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地下水的循环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h—水头损失(h=H1-H2,即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差);
L—渗透途径(上下游过水断面的距离); I—水力梯度(相当于h/L,即水头差除以渗透途径); k—渗透系数。
第9页,本讲稿共59页
由水力学可知,通过某一断面的流量Q等于流速V与过 水断面ω的乘积,即:
孔介质都可能存在。
第26页,本讲稿共59页
(二)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
• 在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地下水必定沿
着水头变化最大的方向——即垂直于等
水头线的方向运动。 • 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正交网格。
第27页,本讲稿共59页
流网的绘制(以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稳定流网的
绘制为例): • 精确绘制定量流网需要充分掌握有关的边界条件及
• 实验:装有砂的圆筒(图)。
水由筒的上端加入,流经砂柱,由下端 流出。上游用溢水设备控制水位,使实 验过程中水头始终保持不变。在圆筒的 上下端各设一根测压管,分别测定上下 两个过水断面的水头。下端出口处设管 嘴以测定流量。
第8页,本讲稿共59页
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下列关系式:
Q = Kωh/L = KωI (达西公式) 式中:Q—渗透流量(出口处流量,通过砂柱各断面的流量;
达西定律适用范围很广。它不仅是水文地质定量计算的基础,还是定性 分析各种水文地质过程的重要依据。深入掌握达西定律的物理实质,灵 活的运用它来分析问题,是水文地质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功。
第21页,本讲稿共59页
达西定律具体适用范围为:
• 存在一个临界雷诺数Re临(1~10), Re临是达西定律成 立的上限,当Re< Re临,即低雷诺数时,属低速流,这 时该区域内达西定律适用。
• 在稳定流条件下,流线与迹线重合。 • 等水头线:在某时刻,渗流场中水头值相等的各点连线。(水势场
南京工业大学水文考试地质学复习资料

1、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彼此密切联系,经常不断互相转化。
这种彼此转化的过程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
与地下水的关系:水循环的一部分渗入地下,转换成地下水。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和径流。
3、岩石是空隙性: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性岩石中的溶隙。
孔隙: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颗粒组合而成的,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空隙:固结的坚硬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受力破裂形成的空隙。
溶隙: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中的裂隙经水流长期溶蚀扩展而形成的空隙4、松散岩石孔隙率的大小有关的因素:①岩石的分选性②岩石的密实程度③岩石颗粒形状④岩石的胶结程度;通常情况下颗粒越小,岩石越疏松,分选性越好,磨圆度和胶结度越差,孔隙度就越大。
5、岩石中各种形式的水及其特点:①气态水:即水汽存在于未饱水的岩石空隙中。
②结合水:在岩石颗粒的静电吸附能力的作用下,水分子能牢固地吸附在颗粒表面,形成水分子薄膜,这层水膜就是结合水。
③毛细水:赋存在地下水面以上毛细空隙中的水。
④重力水:重力影响大于吸引力,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的水。
⑤固态水:当岩石的温度低于水的冰点时,储存于岩石空隙中的水便冻结成冰,从而形成固态水。
6、持水性越强的岩石,给水性与透水性不一定越强。
7、容水性指岩石空隙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理论上等于孔隙度。
持水性指在重力作用下仍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颗粒越小持水度越大。
给水性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一定水量的性能,容水度减去持水度。
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性能,主要与岩石的孔隙大小有关。
8、粘土的孔隙度比粗砂大,但粘土是不透水层粗砂是很好的透水层,为什么?因为粘土属细颗粒土,细颗粒土由于结合水占据了大部分空隙,粒间孔隙极小,地下水流动阻力极大,所以透水能力差。
9、为什么岩石颗粒越大,越均匀,透水性越强?因为岩石颗粒越大,越均匀,颗粒之间的空隙便越大,地下水流受阻力较小,水从中透过的能力就越强。
水文地质第四章1

3、当抽水井是建在无充分就地补给(无定 水头)广阔分布的含水层之中。若观测孔中 的s值在s-lgr曲线上能连成直线,则可根据 观测井的数据用裘布依型公式来计算含水层 的渗透系数
4、在取水量远小于补给量的地区,可以先 用上述方法求得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然后 再用裘布依公式大致推测在不同取水量的 情况下境内及附近的地下水位降值
只有当雷诺数小于1~10时地下水运动才服 从达西公式。 大多情况下地下水的雷诺数一般不超过1; 例如,地下水以u=10m/d的流速在粒径为 20mm的卵石层中运动,卵石间的孔隙直径 为3mm(0.003m),当地下水温为15℃时, 运动粘滞系数γ=0.1m2/d,则雷诺数为?
