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考试,方剂学总结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方剂总结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方剂总结哎呀,说到中医主治医师考试的方剂,那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刚开始准备的时候,看着那厚厚的教材,我的心都凉了半截,感觉就像要啃下一座大山似的。
不过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妙招,把方剂分类记忆,就像整理衣柜一样。
把祛寒的方子放一起,清热的方子归一类,补气的方子又是一堆。
这样一来,脑子里就不会乱糟糟的了。
说到补气方剂,四君子汤简直就是方剂界的"扛把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这四味药材就像是四个性格各异的好兄弟,合在一起补气健脾,效果那叫一个好。
每次背到这里,我都会想象它们在体内开会讨论工作的场景,可把我乐坏了。
清热解毒的方剂更有意思了,黄连解毒汤就像是消防队,专门负责扑灭体内的火焰。
而清营汤就像是特种部队,专门处理那些躲在营分里的邪火。
想到这些形象的比喻,记忆方剂简直变成了看连续剧。
温补类的方剂我觉得特别暖心,就拿理中丸来说吧,它就像是一个暖宝宝,放在肚子里暖烘烘的,把寒气都赶跑了。
记这类方剂的时候,我总是会联想到冬天喝着热腾腾的姜茶的感觉。
最让我头疼的就是那些名字特别相似的方剂,比如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它们就像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
小柴胡汤温温柔柔的,大柴胡汤却像个暴脾气。
为了区分它们,我还编了顺口溜呢!说到方剂的配伍,那简直就是一门艺术!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就像是组建一个完美的团队。
君药就是领导,臣药是得力助手,佐药和使药就是各司其职的员工。
这么一想,方剂学问也太有意思了!背方剂最开心的是能找到规律,比如很多方剂都是以主要药材来命名的。
这就像是给小朋友起名字,爸爸姓张,孩子自然就姓张,多容易记啊!这个发现让我兴奋得好几天睡不着觉。
考试临近的时候,我把重点方剂都画在了一张大图上,就像是制作了一张藏宝图。
每背会一个方剂,就在上面打个勾,看着勾越来越多,成就感满满的。
有时候背着背着就走神了,会想象古代名医是怎么创制这些方剂的。
他们一定经过了无数次的实践和总结,才能开出这么多神奇的方子。
《方剂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2
20
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冷 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附子、大黄
、芒硝、当归、干姜、人参、甘草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 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2.3 润下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
21
麻子仁丸(脾约丸)
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麻子仁、杏 仁、芍药 +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
第三章 和解剂
3.1 和解少阳
序号
方剂名称
组成
功用
主治
28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 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柴胡、半夏
、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 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 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栀子 + (白 虎汤):石膏、知母、甘草 + (犀角地黄
汤):犀角、生地、芍药、牡丹皮 + 连翘、 玄参、桔梗、鲜竹叶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 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 或抽搐,或厥逆,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 焦。
阳气虚弱。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 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
大无力等证。
滋阴解表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 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一、方剂的组成
方剂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组成的,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其独特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证。
方剂的组成要根据病情、体质、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方剂的组成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药物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不得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2. 药物的剂量应该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
3. 药物的炮制方法应该得当,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二、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服法、丸剂法、散剂法等。
其中,煎服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用法。
煎服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将药物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滤去渣,取汁饮用。
丸剂法是将药物制成丸状,便于患者服用。
散剂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混合均匀后分装成小袋,每次服用时取出适量粉末冲服。
三、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取决于其组成的药物,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主治病证等。
方剂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等。
四、方剂的分类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
1. 按照方剂的组成分类:如草方、汤方、丸方、散方等。
2. 按照方剂的功效分类:如补益方、清热解毒方、安神方、理
气方等。
3. 按照方剂的主治病证分类:如感冒方、咳嗽方、胃痛方、月经不调方等。
