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doc
【最新精选】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一、教育观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黄克剑(华东师大)◆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叶澜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价值、特点、角色、责任、素质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教师观在考试中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会考查单选题和主观题。
今天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部分内容。
中小学教师观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角色转变,二是教师行为转变。
(一)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对待学生;材料切入点:老师关注学习动机、注重人格养成。
2.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处理教材;材料切入点:老师灵活使用教材、补充教材内容、课程资源开发。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是教师怎么处理实际教学问题;材料切入点:老师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材料匹配角度:关键是教师怎么对待校外教育;材料切入点: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
(二)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材料切入点:老师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依然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材料切入点:老师不断启发学生自觉,引导学生学习。
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材料切入点:老师认识到自身或者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探索或及时向他人请教。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材料切入点:老师加强与同事、家长等人之间的合作。
【材料】多年来,徐老师一直坚持还课堂于学生。
他安排的“课前五分钟”深受好评。
其做法是在每堂课的开始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主要程序是:学生讲述—大家评论—师生共同给出成绩。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一、教育观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黄克剑(华东师大)◆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叶澜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模板范文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模板范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课堂改革恰如一阵春风,吹遍了乌兰察布,吹进了我们的课堂,使沉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2015年的春天,由中国教师报主导的课改顺应时代潮流,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代。
第三代课改的核心要义是从改变教学的意义走向改变教育的意义,从研究课堂走向研究教室,从课堂教学走向自主学习,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疑难多,困惑多。
一路走来我们很辛苦。
然而付出就有回报。
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走进安徽铜都双语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在体验式培训中接触了最新观念。
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听、评课、研讨活动,为我们供给了互相学习的平台,也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我们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堂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走进新的主角,改善自我的教学。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找进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一年多的栉风沐雨,最终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四环20字”课堂模式,即: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提升。
新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以前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直接参与者,教师应称其为“导学教师”。
讲课应当称其为“课堂学习”“指导学习”。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依照导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围绕困惑对学、群学、寻求帮忙。
以小组为单位小展示,根据小展示进行大展示(全班展示);学生归位,纠错本。
对于学生的学习情景我们要进行“三查”即查自学的进度和效果,查小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对子查,让每一位学生都过关。
我们教师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的能动性、创造性。
才能真正得到张扬、提升,才能成为独立的进取参与社会的有职责的人。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
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习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二、学生观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和能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天性,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水平不齐,有差异是自然合理的;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看,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生命与生命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教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学生,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同时基础教育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三、教学观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
知识和智慧是伴行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智慧的结晶。
任何把智慧排除在外的知识都是盲目的、片面的,是不可能把人教聪明的。
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
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应当让学生抢占能力的制高点,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强占知识的制高点。
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教师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
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新课程的教学观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新课程的教学观一、新课程的教学观1、教学确实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本质确实是交往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教学。
这种交往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以发生在人与物之间,是一种多元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已成为师生共创、共生、共识、共享的根本方式。
教的本质在于协助学生对知识的加工改造和制造。
2、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特别是非常多需要教的内容是教科书里所无法表达的,老师和学生本身确实是一部好的教科书,老师丰富渊博的知识及人格力量,学生蕴藏着的宏大学习潜能和激情,本身确实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这种宏大的力量,使信息转化、知识内化、情感交融、师生开展。
3、“四要素”过程论老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要素不断进展着对话和交流,学生不再是知识的仓库。
在课堂上应让他们参与到知识发生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制造的过程中来,教与学完全交融在师生交往的活动中。
4、给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开展以及个性的充分凸显。
让学生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过程,沟通是合作的根底,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络,拓宽教学的视野。
5、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发觉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即进展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新才能为价值取向,倡导在“活动—体验”方式下的“生本钱体论”。
6、学习是学生从内部自主生成知识构造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教学是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知识、获得开展的过程。
7、活动是学生探究咨询题的学习过程,是个性的,也是合作交往的,是认知和情感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
体验是学生直截了当参与带来的成功感受,是真切的、深入的,是自立自愿的情感浸透和价值态度的自然交融与升华。
交流与合作学习关注的是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互动,认知上的互相启发和生成,合作共事的精神和才能。
二、确立十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的目的在于协助每一个学生进展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主地开展。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主要是指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理念和态度。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包括了多元化、个性化、全面发展等特点。
首先,教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应该是多元化的,即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应该是个性化的,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潜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此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还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注重跨学科、前沿性和实践性。