(二)非线性渗透定律
当地下水在岩石的大孔隙,大裂隙,大溶洞中及取 水构筑物附近流动时,Re>10,紊流。 紊流运动的规律称为谢才公式(哲才公式)
D、地下水径流从水位高处向低处流动
达西定律要满足条件为( ) A、地下水流的雷诺数Re<1~10 B、地下水流的雷诺数1~10<Re<20~60 C、地下水流的雷诺数Re>20~60 D、地下水流的雷诺数可以为任何值
一潜水含水层均质,各向同性,渗透系数 为15m/d,其中某过水断面A的面积为 100m2,水位为38m,距离A断面100米的 断面B的水位为36m,则断面A的日过流量 是( )m3
裘布依公式推导的假设条件
1、水力坡度:天然水力坡度等于零,抽水时为了 用流线倾角的正切代替正弦,则井附近的水力坡 度不大于1/4。 2、含水层是均质各向同性的,含水层的底板是隔 水的。 3、边界条件:抽水时影响半径的范围内无入渗, 无蒸发,每个过水断面上流量不变;在影响半径 范围以外的地方流量为零;在影响半径的圆周上 为定水头边界。 4、抽水井内及附近都是二维流(即抽水井内不同 深度处的水头降低是相同的。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渗透与渗流
渗透: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
渗流是一种假想水流。
假想水流应满足下列条件: (1)性质(如密度、粘滞
性等)和真实地下水相同; (2)充满含水层的整个空
间; (3)运动时,在任意岩石
体积内所受的阻力与真实水流 相同;
(4)通过任一断面的流量 及任一点的压力或水头均和实 际水流相同。 渗流区或渗流场:假想水流所 占据的空间。
• 流线:是渗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水 质点在此瞬时的流向均与此线相切。
• 迹线:则是对水质点运动所拍的电影。在稳定流 条件下,流线与迹线重合。
一、均质各向同,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 正交网格。 • 分析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稳定流网。 • 徒手绘制定性流网
地下水的运动绝大多数服从Darcy定律。
二、非线性渗透定律—哲才(Chezy)定律
地下水在较大的空隙中运动且流速较大时,呈紊 流运动,此时的渗流服从哲才定律。有:
1
Q KI 2
1
V KI 2
即此时渗透流速V与水力梯度I的1/2次方成正比.
4.2 流 网
• 流网: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 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
2.层流和紊流
层流运动:水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紊流运动:水质点无秩序的、互相混杂的流动.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速度一般较慢,大多为层流 运动。只有在大裂隙、溶洞中地下水流速大,才可能出现紊 流运动。此外,在抽水井附近小范围内,当降深很大时,流 速增大,也可出现紊流现象。
3. 稳定流和非稳定流
实际流速,ω有:
Q Kw h KwI Vw L
Q= ω/·u= ω·ne·u=
《水文地质学》第4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分类图示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氧、氮、硫化氢、二氧化碳2、地下水中气体成分及其反映的地球化学环境(1)地下水中溶解氧含量越多,说明其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愈有利于氧化作用进行;(2)氮气的单独存在,常可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3)硫化氢的出现说明地下水处于缺氧的还原环境;(4)地下水中二氧化碳愈多,其溶解碳酸盐类的能力以及对结晶岩类进行风化作用的能力愈强。
1、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氯离子、硫酸根离子、重碳酸根离子、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2、离子成分与矿化度的变化(1)矿化度发生变化,地下水中占主要地位的离子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
低矿化度水中常以碳酸根离子、钙离子与镁离子为主;(2)高矿化水则以氯离子与钠离子为主;(3)中等矿化水中,阴离子常以硫酸根离子为主,主要阳离子可以是钠离子,也可以是钙离子。
1、微量成分Br、I、B、Sr、Ba等;2、胶体Fe(OH)3、Al(OH)3、SiO2及有机质胶体;3、微生物(如硫细菌、脱氧细菌等);4、物理性质(如温度、透明度、颜色、放射性等)。
1、地下水的总矿化度(g/L)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成为总矿化度;2、库尔洛夫式1、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的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即为溶滤作用;溶滤作用结晶作用2、影响溶滤作用强度的因素(1)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的溶解度;(2)岩土的空隙特征;(3)水的溶解能力;(4)水中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成分的含量决定着某些盐类的溶解能力。
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愈高,溶解碳酸盐及硅酸盐的能力愈强,氧气的含量愈高,水溶解硫化物的能力愈强;(5)水的流动状况。
3、溶滤作用在时间上的阶段性(1)溶滤作用是一种与一定的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相联系的历史过程。
(2)首先易溶物质如氯化物由岩层转入水中,成为地下水中主要化学成分,并被水流带走而逐渐贫化;然后相对易溶物质如硫酸盐溶入水中,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成分;随着溶滤作用的长期持续,岩层中保留下来的几乎只是难溶的碳酸盐和硅酸盐,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就以碳酸盐和硅酸盐为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4章 地球上的水 第1节 水循环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小科普: 人类智慧的结晶 ——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普遍分布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它 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 扇缘地带,主要作用是用于截取地下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坎 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 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这种构造避免了炎热、狂风等造成水 分大量蒸发,保证流量稳定,实现自流灌溉,促进了绿洲农业的发展。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想一想2: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体现的水循环环节有 哪些? 【答案】蒸发、地表径流。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想一想3: 水资源是可再生的,是否会出现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答案】水体的更新具有一定周期性,因而在一定的空间与范围 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 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2)□16 _雨__涝___灾害:指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积水、
淹没的现象。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4章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 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形成的原因? 研究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地下水主要化学性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 地下水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煤矿区地下水化学特征
阴离子:HCO3-、SO42-、Cl-
阳离子:Ca2+、Mg2+、K+、Na+
次要离子:CO32-、NO3-、NO2-、H+、NH4+、Fe2+、Fe3+、Mn2+
岩浆岩
含钠类矿物 含钾类矿物 含钙类矿物 含镁类矿物
K+ Na+
Ca2+
碎屑岩类
含钠类矿物(钠长石) 含钾类矿物(钾长石)
盐岩类
含钙类矿物 含镁类矿物
地表
生物残骸
Mg2+
其它
岩浆岩
含氯类矿物 含氯类矿物
SO42-
碎屑岩类
长石类分解成HCO3
硫化物
石膏 盐岩类 石灰岩 含氯类矿物 酸雨 人工污染 其它
ClHCO31-
地表
海水
采空区
主要离子构成的盐类溶解度有关:
碳酸盐类 < 硫酸盐类 < 氯化物 常见离子在水中的相对含量与地下水中的总固体溶解物 (TDS)——或矿化度有关: 矿化度(g/L) :低(<1) 阴 离 子: 阳 离 子: HCO3Ca2+ 中(1-10) SO42Ca2+,Mg2+ 高(10-30) ClNa+,K+
地下水动力学课后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整理课件
15
第五章 包气带水的运动
(1)当潜水水位下降时,支持毛细水和悬挂毛细水的运动有什么不 同特点?
