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历年真题试卷汇
编1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 )。
(2008年)
(A)科学取向
(B)实践取向
(C)规范取向
(D)人文取向
2 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
(2010年)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3 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
(2007年)
(A)教师中心
(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
(D)活动中心
4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
(2015年)
(A)自然类比
(B)哲学思辨
(C)经验描述
(D)科学实验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教育学说是( )。
(2009年)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科学教育学
6 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派是( )。
(2014年)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7 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是( )。
(2012年)
(A)制度教育学
(B)改造主义教育理论
(C)存在主义教育理论
(D)批判教育学
8 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最为关注的教育学派是( )。
(2016年)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9 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是( )。
(2011年)
(A)教育学
(B)比较教育学
(C)元教育学
(D)教育学哲学
10 凯洛夫《教育学》曾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2013年)
(A)用心理学解释教育学过程
(B)强调教学过程最优化
(C)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D)重视智力发展和创造性培养
11 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
(2017年)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1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
(2007年)
(A)描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
(C)解释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
13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
(2014年)
(A)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教育口号
(D)教育隐喻
14 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
(2012年)
(A)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
(B)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
(C)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
(D)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15 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
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
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
上述事实表明,教育( )。
(2008年)
(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16 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
(2015年)
(A)正向显性功能
(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显性功能
(D)负向隐性功能
17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地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这种起源说属于( )。
(2010年)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8 下列说法有悖终身教育理念的是( )。
(2016年)
(A)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B)学校教育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
(C)终身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开始
(D)当地社会在终身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19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我相信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的社会情景的各种要求所引起的。
”这种对教育的定义属于( )。
(2015年)
(A)描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
(C)解释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
20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指( )。
(2017年)
(A)实战能力
(B)创新能力
(C)理性思维能力
(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1 系统阐述了学习化社会的研究报告是( )。
(2017年)
(A)《科尔曼报告》
(B)《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C)《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D)《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2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
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是( )。
(2009年)
(A)忽视了教育的其他社会功能
(B)有教育万能论的倾向
(C)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D)夸大了教育对人力资本的作用
23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推行“教育先行”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这种政策的理论基础是( )。
(2011年)
(A)教育万能论
(B)劳动力市场理论
(C)筛选假设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24 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 )。
(2014年)
(A)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
(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
(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
25 有学者强调,教育要根据一个民族的固有特性来进行,这种观点体现了( )。
(2016年)
(A)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B)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C)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D)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6 下列现象中,可以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
(2012年)
(A)班级授课制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便利
(B)普及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
(C)僵化的制度化教育导致社会拒绝学校毕业生
(D)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了学生学业、生涯、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
27 21世纪末,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开始特别重视( )。
(2014年)
(A)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发展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8 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2007年)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29 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
(2007年)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30 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
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2009年)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31 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做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 )。
(2010年) 教师:如果你同别人说话时,一个你认识的人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
学生甲: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乙:让他加入我们的谈话,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丙: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丁: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
学生戊: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别当着他的面说这个话题了。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丁和戊
32 体谅模式与其他德育模式的区别在于( )。
(2012年)
(A)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
(B)把道德认知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C)把道德行为的学习放在中心地位
(D)把道德价值观念的获得放在中心地位
33 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
(2015年)
(A)《学会关心》
(B)《生命线》
(C)《中学道德教育》
(D)《社会与道德教育》
34 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
(2017年)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二、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35 因材施教有悖于教育公平。
(2016年)
36 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2011年)
37 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
(2012年)
必答题
38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并围绕这种思想论述教育应如何主动回应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需求的挑战?(2007年)
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业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
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
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39 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2013年)
(1)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分析下列材料中观点的合理性;
(2)根据相关理论分析下述材料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3)联系学校德育实际,阐述下列材料中观点的现实意义。
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
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重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步……若不骂人,不偷,不怒,不慌,不得罪于人等事,先时多为此道德高,然而此为消极的,于今不能谓此为道德。
盖彼者,不过无疵而已,与社会虽有若无。
今因于社会进步上着想,吾等当另定道德标准,谓“凡人能于社会公共事业,尽力愈大者,其道德愈高。
否则,无道德可言。
易言之,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
”若斯数语,包含无限道理。
愿诸生用为量人量己之尺,相染成风,使社会上渐渐均用此尺,度己亦用此尺,量人则去,所谓社会自觉心,社会进步者不远矣。
(节选自张伯苓:《以社会进步为教育目的》,1919年)
40 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2008年)
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群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差甚远。
对师生在课堂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十分无意识地)针对某些学生进行教学与讲解,而忽视了其他学生。
教师给予了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就并非如此。
一般说来,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最为关注并给予最多的鼓励,班内半数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
师生之间关系的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