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 余弦定理公式教学内容
高一数学人必修课件余弦定理
c² = a² + b² - 2abcosC,其中a 、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边,C 为a、b两边的夹角。
三角形内角和公式推导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导过程
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角的定义,可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任意三角形中边长与角度关系
边长与角度的正弦关系
方法一
利用余弦定理公式,将已知的三边代入公 式中,分别解出三个角。
方法二
通过正弦定理求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再利用三角函数关系求出三个角。
方法三
结合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通过联立方程 求解。
判断三角形形状问题
01
通过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等。
02
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是否满 足勾股定理,从而判断是否为直 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应用勾股定理
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分别 应用勾股定理,推导出余
弦定理的表达式。
解析法证明余弦定理
建立坐标系
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原点,建 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表示顶点坐标
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用坐标表示 。
计算距离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出三 角形的三边长度。
推导余弦定理
通过三边长度的计算,推导出余 弦定理的表达式。
在进行数值计算时,要注意数值的稳定性和精度问题,避免计算过程中的误差累积 。
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算法和工具,以达到最佳的计算 效果。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02
余弦定理证明方法探讨角,构造两个 向量。
向量数量积
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将向量的模与夹 角余弦值相关联。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
2. 学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
3. 掌握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
2. 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余弦定理的应用。
2. 难点: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函数的知识,引出余弦定理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举例说明余弦定理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余弦定理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余弦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知识。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余弦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
2. 介绍余弦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余弦定理的掌握程度。
2. 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九、教学资源1. 教案、PPT、教材等教学资料。
2. 练习题、测试题等教学资源。
3. 互联网资源,如相关学术文章、教学视频等。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介绍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几何图形中的角度计算。
2.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余弦定理的教案(通用3篇)
余弦定理的教案(通用3篇)余弦定理的篇1一、单元教学内容运算定律P——P二、单元教学目标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在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中,体验归纳、总结和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5、在经历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形成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6、经历简便计算过程,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7、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四、单元教学安排运算定律10课时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第一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完整word)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1、1、 2 余弦定理一、【学习目标】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其推导过程;2.会用余弦定理解决详细问题;3.经过余弦定理的向量法证明领会向量工具性.【学习成效】:教课目的的给出有益于学生整体的掌握讲堂.二、【教课内容和要求及教课过程】阅读教材第 5—7 页内容,而后回答以下问题(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2>余弦定理及余弦定理的应用?结论:<1>在中,AB、BC、CA的长分别为c、a、b.由向量加法得:<2>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余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余弦定理还可作哪些变形呢?[ 理解定理 ](1)余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三边求角;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 例题剖析 ]例1评论:五个量中两边及夹角求其余两个量。
例 2 评论:已知三边求三角。
【学习成效】:学生简单理解和掌握。
三、【练习与稳固】依据今日所学习的内容,达成以下练习练习一:教材第 8 页练习第1、 2 题四、【作业】教材第 10 页练习第3---4题.五、【小结】(1)余弦定理合用任何三角形。
(2)余弦定理的作用:已知两边及两边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边求三角;判断三角形形状。
( 3)由余弦定理可知六、【教课反省】本节课要点理解余弦定理的运用.要求记着定理。
习题优选一、选择题1.在中,已知角则角 A 的值是()A.15°B.75°C.105°D.75°或 15°2.中,则此三角形有()A.一解 B .两解 C .无解 D .不确立3.若是()A.等边三角形B.有一内角是30°C.等腰直角三角形D.有一内角是30°的等腰三角形4.在中,已知则AD长为()A.B.C.D.5.在,面积,则BC长为()A.B.75 C .51D.496.钝角的三边长为连续自然数,则这三边长为()A. 1、2、3、B.2、3、4C. 3、 4、5D. 4、 5、67.在中,,则A等于()A.60°B.45° C .120°D.30°8.在中,,则三角形的形状为()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9.在中,,则等于()A.B.C.D.10.在中,,则的值为()A.B.C.D.11.在中,三边与面积S的关系式为则角C为()A.30°B.45°C.60°D.90°12.在中,是的()A.充足不用要条件B.必需不充足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足也不用要条件二、填空题13.在中,,则14.若的三个内角成等差数列,且最大边为最小边的 2 倍,则三内角之比为 ________。
