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知道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构成2.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性质3. 实验观察和分析4.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基本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2. 难点:实验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样品、实验试剂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图片。
六、教学进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空气、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 讲解:介绍物质的基本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3. 实验观察:安排实验,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样品,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微观结构。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结果,讨论物质构成的奥秘。
5. 总结:总结物质构成的奥秘,强调分子、原子和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知识,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物质构成的奥秘。
3.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并解释其中的科学现象。
九、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观察和分析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一、分子和原子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如分子,原子),微观粒子总是不停的运动着。
(酒香不怕巷子深,糖水,盐水,花香)分子间有间隙。
(气体可压缩)冬天水管结冰胀裂(气态》固态》液态)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1、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不会变成其他物质):水蒸发,盐水等2、在化学变化中,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碳燃烧,氢气跟氯气等3、由此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结合成新的分子。
Hg+O2=HgO5、HgO分解。
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三、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和核外电子构成。
(元素符号的左上是质量数,左下是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四、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构简图:以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K L M N O P把电子稳定结构: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
这种带电的原子叫离子。
(正负,阴阳)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很小。
为方便书写和使用,以C12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他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课本附录)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Cl 35 K 39 Ca 40六、元素元素师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各种元素在地壳的含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七、元素符号国际上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首字母表示元素。
(H O N )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和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2. 掌握物质构成的三个要素;3. 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重点:1. 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2. 物质构成的三个要素。
教学难点:1.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教师用黑板上的“物质构成的奥秘”六个字作为引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什么是物质构成?”以及“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
Step 2 学习新知教师向学生讲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观粒子,它们组成了各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元素的原子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化合物。
然后,教师继续解释物质构成的三个要素:元素、原子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如氧元素(O)、碳元素(C)等。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的,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Step 3 互动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合作解答如下问题:为什么不同元素的原子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化合物?这里引导学生思考原子之间的组合和相互作用的影响。
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将几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如铁粉、硫粉、铜粉)混合在一起,加热后观察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发现原子之间的反应可导致不同的化合物的产生。
Step 4 进一步探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化合物,它的物质构成却不一样?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中原子的数量和排列的影响。
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等),然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总结该化合物的物质构成。
学生可以使用量子模型或分子模型等方式来表示化合物的物质构成。
Step 5 总结归纳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实验结果,总结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构成是由元素和原子的组合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能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分类。
【素养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建立“静止是相对,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导入新课【导入1】[教师]多媒体展示《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诗,同学们对其诗意已有所了解,不知道大家是否从化学角度思考过“为有暗香来”是什么原因?【导入2】教师事先在教室前面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
[演示]往水中加入白糖,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改用热水,缩短实验时间)[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问题,讨论,提出合理的猜想: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 - 1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
[图片展示]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像(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特点[分析]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
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小烧杯A,加入水,再加入酚酞溶液,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分子和离子。
2. 让学生掌握原子和分子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1)原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3)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2. 原子和分子的性质(1)原子:原子的性质由其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排布决定,如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亲和能等。
(2)分子:分子的性质由分子中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如分子式、分子量、分子极性等。
3. 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1)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2)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通过电荷吸引形成的化学键。
(3)金属键:金属原子之间通过自由电子云形成的化学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性质和相互作用。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化学实验,加深对物质构成的理解。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和药品:显微镜、电子天平、烧杯、试管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材:相关章节的教学课件和教材。
3. 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构成的奥秘。
2. 讲解:讲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性质和相互作用。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案【篇一: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能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的简单实验。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理解物质的微粒性。
3、通过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教育;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2、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模型,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过程导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co2、o2、h2o、空气等)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了解释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学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板书)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导入: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生:阅读教材第62页你已经知道什么回答:(预计答案:物质可分,物质都是由极小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如白糖溶于水)提问: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微粒有那些性质呢?(板书)一、微粒的性质设问: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变干了;漫步花园,闻到浓郁的花香。
这是为什么呢?生:微粒在不断运动。
(板书)1、微粒在不断运动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已经知道了微粒能够运动。
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继续来讨论和验证这个问题。
探究活动:微粒的运动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
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2. 使学生理解物质的不同组成方式,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质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
2. 物质的不同组成方式。
三、教学难点:1. 物质微观构成粒子的理解与应用。
2. 物质组成方式的辨别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直观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等。
2. 物质的不同组成方式: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3. 物质构成的实例分析与探究。
4. 物质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实践。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 探究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介绍原子、分子、离子等概念,并通过动画演示它们的构成和特点。
3. 分析物质的不同组成方式:讲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
4. 实例分析:以水为例,分析其微观构成粒子和组成方式。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1. 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区分下列物质:水、二氧化碳、铁、氯化钠。
2. 判断下列物质属于哪种组成方式:氧气(元素)、水(化合物)、空气(混合物)。
八、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物质构成的最新研究成果。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巩固物质构成的知识点。
