖厂原糖仓建筑防火分区和消防设计中设计规范与原糖仓实际使用的矛盾等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思路。
【期刊名称】《广西糖业》【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原糖;原糖仓;防火分区;消防设计【作者】杨伟红;李建业;梁贤慧【作者单位】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44.7蔗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甜味剂。
蔗糖产品是指以蔗糖为主要成分的产品,蔗糖产品种类繁多,其蔗糖成分根据种类不同,有较大区别,一般都在85%至99.8%之间。
原糖是由原糖厂(车间)生产出来的初级产品。
原糖属于蔗糖产品,但由于某些指标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一般不作为成品糖进入消费市场。
近年来,我国采用“二步法”生产工艺的糖厂逐步增加,“二步法”工艺是指原糖厂(车间)先用甘蔗原料生产出初级产品——原糖,然后将原糖运输到精炼糖厂(车间),作为精炼糖厂(车间)生产的原料,生产出精制糖产品。
精制糖作为最终产品进入消费市场。
在生产中间环节中,各国糖厂为了降低成本和减少包装材料消耗,作为初级产品的原糖已不再采用袋装包装,而普遍采用散装运输和散装堆存。
在二步法糖厂中,原糖从原糖车间生产出来后,先经过原糖输送系统输送进原糖仓进行暂存。
当精糖车间生产时,首先将原糖仓的原糖通过铲车或机械送到原糖仓旁边的回溶间,通过回溶设备将原糖加水溶解成糖浆,然后通过糖浆泵输送到精炼车间进行精糖生产。
这样原糖仓就成了连接原糖和精糖两大车间的重要建筑物,由于原糖贮存方式的特殊性,原糖仓就成为了与成品糖仓不同的构造特殊的仓库。
由于原糖仓贮存的物品为散装原糖,散装原糖的外观象黄沙一样,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为了实现机械自动堆存,设计上利用了原糖的流动性,通常在原糖仓中心顶部最高处设置原糖输送和卸料系统,卸料时,原糖从糖仓顶部自由落下,到地上后自由流动,逐步堆高,最后堆满后形成一个锥体形状。
我国糖料甘蔗叶有效处理与利用
doi :10.13570/ki.scc.2020.01.014我国糖料甘蔗叶有效处理与利用樊保宁1,游建华1,周秋惠2(1.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南宁530007;2.广西上林县木山乡农林水利综合服务中心,广西上林530511)摘要:以往每年榨季糖料蔗砍收后,在田间留下大量的蔗叶(叶梢),通常以就地焚烧的方式处理。
但近年来因污染环境已被明令禁止。
如何有效处理利用糖料蔗叶,已成为糖料甘蔗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综述了糖料蔗叶的营养成分,以及蔗叶还田、蔗叶作为饲料、栽培食用菌、生产木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和存在问题。
建议通过研究开发小型实用多用途的蔗叶粉碎机械设备,形成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为蔗农提供蔗叶粉碎还田作业服务;研发推广蔗叶回收机械,扩大利用蔗叶处理加工生产规模,形成工厂化、产业化生产,多头并进,有效处理利用糖料蔗叶,以促进蔗糖产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糖料甘蔗;蔗叶还田;饲料加工;综合利用中图分类号:S56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24(2020)01-0077-04樊保宁,游建华,周秋惠.我国糖料甘蔗叶有效处理与利用[J].中国糖料,2020,42(1):77-80.Fan Baoning,You Jianhua,Zhou Qiuhui.Effective 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ugarcane leaves in China[J].Sugar Crops of China,2020,42(1):77-80.0引言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
2017/2018年榨季,全国甘蔗种植面积120.06万hm 2。
按照甘蔗叶(含叶梢)产量为6~10t/hm 2计[1],我国的糖料甘蔗叶年产量为720万t~1200万t。
以往每年榨季甘蔗砍收后,大多将弃于蔗田的蔗叶用焚烧的方式处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甘蔗主产区各地市、县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出台了禁止焚烧蔗叶等相关规定,积极引导蔗农,多措并举开展禁止蔗叶焚烧工作。
浅谈甘蔗收获机械化除杂装置使用现状及问题分析梁玉华
浅谈甘蔗收获机械化除杂装置使用现状及问题分析梁玉华发布时间:2021-08-10T07:23:59.718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2期作者:梁玉华[导读] 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我国甘蔗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甘蔗主产区的综合机械化率处于国际较低水平,主要制约因素为地形地貌、机械化与生产工艺不适应等问题。
2015年规划广西、云南两省的糖料生产区,建立甘蔗生产“双高”基地和生产保护区,至2020年广西综合机械化率达69.8%;制糖生产工艺则在预处理工段进行工艺改善,增加除泥除杂装置,提高糖厂对机械化收获甘蔗的处理能力。
