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第二章环境与生态因子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ppt课件
• 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 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 最大观测值;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 又停止。
精选ppt
耐受限度精选ppt来自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 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 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 点之间的范围。
– 如热带森林、温带森林、苔原等 – 根据生物种类的一定组合特征(即生物群落)
可以区分各个不同的气候区,如热带、温 带、寒带等。
精选ppt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更多情况下,生物更容易受到其所在的小环境的影响。 • 森林植物在其下面可提供一个荫凉场所; • 植物的落叶及其所形成的枯枝落叶层覆盖地面而起着绝
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 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等,这些因子对植物的
生长和分布有显著影响。
精选ppt
生物因子与 非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
精选ppt
2.2.2依据生态因子的作用
• 直接生态因子:对生物起直接作用 如:光、温度、水分等;
• 间接生态因子:通过影响直接生态 因子间接影响生物 如:地形因子。
等,这些因子主要是影响生物的数量。
• 一般生物对稳定因子的适应性较大,生物在 其生活早期就有所适应。
精选ppt
稳定因子与 变动因子 稳定因子
周期性变动因子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精选ppt
?
杭州市区积雪达到30厘 米 创近30年来最高记录( 中国新闻网2008-02-02)
河南1天内3发“暴雪 预警” 深山积雪齐腰 深(大河网2008-01-21)
– 环境影响森林,森林也反过来影响着环境变化 – 林学上又称森林的生境为立地条件或立地。
精选ppt
耐受限度精选ppt来自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 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 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 点之间的范围。
– 如热带森林、温带森林、苔原等 – 根据生物种类的一定组合特征(即生物群落)
可以区分各个不同的气候区,如热带、温 带、寒带等。
精选ppt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更多情况下,生物更容易受到其所在的小环境的影响。 • 森林植物在其下面可提供一个荫凉场所; • 植物的落叶及其所形成的枯枝落叶层覆盖地面而起着绝
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 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等,这些因子对植物的
生长和分布有显著影响。
精选ppt
生物因子与 非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
精选ppt
2.2.2依据生态因子的作用
• 直接生态因子:对生物起直接作用 如:光、温度、水分等;
• 间接生态因子:通过影响直接生态 因子间接影响生物 如:地形因子。
等,这些因子主要是影响生物的数量。
• 一般生物对稳定因子的适应性较大,生物在 其生活早期就有所适应。
精选ppt
稳定因子与 变动因子 稳定因子
周期性变动因子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精选ppt
?
杭州市区积雪达到30厘 米 创近30年来最高记录( 中国新闻网2008-02-02)
河南1天内3发“暴雪 预警” 深山积雪齐腰 深(大河网2008-01-21)
– 环境影响森林,森林也反过来影响着环境变化 – 林学上又称森林的生境为立地条件或立地。
森林环境课件生态因子对森林生长的影响ppt
作用 • 1 ,由于林冠的截留作用 • 2 .森林中枯枝落叶层保护地表免受雨滴的 溅击和径流水的侵蚀 • 3 .土壤的团粒结构具有透水性和蓄水性 • 四、森林对水体污染的净化作用
D树木对水分的适应性 一、水分对树木的羹要性 二、树木对水分的需要和适应 (一)树木对水分的需要 (二)树木对水分的适应性 1 .旱生树种 2 .湿生树种 3 .中生树种
• • • • • •
E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 一、大气中的水分循环 1 .水分的大循环 2 .水分的小循环 二、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 (一)林冠截留 (二)森林中的地表蒸发 • (三)森林中的地表径流 • (四)森林的蒸腾作用
A空气湿度
• • • • • • • • 一、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1 .水汽压 2 .绝对湿度 3 .相对湿度 4 . 饱和差 5 .露点温度 (一)水汽压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B蒸发与蒸散
• • • • • • 一、蒸发 (一)水面蒸发 (二)土壤蒸发 二、植物蒸腾与蒸散 植物蒸腾 (二)蒸散
C凝结和降水
• • • • •
•
一、水汽的凝结 (一)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1 .大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 2 .具有凝结核 (二)水汽的凝结物 1 .地面上的凝结物 2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
•
二、降水
(一)降水的种类 (二)降水的表示方法 1 .降水量 2. 降水强度
• • • • • • • •
D树木对水分的适应性 一、水分对树木的羹要性 二、树木对水分的需要和适应 (一)树木对水分的需要 (二)树木对水分的适应性 1 .旱生树种 2 .湿生树种 3 .中生树种
• • • • • •
E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 一、大气中的水分循环 1 .水分的大循环 2 .水分的小循环 二、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 (一)林冠截留 (二)森林中的地表蒸发 • (三)森林中的地表径流 • (四)森林的蒸腾作用
A空气湿度
• • • • • • • • 一、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1 .水汽压 2 .绝对湿度 3 .相对湿度 4 . 饱和差 5 .露点温度 (一)水汽压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B蒸发与蒸散
• • • • • • 一、蒸发 (一)水面蒸发 (二)土壤蒸发 二、植物蒸腾与蒸散 植物蒸腾 (二)蒸散
C凝结和降水
• • • • •
•
一、水汽的凝结 (一)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1 .大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 2 .具有凝结核 (二)水汽的凝结物 1 .地面上的凝结物 2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
•
二、降水
(一)降水的种类 (二)降水的表示方法 1 .降水量 2. 降水强度
• • • • • • • •
《森林生态学》(第02_10章)基础理论篇
第二章 森林环境和林木的生活史对策(2,3,4章)2020/11/21 13
第一节 森 林 环 境
三、生态因素的综合性
