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新经济地理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53 54 55 56 57 58 59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新经济地理学 10 产业集聚 3 集聚经济 2 新制度经济学 2 拥挤效应 2 外部规模经济 2 城市规模 2 城市空间结构 2 面板数据 1 集聚 1 适度的政策梯度 1 转移支付 1 贸易壁垒 1 规模报酬 1 空间经济学 1 空间公平 1 税收政策 1 现状 1 权衡 1 本地市场效应 1 文献综述 1 技术转移 1 房屋部门 1 房价水平 1 户籍制度 1 总体经济效率 1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1 市场潜能 1 展望 1 对外贸易 1 对外开放 1 城镇发展机理 1 城镇 1 城市化经济 1 城市体系 1 城乡收入差距 1 地方政府竞争 1 地方化经济 1 地区差异 1 土地成本 1 国际通道 1 国外 1 发展阶段 1 反思与检讨 1 协调发展 1 区际贸易自由度 1 区域经济地理学 1 区域经济 1 区域收入差距 1 区域一体化 1 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悖论 1 创新 1
推荐指数 7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京津冀都市圈 产业空间流动 产业区域集聚 中心-外围模型 "非黑洞"条件 "中心-外围"集聚格局 "一刀切"政策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新经济地理学欧美观点与中国方向)重点
• Over-generaliz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以偏盖全) • Interests in discourse analysis (偏好无主流分析)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Euro-American Perspectives and Chinese Directions (新经济地理学:欧美观点与中国方向)
•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ic Thoughts (世界政经与经济地理慨念之演变) • Scope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新经济地理学探索范围)
Local identities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__ Primary Research Methods
Descriptive/Interpretative Quantitative/Theoretical Theoretical/Interpretative Theoretical/Interpretative Qualitative/Interpretative Qualitative/Interpretative Descriptive/Interpretative Qualitative/Interpretative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Qualitative/Theoretical Qualitative/Interpretative Theoretical/Interpretative Critical theoretic Critical theoretic Theoretical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对产业集群研究的高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流派,形成了“产业集群理论丛林”的局面。
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区位理论、经济社会学、东方管理学等学者都有丰富的产业集群方面的理论,本文简述一些在历史上或现在较主流的产业集群理论。
1.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90)在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概念。
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
他认为的外部经济有:一是地方具有专用性劳动力市场;二是生产专业化而取得的中间产品;三是可获得的技术与信息。
“企业集群正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
集群一经形成,就会通过其优势将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尤其是吸引特定性产业资源(或要素)。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甚至不同产业,扩大地区产业规模。
而且,随着集群竞争力的增强,这种资源吸引效应还会逐步加速。
这种基于路径依赖形成的“集群—资源吸引—集群扩张—加速资源吸引”的循环累积过程,便于企业快捷获取所需资源,促进企业迅速成长。
他在论述中总结了“产业区”所具备的6个方面的特征:①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系统和协同的创新环境;②生产垂直联系的企业群体;③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④产业区理想的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⑤竞争与合作并存;⑥富有特色的本地金融系统。
○——企业图1 马歇尔产业集群示意图马歇尔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他对集群理论的一个贡献就是对规模经济概念的丰富,而规模经济是产业组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他把某一区域原本相互无关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企业生存、发展的产业氛围,即外部规模经济。
他发现了一种产生集群的“空气”—协同创新的环境。
2. 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提出集聚经济的概念来解释区位集聚。
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_回顾和展望_潘峰华
第29卷第12期2010年1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29,No.12Dec.,2010收稿日期:2009-12;修订日期:2010-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35027,40871065)。
作者简介:潘峰华(1982-),男,江苏金坛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产业和区域发展等。
E-mail:panfenghua@①/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2008/press.html ②英文全称为World Development Report: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③该专题名称为Economic Geography -What next?Responses to Krugman's Nobel 2008④英文全称为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Now Middle-Aged ,全文见/~pkrugman/aag.pdf1518-1524页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潘峰华,贺灿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摘要: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新经济地理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引起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再次关注。
本文在介绍克鲁格曼在美国地理学年会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回顾比较了经济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眼中的新经济地理学,最后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前沿和政策研究方面的融合潜力。
克鲁格曼在2010年美国地理学年会上全面回应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批评,并以经济学家的身份阐述了新经济地理学和传统经济地理学在学术范式和学术方法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消除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误解。
