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森林生态学

合集下载

森林生态学——精选推荐

森林生态学——精选推荐

森林⽣态学第⼀章绪⾔⼀.名词解释1.⽣态学:研究⽣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态学2.森林⽣态学:研究以树⽊和其他⽊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问答题1.当今环境破坏问题哪些与森林破坏有关?解:⽓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物多样性减少,酸⾬蔓延,森林锐减,⼟地荒漠化,⽔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2.什么是森林?森林有什么特点?解:⑴森林是指由⽣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形成的⽣态系统⑵特点:①占据空间⼤,是物种繁多的巨⼤基因库②稳定性⾼,具有很⾼的⾃控能⼒③具有⼗分复杂的结构④类型多样⑤有着其他⽣态系统⽆法⽐拟的服务功能3.举例说明森林三⼤效应?解: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态效应第⼆章森林⽣物与森林环境⼀.名词解释1.⽣态因⼦:指环境中对⽣物⽣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境:⽣境是指⽣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存条件和其他对⽣物起作⽤的⽣态因素。

3.限制因⼦:在诸多的⽣态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物的耐受性极限,⽽限制⽣物⽣存、⽣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称为限制因⼦。

4.利⽐希最⼩因⼦定律:“植物的⽣长是取决于处在最⼩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为利⽐希最⼩因⼦定律。

5.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的存在,只要其中⼀项因⼦的量(或质)不⾜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甚⾄灭绝,这⼀概念称为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6.适应:指⽣物在环境中,经过⽣存竞争⽽形成的⼀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然选择的结果。

7.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物由于长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8.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的同种⽣物长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9.⽣态幅:指物种对⽣态环境适应范围的⼤⼩。

10.内稳态:是⽣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提⾼⽣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

森林生态学课件

森林生态学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历史回顾
森林生态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对森林的认识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森林生态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
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森林生态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未来 的发展趋势包括加强跨学科研究、加强实践应用、关注全球变化的影响等。同时 ,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温升高
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导致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温度升 高,影响植物生长和生物 活动。
降水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的 改变,影响森林的水分平 衡和生态过程。
极端气候事件
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和干 旱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和健康造成威胁。
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森林生态系统组成
非生物环境
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它 们为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
的物质和能量基础。
生产者
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通过 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 能,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
消费者
包括动物和微生物,它们通过 摄食和吸收营养物质来获取能 量,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分解者
主要是指微生物,它们将动植 物残体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
03
森林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概念
01 02
生物多样性
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 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森林生物多样性
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及其周围环境中,所有生物种类的集合以及这些 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森林生态学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森林生态学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森林生态学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承载着众多的生物种类和提供丰富的生态服务。

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森林生态系统由生物物种、非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

下面将详细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1. 森林植物群落森林中的植物群落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

从大树到小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树提供了阴凉、水分和栖息地,而小草和灌木则帮助保护和育种多样的植物。

2. 动物群落森林中的动物群落包括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

它们与植物和其他动物之间建立复杂的相互关系。

例如,某些昆虫会传播花粉,促进花草的繁殖,而大型食草动物则有助于控制植物过度生长。

3. 土壤与微生物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森林的生命力至关重要。

它们分解有机物质,提供养分供植物吸收,并参与重要的生态循环过程,如碳循环和氮循环。

4. 水体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水体,如河流、湖泊和湿地,为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不仅提供水源供动植物使用,还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重要功能,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功能。

1. 碳吸收与储存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

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这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并稳定碳循环。

2. 保护水源与水质森林可以过滤和储存水源,并减少水流速度,从而减轻洪水的风险。

森林土壤也可以过滤水中的污染物质,维持良好的水质。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

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在森林中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保护森林有助于保护和维持地球上众多濒危物种的生存。

4. 木材和非木材林产品森林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制造和能源等方面。

此外,森林还提供了丰富的非木材林产品,如水果、药材和树脂。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名解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9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10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11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12主导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1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5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16阿伦定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17适应:生物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生物能保持本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

(完整版)森林生态学

(完整版)森林生态学

第一章绪言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生态学2.森林生态学:研究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二.问答题1.当今环境破坏问题哪些与森林破坏有关?解: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2.什么是森林?森林有什么特点?解:⑴森林是指由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⑵特点:①占据空间大,是物种繁多的巨大基因库②稳定性高,具有很高的自控能力③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④类型多样⑤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3.举例说明森林三大效应?解: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第二章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生境: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生物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是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5.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称为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6.适应: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8.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9.生态幅: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10.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森林生态学(摘要)