当潜水水位下降时,支持毛细水随水位向下运动,悬挂毛细水 不运动。 (2)对于特定的均质包气带,其渗透系数随着岩石含水量的增加而 增大直至为一常数,所以渗透系数是含水量的函数;
正确。参见P48中。
详见P7、P8。
第二章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
(1)对比以下概念: 孔隙度和孔隙比; 详见P15中。
(2)在一个孔隙度为30%的砾石堆积体中,充填了孔隙度为60%的粉 质粘土,试估算该堆积体的实际孔隙度。
P17中:n=30%×60%=18%。 (3)粘性土的孔隙特点?
粘性土中结构孔隙和次生孔隙(虫孔、根孔、裂缝等)的存在, 使得粘性土的孔隙率超过理论最大值很多。
(2)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和承压含水层的给水度存在很大 的区别,你知道为什么吗?
参见P33。
整理课件
8
(3)请对以下陈述作出辨析: >>在排泄区,地下水不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不正确,在排泄区也可接受补给。 >>只有测压水位高于地面的地下水才叫承压水; 不正确,只要测压水位高于隔水顶板的地下水都为承压水。 >>地面的污染物可通过包气带扩散到潜水中,但不会影响承压水。 错误,只要承压水与潜水有水力联系,就会受到影响。
12
(2)请对以下陈述作出辨析 >>潜水面如果不是流线,则流线可能向下穿越潜水面,也可
能向上穿越潜水面; 正确。
>>地下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 错误,地下水总是从能量高的地方流向能量低的地方。
>>含水层孔隙度越大,则渗透系数越大; 错误,粘土的孔隙度很大,但其渗透系数很小。
第四章__地下水运动4

lg
2 .25 T t r
2 *
*
T [ t ]
给水度计算
降雨入渗系数计算
降雨入渗系数经验值
作
业
1.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有哪 些?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 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确定水文地质参 数有几种方法?各自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3.某地在承压井进行带观测孔的定流量非稳定抽水试验。抽 水井出水量 Q 871 .2m / d ,观测孔到抽水孔距离 r 373 m ,水 位降深历时资料见表2-2。试用 S ~ lg t 直线图解法求参数 T 和 *
潜水完整井非稳定流运动
潜水完整井非稳定流泰斯公式
潜水 水位 传导 系数
a
kh
§4-3承压含水层中的完整井非稳定流
当承压含水层侧向边界离井很远,边界对研究区的水头 分布没有明显影响时,可以把它看作是无外界补给的无限含水 层。 1. 定流量抽水时的Theis公式 承压含水层中单井定流量抽水的数学模型是在下列假 设条件下建立的: (1) 含水层均质各向同性,等厚,侧向无限延伸,产状水 平; (2) 抽水前天然状态下水力坡度为零; (3) 完整井定流量抽水,井径无限小; (4) 含水层中水流服从Darcy定律; (5) 水头下降引起的地下水从贮存量中的释放是瞬时完成 的。
*
M 23 m
r 500 m
第四节 • • • • • • • •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渗透系数K 导水系数T 给水度μ 储水系数μ* 压力传导系数a 影响半径R 越流因数B 降雨入渗系数
稳定流抽水试验求K
• Q-S呈直线关系(b型)
–直接利用Dupuit、Thiem公式 –稳定井流公式.ppt
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及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
成因类型
• 从地下水的来源和化学成分形 成的基本作用出发,可以将地 下水分为三个方面:
• 1.渗入成因(主要)
• 溶滤一渗入水: 大气起源,其成分由水与
岩石作用形成。进一步还可分出古代 的、
现代的;地表的、地下的等。
.