教师应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前沿知识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科技前沿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注重因材施教、多样化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个性化地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多样化教学,灵活运用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该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工具,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注重跨学科、前沿性和实践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因材施教,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_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预案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_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预案教学预案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是预先打算的,有预见性的教学设计。
课堂设计必需要有弹性预设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打算的活动。
老师必需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楚、理性的思索和支配,课堂前的教学设计是必要的。
这种教学设计必需是留有弹性的预设。
这种弹性预设,要从教材中找寻学生心灵的思维活动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正确结合点,须要老师有必须的探究力度。
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景,合理预设并留有更大的包涵度和自由度,要给学生多一点自学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提问的时机,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如一位老师在《皇帝的新装》教学预案中,有“谈看法”一个环节。
师:“从同学们的谈论中我们明确应当向小孩学习,学习他的纯净无邪,学习他说真话。
可是生活中说真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要付出代价。
”接着提出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说真话”这一话题的看法。
学生在谈看法时可能会脱离实际,说得比拟空乏,老师可设计情境,引导学生的探讨,使学生有一个谈论的中心,也有利于学生谈出实在的真实的看法。
学生发表看法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老师应真诚地倾听,多鼓舞,刚好引导他们走向“说真话、做真人”的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出,走进自己的生活,直击学生的心灵,在真实开放同等的环境中实现学生价值观的提升。
这样设计富有弹性,找出了学生心灵的思维活动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正确结合点,是预案中的亮点。
谨慎鉴别课程相识教材的价值,确定教学策略。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载体,是老师授课的主要信息源。
老师要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作用、构造,了解学问的来龙去脉和相关背景信息,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了解它和学生认知构造、已有经历的关系,分析学生现有开展根底和差异等,以便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初步确定教学策略。
了解课程与实际教学的距离。
新课程的开发面对广阔地区的学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也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
三、建立现代的教师角色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因为,任何一项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要改变的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实现新的“蜕变”和超越。
(一)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引导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助过程。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1、关注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大教育家张伯苓说: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孩子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绝不能把学生教成做题的机器。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粉笔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每个孩子都可以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支粉笔,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到黑板上。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做到“有话敢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
以师生“对话”为主线,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提升师生生命的价值。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它应该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律”式的审判;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二)师生共同建立课堂规则,开展有效学习新课程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认识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在教育领域中日益重要。
教师不再是传输知识的单一角色,而是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和伙伴。
因此,教师观的认识在新课程背景下变得尤为重要。
教师观是指教师对教育目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看法和认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更加开放、富有创造性和负责任的教师观。
首先,教师应该有一种开放的教师观,这意味着教师应该积极地接受不同学习层次、学习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以满足各种需求。
其次,教师应该有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师观,这意味着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应该有一种负责任的教师观,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果负责,并与家长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因此,教师观的认识对于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对新课程理念和方法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引导和支持。
同时,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不同学习阶段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总之,教师观的认识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更加开放、富有创造性和负责任的教师观,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新)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新)所谓光辉岁月,并不是在未来闪耀的日子,而是在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执着。
在教育领域,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的过程,师生应该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了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教学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第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研究共同体”。
第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因此,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更要注重过程。
第四,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视认知而轻视情感,注重教书而轻视育人。
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放弃很简单,但你坚持到底的样子一定很酷!。
(完整word)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一、历史上教师职业的功能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从历史上来看,经历了以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的演变过程。
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师职业功能的核心内涵就是:教师是社会上传播文化知识的人。
二、传统教师角色的几种论断教师是社会上传播文化知识的人这一观念形成以后,教师角色被用各种比喻性的说法来加以描述、概括和定位。
较为流行的话语是:教师是照亮学生的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等等。
这些观点被概括为“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和“桶水论”等.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在21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现代社会的教师应有多副笔墨。
主要内涵有:1、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
教师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特定的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
在课程改革中,尤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来为之设计更为有效的学习活动。
2、教师是指导者和信息源。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展、如何创造、如何生活,要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发现和搜集信息、处理和使用信息,利用信息来达到学习和创造的目的。
3、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
特别要关注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过对他们个性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来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设计,指明发展的路径。
4、教师是组织者和管理者.一定的教学秩序是开展教学的前提。
尤其在今天大力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就更为突出,教师要帮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讨论并开展其他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使各项学习活动得以深入,进而通过组织好的群体互动来促进个体的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认识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角色和职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学习的组织者、评价的指导者和学生综合发展的促进者。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和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的认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是主体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已经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把学生的需求作为重点。