森林生态学(摘要)

1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间接或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 驯化:在环境定向压力下,生物的生态幅的变化。

3 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4 生态适应:生物改变自身的形态或者生理特征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

5 太阳常数:当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层时在垂直于太阳光线的表面伤的总能量。

6 树种耐阴性:指其忍耐蔽阴的能力,即在林冠蔽阴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

7 根围:指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受根影响的土壤范围。

8 生物富集:指生物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者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9种群: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和遗传特征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0 种群调节:种群数量趋于保持在环境容纳水平上的现象。

11 生态对策:指种群为了适应环境,实现最大限度的生存和繁衍,在生活史动态上所采取的适应对策。

12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及营养结构和遗传特征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3 投影盖度:植物体垂直投影所覆盖的土地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14 频度: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15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合,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他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它们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16 群落的稳定性:指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物种间相互组合及各物种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在内外干扰下回复原平衡能力状态的能力。

17 趋同适应(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在外貌上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的现象。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森林中各种生物、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运行的影响。

本文将从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功能和恢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森林生态系统是由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它包括了森林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植物层、动物层、土壤层和微生物层等。

植物层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它由不同的树种组成,形成了森林的物种多样性。

动物层包括了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它们与植物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土壤层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层包括了各种微生物,它们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有机物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汇等。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物种丰富多样,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起到了缓解温室效应的作用。

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可以调节气候,降低气温和湿度,减少暴雨的发生。

森林的树木和土壤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维持水源的稳定。

此外,森林的植被和土壤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

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是指通过人为干预,使受到破坏的森林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状态。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非法砍伐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等措施来实现。

此外,科学的森林管理和合理的土地利用也是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手段。

总结: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学科,它涉及到森林中各种生物、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运行的影响。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个体生态:研究构成森林的各种林木与环境的生态关系;种群生态:研究森林生物种群的形成与变化规律;群落生态:研究群落的形成和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化。

生态学的的定义:是研究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学的分类1 )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以生物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环境对生物个体的影响以及生物个体对环境产生的反应,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一致。

2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种群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同种个体的组合。

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存在率和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调节。

3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群落中各种群间的关系,群落的自我调节的演替等。

(群落是指多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聚集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组成的一个整体。

)4 )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和生物环境间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研究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景观生态学以多个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规划管理的科学。

它具有综合性。

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

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所居住的环境。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乔木树种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1.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2.研究手段的更新3.研究范围的扩展生态学前沿科学领域与热点问题(1)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2)生态系统服务(3)生态健康与生态修复(4)全球变化(5)生态环境变迁与重大疫病和人群健康效应(6)转基因生物释放的生态效应(7)生态入侵森林可持续经营: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过程,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森林生态学考研大纲

森林生态学考研大纲

《森林生态学》考研大纲第一章 绪论了解森林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和内容、任务。

了解森林生态学与各专业的关系,如何学好森林生态学?第二章森林与环境1.森林、环境的概念与类型基本概念:森林、环境、森林环境了解环境的类型2.生态因子作用了解生态因子的分类,掌握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及其作用的基本规律3 光因子基本概念:光补偿点、光饱和点、耐荫树种、喜光树种、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重点掌握内容:太阳辐射光谱和辐射强度的生态效应和光周期现象以及光因子在森林生态中的重要性。

了解内容:太阳辐射特性及时空变化。

4. 温度因子基本概念:最适温度、积温、寒害、冻害、冻拔、生理干旱、根颈灼伤。

重点掌握内容: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温度与植物分布的关系。

了解内容:温度的时间和地理变化、温度因子在森林生态中的重要性。

5. 水分因子基本概念:水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重点掌握内容:植物对水分过多和不足的适应、森林的水分平衡、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水分和森林生态的关系。

了解内容:不同形态水及其生态意义、水分条件对植物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6.土壤因子基本概念:凋落物层、半腐层、腐殖层、细根周转。

重点掌握内容:森林土壤的成土因素,林木根系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土壤的生态意义以及森林经营对土壤的影响。

了解内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土壤肥力。

7. 风因子重点掌握内容:掌握风对植物的影响和植被对风的作用。

了解内容:风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风对森林生态的重要性。

8 火因子和地形因子重点掌握内容:火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的适应和地形因子的生态意义。

