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_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导入:诵读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声?青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课“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二)新课:1、青蛙的生殖:(1)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会鸣叫?雄蛙鸣叫时还伴随着怎样的动作?雄蛙叫有何意义呢?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总结出青蛙生殖的过程是:鸣叫、抱对、排出生殖细胞、水中受精;生殖的特点是:体外受精、有性生殖、卵生。
(2)通过例1、例2,巩固知识点——青蛙的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齐读:青蛙的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2.、青蛙的发育:提问:你知道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小蝌蚪为什么老是找不到妈妈呢?引入青蛙的发育,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据生活经验和书上的彩图分析、讨论早期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方面的区别,再点评,然后课件展示完整表格3通过让学生比较出早期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差别很大,引出变态发育的概念,让学生总结青蛙的发育特点——变态发育.比较昆虫的发育,练习3、让学生看书上的彩图“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分析并总结出,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青蛙的发育经过了哪四个阶段?通过做题巩固此知识点。
通过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引出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
质疑:为什么青蛙是两栖动物而不是爬行动物,并让学生指出其他的两栖动物,引导学生归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4、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诗人描绘的古时的田园风光,,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很难听到蛙声了为什么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走进新知探究二:读本蒂16页的资料分析完成自主探究2,并分分析资料。
最后进行情感教育升华本节课内容。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但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怎样/有什么特点?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怎样?这些问题还比较模糊。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主要以青蛙为例,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以及环境改变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在这一课教学中,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大多数学生比较了解,农村学生从小就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因此重点放在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环境改变对两栖动物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两栖动物的生殖教学中,根据学生最常见的青蛙鸣叫和雌雄蛙抱对现象引出问题,探究这些现象在青蛙生殖中的意义。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最后由教师点拨指出:雄蛙鸣叫是为了吸引雌蛙,雄雌蛙抱对是为了同步产卵排精,提高受精的可能性。
在学习环境改变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时,通过教材提供的 3 个资料的阅读,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环境改变对两栖动物的影响,然后通过 3 个讨论题的解决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是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通过自学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学生对青蛙由蝌蚪发育成成蛙这一过程比较熟悉,因此教学中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学,教师不讲或略讲。
青蛙的生殖过程学生虽然经常观察到雄蛙的鸣叫、雌雄蛙的抱对、蛙卵发育成蝌蚪等现象,但要把这些现象跟青蛙的生殖联系起来就成了学习的难点之一。
对于这个难点的突破,教学中先由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阐明青蛙的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
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和出发点展开教学,如果起点太低则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起点太高则学生不易理解。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教学的详略取舍,学生容易理解的有学生自己解决,教师不讲解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知识。
整个生物学课堂教学应该是跟学生的生活生产经验紧密联系的,以学生身边形形色色的生物和生物现象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的提升。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抱对剌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细胞。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5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媒体播放
学生仔细观察
6、教师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生殖和发育过程
7、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资料分析
仔细阅读教材的资料分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讨论
想一想:
青蛙的生殖环境是怎样的?
想一想:青蛙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回顾宋朝诗人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回答下列问题
a 在一年之中,什么时候能够听到青蛙的叫声?
b 所有的青蛙在此时都会鸣叫吗?
c 青蛙的鸣叫有什么意义?
d 雄蛙通过鸣叫找到自己的雌性伴侣,然后进行什么过程?
3、你观察过吗?
雄蛙鸣囊→求偶
雌雄蛙抱对→交配
4 蛙的抱对行为有什么意义?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山乡石堰学校 谷婷婷 一、教材分析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 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发育而上陆地生活。教 材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四、教学难点 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 识 五、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讨论、多媒体教学。 六、教具准备 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 八、 教学过程
初中生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及点评
初中生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及点评《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一节新授课,课标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初三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已经对两栖动物,尤其是青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具体过程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无论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表达能力都有一定要求。
由于本节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所设置的三大问题如下:驱动性问题:归纳总结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核心问题:讨论为什么两栖动物种类少,分布范围较小?拓展延伸问题:结合家乡环境特点,谈如何保护日渐减少的两栖动物。
通过两位老师认真细致的评课,以及在备课时其他老师给我的建议,加之自己的反思,我发现自己本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具体如下:1、教案在初期设计时,并没有将驱动性问题的处理完全放手给学生,而是进一步将其设置为五个小问题来引领学生解决。
然而在集体备课中,经过与同组其他教师讨论后,感觉小问题的设置比较乱,而问题相对于学生来说又过于简单。
本节内容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较为简单,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看书后自己来交流自己学到了哪些关于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知识。
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时刻注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能力,才能做到收放有度。
2、初三生物课堂应该节奏快些,容量大些。
自己在课堂上时间安排不够紧凑,课堂效率就有待提高。
听过两位老师的评课后,深深感到自己对知识的拓展不够,在课堂上,要注重将所授知识与已学知识相联系,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前后联系。
3、知识的拓展要恰到好处,在需要拓展出拓展,不需要时不能牵强。
这就需要我认真研读中考说明,熟悉中考试题。
将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整体掌握。
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教师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
初中生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两栖动物的发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什么特点?
