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合集下载

(整理)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笔记.

(整理)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管理一、信息管理概述1.信息管理的概念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2.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流。

3.信息管理的视角(1)从技术视角,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当前主要是计算机网络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储、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这一直是信息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目标。

信息管理的方法(或支持工具)有:分类、主题、代码、数据库、元数据、搜索引擎和各类信息系统、网络等。

(2)从经济视角,主要研究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问题。

(3)从行政和法律视角,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解决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促进社会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更好地发挥信息的社会功能。

(4)从人文视角: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

尤其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行为仅仅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是难以有效约束的,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信息活动进行管理。

在此视角下,信息伦理、网络伦理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4.信息管理的流程(1)信息创建阶段。

创建阶段是信息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是进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起点。

在信息创建阶段需要保持文档格式、规范以及元数据描述的一致性。

(2)信息采集阶段。

采集是信息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起点。

信息采集的方法通常有两种:手工收集和自动获取。

(3)信息组织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为信息集合提供有序化的结构,使之形成一个有机化的整体,以便对信息的存储和利用。

(4)信息存储阶段。

信息存储是实现信息价值的基础,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依托相关存储应用技术,将存储在相应的载体和介质上的信息从不可得状态变为可得状态,使得信息的管理、共享、保护、备份、恢复、复制等功能用自动化的方式实现。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总6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第一节信息一、信息的概念1、信息概念的发展我国南唐诗人李中《暮春怀古人》的诗中“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就有“信息”一词,这里指的是音信、消息。

“信息”的英文是“information”,日本把它称为“情报”,我国台湾则称为“资讯”。

“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最早由哈特莱于1928年在其《信息传输》一文中使用。

信息论学者申农把信息看作是:用以消除信宿对信源发出何种消息的不确定性的东西,即信息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

控制论学者维纳认为:信息这个名词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对外界所了解时而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即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把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一种内容。

当计算机出现后,信息被看作数据。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的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看作是信息的传递。

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信息工作的发展中,信息又被看作经验、知识和资料。

信息在哲学中的发展又认为信息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

而在通信领域,信息被看作有序程度(或组织程度)的度量和负熵,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的定义(1)我国学者钟义信指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2)信息的概念是有层次的: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

(3)从认识论层次上定义,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4)所谓信息,并非指事物本身,而是指用来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

从本质上说,信息是事物自身显示其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

信息管理学基础-

信息管理学基础-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一、信息的含义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_________ 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 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 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_________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 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

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娄策群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娄策群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娄策群笔记标题:深入探讨《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娄策群笔记》第一部分:引言1.1 信息管理学基础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中,信息管理学基础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和传播,更关乎到组织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娄策群笔记》作为这一领域的经典教材,承载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信息管理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浅谈信息管理学基础2.1 信息管理学基础的定义信息管理学基础是指对信息资源进行获取、加工、存储及传播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和个人的需求。

2.2 信息管理学基础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增长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信息管理学基础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过载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深入解读《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娄策群笔记》3.1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娄策群笔记》的内容概述娄策群教授在本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信息管理学基础的理论框架,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与利用等内容,全面覆盖了这一学科的核心知识点。

3.2 重点知识点解读书中对于信息资源的分类、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组织与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使我们能够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信息管理学基础的本质和核心。

第四部分:总结与回顾4.1 对《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娄策群笔记》的全面理解通过学习本书,我们不仅对信息管理学基础的概念有了全面的了解,更能够从实际案例中深入领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对这一学科的认识。

4.2 个人观点与理解笔者认为,《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娄策群笔记》作为一部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的教材,对于帮助我们建立信息管理学基础的正确认识、提升信息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们应该将书中的理论与方法灵活运用,不断优化信息管理的实践效果。

信息管理学基础1-4章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1-4章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1-4章重点1-信息与信息管理1.1结合实际的应用领域,认识和理解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1.1.1信息概念: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1.1.2信息管理: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1.2信息管理研究及实践的多重视角,及不同视角的特点;1.2.1信息管理研究的多视角及特点:①从技术上视角,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储、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利用者。