一、渗入成因地下水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渗入成因地下水主要是大气降水到地面,通 过与植物和土壤、岩石等相互作用,以及蒸 发浓缩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大气降水阶 段;植物 –土壤影响阶段;水岩相互作用阶段; 蒸发浓缩阶段。 (1)大气降水的成分特征
•弱碱性;
•海水中溶解的无机物质与一般河水的成分恰恰相反。
•在海相沉积水形成的过程中,海水与介质发 生相互作用,化学成分形成机理十分复杂。 主要的作用有:
.
• 1、蒸发浓缩作用; • 2、脱硫酸作用; • 3、阳离子交换作用; • 4、次生白岩岩化作用; • 5、纳长白石话作用。
• 三、火山成因一热水循环地下水成分的形成与特 征:
现代热水的分类:碳酸-硫化氢水、氢-碳酸 水、碳酸水、碳酸-氮水、甲烷及甲烷-氮水、 含氮热水(氮热水)。
.
• 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酸雨,使得雨水的矿化度、 成分、氧化-还原性质、侵蚀性等方面都有所变 化。
• (2)大气降水成分的特征
.
• 大气降水矿化度很低→酸性较强,尚未与岩石直 接发生作用。
• →已经饱和一些金属元素的氢氧化物(如铝、钛、 钒、铁等)。
• eg : 日 本 某 地 的 大 气 降 水 含 Al110 ppb , 苏 联 克 里 术 的 雨 水含铝13.1ppb,(与Al的氢氧化物相平衡而存在的Al含量仅应为 1-3 ppb,以弱酸性到中性环境全部为无机形式考虑)。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②融水补给 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这类河 流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常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春季气温和太阳辐射不像降水 量大,所以春汛出现的时间较为稳定,变化也较为规律。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时间 略迟,常和雨水一起形成夏季洪峰。
⑤人工补给 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 属于人工补给范围。
9.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①河流就是所在流域内自然地理背景下的产物。河水是以不同形态和经过不同转化 途径的降水为补给来源的。显然,只有进入河床的水量足以保持经常流动即足以补 偿蒸发和渗透所造成的损耗时,才能够形成河流。湿润地区河网密集,径流充沛, 而干旱地区河网稀疏,径流贫乏,说明河流的地理分布受气候的严格控制。 ②除气候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也对径流发生影响。如流域海拔高度、坡度和切割 密度直接影响着影响着径流汇聚条件,地表物质组成决定着径流决定着下渗状况, 植被则通过对降水的截留影响径流等。
5.厄尔尼诺现象 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有来自南赤道洋流并南流的东澳大利亚洋流和沿南美洲海岸北 上的秘鲁洋流。与秘鲁流边部连接一起的大量上涌海水为浮游植物提供了足够的营 养物质,使以此为食的秘鲁鱼产量占师姐领先地位。但有时因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 移,东南信风微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洋流,上涌海 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与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硫化氢进入 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洋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 月以上,成为厄尔尼诺现象。
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与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水的化学成分具有区域特征,盐类组分含量低。
• 它的成分与地质地理区条件相关。
• 大气降水除了盐类组分外,大气降水含有可溶性 气体:
• 氧气:使水具有氧化作用的能力; • 二氧化碳:溶于降水形成的碳酸,降低了雨水的PH,提高了侵蚀
性。
• 大气降水较低的盐类组分含量、弱酸性-中性和 含有可溶性气体,造成大气降水相对于化合物 (矿物)远未饱和,具有侵蚀性。因此具有溶解 矿物、使各种元素在水中积聚的能力。
• ——Al的化合物大部分是以络合物或机械的及空 气灰分的细小混合物形式e存在的。
• 二、沉积成因地下水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 由于海相沉积占地壳表层沉积的绝大部
分,海水成分相对较为稳定,因此已有的 研究大多集中在海相沉积-埋藏水上。近年 来,注意力开始转向陆相沉积水。 • 形成过程:
• 含于沉积物中的水成分(地表水体)→后生作用(挤压、
第4章 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及 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成因类型
• 从地下水的来源和化学成分形成的基本作 用出发,可以将地下水分为三个方面:
• 1.渗入成因(主要)
• 溶滤一渗入水: 大气起源,其成分由水与岩石作用形成。进一
步还可分出古代 的、现代的;地表的、地下的等。
• 2.沉积成因
• 沉积一埋藏水:埋藏于地质构造比较封闭的部分,其成分在
现代热水的分类:碳酸-硫化氢水、氢-碳酸 水、碳酸水、碳酸-氮水、甲烷及甲烷-氮水、 含氮热水(氮热水)。
谢谢观看! 2020
游离状态(再生水)从矿物及岩石中脱出,转入现代地下水圈。
• 在现代火山或熄灭不久的火山区、岩浆活 动区和构造活动剧烈地区,常见现代热泉。 这类热泉水一般是沿着深大断裂上升至地 表的。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4.2 饱水带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达西定律
一、线性渗透定律-达西定律 1.达西定律 H.Darcy—法国水力学家,1856年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得出的线性渗 透定律 实验条件 1)等径圆筒装入均匀砂样,断面为ω 2)上下各置一个稳定的溢水装置——保持稳定水流 3)实验时上端进水,下端出水——示意流线 4)砂筒中安装了2个测压管 5)下端测出水量-Q 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下列关系式: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4.1 地下水运动-渗流运动要素 4.2 饱水带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达西定律 4.3 流网 4.4 饱水粘性土中结合水的运动规律
4.1 地下水运动-渗流运动要素
一、地下水存在及运动
1.岩石空隙介质:三种。 2.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介质中的存在形式:强、弱结合水;毛细水;重 力水。