尽管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学者们仍然在努力完善模型,试图使模型的假设更加符合现实,从而结论更加可靠。
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企业效率的影响机制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New
Economic Geography
作者: 王文雯[1];金祥荣[2];朱希伟[3]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2]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统计研究
页码: 32-3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7期
主题词: 新新经济地理学;集聚效应;选择效应;企业效率
摘要: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结合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年鉴数据,运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的计量方法,研究了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对我国213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8个制造业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
结果显示:集聚效应对于不同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大城市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中小城市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
选择效应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这些结果说明,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能提高企业效率;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加快市场化进程,则能发挥城市中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新经济地理学及产业聚集
新经济地理学及产业聚集二、新经济地理学及产业聚集十多年来,以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
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Krugman,1998)。
两次成功预测金融危机,加上荣获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克鲁格曼教授名声鹤起,也使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关注和重视。
(一)克鲁格曼对产业聚集的有关论述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作为理论基础,并通过区位聚集中的"路径依赖"现象[1],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该理论从一般性的角度研究聚集并提出了一个普遍适用的分析框架,解释了在不同形式的递增报酬和不同类型的运输成本之间的权衡问题,并对企业聚集现象提出了经济学的解释。
Krugman(1991)认为,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呈现出的是一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即:为使运输成本最小,生产商无疑会选择一个有大的当地需求的区位。
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数厂商都在那儿选址经营的某个区位才会有大的当地需求。
因此,一个产业带一旦建立,在没有外部扰动的情况下,这一循环将会长期持续下去。
Krugman(1991)指出,什么样的产业在什么样的区位形成集聚一般来说是不确定的,而是"历史依赖(history-dependent)"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集聚很可能始于一种历史偶然。
但是,不管属于什么样的原因,某种专业化生产与贸易格局一旦建立,从贸易获得的好处将累积循环,从而使得这一格局因进一步强化而被锁定(locked-in)。
也就是说,区域的优势被认为是由一些"小的事件"所导致的自身的加强。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按照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一定程度是取决于由促进企业集中化生产的集聚力,以及与运输相关和资源约束等促进企业分散化生产的分散力两者之间平衡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演化概述 汪健(上海大学)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演化概述上海大学汪健11.前言尽管关于经济活动空间现象的探究可以追溯到传统的德国区位理论(Johann V on Thünen, 1826; Weber, 1909; Christaller, 1933; Losch, 1940),但真正引起重视还是二战以后的50年代,由美国学者Isard 创立的―区域科学‖和Alonso开创的“新城市经济学”才真正被大家所熟知。
2Isard (1949) 致力于将古典区位理论整合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以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关于经济活动区位问题的分析范式,但其始终未能建立起关于区位的一般均衡的模型,只是为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工程学等不同学科关于空间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平台。
随后Alonso (1964) 提出城市土地竞租理论(urban land bid-rent theory),以完整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城市居民和企业布局、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行为,揭示了城市内部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
但不论是―区域科学‖的包罗万象,还是城市经济学的扎实微观理论基础,都面临着一个根本的难题就是无法解释经济集聚现象产生的缘由和城市为什么形成的内在机制。
而经济学关于经济集聚外部性的分析早在Marshall (1920) 时代便已给出了基本阐述:专业化供应商、劳动力市场共享和知识外溢是外部经济产生的根源。
但经济学始终无法给出完整的一般均衡的模型分析,内生地去解明外部性的存在。
直到Krugman (1980, 1991) 关于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分析的论文相继出现,陆续有大量学者真正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其中被称为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NEG) 这一分支把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元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之中。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的规律与特征、不同地理尺度的经济集聚的形成机制、集聚和增长的内在关联等不断受到关注。
从新经济地理学到演化经济地理学:区域政策含义及其启示
从新经济地理学到演化经济地理学:区域政策含义及其启示黄利秀【摘要】经济地理学理论经过了文化转向和制度转向后,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了新经济地理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演化经济地理学开始出现。