五、方剂学的历史沿革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方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尝试治疗疾病,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绪言1、什么是方剂?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
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引言概述: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炮制方法和使用原则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阐述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方剂的基本组成、方剂的分类和应用、方剂的调配方法以及方剂的贮藏与炮制等内容,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方剂学的主要知识点。
正文:一、方剂学的基本理论1. 方剂学的定义和内容2. 方剂学的研究意义和发展历程3. 方剂学的基本原则:适应病情、巧妙配伍、合理用药4. 方剂学与中医诊断的关系5. 方剂学与药理学的关系二、方剂的基本组成1. 方剂的名称和命名规则2. 方剂的基本组成:药物、调剂和辅料3. 方剂的功效分类:治疗性方剂、保健性方剂和预防性方剂4. 方剂的主剂与辅助药物的比例和作用5. 方剂的剂量与用法用量的确定方法三、方剂的分类和应用1. 方剂的分类:按病证分型、按药物类型和按配伍规律2. 方剂的应用范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3. 常用的经典方剂及其适应病证4. 方剂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5. 方剂的疗效评价标准四、方剂的调配方法1. 方剂的基本炮制方法及其原理2. 方剂的汤剂和丸剂的制备方法3. 方剂的炮制技术要点:煎煮时间、药物研磨、温度掌握等4. 方剂的加减和剂量调整方法5. 方剂的适应病程和病情变化的调配方法五、方剂的贮藏与炮制1. 方剂的贮藏条件和贮藏期限2. 方剂的包装和保存方法3. 方剂的炮制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4. 方剂的炮制设备和操作规范5. 方剂的质量控制与炮制工艺改进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对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方剂的基本组成、方剂的分类和应用、方剂的调配方法以及方剂的贮藏与炮制等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药治疗的核心和基础,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对方剂学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方剂学知识,提高中医药疗效。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中医方剂学总论一、方从法出:根据所立治法选方或组方二、常用治法1.汗法(表证)2.和法(分消上下)3.下法(疗效快)4.消法(疗效慢)5.吐法6.清法7.温法8.补法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2.药量增减的变化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3.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人参汤1、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峻剂【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两个药对调和营卫)【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用法】温服、温覆【用量】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1:1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芷、芩、芎、苍、草、地、细、羌9 味药)【配伍意义】黄芩+生地【兼清里热】【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风、寒、湿、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表现湿邪),口苦而渴(表现热邪),苔白,脉浮。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白芷—阳明4、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炙甘草(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①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体现“散中寓收”②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辛凉解表1、银翘散——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君药:金银花、连翘)【主治】温病初起【配伍意义】荆芥穗、淡豆豉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2、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方剂学对比总结完美打印
一、多于两个功效的方剂>(每年必考, 尤其是多选题考, 再不看谁也救不了了)1.仙方活命饮: 清热解毒, 消肿溃坚, 活血止痛2.五积散: 发表温里, 顺气化痰活血消积(13)3.地黄饮子: 滋肾阴, 补肾阳, 开窍化痰交通心肾4.紫金锭: 化痰开窍, 辟秽解毒, 消肿止痛(14)5.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 止痹痛, 益肝肾, 补气血(11)6.犀黄丸: 解毒消痈, 化痰散结, 活血祛瘀(12)7、小活络丹: 祛风除湿, 化痰通络, 活血止痛(14)8、天麻钩藤饮: 平肝熄风, 清热活血, 补益肝肾(93)9、甘麦大枣汤: 养心安神, 和中缓急;亦补脾气10、吴茱萸汤: 温中、补虚, 降逆、止呕11.炙甘草汤:滋阴养血, 益气温阳, 复脉定悸(15)12补阳还五汤: 补气、活血、通络<二、类方比较>【1组】: 泻心汤比较*半夏泻心汤: 半夏人参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大枣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功用:寒热平调, 消痞散结*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干姜2两+生姜4两主治: 水热互结功用:和胃消痞, 散结除水*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甘草1两主治: 胃气虚弱痞证功用:益气和胃, 消痞止呕【2组】: 建中汤*小建中汤: 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主治: 中焦虚寒, 肝脾失调, 阴阳不和证功用: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黄芪建中汤:主治: 阴阳气血两虚证功用:温中补气, 和里缓急*当归建中汤: 小建中汤去饴糖桂枝+桂心当归主治: 产后虚羸不足, 腹中痛不已, 