了解内容:火的类型和发生条件、火对土壤影响、森林火灾的等级划分;地形概念。

第三章 森林种群基本概念:种群、种群密度、生命表 、种群调节、种群的生态对策。

重点掌握内容: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模型、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密度制约因素、林分种群调节理论、种群的各种生态对策以及种群生态在森林经营中的重要性。

森林生态学精品课程-第1章

森林生态学精品课程-第1章

Sediment Decomposers (bacteria and fungi)
第一节 什么是生态学
分解 12.5 分解 2.1 分解 微
入射光能 总初级 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 497 693.3 生产力 取食 62.8 取食 12.6 未利用 464.7 未利用 5.0
未吸收 497 228.6
第二节
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史及研究内容
(1)北欧学派(Uppsala学派) 国家有瑞典、挪威、丹麦,由瑞典Uppsala大学的 R. Sernauder所建,代表人物为Du Rietz,主要研究 对象为森林,特点是生态分析比较方法,注重群落分 析。 (2)西欧学派(法瑞学派,苏黎士-蒙伯利埃学派) 国家有法国、瑞士,两个中心分别在瑞士Zurich 和法国Montpellier,代表人物为J.Braun-Blanquet, 研究对象为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区以及人为破坏的植 被,特点强调区系成分,以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 类型,代表作为《植物社会学》。
森林生态学
FOREST ECOLOGY
《森林生态学》课程是林学及其林业相关类学科的 专业基础课,更是林业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在理论知识方面系统 地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规律,生态因 子变化和作用的规律性,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森林群 落发生、发展、更新、演替的规律和理论。在能力技 能方面,要求能运用森林生态学原理分析和提供森林 生态系统科学经营和管理方案。
第二节
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史及研究内容
2. 中国 主要造林树种个体生态特性方面有了较深入的研 究,而且森林群落分类方面也有较大进展,如我国先 后在各主要林区均做过林型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 设置了许多固定标准地,进行森林生长、结构、更新、 演替和分布等方面的大量研究;森林对水土保持和改 良气候等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也有长期的水文和气 象观测成果,从而奠定了我国森林生态学的初步基础。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

《森林生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森林生态学(英文):Forest Ecology课程编号:14241001课程学分:3.5课程总学时:56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光、温、水、气、土、火等生态因子对森林植物的影响,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和演替规律,森林群落的分类及地理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的基本规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理等。

本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综合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应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基本措施。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森林经理学、营林学、森林保护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其生态因子关系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的基本理论,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出其经营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认识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理,能够针对不同类型森林和流域的性质特征,提出其开发管理和综合治理的生态学思想和基本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理解森林及林分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任务和研究趋势。

2.教学重点与难点: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习题要点:森林生态学的概念;现代生态学产生的背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森林与环境(1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森林与环境的概念,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掌握森林植物与不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森林生态学课程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森林群落的静态与动态特征、林木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森林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态学原理来全面地、综合地认识、分析和解决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要求森林生态学的理论课教学应注意把具体的森林生态学知识融合到整体的生态思想和理论中,突出对学生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的培养;实践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植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生物统计学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能量和能量流动规律;森林群落演替的概念、分类及机制;森林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增长模型。

(二)教学难点森林群落演替顶级学说、森林群落的分类方法和流派,林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与启发式教学。

选择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逐步深入,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生态学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 观察和实践的方法。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随着人类环境问题出现和变化,以及适应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事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在教学上尽可能因地制宜地通过观察和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该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

由于课时、教学资源有限等因素,同时也由于学生对主要森林生态问题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采用间接观察——通过文字(课本、课外读物、报刊)、图表、仪器、模型、电影、录相、幻灯等进行阅读或观看,了解环境、资源问题出现的特点、变化的动态,剖析其中存在的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

森林生态学知识点

森林生态学知识点

.Forest ecology: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乔木树种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Ecological factors:即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O2、CO2等。

冷害:又称寒害,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原因:0摄氏度以上,低温造成植物代谢紊乱,膜透性改变和根系吸收力降低等。

冻害: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

原因: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导致细胞失水而死亡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存活曲线:指借助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地年龄死亡率,它通过把特定年龄组成的个体数量相对年龄作图得到。

一般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lgnX)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内禀增长率:rm,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不变的年龄结构的种群在环境无限(空间、食物量不受限制,天敌影响排除)时具有的最大瞬时增长率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

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及规律五方面:(1)综合性,1.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必然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如光增加,引起大气和土壤湿度、温度的改变;2.同种强度的生态因子,由于与它相配合的其他因子的性质不一样,作用不同;3.不同生态因子的配合下,可产生相同生态效果,但由于生境的不同,对森林植物的作用仍旧是不一样的(2)非等价性(或主导因子作用),诸多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并非是等价的,总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森林生态学复习要点