新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人们理解空间经济景观的形成、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两种理论的区域政策含义既有相互交叉的内容,更是各有特点,我国区域政策的制定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The economic geography theory has developed itself into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 early 1990 s after a cultural conversion and systematic conversion .The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turned up in the mid -to -late 1990 s.The new economic eography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have provided a new angle for our understand -ing of the formation ,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of the spatial economic views .The regional policies of the two theories have overlapping parts and their own features .We can get some implifications in forming our national regional policies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the two policies .【期刊名称】《商业研究》【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7页(P21-26,80)【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地理学;区域政策【作者】黄利秀【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家开始关注经济地理景观产生的制度、文化和社会基础。
新经济地理学
《国际经济学》,《地理和贸易》,《发展、 地理和经济理论》,《市场结构和对外贸 易一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 易》,《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 学》,《兜售繁荣—期望低谷时期的经济 意识和空谈》,《汇率的不稳定性》。 ♤ 《 期望减少的年代》《亚洲奇迹之谜》 ♤ 《流行的国际主义》 “经济风暴的征兆” 经济危机预言大师
(3)在不完全竞争和同类产品贸易的条件 下,生产要素的需求和报赏状况,取决 于微观尺度上的生产技术条件。生产技 术变化,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需求结构 和收益格局,从而影响相似要素条件下 的贸易,促成同类产品的贸易。
(4)新贸易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和收 益递增的存在,为国家和区域采取战略 性贸易政策,创造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 比如,有一些部门规模经济(尤其是外 部经济)十分突出,区域可以通过促进 这些部门的出口和发展,获得竞争优势。 也就是说,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使一 个国家改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专业化格 局,向有利方向发展。
新贸易理论
1、传统的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都生产自己成本最低,具有 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参与国际交换,各自获利。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并非只有具有 绝对优势的商品才能参与国际商品交换,只要通过正确的比较“两 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 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 基本原因。 十分明显,以上贸易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 相对差异来解释贸易。这意味着,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有 相反的关系。然而,大量的世界贸易,大多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成员间的贸易,是在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进行的。而且,战 后以来的大部分年份,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这些国家收入的比例均 在上升。以大多数标准衡量,这些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越来越 趋于相似,它们的贸易产品种类也相似。新贸易理论就是试图解释 这种贸易现象。
银行竞争与创业选址: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银行竞争与创业选址: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目录一、内容概括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2)二、银行竞争现状分析 (3)2.1 银行竞争格局 (4)2.2 银行竞争策略 (5)三、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银行选址 (6)3.1 新经济地理学概述 (7)3.2 新经济地理学对银行选址的影响 (8)四、银行选址的实证研究 (9)4.1 实证研究方法 (10)4.2 实证研究结果 (11)五、结论与建议 (13)5.1 研究结论 (14)5.2 政策建议 (15)一、内容概括本文档“银行竞争与创业选址: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主要探讨了银行竞争与创业选址之间的关系,并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
文章首先介绍了当前环境下银行竞争的激烈程度及其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强调银行服务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
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对理解这种关系的贡献,包括地理位置、产业集聚、交通网络等因素在创业选址决策中的作用。
文章还探讨了银行竞争如何通过影响贷款利率、服务质量等方面来影响创业选址,以及创业者如何利用银行竞争环境进行最优选址决策。
还将讨论不同地域条件下银行竞争对创业选址影响的差异性,文章总结了新经济地理学在解释银行竞争与创业选址关系方面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强调了创业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在理解和利用这一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和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新兴金融科技公司和跨国银行正在不断侵蚀传统银行业的市场份额,迫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模式和市场定位。
在这种背景下,创业选址和银行竞争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新经济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银行如何在新环境中做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格局。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下,银行竞争与创业选址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和制度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银行在新环境中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空间经济学世界大牛文献13篇
空间经济学世界大牛文献13篇
第一篇:Frontier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Fujita, Mori,介绍了空间经济学的前沿。由浅入深。我推荐大家好好的读一读,看看真正的空间经济学是什么,和二道贩子讲的空间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第二篇:FUjita---Thunen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图能和新经济地理",这篇论文讲述了新经济地理的思想的起源和复兴。通过这两篇论文,大家可以对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大概了解。
