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模型等。
3. 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引出物质构成的讨论。
2. 讲解基本微粒的概念: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及其性质。
3. 讲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力,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基本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探究物质构成的兴趣和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如原子核和电子云。
2. 介绍其他微观粒子,如夸克和轻子。
3. 探讨物质构成的现代理论,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反思实验和观察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说课稿
一、引言1.1 题目:《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1.2 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微粒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分子作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之一,其结构和性质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意义:通过本课,学生将能够了解分子的构成及其特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实验能力,增强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二、分析课程内容2.1 课程基本知识点:(1)分子的概念和构成(2)分子的性质和特点(3)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关系2.2 分子的概念和构成:通过分子模型的引入,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构成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分子结构。
2.3 分子的性质和特点:介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及其性质差异,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多样性。
2.4 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关系:通过实验观察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课程设计方案3.1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构成(2)掌握分子的性质和特点(3)理解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影响3.2 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子的构成和性质(2)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关系3.3 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示范: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展示分子的构成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
(2)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分子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分子的性质和特点。
(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启发学生思维。
3.4 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玻璃棒等(2)课件:包括分子模型、实验步骤示意图等3.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引用相关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节课主题。
(2)讲解:介绍分子的概念和构成,让学生理解分子的基本结构。
(3)实验:设计简单的分子实验,并让学生自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
(4)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分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讨论交流。
(5)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深对分子知识的理解。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 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4. 总结:强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原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离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理解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离子的定义,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质、微观粒子、宏观粒子之间的关系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微观粒子的概念物质、微观粒子、宏观粒子之间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1.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基本组成介绍微观粒子的概念,解释微观粒子与物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微观粒子、宏观粒子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2.2 教学内容原子的概念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性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2.4 教学步骤引入原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特征介绍原子的结构,解释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探讨原子的性质,如原子的大小、电性等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性质3.2 教学内容分子的概念分子的结构分子的性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3.4 教学步骤引入分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基本特征介绍分子的结构,解释分子与原子的关系探讨分子的性质,如分子的形状、大小等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形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4.2 教学内容离子的概念离子的形成离子的性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4.4 教学步骤引入离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离子的基本特征介绍离子的形成,解释离子与原子的关系探讨离子的性质,如离子的电性、大小等第五章: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差异让学生了解微观粒子组成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5.2 教学内容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差异微观粒子组成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5.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差异,如金属、非金属等探讨微观粒子组成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如离子化、电导性等第六章:元素与元素周期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6.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与性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践活动法6.4 教学步骤引入元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性质和特点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如原子序数的递增规律第七章:化学键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让学生掌握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过程7.2 教学内容化学键的概念与分类不同类型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过程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7.4 教学步骤引入化学键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化学键的作用介绍不同类型的化学键,通过实例说明其特点讲解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过程,包括电子的共享与转移第八章:物质的宏观性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宏观性质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度与单位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粒子组成之间的关系8.2 教学内容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宏观性质物质的量度与单位(如质量、体积、温度)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粒子组成之间的关系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验演示法8.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宏观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介绍物质的量度与单位,解释各种量度的含义和应用探讨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粒子组成之间的关系,如溶解性、反应性等第九章:物质的化学变化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让学生熟悉化学反应的类型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平衡原理9.2 教学内容化学变化的概念与特征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学反应的平衡原理(动态平衡、平衡常数)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验演示法9.4 教学步骤引入化学变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的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通过实例说明其特点和应用讲解化学反应的平衡原理,包括动态平衡和平衡常数的概念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物质基本微粒知识让学生了解物质基本微粒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质基本微粒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10.2 教学内容回顾和巩固物质基本微粒的知识点了解物质基本微粒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探讨物质基本微粒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10.3 教学方法复习法互动讨论法展示法10.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物质基本微粒知识点,通过测试或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介绍物质基本微粒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材料科学、药物研发等展示物质基本微粒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引言重点:物质的基本组成、微观粒子的概念、物质、微观粒子、宏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课件
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影响,如溶解度、熔点、 沸点等。在化学反应中,极性分子更容易与其他极性分子相互作用,而 非极性分子则更容易与非极性分子相互作用。
