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上册《圆的认识》听评课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的认识》“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配”观察报告
我们对吴老师执教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这一节课进
行了课堂观察。
在本次课堂观察中,我们重点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我们把师生的活动划分为三块,即教师讲解部分、师生问答部分和学生活动部分。在吴老师总共43分48秒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用去4分41秒,占总时间的10.79%,“师生问答”用去27分25秒,占总时间的61.60%,“学生活动”用去11分32秒,占总时间的26.33%。
从这样的一个时间分配可以看出,执教者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师生互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上。她从生活实际引入,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和师生间的交流来进行。她讲解的时间仅为4分41秒,只占用了整节课的10.79%,而探究活动(师生问答)的时间为27分25秒,占用了整节课61.60%的时间,师生问答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活动反馈和方法交流,教师的提问大多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关注点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猜测、推理、验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活动时间也比较充足,11分32秒,约占总时间四分之一,学生的活动包含了自主探究、合作
交流、动手操作和互相评价,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提取已有经验和获得新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新课标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这样一种“老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现状,提出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新方式。在这堂课中,我们看到执教老师把自己的作用始终定位在“点拨”上,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探讨、交流、实践,达到教学目的。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教学时间分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步骤,而且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听课过程中和课后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教学时间究竟应该怎样分配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不仅为目标服务也为教学效率服务。
2、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才会有的放矢。
3、分析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的分配才会更加艺术和人性。
4、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把握课堂的整体学生利益,教学时间的分配才能平衡。
附: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配表
《圆的认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课报告
在听吴老师这节课时,我观课的角度是“师生互动情况”。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教学本来就是师生积极的双边活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下面是我对本节课中师生互动的一些看法:
一、数学活动中有学生的静思默想。
本节课,学生的动手活动比较多,活动时,吴老师注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行必要的静思默想。如剪下自己所画的圆,不断对折,画出折痕,在学习要求中明确任务: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这就让学生在动手中要静思默想,从而初步建立起圆的数学模型,这些发现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正是学生静思默想的成果。
二、通过追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追问,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促进学生思维、深化知识理解的作用。《圆的认识》一课中,吴老师在抛出问题后,适时地进行追问。如在小组讨论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什么特征?半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合作讨论交
流后进行了汇报,共有8名学生代表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教者对6个孩子进行了追问,如学生1说出直径有无数条后,教者立即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就把全班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圆的认识》学生学习方面观课报告
张君恒、邢媛媛、孔令军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
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吴老师采取了回忆在过去得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平面图形来导课,通过让学生画一画、剪一剪、摸一摸让学生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学生感觉:……封闭的、弯曲的)紧接着让学生对比“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式图形。)接下来吴老师放手让学生学生动手折一折,再议一议、找一找、描一描、量一量……自我探索发现圆的圆心、直径、半径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并分别用字母表示出来。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较高,教师注重关注巡视指导力求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一节成功的常态课。
如果在教学中对圆的特征进行总结时,教师能更加彻底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圆(如车辆的轮子、圆形钟表、硬币等)来得出其特征,将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本
节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或在课后让学生用圆设计出各种精美图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圆的认识》课堂评价方面观课报告
本节课的评价比较有特色,一是吴老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二是教师的个性化语言评价。
本节课有教师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等等,特别是学生之间的这种交流式评价的优点尤为突出,它比其他类型的评价更自然、更隐秘,能把评价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与吴老师创设的安全、充满信任的学习环境是分不开的,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在交谈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获得有价值的评价信息。
本节课吴老师的评价语言也比较丰富,有特色,针对学生的不同回答,有表扬激励的:你太了不起了,这样的问题也能够解决!解释的挺有道理,你太厉害了!有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画圆时,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你的想法?
但是吴老师在整节课中,肯定性的评价略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