呼吸少气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 不能饮者功用:温补气血, 缓急止痛*大建中汤: 蜀椒干姜人参饴糖主治: 中阳虚弱, 阴寒內盛之脘腹剧痛证功用:温中补虚, 降逆止痛【3组】: 四逆类*四逆汤: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主治: 心肾阳衰寒厥证功用: 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主治: 少阴病, 阴盛格阳证(真寒假热证)——里寒外热, 身不恶寒, 其人面色赤功用:破阴回阳, 通达内外*四逆加人参汤: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参主治: 少阴病, 亡阳脱液——脉微而下利, 利止而余证仍在功用:回阳救逆, 益气固脱*白通汤: 生附子干姜葱白主治: 少阴病, 阴盛戴阳证功用:破阴回阳, 宣通上下*参附汤: 炮附子人参主治: 阳气暴脱证功用: 益气回阳固脱*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细辛芍药甘草大枣通草主治: 血虚寒厥证功用: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4组】: 四君子类*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主治: 脾胃气虚证功用: 益气健脾*六君子汤: 四君子+陈皮半夏主治: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功用:益气健脾, 燥湿化痰*香砂六君子汤: 六君子+木香砂仁(《医方集解》+香附、砂仁)主治: 脾胃气虚, 痰阻气滞证功用:益气健脾, 行气化痰【5组】: 四物类*四物汤: 熟地当归川芎白芍主治: 1)营血虚滞证2)亦可治外伤淤血作痛, 妇人诸疾功用: 补血调血*胶艾汤: 四物汤熟地变干地+阿胶、艾叶、甘草主治: 1)妇人冲任虚损, 血虚有寒证2)妊娠胞阻, 胎漏功用:养血止血, 调经安胎*圣愈汤: 四物汤+人参、黄芪主治: 气血虚弱, 气不摄血证功用:补气, 补血, 摄血【6组】逐瘀类血府逐瘀汤胸中血瘀证通窍活血汤瘀阻头面证膈下逐瘀汤瘀血阻滞膈下证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证身痛逐瘀汤瘀血痹阻经络证<三、一方治疗多病的方剂>1.败毒散:1)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2)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2.麻黄细辛附子汤:1)素体阳虚, 外感风寒证2)暴哑3.大承气汤: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4.十枣汤:1)悬饮2)水肿5.四逆散:1)阳郁厥逆证2)肝脾气郁证6.犀角地黄汤: 热入血分证1)热扰心神2)热伤血络3)蓄血留瘀7、龙胆泻肝汤:1)肝胆实火上炎2)肝经湿热下注8、理中丸: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9、吴茱萸汤:1)阳明寒呕2)少阴吐利3)厥阴头痛10、补中益气汤:1)中气不足证2)气虚下陷证3)气虚发热证11.生脉散:1)湿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 气阴两虚证12、胶艾汤:1)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2)妊娠胞阻, 胎漏13、归脾汤: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1)阴阳气血虚弱, 心脉失养证2)虚劳肺痿15.磁朱丸:1)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证)2)癫痫16.安宫牛黄丸:1)邪热内陷心包证2)中风昏迷3)小儿惊厥17、温经汤:1)冲任虚寒, 瘀血阻滞证2)宫冷、久不受孕18、槐花散:1)肠风2)脏毒19、黄土汤:1)脾阳不足2)脾不统血证20、麦门冬汤:1)虚热肺痿2)胃阴不足证1)血虚寒厥2)瘀血阻滞证3)产后恶露不行, 小腹冷痛22、小柴胡汤: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证见少阳证者23.四物汤:1)营血虚滞证2)外伤瘀血作痛24.五苓散:1)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2)水湿内停3)痰饮25.肾气丸: 1)肾阳不足证 2)痰饮 3)水肿 4)消渴 5)脚气 6)转胞26、当归补血汤:1)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2)疮疡溃后, 久不愈者3)失血过多, 阳气浮越, 身热烦渴者4)劳倦内伤, 肌热烦渴, 脉洪无力者<四、重点药物的配伍意义>:1.【炙甘草】★麻黄汤: 1)缓峻以防伤正 2)调和诸药桂枝汤: 1)扶正祛邪 2)调和诸药 3)和芍药酸甘缓急4)和桂枝辛甘养阳白虎汤: 1)护中 2)缓峻四逆汤: 1)温阳益气补虚 2)缓峻 3)调和诸药 4)解附子毒苓桂术甘汤: 1)合桂枝以辛甘化阳 2)和白术益气健脾 3)调和诸药炙甘草汤: 1)辛甘化阳 2)温壮心阳 3)补益心气2.【甘草】:仙方活命饮: 化毒和中当归四逆汤: 益气健脾3.【薄荷】:逍遥散: 疏肝散热防风通圣散: 疏风解表养阴清肺汤: 散邪利咽凉膈散: 清头目, 利咽喉地黄饮子:疏郁而轻清上行, 清利咽喉4.【桂枝】★:枳实薤白桂枝汤——— 1)通阳散寒 2)平冲降逆(15年)桃核承气汤配桃仁 1)通行血脉 2)助桃仁活血祛瘀3)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五苓散配泽泻 1)解表散寒 2)温阳化气苓桂术甘汤配茯苓 1)温阳化气 2)平冲降逆 3)化气利水麻黄汤配麻黄发汗解表散寒桂枝汤配白芍等量配伍, 营卫同治, 邪正兼顾;散中有收, 汗中寓补, 相反相成;汗而有源, 滋而能化, 相辅相成。
方剂学考试总结
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小青龙汤:外寒内饮证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辛凉宣肺,清热平喘,麻黄、石膏、杏仁、甘草、败毒散:(人参败毒散) 气虚外感证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人参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峻下热结,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大黄牡丹汤:肠痈初起泻热破瘀,散结消肿,滑数大黄、桃仁、丹皮、冬瓜子、芒硝温脾汤:寒积腹痛攻下寒积,温补脾阳,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麻子仁丸:脾约证润肠泻热,行气通便,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十枣汤:1.悬饮2.