②从经济视角,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包括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和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③从行政和法律视角,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协调和解决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冲突、新的利害关系,促进社会更充分的利用信息,更好的发挥信息的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④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

1.3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思想及方法;1.3.1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信息管理模型,对信息进行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从创建到使用到归档和处理,它是一种针对信息主动管理的过程策略,其宗旨在于保证信息传播的连续性。

1.3.2方法:①信息创建阶段,创建阶段是信息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②信息采集阶段,采集是信息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起点③信息组织阶段,是为信息集合提供有序化的结构④信息存储阶段,信息存储是实现信息价值的基础⑤信息利用阶段,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宗旨,是用户对所提供的信息有效地运用的过程⑥信息清理阶段,随着信息老化失去价值,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对没有保留或保存必要的信息经行清理或销毁。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2版) 自己整理的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2版) 自己整理的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2版)》序言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7月6日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林业信息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科门类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可以认为,这次合并既是学科相融的必然,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资料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经过60余年的高速发展,它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其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当属管理和经济领域。

信息作为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且愈来愈受到重视。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利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当前所实施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数字图书馆等工程直接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我国政府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举措,必将有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简单组合,而需要融合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于一体,因此,必须要有一套具有本专业特点的知识结构体系和适合本专业需要的教材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1998年设立至今的10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和学科的发展。

但是,由于该专业具有跨度大、内容新和变化快等特点,如何培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科学出版社的直接推动下,在我国信息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薛华成教授、侯炳辉教授和马费成教授的指导下,在湖北省信息产业厅和经济贸易委员会及相关企业的支持下,武汉地区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等20余所高校联合编写了这套针对本科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教材。

(2021年整理)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2021年整理)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的全部内容。

一、信息与信息管理1、信息信息(本体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信息(认识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全信息: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2、信息的特征:(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3、信息链、数据、信息与知识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

“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4、信息流当信息生产出来后(产生)之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5、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武汉大学出版社)考研复习题及答案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武汉大学出版社)考研复习题及答案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资料(完善中)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信息:是指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

2.强时效性:是指脱离母体的信息,因其不能在反应在母体新的运动状态和变化方式,它的效用会降低,乃至丧失。

3.信息资源:(广义)是指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各种信息及其相应的人才和技术,是与信息活动相关的资源的总称;(狭义)是指可供人类应用创造财富的各种信息。

4.信息管理:是指个人或社会组织对信息进行搜集、组织、分析、提供利用的活动。

5.用户信息需求的马太效应与罗宾汉效应:信息需求量较大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息需求量将愈来愈高于平均水平;信息需求量很小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息需求量则越来越低于平均水平,而大多数用户的信息需求量总是比较平衡的。

6.信息传递: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体使信息从时间或空间的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行为。

7.信息反馈:是指信息发送者把信息传递给信息接受者后,再将信息接收者所产生的反应或利用后的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发送者的信息传递发生影响的过程。

8.信息搜集:是指有关机构或个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将系统内外各种形态的信息采出并汇集起来的过程。

9.信息组织:是指对所搜集到的信息按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有序化,然后进行重新组织与控制的活动。

10.信息提供:是指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为其提供可资利用的信息或信息获取与查询工具。

11.管理信息系统(MIS):是指在系统的思想上建立起来的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通讯设备为基础的传输工具,且能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12.信息流通系统:是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改变信息本身的结构和形态,只是把信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

13.信息储存与检索系统(IAS):简称信息存取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大量信息进行存储与检索的信息管理系统。

14.决策支持系统(DSS):是指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信息管理学基础

信息管理学基础

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管理学基础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资料(完善中)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信息:是指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

2.强时效性:是指脱离母体的信息,因其不能在反应在母体新的运动状态和变化方式,它的效用会降低,乃至丧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资料(完善中)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信息:是指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