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精选7篇)-最新
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7篇《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余弦定理教案篇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弦定理,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今天我将就第1课时的余弦定理的证明与简单应用进行说课。
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的第一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
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它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教学关键是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边角计算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证明方法,通过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本节课是属于新授课中的数学命题教学,根据《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发现无法使用刚学习的正弦定理解决,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得出原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范例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应用。
3. 能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2. 余弦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
1. 余弦定理的引入:介绍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余弦定理的公式推导:通过几何推导,得出余弦定理的公式。
3. 余弦定理的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示例,让学生掌握余弦定理的应用技巧。
五、教学方法:
1. 讲解与演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练习与实践相结合,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余弦定理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余弦定理的公式及推导过程。
3. 实例讲解:通过几个例题,演示如何运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讨论解题思路。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
1. 课本、习题册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八、教学反馈:
1. 学生课堂表现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九、教学评价:
1. 教学效果评价。
2. 学生学习情况评价。
以上是余弦定理的教案范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6.4.2余弦定理高一数学同步教学课件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课件共16张PPT
★ = ° ⇔ = + − ★ = ° ⇔ = + +
2
解三角形
1
解三角形
一般地,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元素.
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2
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
【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解三角形
如图,因为AC=AB+AC,
所以AC2=(AB+BC)2,即
AC2=AB2+BC2+2AB ·BC=AB2+BC2+2|AB||BC|(cos180°-B)
从而2 = 2 + 2 − 2
同理,根据AB=AC+CB,BC=BA+AC,可以得到
2 = 2 + 2 − 2
∴ = − 12 =
∵ =
+ −
6+ 2
4
6 − 2 2, ∴ = 6 − 2或−( 6 − 2)(舍)
=
3
,且0<A<180°,∴A=30°,B=180°-(A+C)=135°
2
∴ A=30°,B=135°, = 6 − 2
题⑤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在Δ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 , , ,且 + + ( +
− ) = 3, = 2, 判断ΔABC的形状.
【解】因为 + + + − = 3,化简得2 = 2 + 2 −
1
由余弦定理得2 = 2 + 2 − 2 ,所以 = 2
①连续用余弦定理求出两角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意义,掌握余弦定理的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
2. 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复杂三角形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余弦定理。
2.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直观展示三角形中余弦定理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余弦定理的定义、表达式和应用实例。
2. 准备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用于展示三角形中余弦定理的应用。
3. 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余弦定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意义。
3. 实例演示: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展示三角形中余弦定理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练习巩固:让学生解答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余弦定理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余弦定理的应用。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余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测量三角形的角度、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
2. 介绍余弦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
七、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余弦定理的定义、表达式和应用。
2. 强调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余弦定理的知识点。
九、教学反馈1.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余弦定理的掌握程度。
《余弦定理》 讲义
《余弦定理》讲义一、什么是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余弦定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描述了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 a、b、c,对应的角分别为 A、B、C,那么余弦定理可以表示为:\(c^2 = a^2 + b^2 2ab \cos C\)\(b^2 = a^2 + c^2 2ac \cos B\)\(a^2 = b^2 + c^2 2bc \cos A\)这三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者已知三边的情况下,求出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二、余弦定理的推导为了更好地理解余弦定理,我们来推导一下。