2、同学们想一想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广吗?
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存在的范围十分狭小,因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在陆地上生活,现在你应该知道两栖动物为什么分布范围越来越狭小了。
所以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保护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二、新授
(一)、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是否曾经在电视或通过其他途径看到过青蛙的生殖过程?
2.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对学生描述的这个过程进行补充、订正,给学生介绍青蛙生殖的过程。
3.请同学们思考青蛙的受精卵能直接发育成青蛙吗?是否有细心的同学观察过青蛙的发育过程?
4.学生描述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保护两栖动物?
五、教学总结思考: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在每一次观察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线索。这既是观察的内容,又隐含着观察的顺序,无意识的对观察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看到的表面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养成。
强化
巩固加深
板书设计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两栖动物的生殖
1.雄蛙的鸣叫及其意义:
2.雌雄蛙的抱对及其意义:
3.青蛙的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生殖活动离不开水。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1.蛙的发育的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区别。
3、学生描述两栖动物。
4、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首先发育成小蝌蚪,蝌蚪具有羽状外鳃,用腮呼吸,之后蝌蚪的外鳃逐渐消失,慢慢长出了后肢,接着又长出前肢,具有了四肢的蝌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尾巴不断缩短,长成了青蛙的样子,最后尾巴完全消失,成为了幼蛙,渐渐成为成蛙,这时它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
初中生物_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说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
2、尝试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
3、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生殖有一定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重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难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活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八年级学情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在八年级学生中中,都有部分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稍弱,对他们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及其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由于大部分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但是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怎样?这些问题还比较模糊。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二、思想状况分析: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明确。
学习积极性高,能主动的学习,有70%的同学有上进心,但主动性不够,需要老师的引导,但也有10%左右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一天贪玩好耍,不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业,甚至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部分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他们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不知所措。
渴望与他人交流,存在早恋心理;生理上进入迅速生长发育时期,心理上进入一个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加上家庭因素影响,极易形成烦躁、逆反心理;由于生活空虚,缺少爱、缺少交流,零花钱作祟,容易沉迷于网络;……他们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如篮球、台球等各种兴趣。
有80%的学生心理素质较稳定,思想健康,人格健全,性格开朗,能和老师沟通。
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有10%左右的学生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怕吃苦,不愿劳动,甚至个别的还有耍“小皇帝”脾气的。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引言生殖和发育是生物学中重要的领域之一,而两栖动物作为一类特殊的生物群体,在生殖和发育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常常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本文将针对现有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问题分析1. 教学内容单一当前的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教学往往局限于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缺乏对于更深层次的生理和遗传机制的探讨。
这导致学生只能获得表面知识,对于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理解并不全面和深入。
2. 缺乏实践环节教学中很少涉及相关实验、观察和操作的环节。
学生只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和图片资料来了解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缺乏对于实际生物学实验和观察的锻炼。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3. 缺乏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案例分析较少,学生容易陷入简单的记忆和理解中。
而实际上,通过对于具体案例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殖和发育的机制,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改进措施1. 丰富教学内容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教学内容扩展到更深入的层面,加入生理和遗传机制的解析。
通过对于两栖动物的性腺结构、激素调控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内在机制。
2. 引入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观察两栖动物的交配过程、观察卵胚发育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加强案例分析引入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案例,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特殊或者典型的两栖动物个体,对其生殖和发育过程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相关机制。
结论通过对于现有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知识。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
掌握,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教学策略选
择与设计 动
1、课前调查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2、课中进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力训练、交流分享、问题探究等活
3、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认知的多样性。
1、导入新课“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2、授新课:
3、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本课的知识 教学过程
点。
4、课堂小结: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巩固
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教学环节完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重点突出,难 课例研究综
点突破,但学生小组讨论时的积极性有待加强,普通话 述
水平等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因,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关注两栖动
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部分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但是什么样的动物才
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怎样?有什么
学生学习能 特点?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怎样?这些问题还比较模
力分析 糊。因此,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教学加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 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称
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
教材分析 系,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和特点,并且讲述
了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变迁