经过近几年的生产观察,国内甘蔗除杂系统形式多样,除杂效果和设备缺陷各异,生产线对机收甘蔗的整体处理能力不高,本文针对目前糖厂除杂系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解决方法。
梁玉华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11摘要: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我国甘蔗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甘蔗主产区的综合机械化率处于国际较低水平,主要制约因素为地形地貌、机械化与生产工艺不适应等问题。
2015年规划广西、云南两省的糖料生产区,建立甘蔗生产“双高”基地和生产保护区,至2020年广西综合机械化率达69.8%;制糖生产工艺则在预处理工段进行工艺改善,增加除泥除杂装置,提高糖厂对机械化收获甘蔗的处理能力。
经过近几年的生产观察,国内甘蔗除杂系统形式多样,除杂效果和设备缺陷各异,生产线对机收甘蔗的整体处理能力不高,本文针对目前糖厂除杂系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解决方法。
关键词:甘蔗收获;预处理;除杂装置1. 甘蔗收获机械化实施概况蔗糖是我国食糖的主要来源,占据全国食糖产量80%以上,主要产区分布在广西、云南。
主产区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不理想,甘蔗主要种植在旱坡地、丘陵地和部分山地,蔗田坡度大、石头多,缺少灌溉基础设施,甘蔗种植和收割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低,广西、云南两地的机播率仅为27.1%和7.6%,机收率仅为4.3%和0.3%,糖料种收等关键环节基本靠人工,劳动效率不高。
世界甘蔗收获机械化应从Austoft 说起
甘蔗机械化世界甘蔗收获机械化应从Austoft说起确切地说,中国从2015年开始了新一轮推进甘蔗机械化行动,这一标志当以2015年5月20日农业部等四部委出台的《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为依据。
而谈起世界甘蔗收获机械化话题,则要从76年前发明于澳大利亚的一台甘蔗收获机说起,这就是如今凯斯旗下的Austoft®(奥斯托夫特)甘蔗收获机。
这台当时被称为Austoft®的甘蔗收获机,可是甘蔗收获机的开山鼻祖,从发明到后来的一步一步技术改进的进化史,几乎就代表了世界甘蔗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这段历史,对于今天推动中国甘蔗机械化有着不可或缺的参考。
一、产品发明背景Austoft®作为世界第一台甘蔗收获机,是在怎样的农业生产条件下诞生的?说起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今天中国农机化面临的情形是何等的相似。
澳大利亚、美国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甘蔗规模化种植的国家,但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甘蔗收获都是人工完成的。
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一对叫作Toft(托夫特)的兄弟,为解决家族农场的田间运输问题建造了第一台电缆装载机。
1942年至1944年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劳动力严重短缺,为缓解劳动密集型的甘蔗种植劳力不足的困难,促使Toft(托夫特)兄弟发明了第一台甘蔗收获机。
当时还举办了一场机械收割与人工砍蔗的比赛,结果第一台甘蔗机创下了每天收割9吨的记录,相当于9个熟练工的工作量。
由此帮助缓解了澳大利亚、美国等蔗区战时劳动力危机,也改善了甘蔗生产的劳动条件。
1947年,正是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Toft(托夫特)兄弟成立了托夫特兄弟合伙公司,联合才智超群的哈罗德和商界巨头布鲁歇•科林等人,组成了一支实力强大的团队合伙生产甘蔗收获机,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
1955年,Toft收获机第一次出口到南非。
1956年,哈罗德等人发明了液压装载机,利用液压技术生产出新一代甘蔗收获机,优化了产品结构,提升了技术性能,适合更大规模的农户和农场需求,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战略储备安全视域下的广西糖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韦佳培,周晓蓉,黄有总.战略储备安全视域下的广西糖业发展现状及策略[J ].广西糖业,2024,44(1):61-66.DOI :10.3969/j.issn.2095-820X.2024.01.013战略储备安全视域下的广西糖业发展现状及策略韦佳培1,周晓蓉1,黄有总2(1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3;2广西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甘蔗产业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食糖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储备物资,糖业安全关系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加快推进广西糖业发展,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内在需要。
