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环节一引入新课【师】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化学的微观世界。
【板书】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环节二微粒的性质【师】物质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性质呢?【板书】一、微粒的性质【师】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说明?【生】它们很小。
【师】它们很小。
非常好。
【板书】1.微粒很小。
【师】微粒很小,小到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得见。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放学回家后在很远处就可以闻到饭菜的香味。
那么同学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
【生】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师】不断地运动。
这就是微粒的第二条性质。
【板书】2.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探究实验】【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观察现象。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B,在另一烧杯C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注意观察。
【现象】烧杯C中溶液逐渐变红。
【解释】上述实验说明: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并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
【师】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回答】没有必要。
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课件
验
教 学 过 程
课前准备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 现象入手激发 学生的探究欲
环实节施一1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教 学 过 程
课前准备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进一 步强化对微粒 的感性认识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教 学 过 程
课前准备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环节一
环节二
做法的依据:
。
以对问题情境的解释, 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 识解释某些实验原理。
教 学 过 程
课前准备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环实节施五1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 络,加深对实验方法 设计的理解。
环节六
环节七
环节八
知识
方法
教 学 过 程
课前准备
课堂实施
课后提升
环实节施五1
环节六
课后巩固
设计意图
巩固新知,设置不同 层次的习题,兼顾学 生学习的个性差异, 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 趣,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学设 计
授课教师:吕甫金 2019年9月26日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目录
contents
1 教材分析 2 教学设计 3 教学过程
4 板书设计
教 材 分 析
课程标准
内容分析
目标分析
学情分析
重难点分析
教 材 分 析
课程标准
内容分析
目标分析
学情分析
重难点分析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 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 微粒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提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基础上,对物质构成奥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故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巩固学生已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性质,使他们理解物质的可分性,即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而分子可再分为原子,原子可再分为质子、中子、电子。
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化学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考试要求均为B)
课时安排:三、课时
分子原子一课时:
原子结构、离子一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一课时: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作用及地位: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
本节内容在学习《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知识后,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并用微观的观点去学习化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计和完成能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2)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采用实验现象观察法与想象类比法相结合。
学生对微观世界陌生,如何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学的关键,采用实验、现察、想象、类比等方法来解决难题。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教学中我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创设有利于主题理解的问题情景,将学生从宏观带进微观,启发学生由生动、直观现象进入抽象思维,又体现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原形的学习思想。
增加了图、声、像等直观多媒体技术,增强对学生感官发出最有效刺激,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1、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县城边缘,学生学习气氛不浓,我尽量挖掘教材,结合实际生活,合理安排程序,使学生爱听,爱做,爱看,爱学,激发他们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
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微观解释;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的原因分析:物质的三态变化涉及到分子间距离和作用力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和成果分享。在课堂提问环节,我会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以检验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将分组探讨问题,共同寻找答案,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验操作环节,学生将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成果分享环节,每个小组将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接受其他小组和教师的评价和反馈,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于微观概念的理解困难、实验操作的误差和学生的参与度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采取以下措施:简化复杂概念,提供直观的实例和图示;在实验操作前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和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分析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讲解;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调整教学节奏和互动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这些反思和改进措施,我旨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模型等。
3. 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引出物质构成的讨论。
2. 讲解基本微粒的概念: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及其性质。
3. 讲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力,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基本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探究物质构成的兴趣和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如原子核和电子云。
2. 介绍其他微观粒子,如夸克和轻子。
3. 探讨物质构成的现代理论,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反思实验和观察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说课稿
一、引言1.1 题目:《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1.2 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微粒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分子作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之一,其结构和性质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意义:通过本课,学生将能够了解分子的构成及其特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实验能力,增强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二、分析课程内容2.1 课程基本知识点:(1)分子的概念和构成(2)分子的性质和特点(3)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关系2.2 分子的概念和构成:通过分子模型的引入,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构成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分子结构。
2.3 分子的性质和特点:介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及其性质差异,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多样性。