Q-渗透流量(出口处流量,即为通过砂柱各断面的流量); ω-过水断面(在实验中相当于砂柱横断面积); h -水头损失( h = H1 − H2 ,即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差); L -渗透途径(上下游过水断面的距离); I -水力梯度(相当于h / L ,即水头差除以渗透途径); K -渗透系数
2)水力梯度(I)
地下水在渗透过程中,不断克服阻力而消耗机械能,出现水头损失。 水力梯度(I) 为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即: I=h/L,h:水头差,h=H1-H2
水在空隙中运动时,必须克服水与隙壁以及流动快慢不同的水质点 之间的摩擦阻力(这种摩擦阻力随地下水流速增加而增大),从而消 耗机械能,造成水头损失。因此,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 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机械能。从另一个角度,也可 以将水力梯度理解为驱动力,即克服摩擦阻力使水以一定速度流动的 力量。既然机械能消耗于渗透途径上,因此求算水力梯度I 时,水头 差必须与相应的渗透途径相对应。
第四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

第四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地下水的循环是指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过程。
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地表水、人工补给等各种形式获得补给,在含水层中流过一段路程,然后又以泉、蒸发等形式排出地表,如此周而复始的过程便叫做地下水的循环,其中资源量的增减正是补给与排泄不平衡所致。
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即为地下水的补给,其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凝聚水入渗、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等。
一、降水入渗补给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雹,在许多状况下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
当大气降水降落在地表后,一部分变为地表径流,一部分蒸发重新回到大气圈,剩下一部分渗入地下变为地下水。
一般状况下,入渗补给含水层的水量仅占降水量的20~50%,其余的水量通过各种途径耗失了。
L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大气降水抵达地表便向土壤孔隙渗入,假如土壤初始含水率很小,则入渗水首先形成薄膜水,到达最大薄膜水后,又连续充填毛细孔隙形成毛细水,只有当土壤含水率超过最大持水量时,才形成重力水下渗补给地下水。
一般的降水入渗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属于受供水强度掌握阶段;后期为受入渗力量掌握阶段。
降雨后包气带水的下渗方式一般认为有两种,即活塞式(PiSton type)及捷径式(short-circuit type)o活塞式是指上部新的入渗水推动下部较老的水作面状下移,此类下渗主要发生于比较均质的砂层中。
捷径式指水流不作面状推动,而沿着某些通路优先下渗,例如在粘性土中下渗水往往沿着某些大孔道——根孔、虫孔及裂隙发生的移动。
⑴均质土的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动,如同活塞的运移。
分两个入渗阶段:①土壤吸水阶段:降水入渗水用于补充水分亏缺,由于表土干燥,毛细负压大,毛细率很大;②稳定入渗阶段:湿锋面下渗到肯定深度,重力水力梯度起主要作用,毛细水力梯度渐渐变小,入渗率趋于稳定值。
⑵粘性土的捷径式下渗:当降水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汲取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集中。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水循环

四、洪涝灾害防治
感知洪涝
鱼鳞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树造林,可保土、保水、保肥。 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 人类活动能够干预和影响水循环哪些环节?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的海水(A)______形成水汽,水汽被(B)________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C)_____,降落到地面的水,通过(F)___________和 (D)_________ 又返回海洋,这种水循环称为_________循环,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_______、_________,使水资源得以______。 B. 淹没耕地,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以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A. 淹没村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依据“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 B. “蓝水”的数量与“绿水”的数量完全相同 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使水的转移、能量的交换成为可能。 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水循环的概念及联系的圈层? D. 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长江下游地势低平,易造成排水不畅; 地球上的水体主要包括哪些类型?主体是那种类型? 直径分别约为1 384千米、273 千米、56 千米。 冰块阻塞水流的现象称为“凌汛”,一般发生于冬季河水开始封冻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河流众多,河流流量大;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水循环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图中的三个水珠并不太大,但地球却被称为“水的行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河北石家庄202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地下水47张PPT

潜水与河流水、湖泊水的互补关系:
潜水补给河流水 河流水补给潜水 潜水、河流水互补 潜水补给湖泊水 湖泊水补给潜水 潜水、湖泊水互补
潜水补给河流水 河流水补给潜水 潜水、河流水互补
•小结1:潜水位线与地势起伏相一致。
•河流流向:即等潜水位线的递减方向
•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处流向 低处
• 潜水位与地势的关系
• 潜水水位指潜水自由水面上的任意一点的海拔高度,一般情况潜 水的高低随地势的起伏而变化,地势高的地方潜水水位也高。在 一年中降水多的季节,潜水水位会升高,相反则变低。因此无固 定的潜水水位。
