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与化学用语》复习助学案
[浅尝质疑]: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分子、原子、离子 分 保持物质 概 念 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 化学变 化中是 否可分 所显电 性情况 用化学式表示 例: 表 示 方 法 分,变化前后种类一定 在化学变化中 分,变化前后种类和 数目不发生变化。 阴离子:带 阳离子:带 电荷 电荷 最小粒子 子 的 是 原 子 中的 带电的 或 离 子 、 、 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①每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中子 ②不带电荷。
原 子
③决定同类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①质量约等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______________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 两等式 原子中:核电荷数 =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填大于或小于,下同) 核外电子数 数 = + 数 。
[归纳补缺]:
4
发生改变,数目可能发 生变化。
用元素符号或原子结 分别以阴、 阳离子符号 构示意图表示。 例: 或离子结构示意图表 示。 例:
构成的 物质
1
基本 性质 分子由 转化 原子 2、原子的结构 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质子 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 ③决定 种类。 电荷。 阳离子, 原子 变成阴离子 构成,
—
4. 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 是四种 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 你 回 答: (1) 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为 ; ,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D 中的 X
(2)①②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3)A、B、C、D 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4)A 化学性质与 B、C、D 中哪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字母) (填字母) 。
九年级化学《3.1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学案 沪教版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 习第1课时 构成物质的微粒【学习目标】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3、能对原子与离子进行比较,能根据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判断阴、阳离子和原子; 【学习重点】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理解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学习难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分子和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 和 都很小,需要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2)分子总是在不断 着,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 ; (3)分子间有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
(5)分子在化学反应中是可分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
分子 原子 新的分子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概念(1)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 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 构成的物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4.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的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而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 和 两种粒子构成的。
5.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6.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质子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与交流活动一、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Ⅰ)请判断下列现象能否用微粒的性质来判断1. 春天闻到花香的味道;2. 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易发生爆胎事件;3. 秋天北京易刮沙尘暴;4.冬天水银温度计中的示数比夏季都要低(Ⅱ)在化学晚会上,冬冬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她将两个“空瓶”中间的毛玻璃片抽去.两瓶均由瓶口向瓶底逐渐充满红棕色气体,其奥秘如图所示。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魔术中产生上分裂 组合述现象的原因是:①____ ___;②____ ___。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模型等。
3. 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引出物质构成的讨论。
2. 讲解基本微粒的概念: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及其性质。
3. 讲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力,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基本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探究物质构成的兴趣和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如原子核和电子云。
2. 介绍其他微观粒子,如夸克和轻子。
3. 探讨物质构成的现代理论,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反思实验和观察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新版)沪教版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新版)沪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化学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20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证据收集与评估、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基本微粒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疑问。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物质、元素、化合物等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定义和特性,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 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4. 总结:强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原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离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理解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离子的定义,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质量复习课教学设计
3.作业完成后,及时上交,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科学家如何精确测量原子的质量。
4.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并完成一份关于原子质量知识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展现本节课所学知识。
5.视频观看:
-观看与原子质量相关的教学视频,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解程度。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解答过程的简洁和清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原子质量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2.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质量的知识。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在思考中深化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2.通过学习原子质量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强调原子质量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精确计算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原子质量与元素周期律有什么关系?
-在实际生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纠正错误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和实验题。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内容:物质由微粒构成、分子的特征
2.课标要求:
(1)内容要求: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学业要求: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
3.学情分析(明确期望学生去哪里,而学生现在在哪里)
(1)分子和原子学生在物理中所学:“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物理老师说化学老师会讲到)”“分子原子很小,分子原子是看不到的”“扩散:不同的
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气体扩散最快,固体扩散最慢(二
氧化氮与空气、硫酸铜与水现象、煤球放墙角处墙变黑)”“扩散现象说明分
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间隙”
“不能说分子扩散”。
(2)一些物理上学过的可以快速讲,如小、动、间隔等,主要讲与物理的不同点,为后面的学以致用留时间。
4.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生活现象和“点小点”等可视化手段,引导学生体会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说出分子等微粒的特征,并反过来利用分子的特征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
(3)通过分子的特征和生活现象的双箭头,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相结合的化学观念。
5.评价任务: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
二、教学思路
三、教学流程
四、教学反思
1. 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实验要做,最起码拿浓氨水,否则学生不知道氨气有刺激性气味,
会污染空气。
五、教学资源
1.实验器材:酒精、水、量筒3个、注射器2个、废液缸、烧杯、胶头滴管
2.科教版用到了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素材。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原子、离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
2. 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介绍纯净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3. 介绍微观粒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4.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微观粒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分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和特征。
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结构。
2.4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概念。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分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分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三章:原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和特征。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的相互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的结构。
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原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原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优秀教学案例
2.利用实验视频,展示离子形成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离子的特性。
