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合集下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新经济地理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新经济地理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53 54 55 56 57 58 59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新经济地理学 10 产业集聚 3 集聚经济 2 新制度经济学 2 拥挤效应 2 外部规模经济 2 城市规模 2 城市空间结构 2 面板数据 1 集聚 1 适度的政策梯度 1 转移支付 1 贸易壁垒 1 规模报酬 1 空间经济学 1 空间公平 1 税收政策 1 现状 1 权衡 1 本地市场效应 1 文献综述 1 技术转移 1 房屋部门 1 房价水平 1 户籍制度 1 总体经济效率 1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1 市场潜能 1 展望 1 对外贸易 1 对外开放 1 城镇发展机理 1 城镇 1 城市化经济 1 城市体系 1 城乡收入差距 1 地方政府竞争 1 地方化经济 1 地区差异 1 土地成本 1 国际通道 1 国外 1 发展阶段 1 反思与检讨 1 协调发展 1 区际贸易自由度 1 区域经济地理学 1 区域经济 1 区域收入差距 1 区域一体化 1 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悖论 1 创新 1
推荐指数 7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京津冀都市圈 产业空间流动 产业区域集聚 中心-外围模型 "非黑洞"条件 "中心-外围"集聚格局 "一刀切"政策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新经济地理学欧美观点与中国方向)重点

(新经济地理学欧美观点与中国方向)重点
• Preference for qualitative and interpretative research (偏向定性和演译研究)
• Over-generaliz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以偏盖全) • Interests in discourse analysis (偏好无主流分析)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Euro-American Perspectives and Chinese Directions (新经济地理学:欧美观点与中国方向)
•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ic Thoughts (世界政经与经济地理慨念之演变) • Scope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新经济地理学探索范围)
Local identities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__ Primary Research Methods
Descriptive/Interpretative Quantitative/Theoretical Theoretical/Interpretative Theoretical/Interpretative Qualitative/Interpretative Qualitative/Interpretative Descriptive/Interpretative Qualitative/Interpretative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Qualitative/Theoretical Qualitative/Interpretative Theoretical/Interpretative Critical theoretic Critical theoretic Theoretical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对产业集群研究的高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流派,形成了“产业集群理论丛林”的局面。

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区位理论、经济社会学、东方管理学等学者都有丰富的产业集群方面的理论,本文简述一些在历史上或现在较主流的产业集群理论。

1.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90)在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概念。

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

他认为的外部经济有:一是地方具有专用性劳动力市场;二是生产专业化而取得的中间产品;三是可获得的技术与信息。

“企业集群正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

集群一经形成,就会通过其优势将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尤其是吸引特定性产业资源(或要素)。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甚至不同产业,扩大地区产业规模。

而且,随着集群竞争力的增强,这种资源吸引效应还会逐步加速。

这种基于路径依赖形成的“集群—资源吸引—集群扩张—加速资源吸引”的循环累积过程,便于企业快捷获取所需资源,促进企业迅速成长。

他在论述中总结了“产业区”所具备的6个方面的特征:①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系统和协同的创新环境;②生产垂直联系的企业群体;③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④产业区理想的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⑤竞争与合作并存;⑥富有特色的本地金融系统。

○——企业图1 马歇尔产业集群示意图马歇尔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他对集群理论的一个贡献就是对规模经济概念的丰富,而规模经济是产业组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他把某一区域原本相互无关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企业生存、发展的产业氛围,即外部规模经济。

他发现了一种产生集群的“空气”—协同创新的环境。

2. 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提出集聚经济的概念来解释区位集聚。

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_回顾和展望_潘峰华

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_回顾和展望_潘峰华

第29卷第12期2010年1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29,No.12Dec.,2010收稿日期:2009-12;修订日期:2010-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35027,40871065)。

作者简介:潘峰华(1982-),男,江苏金坛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产业和区域发展等。

E-mail:panfenghua@①/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2008/press.html ②英文全称为World Development Report: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③该专题名称为Economic Geography -What next?Responses to Krugman's Nobel 2008④英文全称为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Now Middle-Aged ,全文见/~pkrugman/aag.pdf1518-1524页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潘峰华,贺灿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摘要: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新经济地理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引起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再次关注。

本文在介绍克鲁格曼在美国地理学年会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回顾比较了经济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眼中的新经济地理学,最后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前沿和政策研究方面的融合潜力。

克鲁格曼在2010年美国地理学年会上全面回应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批评,并以经济学家的身份阐述了新经济地理学和传统经济地理学在学术范式和学术方法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消除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误解。