➢生态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首先,各种生态因 素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各种生态因素互相联系,植物的生存需要各种 因素,所以某一种条件对植物的作用时常决定 于其他因素的配合。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所需要的生态因 素对植物的作用并不是等同的,但都是不可缺 少的。 ➢生态学中限制因素的概念应用得很普遍。
第二章 森林环境和林木的生活史对策(2,3,4章)2020/11/21 21
第二节 林木生活史对策
(一) 开拓树种 开拓树种也叫先锋树种,它们是原始
林破坏以后,在次生裸地上最先出现的 能够适应裸地环境的树种。
这有两方面的机制:其一是具有很强 的种子散播能力或无性繁殖能力;其二 是幼苗对裸露的无林环境等具有较强的 抵抗能力。
第二章 森林环境和林木的生活史对策(2,3,4章)2020/11/21
9
第一节 森 林 环 境
不同树种在分布上的不
同,除了取决于它们的生态 学特性以外,还取决于植物 之间,甚至生物种之间的关 系。为此,要将
生长在隔离 状态下或者 通过栽培试 验确定的树 种适应范围
潜在分布区(potential range)、 潜在最适范围(potential optimum) 与生态分布区(ecological range) 生态最适范围(ecological optimum)
人为干扰(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两大类。
第五章 森林干扰
第二章 森林环境和林木的生活史对策(2,3,4章)2020/11/21 23
第二节 林木生活史对策
环境与生态因子PPT课件
第9页/共33页
生态因子的概念
•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 所有的生态因子综合 的生长、发育、生殖、行 作用构成生物的环境, 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 称为生态环境。 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 • 生境(habitat) • 生存条件(living factors) 具体的生物个体或
4.1.1 环境
• 环境的概念 • 环境的概念 • 环境因子
• 环境的类型 • 按照环境的主体分类 • 按照环境的性质分类 • 按照环境影响分类 • 按照环境范围大小分类
•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6页/共33页
•原生环境 (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 (半自然环 境和人工 环境)
4.1.1 环境
• 环境的概念 • 环境的概念 • 环境因子
当其中一块木板较短时,不管其他 木板多高,木桶装水的总量是受最 小木板制约的” 。
第18页/共33页
水桶法则
耐受性法则 (• 119a1w3年,oSfhetlofonl ed提r出a n耐c受e性)法则
• 内容: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
芦荟与仙人掌均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
第25页/共33页
适应的类型
• 趋异适应 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
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 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 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 式和途径等。又称为辐射适应 (adaptive radiation)。
不同海拔中萎陵菜的形态具有差别
第26页/共33页
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
25.4 4.4 39.8 26.4 3.2
生态因子的概念
•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 所有的生态因子综合 的生长、发育、生殖、行 作用构成生物的环境, 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 称为生态环境。 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 • 生境(habitat) • 生存条件(living factors) 具体的生物个体或
4.1.1 环境
• 环境的概念 • 环境的概念 • 环境因子
• 环境的类型 • 按照环境的主体分类 • 按照环境的性质分类 • 按照环境影响分类 • 按照环境范围大小分类
•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6页/共33页
•原生环境 (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 (半自然环 境和人工 环境)
4.1.1 环境
• 环境的概念 • 环境的概念 • 环境因子
当其中一块木板较短时,不管其他 木板多高,木桶装水的总量是受最 小木板制约的” 。
第18页/共33页
水桶法则
耐受性法则 (• 119a1w3年,oSfhetlofonl ed提r出a n耐c受e性)法则
• 内容: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
芦荟与仙人掌均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
第25页/共33页
适应的类型
• 趋异适应 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
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 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 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 式和途径等。又称为辐射适应 (adaptive radiation)。
不同海拔中萎陵菜的形态具有差别
第26页/共33页
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
25.4 4.4 39.8 26.4 3.2
2-第二部分-生物与环境-1-环境与生态因子总论
• 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 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 对环境因子耐受限度不同。
• 不同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 耐受性是不同的。
不同发育阶段的耐受限度
•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 适状态时,对其他因子的耐受 限度也会下降。
15
影响生物的各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关联。
16
4
“后天”:地球大环境
5
环境分类
6
生态因子和生境
•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 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 态环境。
7
不同的生境,关注不同的生态因子
8
生态因子的分类
25
• 主导因子作用
– 诸多因子中,其中必定有1-2个是起主导作用的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的改变常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 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 阶段性作用
– 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 不同强度。
10
•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生态幅——进化的结果
• 一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耐受性的上下限之间的范围,为生态幅。
