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教案标题: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构成要素;
2.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3. 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4.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推断物质的构成。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构成要素;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3.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的理解;
2. 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推断物质的构成。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锌粉、盐酸等;
3. 实验材料:不同物质的样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PPT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提问: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的构成有什么奥秘?
二、讲解物质的基本组成(10分钟)
1. 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2. 解释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物质混合而成的。
三、讲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15分钟)
1. 介绍原子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元素周期表,解释元素的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含义;
2. 介绍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
3. 介绍离子的概念,解释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四、实验探究物质的构成(20分钟)
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物质样品;
2. 实验一:利用酒精灯加热锌粉,观察是否有变化;
3. 实验二:将盐酸滴加到锌粉上,观察是否有变化;
4. 实验三:将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是否有变化;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课题3元素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熟练识别、书写和背诵常见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原子是由哪些微粒构成?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
中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引出概念
[板书]一、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分析如何记忆元素的定义。
反思升华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反思升华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这些元素在地壳中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看书P77页,图4—4。
地壳中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按质量分数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碳氢氮。
通过元素和原子知识的学习,讨论一下,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物质构成的三个要素;
3. 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重点:
1. 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
2. 物质构成的三个要素。
教学难点:
1.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知
教师用黑板上的“物质构成的奥秘”六个字作为引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什么是物质构成?”以及“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
Step 2 学习新知
教师向学生讲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观粒子,它们组成了各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元素的原子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化合物。
然后,教师继续解释物质构成的三个要素:元素、原子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如氧元素(O)、碳元
素(C)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由电子、质子
和中子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的,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Step 3 互动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合作解答如下问题:为什么不同元素的原子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化合物?这里引导学生思考原子之间的组合和相互作用的影响。
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将几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如铁粉、硫粉、铜粉)混合在一起,加热后观察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发现原子之间的反应可导致不同的化合物的产生。
Step 4 进一步探究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化合物,它的物质构成却不一样?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中原子的数量和排列的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
“飘香”?
合作探究
探究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提出问题
(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
归纳总结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
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a.盛有约
20mL蒸
馏水的小
烧杯A中
加入5~6
滴酚酞溶
b.从烧杯A中取少量
溶液置于试管中,向
其中慢慢滴加浓氨
水,观察溶液颜色有
什么变化
c.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
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整体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作业内容
一、课标分析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
科学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
水与常见的溶液
金属与金属矿物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
认识化学元素
物质组成的表示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化学物质与健康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二)微粒构成物质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
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①通过实验比较空气和水压缩时的体积变化情况。②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象③写科普小论文:“我想像中的原子结构”。
(三)认识化学元素
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①查找常见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②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③收集有关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资料。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沪教版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
沪教版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章:物质与元素
1.1 物质的概念与分类
物质的认识: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与体积。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化合物与元素。
1.2 元素的基本性质
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排布等。元素的性质: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第二章:原子结构
2.1 原子核与电子
原子核:质子、中子的组成,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
电子:电子的轨道结构,电子云,原子的电子排布。
2.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定义与特点。
分子结构:共价分子的空间构型,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第三章:化合物与化学反应
3.1 化合物的形成
离子化合物:离子键的形成,离子的电荷与价态。
共价化合物:共价键的形成,分子的共享电子。
3.2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多种物质一种新物质。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
第四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4.1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反应性等。
4.2 物质的转化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电子的转移。
酸碱反应:酸碱的定义,酸碱中和反应。
第五章:物质的测量与实验方法
5.1 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安全:实验室的安全规则,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实验操作: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基本实验操作。
5.2 测量与分析
仪器分析:介绍常见的化学分析仪器,如滴定仪、光谱仪等。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数据的平均值与标准差。
第六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分子和离子。
2. 让学生掌握原子和分子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
(1)原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3)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2. 原子和分子的性质
(1)原子:原子的性质由其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排布决定,如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亲和能等。
(2)分子:分子的性质由分子中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如分子式、分子量、分子极性等。
3. 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2)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通过电荷吸引形成的化学键。
(3)金属键:金属原子之间通过自由电子云形成的化学键。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性质和相互作用。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化学实验,加深对物质构成的理解。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室仪器和药品:显微镜、电子天平、烧杯、试管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材:相关章节的教学课件和教材。
3. 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构成的奥秘。
2. 讲解:讲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性质和相互作用。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1、基本性质:
⑴质量、体积都 ;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 ,固体时分子间隔 (热胀冷缩)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 ,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 。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
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
小。
4.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
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分子和离子。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分子和离子。
2. 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直观地展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结构。
3.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4. 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结构。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总结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与元素: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定义及特点。
2. 原子与分子:原子的结构,分子的概念及分子间的作用。
3. 离子与化合物:离子的产生,化合物的组成及性质。
4.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类型。
5. 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室用具:试管、烧杯、显微镜等。
2. 教学课件:物质的构成、实验操作演示等。
3. 教学素材: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
4.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题、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题、实验报告等。
3. 实验操作技能: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安全性等。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5.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物质构成奥秘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章节:元素周期表与化学键
