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请大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通过做题检验自己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家庭小实验:设计一项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同学们可以尝试在家中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思考这是如何发生的。”
3.案例分析:搜集日常生活中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寻找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作用,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4.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分组讨论分子、原子和离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小组报告,并在下节课分享。
“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分子、原子和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将你们的发现整理成报告,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通过实物模型、动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观粒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它们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稳定;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而离子则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5.强化练习与反馈,针对教学重难点设置梯度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6.开展课后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网络搜索等,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分子教案(精)
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第一节分子(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分子的概念。
2.分子概念的应用。
3.混合物和纯净物。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何区别?4.解决方法:通过学生自己阅读,配以演示实验、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的认知基础和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理解分子概念的含义。
2.掌握分子概念的应用。
3.了解、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二)整体感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描述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存在状态;第二部分是运用有关分子的知识,从微观组成方面去理解和区分混合构与纯净物,并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通篇文字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性,再辅以实验及讲解、讨论、练习,极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前一章所学《空气氧》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提问]:我们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晾晒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实验]: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及[实验2-1]碘的受热和冷却。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得出分子的概念。
[板书]:一.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1.概念: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初三化学分子教案5篇
初三化学分子教案5篇最新初三化学分子教案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分子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三化学分子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
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进100mL 量筒里,观察现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难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教具】教师用:烧杯胶头滴管长玻璃管酒精浓氨水酚酞水等等【教学过程】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答:不能。
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
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
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1.物质可以再分;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9-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分子-沪教版说课稿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复习。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分子的性质
1.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3.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分子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学
情
分
析
刚才说到,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看一下我对学生的分析:
在知识储备方面: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生活中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但对具体的概念还有待建立。
2.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空隙。
二、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总结: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老师!
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欲强思维活跃但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判断能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化学热爱化学学好化学在课堂上应加以适当的教法与学法指导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一课时 分子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的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并用水分子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 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教案设计
“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突破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1.让学生体会化学来自生活,回归生活。
把“水的三态变化”当作认识分子知识的起点,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平台。
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和问题可用分子知识来解释,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如,香水气味,衣服晾干,盐溶于水等,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去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多次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让学生合作完成“气体和液体压缩比较”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和乐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明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认识分子的特性。
3.能初步用分子的观念知识解释生活的某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不断地提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生活例子,教师演示实验,展示模型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结论、知识,并用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增强学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子的观念、分子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策略与手段】1.利用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
如“水的三态变化”、香水气味,衣服晾干,盐溶于水等生活例子。
提出问题:同学们有过疑问吗?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衣服在太阳下晒会比较快就干?让学生做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
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浓盐酸与氨水生烟”。
问:为什么二者没有接触,而会在空中生烟?从这些活动和问题引出物质构成的微粒——分子这知识,进一步提出,要解释为什么,需要通过学习分子的更多知识。
然后展示模型、图片,深化分子可构成物质。
2.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微观的运动与宏观物体的运动不同,这是教学的另一难点。
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突破难点。
如教材P42,“将酚酞滴入氨水中”;“氨分子的运动”,A、B两烧杯没有接触,怎么会发现A烧杯的液体也变红了?教师点拨,用分子的观点去解释,从而学生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2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案-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1.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采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并结合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及课本上的相关实验现象,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及丰富的想象力,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运用分子的有关知识来解释一些问题。
引入:当你知道空气是由几种物质成分组成以后,你可能会问:那些物质本身又是怎样构成的呢?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微粒构成的。
本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分子。
【活动一】在教室里洒一些花露水【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香水是由香精分子和酒精分子混合而成的,当香水中的这些分子回答:闻到了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引入新课,直奔主题从身边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通过扩散运动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酒精和香精的气味了。
【板书】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并举例说明: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浓盐酸和浓氨水的反应展示两种溶液的颜色的气味。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解释】生成的是固体小颗粒,因此是烟。
【追问】浓盐酸和浓氨水并没有接触,为什么在空气中出现大量白烟?【解释】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中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相遇,反应生成氯化铵小颗粒,形成白烟。
并通过图片介绍氯化铵的微观生成。
【讨论】1、通过两个实验,总结物理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本身的否变化。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解释】通过不同状态下的二氧化碳,因分子相同,化学性质一样进行解释。
【小结一】分子的定义学生观察并闻气味,感受化学试剂的物理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但出现烟和雾的不同描述以表格的形式,讨论两个实验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分子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一滴水的质量为0.05克。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10-26克。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教学设计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案教学目标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理解分子的概念,了解分子的特性。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的实质。
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
初步形成微观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及其特性。
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综合应用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以语言讲述,直观的实验和巩固练习方式教学。
教学过程上一节我们通过学习空气,知道了空气中含有的氧气,氮气等。
像这样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还可以再分,那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从本节开始我们一同进入奇妙的微粒世界。
:通过预习课本,我们可以找到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别是分子,原子和离子。
本节课我们来认识分子。
首先学生找出分子的概念。
然后老师通过和学生合作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直观体会分子的特性。
让同学们感受实验的奇妙,体会浓氨水让酚酞变红的实验现象。
探究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分子的体积质量很小,以及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
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探究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且温度是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