• 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 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 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C
4.从图中内容可知,甲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地下水开采过度 B.地下水污染严重
A
C.有:
C
A.4-5月 B.6-7月 C. 7-8月 D.12-1月
中心潜水低,说明地下 水过度开采;
中心潜水高,说明当 地降水多或大水漫灌。
6.图中地下水流速最大处是
等潜水位到达地面的垂直距离
水井中水面离地面高度计算公式为:H=H海拔-H潜水位
HA=65-50=15米 HB=55-46=9米
➢潜水的埋藏深度:指潜水面到地表的 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 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二者高 程之差),即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
• (3)潜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 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等潜水位线的应用
1、上图为某地两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图中数字表 示潜水位(单位:米),正确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地球上的水第1讲水循环

3.水平衡 (1)原理 ①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蓄水变 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蓄水变量。 收入 大气降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融水的输入;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
水、灌溉等 支出 蒸发、植物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
②一个区域长期来看水量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个区域、某 一段时期内,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则该区域、该时期水量增加; 如果收入<支出,则水量减少。
第一讲 水循环
课程标准 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 流、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及各环节的影响因素、水平衡原理
目录索引
强基础必备知识
基础落实
一、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
根本原因在于水的三态变化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环节最多
蒸发、 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 送有重要意义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
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
类型 陆地内循环
主要环节
特点
蒸发、 植物蒸腾 内流区域只有陆地内循
降水 环,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 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1)在耕地—荒地—海子系统中,水体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提示 灌溉水下渗形成地下水,地下水流进海子,海子及耕地与荒地水分蒸 发、植物蒸腾将水汽输送至空中,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
(2)相比于大水漫灌,该地区耕地采用畦灌有哪些好处? 提示 可以减少渗漏量,节约水资源。
第4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由水力学:
Q V
V
Q
即(对地下水也适用) 达西定律也可以另一种形式表达(流速):
V KI 式中:V––––渗透流速,m/d,cm/s;
K––––渗透系数,m/d,cm/s; I––––水力梯度,无量纲(比值)。 具体到实际问题:
关于有效孔隙度ne: 1)ne<n; 2)一般重力释水时,空隙中有结合水、毛 细水,所以 <ne; 3)对于粘性土,空隙细小、结合水所占的 比例大,所以ne很小,尽管n很大; 4)对于空隙大的岩层(如大的溶隙、裂 隙),ne≈≈n。
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线与等水头线正交;在各向 异性介质中,流线与等水头线斜交
流网的画法: 1.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稳定流) 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 正交网格。 水文地质边界: a. 定水头边界H(t)= c;(一类边界) b. 隔水边界,零通量边界;(二类边界) c. 地下水面边界。
2)流线由源指向汇:根据补给区、排泄区判 断流线的趋向(由补给区指向排泄区)。
2、层状非均质介质中的流网 1)两层介质,渗透系数K2>K1,K2=3K1; K2中流线密度为K1的3倍,因此,K2径流强, 流量大,更多的流量通过渗透性好的介质。
2)两块介质: a. K1中等水位(头)线密,间隔数为K2的3 倍;K1中水力梯度大,K2中水力梯度小; b. 在渗透较差的K1中,消耗的机械能大,是 K2的3倍。
叙述粘性土渗透流速(V)与水力梯度(I)主要存在的三种关系? 叙述流网的画法,以及利用流网图可解决的问题? 在等厚的承压含水层中,实际过水断面面积为400平方米的流量为10000立 方米/天,含水层的孔隙度为0.25,试求含水层的实际水流速度和渗透速 度。 一底板水平的含水层,观测孔A、B、C 彼此相距1000米,A位于B的正南 方,C则在AB线的东面。A、B、C的地面高程分别是95、ll0和135米,A中 水位埋深为5米,B中和C中的水位埋深分别是30米和35米,试确定通过三 角形ABC的地下水流的方向,并计算其水力梯度。 有三个地层,每个25米厚,互相叠置,如果在这个层组中设置一个不变流 速的垂向水流场,使其顶部h=120米,底部h=100米,试计算内部两个边 界处的h值(设顶部地层的渗透系数为0.0001米/天,中部地层为0.0005米 /天,底部地层为0.001米/天)。 考虑一个饱和、均质、各向同性、长方形、垂向剖面ABCDA。其上部边界 为AB,底部边界为DC,左侧边界为AD,右侧边界为BC,使DC的距离为 AD的两倍。BC和DC是不透水的。AB是一个不变水头边界,h=100米。 AD被分为两个相等的长度,其上半部分为不透水,下半部分是不变水头边 界,h=40米。试示意绘出流网图。 已知一等厚、均质、各向同性的承压含水层,其渗透系数为15米/天,孔 隙度为0.2,沿着水流方向的两观测孔A、B间距L=1200米,其水位标高分 别为Ha=5.4米,Hb=3米。试求地下水的渗透速度和实际速度。 已知一等厚、均质、各向同性的承压含水层,其渗透系数为20米/天,A、 B两断面间距为5000米,两断面处的承压水头分别为130.2米和125.2米。 试计算两断面间的水力梯度和单宽流量。
