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包括解析与翻译]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译文:XXX怎么能和你相比呢?这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比较,但是他的妻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她的依据是什么呢?实际上,这是因为她爱你深沉。
唉,情感的误判,真是太大了!但是,有谁能忘记感情呢?怎么才能克服这种弊病呢?希望您能教我一个好方法,怎么样?译文:我曾听XXX的高尚品德,于是读了他的《示儿》。
当我读到“XXX北定中原日,家祭XXX告乃翁”这句话时,深感佩服,他真是一位忠贞不渝的人啊!但也有人不屑,说:“这家伙只是为了博取名气。
”众人用理论质问他,他的话说不通,只好道歉。
其实他的话只是夸大其词,他自己也很高傲。
解析:(1)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而且。
(3)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而且。
(5)副词,表示如同、像。
(6)副词,表示清澈、明净。
(7)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译文:“还活着的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已经死去的人早已长逝”,这不仅仅是发生在某个石壕坑里,而是在中晚唐朝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皇帝仍然每天享受着音乐和舞蹈,还委任奸佞之徒掌管政务,那么唐朝必然会灭亡。
而志士应该像清澈的河水一样纯粹,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没有进步的机会。
即使有着“宁死不屈,不需要酒杯来辞别”的豪气,也无法发挥作用,因为没有用武之地。
解析:(1)复音虚词,表示原因。
(2)代词,表示对象。
(3)副词,表示位置。
(4)复音词,表示原因。
(5)副词,表示时间。
(6)复音词,表示目的、原因。
译文:“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的紧急情况,而不是出于私仇。
”XXX这样说,足以使他成为天下所敬仰的对象。
能够像他一样,以自己的位置和能力去做到这一点,其他人又怎么能够比得上呢?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就知道他不是为了博取名利而行事的。
与他平起平坐的人,XXX也是如此,他在众人中从不失态,前去拜访XXX时,他的度量岂是普通人可以比拟的?这两个人都是以教人向上为目的的。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高中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
高中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五.【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六.【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3.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七.【若】(一)动词,像,好像.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二)用作代词.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八.【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所在】1.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九.【为】(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2.以为,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十.【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十一.【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十二.【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十三.【因】(一)介词.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十四.【于】(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5.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十五.【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2.结交,亲附.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3.对付.①庞暖易与耳.4.参加,参与.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十六.【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则则】赞叹的声音.十七.【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八.【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18个文言文虚词小故事+翻译 最终
7.焉
“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 (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 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 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 矣。 解析:(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 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 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 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再说”、 “至于”。(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至于”。
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 山。今者(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 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 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 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解析:(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 译。(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 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 的做法)”。(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 译。(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 西”“个”“样”。(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译文:李白,是诗仙啊。被统治者拒之门外,就在这座山中游赏。 如今,(他)在山中与远离尘嚣的人对饮,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 结之情啊。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国忠为他捧墨,写诗讽刺杨贵妃, 这几件事是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也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所以他虽 然仕途上不如意,却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并)在诗歌里抒发出 来,他流传后世的诗篇不可计数,于是成就了他万世英名。
18个虚词小故事原文+翻译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2.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 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 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作用,可不译。
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 较起来怎么样。”
十六、【则 】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 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 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 是”。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 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 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高三复习-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翻译及用法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翻译及用法文言虚词总结:虚词翻译及用法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虚词翻译及用法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虚词翻译及用法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完整版)文言虚词(包括解析和翻译)