以三角形 ABC 为例,假设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
我们以边 c 所在的直线为 x 轴,点 A 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则点 B 的坐标为\((b \cos A, b \sin A)\),点 C 的坐标为\((c, 0)\)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vert BC \vert^2 =(b \cos A c)^2 +(b \sin A 0)^2\)展开并化简可得:\\begin{align}\vert BC \vert^2&=b^2\cos^2 A 2bc\cos A + c^2 + b^2\sin^2 A\\&=b^2(\cos^2 A +\sin^2 A) 2bc\cos A + c^2\\&=b^2 2bc\cos A + c^2\end{align}\因为\(\vert BC \vert = a\),所以\(a^2 = b^2 + c^2 2bc\cos A\)同理可以推导出其他两个式子。
三、余弦定理的应用1、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例如,在三角形 ABC 中,已知 a = 3,b = 4,角 C = 60°,求边 c 的长度。
根据余弦定理\(c^2 = a^2 + b^2 2ab \cos C\)\\begin{align}c^2&=3^2 + 4^2 2×3×4×\cos 60°\\&=9 + 16 2×3×4×\frac{1}{2}\\&=25 12\\&=13\end{align}\所以\(c =\sqrt{13}\)2、已知三边求角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 a = 5,b = 6,c = 7,求角 A 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余弦定理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余弦定理的表达式。
2. 能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2. 余弦定理的应用3. 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证明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余弦定理的概念和意义,余弦定理的表达式。
2. 难点: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和掌握余弦定理。
2. 通过举例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利用几何图形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余弦定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2. 讲解:介绍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解释余弦定理的意义。
3. 演示:利用几何图形和动画演示余弦定理的应用和证明过程。
4.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余弦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余弦定理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余弦定理的表达式。
2. 能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2. 余弦定理的应用3. 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证明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余弦定理的概念和意义,余弦定理的表达式。
2. 难点: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和掌握余弦定理。
2. 通过举例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利用几何图形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余弦定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问题:在三角形ABC中,已知边长AB=5,边长BC=8,角C=45°,求边长AC 的长度。
《高一数学余弦定理》课件
• 余弦定理的引入 • 余弦定理的证明 • 余弦定理的应用 • 余弦定理的拓展 • 习题与解答
01 余弦定理的引入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这些 边和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 是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边角关系的重要性
理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是解决三 角形问题的关键,对于后续学习 余弦定理等知识点至关重要。
基础习题2
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45°, B=60°,a=2,求b的值。
基础习题3
已知三角形ABC中,a=2, b=2√3, B=60°,求角A的大小
。
提升习题
提升习题1
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45°,a=3, c=√13,求 b的值。
提升习题2
已知三角形ABC中,a=4, b=5, C=120°,求边c 的大小。
推论三
若三角形ABC的两边AB、 AC与平面α所成的角相等 ,且三角形ABC的两角相 等,则三角形ABC的两边 AB、AC与平面α所成的角 相等。
余弦定理在空间几何中的应用
应用一
在空间几何中,余弦定理可以用来解 决与角度和距离有关的问题,例如计 算点到平面的距离、两平面之间的夹 角等。
应用二
应用三
详细描述
首先,我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1/2ab*sinC,其中a、b为三角形两边, C为两边之间的夹角。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余弦定理的关系,我们可 以推导出余弦定理的表达式。
利用勾股定理证明余弦定理
总结词
勾股定理证明余弦定理是通过勾股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关系来推导余弦定理的表达式。
详细描述
应用二
在工程学中,余弦定理可以用来解 决与结构工程和机械工程有关的问 题,例如计算结构的承载能力、判 断结构的稳定性等。
余弦定理高一数学教材教学课件(人教A版2019)
三角形全等的这些判定方法表明,给定三角形的三个角、三条边这六个
元素中的某些元素,这个三角形就是唯一确定的.
思考:三角形的其他元素与给定的某些元素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定量
因为涉及的是三角形的两边长和它们的夹角, 所以我们考虑用向量的数量积来探究.
新知探究
思考:如何用文字语言叙述上述边角关系?
新知生成
思考: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余弦定理吗?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典例精析
教材P44
“知a,c及一角C”:(余C)构造关于b的一元二次方程
归纳总结
思考:利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解三角形问题?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边一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2)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典例精析
A
习题演练
B C
归纳总结
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需要从“统一”入手, 即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一般有两个思路: (1)化边为角,再进行三角恒等变换,求出三个角之间的关系; (2)化角为边,再进行代数恒等变换,求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一般地,若遇到的式子含角的余弦或边的二次式,则要考虑用余弦定理.
6.4.3.1 余弦定理
高一下学期
学习目标
1、了解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2、掌握余弦定理及其推论; 3、能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4、通过学习向量的有关概念,提升数学抽象素养;通过判断与向量有关 命题的真假,提升逻辑推理素养.