水肿攻逐水饮,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补兼施小柴胡汤:1伤寒少阳证2妇人热入血室和解少阳,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蒿芩清胆汤:少阳湿热证清胆利湿,和胃化痰,青蒿、黄芩、淡竹茹、姜半夏、赤茯苓、生枳壳、广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四逆散:阳郁厥逆之证,肝脾不和证透邪解郁,疏肝理气,柴胡、炙干草、枳实、芍药逍遥散:肝郁血虚脾弱证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烧生姜、薄荷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结之痞证寒热平调,散结除痞,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白虎汤:阳明气分热盛证清热生津,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营汤:热入营分证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犀角(水牛角代)、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犀角地黄汤:1热入血分证2热伤血络证,犀角(水牛角代)、生地、芍药、丹皮黄连解毒汤:三焦火毒热盛证泻火解毒,黄连栀子黄芩黄柏仙方活命饮:痈疡肿毒初起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金银花、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制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陈皮普济消毒饮:大头瘟清热解毒,疏风散邪,黄芩、黄连、陈皮、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龙胆泻肝汤:1.肝胆实火上炎证 2.肝胆湿热下注证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龙胆草柴胡泽泻木通黄芩栀子当归生地生甘草导赤散:心经火热证清心利水养阴,木通、生地、生甘草、竹叶清胃散:胃火牙痛清胃凉血,黄连、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升麻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芍药汤:湿热痢疾清热燥湿,调气和血,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白头翁汤:热毒痢疾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泻白散:肺热喘咳证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粳米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养阴透热,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理中丸: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干姜、人参、炙甘草、白术小建中汤:虚劳里急证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饴糖、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四逆汤:少阴病回阳救逆,生附子、干姜、炙甘草阳和汤:阴疽属于阳虚寒凝证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白芥子、炮姜、生甘草四君子汤:脾胃气虚证益气健脾,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参苓白术散:脾虚挟湿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人参、白术、白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甘草、山药、大枣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玉屏风散:表虚自汗益气固表止汗,黄芪、防风、白术完带汤: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补脾疏肝,化湿止带,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生脉散: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人参、麦冬、五味子四物汤:营血虚滞证补血和血,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当归补血汤:血虚发热证补气生血,黄芪、当归归脾汤: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黄芪、龙眼肉、白术、茯神、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炙甘草汤: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
中医方剂学经典总结精选范文
中医方剂学经典总结考前小贴士1.考试前两天就不要吃一些辛辣油腻、偏凉的食物,防止引起身体不适。
2.考前建议大家都看一下考场,计算去考场的时间,考试当天一定要比计算的时间更加充分。
(因为一定会堵车)3.考场尽量不要带冷水,防止损坏试卷。
4.最近几天不要题海战术,一定要多看总结的笔记。
这个时刻多记多背是王道。
5.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能熬夜的可以熬夜学习,不能熬夜的小伙伴就不要勉强自己,保持足够的精力来应对考试就可以。
就啰嗦这么多,剩下的时间上肉菜!!!!——方剂学的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的知识点总结1.?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药味增减的变化——逍遥散和黑逍遥散(2)药量增减的变化——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3)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应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
3.君药和主要成效来命名的是:龙胆泻肝汤、桃核承气汤、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苏子降气汤。
4.火郁发之: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5.以泻代清:凉膈散。
6.辛开苦降:左金丸、麦门冬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
7.应用高良姜的方剂:天台乌药散8.生姜、干姜同用的方剂:厚朴温中汤、实脾散。
9.桂枝汤: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药后“啜热稀粥〞。
10.小青龙汤,治疗外寒里饮证。
其中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全方表达“散中有收〞。
11.九味羌活汤: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12.银翘散:“辛凉平剂〞13.麻杏石甘汤:石膏倍于麻黄。
14.败毒散:佐药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15.大承气汤:主治①阳明腑实证。
②热结旁流证。
——表达“通因通用〞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16.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7.大陷胸汤: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18.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等。
19.麻子仁丸: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方剂学学习体会(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知识和体会。
下面是我学习方剂学的体会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通过研究中药的组成、功效、配伍规律等方面的知识,来掌握中医方剂的处方和运用方法。
