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第6周

合集下载

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基础生态学实验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实验原理】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作用,而且同时植物对环境也具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实验目的】1、掌握光照强度、大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和风速测量仪器测定生态因子的方法;2、认识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光照度计、大气温/湿度计、土壤温度计、土壤湿度计、风速测定仪。

【实验步骤】1、植物群落内与空旷无林地光照强度的测定;2、植物群落内与空旷无林地温湿度的测定;(1)大气温湿度的测定(2)群落内土壤不同深度温湿度的测定3、风速的测定(高度);【实验结果与分析】(一)草地的测量数据(生科楼前)表一:草地的空气温度与湿度空气温度平均值:28.87℃ 空气湿度平均值 :20.06%Rh表二:草地的光强与风速光强平均值 :63.7 Klux 风速平均值:2.08m/s表三:草地的土壤温度(二)林地的测量数据(家属楼区)表四:林地的空气温度与湿度空气温度平均值:16.55℃空气湿度平均值:32.49%Rh表五:林地的光强与风速光强平均值:2.07 Klux风速平均值:0.18m/s表六:林地的土壤温度实验结果分析:1、空气温度与湿度由测量的数据可以得到:草地的空气温度平均约为28.87℃,林地的为16.55℃,则草地的温度明显高于林地;对比空气湿度,草地约为20.06%Rh。

林地约为32.49%Rh,则林地的空气湿度显然高于草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林地中的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热量,降低环境空气的温度,而水体的热容量大,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表现出比其他下垫面的温度低,水面蒸发吸热,也可降低水体的温度,而且林地覆盖地太阳辐射弱,升温慢,故草地含水量少于林地,但温度高于林地。

第3节 生态学研究方法-生态因子测定

第3节 生态学研究方法-生态因子测定

缺点:是多点样品混合后的测定值,从分析结果看
不出该地块土壤的细微变化。 过程:采样区的划分及采样点的布置;
采样路线; 采样工具; 采样方法。
(1)采样区的划分及采样点的布置: 在划分采样区之前,首先应该了解该地区的土壤 类型、地形、作物种类、耕作措施、施肥水平、产 量等基本情况,然后在基本情况大体一致的地块内 划分采样区。 A、采样区的面积:根据测定目的、要求及土壤的 变异情况来划分。
近年来,西欧有些国家测定土壤在氯化钙溶液[c (CaCl;)= 0.o1mol· L-1]中的pH。但土壤在氯化钾溶 液或氯化钙溶液中的pH值较在水中者为低,因此,测 定结果应注明,当解释结果时,要考虑这种差异(于 天仁,1988)。
在测定土壤pH时,选择一个合适的水土比例是非常重 要的。水土比例愈大,pH值愈高。国际土壤学会规定 水土比为2.5:1,在我国例行分析中以1: 1,2.5:1, 5:1较多,为使测定结果更接近田间的实际情况,水 土比以1:1或2.5:1甚至饱和泥浆较好,盐土用5:1。 此外,随着坚固的玻璃电极的出现,对于一般水分含 量的田间土壤也有可能进行原位的测定
采样原则: 具有高度的代表性。
此原则应始终贯穿在整个采样过程中,如何做到呢? 两点要求: (1)避免一切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到随机、多点取样; (2)几个相互比较的样品组应由同等数量的土样组成。
采样方法: 分析目的不同,采样的要求与方法也不同。
*混合样品的采集: 目的:把土壤不均一性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以 减小采样误差,提高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并且大 大减轻了工作量。
注意:微量元素样品不能放在报纸上。(为什么?)
水田样品:搅匀后取一部分进行测定,并同时测水 分含量,然后换算成干土重,计算测定结果。

实验一、生态因子的测定Ⅰ(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湿度和风速)