文言虚词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翻译: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
”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2.其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
”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
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解析:(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
文言文虚词英语翻译
一、文言文虚词概述文言文虚词,是指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使句子结构完整、意义明确。
二、文言文虚词的英语翻译1. 助词(1)结构助词:如“之”、“者”、“所”等。
英语中常用“-ing”、“-ed”、“-s”等后缀或介词“of”等来表示。
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翻译:Confucius said, "To study and then review what has been learned at regular intervals, is not this a joy?"(2)语气助词:如“也”、“矣”、“焉”等。
英语中常用感叹号、疑问号、逗号等标点符号或语气词来表示。
例: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翻译:I examine myself three times a day.2. 介词(1)表示时间、地点的介词:如“于”、“在”、“自”、“至”等。
英语中常用介词“in”、“at”、“from”、“to”等来表示。
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般逝去,不分昼夜。
”)翻译:Zi said by the river, "The passing of time is like this, without distinction of day and night."(2)表示原因、目的的介词:如“以”、“因”、“为”等。
英语中常用介词“because of”、“in order to”、“for”等来表示。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翻译:To study and then review what has been learned at regular intervals, is not this a joy?3. 连词(1)并列连词:如“与”、“和”、“及”等。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解析权威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解析(权威)顺序: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与其何若于乃则焉而且(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文言虚词故事及翻译
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解析: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大家回应她;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译文:“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样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样说,为什么呢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爱自己的老公很深啊;哎,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啊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拿什么消除这种弊端,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样3.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解析: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译文:大王喜欢音乐太投入了,那么齐国治理得也差不多了吧;但是我曾经看到一个人,他家世代捕蛇,有多人死在这件事上,却仍然做这件事不停下来,问他原因,他说:“捕蛇可以应付赋税啊;”哎,赋税的危害真是比毒蛇还厉害啊然而大王您为什么还如此沉溺于音乐呢如果大王在治理国事上专心致志,一定会游刃有余的,这样的话大王的作为真是比耽溺于音乐强百倍啊;为臣愚钝,所说的话难免有误,大王能原谅我吗4.乃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解析: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译文:曾经听说陆放翁的节操气节,全都表现在示儿这首诗里,于是读了读它;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深深地受到感动并佩服他,陆放翁真是忠诚正直的臣子啊然而也有人瞧不起他,竟然说;“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大家向他询问道理,他无话可说,才不得不道歉;推究他说的话,恐怕是炒作来抬高自己的名气吧;5.其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解析: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或表感叹语气,多么,真;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真鲜美啊”您如果想尝一尝,叼来其中的一只吃掉它,就能够一饱自己的口福了;狼说:“那如何对付猛犬呢”狐狸就到猛犬那里离间说:“羊好多次说你坏话,他们说的话不堪入耳,您却一点不生气,是没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呢等到他们嬉戏打闹的时候,我想为您把这耻辱全部洗刷掉;希望您答应我”猛犬笑着说:“想要给他加上罪名,难道还怕没有借口吗”猛犬于是明白了狐狸的野心,知道守护羊群的道路很漫长,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与狼就离开了;6.且“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奸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解析: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3副词,将要;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5复音词,就像;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译文:“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吧,死去的人就永远逝去了;”这难道只是石壕一个地方的现象吗中晚唐王朝全都这样啊;国家治理得都像这个样子了,皇帝仍然每天玩乐,而且把朝政委托给奸佞的人,因此李唐将要灭亡,是一定的了;再说有志之士就像河水那样清澈见底,在这样的世道上就没有入仕做官报效国家的道路了;纵使他有“连死都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拒绝”的勇气,却没有用武之地,又有什么用呢7.若“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解析: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译文:“如果能够化身为千亿个自我,那就散到那无数的山峰上眺望故乡;”真是奇妙啊这个人的想象,就像石破天惊,铁树开花一样,并不是你们这些平常的人能够赶得上的;我也是这样;恐怕我们这些人只能够作鱼的一片鳞龙的一只爪了;至于一般人思念家乡,常常是眺望明月怀念远方,或者登上高处吟诗作赋,至于柳子厚就不这样,他凭借超过一般人的思路,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绝了;8.所“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解析: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译文:“我这样做的缘故,是把国家的危机放在前面而把一己的私怨放在后面;”蔺相如的这句话,值得使他被天下人钦佩;凭借他所居的官位,能够这样说这样做,难道是别人能比得上的吗仔细研究他的言行,就知道他并不是凭此沽名钓誉了;与他不相上下的人,是信陵君;侯生在大庭广众之间,不应该有过访朋友的事情的时候,前去拜访朱亥,而信陵君始终面不更色,这气度难道是一般人吗这两个人都是教人向上的榜样啊;9.为“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解析: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3非虚词用法,动词,是;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67动词,作为,做;8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9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替”;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译文:“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这是真理,应当对世人说说它,千万不要让他们被巫师迷惑;巫师,拿骗人当职业,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利益;所以当他来到的时候,就用这个道理斥责他,揭露他的用心;替社会清除坏的风气习俗,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为何推辞拒绝呢10.