方剂学以中药方剂为研究对象,通过掌握方剂的组成要素、各组成的药性和功效、药物配伍和用量等方面的知识去了解和运用中药方剂。
学习方剂学使我对中药的分类、功效、配伍规律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对中药的分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药按照药物的来源可以分为动、植、矿三大类,按照性味、归经可以分为寒热、寒温、平、燥湿等不同的性味和归经。
了解中药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方剂的组成和用法用量。
其次,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药物的配伍规律很重要。
中药方剂中的各种药物组合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它们之间不仅存在药物相互促进或药物相互抑制的关系,还具有调和药性、治疗疾病的作用。
药物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的基础,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增强方剂的疗效,从而更好地治疗疾病。
因此,掌握药物的配伍规律对于方剂学的学习和运用至关重要。
再次,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方剂的运用要根据疾病的不同而定。
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选择合适的方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剂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经典的方剂,通过对这些方剂的学习和理解,我逐渐掌握了方剂的运用规律和方法。
最后,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对中药方剂的煎煮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不同的药物需要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以发挥药性和功效。
方剂学的实践课程中,我学习了如何正确地配制、煎煮和调剂中药方剂,掌握了中药方剂的煎煮技巧。
这对于我将来的临床实践和中药制剂的调剂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药方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方剂学不仅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我将来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和中药制剂工作的基础。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方剂学重点总结,尤其为准备考试的同学准备,有重点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证,以及重要方剂的方解、用法,临床表现等等、并有标记考点、重点、帮助大家复习、准备考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考个好成绩!!方剂学重点整理总论部分1、一些重要的方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总论部分《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某方剂的特殊用法/某方剂的功用、主治证、临床表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某方剂配伍某味中药的意义/《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方剂配伍某类中药的意义/《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某章方剂的分类/2、方剂的基本结构-方解★/☆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ii.药量加减的变化------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方剂比较/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学习体会模板(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模板1. 引言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方剂的经方学、处方学、方剂学和药物学等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中药方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学习方剂学的过程,总结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2. 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内容方剂学是指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原则、用药规律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它包括经方学、处方学、方剂学和药物学四个方面的内容。
经方学研究古代医籍中的方剂,处方学研究中医药临床处方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方剂学研究方剂的组成和特点,药物学研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3.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首先是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系统地学习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其次是实践操作,通过参与实验和临床实践,掌握方剂的制备方法和药物的配伍原则。
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临床病例的分析,加深对方剂学理论的理解。
4. 方剂学的重要性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方剂是中药的核心形式,通过合理配伍和炮制,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剂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同时也对方剂的创新和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5. 学习方剂学的收获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药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阅读方剂经书,理解方剂的命名规则和组成原则。
我也学会了如何进行方剂的制备和炮制,掌握了一些常用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使用方法。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对方剂进行临床应用,了解了方剂的临床效应和注意事项。