实验一、生态因子的测定Ⅰ(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湿度和风速)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主要是通过对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 湿度和风速、土壤pH值等生态因子的测定,了解 几种常见的生态测定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并通过不同群落或同一群落的不同部位生态因子 的质量和数量比较,认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关系。
二、实验内容
熟悉以下仪器的使用:
1、Testo 545照度计 2、TH9392D最高最低温度计 3、DT-321S温湿度测试仪 4、272-1屋型干湿球温度计 5、DT-618风速计 6、DM-15 土壤pH计
6、DM-15 土壤酸度计(PH计)
土壤pH计仪器注意事项: 1、 探棒插在土壤中的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损坏探棒金属表面; 2、 确认在存放仪器前,探棒应干燥、 干净; 3、应使探棒远离其它金属物质仪器,对其使 用进行介绍:
1、Testo 545照度计 2、TH9392D电子最高最低温度计 3、DT-321S温湿度测试仪
1、德国德图Testo 545照度计
该仪器简单介绍:通过该照度计可以有 效地检测和记录光线强度。广泛用于科 研生产、照明工程测试、影视、交通、 军工、电子、轻纺、资源开发等许多部 门。 仪器的基本结构:由光度探头、测量或 转换线路以及示数仪表等组成。
1、德国德图Testo 545照度计
2、最高最低温度计(TH9392D)
3、DT-321S温湿度测试仪
4、 272-1屋型干湿球温度计
该仪器简单介绍:该测试仪主要测量空气的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等,是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测量空气相对湿 度的必备工具。在粮食仓储,大棚养植、蚕桑丝绸、果 菜冷库、烟草收烘、气象观察、食品加工等场所均广泛 应用。 基本结构:由两支两只相同的普通温度计组成,一只用 于测定气温,称干球温度计;另一支在球部用蒸馏水浸 湿的纱布包住,纱布下端浸入蒸馏水水中,称湿球温度 计。由于包住湿球温度计的纱布吸水后蒸发吸热,所以 示数比干球温度计的示数小。湿球的纱布常常要换新的。 当空气干燥时。湿球温度计的纱布蒸发快,吸热多, 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就比较大。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越 大,说明空气越干燥。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很多时,湿球温度计的纱布蒸发慢, 吸热少,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就小。两个温度计的示数 差越小,说明空气越超湿。

森林生态因子野外调查和测定方法

森林生态因子野外调查和测定方法

森林二十个生态因子野外调查和测定方法一、群落胸径、树高年生长量的测定本标准规定了国家野外试验台站中森林群落胸径、树高年生长量测定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野外试验台站中森林群落胸径、树高年生长量的测定。

(1)仪器与设备测高器;测径尺;米尺。

(2)测定方法在固定样地中,在优势树种各龄级(胸径超过2cm者)中随机选择5株样木并做标志,每年测定其树高和胸径,相邻两年的数值之差即为生长量。

分别树种计算样木生长量的算术平均值即为群落中该树种的生长量。

树高的年生长量测定:在进行林木的生物量测定的同时,量测树木的胸径和树高,建立胸径和树高的回归关系式,根据固定样地的胸径生长量资料,求算树高的年生长量。

二、乔木层生物量调查乔木层的生物量是森林群落生物量的最重要组成,其准确测定对于研究森林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重要作用。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乔木层生物量的径阶等比标准木测定法。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也适用于其它陆地生态系统中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

(1)引用标准生物群落监测中的调查采样;GB4086.3-83 统计分布数值表t 分布。

(2)方法提要径阶等比标准木法:按径阶等比选择标准本,对每一株标准木的各器官分别测定其干物质的质量,建立其与直径或胸径和高度的回归方程。

将样地中各乔木的自变量(直径、胸径和高度等)代入方程,即可求得各标准木的生物量。

将各标准木的生物量求和后,即可得到样地内乔木层的总生物量。

此方法比原始收获法的劳动强度小,比平均标准木法的精度高。

(3)仪器设备测绳;测高器;测杆;卷尺;枝剪;木锯;1.3m标高杆;标签;麻袋;小布袋;镐头;台秤;烘箱等。

(4)测定步聚1)标准地的建立根据标准“生物群落监测中的调查采样”中的规定,建立具有代表性标准地若干地块,一般块数林大于6,每埠面积为0.1公顷,形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并用测绳圈好。

