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制约因素与大国区间雁阵模式构架
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呈雁阵式转移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呈雁阵式转移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作者:景弯弯来源:《消费导刊》2016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深度解析资本密集型产业及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东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呈雁阵式转移的影响因素。
生产要素成本、全要素生产率和宏观政策引导为本文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资本密集型产业雁阵式影响因素一、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界定及其特征资本密集型产业以资本的密集投入为特征,又称资金密集型产业。
如)台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
劳动对象可以为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
产业投入要素类型的优化能够体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装备升级有助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效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先进的装备,这种紧密的协作配套关系客观上要求两者的发展同步且地理位置同一。
二、资本密集型产业雁阵式转移的动因分析(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由于产业发展存在差距,区域间各种资源要素和商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转移。
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该地区的各种要素价格随着上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产业正面临这样的困境,产品的价格优势正在消失。
因为我国东部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加上产业集聚的效应,使东部地区诸如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不得不考虑开拓新的市场甚至外迁。
而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拥有相对便宜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再加上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政策的倾斜,使得这些地区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及相关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以劳动力成本为例。
劳动力承包包括职工工资总额、职工保险金、职工福利基金和公积金等,其中工资是主要部分,因此可以将工资作为衡量劳动力成本的指标。
从劳动力成本角度看,东部地区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成必然趋势。
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劳动力成本的区域差异推动东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企业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利润,将生产转移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符合自身利益。
各国经济概况史地理--东亚雁阵模式式微原因新析及启示

!""#年$月!"#$%&’()*#+$)*),-特区经济%#$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维系“雁阵模式”运行的宏观背景条件正在丧失,“雁阵模式”开始走向终结。
日本经济的“制度疲劳”、“四小龙”的兴起、中国的崛起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只是“雁阵模式”式微的表层原因,其真正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及其机制的作用&即全球信息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的发展、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成为“雁阵模式”终结的力量。
“雁阵模式”的终结对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雁阵模式”;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011-2/234-,5652(,5*431,*013,-+2(,-76+28/9-2/94:*42/);04-03,4/*,4/4/6*01;459622)154/18<329152<1+,*42/,+152)4/6,,/9*01;459622)154/18<32915)*,+*)*01*+1/91/9)=>01)?)*13(14/6;1,+?4/*01@,<,/1)11-2/23?,“A28+?28/69+,62/)”+4)4/6,B04/,6+2;4/68<)8991/5?,);155,)*01’)4,/C4/,/-1-+4)4)2/5?,+1*01)8+C,-15,?1++1,)2/);04-0*01;459622)154/18<3291591-54/4/6=>01+1,5+1,)2/2C *01;459622)154/18<3291591-54/4/64)*01C8/-*42/2C 1-2/234-652(,54D,*42/,/94*)31-0,/4)3&/,315?*01652(,54/C2+3,*42/,*01;2+591-2/234-4/*16+,:*42/,385*4/,*42/,5-2+<2+,*42/E )91F152<31/*,*017/2;519611-2/23?1:31+64/64/*01;2+59)-2<1,;04-0(1-231*01)*+1/6*02C -,8)4/6*01;459622)154/18<32915624/6*2*011/9=>01;459622)154/18<32915624/6*2*011/94),/43<2+*,/*51))2/+251C2+*014/98)*+4,5+1)*+8-*8+4/6,/92<*4:34D,*42/2C B04/,=G1?;2+9)&>01;459622)154/18<32915;./98)*+?)*+8-*8+1;H:-2/234-,5652(,54D,*42/;I85*4/,*42/,5-2+<2+,*42/(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JJK""!)!罗丽娜东亚“雁阵模式”式微原因新析及启示一、“雁阵模式”及其内在运行机制“雁阵模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世纪K"年代提出的一种产业发展理论。
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

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各国经济体的产业升级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产业升级的进程和特点引起了广泛。
大国雁阵模型作为分析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理论,对于探究中国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大国雁阵模型的分析,深入探讨中国产业升级的内在机制、路径、挑战与前景。
大国雁阵模型是一种描述国家间产业升级演进关系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各国依据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进而推动产业升级。
在这个模型中,雁阵的构成包括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中发达国家位于雁阵的前端,新兴工业国家位于中端,发展中国家位于后端。
