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案【优质】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案【优质】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案知考纲名考向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学生唱歌曲《爱我中华》探究11、歌曲反映了我国目前怎样的民族状况?2、为什么被称为少数民族,是不是因为他们对祖国的作用小?3、我国56个民族之间形成了一种怎样的民族关系?4、形成这种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1)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2)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3)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4)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一.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特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二.形成这种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是什么?A、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从而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

(根本原因)B、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体),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一致。

(根本原因)C、我国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以及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探究2我国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不是说我国已经不存在民族问题了?我应该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民族关系?三、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国家而言: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证对公民而言: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材料一: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 名,接近代表总数的百分之十四。

22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团结

22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团结

二,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jù )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 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 他少数民族居住。这是大杂居。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
孔繁(fán )森是杰出的代表。(老 师讲孔繁森的事迹。)孔繁森是新时期 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也是维护民族团 结,促进民族发展的楷模(kǎi mó)。 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 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 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 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因此,没有民 族团结,就没有国家安定和统一。 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 互关心,互相帮助,了解各民族的风俗 习惯。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
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团结
一,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xié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 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mài ) 相通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 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汉 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 也离不开汉族。国家的统一, 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大 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所在。
Hale Waihona Puke 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 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各民族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相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团结奋斗;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命运把各民族紧密联结在一起;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国家的发展稳定繁荣。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

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

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残余的影响,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其中,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

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

它的基本特征是:各民族都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占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

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

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社会关系。

它是一种社会关系,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在人们的交往中也具有国籍。

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涉及人民社区的地位和待遇,国家的权力和利益,社会利益集团以及国家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情感。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取决于民族关系的性质,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制约,也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方案有关。

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建立,并将继续得到加强”。

宪法序言段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建立,并将继续得到加强。

”特征民族关系的内容或基本特征取决于民族关系的性质,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制约,也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方案有关。

不同社会中民族关系的内容和特点各有特点。

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民族关系不仅是历史环境条件的产物和积累,而且是现实环境条件的反映。

因此,不同条件下民族关系的特征也不同。

私有制社会中的种族关系基本上具有压迫性统治,剥削和掠夺,歧视和侮辱,压制和同化的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具有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特点。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是建立在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的。

由于其阶段的局限性,它也显示出相对的不完善,这表明在这个发展阶段,它不可避免地具有民族平等的不完整,民族团结的相对性,民族之间的互助与合作的局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共生关系,以及共同繁荣的初步性质。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着的。

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与民族的性质相联系着的。

它是由发生联系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阶级构成等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也受当时社会总的民族问题情况的影响。

阶级压迫剥削关系及其制度的存在,是民族间压迫剥削等敌对关系的根源。

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是不同的。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不同民族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这一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的时候, 民族关系的性质具有二重性,这是与民族本身性质上的复杂情况相关。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

21 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平等

21  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平等

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平等

一,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历来认 为,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 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 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 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 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 的保障(zhànɡ)。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 本政策,在中国的宪(xiàn)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 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 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 (qí)视和压迫”。各民族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各民 族公民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各民族公民 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等等。
环境。
中国政府采取了特殊的政策 和措施,努力使宪法和法律规定 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权利在社会 生活和政府行为中得到有效落实 和保障,形成了各民族平等相待、 团结和睦(mù)自80年代以来,通 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激 励先进,弘(hónɡ) 扬正气,使民 族团结成为强大的社会舆(yú )论 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不仅推动了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而且 对维护少数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 的稳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谈一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与各民族同学平等、友好相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

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

它的基本特征是:各民族都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占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

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

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就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展开相应的论述.。

【高中政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ppt精品课件7

【高中政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ppt精品课件7

大民族主义
——是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
应,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认为本民 族是“大民族”“优秀民族”,应处于 支配地位,享受各种特权,歧视、排斥 和压迫国内较小民族,并在可能的时候, 侵略和掠夺国外其他民族。在我国,大 民族主义的表现主要是大汉族主义。
地方民族主义