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及反思(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及反思(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济南版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第二章的内容,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上一节学生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后面将会介绍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因而本节内容较为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两栖动物作为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过渡类型,其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就注定了它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并且是分布非常狭窄的一类型。
在探究两栖类生殖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时,从侧面的与人和环境呼应,进一步体现了整套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方面:两栖动物作为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类群,其生殖和发育特点鲜明,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种延续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好在第四单元的主体是“物种的延续”,学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有性生殖的概念,尤其是了解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过程,应该说对有性生殖不再陌生。
紧接着学生又接触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内容,并且对“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就更加丰富了学生对有性生殖的认识。
所以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后续的学习过程将带来极大的便利。
从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内容和昆虫生殖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各类信息资料的方法和技巧,具有一定的获取,甄别有效信息的意识以及判断性思维的能力,这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2)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3)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初中生物_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属于对所列知识要点和活动要求要知道其含义,能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合理地识别和运用这些知识和活动。
根据课标确定三维目标及其活动:知识与能力: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柄动物生殖发有过程受到水的束缚。
2.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3.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辆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
教学突破:对于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采用师生谈话与观看动态录像相结合,以设置问题导入,层层深入启发式教学贯穿其中。
对于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教师出示图表进行板书设计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生殖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二、发育变态发育学情分析在七年级的生物课程学习中,学生已经简单认识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但依然容易将两类动物混淆,原因在于学生不能准确把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大多数学生接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童话故事,也有些学生观察饲养过蝌蚪。
学生知道青蛙是由蝌蚪发育而成的,但不能科学描述它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标本及观看视频、图片等,完成“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学任务。
效果分析本节课以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大师的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导入新课,画中并没有出现蛙的踪影,只是突出了几只游动的蝌蚪,是否名不副实呢?以本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是 13 参与,13 偶尔参与,13 不参与。我们常说:“我
说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学生还是不会”。认真分析我们
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经历会发现,自己参与才会学的
学生学习能 快,掌握的牢固。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来自能否让学生
力分析 参与。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一句空话,是落实有
效课堂的关键和难点。不能找到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
巩固新知。
整节课从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学生的兴趣特点入手,
让学生观看视频,提出问题,学生在视频中获取的信息
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保持兴趣的同时,又因为老师的问
课例研究综 题设计不会脱离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不在是教师说学
述
生听。
又通过第二个不同的视频观看,培养学生同样的学
习内容的信息获取,达到新知的学习、内化。最终再次
的方法和策略,有效课堂就只有回到“师讲生听”的状
态。生活实例较多,视频资料容易搜集,关键是教师合
理选用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总结,自己少讲,多引导,
一样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网络是动感十足的生物世界。
择与设计 课堂上老师善于用、敢于用、会用的结果就是,让学生
跟随这教室一起进入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在有目的的 引导下,用感兴趣的眼光,观察生物,在教师的设计中 学会获取资,提取生物信息,归纳总结和比较。所以利 用科学视频的多样性,首先让学生观看的兴趣中,引导 学生结合教材的预习,有目地的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归 纳新知,在通过视频的观看巩固新知,最终不脱离现实 生活,应为视频资料为孩子提供最直接的观察材料,生 动有趣才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教师:下面请看一个 3 分钟的动画片《青蛙的生殖 发育》,此时我们会发现以往乱哄哄的课堂后快速,有 同学大声说话,也会被学生制止。安静看完后教师提问:
【配套K1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及反思(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及反思(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济南版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第二章的内容,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上一节学生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后面将会介绍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因而本节内容较为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两栖动物作为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过渡类型,其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就注定了它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并且是分布非常狭窄的一类型。
在探究两栖类生殖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时,从侧面的与人和环境呼应,进一步体现了整套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方面:两栖动物作为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类群,其生殖和发育特点鲜明,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种延续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好在第四单元的主体是“物种的延续”,学生通过章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有性生殖的概念,尤其是了解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过程,应该说对有性生殖不再陌生。
紧接着学生又接触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内容,并且对“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就更加丰富了学生对有性生殖的认识。
所以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后续的学习过程将带来极大的便利。
从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内容和昆虫生殖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各类信息资料的方法和技巧,具有一定的获取,甄别有效信息的意识以及判断性思维的能力,这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教学设计与反思
4、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青蛙在求偶
让学生把知识建立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去
青蛙都能鸣叫吗?不能只有雄 Nhomakorabea才能鸣叫
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学生不能直接给出答案
提高受精率
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水中进行
了解由鱼类到爬行类的过度
六、教学评价设计
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有没有影响?