• 生态幅是由生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在生态幅最适区,生物的生理状态最
佳,繁殖率最高,数量最多。
17
18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适应是有一 定限度的
19
适应主要机理——内稳态
• 适应的基础:内稳态机制的进化
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增 加生态因子的耐受幅度,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
•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 对环境因子耐受限度不同。
• 不同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 耐受性是不同的。
不同发育阶段的耐受限度
•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 适状态时,对其他因子的耐受 限度也会下降。
15
影响生物的各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关联。
16
4
“后天”:地球大环境
5
环境分类
6
生态因子和生境
•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 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 态环境。
7
不同的生境,关注不同的生态因子
8
生态因子的分类
25
• 主导因子作用
– 诸多因子中,其中必定有1-2个是起主导作用的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的改变常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 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 阶段性作用
– 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 不同强度。
10
•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生态幅——进化的结果
• 一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耐受性的上下限之间的范围,为生态幅。
• 生态幅是由生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在生态幅最适区,生物的生理状态最
佳,繁殖率最高,数量最多。
17
18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适应是有一 定限度的
19
适应主要机理——内稳态
• 适应的基础:内稳态机制的进化
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增 加生态因子的耐受幅度,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
森林生态学 环境与生态因子
(二)主导因子作用
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 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 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 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 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例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 因子;光合作用中的光强。
23
(三)阶段性作用
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 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 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 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 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例如, 低温在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 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 则是有害的;大马哈鱼生活在 海洋中,生殖季节就成群结队 洄游到淡水河流中产卵。
⑥ 森林环境的公益性:森林环境是自然界最重要 的生物库、能源库、基因库、二氧化碳储存库、 氧气生成库、绿色水库及污染物质的净化器, 对自然环境中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 圈有及其重要的改善和维持作用。
16
2.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30
3.3 森 林 生 物 对 环 境 的 反 作 用
31
(1) 森林利用光能,固定CO2,制造O2,维持着大气圈的氧 碳平衡;
每公顷森林和公园绿地,夏季每天释放750 kg和 600 kg的氧气。全球绿色植物每年释放出的氧气 总量约为1000多亿吨。一个成年人每天消耗氧 气0.75 kg。城市居民每人需要10 m2的林地提供 所需的氧气;若由长势良好的草坪提供,则需 要25 m2以上。
25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 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如光 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氧等。间接作用是通过影 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如山坡的坡向、坡度和高 度通过对光照、温度、风速及土壤质地的影响,进而对 生物发生作用。
2.1 第2章 森林与环境-生态因子
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Shelford,1913
耐受限度
(2)Shelford耐受性定律的发展
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不同年龄、季节、栖息地 等同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 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 息地的生态环境。
(2)生态因子的分类
1. 根据性质划分为:
气候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风、气压和雷电等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
生物等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 坡度、坡位等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
生 命 活 动 或 数 量
狭生态幅度
广生态幅度
环境因子变化梯度
生物对温度的耐受
生 命 活 动 或 数 量
狭温喜冷生物
狭温喜热生物
广温性生物
温度变化梯度 低→高
耐受限度
(4)耐受限度的调整
驯化
自然驯化和人工驯化 生理变化和遗传变化 驯化可能:生物特性差异,诱导条件差异 生物学意义:适应环境变化能力 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限度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
耐受限度和生态幅
(1)耐受性定律
(2)生态幅
(3)耐受限度的调整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mum)
基本内容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PPT-2生物与环境1.