——又称“狭隘民族主义”。它是以孤立、 保守、排外为特征的民族主义,是多民族国家 内少数民族中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 应。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地方民族主义思想及 其影响的存在,会影响甚至破坏国家的统一和 民族间的团结,削弱甚至反对共产党的统一领 导,阻碍甚至反对在本民族中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和经济、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的多民族国 家里,既要克服大民族主义,又要克服地方民 族主义。
物质保证 当前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民族团结
1.含义:
2.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3.具体表现:
第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 了平等 第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 等的权利 第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 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 自由
纳粹种族优越论
这种理论声称世界历史中只有金发碧眼 的雅利安人是高贵的(在纳粹语言中雅利安 人有时指非犹太血统的白种人,更多是单指 日尔曼人),其中日尔曼人又最高贵,世界 历史是由雅利安人创造的,人类的科学文化 都是由日尔曼人创造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 优劣种族间血统对血统、种族对种族的斗争 史,当代日尔曼人是最优秀的人种,是被上 苍赋予"主宰权力"的高等民族,理所当然地"应 该主宰世界"。
10月9日,在济南西藏中学 就读的藏族学生集体参观青 少年图书博览会
10月9日,济南西藏中学 的藏族学生在活动现场接受 赠书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1、平等,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大小、先进和落与否,在社会主义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不论是聚居还是散杂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2、团结,就是中华各民族彼此之间以及本民族内部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行。

各民族为实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而团结合作,努力奋斗。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各民族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是民族平等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3、互助,是指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互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主张各民族之间真诚互助、互相支援,以谋求共同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目标。

一、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展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大检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些地区尤其是一些民族杂居地区,在执行民族政策过程中出现偏差,个别地区甚至存在严重侮辱、歧视少数民族的做法,以致激起当地少数民族的极大不满。

针对这种情况,1952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批示,要求各地认真检查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

同年12月,又发出《中央关于少数民族较少地区必须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指示》,强调进行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不仅在民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很多的地区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即使在少数民族较少甚至很少的地区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1953年3月,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了《中央关于在民族问题上党内和人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批判大汉族主义,具体地解决少数民族中仍然受歧视受痛苦的问题的指示》,深刻指出:“有些地方民族关系很不正常。

此种情况,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必须深刻批评我们党内在很多党员和干部中存在着的严重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即是国民党思想,必须立即着手改正这一方面的错误。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不同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关系。

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社会关系。

它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且在人们的交往中具有民族性。

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涉及到人民社会的地位和待遇、国家的权力和利益、社会利益集团、国家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取决于民族关系的性质,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制约,也关系到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办法。

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建立并将继续加强。

”宪法序言修改为:“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已经建立并将继续加强。

”特征民族关系的内容或基本特征,取决于民族关系的性质,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制约,也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办法有关。

不同社会民族关系的内容和特点各有特点。

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条件的产物和积累,也是现实环境条件的反映。

因此,在不同的条件下,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不同的。

私有制社会中的种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压迫统治、剥削和掠夺、歧视和羞辱、压制和同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具有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特点。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是建立在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的。

由于其所处阶段的局限性,它也表现出相对的不完善性,这说明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民族团结的相对性、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局限性。

互助与竞争的共生关系,共同富裕的初步性质。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二章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学目的】掌握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理解爱国主义的含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祖国统一。

【教学重点】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

【教学班级】会计审计1305;网络1301;应用1301 ;五年应用1301;自动化1301;酒店管理1301;会计审计1306;物流管理1301;五年汽检1101、1102、1103【教学时间】9月16日——9月19日【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列举法【教学过程】民族起义和平:和亲:昭君、文成公主贡赐:互市会盟:澶渊之盟三、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在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始终处核心地位。

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但无论是战争掠夺还是和平交往,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互相需要和满足。

这种民族间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和依赖,又使得各民族间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而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供求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中国是以汉族人口为多数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由于地域、人口、经济、文化等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

但是,不能因此忽视或否认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在阶级社会里,各个民族之间曾经有过矛盾、斗争乃至战争,但它与我国民族之间彼此友好往来的事实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国家和平是主流,战乱时期却又往往是民族大融合比较好的时期,战乱期间整个国家出现了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迁徙的局面,有利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如:春秋时期,通过战争的接触促进民族融合;东晋时五胡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基本内容如下:
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整个社会团结,博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进步的新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基本特点如下:
1.社会主义国家摆脱了阶级剥削制度,民族反对派的阶级根基已经消失。

