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光源(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

第一单元光源(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

第一单元光源(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第一单元光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光源,不同光源的特点和应用。

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不同光源的亮度和颜色,并了解光源的分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光源及其应用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懂得珍惜光源,学习爱护自然资源。

二、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光源样品(白炽灯、荧光灯、LED灯、太阳灯等)3. 万能表、电池、导线等实验器材4. 班级组织学生制作闪光灯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光源知识: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都有哪些光源?有何作用?2. 活动观察光源: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种光源的亮度和颜色,并说说各种光源的优缺点,讨论光源的分类。

3. 实验制作闪光灯:让学生理解光源的应用,边制作边掌握电学知识。

师生共同操作,老师演示制作闪光灯的过程和注意事项,让学生一步步跟着完成的过程。

再让他们将学过的电学知识,如电池、导线、万能表等,带入到制作的实验中,掌握实验技能。

4. 练习练习与活动结合:通过对观察光源和实验制作闪光灯的活动,老师分配适度数量的题目,让学生梳理知识,整体巩固学习成果。

5. 总结复述学过内容:让学生把本堂课及前几堂课学过的知识总结出来,并加以运用。

例如,让学生描述各种光源的优缺点及特性。

对于制作的闪光灯,让学生总结其制作过程和原理等。

6. 作业布置和反馈布置作业:让学生以生活中实际应用的例子为出发点,让他们搜集并描述应用场景和应用效果,加深对光源的理解和应用。

7. 总结此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光源的存在,并在实际中运用学习到的知识。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了光源的分类、优缺点和应用。

同时,制作闪光灯也为电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光1.有关光的思考【教材简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对光的认知水平如何,是本单元教学的认知起点。

学生的认知起点要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起点,从而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聚焦学生的已有认知,了解学生对光的认知水平;其次,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光源概念,知道光源特点,最后,通过研讨,拓宽学生的视野,感悟光的重要性。

因此,本课教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第二部分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第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从学生对光“已经知道的和还想知道的”的讨论开始,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聚集到本课内容上,再通过比较各种发光体,引出光源的概念,为后续光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的教学活动接着安排“如果没有光,会怎样”的研讨活动,让学生探讨没有光会怎样,从而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人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最后安排夜视仪原理这一拓展性内容,让学生从更高的视野了解光。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光源和光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日常生活中的光源和非光源也有一定的判断经验,也知道太阳是光源,点亮的电灯是光源等,但他们对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认识上还是比较模糊,因此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引领学生在实际中去观察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发光物体,认识到有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而有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从而知道光源和非光源。

[科学思维]以观察“黑暗中的苹果”实验为证据,说明没有光进入眼睛,我们看不到任何物体。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交流、分析,概括出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态度责任]感知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7篇

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7篇

【导语】教科书在单元⾸页展⽰了⼀幅在浩渺宇宙中的地球的图⽚,隐含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地球。

同时,图⽚也暗⽰地球不是孤⽴存在的。

本单元从宏观上观察地球上的事物和现象,也关注太阳、地球和⽉亮的关系。

这⾥要说明的是,阳光、空⽓、云等属于地球家园的事物,⽽太阳、⽉亮和星星不属于地球家园的范围。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年级上册科学第⼀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教学⽬标】 1.科学概念⽬标 地球家园中有空⽓、⼟壤、岩⽯、⽔、动物、植物、⼈等。

阳光、空⽓、⽔、植物、动物等⾮⽣物和⽣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不可。

2.科学探究⽬标 会⽤图⽂的⽅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能就地球家园中的⾃然资源与⼈类的关系参与讨论,表达⾃已的观点。

3.科学态度⽬标 对探究“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感兴趣。

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标 懂得地球是⽣命共同的家园,⼈类的⽣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图⽂的⽅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2.教学难点 懂得地球是⽣命共同的家园,⼈类的⽣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预设3分钟) 1.学⽣猜谜语,激发兴趣。

说它像球不是球,它的⾝上啥都有。

⾼⼭森林处处见,江河湖⽔向海流。

动物植物和⼈物,全都⽣活在⾥头。

天天围着太阳转,你猜它是什么球。

2.出⽰地球的图⽚,引出“我们的地球家园”。

⼆、聚焦(预设10分钟) 1.学⽣观看视频,欣赏:美丽的地球家园(3分24秒) 2.聚焦提问,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学⽣⾃由发表,回忆和交流⾃⼰对地球家园的认识。