在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中,中国正处于由中端向高端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要承担产业链中端的制造任务,还要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
中国还需与发达国家进行深度合作,以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
在雁阵中,各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路径和发展方向取决于其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
发达国家依靠技术、品牌和资本优势,处于雁阵的前端,主导着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向。
新兴工业国家则以其较强的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依托庞大的市场规模、低成本劳动力和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中心。
然而,大国雁阵模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雁阵模型的调整和重构。
例如,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传统的大国雁阵模型已开始发生变化。
各国在追求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还需面对环境保护、社会公正和劳动者权益等复杂问题。
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表明,中国正处在由中端向高端发展的阶段,面临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诸多问题的挑战。
为了推动产业升级,中国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并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
飞雁理论视角下我国区域问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与约束条件

最初 旨在解释后起经济体 的工业化追赶过 程 ,它包括两个模式 ,一是基本模式 ,即
一
国工业增长会相继经历 “ 进E l- 国内生
显 著 的 异 质 性 ,这 使 得 我 国 区 域 间 产 业 转 移 成 为 可 能 。我 国 内部 区 域 间 的 产 业 转 移 是 多 层 面 的 ,不 仅 存 在 于 东 部 和 中 西部 之 间 , 而 且 存 在 于 东部 省 份 之 间乃 至 一 个 省 内部 不 同地 市 之 间 。 另一 方 面 ,产 业转 移 是有 条 件 的 ,不仅 需要 考 虑 劳 动 力 成 本 ,还 需要 考 虑 地 理位 置 、运 输 成 本 、产 业 配套 和 外部 环
4 9 7 9 7 、2 4 0 8 5 、2 3 4 4 8和 3 3 5 9 8元 。 从
府改革与发展研 究 中心 河北秦 皇 岛 0 6 6 0 0 4 ) ▲ 基金项 目:国家社 科基金 项 目 ( 编 号 :1 2 B J Y0 0 5) ;燕 山大 学博 士基
金项 目 ( 编 号 :B 6 3 7 ) ◆ 中 图分 类 号 :F 0 6 2 . 9 . 文献标识码 : A
8 9 %,中西部和东北仅 占 1 1 %。 另一方面 ,经济发展差异存在于 同一 板块 内部的相邻省份 之间。 2 0 1 0 年北京人 均地 区生产总值高达 7 1 9 3 8元 ,相邻 的河 北省仅 为2 8 3 5 1 元, 前者是后者 的2 _ 5 4 倍。 即使在一个省 内部 ,不 同地域 的经济 发展
境 等 因素 。 关 键 词 :飞雁理 论
产 ( 进 口替代 ) 一 出1 : 3 ” ;二是 变化模式 , 即考 虑到产 品种类和 质量存在 着多样性 ,
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

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目录一、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2)1.1 区域经济不平衡现状 (2)1.2 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 (2)二、优化经济布局 (2)2.1 分散产业风险 (2)2.2 提升国家经济稳定性 (2)三、应对成本上升压力 (3)3.1 东部沿海地区成本上升 (3)3.2 中西部地区成本优势 (3)四、资源环境约束 (3)4.1 东部地区资源环境压力 (3)4.2 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 (3)五、基础设施改善 (4)5.1 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 (4)5.2 基础设施对产业转移的支撑作用 (4)六、政策优惠支持 (4)6.1 国家政策支持 (4)6.2 政策优惠对产业转移的促进作用 (4)七、应对外部风险 (5)7.1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部风险 (5)7.2 产业转移与国家安全 (5)八、保障产业链完整 (5)8.1 产业链完整性的重要性 (5)8.2 产业转移与消费升级 (5)九、加强区域合作 (5)9.1 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5)9.2 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 (6)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这一趋势的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动因和考量。
本文将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优化经济布局、应对成本上升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基础设施改善、政策优惠支持、应对外部风险、保障产业链完整、加强区域合作等多个角度,全面剖析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
一、缩小地区经济差距1.1 区域经济不平衡现状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优势和产业基础,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不仅制约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加剧了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因此,通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1.2 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能够为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而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例如,一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向西部的转移,不仅促进了当地就业,还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飞雁理论视角下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与约束条件

飞雁理论视角下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与约束条件作者:张旭青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将发展经济学中飞雁理论应用到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研究中。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阶段、工业结构、要素禀赋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这使得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我国内部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多层面的,不仅存在于东部和中西部之间,而且存在于东部省份之间乃至一个省内部不同地市之间。
另一方面,产业转移是有条件的,不仅需要考虑劳动力成本,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运输成本、产业配套和外部环境等因素。