6.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与挑战方剂学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方剂学需要与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提高方剂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另外,方剂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临床病例支持,这也需要研究者的努力和合作。
7. 对方剂学的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方剂学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突破。
未来,方剂学将更加注重方剂的个体化,通过基因检测和个体差异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方剂选择。
中级中药师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分类名称药味功用主治解表剂辛温解表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九味羌活汤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小青龙汤麻黄、 芍药、 细辛、干姜、甘草炙、 桂枝, 五味子、 半夏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内饮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芥穗,淡豆豉,生甘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 甘草(炙),石膏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柴葛解肌汤柴胡,干葛,甘草,黄芩,芍药,羌活,白芷,桔梗解肌清热。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扶正解表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 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 附子助阳解表。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寒下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峻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结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泻下剂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温下温脾汤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温补脾阳,攻下冷积阳虚寒积证润下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 枳实,大黄,厚朴,杏仁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脾约证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 升麻,枳壳补肾益精,润肠通便肾虚精亏之大便秘结逐水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攻逐水饮悬饮;实水攻补兼施黄龙汤大黄 芒硝枳实 厚朴人参 当归 甘草攻下热结,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阳明温病,热结阴亏证和解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大枣,半夏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大柴胡汤柴胡 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少阳阳明合病蒿芩清胆汤青蒿脑,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壳,陈广皮,碧玉散(包)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药剂学总结归纳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要点二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汗法:【解表剂】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2。
吐法: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
下法:【泻下剂】—骏下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
消法:-缓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
补法:【补益剂】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一方剂配伍的目的: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如四逆汤。
中级考试 方剂
方剂与治法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使在表六淫之邪随发散而解的一种治法。
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兼有表证吐: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治法。
下: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痰结等有形积滞从二便排出的治法。
和:通过和解或调和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解除温:通过温阳、祛寒或回阳等作用,使寒祛阳复,用治里寒证的治法。
“寒者热之”,“治寒以热”清:通过清热、泻火、凉血方法,以治疗里热证的方法。
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等。
“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及驱虫方法,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补: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法。
“虚则补之”组成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组成变化: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
一解表剂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同称为解表剂。
用途解表剂主要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注意事项1、煎煮不宜太久。
2、解表剂一般宜温服,服后取汗,以遍身微汗为佳,不可发汗太过,也不可发汗不彻。
(因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易耗气伤阴,甚则造成亡阴亡阳的危候。
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中级考试“方剂学”总结!