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二、任务是核心
任务是新课程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设计任务,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学习目标。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实现任务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是促进
评价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手段。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是全面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游戏教学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认识应该是学生为主体,任务为核心,评价为促进,教学为全面,这是教师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内容摘要】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首先要找准自我,其次要反思自我,然后要超越自我,最后要悦纳自我。
【关键词】渗透基础服务权力反思超越悦纳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根据课标精神,我想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1.一个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是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生命的碰撞。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在学校实践中,不少教师心目中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不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待。
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结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要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
人的生命是教育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体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2.两个基础(1)做人的基础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师的责任。
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人”。
上海有位中学优秀校长认为他小学的数学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有一天数学课上要考试,他由于踢足球把膀子摔断了,绷着绷带不能写字,这时老师走过来,轻轻的对他说:“不要急,你说我帮你写。
”老师就这样帮他答完了卷子。
这件事使他很感动,他想天下什么人最好?老师最好,自己将来一定当她那样的老师。
后来,他数学学得很好,考上了大学的数学专业,参加教育工作后,成了优秀的数学特级教师。
试想,如果教师先将他数落一番,进而将他逐出考场,我敢肯定的说,他绝不会成为一名教师,更别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了。
(2)终身学习的基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终身学习已是必然,作为教师,必须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首先要有学习的愿望。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一个农村中学,每年高考的升学率都在县里名列前茅。
但有一个怪现象:每一年高考完了的学生都将所有的教科书堆在操场上,放火燃烧,学生则围着火堆又唱又跳。
一位大学生在反思自己的中小学生活时,如此说道: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似乎猛然觉得这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除了一张通知书外,什么都没有——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爱好。
他除了无奈地“喜欢”数理化英语等高考课程外,简直都忘了国歌是怎么唱的了。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他还能有学习的兴趣吗?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人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则是习惯的奴隶。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再次,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北师大的董琦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大声地训斥学生时,学生的脑细胞成千上百的死亡,教师要注重教学艺术,中国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里有对教学艺术许多精辟的论断。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迁移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如何进行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验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3.三个服务(1)教材应为学生发展服务教师应挖掘新课程教材资源,引领学生开发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
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广泛理解教材,有些教材可能地域局限,例如南方的小朋友没见过高粱,农村的小朋友不知道单元楼,城里的孩子对庄稼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灵活机动,可以增删改,当然前提是科学合理。
(2)教案为学生发展服务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已经远远不是备课的时候,就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他需要沿着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或者情感的波澜,以自己的教育机制随时调整教学环节,三步五环七程序,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正被激活,课堂里有没有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因此,我们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例如老师在教案中设计了一些问题与答案,但有时学生并不按照老师的思路解答,老师总要绕到他自己的答案上,结果累的老师满头大汗,学生甚至一头雾水。
(3)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学校是为儿童设立的,而不是儿童为学校而生的。
言下之意,教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是为学生服务的,一切为了孩子一生的发展,应该是教师最直接的,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4.四种权力(1)参与的权利学生应全过程参与教学,除了课堂教学,还有参与的前奏,和参与的后延,参与的前奏——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动手制作资料的能力,把复杂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提前思考,参与的后延——课后实践,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质疑的权利教师没有评价孩子质疑水平的权力,犹太人的家庭孩子回家后家长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你提问了吗?”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见解。
(3)出错的权利孩子是未成熟的求知者,要允许孩子出错。
(4)越轨的权利5.五项反思(1)教学方法选择的有效性(2)学习方式选择的有效性(3)及时性表扬的有效性(4)多媒体运用的实效性(5)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首先要找准自我,其次要反思自我。
然后要超越自我,最后要悦纳自我。
1.找准自我:我是谁,我干什么?几千年来教师就一直沉浸在“蜡烛”,“园丁”,“灵魂工程师”这样的融融赞誉中忍受着牺牲自己的生命需要和个性。
当然,教师要做蜡烛,人梯,园丁,但不能只讲奉献,他应从教育的历程中获得一种生命个性张扬的痛快,一种成长的体验,一种生命的意义感,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去体验自身生命燃烧绽放出的夺目光彩,不懂得欣赏自己用生命托起的一颗颗新星的灿烂光芒,不懂得去品味自己辛勤换来的满园缤纷与芳醇,那么,教师的奉献与付出又有什么意义呢?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教师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
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教师是常人,有喜怒哀乐,又非常人,要有强烈的教师意识,要最大限度的宽容孩子。
什么是宽容?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爱到极致,就如同热恋中的爱人,相互看到的总是对方的优点,而缺点和不足却被包容了。
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就是无声的教育。
2.反思自我:教师只有不断的反思自我,才能不断的进步。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是因为他培养了高考明星,而是他们工作时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线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旧”的面孔,但每天都有新鲜感,他们今天面对的还是昨天的那些学生,但今天却从这些学生身上发现了不同于昨天的新东西,他们天天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的融化,组合,萌芽,生长。
他们还善于从反思中享受幸福,从反思中体会,寻找激情。
因此,作为教师本人,要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进行自我教育,要善于从反思中品尝教育的幸福,提升自己的职业理想。
美国学者波斯纳经过多年对教师成长的研究得出一个公式,就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一个人做事感情愈投入,变愈有发现,愈有发现就愈快乐。
反思就是一种寻找工作快乐的方式,反思可以让我们沉浸下来,不在被一天的繁杂琐事所困扰;反思可以让浮躁的心获得一泓滋养的甘泉,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可以让我们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反思,可以让我们从看似机械的重复中感受激情与幸福。
这样的反思会使我们感到温馨,对学生富有感情,使自己品尝到快乐和幸福。
3.超越自我现在提倡科研型教师,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目的不是理论的突破,模式的创新,应以课题为载体,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要把大课题分成若干子课题,在写清背景步骤,每学期写一份总结,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要有论文,专题报告。
4.悦纳自我:教师要善待自己,给自己留有余地。
社会上都把教师比作红烛,甚至是两头燃烧的红烛,过多的强化了教师的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却忽视了教师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的生命价值和需要,教师被人们推上了神坛,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教师像体验蹦极那样感受着强烈的落差。
面对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课程改革等,教师们应接不暇,疲惫不堪,据有关调查表明,现在的教师心理问题发生高达50%左右,看到这个数字,我的心头多了一份忧虑,因为,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圣神使命,他们要用人格去塑造人格,要与学生亲密接触,要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维持自己精神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更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