2.强时效性:是指脱离母体的信息,因其不能在反应在母体新的运动状态和变化方式,它的效用会降低,乃至丧失。

3.信息资源:(广义)是指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各种信息及其相应的人才和技术,是与信息活动相关的资源的总称;(狭义)是指可供人类应用创造财富的各种信息。

4.信息管理:是指个人或社会组织对信息进行搜集、组织、分析、提供利用的活动。

5.用户信息需求的马太效应与罗宾汉效应:信息需求量较大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息需求量将愈来愈高于平均水平;信息需求量很小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息需求量则越来越低于平均水平,而大多数用户的信息需求量总是比较平衡的。

6.信息传递: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代写管理学论文体使信息从时间或空间的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行为。

7.信息反馈:是指信息发送者把信息传递给信息接受者后,再将信息接收者所产生的反应或利用后的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发送者的信息传递发生影响的过程。

8.信息搜集:是指有关机构或个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将系统内外各种形态的信息采出并汇集起来的过程。

9.信息组织:是指对所搜集到的信息按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有序化,然后进行重新组织与控制的活动。

10.信息提供:是指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为其提供可资利用的信息或信息获取与查询工具。

11.管理信息系统(MIS):是指在系统的思想上建立起来的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通讯设备为基础的传输工具,且能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12.信息流通系统:是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改变信息本身的法学毕业论文题目结构和形态,只是把信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知识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知识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三版知识点
1、概念定义:管理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历史发展:工厂管理--古典管理阶段;组织管理--当代管理阶段;组织间管理--现代管理阶段。

3、发展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

4、基本职能:计划工作表现为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组织工作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在组织中进行部门划分、权利分配和工作协调的过程。

5、研究内容: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第一节信息的含义【本章考点】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的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2、信息的特征3、社会信息化的含义及层次4、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5、信息管理的沿革发展【本章重难点】1、社会信息化2、信息管理的目标和任务3、信息管理的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知识点详细讲解】一、信息概念的发展1、消息层面的信息早期,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是很肤浅的,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看做是消息的同义语。

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名句。

诗中的“信息”就是指音信、消息。

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和“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是相互通用的。

2、通信领域的信息概念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的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的开创研究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并用选择的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的大小。

(2)申农的负熵理论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和信道容量的方法和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的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3)维纳的控制理论1950年,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看做广义通信的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的过程看做是一种广义的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

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的信息概念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

这些关于信息的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他领域的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的减少(信息的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的生物科学概念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他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的元素的数目以2为底的对数就是该集合的变异度。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一、信息的含义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

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

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一、信息与信息管理1、信息信息(本体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信息(认识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全信息: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

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2、信息的特征:(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3、信息链、数据、信息与知识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

“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4、信息流当信息生产出来后(产生)之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5、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6、信息管理的视角(1)从技术视角,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储、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这一直是信息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目标。

(2)从经济视角,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包括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和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信息经济学是该视角下信息管理与经济学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笔记

名词解释信息: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它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的本身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的自然存在物,即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维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源泉(这些属于物质资源)。