15
为什么?
• 沙漠植物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能够生长得
更茂盛,但却常常只分布在沙漠中
• 非生物因子的作用仅能够解释生物为何不
能生活于哪些地方,我们如何准确地确定
它们的分布区呢?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16
生物分布区
生物分布区是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 作用的结果。包括: 生理分布区:只考虑非生物因子作用结果, 即生理耐受性产生了生理分布区 生态分布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 用的结果
12
生态幅——进化的结果
• 生态幅是由生物的遗 传特性决定的,在生 态幅最适区,生物的 生理状态最佳,繁殖 率最高,数量最多。 • 生态幅的可变性:生 物对环境条件具有一 定的调整适应能力 • 狭生态幅生物是以丧 失其他条件下的生存 能力换取了极强的狭 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1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20
2.适应机制
17
概括: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
• 最小因子定律(Liebig)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 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 限制因子定律(Blackman)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都会导致该生物的衰退和不能生存。每种生物有其生 态幅。
• 耐受性定律(Shelford)
6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 • • • • 综合性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的作用 不可替代性与互补性 阶段性 直接性和间接性
7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适应性) • *内稳态生物及其行为机制 •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8
为什么?
• 沙漠植物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能够生长得
更茂盛,但却常常只分布在沙漠中
• 非生物因子的作用仅能够解释生物为何不
能生活于哪些地方,我们如何准确地确定
它们的分布区呢?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16
生物分布区
生物分布区是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 作用的结果。包括: 生理分布区:只考虑非生物因子作用结果, 即生理耐受性产生了生理分布区 生态分布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 用的结果
12
生态幅——进化的结果
• 生态幅是由生物的遗 传特性决定的,在生 态幅最适区,生物的 生理状态最佳,繁殖 率最高,数量最多。 • 生态幅的可变性:生 物对环境条件具有一 定的调整适应能力 • 狭生态幅生物是以丧 失其他条件下的生存 能力换取了极强的狭 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1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20
2.适应机制
17
概括: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
• 最小因子定律(Liebig)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 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 限制因子定律(Blackman)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都会导致该生物的衰退和不能生存。每种生物有其生 态幅。
• 耐受性定律(Shelford)
6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 • • • • 综合性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的作用 不可替代性与互补性 阶段性 直接性和间接性
7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适应性) • *内稳态生物及其行为机制 •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8
森林生态学环境与生态因子
能力。
29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归纳为两种类型: ① 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
活在相同环境中,受到某种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 同的或相似的适应方式(与生活型有些类似); ② 趋异适应(Divergent adaptation):又称适应辐射(Adaptative radiation),是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产 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而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
30
3.3 森 林 生 物 对 环 境 的 反 作 用
31
(1) 森林利用光能,固定CO2,制造O2,维持着大气圈的氧 碳平衡;
每公顷森林和公园绿地,夏季每天释放750 kg和 600 kg的氧气。全球绿色植物每年释放出的氧气 总量约为1000多亿吨。一个成年人每天消耗氧 气0.75 kg。城市居民每人需要10 m2的林地提供 所需的氧气;若由长势良好的草坪提供,则需 要25 m2以上。
生物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 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如食物、天敌等。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
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如温度、降水等 气候因子。
20
➢类型之四,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 分类
稳定因子
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常数等恒定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 布。
11
内环境(INNER ENVIRONMENT):指生物
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例如,叶 片内部,直接和叶肉细胞接触的气腔、 气室、通气系统,都是形成内环境的 场所。
12
1.4 森林环境
森林生态学中的森林环境是以森林中的林木及其它森 林植物和动物作为研究的主体,影响该主体生存的各 种因素的总和。
《森林生态学》课件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绿色发展,提高了民生福祉。
成效与影响
国际森林年是为了提高全球对森林重要性的认识而设立的国际日。
国际森林年
各国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植树、生态旅游、宣传教育等,来庆祝国际森林年,提高公众对森林的认识和重视。
活动内容
国际森林年活动对于促进全球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各国采取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
历史回顾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森林生态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
发展趋势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物种入侵和森林退化等挑战,是当前和未来森林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面临挑战
02
森林生态系统组成
乔木
灌木
草本植物
寄生植物
01
02
03
04
作为森林的主要结构,提供遮荫和庇护所。
低矮的树木,通常在森林边缘生长。
VS