前一个只是现有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延伸,理论已经差不多了。剩下的是实证。后一个是新开创的东西,包括Fujita在内的一个Group认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知识的创新,现有的微观理论不能解释知识创新,认为知识创新是外生的。他们要雄心勃勃的建立一个新的微观经济体系∶知识创新的微观基础。好了。我最喜欢的一个教授该出场了。他就是Washington University at Saint Louis的Marcus Berliant教授,他现在就站在这个领域的最前沿。我和他有过数面之缘。他对人非常真诚,但是对学术非常的严格。我现在还和他保持这很好的联系。他是Debrew的学生,所以他的数学非常的牛。他教给了我很多做学问的方法。虽然,现在我不再学习理论了,但是很感激他。贴他的两篇文章。在大家学习这两篇论文之前,提醒大家一下,如果大家没有学习过实分析(Real Analysis),不懂得空间(比如,Banach、Lebesgue space, Hilbert Space)的话,建议跳过
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若干新动向
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若干新动向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出现了若干新动向——新兴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等相继兴起。
这些新动向代表经济学在多个领域的新发展,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传统经济学的新要求。
通过对这些新兴理论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标签:西方经济学;新发展;新动向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进入了一个不断变化的新时代。
其表现是:一方面,原有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面临着众多新学派、新学说的挑战,另一方面,经济学视界内产生了很多新经济学分支,这些新学说或新分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从不同层面展示了新古典经济学在未来的可能进展。
本文试图对此领域的进展进行一个较全面的综述。
一、古典经济学的现代复兴: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经济地理学20世纪80年代先后兴起两个新的学派:一个是试图以现代数学工具——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复兴古典经济学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思想的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另一个是试图用高级数学工具重新解读古典区位和空间理论而与正统经济学相容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一)新兴古典经济学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看来,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因为无论是从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的整个理论体系来看,还是从更早的经济学传统来看,它们均以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理论作为其研究的重要支点。
新兴古典经济学就是这样一股试图用现代分析方法复兴古典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思想的思潮。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背景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理论以及交易成本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以杨小凯(x.Yang)、黄有光(Yew-KwangNg)、博兰(Borland)、贝克尔(Berker)和罗森(Rosen)等为主,超边际分析则是其基本分析工具。
新经济地理学精品PPT课件
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由马歇尔最早提出,后人也曾给予补充。马 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提 高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益;劳动力市场供应;信息交 换和技术扩散。前两者被称为金钱的外部性,即通过 规模效应所形成的外部经济;后者被称为技术的外部 经济,它并不与收益递增的市场结构有关。
这种经济地理学传统之所以没有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 是因为:①认为集聚是外部经济形成的,尤如医生告 诉人们鸦片让人昏睡是因为其有麻醉性质,并没有给 予彻底的解释;②该方法并没有提供深层次的分析结 构,并没有将集聚与更微观的经济特点联系起来。
2.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都是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 为假设前提的,这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
3. 克鲁格曼引入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并运用迪 克西特与斯蒂格利兹(Dixit—Stiglitz, D-S)模型和新贸易, 新增长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等 经济现象。
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古典学派国际(区域)经济学的比 较
伴着深秋的脚步, 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经济地理学的殿堂
区域经济学:陈凯
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一,古典区位理论(五个方面)
1. 德国几何学: 韦伯(Weber A)的工业区位理论 中心地方理论
2. 社会物理学: 齐普夫定律(Zip’s law) 3. 积累因果关系: 缪尔达尔 4.当地外部经济 : 亚当·斯密,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5. 地租和土地利用:J.H.杜能
例子:录像带市场,达尔顿(Dalton)结婚礼品
(三)、D—S垄断竞争模型
1. 人们可以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对外部规模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但内 部规模经济却无法和竞争性的市场结构相兼容。
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基 础
1、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按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世 界,比较利益决定国际贸易模式,而人口增长等外部因 素则决定经济的增长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后,国际贸易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现实表现展示出一个与 新古典理论所预测的相当不同的经济图景。以不完全竞 争和报酬递增理念为基础的新的方法开始表现出强劲的 发展势头,特别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 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之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 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 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 有重大意义的补充。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 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 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 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