破坏性调查不能在该固定标准地中进行。

2)标准地环境记录记录森林的层次结构、郁闭度、各树种密度、林下植物的种类及状况。

第1节 生态学研究方法-生态因子测定

第1节 生态学研究方法-生态因子测定

计算公式为:
通过干湿表相对湿度可由表中查得
⑴ 使用干湿球温度表测湿时,空气中相对湿度的计算公式 U=(E/EW)×100% 式中,U相对湿度(%);E水汽压(hPa);Ew干球温度t 所对应的纯水平液面(或冰面)饱和水汽压(hPa)。
(2)用干湿球温度求空气中水汽压的计算公 式 水汽压e=Et'-AP(t-t') 其中:e--绝对湿度(水汽压),以百帕(hPa)为 单位,取一位小数。 Et'--湿球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 t--干球温度; t'--湿球温度;
湿度的观测
• 测定湿度的仪器常用的有干湿球温度表,毛发湿度 表(计)和电阻式湿度片等
实验原理
空气温度(简称气温,下同)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空气湿度(简称湿度,下同)是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潮 湿程度的物理量。
干湿球温度表由两支型号完全相同的温度表组成,一支
球部包有湿纱布称为湿球,另一个称为干球。由于纱布上的 水分不断蒸发,消耗的潜热使湿球及其附近的薄层空气降温。 另一方面湿球与流经其周围的空气发生热量交换,当湿球因 蒸发而散失的热量与从周围空气中获得的热量相平衡时,湿 球温度维持稳定。干湿球产生温差,通过温差测得空气湿度 的大小。
通风干湿表 观测前,先把仪器悬挂在百叶 箱或观测场内,感应部分高度1.50m。在读 数前4-5分钟用滴管湿润湿球纱布,然后上好 风扇发条(或接通电源)。上发条切忌过紧。 观测时应注意不要让风把观测者自身热量带 到通风管中去。当气温低于0℃时,为使温 度表充分感应外界情况,应于观测前半小时, 湿润纱布并上好发条。然后在观测前4分钟 再通风一次,但不再润湿纱布。观测时应注 意湿球是否结冰,示度是否稳定。 当风速大于4m/s时,应将防风罩套在风 扇迎风面的缝隙上,使罩的开口部分与风扇 旋转方向一致,这样就不会影响风扇的正常 旋转。

环境生态工程实验

环境生态工程实验
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 性碘化钾,水中溶解氧 MnSO 4 I 2 K 2 SO 4 将低价锰氧化成高价锰, Na生成四价锰的氢氧化物 2 S 4 O 6 2 NaI 沉淀
2 Na 2 S 2 O 3 I 2
O 2 2 MnO OH 2 2 I 2 4 Na 2 S 2 O 3
逆境
O HN 2 S N H O O H O H 100 C
O
膜脂的过氧化作用
O
丙二醛
OH N S
+
HN HS O N H
硫代巴比 妥酸
丙二醛
酸 性
N H
HO
3,5,5´-三甲基恶唑 2,4-二酮(三甲川)
TBA
粉红色
三、实验材料:
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的植物叶片或衰 老的植物器官(以正常条件下的作为对照):
• Hill反应
取9支试管,包好黑纸并编号1-9,按下表所列试剂分别加入9支试管中。
试管号
提取液/mL
叶绿体/mL
DCMu/mL
2.6-D/mL
1 2 3 4和 5
6和 7 8和 9
4.0 4.5 4.0 3.5
3.0 --
-0.5 1.0 0.5
1.0 1.0
-----3.0
1.0 --1.0
1.0 1.0
D450、D532、D600分别代表450nm、532nm和600nm波长下的光 密度值。
六、注意事项:
1.
2.
3. 4. 5.
0.1-0.5%的三氯乙酸对MDA—TBA反应较合适,若高于 此浓度,其反应液的非专一性吸收偏高; MDA-TBA显色反应的加热时间,最好控制沸水浴1015min之间。时间太短或太长均会引起532nm下的光吸 收值下降; 如待测液浑浊,可适当增加离心力及时间,最好使用低 温离心机离心。 低浓度的铁离子能增强MDA与TBA的显色反应,当植 物组织中铁离子浓度过低时应补充 Fe3+(最终浓度为0.5 nmol· L-1) 可溶性糖与TBA显色反应的产物在532 nm也有吸收(最 大吸收在450 nm),当植物处于干旱、高温、低温等逆 境时可溶性糖含量会增高,必要时要排除可溶性糖的干 扰。

