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论和新经济地理学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黄精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特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得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得组合,探索人类活动得一般空间法则,其中讨论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构成了经济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一层是人类活动得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选最佳区位。

另一层与前面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活动得作家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区位理论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①土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

土地以两种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此时土地的自然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一种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得场所,此时,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典型的是,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存在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将形成较为显著的圈层分化。

②原料原料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对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原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代性、自身价值极其在产品红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世家影响。

③能源能源是经济活动得重要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大量消耗能与那的产业活动,在区位选择必然需要接近脸颊的能源供应地。

因此,当地的能源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④资本固定资本存在地理惯性,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由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是的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综合和区域的观点,从自然、技术、经济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生产(或生产力)布局和地区生产综合体形成条件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区位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场所(空间)选择及地域内人类活动的空间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3、区域环境:是指一定区域内除生产要素之外的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所有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区域可进入性等。

4、交通运输:指人或货物借助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实现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空间位移的服务活动。

5、地租曲线: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边界)的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6、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或场所——各级城市。

7、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带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8、工业布局(工业分布、工业配置):是指工业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静态和动态布局的表现形态和演变过程。

9、商业:是以专门从事商品流通而获取经济回报的国民经济部门,是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商品买与卖的经营活动,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媒介成商品交换,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让渡。

10、规模效应(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从而带来效益的增加。

11、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增长极:指一定区域中围绕特定的主导产业部门发展起来,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群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形成的极核,多以城市的形式出现(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称做增长极),其是区域经济的产业及空间增长点,能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

13、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二)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或者: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即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实例分析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实例分析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实例分析导言经济地理学是对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并为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涵盖了区位论、中心与边缘理论、核心-边缘模型等,这些理论在实例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区位论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的一项重要理论。

它研究的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而选择所在区位的原理和规律。

根据区位论,企业会选择离供应市场和消费市场近、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以减少成本和提高效率。

同时,区位论还强调了地理因素对企业决策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例如地形、气候、交通等,都会对企业的选择产生影响。

实例1:深圳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深圳经济特区位于中国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深圳之所以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区位优势。

首先,深圳接近香港,这为深圳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方便了货物的进出口。

其次,深圳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非常近,该区域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之一,为深圳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市场机会。

此外,深圳还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对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人才来深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例2:亚马逊的配送中心选择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

在选择配送中心时,亚马逊会参考区位论的原理。

首先,亚马逊会选择离消费市场近的地方建立配送中心,以便能够快速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中。

其次,亚马逊会考虑交通便利的地方,以确保商品能够迅速高效地配送出去。

此外,亚马逊还会根据所在地的资源情况和竞争环境做出决策。

例如,在美国亚马逊的配送中心分布广泛,覆盖了全国各地,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客户需求。

中心与边缘理论中心与边缘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另一项基本理论。

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分散规律。

根据中心与边缘理论,经济活动会在中心地区集中,而边缘地区则相对较弱。

这是因为中心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资本。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述评摘要:新经济地理学正在为我国地理界熟悉,也引起了争论。

本文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对它的主要批评意见。

进而讨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问题。

最后提出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两个方向和4个问题:坚持多区域分析、发展可计算模型,以及需要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溢出的地理过程、聚集的复杂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一体化溢出聚集1前言新经济地理学是1990’s初由克鲁格曼(Pua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

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

在思想上,新经济地理学应用新增长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强调内生化比较优势,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在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中寻求其动力学机制,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相比较,二者有着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研究方法上说,新经济地理学有明显的创新。

在最近几年新经济地理学逐渐被介绍到中国(李小建,2002,顾朝林,2002,王铮等,2002)[1-3]。

介绍者对新经济地理学表现了不同的态度,不过否定的意见居多,在一些非公开场合,一些中国学者表示了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强烈反对,出现了热烈的争论。

我们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我们首先需要更多地了解它,然后我们才能发展它。

本文首先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其次讨论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各种批评,最后提出我们关于进一步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看法。

2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2.1基本出发点:一个多区域世界一些学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出发点是报酬递增;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是报酬递增是新经济地理学依赖的新增长理论的基础,它导致了新增长理论,没有出现为特殊的地理问题。

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出发点是引用多部门理论来讨论经济地理过程。

在这里部门已经化成区域,形成多区域理论,这与传统区位论、区域科学强调一个中心的习惯更为接近实际情况。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1.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有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所生产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分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4.韦伯在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是如何分三个阶段构建工业区位理论的?第一阶段:运费指向理论。