文章基于2014—2023年《中国食品工业年鉴》、2018—2022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等统计数据,结合对中国糖业协会和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的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全面分析战略储备安全视域下广西糖业的发展现状,剖析广西糖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研究发现,广西糖业在种植面积、产量和集聚效应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保供压力大、内生动力不足和外源性冲击加剧等问题依然突出。
针对广西糖业发展存在问题,文章提出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和优化全产业链等对策建议,为保障国家糖业安全、促进蔗农增收致富及维护民族团结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糖业;蔗糖;战略储备物资;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F316.5;F06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820X (2024)01-0061-06收稿日期:2023-12-22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1FGL044)作者简介:韦佳培(1980-),女,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工作,E-mail :*********************0引言食糖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储备物资,糖业安全关系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1]。
广西是我国蔗糖主产区,做强做大蔗糖特色优势产业在促进蔗农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着极大作用。
广西糖料蔗年均种植面积稳定在73.33万hm 2以上,食糖产量稳定在600.0万t 左右,维护了国家食糖供给安全[2];全广西的10家糖业集团、79家糖厂提供了10万个就业岗位,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制糖业是广西的7个千亿元产业之一,每年为2000万蔗农带来250亿元的稳定收益,确保了地方经济发展和蔗农致富;蔗渣、糖蜜和滤泥利用率达100.00%,蔗叶离田综合利用率为33.00%,蔗叶综合利用率为63.60%,实现了糖料蔗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和绿色发展。
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系)比较试验甘崇琨;陈荣发;范业赓;黄杏;张荣华;雷敬超;李杨瑞;丘立杭;吴建明【摘要】为筛选出适合广西甘蔗主产区的甘蔗新品种(系),为广西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实现良种化提供参考,以广西主栽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对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个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系)在崇左蔗区进行比较试验,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状评价.结果13个品种(系)中,桂糖42号、桂糖07/94、桂糖08/120、桂糖08/1533、桂糖47号等品种表现出分蘖好、有效茎多、产量高等优势,适宜在崇左蔗区双高糖料蔗基地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糖料》【年(卷),期】2018(040)001【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甘蔗;桂糖系列新品种;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作者】甘崇琨;陈荣发;范业赓;黄杏;张荣华;雷敬超;李杨瑞;丘立杭;吴建明【作者单位】崇左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广西崇左532200;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6.1032015年5月,国家印发“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将我区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纳入国家700万亩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建设,并计划在6年内安排30亿元中央财政预算资金支持广西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1]。
2021年榨季中国糖料蔗生产情况及甘蔗糖产销情况分析
2021年榨季中国糖料蔗生产情况及甘蔗糖产销情况分析一、榨季糖料蔗生产情况甘蔗按用途不同形成了两大种类:一类用于制糖,其纤维较为发达,利于压榨,糖分较高,一般为12%-18%,出糖率高,这一类称为糖料蔗或原料蔗;另一类主要作为水果食用,其纤维较少,水分充足,糖分较低,一般为8%~10%左右,称为果蔗或肉蔗。
全国统一糖料蔗为一个指标;最低甘蔗蔗糖分的指标由9%提高到12%;增加蔗汁重力纯度不低于80%作为甘蔗新鲜度指标之一。