树种耐阴性的鉴别实验报告

树种耐阴性的鉴别实验报告

实验一树种耐阴性的鉴别一、实验目的: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状况,测定植物的最低需光量,综合以上各方面,判断树种的耐阴性,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二、实验仪器:照度计三、实验地点: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四、实验注意点:进行耐阴性鉴别时应选择年龄相同、生境一致的树种。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用照度计先测出全日照强度,再分别测出各树种的最低需光量求出其透光率,对其透光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再将叶片颜色从深到浅进行排列,综合两个因素排列出耐阴性的大小。

对于所排列的耐阴性大小相同的树种,再综合树种的自然更新、叶片大小、、树冠形状、枝下高、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进行最后综合排列。

相对喜光树种来说,耐阴树种一般生长在林下、叶片较小、树冠较簇密、枝下高较低、生长较快。

(注:1、全日照强度:17000LUX ; 2、综合值为透光率的大小与叶色深浅之和,若综合值相等,以叶色深浅为主)七、实验结论与建议从以上表格可以耐阴性大小:刺桐与橄榄相等,台湾相思和羊蹄甲相等。

但刺桐较橄榄叶片颜色浅;羊蹄甲较台湾相思叶片颜色浅,而且叶片也较大。

所以耐阴性大小排列如下:木麻黄>银合欢>天竺桂>白兰花>樟树>羊蹄甲>台湾相思>垂柳>芒果>榕树>荷花玉兰>海南蒲桃〉橄榄〉刺桐>荔枝。

由于时间上的仓促以及当时天气环境的影响。

再加上人为测量的误差。

所以得到的结论并不是十分准确。

可能会存在较大的误差。

但是在整体上我们还是大体了解掌握了如何判断树种的耐阴性,学会如何使用有关的一些仪器。

希望在今后实验可以把小组细分,十人一组的规模过于庞大,另外应该加长实验的时间。

这样就有更充裕的时间把实验做的更好。

实验二、三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林学院03 生态学(2)班030404041 钟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 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第2节 生态学研究方法-生态因子测定

第2节 生态学研究方法-生态因子测定

种类
烘干温度/测定方法
103—105 ℃, 总残渣(总固体) 直接水浴上蒸干,烘干 可过滤性残渣 (溶解固体) 不可滤残渣 (悬浮固体) 103—105 ℃, 过滤后水样,水浴上蒸干,烘干 103—105 ℃, 不可过滤的残渣,烘干
七 矿化度
矿化度是水化学成分测定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价
水中总含盐量,是农田灌溉用水适用性评价的主 要指标之一。 一般只用于天然水。 对于无污染的水样,矿化度值与水样的可滤残渣 量相近。 重量法

对于排放污水的企业,生产的周期性 影响着排污的规律性,为了得到代表性的污 水样,应根据排污情况进行周期性采样。
水样采集
(1)采样前的准备 (2)采样
(3)采样注意事项
(4)水样现场测定与描述
(1)采样前的准备
采样计划的制定 采样前应提出采样计划,确定采样断面
、垂线和采样点,采样时间和路线,人员分 工,采样器材和交通工具等。
意义:水中溶解性气体(如氧、二氧化碳等)的溶解度、 水生生物和微生物活动、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速度 及盐度、pH值等都受水温变化的影响。 影响因素:水的温度因水源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 来说,地下水温度比较稳定,通常为8—12℃,地 面水随季节和气候变化较大,大致变化范围为0— 30℃。工业废水的温度因工业类型、生产工艺不同 有很大差别。 测定要求:水温测量应在现场进行。 常用的测量仪器有水温计、颠倒温度计和热敏电阻温 度计。
浊度计
1、分光光度法(Spectrophotometry)
选用1cm比色皿(corvette),在波长660nm处,测定标准浊度
液吸光度值。绘制吸光度-浊度标准曲线,然后测定水样的吸光 度值,并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浊度。当浊度超过100度时需

