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的地理效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地理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人类很早以前就发现城市的大气环境与乡村及山区具有不同的特点。英国人Lake Howard于1833年第一次对伦敦城市中心的温度比郊区高的现象进行文字记载, Manley于1958年首次提出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UHI)的概念。

1.表现:

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热

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区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形成了市区、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2.形成原因

(1)热量集聚:现代化大城市中,工业生产、生活、交通产生大量废热;

(2)下垫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小的比热容(可吸收更多的热量),且反射率小,吸收率大,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

3.影响

(1)污染

由于热岛中心形成一个低压旋涡,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健康。

(2)健康

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的人们会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忧郁压抑、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溃疡增多、胃肠疾病复发等。

(3)能源

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频次高,

消耗大量电力,增加用电负荷,同时产生更多的废热增强热岛效应。

4. 一般规律

(1)时间变化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

城市热岛的水平分布表现在热岛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物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而郊区植被覆盖率高,或农田密布,热岛强度小。

(2)空间分布热岛的空间分布因高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表现在白天城郊差别不明显;夜晚城郊热岛强度差别大,且强度的这种差别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到一定的高度还会出现“交叉”现象。

5.措施

绿化

(1)建设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2)行政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规划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废热、温室气体

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引入外部空

气,改善小气候。

(4)管理应把减少裸地、消除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地表应尽力为草坪所覆盖,包

括树冠投影处而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建设

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

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材料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城湿地,调节市区气候。

湿岛效应

湿岛效应是指某个时间段,城市空气湿度大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包括“凝露湿岛、雨天湿岛、雾天湿岛、结霜湿岛和雪天湿岛”等。

以雨天湿岛为例,是指降雨时及停雨后,因市区热岛效应使蒸发量比郊区大,空气中水汽含量比郊区多的现象。

雨岛效应

由于城市内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等加重了热量排放,使城市内热空气上升,上升中遇冷凝结,促进降水形成。此外,城市上空悬浮颗粒物多,即凝结核多也易形成局地暴雨。

城市混浊岛效应

雾岛效应

其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如伦敦为国际著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自然条件外,

城市雾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伦敦近年来进行环境治理后,雾日大大减少就是最好的证明。

由于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比郊区多,凝结核也多,低空的各类湍流又比较强,因此造成城市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被削弱,日照时数减少,能见度小于郊区的现象。

城市干岛效应

城市多是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降落地面的水分大多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它处,缺乏天然地面(土壤、植被等)具有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因而城市近地面空气就难以像其它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造成城市空气中湿度较低,称为“干岛效应”。

不仅是城市,湖泊作为相对独立的地理系统也引出了诸多的地理效应,例如大湖效应和湖泊效应。

大湖效应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一般是湖泊)时,从中得到了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例如,渤海的大湖效应,使得烟台、威海等地形成著名的雪窝。

由于水体巨大的比热容和水分供应,可使水库或天然湖泊附近的平均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并引起风、空气湿度和降水量等的变化,称为"湖泊效应"。

地形产生的效应是高中地理题中的常客,地形对于气温、降水以及风的影响,往往受到出题人的偏爱。

焚风效应

当带有水汽的暖湿气流开始翻越山坡时,会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所携带的水汽多凝结降落成雨;在背风坡随气流下沉,由于海拔变低导致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称作“焚风效应”。

盆地效应

在炎热的夏季,盆地由于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的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有“火洲”之称,是我国夏季最高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