2.4 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关系:通过实验观察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课程设计方案3.1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构成(2)掌握分子的性质和特点(3)理解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影响3.2 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子的构成和性质(2)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关系3.3 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示范: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展示分子的构成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
(2)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分子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分子的性质和特点。
(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启发学生思维。
3.4 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玻璃棒等(2)课件:包括分子模型、实验步骤示意图等3.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引用相关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节课主题。
(2)讲解:介绍分子的概念和构成,让学生理解分子的基本结构。
(3)实验:设计简单的分子实验,并让学生自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
(4)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分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讨论交流。
(5)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深对分子知识的理解。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 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4. 总结:强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原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离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理解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离子的定义,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初中化学九上3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优秀说课稿示范课获奖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铁的相对原子质量 =
≈ 56
1.66×10-26 kg
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成正比,原子质 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越大。
该原子的一种原子的实际质量( kg) 2、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一种碳原子实际质量的1/12 ( kg)
(只是一种比值)
普通化学计算中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原子种类
氢 氦 氮 氧 氟 氖 氯 碳
因此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氢分 子和氧分子化合成了水分子,水分子 不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体积很小 分子的质量很小 分子在不停运动
分子间有间隔
100mL酒精和100mL 水混合在一起,体积 不大于200mL。
科学证明: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它也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是水分子, 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是氧分子,保持 氢气化学性质的是氢分子
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与中子数无关)
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主动小, 但是几乎集中了原子全部的质量。
核外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电 子的质量相对要小得多。
质子 (带正电荷)
原子核
(带正电荷) 中子 (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注:普通氢 原子无中子
每个原子只有1个原子核 不同原子的区别是原子核不同
原子种类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氢
1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铁
26
30
26
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与中子数无关)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课件
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影响,如溶解度、熔点、 沸点等。在化学反应中,极性分子更容易与其他极性分子相互作用,而 非极性分子则更容易与非极性分子相互作用。
05
原子与元素的关系
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 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02
物质由微粒构成
微粒的概念
微粒
物质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微粒的种类
分子、原子、离子等。
微粒的特性
具有质量、体积和电荷等基本属性。
微粒的性质
微粒的稳定性
分子和原子在一般情况下 是稳定的,不易发生化学 反应。
微粒的运动性
分子和原子在不停地做无 规则运动,温度越高,运 动越剧烈。
微粒的相互作用
分子结构决定了分子的形状、大小、极性以及电子分布等,从而影响分子的物理 和化学性质。
例如,分子的空间构型和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稳定性、反应活性以及化合物的物理 性质;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决定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
分子的极性是指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导致分子整体呈现一定的 电性。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倾向于与其它原子共享 电子以达到稳定的电子构型。
原子结构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原子的内层电子构型决定了元素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导电性和导热性 等。
原子序数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原子序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原子序数决定,因为原子序数决定 了元素的电子构型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原子序数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熔点、沸点、电导率等物理性 质也会发生变化。
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三第一单元,根据新课标本单元可以分3至4课时,结合学生实际,将本单元分为4课时,第一课时是《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第二课时是〈〈原子〉〉,第三课为〈〈分子〉〉,第四课时为〈〈离子〉〉。
现在就第一课时《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进行说课,本节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考虑到知识的抽象性,教材编排了一些宏观物质的图片和三组实验,从三组实验产生的宏观实验现象入手,让学生根据现象进行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起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并明确微粒所具有的基本性质,并且在实验中教会学生“比较法”这种科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标准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将能得到一定提高,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学生将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树立“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并初步对“宏微观结合的辨证统一”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在分析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微粒概念的建立和微粒所具有的基本性质。
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难点:微粒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能学会运用微观知识对宏观现象进行想象、解释和推理。
二、学情、学法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微粒特征的认识。
9-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分子-沪教版说课稿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复习。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分子的性质
1.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3.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分子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学
情
分
析
刚才说到,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看一下我对学生的分析:
在知识储备方面: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生活中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但对具体的概念还有待建立。
2.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空隙。
二、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总结: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老师!