关键词:飞雁理论产业转移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要素禀赋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租金上升,引发中国制造业即将丧失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担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方面,一些企业早已着手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产品附加值来消化工资上涨压力。
如果劳动生产率相对工资上升更快,那么,企业单位劳动成本非但不会上升,反而会呈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要素禀赋及要素价格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制造业在不同地区之间拥有较大的转移空间。
因而,我国未来仍可保持制造业比较优势。
本研究将发展经济学中飞雁理论应用到大国内部地区间产业转移中,根据我国内部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异质性,论证我国内部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及其必要条件,并为后起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政策建议。
飞雁理论概述19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首先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飞雁”模式。
飞雁模型最初旨在解释后起经济体的工业化追赶过程,它包括两个模式,一是基本模式,即一国工业增长会相继经历“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二是变化模式,即考虑到产品种类和质量存在着多样性,一国工业发展将从消费品升级到资本品、从粗制简单品升级到精制复杂品。
赤松利用二战前日本纺织工业发展的统计数据阐述了上述模式,他刻画了三条时间序列曲线,分别定义了后起国家制成品的进口、国内生产和出口。
中国产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制约因素与大国区间雁阵模式构架

中国产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制约因素与大国区间雁阵模式构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的产业转移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配置、成本、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原有产业结构转移或部分转移到其它地区或国家的现象。
中国产业的不断转移,引发了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其空间特征制约因素与大国区间雁阵模式构架的讨论和研究。
一、中国产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制约因素中国产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市场规模、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环境压力等。
地理位置因素是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地区在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影响了产业转移的轨迹和方向。
沿海地区由于临近海岸线和港口,便利了对外贸易和外资的引入,成为了中国最早进行产业转移的地区之一。
市场规模和需求水平也是影响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在消费潜力,吸引了大量产业转移、投资和工业发展。
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市场规模更是成为了产业转移的重要吸引因素。
资源禀赋和环境压力也会制约产业转移的轨迹和方向。
中国地处世界第三大洲亚洲东部,自然资源丰富,资源禀赋比较平衡。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资源匮乏地区的发展受到了不利影响。
环境压力和资源枯竭也使得产业在一些地区不断进行转移和调整。
二、大国区间雁阵模式构架在全球产业链的趋势下,中国和其他大国形成了一种雁阵式的产业转移模式,即大国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布局和分工。
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大国之间的产业转移和合作成为了全球产业布局的主导模式。
大国区间雁阵模式构架的逻辑在于,各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然后在相互合作和协作中形成了一种雁阵式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在这一模式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承担着制造业和加工业的重要角色,生产出大量的加工贸易产品并以低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出口;而发达国家则将研发创新和高端产业转移至中国,并通过合作实现了利益共享和产业升级。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一、引言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技术条件、市场需求或比较优势的变化,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区域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原因。
产业转移是不同区域间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聚集过程,一般表现为产业从低要素报酬率区域向高要素报酬率区域移、从低市场容量区域向高市场容量区域转移、从高成本区域向低成本区域转移。
这种产业转移,不仅为发达地区新兴产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改善经济增长的素质和质量,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且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使其更多的劳动力由传统产业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并有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地区分工乃至国际分工。
目前,我国东部、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而区际产业转移是解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和条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国内区域之间发生了以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为载体的产业转移。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引发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而资源分布不平衡,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基本条件。
其次,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也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背景条件。
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资源的不流动性和市场的割裂,使得在市场化改革以后,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显得更为迫切。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企业产权改革,使得企业开始摆脱政府主管部门的控制,进而成为区域产业转移的主体。
再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供求关系和国际分工格局变化,是推动产业转移的真正动因。