3.逐⼀出⽰课件上的图⽚,学⽣看图回答,进⼀步丰富对地球家园的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草地、森林、⼭脉、岩⽯、沙漠、海洋、⼤象、蜗⽜、⼤雁、楼房、⼈…… 三、探索(预设15分钟) 1.画⼀画:翻开学⽣活动⼿册第⼀页,在地球家园图上画出各种事物,⽤直观的形式表达和记录。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认识物体第一课《认识物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认识常见的物体,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物体,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发现物体的不同特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物体?谁能举例说说?生1:我见过书本。

生2:我见过球。

生3:我见过桌子。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物体。

2.活动一:观察物体生1:我发现这个球是圆的。

生2:我发现这本书是硬的。

生3:我发现这个杯子是透明的。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物体的不同特征。

现在,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发现的物体特征。

生1:物体有不同的形状。

生2:物体有不同的硬度。

生3:物体有不同的颜色。

4.讲解物体基本特征(1)形状:物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圆形、方形、长方形等。

(2)大小: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可以用“大”、“小”来表示。

(3)颜色:物体有不同的颜色,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4)质地:物体有软的、硬的、粗糙的、光滑的等不同的质地。

5.活动二:分类物体师:现在,请同学们将这些物体按照特征分类,看看谁能最快完成。

生1:我将球、苹果、橙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圆形的。

生2:我将书本、铅笔、尺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长方形的。

生3:我将杯子、碗、盘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硬的。

师:很好,你们都完成了分类任务。

这说明你们已经掌握了物体的基本特征。

6.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物体,了解了物体的基本特征。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有趣的物体。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明天课堂上分享。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物体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教案)动物与环境教案引言:小学科学的第一单元是学习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了解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并探索他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通过活动和实例,学生将能够加深对动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培养对大自然的关爱与尊重。

一、知识目标:1. 了解不同动物适应不同环境的方式和特征。

2. 掌握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二、能力目标:1. 能够观察并描述动物的外部特征和行为适应环境的方式。

2. 能够通过实例阐述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

三、教学重点:1. 动物的适应与环境的关系。

2. 植物和动物的相互依赖。

四、教学材料:1. 图片或卡片:各种动物的图片和动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2. 视频播放设备:播放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的视频。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想一想,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适应环境生活。

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动物和环境关系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知道野外的动物为什么会选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吗?动物如何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步骤二:学习(1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不同动物的图片或卡片。

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和行为,讨论这些特征和行为如何帮助动物适应环境。

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2. 整合讨论: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向全班报告。

通过整合,总结并讨论不同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特征。

步骤三:拓展(15分钟)1. 观看视频:播放关于动物与环境相互依赖关系的视频。

通过视频,学生将了解到动物如何依赖环境中的食物、水源和栖息地。

引导学生从中思考:为什么保护环境对于保护动物很重要?步骤四:实例探究(20分钟)1. 植物和动物相互依赖:例如,蝴蝶需要吸食花蜜,而花朵通过吸引蝴蝶来传播花粉。

让学生观察这个例子并思考:花朵和蝴蝶之间是如何相互依赖的?2. 观察树木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依赖:例如,鸟类建巢在树上,树提供鸟巢,而鸟类提供树的传粉服务。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观察与测量》(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观察与测量》(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观察与测量》(教案)观察与测量:培养孩子的科学观察力和测量能力导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使他们能够准确观察和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

本文将分享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案设计,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提高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记录和解读观察到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尺子、天平等简单测量工具进行准确测量。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观察?在课堂上,通过举一些感兴趣的现象或图片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事物以及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2. 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授学生有关正确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观察时应集中注意力、保持安静、用眼仔细观察等。

还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室中的物体或特定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培养他们系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 什么是测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测量的概念,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测量。

通过举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测量的情景,让学生理解测量的重要性和作用。

4. 测量工具的使用介绍和展示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并示范它们的正确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测量。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实验,让学生锻炼测量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一些趣味性高的现象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观察欲望。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 观察训练:选择一些适合孩子的实物或图片,设计一系列观察训练题目,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和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

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观察实验:设计一些简单的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推断和总结。