(3)积累因果关系 缪尔达尔首先用地区的例子阐述他的“积累循环因 果关系”的概念,它表明数量微小的优势如何扩展, 把这一概念明确应用于地区增长问题的是艾伦· 普里 德(Alan Pred,1966)。积累因果关系说明,任何一 种形式的循环,或互为因果,或相互作用都是积累 的,从而也是失衡的。一系列互为因果的事件,在 经过一次波动之后,会迅速的收敛到最初的稳定均 衡,或收敛到其他的稳定均衡点。而且这种相互作 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使最初的偶然事件发生 大而持久的影响的就是累积过程。但是累积过程是 动态的,一系列事件之问的相互作用随着时间变化 而变化,均衡点可能从一个转向另一个,这一动态 的累积过程充分的说明了预期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集聚很可能始于一 种历史偶然。如果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是 由报酬递增而非比较利益所驱动,则什 么样的产业在什么样的区位形成集聚一 般来说是不确定的,而是“历史依赖 (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属 于什么样的原因,某种专业化生产与贸 易格局一旦建立,从贸易获得的好处将 累积循环,从而使得这一格局因进一步 强化而被锁定(locked—in)。因此,在新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采用报酬递增和不完 全竞争假设乃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第一讲 经济学中的空间与空间经济学
第一讲经济学中的空间与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又称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其标志是克鲁格曼1991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框架(D-S框架),用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
根据马丁的观点,“新经济地理学”包括两个重要主题,即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
1.1 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及主流经济分析中的空间缺失一、现实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人口、财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是普遍的现象。
经济活动的分布和经济发展并非是新古典“平滑经济”所描述的那样——呈现出连续性和单调性,而是呈现出非连续性和突发性,表现出明显的“块状”特征,换句话说,从空间上看,现实经济不是“平滑经济”,而是“块状经济”。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景观集聚的集中表现形式。
以我国的浙江省为例,“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
永康的五金、诸暨的珍珠、温州的皮鞋、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100多个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撑起了浙江经济强省地位。
2006年,大唐(一个乡镇)袜业占全国产量的65%、全球产量的35%;三都贡缎占到全国产量的80%、非洲市场的95%;山下湖淡水珍珠及珍珠制品产量占全国80%;店口管件占全国产量的70%。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另一个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活动水平的巨大差距。
从历史上看,这种区域差距古已有之;从现实中看,这种差距普遍存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还是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现象。
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跨国公司区位选择因素分析
1引言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以D-S 模型作为基础理论①,借鉴新国际贸易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以及萨缪尔森的“冰山”运输成本理论模型,将空间概念引入一般均衡的理论分析框架体系下,并构建了著名的“中心—外围”(Core-Periphery )模型,将区位空间的研究理论引入经济学分析中。
2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中心—外围”模型适用于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在一国内部的地区选择问题,所以本文主要对该模型进行分析。
模型的基本假设有三点:①两个部门分别是存在垄断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的工业部门和存在完全竞争、国模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②两种要素指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各自存在一种生产要素,即均匀分布且不可流动的农业劳动力和受地区工资差异影响可自由流动的工业劳动力;③两个地区是指在初始要素禀赋、偏好、技术、市场等方面对等的北部和南部地区。
在“中心—外围”模型中,克鲁格曼认为企业的区位选择与集聚主要受三种效应影响:一是“市场接近效应”,该效应是指企业在选址时倾向于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这是区域选择中的前向联系;二是“生活成本效应”,该效应主要解释企业集中分布的地区商品价格较低,进而降低了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在两地区名义工资相等的情况下,聚集区域的实际工资较高;三是“市场竞争效应”,该效应指出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企业倾向于在竞争者较少的空间内生产布局。
3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跨国公司区位选择因素分析3.1劳动成本与素质因素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中心—外围”模型假定两个地区的工人掌握同样的技能并且具有相同的偏好,这不利于在现实情况下的分析。
随后,Mori 等学者对CP 模型进行了拓展,假定工人具有异质性,即存在先天的技术水平差异。
一方面,货币外部性的存在将具有相同技能水平的工人聚集在相对应收入水平的地区,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聚集在收入较高的地区,而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力则留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
另一方面,技术外部性使某一地区聚集的跨国公司共同享有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好处,分享市场信息。
“新”新经济地理学:继承与创新
·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学·第27卷第1期 2017年1月 Vol.27 No.1 Jan.2017DOI:10.3969/j.issn.1674 8131.2017.01.002“新”新经济地理学:继承与创新年 猛a,王 篧b(中国社会科学院a.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b.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100005)摘 要: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而长期缺失空间维度,D S模型的出现和新贸易理论的创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新经济地理学只关注宏观异质性而缺乏微观基础,“新”新贸易理论则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
基于微观异质性,“新”新经济地理学推动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三大分析框架,即D 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和BEKJ分析框架。