重点:余弦定理及其推论 难点: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新知探究
思考:你还记得与三角形有关的哪些知识点? ①内角和定理(三个角) ②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三条边) 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边与角) ④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⑤面积公式 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余弦定理教学教案
余弦定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应用范围。
2. 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余弦定理的定义及表达式。
2. 余弦定理的证明。
3. 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余弦定理的定义、证明及应用。
2. 难点: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余弦定理的定义、证明及应用。
2.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展示三角形中余弦定理的应用,增强直观性。
3.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正弦定理和余弦函数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应用。
2. 讲解余弦定理:(1)介绍余弦定理的定义及表达式。
(2)讲解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3. 应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1)利用余弦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长。
(2)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角度关系。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余弦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证明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其对余弦定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反馈,了解其在应用余弦定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 与学生交流,了解其对余弦定理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的数学教材,如《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等。
2. 辅助教材:选用一些辅导书、学习指导书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教学视频、动画、案例等,丰富教学手段。
4. 软件工具:几何画板、数学软件等,用于展示和验证余弦定理。
高中新教材数学人课件必修时余弦定理
汇报人:XX 20XX-01-23
目录
• 余弦定理基本概念与性质 • 余弦定理证明方法探讨 • 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应用举例 • 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拓展应用 • 误差分析与实际应用案例分享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余弦定理基本概 念与性质
余弦定理定义及表达式
03 余弦定理在解三 角形中应用举例
已知两边及夹角求解三角形问题
已知两边a、b和夹角C,求第 三边c及角A、B。
应用余弦定理公式:c² = a² + b² - 2ab*cosC,求出第三边c 。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 出角A、B。
已知三边求解三角形问题
已知三边a、b、c,求角A、B、C。 应用余弦定理公式:cosA = (b² + c² - a²) / (2bc),求出角A。
同理,可求出角B、C。
判断三角形形状问题
01
02
03
04
已知三边a、b、c,判断三角 形形状。
若a² + b² = c²,则为直角三 角形;
若a² + b² > c² 且 a、b、c 三边满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则为锐角三角形;
若a² + b² < c²,则为钝角三 角形。
复杂图形中余弦定理应用策略
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成立
利用余弦定理证明平面几何命题
01
02
03
04
利用余弦定理证明三角 形内角和定理
利用余弦定理证明勾股 定理
利用余弦定理证明三角 形面积公式
利用余弦定理证明三角 形相似性质
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计算中作用
01
02
17. 余弦定理 高一数学教案及课件(新课标)
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能否解三角形呢?
• (二)余弦定理的推导
如图,在 ABC中, AB = c,BC = a,CA = b . b
C a
AC AB BC , A
c
B
AC AC ( AB BC ) ( AB BC )
Hale Waihona Puke 222AC AB 2AB BC BC
2
2
2
AC AB 2 AB BC cos(180 B) BC
b2 c2 a2 2ca cos B .
同理, a2 b2 c2 2bc cos A .
c2 a2 b2 2abcos C .
(三)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 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 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 的二倍.即:
a2 b2 c2 2bc cos A , b2 c2 a2 2ca cos B , c2 a2 b2 2abcosC .
注意: ( 1 ) 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况.
(2)把余弦定理变形后可得,
cos A b2 c 2 a 2 , 2bc
cos B c 2 a 2 b2 , 2ca
cos C a 2 b2 c 2 . 2ab
(四) 余弦定理的应用: 利用余弦定理, 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保留四个有效数字,角度 精确到 1′ ).