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理论。

将劳动力成本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其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力成本和为最小的区位。

它使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使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基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5. 如果你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小公司创始人,你认为应如何进行空间扩张才能实现你的跨国公司之梦?阶段Ⅰ首先由于公司规模小,企业形式比较简单,生产产品单一,拥有一个工厂。

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

阶段Ⅱ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分工;建立一些承担特殊功能的专业化部门,这些功能的专门化,以及不同区位上工厂的建立,需要更大程度的中央控制,由此分离出公司总部。

经济地理学整理[1]

经济地理学整理[1]

掌握: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瞧瞧,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什么缘故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第2章工业经济区位论1.掌握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全然概念与三种区位指向;A区位因子:是指碍事区位主体分布的缘故。

B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不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不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C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

韦伯分三个时期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No1: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运费最小的区位〕。

No2:劳动费指向,能够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当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时,企业可能会离开运费最低点,转向劳动费最低点〕。

No3:集聚指向,能够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

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

〕。

帕兰德和胡佛对运输因子的革新〔本钞票学派〕帕兰德:以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提出远距离运费衰减理论。

认为企业应当布局在生产的所有费用总和最小的区位胡佛:他将运费分为场站作业和线路运输费两个局部,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而不是直线。

区位论(古典、近代、现代)

区位论(古典、近代、现代)
成本—市场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不仅研究了企业 布局问题,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和总体产业布局。
返 回 16
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把人的主观态度和由其决定的人 的行为当做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这一学派重视心 理文化、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对产业空间活动的影响,主 张寻求最满意的区位而非最佳的区位。
其基本思想是:前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 上会影响着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其具有非常明显的 空间结构特征。
返 回 20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
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主张的新贸易理论及相应的新经
济地理理论,从运输成本的降低术的溢出效应)等角度探讨企业区位的选择及区域经济 增长模式等。
13
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 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 位。
运输区位论的建立对区位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 用。仅仅用运费来说明产业布局的指向,存在很多问题。
运输区位论建立以后,引出了人们对市场区的研究,加 速了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返 回 14
7
你能用此图说明 K=3系统有什么 特点吗?
图2.4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的形成
8
K 1 1 2 6 4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9
返 回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10
现代区位理论
背景:1950年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产生了 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区域经济问题,特别是宏观方 面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的区位研究对象扩大为区 域的国民经济体系,区位布局的目的是寻求经济活动
3
劳动费用最低区位的图解
4
因集聚利益而 节约的成本相 等的运费增加 额曲线,即临 界等费用线。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在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以及规模经济的基础上,新经济地理学将运输成本纳入到理论分析框架中,探讨了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问题,从而得出了与传统区域经济理论不同的观点。

新经济地理学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强调报酬递增和内生化比较优势。

其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并寻求其动力学机制。

新经济地理学尝试将城市内生化,以发展新的理论,其出发点是针对古典区位论中城市的外生性这一理论缺陷。

新经济地理学还引用了多部门理论来讨论经济地理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是中心-边缘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中心区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中心区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而边缘区的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

新经济地理学还探讨了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试图将运输成本、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因素融入到企业区位选择、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与发散性问题中。

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主要强调报酬递增、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等要素在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中的作用,并尝试用新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名词解释:区位:指的是决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各种因素和关系的总和。

区位主体:是指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如人类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是指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或者说是不同场所所具有的不同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也称区位因素、区位力量,最早由韦伯提出,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节约的费用。

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区域性因子:指能够在宏观上决定或影响工业区位空间分布结构的那些区位因子,可以将工业导向地球表面上某些地方,从而形成一个工业空间分布的基本结构。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为集聚因子。

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则为分散因子。

原料指数:是生产所需的局地原料的重要与产品的重量之比,即生产每单位重量的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重要。

区位重量:是生产所需的局地原料重量加产品重要与产品重要之比,即生产单位重量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劳动力成本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

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的劳动费。

中心性: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货物的供给范围即中心地供给的货物所能到达的范围,指的是消费者从居住地到心地的移动距离或商店发送货物的移动距离。