森林生态学复习要点
长波光,如红光、红外线,有促进延长生长的作用。
(3)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物的影响:
当使短波光占优势并增多氮素营养时,促使碳素朝向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当提高光强度并使长波光占优势时,碳素向糖类的转变的过程加强,从而促进糖类的合成。
2.3.3太阳辐射强度的生态效应
太阳辐射以光谱组成、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影响森林植物。
温度与伤害
低温危害
1.寒害:又称冷害,指气温降至0度以上植物所受到的伤害。
热带、亚热带植物,在气温0-10度左右就能受到寒害。
原因:低温造成植物代谢紊乱,膜性改变和根系吸收力降低等。
2.冻害: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植物组织发生冰冻而引起的伤害。
原因:冰点以下,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导致细胞失水而死亡。
3.冻举:又称冻拔。土壤反复冻融,使树苗被完全拔出土壤。是寒冷地区更新造林的危害之一。多发生在土壤粘重、含水量高、地表温度容易剧变的立地。
2.4.1.2温度变化规律
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空间变化决定与纬度、水陆分布和海拔
•时间变化有昼夜、季节和长期变化。
温度的空间变化
纬度:影响太阳入射高度角、昼夜长短、太阳辐射量。随着纬度增高,太阳辐射量减少,温度逐步降低。
海陆分布:影响气团移动方向。
地形和海拔
逆温:在对流层内,有时上层空气比接近地面的空气更暖。
林业上,提高森林光能利用率或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保持、调整森林结构和提高光合强度
具体做法:广泛提高森林覆盖率,在森林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保证森林的适宜密度和叶面积指数,以充分利用光能。
森林经营活动中较易控制的是光强。
森林植物对光照强度具有适应性。
林业上,提高森林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
2.4温度因子

森林生态学(书)

森林生态学(书)

绪论一、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及研究动向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

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所居住的环境。

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进化论物种起源的“自然选择”和“最适者生存”两项基本原则上。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构成森林生物群落的各树种之间、树种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森林生态学旨在阐明森林中各树种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包括环境对树种的塑造作用,树木个体和种群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过程,森林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以及森林群落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使营林工作者基本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决定因素。

森林生态学可概括为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森林生态系统四大部分。

个体生态主要是研究构成森林的各种林木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其中,重点研究环境因子中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和生物等因子的生态意义,对树木的作用,以及树木对这些生态因子的适应性,同时还要研究森林对环境因子的影响和改造作用。

种群生态研究森林生物种群的形成与变化规律,着重研究种群的数量及数量动态、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式、种群内个体间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群落生态是研究群落的形成、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不仅要研究群落的结构特征,而且还要研究森林群落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变化,由一种类型演变为另一种类型的原因和规律性,并提供识别和鉴定森林群落类型和立地条件类型的依据。

森林生态系统是把森林群落和其生态环境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着重研究生态系统内各成分间在其所处环境中彼此相互依赖和因果关系,以及各个成分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森林生态学的理论来自生产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生产实践。

百科知识精选森林生态学

百科知识精选森林生态学

分支学科森林生态学因研究重点和范围不同,可分为几个较小的分支:1、树木生态学(森林个体生态学)。

主要研究树种的生态学特性、适应能力(抗性)、生长发育规律、形态解剖特征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

2、森林种群生态学。

主要研究森林生物(主要是树木)的种群结构(年龄、数量、大小)、发生、发展、分布规律(格局)、季节变化、环境条件、繁殖更新和消长动能等。

3、森林群落生态学。

主要研究森林的地理分布、区系组成、结构特征、类型划分、生境变化、发展演替以及开发利用等。

4、森林生态系统学。

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的结合。

把森林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研究其中各个系统的组成排序、整体结构、发展演替、动态变化、物能流动、信息传递规律和系统的潜在生产力。

通过计算模拟,提出最优结构和高效功能的模型,以期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除借助于传统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方法及其最新成就外,还借助于气象学、水文学的知识,以及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

尤其是70年代以来,由于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对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使之数量化和模型化,森林生态学的研究进入了定量阶段。

精敏测算仪器,如自记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自记分光光度计、氧弹或热量计,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等的应用,也为定量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林业遥感技术的应用,使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热力学熵变理论和信息论现已被用来解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种群消长、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能量耗散规律;系统工程则用于森林以及农业、草原、水域等生态系统的综合控制和管理,以求实现其最优结构和高效功能。