2. 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十、课后作业:1. 复习物质构成的知识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对物质构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十一、章节内容:本章主要讲解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构成之间的关系。
沪教版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共5篇)
沪教版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共5篇)第一篇:沪教版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答:不能。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分子和离子。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分子和离子。
2. 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直观地展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结构。
3.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4. 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结构。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总结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物质构成的理解深度。
4.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一、教案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掌握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了解元素周期律。
3. 探究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原子、分子和离子2.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3.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展示物质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2. 讲解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原子、分子和离子,并用多媒体展示它们的微观结构。
3.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
4. 分析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举例说明。
5. 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物质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
6. 小组汇报:邀请部分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7.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有关物质构成的练习题。
六、教案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六)七、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和作用,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
2.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并应用于解释物质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八、教学内容:1.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化学键的形成和作用。
3. 化学键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九、教学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十、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微观结构与化学键的关系。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课题1分子和原子 (1)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第2课时分子可分为原子 (4)课题2原子的结构 (7)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7)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 (10)课题3元素 (13)第1课时元素 (13)第2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16)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掌握微粒的三个基本特征。
2.怎样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八月桂花(如图)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提出问题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探究点二分子的基本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质与元素: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定义及特点。
2. 原子与分子:原子的结构,分子的概念及分子间的作用。
3. 离子与化合物:离子的产生,化合物的组成及性质。
4.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类型。
5. 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烧杯、显微镜等。
2. 教学课件:物质的构成、实验操作演示等。
3. 教学素材: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
4.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题、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题、实验报告等。
3. 实验操作技能: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安全性等。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5.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物质构成奥秘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章节:元素周期表与化学键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和性质。
2. 讲解化学键的类型,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七、教学章节:物质的溶解与沉淀1. 让学生了解溶解与沉淀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和溶度积规则。
2. 分析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探讨溶解与沉淀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八、教学章节:酸碱反应与中和1. 让学生了解酸碱的概念,掌握酸碱度、pH值等基本概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全)
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 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 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 形成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
阳离子(Na+)和阴离子(Cl-)
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的化合物(NaCl)。
[要点 3] 分子、原子和离子 ⑴ 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
)
A.“1”表示 1 个硫元素 B.“2”表示 1 个氢分子
C.“3”表示 3 个氢分子 D.“4”表示 4 个氧原子
[要点 2] 化合价
⒈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1 -1 +2 -2
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如:Na、Cl、Mg、 O。
* 要注意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区别,
⑵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 → 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 → 阳离子 即: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⑶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Hale Waihona Puke 能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能独立存在,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⒊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要点 4] 元素周期表简介 ⒈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 7 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 16 个族(8、9、10 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原子序数——— 8 O ————元素符号
【知识要点】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教案标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和性质2. 掌握物质的分类和特征3. 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构成和性质2. 物质的分类和特征3. 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2. 激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化学试剂等2. 实验材料:各种物质样本,如水、盐、糖、铁、铝等3.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4. 教学参考书籍和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好奇心,如水、盐、糖、铁、铝等,让学生描述这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二、探究物质的基本构成和性质(20分钟)1.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水的分子结构、盐的晶体结构等。
2. 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基本构成和性质,如元素、化合物、物质的三态等。
三、认识物质的分类和特征(15分钟)1. 通过实验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如按照物质的组成、性质、来源等分类。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分类方法下物质的特征和应用。
四、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并结合实验和教学资料,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基本构成和性质有了初步了解,对物质构成的奥秘也产生了兴趣。
下节课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开展更多的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
化学实验中的物质构成奥秘——教案实验探究
一、教案基本信息化学实验中的物质构成奥秘——教案实验探究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的微观构成;2. 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铜等;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和教学素材,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概念,为学生实验探究打下理论基础。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内容包括:实验一: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实验二: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复分解反应;实验三:观察离子在溶液中的运动;实验四:测定某溶液的pH值;实验五:探究物质的溶解度规律。
4. 实验观察与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以便后续分析讨论。
5. 实验总结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总结物质构成的奥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教师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实验成果。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2. 学生实验观察的细致程度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3. 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4. 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拓展1. 介绍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构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物质性质的决定因素;2. 引导学生探讨化学反应的实质,即原子、分子层面的重新组合;3.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构成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实验探究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物质,分析其微观构成;2.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对该物质微观构成的假设;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共同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及反思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的重要内容,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等知识。
这些内容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正确书写化学用语、进行化学计算等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
2.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表示方法。
4.掌握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和意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规范书写的习惯。
3.通过对化合价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元素的概念、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应用。