信息资源:广义上认为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狭义上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信息,社会文化信息,市场信息等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利用最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使生产的组织、管理和控制自动化产业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改造原有产业,使其成为生产自动化、机器智能化合办公自动化的新型产业,以及构造以信息带动其他要素流动的产业关系社会信息化:是通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体系内,系统、全面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组织形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转变的过程信息化水平测度:是指从定量角度来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研究信息化现有水平和信息化发展潜力,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进度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记录:是指记录在任何媒体上的信息,包括所有书籍、论文、图片、影像及其他载体记录下来的资料记录管理:是指记录产生到最终清除之间的系统管理信息论:是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译码:是当信号序列通过输出端输出后,把编码信号进行变换,转换成文字或图像等信息信息源:是信息的来源,可以是人、自然界的事物、机器等等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整体功能和整体目的的诸要素的有机综合体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一门科学,诸要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等基本理论问题控制:是事物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作用,是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为改善系统的功能或行为而加之于系统的作用控制论:是研究各种系统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信息反馈:是将反应控制结果的系统状态信息或输出信息经处理后输送回来,再作用于系统,从而对信息的在输出产生影响的过程管理:就是利用人力和资源,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来完成一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或者说是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管理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促进它们密切配合,发挥最高的效率,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传播:是指传播者把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以某种特定的符号,借助于一定的传播通道,传递给接收者,以达到与接受者共享或影响接受者的目的信息交流:也称为信息传播,是指通过特点的符号系统,利用一定的信息通道,是信息跨越空间和实践而实现的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传输和交换行为信息技术: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数字化:是将信息按二进制编码的方法加以处理和传输,将原先用纸张或其他媒介存储的信息转变为用计算机处理和传输的信息人机共生律:用机器广泛的适应范围来弥补人的不足,用人的智慧来补偿机器智能的缺陷信息多媒体技术:是把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信息形式与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稳定的、综合的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计算机网络:是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多机系统,它将若干地理位置不同并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其他设备,通过通信设备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下,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管理层次模型:是模拟现实世界按层次结构来组织事物而构造的一种模型,它实际上是一种树型结构,其整体数据结构是若干基本层次结构的集合网络的拓扑结构:是只网络各个节点的连接方法和连接形式协议:网络间通信,按一定的规则和约定来进行,这些规则和约定称为协议网络传输介质:是指搭载数字或模拟信号的传输媒介双绞线:是两根按一定规则缠绕在一起的绝缘导线,它适合于点到点和点到多点的连接离散信息:是指信息的状态是离散可数的连续信息:是指信息的状态是连续的离散信号:如果电信号的参量携带着离散信息,则该参量必将是离散取值,这样的信号就叫离散信号数字信号:把时间和状态都是离散的信号称为数字信号连续信号:随时间变化而连续取值的信号叫连续信号或模拟信号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过程广义知识:是指类别特征的概括性描述知识关联知识:是反映一个事件和其他事件之间依赖或关联的知识分类知识:是反映同类事物共同性质的特征性知识和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特征知识预测型知识:根据时间序列数据,由历史的和当前的数据去推测未来的数据,也可以认为ishi 以时间为关键属性的关联知识偏差型知识:是对差异和极端特例的描述,揭示事物偏离常规的异常现象资源:是指能够创造物质财富的自然存在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源泉信息源:是指所有产生、持有和传递信息的人、事物和机构静态信息源:是指其所包含的信息一经生产出来便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也不会产生新的信息动态信息源:是信息通常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能够不断地自我更新内部信息源:是只组织内部产生信息的部门或事物外部信息源:是指组织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中为组织活动提供信息的信息源文献:是记录人类精神信息的、便于存储或传递的人工固态附载物文献的符号系统:是指文字、图画、图表、编码、声像和电磁信息等文献的记录方式:是指将表达信息的符号系统通过特定的记录方式使其附着于一定的文献载体上图书:是记录和保存知识、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的最古老、最主要的手段期刊:是由一个稳定的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一种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专利文献:是记录有关发明创造信息的文献,包括专利申请书、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检索工具以及相关的一些资料标准文献:是指按规定程序指定、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整套在特定领域内必须执行的规格电子信息源: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等迅猛发展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规则、技术要求等规范性文献源数据库:是指能够直接提供原始信息或具体数据的数据库,用户不必再查阅其他信息源,就可以满足信息需求信息采集: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将分散在不同时空的相关信息积聚起来的过程访问调查法:又称采访法,是通过访问信息采集对象,与采访对象直接交谈而获得有关信息的方法媒介分析:是信息咨询部门、图书馆、情报中心和编辑出版部门常用的信息采集方法信息组织:是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律方法,通过对信息的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有序化与综合,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交换符号系统,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组织方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