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第五单元 第28课 萧伯纳和小女孩│沪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萧伯纳和小女孩
一、形近字组词:
剧()谦()虚()迪()
居()歉()虎()油()
二、照样子,写句子。
例:萧伯纳是戏剧家。(英国)(有名的)
萧伯纳是英国有名的戏剧家。
1、牛顿是科学家。(英国伟大的)
2、达。芬奇是画家。(意大利、著名的)
三、填上合适的词。
()的大眼睛()的蝴蝶结()的戏剧家()小女孩()的歌声()的田野
四、把下面的几句话按先后的顺序连成一段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小兔连忙用两只前爪抓住胡萝卜,一个劲地往里拉。
()每天放学后,丽丽就从篮子里拿出一些胡萝卜去喂小兔。()吃饱后,小兔就在笼子里悠闲地躺着。
()丽丽拿起一根胡萝卜往笼子里塞。
()然后,它捧起胡萝卜送到嘴边,张开了三瓣嘴,嚼了起来。
五、课内阅读
伯纳是英国有名的戏剧家。有一次在国外,他看到一个小姑娘,长着一双闪亮的大眼睛。头上戴着大红蝴蝶结,显得聪明伶俐,萧伯纳非常高兴,同她玩了很久。
临别的时候,萧伯纳把头一扬,幽默地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闻名的萧伯纳!”
“先生,您就是萧伯纳?”“怎么,难道我不像吗?”“可是,您怎么会说自己了不起呢?请回去也告诉您的妈妈,就说今天同您玩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萧伯纳愣住了,他觉得刚才自己太自以为是了,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后来,萧伯纳常对人说:“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骄傲,要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启迪。”
1、短文选自《》。
2、从短文里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闻名()十分()启示()平平凡凡()自命不凡()
3、萧伯纳愣住了,他觉得刚才自己太自以为是了,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读了这句话,你觉得萧伯纳是一个(骄傲严于律己)的人。
4、请在文中最后小节找出一对反义词:()——()
5、照样子填空
例1:(幽默)地说()地说()地说()地说例2:普普通通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用曲线划出描写小姑娘的句子。
7、请用直线划出小姑娘说的话。
8、小姑娘给萧伯纳的启迪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9.最后小女孩告诉萧伯纳的话意思是()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A 请萧伯纳告诉他的妈妈——自己只是个很普通的小姑娘。
B 人不管有多大的成就,都不应该骄傲自大,更不应该轻视别人。
10、造句:
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的“非常”你可以找到别的词语代替吗?
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