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如纺织品、普通服装和日用品等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结构变化影响下,普遍遭遇市场疲软、库存加大和效益滑坡的困难。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问题是既然这一问题如此严重,为什么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当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提出了许多的建议措施,其中,区域产业转移可谓是大家的共识。
这样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区域产业转移为何步履蹒跚?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区域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图就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因素作些浅显的探讨,以期能找到一条顺利进行区域产业转移的路径。
一、区域产业转移的实现条件产业转移很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如日本学者赤松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雁行形态论”理论,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许多论文将产业转移归纳为产业由高经济梯度国家(地区)向低经济梯度国家(地区)的转移。
我认为这有失偏颇,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低经济梯度国家(地区)向高经济梯度国家(地区)的转移产业同样存在。
目前比较认同的看法是,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国家(或地区)间的空间移1/ 9动,它既可以是国(地区)与国(地区)之间的转移,也可以是一国范围内的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
不过,本文的区域产业转移是指我国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既是转出地区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转移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入地区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如日本曾以直接投资形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给“四小龙”,促进了“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后来“四小龙”又以直接投资形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给东盟国家,也带动了东盟经济的迅速增长。
产业之所以从一个地区转入另一个地区,其根本的动力在于利润的驱使,追求最大化的利润是资本的本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趋利性会引导资本从利润较低的地区流向利润较高的地区,从而实现产业在不同地区间的转移。
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

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蔡昉/王德文/曲玥【内容提要】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的冲击,与各地区、产业乃至企业本身存在的结构问题是相关的,即在危机条件下,过时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技术选择最先遭到冲击。
因此,摆脱危机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重新塑造地区发展模式。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及大国假设下,本文延伸了雁阵模型的解释和预测范围,从经验上实证了本世纪以来中国地区制造业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格局变化,即东北和中部地区比沿海地区有更快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速度和贡献率。
通过实现产业在东中西部三类地区的重新布局,即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转移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可以在中西部地区回归其劳动力丰富比较优势的同时,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延续。
【关键词】雁阵模型/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一、引言在解释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如何产生时,大多数研究都是在金融体系和信用制度内寻找原因。
而且,既然危机通常是从某一个特定国家开始爆发,继而通过金融链条或者产业链条波及到其他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都可以宣称危机是来自外部的冲击。
但是,无论是从经济史还是从本次危机的现实来看,危机所施加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产业、企业往往都不尽相同。
所以,我们应该说,即便危机是来自外部的冲击,但受危机冲击的大小总是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特定产业所处的地位,以及与企业选择的技术结构和经营方式有关。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需要跳出货币和信用结构的框架,从实体经济和产业结构方面考察在危机中求发展机遇的理论,而熊彼特是少数不从金融角度解释危机的经济学家之一(熊彼特,1990,第256页注1)。
中国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而是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时遭受的出口冲击,以及自身所显示出的结构问题、经济下滑和就业冲击。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因地区、产业和企业而不同的观察,与熊彼特的判断是相吻合的(蔡昉,2009)。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个平滑的过程,而是一个跳跃式、伴随上升与下降的过程。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五章第二讲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讲义(含解析)

第十五章第二讲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第二讲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产业转移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国际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移。
3.目的:追求更高利润,扩大销售市场.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产业转移的原因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导致产品成本差异。
劳动力充足、素质高且价格较低廉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包括工业联系、地方服务、生产组织和职工培训等的资金投入。
(:国内市场饱和或市场满足不了自身发展需要,促使企业转移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
(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
[易错提醒]1.产业转移中转移的产业并非都是区域发展中淘汰的产业产业转移中转移的产业多种多样,因其实质是为了追求最优区位,因此转移的产业中既包括区域发展中淘汰的产业,也包括技术领先的产业。
2.产业转移并非只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