焉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解析: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5语气助词,不译;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译文:秦军路过崤山,看到那里山势陡峭狭窄,没有料到晋国在那里设有埋伏,将士们虽然全力拼搏,无奈进退两难,不久,差不多都战死了,所以导致大败;对这件事我很有感慨,如此骄傲轻敌,怎么能不打败仗即使千军万马对他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就因为他们骄傲,斥责他们,他们一定没脸在世上活着了;11.也“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5”解析:1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2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3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4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表感叹语气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你凭什么能恢复它呢”“我将劝勉并监督大家和我一起来践行它;”“你的话,如同金玉;你的心胸,我们怎么能比得上啊”12.以“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 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解析:1名词,原因;2动词,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4介词,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1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译文:“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英俊潇洒,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否则,凭借我这幅面容出现在街市上,就恐怕要吓到人了;所以我自己应当把书卷作为伙伴,消除掉因为危险而遥远就不敢到达的怯懦,仰慕“拿着火把进入深穴探险”的勇气,陶醉在“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的美景之中……畅游于书海之中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像这样,即使把皇帝的位子给我,我也会弃之不顾的,难道我会因为一顶皇冠的缘故就抛弃精神的悠然闲逸吗正因为我有这样的志向,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享受闲逸和快乐;我虽然在康熙六年就到京城了,但是始终没有跟权贵交往;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希望你能体察,因此没必要有“忠臣贤能之人不被任用”的感叹;13.因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解析:1介词,根据,依靠,凭借;2 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着,趁此;5副,于是,就;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通过;8介词,因为;9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译文: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不依据出身高低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制度,这就是曹操成就大业的原因;他常常趁敌人没有准备,突袭击败他们,例如乌巢火烧粮草;这一次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就趁着有理的时机打败了袁绍,取得官渡一战的大胜;这一战的胜利也是凭借许攸的帮助而取得的;后来曹操路过袁绍的坟墓,通过守墓人来到坟前拜祭他;这气量难道是一般人能比的因为这些他得到大家的拥戴,从而统一天下;因为曹操有非同一般的胸怀气量,所以他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14.于“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世人皆欲老于6吾乡,此乃多人言于7我也,非吾杜撰耳;于8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9是, 不亦乐乎解析: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4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5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6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在;7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向;8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此”;9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在;译文:“黄雀缓缓地飞,美丽的翅膀参差翩然”,多么美好啊;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是长久没有看到的了;自从十年前偶而见过一次,到如今已经十年,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如今造林还草,生态渐渐恢复,黄鸟又可以见到了,它的鸣叫比以前美一倍;我们乡的美已经闻名于四方;世界上的人都想在我们这里养老,这是好多人对我说的,不是我杜撰的;在这时候我们畅饮几杯酒来抒发情怀,陶醉在这里,不是很好吗15.与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解析:1动词,赞许;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4动词,结交,亲附;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7介词,和,跟,同;译文:一个人如果在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那么君子就会赞许他,我也赞同;但是,现代人与古人谁更有智慧,对此朝廷与百姓的认识,相差很大;治理国家的人,亲近清正廉明的彬彬君子,远离奸邪而善于谄媚的小人,凡事以身作则亲身实践,事业才会成功;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外邦,但却不能到达本国百姓那里,这唯独是为什么呢我们给您提建议,又害怕您跟我们算账啊;16.则“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3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4足羞,官盛则5近谀,范氏则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知,赶至河边,则7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解析:1副词,表示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 连词,表让步转折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倒是”;3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译为“就”,或不译;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啊”,这句话说出了岳阳楼的壮美,但是岳阳楼名满天下,并非只凭借这个;如果这样,那么普天之下像岳阳楼的建筑多了,为什么只有岳阳楼天下闻名呢范希文如果不应邀作赋,文章散布天下,岳阳楼能名闻天下吗当今的风气,与地位低的人交往就认为这是值得羞耻的事情,遇到官职高的就追随着阿谀奉承;范希文却不是这样,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调子;他的朋友被贬官,大家躲避他都恐怕来不及;等到他知道了,急忙追赶到河边,朋友已经在船上了,可见他性情的忠厚;17.者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解析: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译文:李白,是诗仙啊;被统治者拒之门外,就在这座山中游赏;如今,他在山中与远离尘嚣的人对饮,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结之情啊;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国忠为他捧墨,写诗讽刺杨贵妃,这几件事是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也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所以他虽然仕途上不如意,却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并在诗歌里抒发出来,他流传后世的诗篇不可计数,于是成就了他万世英名;18.之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解析:1动词,可译为“到”、“往”;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译文:一个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询问打算邀请他同去,过了很久,唐僧也不回应他;是独自去呢,还是等待唐僧答应他一起去呢均衡了一下这两个想法,这个僧人凭借着很简陋的条件到达了南海,回来后向唐僧夸耀说:“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唐僧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但是你的话也有些过分了吧,你要骄傲地笑话我吗”。
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翻译
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翻译"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18个文言虚词及意思