2019/2021年榨季,中国糖料蔗估产数为8170万吨,较2019/2020年榨季同期修正数增产640万吨。
2020/2021年榨季,糖料蔗可收获面积为924.84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8.2%,较上榨季的98.7%略低,与11月一致。
数据显示,甘蔗糖分进一步积累,但速度渐趋平缓,整体平均田间锤度值环比增幅不大。
12月份全国(简单)平均田间锤度为20.72%,环比增加了 1.12%(绝对值),较上年同期环比增速高0.22%(绝对值),较11月份2.1%的增幅显示增速放缓。
其中主产区广西为21.3%,同比下降0.7%(绝对值),广东省为19.3%,同比下降1.4%(绝对值),云南省为20.2%,同比持平,海南省22.4%,同比下降0.4%(绝对值)。
二、甘蔗糖产销情况《2021-2027年中国糖料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显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产和消费国之一,中国甘蔗糖产量远远大于市场销量,截至2020年12月底,本制糖期全国累计产糖量353.38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223.19万吨,占63.16%;累计销售食糖147.06万吨,其中,销售甘蔗糖92.89万吨,占63.16%。
2019年中国甘蔗糖产量256.05万吨,销量148.52万吨;2020年中国甘蔗糖产量223.19万吨,销量92.89万吨。
中国甘蔗糖主要产区是广东、广西、云南,2020年广东甘蔗糖产量6.23万吨,其中:湛江甘蔗糖产量5.15万吨,销量5.26万吨,其中:湛江甘蔗糖销量4.31万吨;广西甘蔗糖产量199.46万吨,销量83.79万吨;云南甘蔗糖产量17.40万吨,销量3.75万吨。
中国食糖基本情况
中国食糖基本情况中国食糖基本情况一、我国食糖基本情况概述食糖是天然甜味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饮料、糖果、糕点等含糖食品和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食糖作为一种甜味食料,是人体所必须的三大养分(糖、蛋白质、脂肪)之一,食用后能供给人体较高的热量(一公斤食糖可产生3900大卡的热量)。
白砂糖(以下简称“白糖”)几乎是由蔗糖分这种单一成份组成的,白糖的蔗糖分含量一般在95%以上。
食糖生产的基本原料是甘蔗和甜菜,甘蔗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甜菜生长于温带地区。
我国甘蔗糖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广西、云南、广东湛江等地,甜菜糖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新疆、黑龙江、内蒙等地。
尽管原料不同,但甘蔗糖和甜菜糖在品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国家标准对两者同样适用。
我国是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糖料种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和产值仅次于粮食、油料、棉花,居第四位。
2003年以前,我国食糖产量在600-800万吨之间,消费量基本维持在800万吨左右,食糖生产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大多数年份依靠食糖进口来弥补。
2003年来我国食糖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消费量超过1000万吨,产销基本平衡(如图一所示)。
我国食糖产销量仅次于巴西、印度,居世界第三位(如果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统计,我国食糖产量居世界第四位)。
我国食糖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国家宏观调控主要依靠国家储备,市场在价格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用甘蔗制糖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用甜菜制糖是近几十年才开始的。
1.食糖的生产及其特点工厂利用甘蔗、甜菜榨取糖汁,经过沸腾浓缩,中心分离形成糖结晶,这种结晶称为原糖,呈浅棕色。
原糖经过提炼后,成为日常消费的成品糖(如白砂糖、绵白糖等)。
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制糖是采用“原糖——精糖”二步法的制糖生产方法,即“田间糖厂(产出半成品原糖)+精炼糖厂(产出精制糖)”生产方式,先是生产原糖,然后再回溶生产精炼糖的方法。
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
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一、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9亿亩,其中6亿亩用于稻麦生产。
1、以东北平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优势区为重点,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3.4亿亩;2、以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西北及西南优势区为重点,划定小麦生产功能区3.2亿亩〔含水稻和小麦复种区6000万亩〕;3、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黄淮海地区以及汾河和渭河流域等优势区为重点,划定玉米生产功能区4.5亿亩〔含小麦和玉米复种区1.5亿亩〕。