实验19 不同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测定 大连理工大学精品课程

实验19 不同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测定  大连理工大学精品课程

三. 实验材料、设备及仪器
1.实验设备
光照强度的观测 照度计
2020/1/14
大气降水的观测 虹吸式雨量计
三. 实验材料、设备及仪器
1.实验设备
2020/1/14
空气温度和湿度测定 空气温湿度监测记录仪
三. 实验材料、设备及仪器
1.实验设备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土壤采样器,土壤筛, 土
壤温度计,pH计,磁力搅拌器,消煮炉、半微量定氮 蒸馏装置,半微量滴定管,土壤样品粉碎机,土壤筛, 分析天平,镍(或银)坩埚,高温电炉,分光光度计, 玛瑙研钵。
2% 硼酸溶液:20g H2BO3 (分析纯)溶于1L 水 中,制成硼酸溶液。
2020/1/14
三. 实验材料、设备及仪器
土壤中全氮的测定
H2BO3—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0.5g溴甲酚 绿和0.1g甲基红溶于玛瑙研钵中,加入少量95%乙醇 ,研磨至指示剂全部溶解后,加95%乙醇至100ml, 制成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剂。使用前,每升硼酸溶 液中加20ml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剂,并用稀酸或稀 碱调节至红紫色(pH值约为4.5)。指示剂用前与硼 酸混合,此试剂现用现配,不宜久放。
无二氧化碳蒸馏水 将蒸馏水置烧杯中,加热煮沸数分钟,冷却放在磨口 玻璃瓶中备用。
2020/1/14
三. 实验材料、设备及仪器
土壤中全氮的测定
硫酸:ρ=1.84g/ml,化学纯;
10mol/LNaOH溶液:称取210g NaOH (化学纯) 于500ml 烧杯中,加入200ml 无CO2蒸馏水,不断 搅动,加水至500ml,并于塑料试剂瓶中密闭保存;
(NH4)Fe(SO4)2溶液:称取 160.0g(NH4)Fe(SO4)2溶于水中,加入40ml浓硫 酸(ρ=1.84g/ml),定容至4000ml;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讲教师: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生态学》课程(ECOLOGY)(学时60)一、简要说明:本课程对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是专业指定选修课,总学时为60学时(理论45学时,实验15学时),课程实习0.5周,共3学分。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知识点多,涉及的交叉学科多(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从分子生态学到全球生态学),时间跨度长,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实用性等特点。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及外来物种和基因工程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这门课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具备一定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生态学的基本实验研究技术,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能运能够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人类面对的几个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要求生物专业的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生态学中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学规律;能初步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上来认识、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生态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本课程采用了课堂多媒体授课,双语教学,学生利用参考教材、网上资料进行自学,实验室和野外实习等方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方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一、生态因子测定的若干仪器与使用方法

实验一、生态因子测定的若干仪器与使用方法

实验一、生态因子测定的若干仪器与使用方法一、实验内容:气温、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和pH测定的仪器与使用方法。

二、目的要求: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三、主要仪器设备:温度计、湿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

四、实验方法及原理:教师先逐一介绍照度计、温湿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等仪器使用方法和观察记录方法后,学生分成4组练习,熟悉各仪器的使用和观测方法。

照度计:测定太阳辐射强度(单位为lx, u mol m-2 s-1)一般采用照度计(国产有ST80A型、ZF2型),它是利用光电原理制成的。

光电池具有一个氧化层,在光的作用下,从那里放出电子,只要用一个低电阻的电流表把金属膜和金属基部相连接,就会发出一个与光强度成正比的电流。

这种电池对300—700nm的光是不是灵敏的,而且具有反应迅速、不需要外接电源等优点。

测定时,在照度计的电池槽内装上电池,把光电头插头插入仪器的插孔,打开开关及探头盖,照度计的显示屏上显示读数,待数字稳定后,把光敏探头置于欲测光源处,便可读数。

显示屏的读数分4档,每档相差10倍(单位为lx)。

温、湿度计:温度包括气温和土壤温度。

常用的温度测量仪主要有以下三类:(1)玻璃液体温度计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水银温度表,如普通温度表、最高温度表等; 另一类是利用有机液体(如酒精)制成的,如最低温度表。

玻璃液体温度表用与瞬时测定,灵敏度较高。

空气湿度可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测定。

通风干湿温度计分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前者用于测定气温,后者用于测定大气湿度。

测定时,在湿球温度计下端的水槽中注满水,在温度计的探头上绑上纱布,把纱布的另一端放进水槽中,然后把温度计置于欲测的地方(注意要置于空气流通处)。

由于水分蒸发吸收热量,湿球温度计的温度将较干球温度计的温度低,从两者的温度差反映出空气的湿度。

几分钟后,分别读取干球和湿球的温度,根据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的大小及两者的温度差,从温度计后面的表中,便可查出相对湿度的大小。