例3在ABC中,三边a,b,c满足:
D a2 ab c2 b2则C ( )
A : 300
B : 600
C : 900
D : 1200
作业:习题5。9 6、7、9
(五) 余弦定理的又一证法:
如图,在 ABC中,
A
教案高中数学余弦定理
教案高中数学余弦定理
1. 理解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2. 掌握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边长或角度问题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余弦定理的公式推导及应用;
2. 能够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教学板书;
3. 三角板(如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入余弦定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回顾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二、讲解余弦定理(15分钟)
1. 展示余弦定理的公式:$a^2 = b^2 + c^2 - 2bc\cos A$;
2. 分析余弦定理的应用场景和解题思路;
3. 演示如何利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
三、练习与讲解(20分钟)
1.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利用余弦定理解答;
2. 鼓励学生展示解题思路,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总结余弦定理的重点和要点;
2. 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余弦定理的应用场景。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余弦定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拓展数学知识,培养其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试讲教案教案名称:高中数学余弦定理试讲教学内容:余弦定理教学目标:1.了解余弦定理的概念及应用;2.能够根据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中的未知变量;3.能够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应用方法教学难点: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具体问题教学准备:1.投影仪及相关课件;2.图形模型、桌面练习题、作业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定理,激发学生对余弦定理的兴趣。
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1.介绍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公式: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设三边长分别为a、b、c,对应的内角为A、B、C,余弦定理的表述为:c^2 = a^2 + b^2 - 2abcosC。
2.通过具体图形示例解释余弦定理的原理。
Step 3:公式推导(15分钟)1.引导学生通过对三角形ABC的角分析,推导余弦定理的公式。
2.请学生配合教师进行一些小练习,巩固推导过程。
Step 4:应用练习(20分钟)1.针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提供练习题,要求学生应用余弦定理求解未知量。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互相解答问题。
Step 5:拓展应用(10分钟)1.引导学生探讨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航空航天、地质勘探等领域。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用余弦定理解决。
Step 6: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余弦定理的重要概念及应用方法。
2.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本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理论讲解、公式推导、练习应用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余弦定理。
2.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反馈,随时作出调整,确保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余弦定理》 讲义
《余弦定理》讲义一、引入在三角形的世界里,我们有许多神奇的工具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其中就包括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各种与三角形相关的难题之门。
二、余弦定理的定义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假设它的三条边分别为 a、b、c,对应的角分别为 A、B、C,那么余弦定理可以表示为:\\begin{align}a^2&=b^2 + c^2 2bc\cos A\\b^2&=a^2 + c^2 2ac\cos B\\c^2&=a^2 + b^2 2ab\cos C\end{align}\这三个公式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定的关系。
三、余弦定理的推导为了更好地理解余弦定理,我们来推导一下。
以边 a 为例,我们可以从三角形的向量角度出发。