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科学阅读》精品教案

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科学阅读》精品教案
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课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总结与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科学阅读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时,可以采用更多的实例和比喻,使抽象的知识更易于一年级学生接受。在后续的教学中,要持续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展,提供更多适合他们的阅读资源,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
2.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描述植物的特征。
(2)能够比较不同植物的特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够通过种植植物的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3.科学态度目标:
(1)对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观察和研究植物。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观察图片,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对植物和我们衣食住行之间关系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引导学生形成爱护植物的意识。
讲授新课
1.介绍科学阅读的概念
教师用亲切、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解释:“小朋友们,科学阅读就是通过读一些有科学知识的书、文章或者图片,来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发现很多有趣的秘密。比如我们刚刚看到的蝴蝶、星星、大熊猫,都能在科学阅读里找到更多关于它们的好玩的事情。”
通过交流表达,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从大小、颜色、形状、软硬等多角度来描述植物。并在单元小结的过程中认识更多周围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课堂小结
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科学阅读,学会了读科学书的小方法,还知道了小种子的旅行故事。大家觉得科学阅读有趣吗?”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是什么,了解科学的特点和科学方法;2.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3. 研究科学实验的记录和总结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是什么-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科学与生活的关系2.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的定义和意义-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1. 提出问题2. 设计实验3. 进行观察和记录4. 总结和归纳5. 提出结论- 科学实验的注意事项- 安全第一- 仔细观察- 准确测量3. 科学实验记录和总结- 实验记录的方法和格式- 科学实验的总结方法和要求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谈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进行科学实验。

2. 知识讲授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然后详细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验演示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向学生展示科学实验的过程,并引导他们观察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4.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并按照科学实验的步骤进行实验。

5.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他们理解科学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度;2. 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总结是否符合要求;3. 综合评价学生对科学概念和科学实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或者开展更复杂的科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1 《认识物体》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特征。

2. 能够通过触摸、观察和比较,区分不同物体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认识常见的固体物体,如木块、金属片、气球等。

2.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讲解和示范:讲解物体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并示范如何观察和描述。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互相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4. 总结和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描述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物体的特性。

2. 观察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1.2 《比较物体》教学目标:1. 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2. 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

教学内容:1. 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2. 学习如何测量和比较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2. 讲解和示范:讲解如何使用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并示范操作。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使用工具测量和比较不同的物体。

4. 总结和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和比较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 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比较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中的科学2.1 《水的奇妙》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

2. 学习水的沸腾和蒸发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水的性质和特点,如透明、无色、流动性等。

2. 水的沸腾和蒸发过程,以及相关实验。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水的性质和特点。

2. 讲解和示范:讲解水的沸腾和蒸发过程,并示范相关实验。

部编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学会运用合作、交流、分享的方式,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走进科学1. 科学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

实验步骤:- 观察水的颜色、透明度、味道等基本性质。

- 进行水的沸腾、凝固等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2. 科学探究:探究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探究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探究步骤:- 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

- 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气压下水的沸点。

-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探索规律1. 科学实验:观察磁铁的性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磁铁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吸引和排斥规律。

实验步骤:- 观察磁铁的两极,了解磁性的基本概念。

- 进行磁铁吸引和排斥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2. 科学探究:探究磁铁的极性与吸引、排斥关系探究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磁铁的极性与吸引、排斥关系。

探究步骤:- 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

- 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第三课时:应用拓展1. 科学实践:制作简易指南针实践目的:通过制作指南针,使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步骤:- 学习指南针的原理,了解其作用。

- 准备制作指南针的材料和工具。

- 按照制作指南针的步骤进行制作。

2. 科学探究:探究指南针的指向规律探究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指南针的指向规律。

探究步骤:- 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

- 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指南针的指向规律。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光也被称为光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在小学科学的第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有关光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应用。

本文将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有趣的光学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可以传播能量和信息。

2. 掌握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3. 理解透明、不透明和半透明的概念,并能够用常见物体做出相应的分类。

4. 了解光的颜色和光的折射现象,并能够解释相关实验现象。

5. 认识光的应用,如太阳能、光通信和照明等。

二、教学重点:1.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2. 光的传播方式和相关实验现象,如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3. 光的颜色和光学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光的基本概念和特性(15分钟)- 向学生介绍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可以传播能量和信息。

-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2. 光的传播方式(20分钟)- 向学生展示直线传播的实验,如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阻挡实验。

- 引导学生思考光通过空气、水和玻璃等透明介质的传播情况。

3. 光的反射现象(25分钟)- 展示光的反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光线的反射方向。

- 向学生解释反射现象的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物体的透明、不透明和半透明特性(20分钟)- 向学生展示透明、不透明和半透明物体,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 引导学生思考光能够通过透明物体,但不能通过不透明物体。

5. 光的颜色(25分钟)- 向学生介绍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不同频率的光对应不同的颜色。