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38亿亩〔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堆叠8000万亩〕。
1、以东北地区为重点,黄淮海地区为补充,划定大豆生产保护区1亿亩〔含小麦和大豆复种区2000万亩〕;2、以新疆为重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主产区为补充,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3500万亩;3、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划定油菜籽生产保护区7000万亩〔含水稻和油菜籽复种区6000万亩〕;4、以广西、云南为重点,划定糖料蔗生产保护区1500万亩;5、以海南、云南、广东为重点,划定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1800万亩。
扩展资料:大力推动“两区〞建设1、强化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等,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积极推动“两区〞范围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强化“两区〞范围内的骨干水利工程和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强化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老龄残次、低产低质胶园更新改造,强化胶树抚育和管护,提升橡胶产出水平和质量。
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加大“两区〞范围内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优化支持方向和领域,使其成为“两区〞建设的骨干力量。
以“两区〞为平台,重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乡村经营管理体系,强化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
引导和支持“两区〞范围内的经营主体依据市场必需要,优化生产结构,强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糖消费持续增长,年人均消费量由改革开放前的3 公斤提高到10公斤以上。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今后食糖消费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蔗糖是我国食糖消费的主体,占食糖消费的90%以上。
广西、云南是我国最大的糖料蔗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糖料蔗面积和产量的80%以上,糖业也是两省(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受生产条件差,良种研发滞后、品种单一、机械化推进缓慢,人工成本增加较快以及国内外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糖料蔗种植效益下滑,市场竞争力下降,糖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受到影响。
为此,必须进一步支持糖料蔗主产区改善生产条件,加快良种培育,推进全程机械化,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发展,不断提升糖料蔗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国内蔗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蔗农增收。
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1 号文件和国务院领导的一系列批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本规划,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打造糖料蔗核心产区,着力解决制约主产区糖料蔗生产的突出问题,提高我国糖料蔗生产水平。
本规划期为2015—2020年,规划基期为2013 年。
规划范围为广西、云南两大糖料蔗主产省(区)。
一、我国糖料蔗生产形势(一)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全国糖料蔗总产量从1978年的2112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2820万吨,平均亩产由2.6吨提高到4.7 吨,为保障食糖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
分阶段看,我国糖料蔗生产经历了低起点快速发展和高起点波动发展两个阶段。
1.1978-1991 年,低起点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为促进糖料蔗生产,在生产资料、收购价格方面实行补贴政策,调动了蔗农的种植积极性,糖料蔗生产快速增长。
种植面积从823万亩增加到1746万亩,增长1.1 倍;产量从2112万吨增加到6790万吨,增长2.2 倍;平均亩产由2.6吨提高到3.9吨,增长51%,年均增长3%。