解表剂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桂枝汤I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内饮证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止嗽散I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风邪犯肺证。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表热轻症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外感风寒,邪热壅肺。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岀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苓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败毒散I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暴哑。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法优良;少阴脉沉反发热,寒邪外解不伤阳-1 -滋阴解表。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泻下剂峻下热结。
㈠阳明腑实证㈡热结旁流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鞭痞满泻热良,谓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阳虚寒积证。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方剂学)复习笔记
一、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3.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4.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白芍、半夏、炙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5.止嗽散(紫菀、百部、桔梗、白前、荆芥、陈皮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
6.香苏散(香附、紫苏、叶甘草、陈皮):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二)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花连翘、卜荷、牛蒡子、芥穗、淡豆豉、芦根、竹叶、桔梗、生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2.桑菊饮(桑叶、菊花、卜荷、杏仁、桔梗、连翘、生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石膏、杏仁、炙草):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4.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葛根、柴胡、羌活、白芷、黄芩、石膏、桔梗、白芍、大枣草):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三)扶正解表1.败毒散(羌活、独活、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生姜、卜荷、甘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2.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哑。
3.加减葳蕤汤(生葳蕤、生葱、白桔梗、东白微、淡豆豉、苏卜荷、炙草、红枣):滋阴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二、泻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
2.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温热瘀滞证。
(二)温下1.温脾汤(附子、大黄、芒硝、干姜、人参、当归草):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
2.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
(三)泻下1.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蜂蜜):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窜痛指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
其中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者,常称为窜痛,多因气滞所致;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者,常称为游走痛,多见于风湿痹痛。
口淡指口中乏味,舌上味觉减退。
多为脾胃虚寒证,由于脾虚不化水湿,寒湿内停,上泛于口所致。
口涩指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感觉。
每多与舌燥同时出现。
为燥热伤津,或脏腑阳热偏盛,气火上逆所致。
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多属阴证。
常见于癫病、痴呆等,多由忧思气结,津凝为痰,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痛证、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问题是关于病人的面色,所以应分清善色和恶色。
若状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则属于肺气将绝
上下口唇紧聚为.口撮
颈前结喉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者,称为"瘿瘤"。
多因肝郁气结,脾虚痰凝所致,或因水土失调,痰气搏结所致。
喘是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症状,甚则鼻翼扇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哮指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症状。
滑脉的脉象特征是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往来之间有一种回旋前进的感觉。
主痰饮、食滞、实热等病证。
滑脉也是青壮年的常脉、妇人的孕脉。
舌强硬而舌色红绛少津属,邪热炽盛