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和性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教案标题: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和性质
2. 掌握物质的分类和特征
3. 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基本构成和性质
2. 物质的分类和特征
3. 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2. 激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化学试剂等
2. 实验材料:各种物质样本,如水、盐、糖、铁、铝等
3.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4. 教学参考书籍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好奇心,如水、盐、糖、铁、铝等,让学生描述这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二、探究物质的基本构成和性质(20分钟)
1.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水的分子结构、盐的晶体结
构等。
2. 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基本构成和性质,如元素、化合物、物质的三态等。
三、认识物质的分类和特征(15分钟)
1. 通过实验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如按照物质的组成、性质、来源等分类。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分类方法下物质的特征和应用。
四、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1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并结合实验和教学资料,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物质
构成的奥秘。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教学主题。只有了解了物质的微观结构,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的内涵,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因而本主题的学习对学生深入认识物质的变化,学习身边常见物质的性质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一主题的复习中,我们要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学习化学,认识一些化学现象的本质;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帮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系统地形成微粒观、元素观和物质分类观。
(二)教材主要内容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包括四个二级主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主要使学生形成物质分类观;“微粒构成物质”——帮学生构建完整的“微粒观”;“认识化学元素”——帮学生构建完整的“元素观”;“物质组成的表示”——将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建立了联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本主题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分子式量等多个概念,以及原子的结构、化合价、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等内容,涉及的知识多而杂,概念易混淆。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和系统化,把学过的基础知识整理成“知识点”,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连接成“知识线”,最后交织成“知识网”。这样可避免知识零碎、不成系统,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三、教学设计思想
本主题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对物质的由表及里的认识中,教会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世界。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一、引言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的构成一直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教案将介绍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奥秘。
二、物质的构成
1. 原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不同,因此不同元素的原子也不同。
2. 分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之一。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具有极性,因此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表面张力。
3. 离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由于失去或获得了电子而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离子的结构和性质也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例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导电性。
三、物质的性质
1. 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物质化学组成的情况下,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密度、颜色、硬度、熔点、沸点等。
2. 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化学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产生新的物质。
3. 物质的生物学性质
物质的生物学性质是指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例如,毒性、营养价值等。
四、物质的分类
1. 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物理性质。例如,金属、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具有可变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例如,空气、海水等。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及反思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的重要内容,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等知识。这些内容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正确书写化学用语、进行化学计算等具有重要意义。主要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
2.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表示方法。
4.掌握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和意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
理能力。
2.通过对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规范书写的习惯。
3.通过对化合价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元素的概念、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离子的形成过程。
2.化合价的理解和应用。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化学变化和物质的性质,但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还缺乏系统的认识。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微观粒子的想象仍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已经学习了一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2. 使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微观解释,能够运用粒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原子、分子和离子。
2. 物质的微观构成:原子核、电子、元素周期表等。
3. 物质的宏观构成:晶体、非晶体、混合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物质的微观构成。
2. 难点:物质宏观构成与微观构成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物质构成的微观世界。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物质的基本构成粒子,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宏观构成与微观构成的关系。
4. 实验: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
1. 评价学生对物质基本构成粒子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物质宏观构成与微观构成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
1. 介绍其他物质构成理论,如量子力学在物质构成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物质构成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课件:展示物质构成的微观图像、动画等。
2. 实验器材:进行物质微观构成的实验演示。
初三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
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
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
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课题3元素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熟练识别、书写和背诵常见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原子是由哪些微粒构成?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
中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引出概念
[板书]一、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分析如何记忆元素的定义。
反思升华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反思升华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这些元素在地壳中是如何分布的呢?同
学们看书P77页,图4—4。
地壳中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按质量分数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碳氢氮。
通过元素和原子知识的学习,讨论一下,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元素名称。a如何表示指定的元素呢?
b、元素符号。
从P75资料及表4-3,找一找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
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归纳小结:1写法:一大二小
元素名称的一般规律::“钅”表示金属元素;“石”表示非金属固体元素;“氵”表示非金属液体元素;“气”表示非金属气体元素。
元素符号的意义:
表示这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这种物质。
注:元素符号前有数字,整个符号只具有微观意义,表示原子的数目。学生合作式学习,归纳问题的要点。
讨论小结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讨论:说说符号H、c、Fe、2H的意义。
加强自学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布置作业P761、2、3、4决胜中考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3元素
一、元素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地壳中元素的存在和分布: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二、元素符号:
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个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一大二小”
元素符号的意义:
表示这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这种物质。
第五课时
课题3元素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熟练识别、书写和背诵常见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
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听写P75页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说出下列元素符号的意义:NZnHe听写。
学生思考、回答。巩固上节课知识。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为此,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简介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表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个横行,十八个纵行,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纵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和一个第Ⅷ族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原子序数: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原子序数。所以,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分区。说明: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因此元素可以分为哪几类?
讨论:通过下列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单元格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
学生思考、回答。
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通过这四个等量关系,能完成一些练习。
巩固练习,熟练掌握每一单元格的内容。
归纳
总结1、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有哪些收获?
你从人类对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得到什么启示和感悟?学
生讨论,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完成决胜中考的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