企业最佳规模:在一定产量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

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

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率,称为范围经济。

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基 础
1、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按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世 界,比较利益决定国际贸易模式,而人口增长等外部因 素则决定经济的增长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后,国际贸易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现实表现展示出一个与 新古典理论所预测的相当不同的经济图景。以不完全竞 争和报酬递增理念为基础的新的方法开始表现出强劲的 发展势头,特别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 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之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 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 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 有重大意义的补充。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 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 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 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
(3)积累因果关系 缪尔达尔首先用地区的例子阐述他的“积累循环因 果关系”的概念,它表明数量微小的优势如何扩展, 把这一概念明确应用于地区增长问题的是艾伦· 普里 德(Alan Pred,1966)。积累因果关系说明,任何一 种形式的循环,或互为因果,或相互作用都是积累 的,从而也是失衡的。一系列互为因果的事件,在 经过一次波动之后,会迅速的收敛到最初的稳定均 衡,或收敛到其他的稳定均衡点。而且这种相互作 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使最初的偶然事件发生 大而持久的影响的就是累积过程。但是累积过程是 动态的,一系列事件之问的相互作用随着时间变化 而变化,均衡点可能从一个转向另一个,这一动态 的累积过程充分的说明了预期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集聚很可能始于一 种历史偶然。如果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是 由报酬递增而非比较利益所驱动,则什 么样的产业在什么样的区位形成集聚一 般来说是不确定的,而是“历史依赖 (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属 于什么样的原因,某种专业化生产与贸 易格局一旦建立,从贸易获得的好处将 累积循环,从而使得这一格局因进一步 强化而被锁定(locked—in)。因此,在新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采用报酬递增和不完 全竞争假设乃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知识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区位与区位理论(⼀)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的意义。

区位是⼈类活动(⼈类⾏为)所占有的场所。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指该事物的位置,另⼀⽅⾯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的定义:(1)区位理论:关于⼈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探索⼈类活动的⼀般空间法则。

是为寻求合理空间活动⽽创建的理论,如果⽤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等)与其他客体(⾃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且必须进⾏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1)⼈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定,选择空间。

(2)空间内⼈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空间已定,区位主体布局。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仅考虑⼀个⽣产地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产地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部分(如⼯⼚部分)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还考虑到⾮⾦钱上的收益以及满⾜。

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标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标选择基准是成本最⼩考虑前述具体⽬标中的⻛险及不确定性。

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设备、⼟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则考虑产品的更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也考虑销售价格的⾼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不考虑或轻视资⾦、信息、折旧期间、地域⽂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的以及企业组织都充分考虑⼆、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区位条件1.区位条件的概念: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精简版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精简版