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实验报告

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实验报告

题目: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光照强度测量仪与温湿度测量仪使用方法。

2、对五个不同物候观测地点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3、分析不同生境中生态因子的差异及其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的环境因素。

生态因子也可以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实验器材照度计、温湿度计、记录本。

四、实验地点与过程本次生态因子测定的实验,我们选取了五个地点进行测定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楼前,图书馆南,图书馆北,化学楼前以及学人大厦前。

分别于2016年3月12日与2016年3月26日进行了测量,两次测量时间间隔为两周。

每次测量时标明每个测量点位的位置与小生境,测量并记录各点位的照度、温度、湿度。

注意事项:1、测量点位的选择:注意选择不同生境,生态因子差异显著,以利对比分析。

2、大气温度、湿度的测定:在某一生境内选取3个相邻位置,用温湿度计分别测定各点1.5米处高的气温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3、光照强度的测定:在某一生境内选取3个相邻位置,将照度计水平放置在各点地表测定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五、实验结果(一)原始数据记录时间2016.3.12 2016.3.26项目温度湿度光照度温度湿度光照度地点马克思14.6 27.6 4600.0 24.1 20.4 4500.0马克思14.6 27.7 4200.0 24.1 20.5 3840.0马克思14.6 27.7 4500.0 24.1 20.5 3627.0 图书馆南13.9 28.9 4200.0 23.6 20.5 4500.0 图书馆南13.9 28.9 4100.0 23.5 20.5 6100.0 图书馆南13.9 29.2 4200.0 23.5 20.5 5300.0 图书馆北13.8 30.1 3400.0 20.4 21.4 2645.0 图书馆北13.8 30.2 3200.0 20.3 21.3 2561.0 图书馆北13.8 30.2 3500.0 20.4 21.3 2275.0化学楼14.0 28.1 1362.0 20.5 22.8 1427.0化学楼14.0 28.0 1377.0 20.5 22.9 1464.0化学楼14.0 28.0 1349.0 20.5 23.1 1281.0学人13.9 27.7 2479.0 22.8 22.1 6400.0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人13.9 27.4 2462.0 22.9 22.3 6600.0学人13.9 27.4 2497.0 22.4 22.3 6700.0 由表格可以粗略的看出:马克思学院、学人大厦以及图书馆南侧以及化学楼都处于向阳面,温度稍高于图书馆北。

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

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

《生态学实验》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三、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及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步骤1. 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 气温和土温(1)将一根竹竿(2~4m)垂直于地面,从地面起每隔50cm放一支温度计(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探头或温度计的下部,可用黑色遮阳板遮住阳光)。

(2)用小镐挖约20~50cm深的土炕,每隔5cm放一支土壤温度计。

(3)每隔约10分钟记录一次读数,需要注意的是,当用温度计测定温度的时候,取出或取下温度计时应尽快的读数,否则会增大误差。

3. 湿度单独测定湿度的常用温度计有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包括两个温度计,其球部并排暴露在空气中。

第六章 生物学特性调查

第六章  生物学特性调查
(2)各物候期的观测项目的繁简要根据试验要求而 定,记载方法要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才能进行比较。 对每一物候期的起止日期必须记清。
(3)每物候期观测的时间,应根据不同期而 定,灵活掌握。
(4)物候期观察要细致,注意物候的转换期。同时 要注意气候变化和管理技术等对物候期变化的 影响。
(5)物候观测应连续数年,一般要至少连续3年。 (6)观测物候期的同时,要记录气候条件的变化或
4 、 土 壤 湿 度 : 20cm 、 40cm 、 60cm 、 100cm不同土层,不同季节的土壤湿度。
5、土壤分析:pH、有机质、N、P、K含 量,可给态氮、磷、钾含量。
6、土壤物理性状:种类、结构(团粒)、
组成、通透性、植被、指示植物。
本章结束
实例
果树花芽萌芽期
①芽膨大期:芽开始膨大,鳞片松开, 颜色开始变淡。
第六章 园艺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调查
一、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调查的主要内容 二、物候期观察 三、生态因子的观测
一、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调查的主要内容
根据园艺植物的特性,按照有机体与环境 统一的法则,应用生物学、数学、物理、化学 等学科知识,结合栽培技术对园艺植物生物学 性状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
生物学特性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瓜类生育期
(1)倒蔓期:节间显著增长,植株由直立开始 匐伏于地面,需支架或压蔓的时期。
(2)分枝形成期:形成2~3个分枝,分枝长度 5cm以上。
(3)现蕾期:第一朵雄、雌花出现花蕾。 (4)开花期:第一朵雄、雌花开花。
期观察新梢生长量,即新梢的长度和粗度。此期包括新梢加速 生长期:新梢出现第一个节为加速生长始期,春梢(或第一次 梢)出现最大叶为加速生长盛期,梢上出现小叶为加速生长终 期。当春梢顶芽又开始生长,为第二次生长开始,南方苹果在 高温多雨地区一年可以抽发2~3次梢。