同时,也存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三、产业转移的影响◎(2018·四川德阳三诊)20世纪70年代前,日本作为欧美等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海外生产基地,纺织服装业高速成长,之后开始将部分生产转向东南亚和中国等地,同时本土企业转型,形成全新生产方式。
2000年后,日本纺织服装业逐步从单一制造产业成功转型为集制造业、流通业、广告业、化妆品及运动、休闲等于一体的生活关联产业体系。
据此完成1~3题。
1.20世纪70年代前,日本成为欧美等国纺织服装产业海外生产基地的主要条件是()A.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B.人口众多,市场广阔C.交通便利,便于产品外运D.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2.材料中的“全新生产方式"可能是()A.欧美品牌、本土生产、海外销售B.欧美品牌、本土设计、本土销售C.日本品牌、本土设计、海外生产D.日本品牌、本土生产、海外销售3.2000年以后,生活关联产业体系的形成会使日本纺织企业( )①就业岗位减少②市场适应能力提高③专业化水平降低④获得规模效益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1.A 2.C 3.D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产业转移的因素和机理[推荐阅读]
![产业转移的因素和机理[推荐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7367741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9.png)
产业转移的因素和机理[推荐阅读]第一篇:产业转移的因素和机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机理产业转移是国家或地区在开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源和市场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也是企业利用产业链的重新构建实现利润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途径。
机理是指为实现某一功能,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工作方式及在一定环境下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
因素相互综合推动产业转移。
企业根据投入产出分析是否转移。
可流动要素因其流动性具有交易成本,从而使要素的流动性减弱,进而影响产业转移。
不可流动要素的变化导致区域产业收入或成本产生差异,形成产业区际转移。
要素丰富的地区推动产业向该地区转移。
产业转移是一个过程,企业会分析转移出去的成本与盈利,当产业转移出去时的盈利大于成本时,转移是有利可图的。
不同因素所占比重不同使得突出的因素决定产业转移的模式,如有些地区劳动力丰富而需求不够旺盛,需求便成为该地区产业规模确定的决定要素,还有市场导向性转移、政策导向性转移等。
根据上述研究,我们可提炼产业转移中要素集合,这些要素阻碍或推动,共同作用于产业转移,只是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各类要素在转移过程中的影响程度不一致形成影响产业转移的独特机理。
1、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企业投入后无法撤回的固定资产成本。
它可以分为迁入和迁出成本。
克拉克和瑞格雷经过研究说明企业之所以会留在原来的位置是受历史和原有区域影响。
这两位学者将沉没成本分成下列类型:第一类是兴建沉没成本,比如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吸引潜在客户,从而在广告宣传上的花费;第二类是筹集沉没成本,企业为维持正常运转所花费的管理费用等;第三类是退出成本,比如企业在停止营业后对员工薪资的支出。
沉没成本一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企业在创建初期的沉没成本一般较低,相对而言进行转移比较容易。
多数大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是通过部分生产转移的形式。
沉没成本可以说是阻碍产业转移的一个原因。
2、要素:产业转移可以说是产业或企业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下寻求最有利于产业或企业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节约成本。
4.3 产业转移(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三节 产业转移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了解世界及我国主要的产业转移,探究产业转移的时空变化。
【区域认知】 2.结合图文资料等,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说明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3.辩证地认识产业转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知识点01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一、产业转移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
2.分类:发生在一国之内的产业转移称为国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称为国际产业转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三大主要因素1.劳动力(1)原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较小,而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质量、价格差异较大。
(2)影响:具有充足、高素质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由思维导图于劳动力价格会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因此产业会不断向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地区转移,导致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变化。
2.市场(1)原因: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国内市场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一国产品销往另一国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关税壁垒。
(2)影响:企业为了避开产品销售所面临的各种限制,就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即开辟国际市场;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随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3.政策(1)产业转出地促使落后产业转出的政策:政府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调节市场机制,也可以通过项目审批、价格管理、紧缩信贷等方式迫使落后产业向外转移。
(2)产业承接地吸引产业转入的政策:政府通过优惠的土地、税收、区域补贴政策,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来吸引企业进驻。
【即学即练1】下图示意中韩产业转移中生产要素的流动。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从区际关系判断,伴随着箭头①流动的主要是()A.资金、技术、信息 B.劳动力、市场、土地C.原料、能源、政策D.运输、水源、污染2.韩国将部分汽车工业转移到我国沈阳等地,其主要原因是()①利用当地充足资金②利用当地廉价土地③扩大消费市场,增加经济效益④扩大生产规模,使产品多样化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1.A2.C【分析】1.与沈阳相比,首尔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以首尔主要提供资金、技术、信息,而沈阳经济相对落后,主要优势有劳动力价格低、土地价格低、资源丰富和优惠政策等优势。
我国产业区域转移会形成雁行结构吗?