- 展示光的分光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光的分光现象。

-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的分光现象和彩虹的形成原理。

6. 光的折射现象(25分钟)- 向学生展示光的折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光线通过不同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 向学生解释折射现象的原理,并引导学生进行折射实验。

7. 光的应用(15分钟)- 向学生介绍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光通信和照明等。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活动与健康第一课时:学会观察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惯;- 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观察器材。

教学重点:- 学会仔细观察,发现身边的事物;- 研究使用常见的观察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教学准备:- 观察器材:显微镜、放大镜;- 相关实物:昆虫标本、植物标本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2. 介绍观察的意义和方法,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

3. 示范使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进行观察,让学生亲自尝试。

4. 提供昆虫标本和植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5. 结束本节课,总结研究内容。

教学延伸:-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寻找不同的观察器材,如放大镜、望远镜等,并观察周围的事物,记录自己的发现。

第二单元:物质与能量第一课时:认识物质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辨认常见的物质;-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辨认常见的物质;-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物质样本:水、纸张、铁钉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质样本的特征。

3. 提问学生,根据特征将物质进行分类。

4. 给出物质分类的基本规则,让学生进行分类练。

5. 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展示学生正确分类的例子。

教学延伸:-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或厨房,观察更多的物质样本,并鼓励学生进行分类实践。

...第六单元:夏季与冬季...。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振动》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振动》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振动》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振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特征;
2. 能够观察、探究、讨论物体的振动现象,初步认识常见振动
现象;
3.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振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特征;
2. 了解常见振动现象和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研究出物体的振动规律。

四、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振动?
2. 物体的振动规律;
3. 常见振动现象实例讨论;
4. 振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通过图画、视频等形式介绍振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特征,让
学生初步认识振动现象;
2. 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究、讨论物体振动规律;
3. 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振动现象,并总结规律。

例如,音叉的振动规律、钟摆的运动规律等;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振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各
类交通工具的运动、楼房的结构等。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振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特征,
探究、认识到常见的振动现象及其规律,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
理解和学习兴趣,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综合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王国》整单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王国》整单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王国》整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不同的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

2. 能够描述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和生境。

3. 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包括根据形状、食性和生活习性等进行分类。

4.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幻灯片或图片、动物模型、有关动物的绘图和文字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是什么动物。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动物的了解和见过的动物。

2. 探究动物分类(20分钟)a. 引导学生讨论动物的分类方法。

提问:你们观察到动物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动物的体形、食性、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共同点,进而引出分类的概念。

b. 教师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类。

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或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分类。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不同类别的动物的共同特征和区别。

c. 教师简要介绍动物的分类方法,例如按照形状(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或者按照食性(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等进行分类。

3. 学习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30分钟)a. 选择几种典型的动物进行讲解,例如狗、猫、兔子等。

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或图片辅助讲解。

b.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例如,狗有四条腿、毛茸茸的身体,喜欢吃肉等。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描述,然后与同学分享。

c.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由选择一种动物进行绘画和文字描述。

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

4. 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境(20分钟)a. 教师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生境。

例如,企鹅生活在南极,老虎生活在森林,鲨鱼生活在海洋等。

b.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活动,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境。

学生可以用文字或图片等方式进行记录。

c. 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动物的生境,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科学和我们第一课科学和生活教学目标- 认识科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理解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教学内容- 什么是科学?- 科学与生活- 科学的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和引入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 老师:大家知道科学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交流回答。

- 老师:举个例子,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电,电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交流回答。

2. 引入:介绍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 老师:科学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让生活更方便更美好。

比如,科学家们发明了电灯,方便我们在晚上照明。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科学和生活的关系。

3. 研究:讲解科学的概念和科学的方法。

- 老师:科学是研究自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了解世界。

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呢?- 学生交流回答。

4. 总结:复科学的重要性和科学的方法。

- 老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科学和生活的关系,以及科学的方法。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问并回答。

5. 小结:让学生进行小结并回答问题。

- 老师:请你们尝试回答一下,为什么科学对我们生活很重要?- 学生回答。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价研究效果。

可以观察学生对科学和生活关系以及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延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可以进行更多的科学实验和活动,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知识。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人体感知环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人体感知环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人体感知环境》(教案)《人体感知环境》教案【导言】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人体感知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主题。

通过学习该主题,学生能够了解人体的感官器官及其功能,探索人体感知环境的过程,并培养科学观察、实验设计与分析等科学思维能力。

本教案针对小学科学第一单元《人体感知环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探索人体感知环境的奥秘。