假设向量\(\overrightarrow{AB}\)对应的边为c,向量\(\overrightarrow{AC}\)对应的边为 b,向量\(\overrightarrow{BC}\)对应的边为 a。
那么\(\overrightarrow{BC} =\overrightarrow{AC} \overrightarrow{AB}\)\\begin{align}\vert\overrightarrow{BC}\vert^2&=(\overrightarrow{AC} \overrightarrow{AB})^2\\\vert\overrightarrow{BC}\vert^2&=\vert\overrightarrow{AC}\vert^2 +\vert\overrightarrow{AB}\vert^2 2\overrightarrow{AC}\cdot\overrightarrow{AB}\\\end{align}\因为\(\vert\overrightarrow{AC}\vert = b\),\(\vert\overrightarrow{AB}\vert = c\),且\(\overrightarrow{AC}\cdot\overrightarrow{AB} = bc\cos A\)所以\(a^2 = b^2 + c^2 2bc\cos A\)同理可以推导出另外两个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弦、余弦定理 解斜三角形建构知识网络1.三角形基本公式:(1)内角和定理:A+B+C=180°,sin(A+B)=sinC, cos(A+B)= -cosC,cos2C =sin 2B A +, sin 2C =cos 2B A +(2)面积公式:S=21absinC=21bcsinA=21casinBS= pr =))()((c p b p a p p --- (其中p=2cb a ++, r 为内切圆半径)(3)射影定理:a = b cos C + c cos B ;b = a cos C + c cos A ;c = a cos B + b cos A 2.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外 证明:由三角形面积111sin sin sin 222S ab C bc A ac B ===得sin sin sin a b c A B C==画出三角形的外接圆及直径易得: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3.余弦定理:a 2=b 2+c 2-2bccosA , 222cos 2b c a A bc+-=;证明:如图ΔABC 中,sin ,cos ,cos CH b A AH b A BH c b A ===-22222222sin (cos )2cos a CH BH b A c b A b c bc A=+=+-=+-当A 、B 是钝角时,类似可证。
正弦、余弦定理可用向量方法证明。
要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结合三角公式,能解有关三角形中的问题. 4.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有三种情况:bsinA<a<b 时有两解;a=bsinA 或a=b 时有 解;a<bsinA 时无解。
5.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6.熟练掌握实际问题向解斜三角形类型的转化,能在应用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双基题目练练手1.(2006山东)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3,13A a b π===,则c = ( )A.1B.2C.31-D.32.在△ABC 中,AB=3,BC=13,AC=4,则边AC 上的高为( )A.223 B.233 C.23D.33 3.(2002年上海)在△ABC 中,若2cos B sin A =sin C ,则△ABC 的形状一定是 A.等腰直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4. (2006全国Ⅰ)用长度分别为2、3、4、5、6(单位:cm )的5根细木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允许连接,但不允许折断),能够得到的三角形的最大面积为 ( )A. 285cm B. 2610cm C. 2355cm D. 220cm5.(2006全国Ⅱ)已知ABC V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且AB=1,BC=4,则边BC 上的中线AD 的长为_________.6.(2006春上海)在△ABC 中,已知5,8==AC BC ,三角形面积为12,则=C 2cos .◆答案:1-4.BBCB; 3.由2cos B sin A =sin C 得ac b c a 222-+×a =c ,∴a =b .4.组成边长6,7,7时面积最大;5.3; 6.257 四、经典例题做一做【例1】(2006天津)如图,在ABC ∆中,2AC =,1BC =,43cos =C . (1)求AB 的值; (2)求()C A +2sin 的值. 解(Ⅰ): 由余弦定理,2222..cos AB AC BC AC BC C =+- 341221 2.4=+-⨯⨯⨯= ∴ 2.AB =(Ⅱ)解:由3cos 4C =,且0,C π<<得 27sin 1cos .C C =-=由正弦定理: ,sin sin AB BCC A=解得sin sin 8BC C A AB ==。
所以,cos 8A =。