05
原子与元素的关系
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 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02
物质由微粒构成
微粒的概念
微粒
物质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微粒的种类
分子、原子、离子等。
微粒的特性
具有质量、体积和电荷等基本属性。
微粒的性质
微粒的稳定性
分子和原子在一般情况下 是稳定的,不易发生化学 反应。
微粒的运动性
分子和原子在不停地做无 规则运动,温度越高,运 动越剧烈。
微粒的相互作用
分子结构决定了分子的形状、大小、极性以及电子分布等,从而影响分子的物理 和化学性质。
例如,分子的空间构型和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稳定性、反应活性以及化合物的物理 性质;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决定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
分子的极性是指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导致分子整体呈现一定的 电性。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倾向于与其它原子共享 电子以达到稳定的电子构型。
原子结构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原子的内层电子构型决定了元素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导电性和导热性 等。
原子序数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原子序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原子序数决定,因为原子序数决定 了元素的电子构型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原子序数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熔点、沸点、电导率等物理性 质也会发生变化。
9-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分子-沪教版说课稿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复习。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分子的性质
1.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3.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分子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学
情
分
析
刚才说到,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看一下我对学生的分析:
在知识储备方面: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生活中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但对具体的概念还有待建立。
2.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空隙。
二、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总结: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老师!
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欲强思维活跃但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判断能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化学热爱化学学好化学在课堂上应加以适当的教法与学法指导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一课时 分子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的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并用水分子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原子、离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
2. 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介绍纯净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3. 介绍微观粒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4.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微观粒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分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和特征。
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结构。
2.4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概念。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分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分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三章:原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和特征。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的相互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的结构。
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原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原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理解物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微粒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物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的性质,如何运用微粒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 利用多媒体动画和模型,直观展示微粒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概念讲解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如原子、分子、离子等)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物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
2. 第二节:微观粒子的性质介绍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让学生了解微粒的特性。
3. 第三节:物质的微粒构成分析分析常见物质的微粒构成,如水、氧气、盐等,引导学生运用微粒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 第四节:微粒观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微粒观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食物烹饪、药物研制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 第五节:小组讨论与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运用微粒观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观点。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5.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模型。
2. 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确保实验安全。
3. 准备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相关资料和问题。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说课1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一课时:分子原子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在上一节学生了解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以及微粒的基本特点,已经从宏观物质世界进入了微观世界。
第二节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子原子和离子,并让学生逐步的用微观的观点去学习化学。
本课题属于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型课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道在化学反应的本质。
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分子、原子的基本概念。
2.用分子观点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以及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难点:
1.建立对微观粒子的想象,理解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结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取观察法、问题讨论法,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体验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学法指导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领域和最高发展点,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应多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及大量的图片,模型,动画,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微粒的存在,引导学生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并能运用有关知识来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
四、教学过程
§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提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基础上,对物质构成奥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故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巩固学生已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性质,使他们理解物质的可分性,即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而分子可再分为原子,原子可再分为质子、中子、电子。
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化学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考试要求均为B)
课时安排:三、课时
分子原子一课时:
原子结构、离子一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一课时: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第1课时)课题《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项目内容理论依据、意图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3章第1节第1课时的内容。
是继教材前两章的学习,在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金属、酸、碱、盐的组成和性质打下坚实基础,因而本节内容的学习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可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微粒性: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完成“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初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
2、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形成对已有的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形成物质的宏观状态与特性是由构成的微粒的种类、排列以及运动决定的观念。