【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感知环境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人体感官器官的名称、位置和功能;3.理解人体感知环境的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践观察。

【教学重点】1.了解人体感知环境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人体感官器官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人体感知环境的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践观察。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知通过呈现一段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你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什么?你是如何感知到这些环境的?Step 2 学习知识1.教师介绍人体感知环境的概念,并和学生一起探讨其意义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人体感知环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例如:通过眼睛看到周围的事物,通过耳朵听到声音等等。

2.教师介绍人体感官器官的名称、位置和功能,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通过展示模型或图片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3 实践观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实践观察活动。

在教室内设置不同的环境刺激,例如:播放不同的声音、散发不同的气味等等。

学生们需要记录自己的感知反应,并思考是哪个感官器官帮助他们感知到这些环境。

2.学生在小组或个人间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感官器官在感知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Step 4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体感知环境的奥秘。

通过播放有关感官器官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感官器官的工作原理以及其中的科学原理。

Step 5 拓展应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探索某个感官器官的功能。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显微镜,以及显微镜的原理和种类。

2. 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能够观察并描述显微镜下的物体。

3. 了解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显微镜的原理和种类。

2.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显微镜(学生可以自带或学校提供)。

2. 小型显微镜玻片和载玻片。

3. 物镜和目镜。

4. 活体昆虫或植物切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显微镜的作用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显微镜的兴趣。

2. 讲授显微镜的原理和种类:简单介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显微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台显微镜,进行实践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注意调节焦距和光源。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昆虫或植物切片,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讨论与总结:学生展示并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物体。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不同物体的显微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显微镜的用途和意义。

5. 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讲授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如细胞观察、病菌检测等。

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在科学发现和医学诊断中的重要性。

6. 拓展活动:学生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制作显微镜下的观察报告。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展示他们制作的观察报告。

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教师根据学生观察报告和描述,评判他们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观察能力。

2. 回答问题:教师准备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显微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操作技能:观察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的操作技能是否正确。

4. 学生报告:评价学生展示的观察报告和分享的观察结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显微镜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会了正确使用显微镜。

学生通过观察昆虫或植物切片,对显微镜下的世界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教案(第一单元部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教案(第一单元部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教案(第一单元部分)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周围的物体”,主要包括了“物体的形状”、“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软硬”三个探究活动。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了解物体的基本属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判断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对物体的形状、轻重、软硬等属性的理解和判断上,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进行巩固和提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物体的形状、轻重、软硬等属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类等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形状、轻重、软硬等属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对物体的属性进行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解决问题。

2.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对不同物体的形状、轻重、软硬等进行比较,从而加深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形状、轻重、软硬等的物体,用于教学演示和操作。

2.准备教案和教学课件,用于指导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形状、轻重、软硬等的物体,引导学生对物体的属性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物体的形状、轻重、软硬等属性,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通过比较、分类等方法,对给定的物体进行观察和分析,巩固对物体属性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物体属性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和纠正。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掌握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物质的溶解、融化、沉淀、浮力等变化现象的原理及相关实验方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记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2.掌握物质溶解、融化、沉淀、浮力等基本变化现象的原理。

3.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能将物质的变化归纳总结。

2.掌握实验方法,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物质变化现象。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酒精灯、Bunsen燃气灯等。

实验物品:小蜡烛、红石蜡、波尔多液、纱布、沙土、铁钉等。

教学辅助工具:图片、PPT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入活动: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状态的物质,如冰块、水蒸气、水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质的特征。

2.提问引导: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有哪些?步骤二:学习(30分钟)1.教师讲解:通过PPT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并讲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2.学生互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质的状态,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冰块会变成水?为什么水蒸气会变成水?3.实验操作: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如将冰块放在容器中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用酒精灯加热蜡烛,观察蜡烛的变化等。

步骤三:巩固(20分钟)1.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各自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现象进行讨论,并记录下述问题的答案: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固体的融化?液体与固体之间有无相互的转化过程?2.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一起共同讨论和验证。

步骤四:拓展(20分钟)1.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其他相关概念,如溶解、沉淀、浮力等,并通过PPT加以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我们的生长发育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2地球3地球仪4地图5建立“地球档案”自由研究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6昼夜交替7谁先看到日出8昼夜温度的变化9一天中的动植物自由研究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10卵石的形成11溶洞12升高的河床13沙尘暴14唐山地震15庞贝城的毁灭16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自由研究第四单元四季中的变化17四季星空18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19水结冰了20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自由研究1我们的生长发育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2.通过对比理解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3.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水平。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年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S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