资料分析
1、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的公路上,曾出现10万多只青蛙集群行进。这些青蛙是在寻找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
2、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后来经过调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都发现了畸形蛙,蛙的畸形个体数达10%左右。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把出现畸形蛙的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爪蟾做实验,结果爪蟾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畸形。
讨论:
1、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名称: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学科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苏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两栖类分类地位在鱼类和爬行类之间,学习两栖类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鱼类与爬行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爬行类的教育教学奠定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教学点评】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技能方面: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阅读探究。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探究。
二、设计思路在剖析教材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整体设计思路为:课前:师:全程指导生:分成六个调查小组,选择课题,开展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准备汇报。
1、椰子组:除了青蛙、蟾蜍,还有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2、龙眼组:实地考查:青蛙生殖过程,捕捞适量蛙卵以便饲养观察蛙发育过程。
3、柠檬组:查找资料:了解青蛙生殖、发育过程。
4、甜橙组:社会调查:成高子地区环境的变化。
5、灵芝组:社会调查:成高子地区青蛙、蟾蜍数量的变化。
6、草莓组:问卷调查: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课上:小组汇报交流课下:手抄报竞赛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多样的调查形式,如实地考查、社会调查、问卷调查等。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组内分析讨论,总结出汇报材料,课上进行汇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与碰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自信、热情、感恩,用自己的爱心创造美好生活。
2、教学重点难点: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自省以提升对生命的珍爱之心。
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措施: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不固守于教材,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本土自然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
初中生物_《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题: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重点)2.通过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难点)能力目标通过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为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本节课采取“激趣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整个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为核心。
首先,通过欣赏著名画家齐白石的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使学生产生疑问蝌蚪与青蛙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播放视频青蛙的繁殖场景后提出问题,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总结出青蛙的生殖过程和特点;然后由受精卵发育成青蛙又经历了怎样的发育过程自然过渡到青蛙的发育,这其中加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看图片和视频等进行教学。
完成两个板块后,分析青蛙与人类的关系,并利用青蛙数量日益减少的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针对现象发出倡议我们应怎样保护青蛙,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由学生畅谈收获对节内容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再利用达标检测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处于非常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彩色粉笔、课件等2.学生准备:课本、红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一幅国画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有青蛙吗?为什么叫《蛙声十里出山泉》呢?蝌蚪与青蛙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以青蛙为例共同探究学习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二、问题引导自主学习播放视频师:这样的场景你熟悉吗?一般在什么季节可以听到青蛙的鸣叫?什么地点能见到?这时谁鸣叫?为什么鸣叫?鸣叫后有什么行为?带着这些问题,请打开课本翻到57页,自主学习青蛙的生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精心设计实施了本节课。
生物科学来源于自然世界,回归于自然才能化僵为活,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特别是发挥本土资源优势,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升了学生对环保的认识,从自身做起才能切实提高这一代的环保素质。
课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了社会调查,我觉得社会调查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学生似乎永远是家庭、学校两点成一线,孩子们对成人社会好奇,但又有些惧怕,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使学生有了接触成人世界的机会,在与各种调查对象接触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成人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
孩子们调查归来,总结经验时说:怎样才能让一个路人愿意停下脚步,配合调查呢?这需要调查者做到礼貌、诚实、恳切。
多么今人高兴的`总结呀,如果我的孩子们成人以后本着这样一种待人处世的态度,怎能不说我的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呢?
这节课的课堂不再是我展示风采的舞台,各个小组精心准备的汇报,一个比一个精彩,同学们在交流与争论中掌握了知识,升华了情
1
感。
我的角色是加油器,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使孩子们更加积极踊跃地投入。
下课后,孩子们围着我问,下次的课题是什么?
我热爱我的孩子们,热爱生物教学,这是我不断努力探索前行的动力。
用真情浇灌学生,用生命感悟教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