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1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的: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

2.能结合自身经历,说出对诗词的独特感受。

3.能以“月亮文化”为主题,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自由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词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

教学难点: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吟诵法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我们中国人大都有“月亮情结”,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也认定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有砍树不止的吴刚,有辛勤捣药的玉兔----有了这份想象,我们就可以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寄托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愁怨。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来探究“月亮文化”。

(出示课题)二、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理解(整体把握)诗词。

1.快速默读一遍,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理解,尽情地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2.说说你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明确:都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3.自由朗读,仔细揣摩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大胆地朗读给大家听。

(从朗读的技巧方面,师、生共同评价)三、重点赏析《水调歌头》: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1.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2.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

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3、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拨。

4、男生配乐朗读上阕,女生配乐朗读下阕。

5、归纳小结,主题: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02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中秋之月是一年四季中最完美的月亮,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是全世界华人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日子,是一个让人滋生诗情画意的时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一、目标全解:1、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导语设计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

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

占5分钟 (解说:初一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三、解题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间进士。

其作品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

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作品有《王建诗集》。

2. 题目解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

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十五夜望月》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思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的非常委婉动人。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三首诗词,体味各首诗词的主要内涵和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熟读成诵并理解出诗词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3、领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前两首诗,第二课时第三首诗加反馈练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1、介绍作者:王建 (约767-约830),字仲初,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2、注音与字词: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3、齐读诗歌,思考问题。

(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答:指月光满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答:请看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4、再读诗歌,思考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答: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能快速会背前两首诗词。

◎学习重、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韵味。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三首诗词内容、主题的理解。

◎学法指导:1、运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两首诗词的韵味。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树栖.()鸦宫阙.()婵.()娟琼.()楼不胜.()寒绮.()户2、查找资料,搜集作者相关信息及写作本诗词背景①《十五夜望月》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代诗人。

②《水调歌头》是__________名,是宋代词人_______(字:_______)的一首________兼________的抒情之作。

作于1076年________节,当时作者任________太守,与其弟__________(字________)已经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与其父________ ,其弟________,合称“三苏”。

作者与__________并称“苏辛”,他们是宋词豪放一派的开创者。

3、解释下列词语。

十五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栖: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欢饮达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宫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婵娟: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预习中有什么疑难之处,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堂·研讨(一)导入。

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

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内容《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形象的语言,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

我们中国人大都有“月亮情结”,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也认定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有砍树不止的吴刚,有辛勤捣药的玉兔——有了这份想象,我们就可以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寄托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愁怨。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三首吟月诗词来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二、预习检查字词。

1、生字预习栖.()宫阙.()绮.()户琼.()楼婵.()娟天涯.()不胜.()寒2、词语解释 (读书上的注解,试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中庭:婵娟:宫阙:琼楼玉宇:天涯海角:何事:三、学习第一首诗《十五夜望月》1.文题理解。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2.背景理解。

本诗选取自《王司马集》,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这里是以官名称人。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章中,本诗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1)诵读。

二人小组互读,正音,划分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齐读。

小组推荐代表朗读,集体评价。

(2)品读。

①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②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③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

)④进一步展开讨论,品读诗中精彩处?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预设如下:“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初中语文教案.doc

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初中语文教案.doc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屮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冇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眷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同学们,屮秋节是我们屮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可怜九月初三日,銘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冇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冇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一一望月写景;下阕一一,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五)探究学习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2词中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六)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跟唱。

(七)当堂背诵.五.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一)作者简介(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三)品读课文1.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从形式、内容上看,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偏重点不同。

以学习《十五夜望月》为例,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大体方式。

《水调歌头》的教学重点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我的想念是圆的》因内容较浅显,以学生课余自学、朗诵为主,在此不作具体设计。

十五夜望月教学目的:1.通过量形式的朗诵,明白得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领会学习诗歌的大体方式。

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发言,以“月亮”为主题自由发表观点,引出新课。

二、采纳多种形式朗诵,明白得(整体把握)诗歌。

1.快速默读一遍,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明白得,尽情地朗诵。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2.说说你对此诗内容的明白得。

明确:这首诗写出了对亲人的想念。

3.自由朗诵,认真琢磨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想念之情,然后斗胆地朗诵给大伙儿听。

(从朗诵的技术方面,师、生一起评判)4.教师配乐范读。

5.鼓舞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演出。

6.全般配乐齐读。

三、赏析诗歌:通过反复朗诵,你感觉哪些词语专门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或针对你最喜爱的词语、句子发表自己的观点。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四、积存诗歌:比一比,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情感。