根据一定的内在或外在的特征对信息进行排序的方法主题组织法:是根据信息对象所反映的主题特征,直接以代表信息主题概念的主题词作为信息的标识,并根据主题词的字顺来组织主题词体系及相应的信息标题词法:是以严格规范化的线组定形式的标题词作为信息单元的主题标识的主题词法i,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主题词法单元词:是信息内容抽取出来的最基本的、能够表达信息主题的、字面不能再分的标引信息单元主题词叙词:是指从信息内容中抽取的、能概括表达信息内容基本概念的名词或术语,在国内也称为主题词叙词法:就是以叙词作为标识符号来标识信息单元的方法关键词:是指从信息单元的题目、正文或摘要中抽取的能够描述信息主题内容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分类:是指依据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对事物进行区分和类聚,并将区分的结果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组织的活动分类组织法:是从信息主题内容的角度组织和揭示信息的分类语言:是分类组织法的语言基础和依据,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是分类表分类法:用分类表盒分类规则来标引、组织和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被称为分类法体系分类法:又称等级分类法、列举式分类法,它直接根据知识分类的等级体系列出所有的类目,并根据概念之间的等级,从属关系分别赋予相应的分类号,按一定的次序排序题录:又称为编目索引、篇名索引,是一种线索引的检索工具,它通过短小精悍的款目反映文献的外部特征书目:是以各种文献为对象,揭示文献的题名、作者、出版者、出版日期、载体形态、主题内容、获得方式等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检索工具国家书目:是全面登记一个国家所有图书的总目联合书目:是选的若干图书馆或文献单位合作编制的馆藏目录,以反映文献的收藏处所为特征,揭示与报道有关图书馆的部分或全部馆藏文献推荐书目:又称为导读书目、劝学书目,它是根据特定读者对象,对某一专门问题的文献进行精心选择而编制的书目文摘:是对初始信息内容进行浓缩加工,抽取其中的主要事实和数据而生产出的,基本保持原有信息涵义的信息组织产品,是原始信息的浓缩和精华信息检索:是指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求查找有关信息的过程词频加权检索:是根据检索词在信息记录中出现的频次来决定该检索词的权值,而不是由检索者制定检索词的权值绝对词频加权:指检索时累计检索词在记录中出现的次数,检索的记录权值之和由记录包含的所以检索词在记录中出现的次数总和决定相对词频加权:指综合考虑每一个检索词在单个记录中出现的频率和在整个数据库中的频率,从而确定权值加权标引检索:指在进行文献标引的同时,针对每一个标引词在文献中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权值,检索时通过对检索词的标引权值相加来筛选记录截词:是指检索者将检索词在认为合适的地方截断截词检索:又称为模糊检索,主要是利用检索词的词干或不完整的词型进行检索位置检索:是全文检索系统中主要的检索技术,是指定了检索词在原始文献中相对位置的限定性检索全文检索:是指对文献全文内容进行字符串的匹配检索,包括字符串检索、截词检索、位置检索、同义词控制以及后控词表等技术超文本检索:是对原有的单向线性工作,单值媒体或单值排列的一种扩充,一种开拓,实质上是对“文本”的一种扩充,它既是一种信息的组织形式,也是信息获取技术信息系统: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完成企业内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使用和维护等作业层信息系统:是指支持、帮助甚至取代基层业务人员工作的信息系统系统的生命周期:是生产、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替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系统规划:是以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为基础,考虑到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科学地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总体方案,合理安排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一种帮助系统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结构化方法项目管理:是指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盒方法,是项目能够实现或超过项目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关键日期法:是最简单的一种进度安排方法,它制定一个项目进度表,在表中列出系统开发中的一些关键工作和预计完成这些工作的时间甘特图法:也称横道图,是进度安排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以网络图为基础计划模型项目风险:是指项目潜在的预算、进度、人员、资源、客户、需求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它们对项目的影响风险识别:就是确定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风险评估:是针对以上识别出来的风险事件进行风险影响分析风险应对:是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为降低风险的负面效应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技术手段过程评价:是根据已确定的目标来测定被评价系统的属性,并将这些属性变为客观的数值或主观的效用的行为信息系统评价:是对信息系统的功能、性能和使用效果进行全面估计、检查、测试、分析和评审,利用时机指标和计划指标进行比较,确定系统目标的实现程度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复杂系统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模糊评价法:是应用模糊集理论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网络信息资源: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磁等非印刷型纸张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信息组织: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将某一方面大量的、分散杂乱的信息有序化,从而形成一个便于利用的系统的过程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它是对网络数据进行组织和处理的基础搜索引擎:是指Internet上专门提供查询服务的一类检索工具,实质是存储、报道网上一次信息信息存储:是指研制检索工具盒建立检索系统信息检索:是利用这些检索工具盒检索系统检索所需要的信息网络数据库:是出版商和数据库生产商、服务商在互联网上发行、提供的出版物和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访问信息索引:就是创建文档信息的特征记录,以使用户能够快速地检索到所需信息网络信息安全:是指组成网络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妥善保护,系统中的信息资源不因自然和人为因素遭到破坏、更改或泄密,网络信息系统能连续正常运行安全服务:是指通过程序对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保护盒鉴别,防止各种安全威胁和攻击,使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操作系统和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防火墙:是阻隔外来冲击最普遍采用的方法,被称为网络安全的第一哨企业资源计划:把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资源有机的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贯彻了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将用户的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外部供应商的制造资源一同包括了进来,体现了完全按客户需求制造的思想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子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化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办公自动化: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简答题第一章2.信息的性质?普遍性:信息是事物状态和变化的反应。