能量流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它驱动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详细描述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能量流动不仅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促进了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时,能量流动还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食物供应等。
意义与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阶段
森林演替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它可以改变物种的组成和数量,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循环,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影响
意义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它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提供生态服务,如食物生产、水源保护和气候调节等。
成效与影响
国际森林年是为了提高全球对森林重要性的认识而设立的国际日。
国际森林年
各国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植树、生态旅游、宣传教育等,来庆祝国际森林年,提高公众对森林的认识和重视。
活动内容
国际森林年活动对于促进全球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各国采取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
历史回顾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森林生态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
发展趋势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物种入侵和森林退化等挑战,是当前和未来森林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面临挑战
02
森林生态系统组成
乔木
灌木
草本植物
寄生植物
01
02
03
04
作为森林的主要结构,提供遮荫和庇护所。
低矮的树木,通常在森林边缘生长。
VS
能量流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它驱动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详细描述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能量流动不仅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促进了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时,能量流动还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食物供应等。
意义与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阶段
森林演替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它可以改变物种的组成和数量,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循环,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影响
意义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它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提供生态服务,如食物生产、水源保护和气候调节等。
《森林环境》PPT课件
皮组织局部死亡。 根颈灼伤:土表温度增高,灼伤幼苗根茎。
5、温度与植物分布
根据植物对温度变幅的适应能力将植物分为广温植物和窄 温植物两大类。
广温植物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幅,如松、桦、栎能在-5~ 55℃温度范围内生活。
窄温植物又分为高温窄温植物和低温窄温植物。
地球上的温度是成带分布的,植物也随着温度变化构成不 同类别,每个带内都有其相应的植物和植被类型,高山随 着海拔升高,温度逐渐降低,构成垂直地带分布。
4 限定性 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中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 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5 直接作用性与间接作用性
四、光因子
1、光的性质
光是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表的辐射线。主要波长范围 在150~4000nm。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可见光波长为380~ 760nm。波长小于380nm 的是紫外光,波长大于760nm 的是红外 光,紫外光和红外光是不可见光。
2、土层厚度对森林的影响 土层厚度影响土壤养分、水分总贮量和根系分布的空间范 围。
3、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对森林的影响 组成土壤矿质颗粒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比称为土壤
质地。根据质地可将土壤区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排列的状况,如团粒、片状、
柱状等,团粒结构是对林木生长最有利的土壤结构。
3.区域环境(regional environment)是指占有某一特 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4.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 因子的综合。
5.微环境和体内环境(micro-environment and inner environment)。微环境是指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个体 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大气圈是指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它的厚度虽然有1000km以上,但直接构 成植物气体环境的对流层厚度只有约16km。 ➢水圈是指地球表面的海洋、内陆淡水水域及地下水等。
5、温度与植物分布
根据植物对温度变幅的适应能力将植物分为广温植物和窄 温植物两大类。
广温植物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幅,如松、桦、栎能在-5~ 55℃温度范围内生活。
窄温植物又分为高温窄温植物和低温窄温植物。
地球上的温度是成带分布的,植物也随着温度变化构成不 同类别,每个带内都有其相应的植物和植被类型,高山随 着海拔升高,温度逐渐降低,构成垂直地带分布。
4 限定性 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中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 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5 直接作用性与间接作用性
四、光因子
1、光的性质
光是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表的辐射线。主要波长范围 在150~4000nm。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可见光波长为380~ 760nm。波长小于380nm 的是紫外光,波长大于760nm 的是红外 光,紫外光和红外光是不可见光。
2、土层厚度对森林的影响 土层厚度影响土壤养分、水分总贮量和根系分布的空间范 围。
3、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对森林的影响 组成土壤矿质颗粒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比称为土壤
质地。根据质地可将土壤区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排列的状况,如团粒、片状、
柱状等,团粒结构是对林木生长最有利的土壤结构。
3.区域环境(regional environment)是指占有某一特 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4.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 因子的综合。