我国产业区域转移会形成雁行结构吗?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导刊》 2014年第8期文/ 周国强为确保产业转移的同时得以维持竞争力,必须要将产业转移和升级密切结合起来。
对于那些只能进行简单和平移式转移的产业,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总体状况以及现在相对于东南亚国家的较大劣势,可行的选择不应是向内地转移,而是考虑逐步向这些劳动力成本低廉国家转移。
2013 年以来,我国外贸运行就遭遇了普遍困难,当前来看,虽然这种局面已有所缓和,但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诸多负面因素叠加的情况下,外贸运行长期仍将面临很大挑战。
要改变我国外贸发展的困境,促进外贸走向健康运行的良性轨道,建立在产业区域转移和升级基础上的贸易方式调整是重要途径。
对我国而言,所谓产业转移无非就是将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逐渐丧失竞争力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转移,藉此重新获得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优势。
在产业转移实践中,20 世纪60 年代开始,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所形成的雁行模式曾对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外贸竞争力维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现阶段我国而言,是否也能形成这种雁行模式呢?这一点,值得分析。
一、雁行模式的内涵以及成功实践一般认为,雁行模式最早是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于20 世纪30 年代提出的。
“雁行模式”论又称“雁行形态论”或“产业的雁行形态发展论”,赤松要用其来描述和分析日本国内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
也即,这一时期“雁行形态论”是被用来说明一国内产业结构的内在变动,即不同产业的兴衰变化过程。
后来,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和渡边利夫等学者进一步扩展了“雁行形态”论,用来专门研究一国到另一个国家的产业转移。
雁行模式主张在投资国与被投资国之间实施动态的产业转移。
所谓动态产业转移,是指投资国将本国按生产成本的排序已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向被投资国进行转移。
与被投资国相比,这些边际产业有两种情况,一是处于比较劣势,二是具有潜在优势。
产业内迁进入新阶段 雁型模式将被重新定义

产业内迁进入新阶段“雁型模式”将被重新定义“承接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这一判断得到了参加第七届中博会“优化外贸国内布局研讨会”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多位代表的共识。
与会代表认为,产业转移的黄金周期只有3-5年,中西部地区应当将“产业补课”和“弯道超车”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力争在局部领域取得突破。
——产业补课,中国版“雁型模式”轮廓渐明一个产业总是从最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一般发达国家和地区,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的国家和地区间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不可逆的历史过程。
最为形象的解释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型模式”。
该理论以19世纪日本棉纺业为例,20世纪70年代,日本劳动力由过剩转为不足,劳动力价格开始上升,棉制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日本棉纺业被迫转移到了“亚洲四小龙”。
到了20世纪80年代,棉纺业再次转移到了更具成本优势中国内地以及东盟国家。
如果把这一过程用曲线绘成图形,就如同飞翔的大雁。
按照这一理论,成本上涨的压力将使得下一次产业转移发生在我国与东南亚等国家之间。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主任才大颖表示,福建石狮的制伞业、附加值比较低的制鞋业、玩具业已出现订单大量流向东南亚的趋势。
不过从大趋势来看,我国内部正在经历一次“雁型转移”。
随着产业梯度转移战略的深入,中西部地区正在成为新的资金流入地。
以中部六省为例,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比例由“十一五”期间的23.2%上升到2011年的30.7%。
四川、重庆、河南等省份正在成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2011年,四川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占西部地区总额的50%。
作为中部加工第一大省,河南省引进了富士康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制造企业后,2011年加工贸易同比增长308%。
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产业转移正在由过去的订单转移开始逐步向产业转移延伸。
才大颖表示,轻工企业的转移绝大部分伴有产能的扩张与价值链的延伸。
飞雁理论视角下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与约束条件

飞雁理论视角下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与约束条件本文将发展经济学中飞雁理论应用到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研究中。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阶段、工业结构、要素禀赋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这使得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我国内部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多层面的,不仅存在于东部和中西部之间,而且存在于东部省份之间乃至一个省内部不同地市之间。
另一方面,产业转移是有条件的,不仅需要考虑劳动力成本,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运输成本、产业配套和外部环境等因素。
关键词:飞雁理论产业转移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要素禀赋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租金上升,引发中国制造业即将丧失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担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方面,一些企业早已着手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产品附加值来消化工资上涨压力。
如果劳动生产率相对工资上升更快,那么,企业单位劳动成本非但不会上升,反而会呈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要素禀赋及要素价格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制造业在不同地区之间拥有较大的转移空间。
