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及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及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一)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二)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三)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
活动三:解读记叙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1分钟)
1、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活动三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2分钟)
2、作者为何夜游? 为何寻张怀民不寻别人? 二人是何关系?
(联系背景资料)
资料链接1
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 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 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 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 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负团练副使,但 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作者有职无权的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 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好像有 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 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活动二 整体感知(时间1分钟)
一、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划分为三层,分别 用四个字概括每层的意思。
记叙 ——寻伴夜游
描写 ——庭中月色
资料链接2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居承天寺,虽屈居 主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不挂怀贬官之 事,处逆境而不悲观,是位品行超逸的人。
活动三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3分钟)
2、作者为何夜游?为何寻张怀民不寻别人?二人是 何关系?
志同道合、有默契的朋友。
果断 志同道合
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课前积累(1分钟)
整理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 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 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 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 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调歌头》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以下是本店铺准备的一些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仅供参考。
部编版八年级第三单元基础知识-《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年级第三单元基础知识-《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整体赏析:文章开头在点明事件时间后,即写月色,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
“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
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
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
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
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古今异义 户(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怀民亦未寝:
名词作动词,散步。
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 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应 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也”表判断)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不 过 像 罢 了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 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 ( 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 ) 遂:遂至承天寺。 ( ) 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 ) 至:遂至承天寺。 ( ) 到 寡助之至。 ( ) 极点 寻:寻张怀民。 ( )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 ( )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 ) 空谷传响。 ( ) 空荡荡的 )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复习一、内容梳理1、著作背景:苏轼由于和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
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
2、本文描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
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对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文章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具体体现在“何夜无日?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之中。
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即清闲的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表面上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却为自己赏月的高雅情趣自豪。
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抱负远大,但一贬再贬,心中委屈不快,赏月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二、重点词语欣然:高兴地(样子)念:想,考虑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益: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但:只,只是耳:罢了三、重点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四、中考链接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
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文二篇》的另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产生了 怎样的人生感慨。(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 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政治上属旧党。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 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 、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 用方法和技巧。
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寻张怀民”):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 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 集。
板块四、探究品析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1.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明确:2.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对澄澈空明的月色进行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也透露出他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和乐观。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豪放派代表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叙事。
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写景。
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议论抒情。
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2.写月色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月色中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和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点睛之笔(直接抒情的句子、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两句抒情议论,点明主旨,"闲人",即清闲的人,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赏月时微妙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本文描写了承天寺夜晚澄澈透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笔记
意思。
2019年秋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11.《记承天寺夜游》 课堂笔记
1.体裁:散文
2.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而贬 黄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 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 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3.注音
藻(xìng) 竹柏影也(bǎi )
结构Hale Waihona Puke 旨记 —— 寻伴夜游承
天 寺
——庭中月色
夜
游 ——月下感叹
主旨:《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庭院月色, 创造了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复杂 微妙的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之 情尽在其中。
15.写作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空明澄澈、树影摇曳、 似真似幻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B. 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
C.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过:经过
D. 归舍已三鼓矣
鼓:动词,击鼓
【答案】C
【解析】C项“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
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而这一句的意思是
“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所以“过”应是“拜访”的
9.特殊句式 (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 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10.重点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的。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
【四时】四季。
具备:都。
晓雾:早晨。
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相。
实是:实在。
【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讲义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
激趣导入: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与苏轼一起欣赏那别具一格的月色吧!学习要点:一、重点1.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心境。
二、难点理解作者的心境。
整体感知:一、理解文题文题中的“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地点。
“夜游”,夜晚游玩,点明了时间。
“记”,说明本文是一篇游记。
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概括性强。
二、了解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苏轼被逮捕入狱。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梳理结构说说课文分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元丰六年——中庭):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庭下——影也):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四、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后几经辗转,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第11课《_短文二篇_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简介】苏轼 (1037-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 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传颂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写作背景】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 (今湖南黄冈) 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
文中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是他与张怀民之间深厚友谊的缩影。
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考点【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 (悄然) 照进门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 1078 –1085)。
②夜:晚上。
③解:除去、脱。
④欲:想要,希望。
⑤户:门。
⑥欣然:喜悦的样子。
⑦起:起床。
⑧行:行走。
【赏析】点明“夜游”的时间和起因。
天黑即“解衣欲睡”,闲散无聊可见一斑。
“月色入户”,可谓亮矣,但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更衬托出悲凉的情怀。
“念”,隐含志同道合的人太少之感慨。
【真题再现】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 (身边) 没有 (可以) 和 (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讲义--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讲义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教材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脱下衣服准备入睡,(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行。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玩作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便)共同在庭园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就像积满的清水那般澄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与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一个夜晚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作文讲记:苏轼曾在《自评文》(又名“文说”)中这样评论自己的文章——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见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69页)这段话亦可与他在《南行前集叙》中所言相互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在苏轼看来,文学作品是作者在客观外物的感召之下产生强烈创作冲动的产物。
心中“充满勃郁”而不得不向外抒发,胸有“万斛泉源”,不吐不快、不抒不畅,文章于是“不择地而出”。
《记承天寺夜游》正是苏轼心中自然流露出的一篇文章,这则即兴偶感只有短短84个字,行文平实,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华丽的辞藻。
它“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展露了苏轼一次见月起行、随兴而至的所见所感。
《记承天寺夜游》单段成篇,在简单段落的背后,作者的文思有如“与山石曲折”,笔墨在文段中自然流行而又留下分明的层次感。
文章开头部分便是叙事,简单地交代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呈现出作者见月起行之雅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①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第②层:写景以抒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意境。
同时,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文章主旨】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文章仅80余字,却创建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
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再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
2.行文自然。
按照“所想——所做——所见——所感”的顺序来写,一气呵成。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虚实结合,巧用比喻,匠心独运。
如“积水空明”比喻为“月光”,写出了月光的空灵与清澈。
(P57“课后习题一”)【现实意义】要有豁达的心态,不能被世俗名利所牵绊,学会感悟自然,淡然处世。
1.古今异义(1)念.无与为乐者古义:__________ 今义:想念;念头;读如吾两人者耳(2)但.少闲人..但:古义:__________ 今义:但是闲人:古义:__________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2.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为:脚步,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3.一词多义(1)相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以诱敌(《狼》)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石性坚重(《河中石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他重点实词起行欣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欣然..(2)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6.特殊句式辨析(1)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7.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意理解(1)苏轼赏月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从哪些词句中能够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思考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考虑,想到(2)只是;清闲的人2.散步3.(1)与“与”连用,译为“共同,一起”;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2)大概是;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因为;句首语气词;表示解说原因4.(1)高兴的样子(2)考虑,想到(3)睡觉(4)共同,一起(5)形容水的澄澈(6)只是5.(1)动词,做,行(2)介词,在(3)疑问代词,相当于“哪”“哪一个”(4)代词,……的人6.(1)省略句,省略宾语“之”(2)省略句,省略主语“吾与怀民”;倒装句,状语“于中庭”后置7.(1)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8.(1)①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可以感受到。
②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可以感受到。
③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景描述中可以感受到。
④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不胜感慨中可以感受到。
(2)示例: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景色之乐)。
更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友情之乐)。
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情趣之乐)。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运用侧面描写,形象逼真地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
(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5)“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