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2021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安全心理学(2021版)
安全心理学(2021版)
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
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
"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研究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的工业心理学领域。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①意外事故的人的因素的分析;②工伤事故肇事者的特性研究;③防止意外事故的心理学对策等。
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个方面。
人的因素有疲劳、情绪波动、不注意、判断错误、人事关系等。
物的因素如设备发生故障、仪器失灵以及工作条件不良等。
物的因素之所以导致事故,又与人的管理不善、维护不良等有关。
因此,在人和物这两个因素中,人的因素是主要的、大量的。
在生产越来越自动化的情况下,人的劳动由具体操作向感知判断转换,由技能向技术转换,由动向静转换,人的因素就更显得突出。
据研究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人的因素在苏联约占60~90%;在日本要占70%。
美国的汽车交通事故90%是由人的差错造成的。
美国三厘岛核电站的事故也主要由操作人员的差错造成。
对事故肇事者个人因素,包括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件等的研究表明,智力与事故的发生率并不呈负相关关系。
智力高者在从事较为一般的工作时有时也会发生事故;而智力低者在从事智力要求较低的工作时,发生事故的情况并不多。
年龄与事故的发生却有明显的联系,很多工种中的事故多发生在年轻工人身上。
如在交通事故中,约70%的事故发生在30岁以下的司机身上。
情绪因素与工伤事故发生率的关系表明:工人愉快和满足时工伤事故发生率低,愤怒、受挫、忧虑时工伤事故发生率较高。
从人的因素出发解释事故发生的原因时,有两种理论较为流行,一种是事故倾向理论,另一种是生物节律理论。
事故倾向理论假设,事故总是由少数几个人造成的,这几个容易出事故的人,不管工作情境如何,也不管干什么工作,总要出事故。
研究也确实表明,50%的事故是由10%的人造成的。
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易出事故者。
这一理论颇有吸引力。
因为,根据这一理论,只要对易出事故的人加以分析,发现他们个性的共同特征,然后把这些共同的个性特征作为标准,就可以预测出易出事故者。
这就为减少事故提供了依据。
然而对这一理论持反对看法的人也很多。
反对者认为,事故倾向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不是时时处处都易发生事故。
有些人
做某种工作容易发生事故,而做另一种工作并不发生事故。
一个人过去的事故记录并不能作为预测此人将来是否出事故的依据。
事故倾向理论者曾以3万次交通事故的分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持反对观点的人则对这些统计数字重新加以分析,他们把这些事故分成前三年和后三年发生的,并对之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两个时期的事故并不是同一批人造成的。
那些在第一时期被认为是具有易出事故个性特征的人,第二时期都不是事故的肇事者。
生物节律理论认为,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是起伏变化的,它们各有自己的高潮期和低潮期。
体力23天、情绪28天、智力33天为一周期。
在高潮期与低潮期相互转移的“临界期”间,由于机体内部发生剧烈变化,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所以容易出差错。
如果在临界期内多加注意,即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节律周期的换算方法是以出生日为基点,将出生日至测定当天为止的总天数分别除以23天、28天和33天,其余数即为当天的体力基数、情绪基数和智力基数。
对此理论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其理论依据不足。
这种理论并没有说清为什么以出生日为基点,而不以怀孕日为基点;也没有说清三种周期为什么人人都一样而没有个别差异。
而且宣传这三种节律只会使人盲目乐观、忽视安全。
为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安全心理学提出一些对策,如从业人员的选拔(即职业适宜性检查),机器的设计要符合工程心理学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以及培养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等。
疲劳
因持续工作造成体力及工作效率下降并伴随有疲怠感的现象。
疲劳是一过性现象,除过度疲劳所造成的累积性疲劳外,经过休息,一般都可消失。
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生理疲劳又称肌肉疲劳或体力疲劳;心理疲劳又称主观疲劳或精神疲劳。
由于疲劳对工作有明显影响,如工作效率下降、工作差错和工伤事故增多等,因此一直是工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疲劳一般随工作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可分为几个阶段:第1阶段称为工作开始阶段或进入工作阶段。
随后人的工作能力逐渐发挥出来,直到最大值,且维持一段时间,这就是第2阶段,即最大的工作能力阶段。
在此阶段后,由于持续工作,疲劳不断积累,人的工作能力开始下降,这便进入第3阶段,即工作能力降低阶段。
此时应有适当休息,否则疲劳会加剧而成为过度疲劳。
造成过度疲劳后,即使按作息时间休息,也不能使工作能力得到充分的恢复。
引起生理疲劳的原因可以是作业强度过大,能量代谢率过高,连
续作业时间过长,作业条件不良等。
对于身体不适、睡眠不足、工作不熟练的人来说,在上述情况下更易产生生理疲劳。
在疲劳影响下,人的心率、氧气消耗量、肌肉紧张程度等都与平常有所差别,因此,生理疲劳可用仪器进行较精确地测量。
心理疲劳不仅出现体力不支的感觉,而且还可有心情不安、产生退缩感,对不相干的刺激特别敏感等表现。
工作动机、情绪状态对心理疲劳的产生有较大影响。
此外,流水作业、传送带作业、分工精细而简单的作业等,由于作业内容简单重复,工作时间一长,也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情绪”。
但并非所有的人在从事单调工作时都易产生厌倦情绪。
心理学家注意到了厌倦情绪在某些人身上容易发生,也研究了如何鉴别和事先发现那些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的人。
例如,有些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对重复单调的工作感到厌倦,因为他们对这样的工作肯定会感到不满足。
智力水平低的人从事同样的工作就不会像智力高的人那样容易感到厌倦。
一些研究又发现,性格上表现为外向的人抵御单调状态的能力较之性格内向者要弱。
心理疲劳需要通过间接的方法,如疲劳自觉症状调查以及作业量、事故率、作业精度的变化情况等来加以测定。
合理安排劳动时间,使工作丰富化、扩大化,改善作业条件,应用背景音乐等有助于在单调作业
的条件下减轻心理疲劳。
XX设计有限公司
Your Nam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