五、谈谈学习体会。

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谈,既能够联系生活谈对诗歌情感的明白得,也能够谈学习诗歌的方式。

不妨与学生回忆整堂课的学习步骤,以此让学生归纳学习诗歌的大体方式,大致可归纳为:朗诵—赏析—积存。

(板书)许诺学生有自己总结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作业:课后搜集有关咏月的诗、词。

[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从形式、内容上看,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偏重点不同。

以学习《十五夜望月》为例,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大体方式。

《水调歌头》的教学重点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我的想念是圆的》因内容较浅显,以学生课余自学、朗诵为主,在此不作具体设计。

十五夜望月教学目的:1.通过量形式的朗诵,明白得诗歌的意境。

七年级语文上册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2.富饶表现力的语言。

目标3.情况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重点教学富饶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授课方法朗诵法、讨论法、研究法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性化备课《十五夜望月》一、导入二、默一默三、读一读1.师范读(或放录音)2.生自由朗诵3.指名朗诵,纠正字音句读4.小组赛读5.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劝导诗文粗心。

中秋的月光照耀在庭院中,地上忧如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冷清的秋露静静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晚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想一想1.诗歌前两句写景,没有一个“月”字,却各处见月,请结合诗句详细分析。

明确:“地白”——月色澄净素洁“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衬托了月夜的宁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可否也像庭中人同样无眠,境地更加悠久,这里暗点“望月”。

追问: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当时诗人孤单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冷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欣然的心境。

“无声”仔细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衬着了桂花的浸润。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宛转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哪处 ?明确:奇特稳定,与众不同样,给人以动的形象,忧如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小结:这首诗境地很美,语言形象,想象丰富,衬着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乡情长的境地。

五、课后作业(一)阅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同学们可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年中那一夜的月是最圆最亮又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思乡情绪的?对,是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瞧,多美多富有深情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二、阅读主场(一)合作学习1、学生分别诵读三首诗,教师评议。

2、教师分别诵读三首诗,学生评议。

3、通过简述,分别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首诗的基本内容,品味这三首诗的艺术魅力。

⑴《十五夜望月》(王建):这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夜深了,秋霜渐渐打湿了庭中桂花。

这明月当空的夜晚,普天下的人都在赏月中神驰意远,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呢?⑵《水调歌头》(苏轼):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世尘,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但最后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⑶《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

诗人的责任感集中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

借中秋之月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作者这首即兴小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份感情的份量却不是一般的浅唱低吟所能表达出的。

苏教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苏教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3、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难点: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只学过一首古词,再加上农村学生整体自学能力较差,阅读兴趣不浓,所以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要教给学生一些欣赏古词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兴趣。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在教学中,侧重于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过程1、激情导课:我们刚学习了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一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引起了多少游子思乡之情。

同样宋代一位大文豪也在中秋之夜,望月难眠,大醉之后,写下了千古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清朝词评家胡仔说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可见后人对这首词评价之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出示学习目标:①、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②、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③、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十四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2.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同沈从文先生一起,挤在茶峒的河边,观看激烈紧张的赛龙舟;跳到河里进行过军民同乐、笑声不绝的人鸭竞赛,过了个愉快热闹的端午节;接着,从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我们闻到了半个世纪前京城地区春节时浓浓的喜庆味儿,听到了热烈的鞭炮声。

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跟着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去赏月,过一个独特的中秋节。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

世称“张王乐府”他创作的诗歌多为描写农民日常生活、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对元稹、白居易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合称为“三苏”。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清新豪健。

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2.文题理解(1)《十五夜望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2)《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

本篇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

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从题序来看,此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

中秋节是汉人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有赏月、团圆两个主题。

3.朗读诗词,解决重点字音。

栖.鸦(qī)冷露.(lù)丙辰.(chén)宫阙.(què) 朱阁.(gé) 绮.户(qǐ)婵.娟(chán) 琼.楼玉宇(qióng)三、合作探究(一)赏析《十五夜望月》1.二人小组互读诗歌,正音,划分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 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
(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
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
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
(五)当堂背诵
四.学习《水调歌头》
(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
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探究学习
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
2词中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六)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跟唱。

(七)当堂背诵。

五.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
1.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四)探究学习
1.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六.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中秋之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
2.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中秋之月”怎样的寓意呢?
(小组间吟诵并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七.学生总结
1.一学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2.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写作练习:根据下文开头,驱遣想像,续写一段话: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

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