第六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4章)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1、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 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 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分为外流河和 内陆河。 2、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 支流网络系统,这就是水系。 3、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 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 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三)径流的变化
1.年内变化:随着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一年中河流补 给状况、水位、流量等也相应发生变化。根据一年 内河流水情的变化,可以分为若干个水情特征时期, 如汛期、平水期、枯水期或冰冻期。 河流处于高水位的时期称为汛期。我国绝大多 数河流的高水位是夏季集中降水造成的,又叫夏汛。 枯水期是河流处于低水位的时期。河水主要依 靠地下水补给,流量和水位变化很小;如果此时河 流封冻,又称冰冻期。 平水期是河流处于中常水位的时期。洪水过后, 退水较缓慢,所以从汛期到枯水期之间有一段过渡 时期,水位处于中常状况。
3、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量, 叫流量。用Q 表示,单位立方米/秒。 4、水温与冰情: (1)河流的补给特征是影响河水温度状况的 主要因素。 (2)河水温度也随时间变化表现为日变化和 季节性变化。 (3)河水温度还随流程远近而发生变化。 (4)冰情的变化。
三、河川径流
(一)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径流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可以划分为几个 特征阶段。 1.停蓄阶段: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 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 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 产生径流。降水量超过上述消耗而有余时,便在一 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对于径 流形成而言,停蓄阶段是一个耗损过程;但从增加 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和减少水土流失来说,这个阶 段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流量趋于稳定的B
点,AB连线以下部 分即为泄流量,称为 基流。
三、地下水的排泄
3 蒸发蒸腾
1)概述 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和叶面蒸发(蒸腾),通常统 称为蒸散发。蒸散发量的确定比较困难,可采用水均衡、水 分通量等方法确定。
三、地下水的排泄
土壤蒸发是土壤中的水分由液态变成气态进入大气的
也愈大;反过来,水力梯度I愈大时,驱动水流运动的速度也愈大。 物理实质: 水在空隙中运动时,必须克服水与隙壁以及流动快慢不同的质点之 间的摩擦阻力(这种摩擦阻力随地下水流速增加而增大),从而消 耗机械能,造成水头损失。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 耗失的机械能。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将水力梯度理解为驱动力, 即克服摩擦阻力使水以一定速度流动的力量。
一、 基本概念
2、地下水流形态类型
根据流速大小,渗流分两种流态:层流、紊流 层流——在岩石空隙中渗流时,水质点作有秩序的、 互不混杂的流动。流速小,一般岩石空隙; 紊流——水质点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 。流速大, 岩石大空隙(砾石层、溶洞)。
绝大多数情况下, 地下水属于层流,如第四系松散介质孔隙、细小 裂隙中的流水,但在大的岩溶洞穴、大裂隙中的地下水流则属于紊流。
三、地下水的排泄
根据出露原因: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和断层泉。
侵蚀泉是沟谷等侵蚀作用切割含水层而形成的泉。
接触泉是由于地形切割沿含水层和隔水层接触处出露的泉。
溢流泉是当潜水流前方透水性急剧变弱或由于隔水底板隆起潜水 流动受阻而溢出地表的泉。
断层泉是地下水沿断层带出露的泉。
接触带泉是地下水沿着岩脉或岩浆岩入侵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出露 成泉。
2、哲才定律
适用于含水层中水流运动为紊流时
1 2
V KI
Q V
式中,V为水流速度,Q为水流量,ω为过水断面大小, K为含水层的渗透系数,I为含水层的水力梯度。
4.3 地下水的补径排
一、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是指饱水带从外界获得水量、能量和盐量的过程。
补给区是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
第四章 地下水的循环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4.2 地下水运动规律 4.3 地下水的补径排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分类 地质循环: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水文循环: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表地下水之间的水 分交换。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初生水 小循环 大循环
埋藏水 地下径流
三、地下水的排泄
泉的类型:
41
实例: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巧妙地结 合形成大泉。 济 南 泉 水 : 2.60km2 内 有 106 个 泉 , Qmax= 5m3/s。
济南泉群
2019/3/26
42
三、地下水的排泄
2 泄流
泄流是指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向河流排泄的现象。
可采用断面测流法、水文分割法和地下水动力学法确定。
H. Darcy—法国水力学家, 1856年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得 出了达西定律。 1)等径圆筒装入均匀砂样,断 面面积为ω 2)上(下各)置一个稳定的溢 水装置——保持稳定水流 3)实验时上端进水,下端出水 ——示意流线 4)砂筒中安装了2个测压管 5)下端测出水量——Q
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气候、包气带岩性有关。
地下水蒸发是潜水以气体形式通过包气带向大气排泄 水量的过程。潜水蒸发是潜水进入支持毛细水带,最 后转化为气态形式进入大气的过程。可引起水中及土 壤中积盐,产生盐渍化。 蒸腾指叶面蒸发,指植物生长过程中经由根系吸收水 分并在叶面转化为气态水而进入大气中的过程。