由倍角公式sin 2sin 2cos 16A A A =⋅=, 且29cos 212sin 16A A =-=,故 ()sin 2sin 2cos cos 2sin 8A C A C A C +=+=. ◆提炼方法:已知两边夹角,用余弦定理,由三角函数值求三角函数值时要注意“三角形内角”的限制.【例2】在ΔABC 中,已知a=3,b=2,B=45°,求A,C 及边c .解:由正弦定理得:sinA=23245sin 3sin =⋅=οb B a ,因为B=45°<90°且b<a, 所以有两解A=60°或A=120°(1)当A=60°时,C=180°-(A+B)=75°, c=22645sin 75sin 2sin sin +=⋅=οοB Cb , (2)当A=120°时,C=180°-(A+B)=15 °,c=22645sin 15sin 2sin sin -=⋅=οοBCb ◆提炼方法: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求解,必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例3】(2006上海)如图,当甲船位于A 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海里的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等待营救 甲船立即前往救援,同时把消息告知在甲船的南偏西30ο,相距10海里C 处的乙船,试问乙船应朝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沿直线前往B 处救援(角度精确到1︒)?[解] 连接BC,由余弦定理得BC 2=202+102-2×20×10COS120°=700于是,BC=107∵710120sin 20sin ︒=ACB , ∴sin ∠ACB=73,∵∠ACB<90° ∴∠ACB=41°∴乙船应朝北偏东71°方向沿直线前往B 处救援思路点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斜三角形问题,在问题中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例4】已知⊙O 的半径为R ,,在它的内接三角形ABC 中,有()()B b aC A R sin 2sin sin 222-=-成立,求△ABC 面积S 的最大值.解:由已知条件得()()()b a BR B A R -=-2sin 2sin sin2222.即有 2222b ab c a -=-,又 222cos 222=-+=ab c b a C ∴ 4π=c .34A B π+= ∴ B A R ab C ab S sin sin 44242sin 212⋅===222232sin sin()4222sin (cos sin )22(sin 21cos 2)2[2sin(2)1]24R A A R A A A RA A R A ππ=-=+=+-=-+当32,()428A AB πππ-===即时, 2max 212R S +=.◆思路方法:1.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边化角;二是角化边。
2.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研讨.欣赏】(2006江西)如图,已知△ABC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 M 、N 分别是边AB 、AC 上的点,线段MN 经过△ABC 的中心G .设2()33MGA ππαα∠=≤≤. (1) 试将△AGM 、△AGN 的面积(分别记为1S 与2S )表示为α的函数; (2) 求221211y S S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解:(1)因为G 为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ABC 的中心, 所以233,.3236AG MAG π=⨯=∠= 由正弦定理,sinsin()66GM GA πππα=--3,6sin()6GM πα=+得11sin sin ().26(3cot )12sin()6S GM GA ααπαα=⋅⋅==++则或3,,sinsin()6sin()666GN GA GN πππαα==--又得21sin sin()(212sin()6S GN GA απαπα=⋅⋅-==-则或2222221211144(2)sin ()sin ()72(3cot ).sin 66y S S ππαααα⎡⎤=+=++-=+⎢⎥⎣⎦因为233ππα≤≤,所以当233ππαα==或时,y 的最大值max 240y =; 当2πα=时, y 的最小值min 216y =.提炼总结以为师1.掌握三角形中的的基本公式和正余弦定理; 2.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3.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 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4.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的重要手段.4.6 正弦、余弦定理 解斜三角形【选择题】1.(2004浙江)在△ABC 中,“A >30°”是“sin A >21”的 (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2004全国Ⅳ)△ABC 中,a 、b 、c 分别为∠A 、∠B 、∠C 的对边,如果a 、b 、c 成等差数列,∠B =30°,△ABC 的面积为23,那么b 等于 ( ) A.231+B.1+3C.232+ D.2+3 3..下列条件中,△ABC 是锐角三角形的是 ( )A.sin A +cos A =51 B.·BC >0 C.tan A +tan B +tan C >0D.b =3,c =33,B =30°4.(2006全国Ⅰ)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b 、c 成等比数列,且2c a =,则cos B = ( )A .14 B. 34C.D.【填空题】5.(2004春上海)在ABC ∆中,c b a 、、分别是A ∠、B ∠、C ∠所对的边。
若ο105=∠A ,ο45=∠B ,22=b , 则=c __________6.在锐角△ABC 中,边长a =1,b =2,则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练习简答:1-4.BBCB; 1.在△ABC 中,A >30°⇒0<sin A <1sin A >21;sin A >21⇒30°<A <150°⇒A >30°答案:B2. 2b =a +c .平方得a 2+c 2=4b 2-2ac .由S=21ac sin30°=41ac =23,得ac =6.∴a 2+c 2=4b 2-12.得cos B =acb c a 2222-+=6212422⨯--b b =442-b =23,解得b =1+3.答案:B3.由tan A +tan B +tan C=tan A tan B tan C >0,A 、B 、C 都为锐角.答案:C5.2;6.若c 最大,由cos C >0.得c <5.又c >b -a =1,∴1<c <5.【解答题】7.