实训项目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

实训项目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

《园林生态学》天河公园实习作业适用班级:15级园规1、2、3班实训项目: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一、实训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训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训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三、实训仪器(用品、耗材)照度计、数字式温湿度计、风速风量计、皮尺、卷尺、测高器、记录笔、记录本。

四、实训步骤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样地(不同的城市下垫面):铺装广场、开敞草坪、片林、湖畔。

铺装广场:面积大于100m2,最好选择在中心位置。

开敞草坪:面积大于50m2,无高大乔木,最好有草本花卉。

片林:面积大于50m2,主要以乔木为主。

湖畔:大型水体的岸畔。

调研对象为湖畔的一段植物景观,范围不超过50m2。

2. 评价项目:各样地的光照强度、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水分状况和风速。

五、数据处理1. 拍摄各样地的照片,记录主要植物。

2. 列表说明各样地的光照强度、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水分状况和风速等情况。

3. 比较各样地的生态因子,分析得出该生态环境中的主导因子,并说明理由。

六、实训报告要求1. 记录数据,查询相关资料,各样地分别完成表1的内容;现场调研评价,完成表2。

每小组完成一份记录表,在各表中注明分工及组员完成情况。

2. 实习报告:比较不同样地各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分析各样地的主导因子,并说明理由。

并评价各样地植物的配置是否合理,其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每人完成一份实习报告。

1 / 6样地一铺装广场地点位置:调查日期:2016年5月9日完成人员姓名:图片(后期编辑插入照片)表1-1 植物生态类型调研表*1、植物类型:指乔木、灌木、花卉、草坪植物、藤本、竹类等;*2、对光照强度的生态类型: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3、对日照长度的生态类型: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长-短日植物、短-长日植物和中日照植物;*4、对温度的生态类型:广温植物和窄温植物;*5、对水分条件的生态类型:水生植物(沉水、浮水、挺水);陆生植物(旱生、湿生、中生);*6、生长情况:一般分良好、较弱、差,可注明有病虫害等具体情况。

生态因子的测定

生态因子的测定

姓名班级学号同组者:科目生态学实验题目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组别*****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实验目的】学习生态因子光照、温度、湿度的测量,分析不同生境中生态因子的差异【实验原理】生态因子对生物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约束和束缚着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等各方面;同时,生物也不是被动的,它们对环境也能产生一定的改造作用,是生态因子的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

本实验通过对校园内的大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强度的测定。

【实验器材】HT-860数字照度计、HT-853数字温湿度计、记录本、笔【操作步骤】1.环境的选择在校内选择5个地点,每个地方选择前后两点,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测量一个点位的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的测定在每个测试点随机选取3个点,标明每个测试点位与小生境(楼前、楼后、有无树木、草木植被等),用照度计和温湿度计测量相应的生态因子,记录各点位的照度、温度、湿度,记录天气,(阴晴、风向、降雨)。

隔一周后,再对各点位的生态因子进行测量和记录,记录天气,利于比较。

【实验结果】先对第三周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当天天晴,阳光较好,南面温度、光照强度高于北面,但是湿度相对较低。