1.经济地理学:系统形成、结构、发展、优化调控2.区域:占据空间3.区域产业结构:联系、比例4.主导产业:组织、带动5.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配套、协作6.基础性产业:公共服务7.农业地理学:农业组织、形成、发展、分区8.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二次)/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三次)9.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10.区域创新网络:企业、科研、市场、行业、政府创新主体11.经济活动:生产、流通、消费1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经济学发展和区域关系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13.区位:场所,位置、布局、分布、关系14.区位因子:影响分布、经济效益15.区位条件:区位的属性或资质16.区位理论:区位论,场所选择、空间组合17.需求门槛:规模支持运营成本18.技术贸易:设备、器材、技术19.技术引进:购入先进技术20.区域学派: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形成、功能、结构、空间、内外联系、发展、配置21.第一产业:初级产业,收集、初加工22.第二产业:二次产业,加工、精练23.第三产业:三次产业,服务24.区域经济结构:经济、技术、制度、组织的联系、数量25.增长极:集聚形成经济中心26.支配效应:增长级的支配作用27.乘数效应:增长极的作用成倍增大28.极化效应:增长级吸引要素、活动29.扩散效应:增长极输出要素、活动30.等级扩散: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按等级体系扩散31.溢出效应:增长极极化、扩散综合32.经济区:经济活动区域,关联组合的经济地域单元33.经济类型区:内部相似34.部门经济区:部门集聚35.综合经济区:相对完整36.产业机群:既竞争又合作公司、供应商、服务商、机构37.区域管制:对话、协调、合作补充市场和政府38.经济网络: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和交通网,组成点、线、面39.综合发展:部门、分工,自然、劳动力有效利用40.“劳动系数”:劳动费,吸引力41.经济效益:产出和投入比较42.生产布局:生产(工业、农业、交通)分布43.区域科学: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44.区域经济系统:经济活动有机组合45.新经济地理学派:克鲁格曼、藤田,区域经济学,一收益递增、二不完全竞争、三运输成本46.区域开发:利用资源、谋求增长、发展47.连锁效应:主导产业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48.支柱产业:总量比重高,不具备发展的优势49.潜导产业:规模较小、潜力大、前景广50.区域空间结构:分布、组合51.集聚经济: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互补、共享52.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53.外部规模经济:不同的工厂、企业集聚54.区位经济:区位经济利益、经济合理性55.地区化经济:专业化分工56.交通网通达度:难易程57.交通网连接度:数量、贝塔指数58.城市化经济:各类经济配置,综合经济利益59.地区生产专业化: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60.区域经济合作:谋求利益,要素流动、组合61.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结构62.经济区:区内一致性和区外差异性63.经济区划:认识、分析、问题、规划、参考64.加速原理:市场微小增加、投资大幅增长65.经济地域综合体:专业化、辅助性66.区际经济联系: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67.空间相互作用: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6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交往、依赖、关联、持续69.经济全球化:生产涉及全球70.梯度理论:经济、技术水平,逐步开发71.跨国公司的定义:多国公司72.区域:空间范围73.产业:部门各行业75.地域分工:专业化生产76.区位熵:专门化率77.地域生产综合体:专门化部门、辅助性部门、基础设施78.生产地域结构:形态,分布、组合、比例79.经济吸引范围:经济腹地80.经济影响区域:投资区位选择、市场分配、产品流通、技术转让、产业扩散81.经济圈:生产布局形式,内在联系产业配置圈82.经济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品联系生产综合体83.区域经济结构: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84.经济区划系统:分级85.经济结构:要素方式、比例86.部门经济区:部门对象87.经济中心:影响经济发展的城市或镇88.主导产业:组织、带动89.关联产业: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90.部门经济地理学: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91.基础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92.资源密集型产业:农业、采矿业93.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资料,钢铁工业、化学工业94.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食品95.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成本大,高新技术产业96.夕阳产业:市场增长缓慢、停止或者下降,产业增长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并呈下降趋势97.朝阳产业:市场增长快,产业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并呈上升趋势98.需求收入弹性:103.扩散机制:集聚不经济、新发展、政府作用104.空间近邻效应:位置关系影响,距离衰减原理105.技术:能力106.技术创新:突破,新资源,新工艺,新方法,新思想107.区域创新网络:企业、科研、中介、行业、政府、个人108.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110.乘数原理:若干倍于投资115.经济特区:更开放、灵活的特殊政策116.国土规划: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117.资源地理学: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119.环境资源:空气、陆地、水、能量和生命系统120.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要素121.社会经济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122.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人口123.自然资源经济评价:因地制宜124.信息资源:产生效益125.工业地理学:工业生产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129.据点式开发:发展极理论131.外延扩大再生产:追加投资和增加劳动力132.内涵扩大再生产:技术进步,革新工艺、改进设备、采用新材料、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133.工业生长极:生物物理学概念,集聚现象134.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135.自然经济:生产为了本身需要138.商品经济:生产为了交换产品141.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总和142.生产资料: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145.社会分工: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150.经济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与人的关系151.经济体系:生产关系,或经济分类构成156.基本建设:固定资产162.单一经济:生产和出口一、二种原料或农产品,亚、非、拉163.国民经济管理: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政治和现代管理技术164.经济管理体制:国家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组织机构172.经济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73.原始农业:渔猎和采集,栽种植物,喂养牲畜,石器、木器174.传统农业:第二阶段,人力和畜力,手工工具和铁器,粪肥和绿肥,自然经济为主175.现代农业:第三阶段,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化肥、农药,现代科学技术180.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工、商联合企业,产、供、销结合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185.农业生产基地:以生产某种农产品为主,商品的农产品,连片的农业地域单元191.复种:一年重复种植192.复种指数:种植平均次数193.轮作:同一块地上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194.倒茬:199.本土化:法律法规、政治制度、文化氛围、消费者偏206. 工业体系:工业部门有机整体208.第四产业:从三次产业中分化出来的知识密集部门软件、光学纤维、激光、遗传工程221.劳动地域分工:227.补偿贸易:以商品进行全部或部分偿付。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经济地理学重难点

经济地理学重难点

经济地理学重难点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造成经济空间分布有疏有密的根本动力是自然环境本身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

新经济地理学强调运输成本、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在区位决策中作用的空间经济分析方法。

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在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经济活动全球化加强了全球与地方的联系。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决策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本身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区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管理、产业关联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研究;技术进步空间影响的研究;环境与治理研究;区域发展研究;企业区位和企业战略研究;社会问题的经济地理研究。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区,又有位,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占据区位的事物)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通达性: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通达指数是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为B=E/V。