因而,我国未来仍可保持制造业比较优势。
本研究将发展经济学中飞雁理论应用到大国内部地区间产业转移中,根据我国内部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异质性,论证我国内部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及其必要条件,并为后起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政策建议。
飞雁理论概述19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首先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飞雁”模式。
飞雁模型最初旨在解释后起经济体的工业化追赶过程,它包括两个模式,一是基本模式,即一国工业增长会相继经历“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二是变化模式,即考虑到产品种类和质量存在着多样性,一国工业发展将从消费品升级到资本品、从粗制简单品升级到精制复杂品。
赤松利用二战前日本纺织工业发展的统计数据阐述了上述模式,他刻画了三条时间序列曲线,分别定义了后起国家制成品的进口、国内生产和出口。
由于曲线类似于大雁飞行时排成的有序队形,形成一个倒V字型,因而该模式被命名为“飞雁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制约因素与大国区间雁阵模式构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不断转移升级,其空间特征受
到了广泛关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产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受到了诸多
制约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产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制
约因素以及大国区间雁阵模式构架,为了解中国产业转移的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
考。
一、中国产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制约因素
1. 地理位置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既面向世界市场,又拥有内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地理位置成为了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发
达的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制造业中心。
而中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制约了其产业转移的速度
和规模。
地理位置因素成为了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制约因素。
2. 劳动力资源因素
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制造
业中心之一。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资源的分布也变得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形成了制造业集聚效应,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
流出现象日益严重,这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发展。
3. 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产业转移的政策,以支持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这些政策都
为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支持。
由于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和地
方保护主义的存在,这些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二、大国区间雁阵模式构架
大国区间雁阵模式是指一种以大国为核心,区域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协作的产业布局模式。
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大国,不仅在国内进行产业转移布局,同时在国际上也倾向于
寻求区域合作和逐步构建全球产业链。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其产业转移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
国内部分,中国正在加速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完善交通网络,吸引外
资和技术,形成以中西部地区为基地,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引领的产业转移格局。
中国还加
快“一带一路”建设,寻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逐步构建全球产业链,实现产业转移的区间雁阵模式构架。
三、中国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1. 从区域差异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将继续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发展,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和互补优势。
2.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中国将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实施高端产业布局和智能制造,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3. 从国际合作的角度看,中国将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共建全球产业链,推动产业转移的区间雁阵模式构架。
针对以上发展趋势,建议我国可以着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投入,推动产业转移的均衡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培育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实现产业转移的区间雁阵模式构架。
中国产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受到了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需要重点关注地理位置、劳动力资源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大国区间雁阵模式构架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中国可以通过加强国内外合作,推动产业转移的均衡发展和区间雁阵模式构架,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