尽管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学者们仍然在努力完善模型,试图使模型的假设更加符合现实,从而结论更加可靠。

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企业效率的影响机制

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企业效率的影响机制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New
Economic Geography
作者: 王文雯[1];金祥荣[2];朱希伟[3]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2]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统计研究
页码: 32-3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7期
主题词: 新新经济地理学;集聚效应;选择效应;企业效率
摘要: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结合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年鉴数据,运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的计量方法,研究了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对我国213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8个制造业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

结果显示:集聚效应对于不同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大城市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中小城市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

选择效应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这些结果说明,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能提高企业效率;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加快市场化进程,则能发挥城市中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新经济地理学及产业聚集

新经济地理学及产业聚集

新经济地理学及产业聚集二、新经济地理学及产业聚集十多年来,以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

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Krugman,1998)。

两次成功预测金融危机,加上荣获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克鲁格曼教授名声鹤起,也使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关注和重视。

(一)克鲁格曼对产业聚集的有关论述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作为理论基础,并通过区位聚集中的"路径依赖"现象[1],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该理论从一般性的角度研究聚集并提出了一个普遍适用的分析框架,解释了在不同形式的递增报酬和不同类型的运输成本之间的权衡问题,并对企业聚集现象提出了经济学的解释。

Krugman(1991)认为,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呈现出的是一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即:为使运输成本最小,生产商无疑会选择一个有大的当地需求的区位。

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数厂商都在那儿选址经营的某个区位才会有大的当地需求。

因此,一个产业带一旦建立,在没有外部扰动的情况下,这一循环将会长期持续下去。

Krugman(1991)指出,什么样的产业在什么样的区位形成集聚一般来说是不确定的,而是"历史依赖(history-dependent)"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集聚很可能始于一种历史偶然。

但是,不管属于什么样的原因,某种专业化生产与贸易格局一旦建立,从贸易获得的好处将累积循环,从而使得这一格局因进一步强化而被锁定(locked-in)。

也就是说,区域的优势被认为是由一些"小的事件"所导致的自身的加强。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按照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一定程度是取决于由促进企业集中化生产的集聚力,以及与运输相关和资源约束等促进企业分散化生产的分散力两者之间平衡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演化概述 汪健(上海大学)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演化概述 汪健(上海大学)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演化概述上海大学汪健11.前言尽管关于经济活动空间现象的探究可以追溯到传统的德国区位理论(Johann V on Thünen, 1826; Weber, 1909; Christaller, 1933; Losch, 1940),但真正引起重视还是二战以后的50年代,由美国学者Isard 创立的―区域科学‖和Alonso开创的“新城市经济学”才真正被大家所熟知。

2Isard (1949) 致力于将古典区位理论整合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以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关于经济活动区位问题的分析范式,但其始终未能建立起关于区位的一般均衡的模型,只是为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工程学等不同学科关于空间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平台。

随后Alonso (1964) 提出城市土地竞租理论(urban land bid-rent theory),以完整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城市居民和企业布局、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行为,揭示了城市内部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

但不论是―区域科学‖的包罗万象,还是城市经济学的扎实微观理论基础,都面临着一个根本的难题就是无法解释经济集聚现象产生的缘由和城市为什么形成的内在机制。

而经济学关于经济集聚外部性的分析早在Marshall (1920) 时代便已给出了基本阐述:专业化供应商、劳动力市场共享和知识外溢是外部经济产生的根源。

但经济学始终无法给出完整的一般均衡的模型分析,内生地去解明外部性的存在。

直到Krugman (1980, 1991) 关于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分析的论文相继出现,陆续有大量学者真正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其中被称为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NEG) 这一分支把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元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之中。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的规律与特征、不同地理尺度的经济集聚的形成机制、集聚和增长的内在关联等不断受到关注。

从新经济地理学到演化经济地理学:区域政策含义及其启示

从新经济地理学到演化经济地理学:区域政策含义及其启示

从新经济地理学到演化经济地理学:区域政策含义及其启示黄利秀【摘要】经济地理学理论经过了文化转向和制度转向后,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了新经济地理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演化经济地理学开始出现。