地理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 1985)。

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

2.区域:在经济地理学中,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3.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4.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5.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6.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7.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也研究区域为整体的农业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侧重于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土地利用,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地域综合体)、形成与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结构和区域农业经济活动分区(功能分区)等。

8.霍夫曼比例: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9.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0.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的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的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11.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最重要的环节。

1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学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关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地租 E:单位面积产量 p:农产品市场价格 a:农产品生产成本 f:运输费率(农产 品单位重量· 距离的 运输费) k:距离
农业区位论
• 杜能环(同心圆)
– 城市附近:不便运输的作物,重量大,易烂,保鲜要求高 – 随着距离增加,种植农产品价格运输费所占比重小的作物 – 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企业区位选择 —从区位论到空间经济学—
石敏俊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mjshi@
内容提要
• • • • 经济区位论 空间竞争 空间经济学 企业区位选择
区位论
• 成本最小化的区位理论
– 农业区位论:杜能 – 工业区位论:韦伯
• 利润最大化的区位理论
–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 – 市场区位论:廖什
– – – – 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廖什(区位经济学) 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商品流动需要运输成本 市场是外生的
• 区域科学
– 艾萨德:区位论的集大成,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 – 没有市场结构和经济主体行为的微观经济学解释
• 贸易理论:异质空间里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
如果设在南方
4+4=8 (销给北方工人和农民) 0+4=4 (销给北方农民) 1+4=5 (销给北方工人和农民)
简化二区域模型的含义
• 累积效应
– 如果出于某种原因一个地区比另一个地区吸引了更多厂 商投资,新厂商将会跟随其他厂商选择大多数厂商所在 地区投资 – 如果所有厂商都在北方设厂使得运输成本最低,新的厂 商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会选择北方
– 全球尺度上的中心-外围结构:NAFTA与EU – 国内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城市等级 – 小尺度上,集聚发生在城市内部:CBD
• 向心力
– 规模经济,关联效应,市场规模,知识溢出和其他外部经济
• 离心力 – 要素不可流动性,运输成本,拥塞和其他外部不经济 • 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结构是怎样在向心力和离心力的 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k
W j [ k Yk (Tk e
Dlk
) 1 ]
1
( 1 ) l E h T X j , h ( j ) l 1 h 1 n { W ( k ) T ( k , h )} k k X k 1
– 将利润原则应用于区位研究,每个企业有一个以产地为圆心、最 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销售范围 – 在竞争中随着更多新的企业进入,圆与圆之间的空当会被新的竞 争者占领,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以六边形市场区位为单位 的蜂巢网络体系。 – 市场是外生的
• 现代区位论的市场学派:帕兰德区位论,市场潜力
空间竞争
简化二区域模型
不同地区分布下的销售额(市场分布)
所有工厂设在北方 所有工厂设在南方 25%在北方,75%在南方
北方的销售额 4+4=8 0+4=4 1+4=5
南方的销售额 0+2=2 4+2=6 3+2=5
总销售额 10 10 10
新厂商选址的运输成本 如果设在北方
所有工厂设在北方 所有工厂设在南方 25%在北方,75% 在南方 0+2=2 (销给南方农民) 4+2=6 (销给南方工人和农民) 3+2=5 (销给南方工人和农民)
– 空间竞争是局部的,直接的竞争对手主要是相邻企业
• 空间竞争是一种不完全竞争
– 空间因素起到了垄断竞争的作用:企业层面的报酬递增防止了空 间的完全竞争,消费者的区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交通成本差异会 带来市场支配力。企业不再是价格受容者,而是价格制定者。 – 空间中企业的数量取决于报酬递增和交通成本的权衡:报酬递增 降低了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但也增加了企业的交通成本。
• 供给邻近 • 交通通达性的重要性 • 市场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
区域科学