2、通过实验逐步形成对照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因此,依教材地位与作用及九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
教学难点:1、建立微粒之间有空隙的观念。
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
本节课是围绕探究微粒的性质进行的,因此,将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又因为学生对1+1=2的思维根深蒂固,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将之确立为本节课的难点。
化学初三沪教版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化学初三沪教版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本节内容在九年级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内容阐述了站在微观的角度来看待物质,本节内容以上一节内容为铺垫来进一步阐述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
同时为后面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对以后高中课程中的元素周期的学习打基础。
本节内容共分三课时,第一节只讲分子和原子,第二节讲原子内部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三节讲离子在教材处理上就按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先讲分子,后讲原子及原子结构。
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
接下来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3.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4.知道原子和原子的内部结构;5.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学习重点与学习难点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掌握原子的内部结构。
3.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学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实物水果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构建分子模型,在本节内容中没有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因此我准备了水果和一次性筷子让学生参与亲手制作分子球棍模型,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分子模型。
学习方法:通过学会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通过对前一节知识的复习,再现物质可以再分,物质都是由很细小的微粒构成的。
设问:物质究竟能分到什么程度?让学生设想将一杯水无限分下去,设想能分到什么程度?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让学生观看水的汽化和电解水的实验的flash动画微观过程,用几组物质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课件
验
教 学 过 程
课前准备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 现象入手激发 学生的探究欲
环实节施一1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教 学 过 程
课前准备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进一 步强化对微粒 的感性认识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教 学 过 程
课前准备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环节一
环节二
做法的依据:
。
以对问题情境的解释, 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 识解释某些实验原理。
教 学 过 程
课前准备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环实节施五1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 络,加深对实验方法 设计的理解。
环节六
环节七
环节八
知识
方法
教 学 过 程
课前准备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环实节施五1
环节六
课后巩固
设计意图
巩固新知,设置不同 层次的习题,兼顾学 生学习的个性差异, 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 趣,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学设 计
授课教师:吕甫金 2019年9月26日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目录
contents
1 教材分析 2 教学设计 3 教学过程
4 板书设计
教 材 分 析
课程标准
内容分析
目标分析
学情分析
重难点分析
教 材 分 析
课程标准
内容分析
目标分析
学情分析
重难点分析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 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 微粒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环节一引入新课【师】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化学的微观世界。
【板书】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环节二微粒的性质【师】物质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性质呢?【板书】一、微粒的性质【师】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说明?【生】它们很小。
【师】它们很小。
非常好。
【板书】1.微粒很小。
【师】微粒很小,小到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得见。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放学回家后在很远处就可以闻到饭菜的香味。
那么同学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
【生】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师】不断地运动。
这就是微粒的第二条性质。
【板书】2.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探究实验】【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观察现象。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B,在另一烧杯C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注意观察。
【现象】烧杯C中溶液逐渐变红。
【解释】上述实验说明: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并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
【师】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回答】没有必要。
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及地位:
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
本节内容在学习《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知识后,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并用微观的观点去学习化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计和完成能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2)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采用实验现象观察法与想象类比法相结合。
学生对微观世界陌生,如何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学的关键,采用实验、现察、想象、类比等方法来解决难题。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教学中我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创设有利于主题理解的问题情景,将学生从宏观带进微观,启发学生由生动、直观现象进入抽象思维,又体现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原形的学习思想。
增加了图、声、像等直观多媒体技术,增强对学生感官发出最有效刺激,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县城边缘,学生学习气氛不浓,我尽量挖掘教材,结合实际生活,合理安排程序,使学生爱听,爱做,爱看,爱学,激发他们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法设计:
思考观察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比较现象,学会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及比较实验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从宏观进入微观是关键,教学中设计学生能够有感官参与,思维参与的实验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对现象的观察、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对氨分子扩散实验的改进,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学会如何观察比较现象,学会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及比较实验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问题:1、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与思考:通过演示高锰酸钾粉末分散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实验探究: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取出高锰酸钾粉末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2、交流与思考:多媒体出示情境问题
(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3、讨论与归纳: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
(三)活动与探究一: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微粒运动,让学生认识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1、探究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1)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
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是溶液A逐渐变红,说明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2、交流与讨论:多媒体出示情境问题
(1)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
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2)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3、归纳与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4、练习与实践
(1)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2)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四)活动与探究二: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认识微粒之间有空隙。
1、学生实验探究
(1)学生实验1: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振荡后,观察体积。
(2)学生实验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用注射器压缩水和空气。
2、交流与归纳:
(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3、练习与实践:多媒体出示题目
(1)你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2)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3)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初探微观世界,有什么收获得到了哪些结论回忆,总结,发言。
(六)课外练习与实践:做P62页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