18个文言虚词及意思(总1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虚词:之、其、而、则、乃、以、于、为、者、因、所、何、且、若、与、也、乎、焉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林》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翻译: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
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
”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2.其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
”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
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解析:(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
(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
(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10)指示代词,那种。
(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
(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翻译: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很鲜美啊。
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块吃吃,饱饱口福。
”狼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
你一定要答应我。
”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还怕找不到罪名吗?”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
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
3.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翻译:“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美)呢?”本来就是谬论,然而他的妻子这样说,是什么原因呢?她的根据是什么呢?探究她的原因是,是因为爱的很深啊。
唉,情的耽误,是多么的大啊。
然而什么人能忘情呢?用什么来消除这个的弊端呢,希望您能用良策教我,该怎么做。
4.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
”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
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解析:(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翻译: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然而我曾经见到过一个人,他的家里世代捕蛇,很多人死在这件事上了,然而做这件事情的人却不间断,问起原因,说:“可以抵挡兵赋征收钱财。
”唉,兵赋征收钱财的毒害比捕蛇更厉害啊。
然而大王为什么会这么喜好玩乐呢?大王如果处理政事专心致志,一定会游刃有余的,(这样的话)大王的作为真是比沉溺于音乐强百倍啊。
微臣资质愚钝,所说的话大多数是谬论,大王能否体谅我呢?5.乃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
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
解析:(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
(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
(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
(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翻译:我曾经听说陆放翁的志气与节操,都体现在《示儿》中,于是阅读它,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句(的时候),(我)心中大为感动于佩服,(陆游)真的是忠贞的义士啊!但是也有人(表示)鄙视,于是说:“他只是沽名钓誉罢了。
”大家(听了)都来质问他原因,那人无言以对,于是不得不道歉,探究他的话,炒作的样子而已,恐怕是自己高看了自己吧。
6.且“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不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
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
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解析:(1)副词,暂且、姑且。
(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
(3)副词,将要。
(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
(5)复音词,就像。
(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
(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翻译: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经长逝,这并不是仅仅发生在石壕一个地区,整个唐王朝统治的地方都尽皆相同。
像这种情况,皇帝还能每天声色歌舞,并且将政事委托给不当的人,那么李唐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
在这世上,河水清澈而有涟漪泛起,还算过得去,朝廷中的人如果像这样,则必将危殆。
纵然有“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的豪气,也没有用武之地,还能有什么用呢?7.若“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
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解析:(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
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翻译:“如果能够化身为千亿个自我,那就散到那无数的山峰上眺望故乡。
”(真是)奇妙啊!这个人的想象,(就)像石破天惊,铁树开花一样,并不是你们这些平常的人能够赶得上的。
我也是这样。
恐怕我们这些人只能够作鱼的一片鳞龙的一只爪了。
至于一般人思念家乡,常常是眺望明月怀念远方,(或者)登上高处吟诗作赋,至于柳子厚就不这样,(他)凭借超过一般人的思路,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绝了。
8.所“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
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
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
解析:(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
(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
(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翻译:“我这样做的缘故,(是)把国家的危机放在前面而把一己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这句话,值得使他被天下人钦佩。
凭借他所居的官位,能够这样说这样做,难道是别人能比得上的吗?仔细研究他的言行,就知道他并不是凭此沽名钓誉了。
与他不相上下的人,是信陵君。
侯生在大庭广众之间,不应该有过访(朋友)的事情的时候,前去拜访朱亥,(而信陵君始终面不更色),这气度难道是一般人吗?这两个人都是教人向上的榜样啊。
9.为“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
”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
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
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解析:(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3)非虚词用法,动词,是。
(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
(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6)(7)动词,作为,做。
(8)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
(9)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
(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替”。
(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
翻译:“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
”这是真理,应当对世人说说它,千万不要让他们被巫师迷惑。
巫师,拿骗人当职业,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利益。
所以当他来到的时候,就用这个道理斥责他,揭露他的用心。
替社会清除坏的风气习俗,(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为何推辞拒绝呢?10.焉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