近年提出的生态界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从存在于生物与环境间的界面层的性质、结构、功能和作用,直接探索生态系统的运动规律,又使生态学关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传统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了改变。

学术目标实践作用森林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森林生态学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思想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方法及知识更新能力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

生理干旱: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

这时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吸水加以补充,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枝叶干枯和死亡。

大气污染:大气中的烟尘微粒、SO2、CO、CO2、碳氢化合物和碳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排入大气,达到一定浓度和持续一定时间后,破坏了大气原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平衡体系,使生物受害的现象。

温室气体: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如CO2、水蒸气、CH4、O3、N2O、CFC等。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大气中的CO2、CH4、O3、氟里昂(CFC)等气体的含量的增加而引起地面升温的现象。

根瘤:是一种根瘤细菌,从根毛侵入后发育成瘤状物。

它可固定气态氮,为寄主提供可利用的氮素(氨态氮)。

菌根:是土壤中真菌与树木根系的共生体,即菌丝侵入树木根的表层细胞壁或细胞腔内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称菌根。

森林群落的防风效应:植物能减弱风力。

降低风速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植物的体型大小、枝叶繁茂程度。

防风能力一般为:乔木>灌木>草,阔叶树>针叶树,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

土壤肥力系: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

它是林木速生丰产的基础,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综合表现。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或状况),团粒结构最理想,可协调土壤水分、空气、养分关系,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对林木的生长影响: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还原者,它们使有机物质腐烂,释放出养分,促成养分的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00
>80000 30000~80000 50000~80000
5000~10000
木本
冬季落叶乔灌阳生叶 冬季落叶乔灌阴生叶 常绿树及针叶树阴生叶 常绿树及针叶树阳生叶
1000~1500 300~600 500~1500 100~300
25000~50000 10000~15000 20000~50000
▪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等,无处不在。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 现在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中的各种有害气 体达109顿以上。

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
▪ 人类在“征服”自然以后,近几十年来不断承受着大自 然的惩罚。不得不对人类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从新 思考认识:
▪ 当代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对生态规律漠视而引起人与自 然关系的扭曲和错位。
▪ 所以,植物群落的叶量对其光照特点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理塘苗圃(海拔3800米)
亮针叶林内的光
落叶阔叶林内的光
常绿阔叶林内的光
2.3.2.2 光照强度的生态效益
▪ (1)光与生长发育:

(686千卡)
▪ 光合作用:CO2+H2O ------- →(C6H12O6)+O2↑
▪ 光照度→光合效率→植物的物质生产能力→植物的生 长发育。
▪ 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由其它因子的加强 而得到调节和补偿.即生态因子可以相互调节和相互补偿。
▪ (4).阶段性: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和 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 (5).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2.3 :光因子
▪ 2.3.1.光的性质及其变化

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发射的辐射能.按波长自
▪ 时间变化: 昼夜
四季
▪ 日照长度:
▪ 在北半球 夏半年(春分~秋分)昼长夜短,以夏至最长

冬半年(秋分~春分)昼短夜长,以冬至最短
(3).树冠与植物群落中心的光
▪ 太阳辐射的能量分配:

反射(5%)

可见光(40-50%)
透射(2.5%)
▪ 太阳光(100% )
植物吸收(42.5%)

植物吸收(12.5%)
家,E.Warming.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1898年,波恩大
学教授A.F.W.Schimper
2.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 20世纪初生态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 展.
▪ 1927年,C.Elton提出食物链,动物数量金字 塔,生态位等概念.
▪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提出生 态系统的概念.
▪ 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R.L.Lindemn提出生 态系统中生物按营养水平分级的方法并建 立了生态系统分析的方法.
2.4现代生态学时期
▪ :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全世界面临 着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
▪ 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1800年为10亿;1930.年为20亿
▪ 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光照度都有一定的要求.
▪ :光补偿点(CP)和光饱和点(SP). 耐阴植物二点均较低;喜光植物二点均较高.
最适温度及大气常量CO2条件下各类植物的光补 偿点和光饱和点
植物类型
草本
C4植物 C3植物 阳性草本植物
阴性草本植物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Ix)
(Ix)
1000~3000 1000~2000 1000~2000
宇宙环境:指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也称为星际环境.
地球环境:大气圈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区域环境: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生境:对植物起生态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植物小环境:指接近植物个体表面的物理环境.
体内环境:植物体内部的环境
▪ (2).以环境形成的作用力分: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地 球 环