占该国人口多数的工人已成为决定该国命运的主要因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各族劳动人民中基本平等,团结,互助,和睦。

关系。

2。

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下,所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在一起。

社会主义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所有社会主义民族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扩展数据: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的新的民族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这种社会主义民族之间的新关系逐渐形成。

要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应当经常和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国家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我们应该克服各种民族主义的影响和不利于所有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和谐的一切不利因素。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就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990年到1991年间苏联解体时,车臣仿效加盟共和国 的独立方式,在1991年11月由总统杜达耶夫宣布脱离 俄罗斯独立,从而引发车臣问题。
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996年) 这场战争持续了13个月,在车臣的反抗下俄罗斯无功而返。 这场战争造成超过 3 万人丧生这场战争持续了 13 个月,在 车臣的反抗下俄罗斯无功而返,战争在1996年结束,双方 展开和谈。这场战争造成超过 3 万人丧生,杜达耶夫也死 也在俄军枪下。 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2000年) 两次车臣战争成超过10万人丧生
(4)如何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①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坚持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经 济的差距,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的核心 ⑥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和民族 分裂主义分子作坚决斗争。 ⑦公民应牢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答:(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政 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2)材料一说明我国各民族在政 治地位上的平等关系。材料二说明我国 各民族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团结合作关系。 材料三说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 积极扶持政策,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材料一:2010年3月30日,西藏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 200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与1965年相比较
人均GDP 1965年 2009年 241元 15295元 GDP 3.27亿元 4274.59亿元

社会主义和民族关系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和民族关系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和民族关系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和民族关系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强调平等和公平,强调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民族关系则涉及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权益和平等。

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民族平等和团结:社会主义强调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团结,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社会主义社会中,不论民族背景如何,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要建立在平等和团结的基础上。

2. 民族自治和民族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强调尊重和保护各个民族的自治权和民族权益。

社会主义国家通常设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允许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地区内行使自治权利,保护他们的民族特色和习俗,并且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3.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倡导阶级团结和人民团结,也包括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共同富裕、和谐稳定的社会,要求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才能够顺利实现。

4. 民族文化和民族多样性的保护:社会主义重视保护和传承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认为民族文化是丰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鼓励各个民族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保障民族多样性的存在。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和民族关系的相互关系体现在社会主义对民族平等、团结、自治和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上。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各个民族平等发展、和谐共处的社会,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繁荣。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甜菜,又称糖 萝卜,内蒙古 是中国重要的 甜菜生产基地 之一 甘蔗,果中 佳品,广西 是甘蔗生产 基地之一
一、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特点、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其原因
(二) 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
由民族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所决定
存 在 的 原 因
由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
受社会现实条件制约
21
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总是要受制于所处的社会 条件,总是要受到一定经 济基础上的诸种社会关系 的影响和制约。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四节
第五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3
第一节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三、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4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増强 (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増强 (三)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増强
(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増强
参加2009年“两会”的少数民族代表——甘肃代表团三朵金花 “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 和平等的发展权利,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 极参与管理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
(三)各民族间互相信任增多
解放前凉山彝族地区广泛流行的口头禅: 石板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当朋友 解放前周边汉族盛行的口头禅: 天见蛮子,日月不明;地见蛮子,草木不生; 人见蛮子,九死一生
进沟的道路泥泞,而且越走越窄
第三节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原则1)含义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2)作用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3)地位首要原则(2)民族团结原则1)含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2)作用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3)地位重要原则(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1)含义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都得到提高2)作用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要点1)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这是前提2)区域自治,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县以下不实行自治,但可以设立民族乡等补充形式,如高邮回族乡3)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4)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3)客观依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4)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

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

它的基本特征是:各民族都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占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团结全社会,相互爱护,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后,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

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逐步缩小先进民族与落后民族的距离。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促进民主,调适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经常和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国家政策
和民族团结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和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的所有不利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