《信息管理学基础》

《信息管理学基础》

《信息管理学基础》【本章考点】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的概念(2、信息的特征3、社会信息化的含义及层次4、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5、信息管理的沿革发展【本章重难点】1、社会信息化2、信息管理的目标和任务3、信息管理的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知识点详细讲解】一、信息概念的发展1、消息层面的信息早期,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是很肤浅的,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看做是消息的同义语。

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 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名句。

诗中的“信息”就是指音信、消息。

在西文中“信息” (information )和“消息” (message )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是相互通用的。

2、通信领域的信息概念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的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的开创研究1928 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并用选择的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的大小。

(2)申农的负熵理论1948 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和信道容量的方法和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的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3)维纳的控制理论1950 年,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看做广义通信的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的过程看做是一种广义的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

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的信息概念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的研究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

这些关于信息的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他领域的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的减少 4、信息的生物科学概念英国生物学家w ?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 就是该集合的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的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看做是信息的传递。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完全版)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信息的概念(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

(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

(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

(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

(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2、信息的属性(1)普遍性。

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

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

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

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

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

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

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

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要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要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要点第一章1、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区分数据: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

(数据+背景=信息)信息:是数据荷载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知识:是信息接受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

(信息+经验=知识)数据>信息>知识三者的范围2、信息社会与以前社会形态的变化表现(1)信息、知识和智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成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3)信息劳动者、知识阶层将发挥更大的作用(4)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3、信息管理的发展阶段(1)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2)技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

(3)资源管理阶段:它的提出基于两个背景,一方面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另一方面,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

4、经济手段引进的原因(1)用于信息活动和信息管理的预算有限,需要合理分配各项并支(2)信息系统所采用的各种技术设施越来越昂贵,信息服务的耗费越来越大,需要对成本效益进行认真分析(3)信息和信息服务中的有偿成分增多,这些都需要用经济手段对信息和信息活动进行研究和管理5、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的局限性(1)仅关注显在知识的管理,忽略对隐性知识的管理(2)仅关注记录型信息,忽视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不能实现全方位的信息管理(3)对信息者需求信息的根本原因不够重视,限制了信息效用价值的实现(4)未能将信息看做一种资产,忽视了信息的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的评价第二章6、信息交流的定义定义: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之间借助于相应的符号系统所进行的知识、消息、数据和事实等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一、信息的含义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