3.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下探索化学原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是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转化过程。
五、案例亮点
1.创新的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教学案例中,通过摩擦气球带电的实验导入新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了他们对电荷和微观粒子世界的好奇心。这种创新的情景导入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的教学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兴趣基础。
2.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增强知识直观性
案例中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动画、实验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原子和离子概念具象化,使学生在视觉和感官上直观地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离子的形成过程。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降低了知识点的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培养批判性思维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将学生分成小组,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完成实验报告、制作科普海报等,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提高自我认知。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教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微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与分类微粒的定义与特点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概念、分类和微粒的定义、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2. 讲解物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3. 讲解微粒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4. 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物质由微粒组成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2.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与特点原子的结构:核子、电子云原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2.4 教学步骤1.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2.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讲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原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性质3.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与特点分子的结构:共价键、双键、三键分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3.4 教学步骤1.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2. 展示分子结构模型,讲解分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分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形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4.2 教学内容离子的定义与特点离子的形成: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离子的性质:电荷、溶解性、反应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离子的定义、形成和性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4.4 教学步骤1. 讲解离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2. 讲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离子是如何形成的3. 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回顾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结构和性质介绍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5.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原子、分子、离子的理解2. 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粒的实际应用3. 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第六章:元素与周期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6.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与特点周期表的构成与分组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与应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视觉辅助法:使用周期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6.4 教学步骤1. 讲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特征2. 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3.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强调周期表中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4. 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如预测元素性质第七章:化学键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性质7.2 教学内容化学键的定义与分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特点化学键的性质与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化学键的概念、分类和性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7.4 教学步骤1. 讲解化学键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基本概念2. 介绍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3. 分析具体例子,展示各类化学键的特点和作用4. 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中的重要性第八章:晶体结构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与特点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立方晶系、六方晶系、四方晶系等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晶体的定义、结构类型和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模型展示法:展示晶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晶体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8.4 教学步骤1. 讲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2. 展示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3. 讲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第九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2 教学内容物质性质的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变化的原因: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物质变化的原因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4 教学步骤1. 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不同性质2. 通过实验演示物质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3. 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性质与变化的联系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物质的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介绍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化学科学的意义和前景10.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物质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2. 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关于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微粒的概念介绍,这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微粒概念及其构成;2.掌握物质的微粒的分类和性质;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微粒概念物质的微粒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物质的微粒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
2. 物质的微粒构成2.1 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的种类由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称为元素。
2.2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结合而成的,具有独立存在和一定的化学性质。
分子可以是同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2.3 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它们在溶液中能够导电。
离子可以是正离子或负离子,它们之间通过静电作用相互吸引,形成离子晶体。
3. 物质的微粒分类3.1 按组成成分分类物质的微粒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类。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如氧气、氢气等;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如水、二氧化碳等。
3.2 按状态分类物质的微粒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固体微粒排列紧密,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强;液体微粒排列较松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弱;气体微粒排列松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弱。
4. 物质的微粒性质4.1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包括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电子层数、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等。
4.2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式、分子量、极性、稳定性等。
4.3 离子的性质离子的性质包括离子半径、电荷数、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等。
5.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由微粒的性质和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的。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型复习课编写张宏修订张廷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构成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知道原子构成及各粒子数的等量关系,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梳理辨析元素、原子、分子物质间的关系。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把握化合价、化学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4.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辨计算能力,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符号及化学式2.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教学流程设计问题与教学设计学案与导学设计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如图是水分解示意图,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1)组成:水由____________组成;(2)构成:水分子由____________构成,1个水分子由______构成;从知识回顾进入本节内容复习定位提升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投影、板书展现这些知识间的关系【板书设计】智能应用1. 构成物质的微粒例1 关于氧气和铁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分别由氧元素、铁元素构成B. 分别由氧分子、铁原子构成C. 分别由氧原子、铁原子构成D. 分别由氧分子、铁分子的构成例2 在一定条件下,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得到氧气。