玛曲湿地(高原.海拔3400米)
2.2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2.2.1生态因子:指环境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
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2.2生态因子分类 ▪ 气候因子:光,温度,湿度…… ▪ 土壤因子: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壤肥力…… ▪ 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间接因子) ▪ 生物因子:植物,动物,微生物…… ▪ 人为因子:
森林生态学
薛建辉主编
绪论
1.生态学的定义及分支:
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 系的科学。
1.1生物组织水平与生态学的关系

生物圈
全球生态学

区域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学

生态系统
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物群落
群落生态学

生物种群
种群生态学

生物个体
个体生态学

器官系统

器官
解剖学

组织
形态学
2.2.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 (1).综合作用:生态因子既不能孤立存在,也不能孤立的对植物 产生作用,任何生态因子都必须和其它因子综合在一起对植物产 生作用。
▪ (2).主导因子: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 作主导因子。
▪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生态因子,尽 管对植物的作用不是等价的,但在生理作用上各具重要性,是不可 代替的. 缺少任何一个生态因子都将导致死亡.
紫外线
能抑制茎生长

0.43
紫色
促进花青素的形成.

0.49
蓝色
生理辐射
▪ 可见光 0.55
绿色
有趋光性反应

黄色

0.64
(橙色)
光合作用,果实着色
0.71
红色
▪ 红外线 0.8
近红外线
增热效应
▪ 绿叶对可见光区的红橙光和蓝紫光的吸收率最高,为80%~95%, 反射率较低为3%~10%;对绿光吸收较少,反射较多,为10%~20%.
生态学
1.3研究方法
▪ 1.3.1野外观察和定位站
▪ 1.3.2实验方法:原地实验

人工控制实验
▪ 态学的发展简史
▪ 2。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16世纪前,人类在与自然 的长期交往中不断积累着生态学的知识.
▪ 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注意到土壤、气候对 树木生长的影响.如<<淮南子>>(公元前2世纪)一 书,记有”欲知其地物其树”.<管子.地员篇>(公元 前200年)详细记载了江淮平原上沼泽植物沿水分 梯度的带状分布与水文土壤环境的生态关系.在秦 汉时期我国确立了农历24节气.
第2章: 森林与环境
2.1森林.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2.1.1森林的概念: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草
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其他生物,占有相当大的空间, 并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复合体。
2.1.2环境:指生物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合.
2.1.3环境分类:
▪ (1).以环境的尺度范围分:
▪ 太阳辐射在大气层的减弱: 吸收

反射

散射
(2).地表的光照变化:
▪ 太阳高度角:角度愈大 则愈强.
▪ 大气透明度:水汽;尘埃; 云量愈多愈弱.
海拔高度:大气层厚度减小,空气密度减小,透明 度增大
▪ 纬度:纬度增加 太阳高度角减小 辐射减弱
▪ 坡向(在北半球纬度300以北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 坡.

使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做出的中国人口密
度图(台湾无数据)对人口密度计算的结果是:胡线东南部人
口占全国人口的94.1%,西北部占全国人口的5.9%.(94:6)
与35年(96:4)基本上变化不大.
▪ 资源短缺;以我国水资源为例,我国径流 总量为(2600×1012)m3,占世界径流的 6.4%,居世界第六位。但按人均径流量计 算为23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 世界第110位。且在地理位置和时间上分布 极不均匀。
▪ 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不同社会发展阶段:
➢ 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奉行绝对依附于自然的自 然中心主义。
➢ 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人总是 顺从自然、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协作处于初级平衡。
➢ 工业文明社会:人类生产力提高,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干预自然 的强度大增,形成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人与自然是利用和被利 用的关系。

“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
中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之面积,四百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
则东南部计四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
部之人口,仅一千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
▪ 在欧洲,Aristotle(公元前300年)按栖息地把动 物分为陆栖、水栖等大类,还按食性分为肉食、草 食、杂食和特殊食性四类.
2.2生态学建立时期
▪ 17世纪以后逐渐产生了生态学方面的概念,专著及 规律.
▪ 《草学基础》,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1792.
▪ “植物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R.J.Liebig. ▪ 《物种起源》1859年,达尔文 ▪ 《植物生态学》1895年.丹麦植物学
▪ 据1996年人口普查资料,
▪ 我国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26人;
▪ 上海市密度每平方公里有1630人;(最大)
▪ 西藏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2人; (最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