有植物的地方湿度要高于空地。

第五周测量结果分析,当天天气多云,午时略有小雨,致使空气湿度高。

南北温度差不大,仅在光照强度一项南要略高于北。

当天天气下植物对湿度影响不大。

对两次测量结果分析,随着向夏天靠近,温度上升,因为天气原因第五周湿度比第三周高很多,南面光照强度比之前低。

第三周测试结果:科目生态学实验题目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组别*****第五周测量结果:科目生态学实验题目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组别*****【注意事项】姓名班级学号同组者:科目生态学实验题目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组别*****1. 测量点位的选择:注意选择不同生境,生态因子差异显著,以利对比分析。

各小组之间适当拉开距离,避免在某一地点过多重复观测。

2. 测量仪器的使用:组长负责领取与收回观测仪器,小组成员都要爱护仪器,按照使用说明亲手操作测量;各小组之间不得混用仪器,以免丢失或损坏。

生态学实验七——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山东大学

生态学实验七——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山东大学

生态学实验七——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13生物基地 201300140059 刘洋 2015-04-29同组者:吕赞苏志国马华峥孙佳孟徐艺菲齐珂心王若仪蔡正琦一、实验目的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实验选取针叶林、阔叶林、竹林作为比较对象,对群落内的几个相对重要生态因子进行测定,并比较各生态因子与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

三、实验器材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四、实验步骤1.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分别在针叶林、林窗与空地下,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2.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分别在针叶林、林窗与空地下,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3.风速的测定分别在针叶林、林窗与空地下,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根据测定结果,列表整理得到的数据,并分析针叶林、阔叶林和空旷无林地中的生态因子及其差异性。

五、实验结果六、结果分析比较之后显然可见,由于植被覆盖的缘故,空地、林窗和树下的风速、照度、温度均递减,至于湿度,理论来说林窗的应低于林中,但考虑到实验所测的林窗并非自然因素形成,而是人工形成的锻炼场所,周围树荫环绕,所以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

1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第6周

1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第6周

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类型群落及同一群落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器材GPD、手持气象站、温湿度计、手持式海拔罗盘仪、照度计。

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地表温度计,土壤温度计,土壤湿度计三、实验步骤(一)光照强度的测定1.选取两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不同类型群落,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与对照地温湿度的测定在上述同样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下述内容的测定:1.大气温湿度的测定(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即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2.地表温湿度的测定(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地表温度计与湿度计分别测定每一点的地表温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随机选取5个点,同样测定地表温度和湿度。

3.群落内土壤不同深度温湿度的测定(1)在群落中,随机确定2个测定点,用土壤温度计与土壤湿度计分别测定地表5cm、10cm、15cm、20cm、25cm、30cm、35cm深处的土壤湿度与温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类型群落及同一群落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器材
GPD、手持气象站、温湿度计、手持式海拔罗盘仪、照度计。

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地表温度计,土壤温度计,土壤湿度计
三、实验步骤
(一)光照强度的测定
1.选取两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不同类型群落,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与对照地温湿度的测定
在上述同样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下述内容的测定:
1.大气温湿度的测定
(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即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2.地表温湿度的测定
(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地表温度计与湿度计分别测定每一点的地表温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随机选取5个点,同样测定地表温度和湿度。

3.群落内土壤不同深度温湿度的测定
(1)在群落中,随机确定2个测定点,用土壤温度计与土壤湿度计分别测定地表5cm、10cm、15cm、20cm、25cm、30cm、35cm深处的土壤湿度与温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2)在空旷无林地同样随机选取2个点,同样测定距地表5cm、10cm、15cm、20cm、25cm、30cm、35cm深处的土壤湿度与温度。

(三)风速的测定
1.在上述同样的群落中,从林缘向林地中心1.5m的高处,均匀选5个点。

2.用风速测定仪分别测定每点的风速。

3.同时在空旷无林地,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每个点的风速。

根据测定结果,列表整理得到的气象数据,并分析不同群落中和空旷无林地中的生态因子及其差异性。

注意事项:
植物群落内及分析对照地的环境生态因子(如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和湿度、地表温度和湿度、土壤温度和湿度)测定,一定要在相同的时间进行,这样获得的数据才具有可比性。

四、作业
1.不同类型植物群落中,群落内的小气候环境有什么差异?试分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

2.植物群落内的小气候环境与空旷无林地的小气候环境有什么差异?试分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 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