1、Darcy定律(线性渗透定律)
根据试验结果,得到关系式 Q = Kωh/l ----- (1) 根据 I=h/l 可以推出: Q = Kω I ----- (2) 根据水力学流速与流量的关系对上式转化: Q = ω ·V -----(3) 与(2)式比较得 V = K· I ----- (4) 称为渗透流速。
一、 基本概念
4、水头
地下水是流动的,某一点上承受的
压力除了静水压强之外还有动水压强, 因此总水头(Hd)的表示式变成如下:
式中,p为静水压强;为水的容重; v为实际水流速度。 含水层中实际水流速度很小,较重力加速度小得多,可忽略不计,在一 般问题研究中,视测压水头与总水头相等。
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循环周期大,转换交替缓慢。 水文循环是以H2O分子态水进行转换;地质循环常伴有 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
4.2 地下水运动规律
一、 基本概念
1 渗流
渗流:对实际的地下水进行概化,概化后的地下水流 称为渗流。所占据的空间区域称为渗流区(渗流场)。 特定:(1)通过任意断面的流量与真实水流相同;(2) 某一断面水头和压力与真实水流一样。 概化方法:不考虑含水层中固体颗粒的存在,认为含水 层完全被水所充满;不考虑实际流向的多变性,只考虑 单向流。
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相关物理量
1)、过水断面A与实际过水断面Au: Au=A*ne 其中,ne为有效孔隙度。实际参与渗流的那部分孔隙度。
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2)、渗透流速(V)与实际流速(u)
渗透流速V:是假设水流通过整个岩层 断面(骨架+空隙)时所具有的虚拟的 平均流速。 地下水渗透流速 V=u ne,渗透流速等于 平均实际流速与有效空隙度的乘积。 实际流动速度(平均)要大于渗透速度 意义:研究水量时,只考虑水流通过的 总量与平均流速,而不去追踪实际水质 点的运移轨迹——简化的研究。
续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保证。
特点: 循环速度快、水交替迅速、强烈,水质更新较快 思考:目前可以人为改变水文循环条件吗?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的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的区别? 循环范围不同:水文循环局限于地球浅表;地质循环发 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
循环周期不同:水文循环周期小,转换交替迅速;地质
(1)凝结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凝结作用指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 程。一般情况下,凝结形成的地下水相当有限。但是,高山、 沙漠等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凝结水对地下水补给很重要。
(2)水库渗漏 (3)灌溉渗漏:灌溉渠系、灌溉田间渗漏补给。
(4)工业及生活废污水的渗漏补给。
二、地下水的径流
1、定义:地下水径流是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 的过程。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文循环分类: 路径不同:大循环(海-陆)和小循环(海-海或陆-陆) 时空尺度: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水文循环,水-土-生系 统
水文循环的运动规律:
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文循环的作用: 通过循环──水的质量得以净化、水的数量得以再生水 资源不断更新与再生,可以保证在其再生速度水平上的永
欠,是评价地下水资源的一个重要参数。
二、地下水的径流
三、地下径流特点
地下水径流首先取决于水力梯度,地下水流向总是水力 梯度最大的方向。 径流受岩石透水性制约。 水流常呈层流运动,流速很小,动能通常不考虑。
径流强弱影响着含水层水量与水质的形成过程。
三、地下水的排泄
定义: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为排泄。
小循环 壳内循环 再生水
地质循环与水文循环关系示意图(据阿勃拉莫夫)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二、 水的地质循环 分类:
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循环(如图中1)
与岩石循环相关的循环(如图中2、3、4)
特点:
循环周期长、循环缓慢
4.1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三、 水文循环
地下水是自然界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一、地下水的补给
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山区,河流深切,河水位常 年低于地下水位,起排泄地 下水的作用; 山前,堆积作用加强,河床 抬高,地下水埋深大,则河 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冲积平原中下游,堆积作 冲积平原中上游,河水位与 用强烈,才 形 成 “地上河” 地下水位接近,汛期河水补 (尤其在北方),如黄河 给地下水,非汛期河水排泄 下游,此时,河水常年补 地下水; 给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补给
三、人工补给地下水:
采用有计划的人为措施补充含水层的水量。
① 补充与储存地下水资源,抬升地下水位; ② 储存热源、冷源; ③ 控制论地面沉降; ④ 防止海水倒灌、咸水入侵;
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方式有: ① 地面,② 河渠,③ 坑池蓄水渗补,④ 井孔灌注。
一、地下水的补给
四、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
径流是连接补给与排泄的中间环节,通过径流,地下
水的水量和盐量由补给区传送到排泄区,达到重新分
配。
二、地下水的径流
2、 径流的指标(方向、强度和径流量)
(1)径流方向: 径流方向总趋势由补给区流向排泄区,由高水位流向 低水位。
受局部地形和含水层非均一性影响,具体的方向和路径 往往复杂,为了掌握地下水的流向,通常通过编制潜水 等水位线图或承压水等水压线图来分析确定。
二、地下水的径流
(2)径流强度:
含水层径流强度——地下水的渗流速度。
与含水层透水性,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的水位差成正
比;与补给区到排泄区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径流强弱影响着含水层水量与水质的形成过程。
二、地下水的径流
(3)地下径流量:
用地下径流模数(或称地下径流率)。
地下径流模数(M)表示每年每平方公里含水层面积 上的径流量(m3· km-2· a-1),其物理意义、表达式 和河川径流模数一致,其值反映某地区地下径流量丰
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3)、水力坡度(I)(hydraulic grad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