白苔主表证、寒证。
黄苔主热证、里证。
灰黑苔主里热和里寒的重症
阳邪亢盛、暑邪亢盛、阴液亏损、风热袭表都为热证,阳气亏损为寒证
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因素不同,一级病邪侵袭、停留部位的差异,因而证候表现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以哪几个症状作为实证的代表。
临床一般畏寒,得衣近火则减多属虚证,恶寒添衣加被不减属于实证。
病性辨证的内容有辨六淫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辨阴阳虚损证以及辨情志证候。
卫气营血辨证不属于病性辨证的内容
心主血,肝藏血,所以血虚证主要指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
失眠最主要的是由于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所致。
肺气上逆是指肺失宣肃,气机上逆所致的证候,肾不纳气病位在肾
肝气郁结不具有视物模糊的症状。
视物模糊主要见于肝的阴血不足
胆郁痰扰是因痰热内扰心神,故见惊悸失眠。
望色十法的内容:浮,是面色浮显于皮肤之表,主表证;沉,是面色沉隐于皮肤之内,主里证。
面色由浮转沉,是邪由表入里;由沉转浮,是邪自里达表。
清,是面色清明,主阳证;浊,是面色浊暗,主阴证。
面色由清转浊,使病从阳转阴;由浊转清,是病由阴转阳。
微,是面色浅淡,主虚证;甚,是面色深浓,主实证。
面色由微转甚,是病因虚致实;由甚转微,是病由实转虚。
散,是面色疏散,主新病,或病邪将解;抟,是面色壅滞,主久病,或病邪渐聚。
面色由抟转散,是病虽久而邪将解;由散转抟,是病虽近而邪渐聚。
泽,是面色润泽,主精气未衰,病轻易治;夭,是面色枯槁,主精气已衰,病重难医。
面色由泽转夭,是病趋重危;由夭转泽,是病情好转。
小儿食指按指节分为三关。
根据络脉在食指三关出现的部位,以测定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
指纹显于风关附近,是邪气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指纹达于气关,是邪气入经,邪深病重;指纹达于命关,是邪入脏腑,病情严重;若指纹直达指端,成为"透关射甲",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称为吐舌;伸舌即回缩,称为弄舌。
属于心脾有热。
表里同病,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性质相反的证候,如表实寒里实热证,即"寒包火"证。
外界燥邪耗伤津液所见证候为燥淫证,属于外燥,体内津液亏虚必见干燥症状,为津液亏虚证,属于内燥。
舌红少苔是典型的心阴虚舌象,是虚热的征象。
舌红苔黄腻是痰火之象,舌红主实证,苔黄腻为痰热之象。
失眠最主要的是由于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所致
肝阳上亢证属于肝阳亢扰于上,肝肾阴亏于下的上实下虚证。
卫分证的主要辨证依据是发热,微恶风寒。
除头身疼痛以及鼻塞可能为感受风寒外,咽喉肿痛,咳嗽,无汗或有汗,口微渴而咳嗽都不是主要辨证依据。
四逆散主治阳郁厥逆之手足不温,腹痛,泄利下重或肝脾不和之胁肋胀痛,脘腹疼痛等症。
少腹急结乃是桃核承气汤证的主要临床表现
当归、生地、胡麻养血活血,滋阴润燥,使"血行风自灭"。
二陈汤中加乌梅的用意是.收敛肺气
麻子仁丸主治脾约证的病机是,肠胃燥热
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均含有的药物是,甘草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
消风散功用.疏风养血,清热祛湿
治疗外感凉燥,宜选用.杏苏散
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湿重于热故口不渴。
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宜选用:败毒散
治疗暑热气津两伤的方剂是:清暑益气汤
治疗温热、暑病、伤寒之后,余热未清的方剂是:竹叶石膏汤
羚角钩藤汤的主治病证是:肝热生风
?镇肝熄风汤的主治病证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含有半夏、麦冬、人参的方剂是:麦门冬汤
含有生地、麦冬、人参的方剂是:炙甘草汤
患者,泻痢日久,滑脱不禁,脐腹疼痛,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宜选用:真人养脏汤
患者,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腻,脉虚,宜选用:参苓白术散
患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午后身热,胸闷不饥,宜选用的方剂是:三仁汤
:大秦艽汤
主治气血阴阳俱虚之肺痿的最佳方剂是:炙甘草汤
?主治肺胃阴虚之肺痿的最佳方剂是:麦门冬汤
治疗肝寒犯胃,胃脘疼痛,呕吐涎沫的方剂是:吴茱萸汤
治疗肝火犯胃,吞酸嘈杂,呕吐口苦的方剂是:左金丸
肝旺脾虚的腹泻,宜选用:痛泻药方
脾虚夹湿的腹泻,宜选用:参苓白术散
患者下利清水,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宜选用的方剂是,大承气汤患者腹痛便秘,脐下绞结,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宜选用的方剂是:温脾汤用于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的最佳方剂是:甘露消毒丹
用于治疗湿温初起之湿重于热的最佳方剂是:三仁汤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的失眠多梦,惊悸怔忡。
宜选用的方剂是:朱砂安神丸
?阴亏血少,心火偏旺的失眠多梦,心悸怔忡。
宜选用的方剂是:天王补心丹
?大定风珠的主治证是:阴虚动风
天麻钩藤饮的主治证是:肝阳偏亢,肝风上扰
治疗外感温燥,津液受灼的最佳方剂是:桑杏汤
治疗温燥伤肺,气阴耗伤的最佳方剂是:清燥救肺汤
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无力,舌苔腻微黄,脉虚弱,治疗宜选用:健脾丸
脘腹胀满,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治疗宜选用:枳实导致丸
泻白散证的发热特点是:皮肤蒸热
?青蒿鳖甲汤证的发热特点是:夜热早凉
清气化痰丸的主治证候是:热汤咳嗽
贝母瓜蒌散的主治证候是:燥热咳嗽
脾肾虚寒之久泻久利,宜选用的方剂是:真人养脏汤
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宜选用的方剂是:四神丸
十灰散主治的病证是:血热妄行之血
治疗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滥的最佳方剂是:真武汤
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气机阻滞的最佳方剂是:实脾散
紫雪长于:息风止痉
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