2.1992 年至今,高起点波动发展阶段。
1991年开始,国家实行食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放开食糖市场,食糖由计划管理逐渐转变为市场调节,糖料蔗生产受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呈现波动发展的态势,波动周期平均为5-6 年(即2-3 年增产,2-3 年减产)。
这一时期,糖料蔗种植面积从1869万亩增加到2725万亩,增长46%;总产量先后跨上10000 万吨、12000 万吨新台阶。
90年代初,大陆从台湾筛选引进了新台糖系列品种,糖料蔗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平均亩产由3.9吨提高到4.7吨,增长21%。
但由于国内自主研发滞后,生产中过度依赖台湾品种,台糖品种多年使用后种性退化,加之黑穗病等病害频发,单产年均增速放缓,1999-2005 年年均增长2%,2006-2013年不足千分之一,单产提高的难度日益加大。
(二)产区逐步向我国西南部集中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12 个省(区)均曾种植糖料蔗。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是最大的糖料蔗产区,其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糖料蔗面积和产量的37%和42%,广西、云南两省(区)种植面积、产量之和仅占全国的34%和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不断上升,糖料蔗种植开始向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集中。
2013年,广西、云南两省(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201万亩和10250万吨,均占全国的80%以上,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榨糖企业,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蔗糖产区。
(三)发展制约因素较多1.资源条件较差。
两省(区)糖料蔗大多种植在旱坡地和丘陵地,蔗田坡度大、石头多、土壤瘠薄,缺少灌排等基础设施。
广西90%以上的蔗田为旱坡地,云南80%以上的蔗田为丘陵地和坡耕地。
蔗区极端气象灾害多,糖料蔗生长关键期春寒、秋旱时有发生,经常造成减产。
2.品种研发滞后。
近年来,各地虽然培育出粤糖93-159、桂糖29号、云蔗05-51、福农41号等一系列新品种,在产量、糖分、抗逆性、宿根等单一性状方面有所提高,但综合性状仍难超越新台糖系列,推广面积十分有限。
新台糖系列品种引入20余年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广西台糖系列品种比重高达80%。
由于种植品种单一,糖料蔗成熟期集中,增加了收购、加工压力,同时增加了病虫害大面积传播的风险。
3.全程机械化推进缓慢。
广西区、云南省机播率仅为27.1%和7.6%,机收率仅为4.3%和0.3%。
机械化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是:蔗田以山坡地为主,田块小且平整度差,多数田块生产4条件不适应机械化作业要求;国内糖料蔗收获机械不成熟,可靠性差、故障率高;农机农艺措施不配套,种植制度与收获机具要求不匹配;机械收获后的运输、除杂以及加工工艺不配套等。
4.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低。
农艺措施推进缓慢,糖料蔗脱毒健康种苗覆盖率不足4%,地膜覆盖保墒技术覆盖率不足8%,配方施肥比例不足25%,蔗叶还田比例不足7%,影响产量和糖分水平。
植保措施不到位,黑穗病、花叶病、宿根矮化病和黄叶病等病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以上,螟虫和地下害虫平均发生率超过60%,造成糖分损失0.3 个百分点以上。
肥料滥施现象严重,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3-4倍、巴西的10倍,影响生产可持续发展。
5.种植收益连年下滑。
种收等关键环节基本靠人工,随着雇工成本增加,糖料蔗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种植效益连年下滑。
2013年,糖料蔗亩均生产成本(不含土地成本)1954元,是2010年的1.6倍,其中,人工成本每亩1153 元,是2010年的1.8 倍。
近年来食糖价格持续走低,广西糖料收购价由2011年每吨500元回落至2013年的每吨440 元,亩均净利润仅92 元,为2011年的14%,极大的影响了农民种蔗积极性。
6.糖厂技术升级缓慢。
中小型糖厂偏多,两省(区)共有糖厂200 余家,平均日压榨能力60万吨左右,多数糖厂加工设备停留在70-80年代的水平,吨糖生产成本高于主要食糖出口国600元左右。
大多数糖厂以加工白糖为主,产品种类单一、附加值低,糖料蔗综合利用率不高,面对糖价持续下跌,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四)国内产需缺口扩大1.需求刚性增长。
随着人口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食糖等天然甜味剂消费仍会持续增长。
按照年均增速3%测算,预计到2020年全国食糖消费量约1800万吨,较2013年增加410 万吨。
2.产需缺口扩大。
受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预计我国糖料种植面积稳中趋降。
受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新品种应用及管理水平提升等因素影响,平均单产水平有望提升。