说明这三种物质中含有A.氧气B.氧分子C.氧元素D. 氧化物2. 微粒的构成例1 在下列微粒中,属于原子的有(用序号填空,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有,属于阴离子的有,属于同种元素的有。
1 2 34 5 6分析:分子、原子、离子是微观概念形成物质时用“构成”表示,元素是宏观概念,形成物质时,用“组成”来表示,故A不正确。
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教案标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1. 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微粒组成。
3. 理解微粒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或黑板、粉末状物质样本、显微镜。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投影仪或黑板上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例如水、盐、糖等,并问学生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单位是什么,启发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探究。
探究:1.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并描述一些粉末状物质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2. 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物质的微粒,记录观察结果,并讨论不同物质的微粒特征。
3.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微粒结构图,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物质的微粒组成。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共同特征,例如微小、不可再分等。
2. 学生自主完成一份笔记,总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和组成。
拓展:1.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常见物质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究其微粒的特征和组成,并制作一份小组报告。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微粒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例如溶解、燃烧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评价:1. 学生完成一份书面作业,回答与构成物质的微粒相关的问题。
2.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其对微粒性质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深入理解微粒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研究更复杂的物质,例如化合物的微粒组成。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复习 专题一《构成物质的微粒》讲学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学案
第一讲:构成物质的微粒考纲要求: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理解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理解原子的结构,会用原子结构示意图。
3、了解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4、理解物质结构模型化思想及其典型应用,如表示原子、分子的结构,表示物质的类别。
思维导图中考重难点突破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走近花圃会闻到花香;湿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糖块放到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生活现象告诉我们,物质芳香油(花的香味源于花分泌出的芳香油)、水、糖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更小的芳香油的粒子、水的粒子、糖的粒子构成的。
不仅如此,诸多实验如品红在水中扩散、氮气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得到肉眼看得到的液态氮气等,都能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我们的科学家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称之为分子、原子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点逐渐得到了证实。
教材通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和“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图片的展示,更加有力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大量的事实证明,每种物质都是由构成该物质的微观粒子大量聚集而形成的,如大量的水分子聚集形成了水,大量的氧分子聚集形成了氧气,而水和氧气之所以是不同的物质,是由于构成水和氧气的分子不同。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而不同种类的分子、原子又构成了不同的物质。
从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 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为3×10-26kg,分子的直径在10-9~10-10m的X围内(人眼的最小分辩律是0.2μm,是分子直径的200~2000倍)。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如湿衣服晒干、花香在空气中扩散;科学实验,如氨在空气中扩散、品红在水中扩散等,透析现象的本质是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复习——构成物质的微粒
复习——构成物质的微粒学习目标:1、理解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特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
4、通过对本章的知识整合,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学习重难点: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内容:1、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2、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4、原子的结构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原子的质量。
质子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决定种类。
原子核①每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原中子②电荷。
③决定同类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子①质量约等于(或)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性质。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 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训练提升】1、(2011·河北)5.碘-131(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具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
而生活中的碘盐、碘酒所含的碘-127对人体无害。
碘一127和碘-131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核电荷数均为5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碘是一种金属元素B.碘-127原子核外有74个电子C.碘-131原子核内有78个质子D.碘-127和碘-131核内中子数不同2、(2011·河北)13.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隔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3、(2011大连·47·4)47.用微粒观点回答下列问题:(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2)水通电分解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
(3)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理解分子的概念,了解它的特性和存在状态。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化学现象及化学反应的实质。
4.初步形成微观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性。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过程】一、复习:1.写出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组成,我们先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三、观察实验1:现象:大家都闻到香水的香味,很香。
问题:为什么不接触就能闻到香味?解释:酒精分子各香精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嗅觉。
四、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讲述: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五、观察实验2:现象:产生大量的白烟。
问题:为什么蘸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并没有接触,却会在空气中生成浓浓的白烟?假设:浓盐酸和浓氨水中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相遇,生成新的物质。
解释:氨气+氯化氢→氯化氨讨论:在以上两个实验中所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分子。
设问:分子有什么特性呢?六、观察实验3-4:观察现象、分析小结(1)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着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子都运动,但气体运动最快,固体最慢补充实验:50mL酒精+50mL水小于100mL观察现象、分析小结(2)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讨论与交流:板书:一般来说,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要小得多阅读:知识视窗——分子有多大?(3)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讲述:空气中的氧气和纯氧气都能供呼吸,因为它们都由氧分子构成(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化学性质即为构成它的分子的化学性质)【作业布置】1.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A.给篮球充气,分子间有间隙B.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分子是有质量的C.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分子是运动的D.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分子是可以再分的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物质的简单分类;知道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能说出各种符号的含义;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2.能力目标: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和方法;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了解想象、类比、模型化、假设、验证等科学方法;形成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发展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兴趣;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物质的简单分类;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号的含义;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是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整合的过程。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把学过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整理成知识面,再由知识面连成知识网,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序的知识体系。
环节一:物质的简单分类。
巩固练习
环节二:物质、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构成构成构成构成组成相同的质子数得失
电子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
的相互关系
失得
电子
再分
巩固练习
环节三:化学符号的含义。
巩固练习
环节四: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巩固练习
学生评价:对上述整理有何看法,指出优缺点。
展示学生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加以评价。
趣味挑战:基础题;综合题;拓展题。
布置作业:课后进一步完成自己对本章知识体系的整理。
化学符号的意义
:
H H 2O Ca 2+氢元素
一个氢原子
钙离子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①水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③一个水分子
④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