新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人们理解空间经济景观的形成、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两种理论的区域政策含义既有相互交叉的内容,更是各有特点,我国区域政策的制定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The economic geography theory has developed itself into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 early 1990 s after a cultural conversion and systematic conversion .The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turned up in the mid -to -late 1990 s.The new economic eography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have provided a new angle for our understand -ing of the formation ,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of the spatial economic views .The regional policies of the two theories have overlapping parts and their own features .We can get some implifications in forming our national regional policies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the two policies .【期刊名称】《商业研究》【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7页(P21-26,80)【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地理学;区域政策【作者】黄利秀【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家开始关注经济地理景观产生的制度、文化和社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地方理论分析了制造和市场营销等中心 的定位和作用,这些中心服务于假设均匀分布 的农业人口。奥古斯特· 廖什(August Losch) 把工业区位和市场范围结合起来,认为市场范 围的排列网络中必定有一个大城市,其周边则 环绕着一系列市场区和竞争点,将中心地理论 与工业区位理论结合起来,探讨工业及其市场 区最优分布问题即形成一种“经济景观”。瓦 尔特· 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提出了 “城市区位论”,揭示了城市的规模、功能和 等级效应,并且将城市的规模与等级的关系概 括为正六边形模型,提出了中心地系统与服务 业最优布局模式。
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1 新经济地理学概述 ·2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 ·3 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基础 ·4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 ·5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6 主要新经济地理学动态模型及其理论含义 ·7 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含义 ·8 新经济地理学的评价
2、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和采用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假设的传统经济理论和经济地理研究 不同,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以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论假设为基 础。按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 预测,在区域之间不存在基本差异的情况下,经济活动最终将沿 空间均匀分布。产品和市场的竞争为厂商舍近求远的区位抉择提 供了解释。但是,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在 现实世界却屡见不鲜,甚至连20世纪初的马歇尔也不曾回避这现 象。由于规模报酬不变是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说的基本假设之一, 他只好用“外部经济”一词来笼统地解释各种生产活动的集聚。 这种外部经济表现为公司水平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性的报酬 递增。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用外部经济虽然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解释产业集聚,但是,人们却仍不清楚这种外部经济来源于 何方。而且,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用外部经济解释产业集聚本身,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感到,对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设的有 效性其实大有进行一番反思的必要。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对 经济学家们来说都是难以驾驭的。直到1977年狄克斯特 和斯蒂格利茨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概念用数学模型形式 化之后,关于报酬递增的研究才真正在经济学界掀起一 场实质性的革命。按照D—S模型的假设,消费种类和生 产分工程度内生于市场规模。一方面,一个经济中的消 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因而,消费品种类越多,效用水 平越高;另一方面,消费品的生产具有厂商层次上的规 模经济,而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 间的两难冲突。如果人口规模或可用资源增加,则有更 大酌市场空间来平衡上述冲突,厂商为满足消费需求实 行进一步分工既能实现规模经济,消费者又能有更多的 品种选择,效用亦随之上升。D—S模型也为解决复杂的 经济地理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分析框架。
(3)积累因果关系 缪尔达尔首先用地区的例子阐述他的“积累循环因 果关系”的概念,它表明数量微小的优势如何扩展, 把这一概念明确应用于地区增长问题的是艾伦· 普里 德(Alan Pred,1966)。积累因果关系说明,任何一 种形式的循环,或互为因果,或相互作用都是积累 的,从而也是失衡的。一系列互为因果的事件,在 经过一次波动之后,会迅速的收敛到最初的稳定均 衡,或收敛到其他的稳定均衡点。而且这种相互作 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使最初的偶然事件发生 大而持久的影响的就是累积过程。但是累积过程是 动态的,一系列事件之问的相互作用随着时间变化 而变化,均衡点可能从一个转向另一个,这一动态 的累积过程充分的说明了预期的重要性。
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基 础
1、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按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世 界,比较利益决定国际贸易模式,而人口增长等外部因 素则决定经济的增长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后,国际贸易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现实表现展示出一个与 新古典理论所预测的相当不同的经济图景。以不完全竞 争和报酬递增理念为基础的新的方法开始表现出强劲的 发展势头,特别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 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之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 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 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 有重大意义的补充。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 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 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 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