“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

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

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

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

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

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

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

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

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

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

数据+背景=信息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

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

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

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

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

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

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型的外延所指,是转化过程的递进链,是加工组织程度的等级链,是价值量的等级链。

三、信息的特征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这种普遍存在的信息还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

绝对性表现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先于人类主体而存在,因此信息的存在不依主体而转移。

客观性表现在,信息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的存在可以被人感知、获取、存贮、处理、传递和利用。

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宇宙时空中的事物是无限丰富的,因而信息的产生是无限的,分布也是无限的。

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段中,事物也是无限多样的,信息自然也是无限的。

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可以由其他物质载体携载在时间或空间中传递。

不仅使人类社会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且能够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积累与传播。

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信息表征事物的存在和运动,但信息不是事物本身。

离开这些物质载体,信息便无法存在。

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但载荷信息的物质载体的转换并不改变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对物质载体也具有独立性。

信息的这一性质使得人们有可能对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和变换。

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由于人们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目的不同,他们从同一事物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也各不相同。

信息量的获得量是因人而异的。

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由于信息可以脱离其发生源或独立于其物质载体,并且在利用中不被消耗,因而可以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提供给众多的用户利用,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

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的一种天然属性(本质特性)。

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信息一旦产生,就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它不是包含在信息中的各种要素的简单算术和,因而不可能将这些要素以任意的顺序排列和以不同的组合加以归并而不损害信息的含义。

同样,构成信息的要素也是不能任意分割的。

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从信息的利用的角度看,信息仅在特定的时刻才能发挥其效用,信息的时效性并不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信息越早利用越好,这中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利用者要善于把握时机,只有时机适宜,信息才能充分发挥效用。

四、信息的分类:1.按信息描述的对象:自然信息、生物信息、机器信息、社会信息2.按观察者的角度和过程: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3.按信息的传递方向:纵向信息、横向信息、网状信息4.按信息的作用: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干扰信息5.按信息的运行状态:连续性信息。

间隔性信息、常规性信息、突发性信息6.按信息的来源:内部信息、外部信息7.按信息的性质: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8.信息的内容: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娱乐信息9.按信息的流通渠道:正式信息、非正式信息10.按信息的记录方式:语声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字信息、计算信息11.分类目的:为了认识信息的性质和特征,以便描述信息和处理信息。

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划分,不同种类的信息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彼此之间互有交叉重叠。

尤其是我们从内容角度对信息的划分更是如此。

五、信息、物质和能量信息、物质、能量是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性资源,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三个要素始终支配着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这三种要素分别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物质、能量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作为基本的资源和要素,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它们有着完全相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

信息流与物质能量流一样,在其运动过程中要经历相同的阶段和过程。

信息流反映物质能量流的运动,社会借助信息来控制物质能量流的运动,左右它们的运动方向,进行科学分配,实行有效管理。

物质、能量与反映它们存在和运动的信息是一一对应的,有多少种物质和能量及其在各不同方向的运动,就有多少种信息与之对应。

信息的积累和加工水平都会影响到物质和能源的生产、加工手段和发展水平。

六、信息化1.定义:由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导致政府和各行各业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

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2.信息化概念的内涵:(1)信息资源,信息本身作为一种资源在量的积累上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比较普遍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2)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利用程度不断提高;(3)信息观念,人们对信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认识得到加强,人们教育水平和信息素养提升;(4)资源共享,通过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充分共享,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我国于1993年,确定“三金”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工程。

“金桥”——对建设国家公用信息通信网工程进行了部署。

“金卡”——也称电子货币工程,是金融电子化和商业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关”——是我国实现对外贸易无纸化的信息网工程。

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人类社会的新形态。

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社会的特征:(1)信息、知识和智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成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3)信息劳动者、知识阶层将发挥更大的作用(4)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七、信息管理1.定义:下流向信息利用者))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2.信息管理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领域,其理论方法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的学科。

围绕信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学科领域,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用户、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法学等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研究和解决社会信息流的控制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学科群。

3.对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从经济角度(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从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