综合各方面因素测算,2020年食糖总产量约1500万吨,产需缺口约300 万吨,比2013年增加217 万吨。
(五)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冲击较大1.国内外价差扩大,进口大幅增加。
按我入世承诺,我国每年食糖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194.5万吨,配额内关税税率15%,配额外关税税率50%,大大低于世贸组织成员国97%的平均关税税率,由此导致国际糖价大幅下跌后,配额外进口大量增加。
2008年至2013年,世界食糖产量从1.3亿吨增加到1.8 亿吨,年消费量维持在1.6-1.7亿吨,国际市场连续4年供大于需。
2011年以来国际糖价持续下跌,已由最高36美分/磅持续下跌到13.6美分/磅,国外食糖价差最高达到1000元/吨以上,造成我国进口激增,我国食糖进口量由2008年的78万吨增加到2013年455万吨。
2.国际市场炒作因素影响较大。
食糖是波动较为剧烈的国际大宗贸易品种,波动性相当于谷物、大豆、棉花的3 至6 倍。
随着食糖期货市场与中远期电子批发市场的迅速发展,投机因素成为扰动糖价的重要力量。
海外游资跨期、跨市套利行为直6接放大了我国食糖期货价格波动幅度,进而对国内现货交易产生影响。
二、发展糖料蔗生产的重要意义促进广西、云南两省(区)蔗糖产业的平稳发展,对保障我国食糖产业安全有重要作用。
同时,有助于提高蔗农收入水平,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
(一)增强糖料蔗供给能力,确保食糖安全的需要受近年来国际市场糖价持续低迷影响,我国制糖业亏损近百亿元,部分糖企拖欠原料款,直接影响蔗农生产积极性和产业链的稳定性。
加强糖料蔗基地建设,稳定我国糖料蔗供应水平,有利于提高国内蔗糖生产水平,确保食糖有效供给,避免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二)提升蔗糖业竞争力,确保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是全球第三大食糖生产国,但生产效率远低于巴西、印度、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糖料蔗生产成本(占制糖成本的70%)比上述产糖国高出近一倍,市场竞争力不强。
我国糖料蔗生产面临着产区基础设施薄弱,品种研发滞后,机械化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建设糖料蔗生产基地,有利于解决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国际市场挑战,推动食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提高蔗农收入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广西、云南两省(区)地处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
糖料蔗产区多处于边境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和当地农民收入对蔗糖产业高度依赖。
据统计,两省(区)糖料蔗生产大县中,边境县11个、国家级贫困县29 个,财政收入来自糖业比重超过10%的县分别为9 个和11个,蔗农人均纯收入分7别是本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8%和64%。
加强糖料蔗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会议精神,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统筹粮糖作物生产,将糖料蔗主产区蔗糖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按照“高产、高糖、高效、集约、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以促进食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良种良法研究、推进全程机械化为主要抓手,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科技装备先进、产业优势突出、运行机制灵活的糖料蔗生产基地。
(二)基本原则1.综合施策,节本增效。
加强蔗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蔗田灌溉率,加快新品种繁育推广,依靠品种提高单产,充分挖掘增产潜力。
加快推进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节本增效。
逐步构建以糖企为龙头的技术扩散和服务体系,推动蔗糖产业化、一体化经营,提高糖料生产经济效益。
2.统筹规划,优化布局。
结合《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综合考虑区域水土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和加工企业布局,围绕糖料蔗发展目标,统筹规划核心产区及建设任务,促进糖料蔗产区向最适宜区域集中,打造糖料蔗生产、加工核心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拾遗补缺完善各项工程建设内容,因地制宜推广良种良法和农机装备,协同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和榨糖企业适应性改造,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核心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