2.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

3.相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实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儿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二、新授1.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1)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准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圉,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

(3)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教师巡视指导。

(4)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S在参观前教师提出参观任务:比一比,谁做的最好?学生参观完以后反馈:谁做的最好?(5)教师提问:自己一年前猜测的准确吗?从测量的数据看,说一说你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2.探究三年级到六年级身高、体重等变化(1)教师:请将三年级到六年级制成的“身体生长记录卡”集中起来,并把每年的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中的“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上。

(2)提问:如果要探究每一年里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应对数据实行怎样的处理?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归纳:我们能够计算出身高.体重等数据在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变化、四年级到五年级的变化、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也就是用后一年测量的数据减去前一年的数据。

(3)学生计算变化数据。

(4)提问:(1)从身髙、体重等变化数据,你有哪些发现?(2)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乂有什么发现?学生反馈以后教师归纳: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一定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

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个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3.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到六年级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1)提问:我们已经有了每年的身高、体重数据,我们要计算男、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我们该怎样做?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选学生作为样本:出生年月相同相近、男女同学选择的一样多、身体健康。

(2)教师选择做样本的学生:我们选出生年月在10月、11月、12月的同学,男女同学各10名。

(3)学生用作样本的男、女身高、体重数据计算三、四.五、六年级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

(4)提问: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四、五、六年级每年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数据,有什么发现?学生分析数据以后,教师归纳:通过平均数据我们能够发现,在四年级以前, 也就是10岁以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略大于女同学,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也就是从10岁开始到12岁,女同学在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方面都超过男同学。

4.理解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1)提问: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你认为他们一生能够分为儿个阶段?鼓励学生从身高、体重、精神风貌等方面来给人的一生划分阶段。

(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划分年龄阶段。

(3)出示一幅一个人从婴儿老年的图片,教师归纳并板书:婴儿一一儿童__青年__中年__老年(4)对照图片说一说自己处于哪个阶段?还将经历哪儿个阶段?三.全课归纳,并要求学生提出课外延伸的问题1-教师小结: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当前我们正处于儿童时期,要珍惜每一个年龄阶段,让我们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充实而有意义。

2.课外延伸:关于“我们的生长发育”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准备怎样去研究?小组内相互交流,课外就按照小组研究的方法去研究。

第二课时一、展示课前准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遗传与变异的资料。

二、引导学生研究遗传与变异现象1.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照片与爸爸妈妈的照片对比,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对比?反馈中引导学生从五官、皮肤、头发等方面对比。

2-教师提观察对比的要求:(1)观察要认真。

(2)将观察到记录在表格里。

3.提问:从对比中有什么发现?4.教师归纳: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长相、眼睛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

5.岀示一组母子动物的照片,母子之间毛色、花纹、体态上有一定的形似性:让学生观察一组稻子从“稻谷种子一一稻谷秧苗一一成熟的稻子”照片。

让学生观察以后反馈:有什么发现?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也有遗传现象。

6.教师提问:在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的照片时,除了具有一些相似性以外, 还有什么发现?7.学生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照片,寻找不同的地方,并要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里里面。

8•观察以后反馈: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从肤色、嘴巴、头发等方面找差异。

9.教师出示两对双胞胎学生的照片,学生观察以后反馈:双胞胎之间有差异吗?10•归纳变异现象的概念:11.引导学生理解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12-全课小结:在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的遗传一直影响着我们,同时因为多种原因,我们也与父母之间存有一定的差异,也就是变异现象,而且遗传与变异现象也是生物的一个特性,影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三、课外延伸:收集相关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办一期相关遗传与变异的科学小报。

2地球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山小部分陆地和绝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理解的历史。

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使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理解到科学是持续发展的。

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辱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

教学准备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

教学过程课前师生收集人类理解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

关于地球, 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3.学生提岀想知道的问题。

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

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实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

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理解地球的历史开始吧。

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很多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2-学生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理解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一一地球说。

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

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

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岀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

古希腊人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徳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理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

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所以,在当时还仅仅一个猜想。

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

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实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

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岀结论。

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

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

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3地球仪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理解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水平、团结协作精神。

新课I标第1一1网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是无穷尽的,科学是持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

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 •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

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呑噬。

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

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S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 ,南纬38° , 请求支援,请求支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