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欲强思维活跃但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判断能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化学热爱化学学好化学在课堂上应加以适当的教法与学法指导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一课时 分子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的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并用水分子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
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说课稿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分子和原子(说课稿)【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本章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教材第一节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但根据微粒的一般性质,只能解释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却不能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
所以,本节内容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和新分子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的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3.通过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点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第1课时)课题《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项目内容理论依据、意图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3章第1节第1课时的内容。
是继教材前两章的学习,在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金属、酸、碱、盐的组成和性质打下坚实基础,因而本节内容的学习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可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微粒性: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完成“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初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
2、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形成对已有的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形成物质的宏观状态与特性是由构成的微粒的种类、排列以及运动决定的观念。
2、通过实验逐步形成对照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因此,依教材地位与作用及九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
教学难点:1、建立微粒之间有空隙的观念。
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
本节课是围绕探究微粒的性质进行的,因此,将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又因为学生对1+1=2的思维根深蒂固,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将之确立为本节课的难点。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教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微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与分类微粒的定义与特点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概念、分类和微粒的定义、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2. 讲解物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3. 讲解微粒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4. 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物质由微粒组成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2.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与特点原子的结构:核子、电子云原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2.4 教学步骤1.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2.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讲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原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性质3.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与特点分子的结构:共价键、双键、三键分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3.4 教学步骤1.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2. 展示分子结构模型,讲解分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分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形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4.2 教学内容离子的定义与特点离子的形成: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离子的性质:电荷、溶解性、反应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离子的定义、形成和性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4.4 教学步骤1. 讲解离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2. 讲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离子是如何形成的3. 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回顾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结构和性质介绍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5.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原子、分子、离子的理解2. 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粒的实际应用3. 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第六章:元素与周期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6.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与特点周期表的构成与分组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与应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视觉辅助法:使用周期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6.4 教学步骤1. 讲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特征2. 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3.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强调周期表中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4. 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如预测元素性质第七章:化学键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性质7.2 教学内容化学键的定义与分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特点化学键的性质与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化学键的概念、分类和性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7.4 教学步骤1. 讲解化学键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基本概念2. 介绍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3. 分析具体例子,展示各类化学键的特点和作用4. 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中的重要性第八章:晶体结构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与特点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立方晶系、六方晶系、四方晶系等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晶体的定义、结构类型和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模型展示法:展示晶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晶体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8.4 教学步骤1. 讲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2. 展示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3. 讲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第九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2 教学内容物质性质的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变化的原因: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物质变化的原因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4 教学步骤1. 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不同性质2. 通过实验演示物质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3. 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性质与变化的联系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物质的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介绍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化学科学的意义和前景10.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物质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2. 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关于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微粒的概念介绍,这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
沪教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三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微粒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课题1 的内容《微粒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后反思五个程序进行。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子、原子、离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
通过学习微粒的基本性质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由此开始初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今后,学生还要深入探究微观世界。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学情分析年龄因素:初三学生正从形象思维逐步转向抽象思维,但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仍不完善。
学习基础:早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一些关于微粒的基础知识,但学习的仅仅是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若涉及到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的,学生就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学生尚未真正建立用微粒的观点看问题,但是他们对微观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认识微粒的基本性质,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4、教学重点: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认识微粒的基本性质,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及对微粒运动现象表象的建立。
二、教学方法分析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相互贯穿。
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自然地得出实验结论,突破教学重点。
借助多媒体和实例把微粒形象化,从而突破学生难以建立微粒表象的教学难点。
为了检测本课题教学目标是否达标,还设计了一些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习题。
三、说学法指导现代教学应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确实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理解物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微粒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物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的性质,如何运用微粒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 利用多媒体动画和模型,直观展示微粒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概念讲解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如原子、分子、离子等)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物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
2. 第二节:微观粒子的性质介绍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让学生了解微粒的特性。
3. 第三节:物质的微粒构成分析分析常见物质的微粒构成,如水、氧气、盐等,引导学生运用微粒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 第四节:微粒观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微粒观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食物烹饪、药物研制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 第五节:小组讨论与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运用微粒观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观点。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5.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模型。
2. 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确保实验安全。
3. 准备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相关资料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
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及地位:
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
本节内容在学习《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知识后,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并用微观的观点去学习化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计和完成能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2)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采用实验现象观察法与想象类比法相结合。
学生对微观世界陌生,如何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学的关键,采用实验、现察、想象、类比等方法来解决难题。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教学中我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创设有利于主题理解的问题情景,将学生从宏观带进微观,启发学生由生动、直观现象进入抽象思维,又体现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原形的学习思想。
增加了图、声、像等直观多媒体技术,增强对学生感官发出最有效刺激,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县城边缘,学生学习气氛不浓,我尽量挖掘教材,结合实际生活,合理安排程序,使学生爱听,爱做,爱看,爱学,激发他们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法设计:
思考观察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比较现象,学会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及比较实验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从宏观进入微观是关键,教学中设计学生能够有感官参与,思维参与的实验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对现象的观察、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对氨分子扩散实验的改进,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学会如何观察比较现象,学会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及比较实验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问题:1、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与思考:通过演示高锰酸钾粉末分散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实验探究: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取出高锰酸钾粉末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2、交流与思考:多媒体出示情境问题
(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3、讨论与归纳: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
(三)活动与探究一: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微粒运动,让学生认识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1、探究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1)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是溶液A逐渐变红,说明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2、交流与讨论:多媒体出示情境问题
(1)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
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2)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3、归纳与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4、练习与实践
(1)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2)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四)活动与探究二: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认识微粒之间有空隙。
1、学生实验探究
(1)学生实验1: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振荡后,观察体积。
(2)学生实验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用注射器压缩水和空气。
2、交流与归纳:
(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3、练习与实践:多媒体出示题目
(1)你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2)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3)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初探微观世界,有什么收获得到了哪些结论回忆,总结,发言。
(六)课外练习与实践:做P62页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