【教学难点】:1.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离子的形成过程。
2.化合价的理解和应用。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化学变化和物质的性质,但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微观粒子的想象仍存在一定困难。
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比例和计算的知识,为本课题中有关原子结构和化合价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1.讲授法:讲解重点知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构成微粒,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等。
2. 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基本构成微粒,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等。
2. 第二节:原子和分子的性质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性质,分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性质。
3. 第三节:离子的形成和性质教学内容:介绍离子的形成过程,离子的性质以及离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4. 第四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内容:讲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类型和变化过程。
5. 第五节:实验观察和分析教学内容: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推理和判断。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构成微粒、原子、分子的性质和离子的形成等基本概念。
2.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用于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实验过程和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对物质构成微粒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内容6. 第五节:实验观察和分析(续)教学内容:继续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推理和判断。
7. 第六节:物质的分类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分类,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等。
8. 第七节:化学反应教学内容: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反应类型以及反应的实质。
9. 第八节:物质的量和质量守恒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2. 使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微观解释,能够运用粒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原子、分子和离子。
2. 物质的微观构成:原子核、电子、元素周期表等。
3. 物质的宏观构成:晶体、非晶体、混合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物质的微观构成。
2. 难点:物质宏观构成与微观构成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物质构成的微观世界。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宏观构成与微观构成的关系。
4. 实验: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物质基本构成粒子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物质宏观构成与微观构成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物质构成理论,如量子力学在物质构成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物质构成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物质构成的微观图像、动画等。
2. 实验器材:进行物质微观构成的实验演示。
3. 教材:提供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讲解。
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思考物质构成的问题。
2.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实践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充实。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课题3元素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熟练识别、书写和背诵常见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教学重点: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原子是由哪些微粒构成?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
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交流讨论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引出概念[板书]一、元素: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分析如何记忆元素的定义。
反思升华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反思升华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
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这些元素在地壳中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看书P77页,图4—4。
地壳中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
生物细胞中按质量分数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碳氢氮。
通过元素和原子知识的学习,讨论一下,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元素名称。
a如何表示指定的元素呢?b、元素符号。
从P75资料及表4-3,找一找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
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归纳小结:1写法:一大二小元素名称的一般规律::“钅”表示金属元素;“石”表示非金属固体元素;“氵”表示非金属液体元素;“气”表示非金属气体元素。
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这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这种物质。
注:元素符号前有数字,整个符号只具有微观意义,表示原子的数目。
学生合作式学习,归纳问题的要点。
讨论小结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讨论:说说符号H、c、Fe、2H的意义。
加强自学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布置作业P761、2、3、4决胜中考课时作业[板书设计]课题3元素一、元素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地壳中元素的存在和分布: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二、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个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一大二小”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这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这种物质。
第五课时课题3元素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熟练识别、书写和背诵常见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教学重点: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1、听写P75页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说出下列元素符号的意义:NZnHe听写。
学生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课知识。
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
为此,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简介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表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个横行,十八个纵行,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纵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和一个第Ⅷ族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
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原子序数: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原子序数。
所以,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分区。
说明: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因此元素可以分为哪几类?讨论:通过下列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单元格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
学生思考、回答。
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通过这四个等量关系,能完成一些练习。
巩固练习,熟练掌握每一单元格的内容。
归纳总结1、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有哪些收获?你从人类对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得到什么启示和感悟?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完成决胜中考的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课题3元素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每一单元格的内容: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元素周期表的意义:第六课时课题4离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猜想法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怎样构成原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学生思考、回答。
巩固前面的知识。
在含有多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叫做电子层。
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分层排布。
[板书]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
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电子先填充能量低的电子层,当能量低的电子层被填满后,再填充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每一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原子中的电子的排布情况,我们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展示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1-18号元素归纳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同一横行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随核电荷数的递增而依次增加;同一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加;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的变化。
讨论: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为什么呢?小结:因为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在化学变化中不易得失电子,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人们就把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
讨论: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那么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小结: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所决定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讨论:下列哪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通过得失电子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学生讨论。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规律。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提高他们观察、归纳总结和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有哪些收获?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完成决胜中考课时作业板书设计:课题4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电子层、离核远近、电子能量的高低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原子结构示意图: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所决定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第七课时课题4离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离子的形成,掌握离子的书写的意义;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了解离子的形成,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知道离子是如何构成物质的。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猜想法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