5.微环境和体内环境(micro-environment and inner environment)。微环境是指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个体 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大气圈是指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它的厚度虽然有1000km以上,但直接构 成植物气体环境的对流层厚度只有约16km。 ➢水圈是指地球表面的海洋、内陆淡水水域及地下水等。
森林生态学绪论 PPT
经典生态学 现代生态学 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界线
产生基础
生态思想的萌芽
道法自然
进化的理论基础
Charles Robert Darwin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生物改造环境
生态学理论:生物经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理论;自然选择 是一种生态现象,物种形成是真正的生态过程,生态学的 任务是揭开适应之谜。
生态系统生态学内容
生态系统的结构、 功能和演变 系统内能量转换、 物质生产,物质循 环过程与分室模型
• 生态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 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研究方向
大尺度区域环境变迁,甚至全球变化规律;适应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问题;解决人与 环境关系尤其是人类生存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全 球格局、生态安全
以森林为对象,探讨森林动态规律、森林对区域 环境的屏障作用以及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 作用机理
森林的固碳功能、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性维 持、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响应和适应、森林 健康,以及外来物种入侵
寻找能够解决人类与森林资源和谐共存的并且能 够可持续的森林经营途径
3森林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1)生态学的发展
薛建辉. 2006.森林生态学 (修订版).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
推荐读物
牛翠娟,娄安如, 孙儒泳,等. 2007. 基础生态学(第 2版).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 杨持. 2011.生态学.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课程主要内容
森林生态学绪论 生物与环境 森林种群生态学 森林群落生态学 森林生态系统 进展讲座 案例讲座
针叶林(以针叶树为 建群种的森林)
混交林(由针叶树和阔 叶树组成的森林)
森林的分类
热带森林
产生基础
生态思想的萌芽
道法自然
进化的理论基础
Charles Robert Darwin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生物改造环境
生态学理论:生物经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理论;自然选择 是一种生态现象,物种形成是真正的生态过程,生态学的 任务是揭开适应之谜。
生态系统生态学内容
生态系统的结构、 功能和演变 系统内能量转换、 物质生产,物质循 环过程与分室模型
• 生态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 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研究方向
大尺度区域环境变迁,甚至全球变化规律;适应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问题;解决人与 环境关系尤其是人类生存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全 球格局、生态安全
以森林为对象,探讨森林动态规律、森林对区域 环境的屏障作用以及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 作用机理
森林的固碳功能、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性维 持、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响应和适应、森林 健康,以及外来物种入侵
寻找能够解决人类与森林资源和谐共存的并且能 够可持续的森林经营途径
3森林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1)生态学的发展
薛建辉. 2006.森林生态学 (修订版).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
推荐读物
牛翠娟,娄安如, 孙儒泳,等. 2007. 基础生态学(第 2版).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 杨持. 2011.生态学.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课程主要内容
森林生态学绪论 生物与环境 森林种群生态学 森林群落生态学 森林生态系统 进展讲座 案例讲座
针叶林(以针叶树为 建群种的森林)
混交林(由针叶树和阔 叶树组成的森林)
森林的分类
热带森林
森林生态学:2_3物质与环境
3. 湿度与昆虫的生长发育:昆虫的个体较小,故相对体 表面积就很大,水分丢失很快,从而对空气湿度很敏 感。大多数昆虫在干燥的空气中完全停止发育,时间 过长还会死亡。
飞蝗由蝻发育到 成虫的历期,在 70%的相对湿度 下发育最快。
在湿度100%或饱和差为 零的环境中发育最快。
温带臭虫的发育与环 境湿度无关。
例如,美洲沙漠中的仙人掌树,高达15~20米, 可贮水2吨左右;
生理适应:这类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 特征表现在它们的原生质渗透压特别高。 淡水水生植物的渗透压一般只有2~3Pa,中 生植物一般不超过20Pa,而旱生植物渗透 压可高达40~60 Pa,甚至可达到100 Pa。高 的渗透压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 吸收水分,同时不至于发生反渗透现象使 植物失水。
渗透调节具有淡水硬骨鱼与海水硬骨鱼的调节特征。
由淡水进入海水: 从排水保盐状态转入排盐保水状态;淡水中的渗透压调节 机制被抑制,而在海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被启动。
① 大量饮水 ② 鳃主动向海水排除离子 ③ 肾小球的滤过率减少,肾小管吸水能力增大,尿量减少; ④ 血浆的皮质醇浓度升高,提高了鳃上的ATP酶活性和由鳃
海洋软骨鱼血液与 体液渗透压虽与环 境等渗,但仍然有 有力的离子调节, 如血液中Na+大约 为海水的一半。排 除多余的Na+主要 靠肠腺,其次是肾 脏。
盲鳗
体内血液中有尿素;排 尿方式排出多余水;
(3)广盐性洄游鱼类
鳗鲡
产于海洋,淡水河内长大, 后在海中产卵。
大马哈鱼
产于淡水,海洋中长大,后 在淡水河中产卵。
解剖结构
旱生植物
陆
2. 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把水生植物划分为: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3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森林环境与生态因子 森林能量环境 森林物质环境
1
上次课知识点回顾:
定义:
生态学;森林;森林生态学
2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森林环境与生态因子
1. 环境 2. 生态因子 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 生态因子的相关定律
3
1. 环境
1.1 环境的概念 环境(Environment)
14
森林环境的特点
④ 森林环境的有限性:森林环境是在一定的光、热、 水、气条件下形成的,在地球上森林环境的分布地 区是有限制的,例如南北极、高山和雪原、干旱和 荒漠地区以及其它一切不具备森林生长条件的地区 都不可能有森林环境。
15
森林环境的特点
⑤ 森林环境的可塑性:森林环境受外界影响时, 有一定的可塑性,若超过了变化阈值,可塑性 会消失,导致森林环境遭到破坏。
23
(三)阶段性作用
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 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 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 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 成的。例如,低温在植物的 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 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