中国学者应积极借鉴“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视角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从简单的应用、模仿转向创新、突破,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形成的内在机制和优化路径。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新贸易理论;“新”新经济地理学;“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61.5;F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131(2017)01 0010 08一、引言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或者说经济活动具有空间结构性这一特征,是我们研究现实经济无法回避的问题(年猛等,2012)。
然而,经济活动的空间因素却被主流经济学家长期忽视,这种研究不仅“在上一代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Krugman,1991a),而且难入主流。
目前,已经声名鹊起的新经济地理学(NewEconomicGeography,NEG)则把空间因素纳入一般均衡理论分析的框架之中,探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规律,解释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机制,并以此来分析和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规律与途径(安虎森,20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地方理论分析了制造和市场营销等中心 的定位和作用,这些中心服务于假设均匀分布 的农业人口。奥古斯特· 廖什(August Losch) 把工业区位和市场范围结合起来,认为市场范 围的排列网络中必定有一个大城市,其周边则 环绕着一系列市场区和竞争点,将中心地理论 与工业区位理论结合起来,探讨工业及其市场 区最优分布问题即形成一种“经济景观”。瓦 尔特· 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提出了 “城市区位论”,揭示了城市的规模、功能和 等级效应,并且将城市的规模与等级的关系概 括为正六边形模型,提出了中心地系统与服务 业最优布局模式。
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1 新经济地理学概述 ·2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 ·3 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基础 ·4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 ·5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6 主要新经济地理学动态模型及其理论含义 ·7 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含义 ·8 新经济地理学的评价
2、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和采用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假设的传统经济理论和经济地理研究 不同,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以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论假设为基 础。按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 预测,在区域之间不存在基本差异的情况下,经济活动最终将沿 空间均匀分布。产品和市场的竞争为厂商舍近求远的区位抉择提 供了解释。但是,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在 现实世界却屡见不鲜,甚至连20世纪初的马歇尔也不曾回避这现 象。由于规模报酬不变是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说的基本假设之一, 他只好用“外部经济”一词来笼统地解释各种生产活动的集聚。 这种外部经济表现为公司水平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性的报酬 递增。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用外部经济虽然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解释产业集聚,但是,人们却仍不清楚这种外部经济来源于 何方。而且,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用外部经济解释产业集聚本身,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感到,对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设的有 效性其实大有进行一番反思的必要。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对 经济学家们来说都是难以驾驭的。直到1977年狄克斯特 和斯蒂格利茨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概念用数学模型形式 化之后,关于报酬递增的研究才真正在经济学界掀起一 场实质性的革命。按照D—S模型的假设,消费种类和生 产分工程度内生于市场规模。一方面,一个经济中的消 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因而,消费品种类越多,效用水 平越高;另一方面,消费品的生产具有厂商层次上的规 模经济,而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 间的两难冲突。如果人口规模或可用资源增加,则有更 大酌市场空间来平衡上述冲突,厂商为满足消费需求实 行进一步分工既能实现规模经济,消费者又能有更多的 品种选择,效用亦随之上升。D—S模型也为解决复杂的 经济地理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分析框架。
(3)积累因果关系 缪尔达尔首先用地区的例子阐述他的“积累循环因 果关系”的概念,它表明数量微小的优势如何扩展, 把这一概念明确应用于地区增长问题的是艾伦· 普里 德(Alan Pred,1966)。积累因果关系说明,任何一 种形式的循环,或互为因果,或相互作用都是积累 的,从而也是失衡的。一系列互为因果的事件,在 经过一次波动之后,会迅速的收敛到最初的稳定均 衡,或收敛到其他的稳定均衡点。而且这种相互作 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使最初的偶然事件发生 大而持久的影响的就是累积过程。但是累积过程是 动态的,一系列事件之问的相互作用随着时间变化 而变化,均衡点可能从一个转向另一个,这一动态 的累积过程充分的说明了预期的重要性。
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基 础
1、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按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世 界,比较利益决定国际贸易模式,而人口增长等外部因 素则决定经济的增长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后,国际贸易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现实表现展示出一个与 新古典理论所预测的相当不同的经济图景。以不完全竞 争和报酬递增理念为基础的新的方法开始表现出强劲的 发展势头,特别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 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之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 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 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 有重大意义的补充。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 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 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 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