• 艾萨德(Isad,1960) • 区位论的集大成者 – 均质空间的分析:强调空间,突出应用 – 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 • 区域系统 – 区域竞争,区域冲突,区域协调
• 区域分析和空间分析
– 强调数学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 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
h 1 h 1 l l
E hTX ( 1)
n {P
k 1 k
l
X
(k )TX (k , h)}
{1W j
1
( j ) }( 1) ( j )
( 1 ) l E h T X j , h ( j ) l 1 h 1 n { W ( k ) T ( k , h )} k k X k 1
市场拥挤效应:
企业过于集中导致竞争更加激烈,不完全竞争企业倾向于选 择竞争者较少的区位。
循环累积效应: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 内生的非对称性:初始对称的两个区域,随着贸易成本逐 渐降低,最终导致区域间的非对称。
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思路
• 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机制 –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 市场是内生的 – 本地市场效应 – 产业关联效应 • 要素流动性:资本和劳动力的空间流动 – 跨国时要素流动性受到限制 • 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相互作用 – 市场邻近与供给邻近 • 向心力(集聚力)与离心力(扩散力)
• 艾萨德区域科学的局限
– 缺乏经济主体行为的微观经济学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刻画
区域科学
• 区域科学的发展
– – – – – – 区位论和区域分析 城市经济学:城市空间结构 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 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管理与公共政策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从区位论到空间经济学
• 区位论:均质空间里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
M= ������������ ������
– M为企业数量,t为去企业的交通成本,f为固定生产成本,N为工 人数量
• 企业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空间集聚
通达性
• 市场邻近
– Harris的市场潜力:市场规模和距离倒数的乘积之和 – Krugman和Fujita的市场潜力
M j Yk g ( D jk )
• 多重均衡
– 所有厂商在南方或北方集聚都是均衡。厂商会在哪儿集 聚要由先决条件决定 – 均衡可能稳定,也可能不稳定
• 如果一个新厂商决定重新选址,将对其他厂商的选址带来影响, 形成滚雪球效应
– 稳定的均衡可能不是最优
简化二区域模型的含义
• 集聚与贸易流
– 所有工业在某一个地区生产,地区间贸易在行业之间 进行 – 如果两个地区都有厂商,就会形成产业内贸易
中心-外围模型的涵义
本地市场效应:
如果某种外生冲击改变原有需求的空间分布,扩大了某一区 域的需求,则大量的企业将改变原来的区位,向该区域集中。 也称为市场接近效应。
价格指数效应:
企业聚集使得该地区商品价格较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较低, 即使名义工资不变,实际收入水平上升。也称为生活成本效 应。
• 本地市场效应
– 运输成本使得厂商集聚到更大规模的市场附近并对更 小市场出口将导致工业收益递增。厂商倾向于选择市 场需求大的地区,因此市场规模大的地区会吸引越来 越多的厂商,形成地区优势。 – 拥有优势的地区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已拥有本地 市场的工业品纯出口地区。
从二区域模型到中心-外围模型
• 中心-外围格局形成的条件 – 制造业份额足够大:意味着足够大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 运输成本足够低 – 制造业的差异化产品种类足够多 • 规模经济的作用 – 规模经济足够大时,新建工厂的固定资本过大,会诱使企 业将生产集中于某一地区 – 如果规模经济小,企业选择在一个地区生产,产品运到另 一个地区的成本会下降,资本家会考虑在接近市场的地方 新建工厂
1%
2%
3%
-2%
-2%
-1%
产业转移:从沿海核心区向沿海欠发达区域 和中西部地区转移
• 相互作用的区位论
– 空间竞争理论:Hotelling, Kaldor
农业区位论
• 杜能的孤立国(1826)
– 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 – 地租随距离城市远近而变化,地租差异(级差地租,区位地租)是 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作物布局的关键因素。
R = E ������ − ������ − ������������������
• Hotelling模型(1929)
– – – – 同一商品在不同区位可以有不同的价格存在 厂商可以通过移动位置或通过降价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均衡时2个厂商背靠背聚集在市场中央,各自分得一半的市场 均衡时p1=p2=cl,c为运输成本,l为市场需求数量
空间竞争
• Hotelling(1929)和Kaldor(1935)
– 向心力占上风时,经济活动趋向集聚 – 离心力占上风时,经济活动趋向分散
企业区位选择模型
• 企业区位选择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 生产成本:要素成本 – 市场潜力:市场邻近 – 中间产品成本:供给邻近
• Hamaguchi&Fujita model
D X ( j ) c X (h j ) PX ( j ) ( 1)
• 工业区位的3阶段
– 运输费用指向 – 劳动费用指向 – 集聚指向
• 韦伯提出了成本最小的区位论
市场区位论
•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
– 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是一个以中心城市 为中心的、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体系 是一个正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
• 市场区位论(廖什)
• 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 首次在经济活动引入空间因素的分析:区位引起级差地租 – 均质空间的分析:抽象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 冰山运输成本的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