由某一个(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局部环境 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如群落环境,森林环境。
11
内环境(inner environment):指
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例如, 叶片内部,直接和叶肉细胞接触的气 腔、气室、通气系统,都是形成内环 境的场所。
12
1.4 森林环境
森林生态学中的森林环境是以森林中的林木及其它森 林植物和动物作为研究的主体,影响该主体生存的各 种因素的总和。
生境(habitat):
17
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2.1 生态因子的分类 类型之一,按性质分类
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雷电等。
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 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存在 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 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 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 因素。
生物与环境
1.2 环境的特点 相对性—必须有一个特
定主体或中心,离开这个 主体或中心,就谈不上环 境。
人为主体
5
生物与环境
1.3 环境的类型
人类环境:以人为主体
按环境的主体
生物环境:以生物为主体
20
类型之四,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 分类
稳定因子
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常数等恒定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 布。
变动因子
●第一周期性变动因子:如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等,主要影 响生物分布; ●次生性周期性变动因子:是在第一周期性变动因子的影响下形 成的,如太阳辐射和温度周期性变化导致大气湿度、降水量周期 性变化,主要对一定区域内的生物种群数量增减有较大影响;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扑食等,主要影响生物的21 数 量。
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又称全球环境,也称
地理环境 (geoenvironment)。
9
区域环境(regional environment):占有某一
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地 区的5个自然圈层相互配合而形成的。
10
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区域环境中,
⑥ 森林环境的公益性:森林环境是自然界最重要 的生物库、能源库、基因库、二氧化碳储存库、 氧气生成库、绿色水库及污染物质的净化器, 对自然环境中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 圈有及其重要的改善al factor)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 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 二氧化碳等。
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植物的生存 条件是二氧化碳和水;对于动物是食物和氧气等。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所有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构成了生物的生态环境。
13
森林环境的特点
① 森林环境的整体性:森林环境是各组成要素结 合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整 体。
② 森林环境的多样性:森林环境是由多种生物 (包括各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多种动物、 昆虫和微生物)和不同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 条件形成的一个综合体。
③ 森林环境的时空性:森林环境是特定的时空产 物,不同时间和空间结合形成不同功能、不同 结构和类型的森林环境。
2.2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一)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 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 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 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 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 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 子的综合作用。
(二)主导因子作用
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 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 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 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 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例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 因子;光合作用中的光强。
自然环境
按环境的性质
半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宇宙环境(星际环境)
地球环境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 区域环境
微环境
内环境 6
生物环境
人类环境
7
宇宙环境(space environment):大气层以
外的外部空间,包括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弥漫 物质。
地球环境 (global environment):大气圈中的对流
人为因子: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 用。
火因子:指林火行为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以 及由此而产生的和其他生态因子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如火强
18
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
类型之二,按有无生命特征分类
生物因子
同种或异种生物是所研究生物的生态因子。
非生物因子
环境中各种物质或物质的属性都可能成为影 响所研究生物的环境因子。
19
类型之三,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 作用分类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
生物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 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如食物、天敌等。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
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如温度、降水等 气候因子。
森林环境与生态因子 森林能量环境 森林物质环境
1
上次课知识点回顾:
定义:
生态学;森林;森林生态学
2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森林环境与生态因子
1. 环境 2. 生态因子 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 生态因子的相关定律
3
1. 环境
1.1 环境的概念 环境(Environment)
14
森林环境的特点
④ 森林环境的有限性:森林环境是在一定的光、热、 水、气条件下形成的,在地球上森林环境的分布地 区是有限制的,例如南北极、高山和雪原、干旱和 荒漠地区以及其它一切不具备森林生长条件的地区 都不可能有森林环境。
15
森林环境的特点
⑤ 森林环境的可塑性:森林环境受外界影响时, 有一定的可塑性,若超过了变化阈值,可塑性 会消失,导致森林环境遭到破坏。