在一个引入了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世界, 经济活动的演化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由非线性动 态所支配的。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所呈现出的循 环累积因果关系,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非线性的 蛛网图吗?假定存在足够强的规模经济,任何厂 商都会选择一个单个的区位来为一国的市场提供 服务。为使运输成本最小,他无疑会选择一个有 大的当地需求的区位。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数厂 商都在那儿选址经营的某个区位才会有大的当地 需求。因此,一个产业带一旦建立,在没有外部 扰动的情况下,这一循环将会长期持续下去,这 就是布赖恩· 亚瑟所谓的集聚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t)特性。
(4)当地外部经济 关于外部经济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Smith, 1776),但是,外部理论的概念是由新古典经 济学的完成者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Alfred Marshal1)首次准确的表达出来的。马歇尔所 说的外部经济的含义与后来的经济学家的想 法并不完全一致。在40年代和50年代,经济 学家们开始明确区分技术外部性(纯粹的溢出 效应)和以市场为媒介的金融外部经济,它们 两者的差异只存在于规模报酬不变的世界里, 通常市场规模导致的外部经济与技术溢出效 应是同时存在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集聚很可能始于一 种历史偶然。如果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是 由报酬递增而非比较利益所驱动,则什 么样的产业在什么样的区位形成集聚一 般来说是不确定的,而是“历史依赖 (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属 于什么样的原因,某种专业化生产与贸 易格局一旦建立,从贸易获得的好处将 累积循环,从而使得这一格局因进一步 强化而被锁定(locked—in)。因此,在新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采用报酬递增和不完 全竞争假设乃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所采用的报酬递增假设及赖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为解释 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但是,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中依然 存在着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内不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比方说,新增长理论虽然对 投资促进长期增长的时间动态机制——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时间版本——做出 了一定的解释,但它却缺少空间维度,并不涉及要素流动,不能对集聚现象—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空间版本——提供解释,亦不能预测经济发展的空间演 化规律。新贸易理论(Krugman,1980)虽然聚焦于 市场结构,但它与传统理论有 一个相似之处,即通过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来说明生产结构上的差异——它一 开始就假定有市场大小不同的国家存在,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大小 差异,特别是为什么原本非常相似的国家会发展出非常不同的生产结构;它也 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一个部门的厂商趋向于群集在一起,导致区域专业化。此外, 它将工业发展描述成是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逐渐且同时发生的,而事实上工业化 常常采取快速的波浪形式,在工业化的波浪中产业从一个国家依次向另一个国 家扩散。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和发展不是偶然的, 是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经济现象认识和分 析能力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新经济 地理学能够产生,其原因:
第一,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近年来,主流派 的经济学者之所以对“空间”问题产生兴趣,是因为 很多人发现了传统经济学在分析现代经济问题时的局 限性。经济学理论一般都忽视现实的空间,认为生产 要素不需要费用瞬间可以从一个活动空间转移到另一 个活动空问,不考虑运费的影响,而20世纪60年代以 后,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主流经 济学理论在解释现实经济发展时遇到的困难越来越突 出。此外,传统均衡论的经济学是在规模报酬不变和 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进行分析,但许多事实证明了 这一前提假设并不能完全成立,特别是在当今新经济 潮流的作用下,由于知识信息具有可共享性、外溢性、 扩散性,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领域边际收益递增取 代边际收益递减成为新经济的特点。
(2)社会物理学 克鲁格曼所说的社会物理学是指通过对统 计数据进行分析,将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鲜明 的实证规律性进行模型描述的一系列成果。 如关于城市规模的齐普夫定律(Zip’s law,又 称位次-规模法则),描述了一种城市间的相 互影响与人口、城市间距离关系的“重力定 律”,以及市场潜力指数对厂商定位和城市 发展的影响等。这些成果都与现实情况能够 很好的吻合,有很强的解释力,并且为进一 步的实证研究和构建均衡模型奠定了基础, 但是它们的工作仅仅描述了社会现象是什么 样的,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规律却不能给 出解释。
新பைடு நூலகம்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
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克 鲁格曼对空间经济研究的传统进行了分析, 并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德国几何学、社会 物理学、积累因果关系、当地外部经济以及 地租和土地利用。
(1)德国几何学 这一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阿尔弗 雷德· 韦伯(Weber A)的区位理论,另一个 是中心地方理论。韦伯的区位理论,又 被称为“最小运输成本理论”,运用运 费差异和原材料失重特性两个指标,以 费用等值线圈、结果圈作为分析工具, 研究不同类型企业选择的最优区位。但 是,由于它对如何做出合理决策以及行 动者的决策会产生什么结果等,都没有 给出明确的解释,使其看起来更似一个 在两维平面上的区位几何学。
新经济地理学概述
•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为 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 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进行了新的探讨
• 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 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 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Krugman, 1998)。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 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重 新考察,其目的在于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 经济学的范畴之中。新经济地理学除了构建反 映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现象的理论模型外,还特 别强调运用所构建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对典型案 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