(2004春北京)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长,已知a 、b 、c 成等比数列,且a 2-c 2=ac -bc ,求∠A 的大小及cBb sin 的值. 剖析:因给出的是a 、b 、c 之间的等量关系,要求∠A ,需找∠A 与三边的关系,故可用余弦定理.由b 2=ac 可变形为c b 2=a ,再用正弦定理可求cBb sin 的值.解法一:∵a 、b 、c 成等比数列,∴b 2=ac . 又a 2-c 2=ac -bc ,∴b 2+c 2-a 2=bc .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c a c b 2222-+=bc bc 2=21,∴∠A =60°.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B =aAb sin ,∵b 2=ac ,∠A =60°,∴acb c B b ︒=60sin sin 2=sin60°=23. 解法二:在△ABC 中,由面积公式得21bc sin A =21ac sin B . ∵b 2=ac ,∠A =60°,∴bc sin A =b 2sin B . ∴cBb sin =sin A =23.评述:解三角形时,找三边一角之间的关系常用余弦定理,找两边两角之间的关系常用正弦定理.8.(2005春北京)在△ABC 中,sin A +cos A =22,AC =2,AB =3,求tan A 的值和△ABC 的面积. 解法一:∵sin A +cos A =2cos (A -45°)=22, ∴cos (A -45°)=21.又0°<A <180°,∴A -45°=60°,A =105°.∴tan A =tan (45°+60°)=3131-+=-2-3.∴sin A =sin105°=sin (45°+60°) =sin45°cos60°+cos45°sin60°=462+. ∴S △ABC =21AC ·AB sin A =21·2·3·462+=43(2+6). 解法二:∵sin A +cos A =22, ①∴(sin A +cos A )2=21.∴2sin A cos A =-21. ∵0°<A <180°,∴sin A >0,cos A <0. ∴90°<A <180°.∵(sin A -cos A )2=1-2sin A cos A =23, ∴sin A -cos A =26.②①+②得sin A =462+. ①-②得cos A =462-. ∴tan A =A Acos sin =462+·624-=-2-3.(以下同解法一)9. (2004全国Ⅱ)已知锐角△ABC 中,sin (A +B )=53,sin (A -B )=51. (1)求证:tan A =2tan B ;(2)设AB =3,求AB 边上的高.剖析:有两角的和与差联想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结合图形,以(1)为铺垫,解决(2). (1)证明:∵sin (A +B )=53,sin (A -B )=51, ∴⎪⎪⎩⎪⎪⎨⎧=-=+51sin cos cos sin 53sin cos cos sin B A B A B A B AB A B A B A tan tan 51sin cos 52cos sin ⇒⎪⎪⎩⎪⎪⎨⎧==⇒=2. ∴tan A =2tan B . (2)解:2π<A +B <π,∴sin (A +B )=53. ∴tan (A +B )=-43, 即B A B A tan tan 1tan tan -+=-43.将tan A =2tan B 代入上式整理得2tan 2B -4tan B -1=0,解得tan B =262±(负值舍去).得tan B =262+,∴tan A =2tan B =2+6. 设AB 边上的高为CD ,则AB =AD +DB =A CD tan +B CDtan =623+CD .由AB =3得CD =2+6,所以AB 边上的高为2+6. 评述: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概念,两角和与差的公式以及应用,分析和计算能力.10. 在△ABC 中,sin A =CB CB cos cos sin sin ++,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分析:判断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可由三个内角的关系确定,亦可由三边的关系确定.采用后一种方法解答本题,就必须“化角为边”.解: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得a =abcb a ca b ac cb 22222222-++-++,所以 22222222c a b a b c b c c b+-+-+=+,化简得a 2=b 2+c 2.所以△ABC 是直角三角形.评述:恒等变形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变形的方向是关键.若考虑三内角的关系,本题可以从已知条件推出cos A =0.【探索题】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个内角,y =cot A +)(C B A A-+cos cos sin 2.(1)若任意交换两个角的位置,y 的值是否变化?试证明你的结论. (2)求y 的最小值.解:(1)∵y =cot A +[][])()()(C B C B C B -++-+-cos πcos πsin 2=cot A +)()()(C B C B C B -++-+cos cos sin 2=cot A +CB CB C B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cot A +cot B +cot C ,∴任意交换两个角的位置,y 的值不变化. (2)∵cos (B -C )≤1,∴y ≥cot A +A A cos 1sin 2+=2tan 22tan 12A A-+2tan 2A =21(cot 2A +3tan 2A )≥2cot 2tan 3A A ⋅=3. 故当A =B =C =3π时,y min =3. 评述:本题的第(1)问是一道结论开放型题,y 的表达式的表面不对称性显示了问题的有趣之处.第(2)问实际上是一道常见题:在△ABC 中,求证:cot A +cot B +cot C ≥3.可由三数的均值不等式结合cot A +cot B +cot C =cot A cot B cot C 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