23
(三)阶段性作用
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 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 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 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 成的。例如,低温在植物的 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 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
由某一个(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局部环境 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如群落环境,森林环境。
11
内环境(inner environment):指
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例如, 叶片内部,直接和叶肉细胞接触的气 腔、气室、通气系统,都是形成内环 境的场所。
12
1.4 森林环境
森林生态学中的森林环境是以森林中的林木及其它森 林植物和动物作为研究的主体,影响该主体生存的各 种因素的总和。
生境(habitat):
17
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2.1 生态因子的分类 类型之一,按性质分类
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雷电等。
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 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存在 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 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 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 因素。
生物与环境
1.2 环境的特点 相对性—必须有一个特
定主体或中心,离开这个 主体或中心,就谈不上环 境。
人为主体
5
生物与环境
1.3 环境的类型
人类环境:以人为主体
按环境的主体
生物环境:以生物为主体
20
类型之四,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 分类
稳定因子
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常数等恒定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 布。
变动因子
●第一周期性变动因子:如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等,主要影 响生物分布; ●次生性周期性变动因子:是在第一周期性变动因子的影响下形 成的,如太阳辐射和温度周期性变化导致大气湿度、降水量周期 性变化,主要对一定区域内的生物种群数量增减有较大影响;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扑食等,主要影响生物的21 数 量。
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又称全球环境,也称
地理环境 (geoenvironment)。
9
区域环境(regional environment):占有某一
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地 区的5个自然圈层相互配合而形成的。
10
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区域环境中,
⑥ 森林环境的公益性:森林环境是自然界最重要 的生物库、能源库、基因库、二氧化碳储存库、 氧气生成库、绿色水库及污染物质的净化器, 对自然环境中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 圈有及其重要的改善al factor)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 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 二氧化碳等。
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植物的生存 条件是二氧化碳和水;对于动物是食物和氧气等。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所有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构成了生物的生态环境。
13
森林环境的特点
① 森林环境的整体性:森林环境是各组成要素结 合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整 体。
② 森林环境的多样性:森林环境是由多种生物 (包括各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多种动物、 昆虫和微生物)和不同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 条件形成的一个综合体。
③ 森林环境的时空性:森林环境是特定的时空产 物,不同时间和空间结合形成不同功能、不同 结构和类型的森林环境。
2.2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一)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 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 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 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 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 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 子的综合作用。
(二)主导因子作用
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 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 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 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 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例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 因子;光合作用中的光强。
自然环境
按环境的性质
半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宇宙环境(星际环境)
地球环境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 区域环境
微环境
内环境 6
生物环境
人类环境
7
宇宙环境(space environment):大气层以
外的外部空间,包括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弥漫 物质。
地球环境 (global environment):大气圈中的对流
人为因子: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 用。
火因子:指林火行为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以 及由此而产生的和其他生态因子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如火强
18
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
类型之二,按有无生命特征分类
生物因子
同种或异种生物是所研究生物的生态因子。
非生物因子
环境中各种物质或物质的属性都可能成为影 响所研究生物的环境因子。
19
类型之三,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 作用分类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
生物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 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如食物、天敌等。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
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如温度、降水等 气候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