在一个引入了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世界, 经济活动的演化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由非线性动 态所支配的。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所呈现出的循 环累积因果关系,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非线性的 蛛网图吗?假定存在足够强的规模经济,任何厂 商都会选择一个单个的区位来为一国的市场提供 服务。为使运输成本最小,他无疑会选择一个有 大的当地需求的区位。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数厂 商都在那儿选址经营的某个区位才会有大的当地 需求。因此,一个产业带一旦建立,在没有外部 扰动的情况下,这一循环将会长期持续下去,这 就是布赖恩· 亚瑟所谓的集聚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t)特性。
(4)当地外部经济 关于外部经济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Smith, 1776),但是,外部理论的概念是由新古典经 济学的完成者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Alfred Marshal1)首次准确的表达出来的。马歇尔所 说的外部经济的含义与后来的经济学家的想 法并不完全一致。在40年代和50年代,经济 学家们开始明确区分技术外部性(纯粹的溢出 效应)和以市场为媒介的金融外部经济,它们 两者的差异只存在于规模报酬不变的世界里, 通常市场规模导致的外部经济与技术溢出效 应是同时存在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集聚很可能始于一 种历史偶然。如果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是 由报酬递增而非比较利益所驱动,则什 么样的产业在什么样的区位形成集聚一 般来说是不确定的,而是“历史依赖 (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属 于什么样的原因,某种专业化生产与贸 易格局一旦建立,从贸易获得的好处将 累积循环,从而使得这一格局因进一步 强化而被锁定(locked—in)。因此,在新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采用报酬递增和不完 全竞争假设乃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所采用的报酬递增假设及赖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为解释 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但是,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中依然 存在着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内不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比方说,新增长理论虽然对 投资促进长期增长的时间动态机制——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时间版本——做出 了一定的解释,但它却缺少空间维度,并不涉及要素流动,不能对集聚现象—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空间版本——提供解释,亦不能预测经济发展的空间演 化规律。新贸易理论(Krugman,1980)虽然聚焦于 市场结构,但它与传统理论有 一个相似之处,即通过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来说明生产结构上的差异——它一 开始就假定有市场大小不同的国家存在,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大小 差异,特别是为什么原本非常相似的国家会发展出非常不同的生产结构;它也 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一个部门的厂商趋向于群集在一起,导致区域专业化。此外, 它将工业发展描述成是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逐渐且同时发生的,而事实上工业化 常常采取快速的波浪形式,在工业化的波浪中产业从一个国家依次向另一个国 家扩散。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和发展不是偶然的, 是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经济现象认识和分 析能力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新经济 地理学能够产生,其原因:
第一,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近年来,主流派 的经济学者之所以对“空间”问题产生兴趣,是因为 很多人发现了传统经济学在分析现代经济问题时的局 限性。经济学理论一般都忽视现实的空间,认为生产 要素不需要费用瞬间可以从一个活动空间转移到另一 个活动空问,不考虑运费的影响,而20世纪60年代以 后,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主流经 济学理论在解释现实经济发展时遇到的困难越来越突 出。此外,传统均衡论的经济学是在规模报酬不变和 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进行分析,但许多事实证明了 这一前提假设并不能完全成立,特别是在当今新经济 潮流的作用下,由于知识信息具有可共享性、外溢性、 扩散性,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领域边际收益递增取 代边际收益递减成为新经济的特点。
(2)社会物理学 克鲁格曼所说的社会物理学是指通过对统 计数据进行分析,将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鲜明 的实证规律性进行模型描述的一系列成果。 如关于城市规模的齐普夫定律(Zip’s law,又 称位次-规模法则),描述了一种城市间的相 互影响与人口、城市间距离关系的“重力定 律”,以及市场潜力指数对厂商定位和城市 发展的影响等。这些成果都与现实情况能够 很好的吻合,有很强的解释力,并且为进一 步的实证研究和构建均衡模型奠定了基础, 但是它们的工作仅仅描述了社会现象是什么 样的,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规律却不能给 出解释。
新பைடு நூலகம்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
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克 鲁格曼对空间经济研究的传统进行了分析, 并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德国几何学、社会 物理学、积累因果关系、当地外部经济以及 地租和土地利用。
(1)德国几何学 这一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阿尔弗 雷德· 韦伯(Weber A)的区位理论,另一个 是中心地方理论。韦伯的区位理论,又 被称为“最小运输成本理论”,运用运 费差异和原材料失重特性两个指标,以 费用等值线圈、结果圈作为分析工具, 研究不同类型企业选择的最优区位。但 是,由于它对如何做出合理决策以及行 动者的决策会产生什么结果等,都没有 给出明确的解释,使其看起来更似一个 在两维平面上的区位几何学。
新经济地理学概述
•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为 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 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进行了新的探讨
• 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 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 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Krugman, 1998)。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 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重 新考察,其目的在于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 经济学的范畴之中。新经济地理学除了构建反 映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现象的理论模型外,还特 别强调运用所构建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对典型案 例进行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