探究说明分子之间是由间隔的,并且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是最大的,其次是液体,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最小。
让同学们回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宏观概念,并引导他们用分子这样的微观观点去解释他们。
通过老师和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共同完成实验现象的记录及有关讨论与交流。
以实验探究为例::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前,实验中以及实验后。
实验前要明白实验的原理,实验的仪器和试剂,实验中要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记录,实验后反思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浓氨水可以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这是实验的原理,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哪些仪器和试剂呢?回答:烧杯,浓氨水,酚酞试剂等。
: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共同做这个实验。
请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这个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了:酚酞试剂和浓氨水并没有接触,为什么变红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
初中化学分子的构成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的构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分子的构成原理;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特征;2. 分子的构成原理。
教学难点:1. 分子的构成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2. 分子动画视频;3.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分子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分子的形状和结构;2. 播放分子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二、分子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1. 提问: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征?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分子的定义和特征;3. 强调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有独立存在的能力。
三、分子的构成原理(15分钟)1. 提问:分子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如何连接成分子的?2. 引导学生学习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形成和类型;3. 讲解分子轨道理论,让学生了解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10分钟)1. 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味道、气味、溶解等,让学生思考并解释这些现象与分子的关系;2.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这些现象的原理;3. 强调分子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五、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分子理论,分析和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子模型、分子动画视频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的定义、特征和构成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强调分子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3章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2、能熟练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如何构成。
4、会正确书写离子符号及明白数字表示的意义。
一、分子、原子1、定义:(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3)分子间有间隔,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依次变大,温度升高,间隔越大。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二、离子: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
例如:钠离子:Na+。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
例如:Fe3+: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例如:Fe3.+: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7、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
例如:2个钠离子:2Na+8、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例1. (2015•吉林)某化学反应的示意图如图,请回答问题:(1)甲分子中含有 2 个原子;(2)此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填“分子”或“原子”)不能再分.例2.(2015•成都)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是Na和,其中相同的是()A.电子数B.质子数C.电子层数D.所带电荷数例3. (2015•福建)自来水消毒过程中通常会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如图表示:(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分析微观过程图,我能从微观角度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知识点二:离子例4. (2015•恩施州)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对它们的描述正确的是()A.四种粒子均表示原子B.N与W可形成NW3型化合物C.四种粒子均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D.四种粒子所代表的元素不在同一周期例5. (2015•临沂)如图是X、Y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X是金属元素B.Y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C.X和Y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D.X、Y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很相似例6 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D.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决定【基础演练】1.下列事实中不能证明物质由微粒构成的是 ( )A.碳素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全杯水都变黑B.加热试管中的碘晶体,片刻后试管中充满紫色蒸气C.一袋大米中有很多米粒D.少量蔗糖放入水中,搅拌后蔗糖不见了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小3.某同学为探究分子的特性,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其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A.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 mLB.品红放入水中,整杯水逐渐变红C.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后得到了氧气D.两支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前者比后者容易压缩4. 利用微粒的知识解释:(1)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容易干,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分子原子教案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分子原子探究点一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从上图中你得出的信息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不同物质的分子不同。
继续研究分子的结构模型,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些物质的分子是同种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且原子大小不同。
从原子体积大小的比较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原子体积大小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且很小。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上述微观示意图中分子、原子是如何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分子分解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2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案
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明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②认识分子的特性③能初步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
②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分子的概念及其特征(2)难点:用分子观点解释某些现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的不同点。
三、教法分析分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
但是,分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轻松活泼的动画导入,从身边熟悉的例子入手,确立“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实验探究以及对照试验中分析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等结论。
最后,花较多的时间在性质实验的探究上,对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中分子的性质,引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四、教学用具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浓盐酸、酒精、蒸馏水、酚酞等。
其他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活动环节一自主学习活动环节二:交流展示【趣味导入】花轮的香水【教师引导】为什么小丸子可以闻到花轮身上的香水呢,我们肉眼看得到分子在运动吗?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测,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投影展示】经科学家证实,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九年级化学教案)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通过学习知道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的性质知识后,我们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回忆:前面我们已学过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教师用多媒体或小黑板列出几种原子的构成。(见附录)
引导学生归纳有关规律。
指导学生看书P36,通过阅读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并看照片,认识科学家汤姆生。
[思考]构成原子的微粒中有的带着电荷,那么原子是否显电性呢?
[板书]质子(+)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
带电)
(不显电性)
电子(-)
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Mr)=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看书P36及图2-12,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
看照片,认识科学家汤姆生
思考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二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处。
看书P38"拓宽视野",得出: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通过复习,引导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优质课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
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及分子的特性;
(1)会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学情分析
微观粒子的知识较为抽象,而初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粒子的性质,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联系。
3重点难点
分子的特性;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4教学过程
4.1
教学活动
1【导入】
老师小时候常会淘气的把糖块放入水中,你们是否也这样做过?少量的砂糖加到一杯水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中的一种——分子,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这些微粒我们以后在学习,今天接触到的物质如水、酒精全都是由相应分子构成。
2【活动】体验感受。
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教学设计科学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内容: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子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分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 实验操作:准确进行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
- 观察能力: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分析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
⑥ 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 案例分析:运用分子概念解释宏观现象
- 重点难点解析: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⑦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相关问题,分享观点和想法
- 成果分享: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交流和互动
6. 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顺序、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时间安排、学生讨论和互动的时间安排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详细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气体膨胀导致容器破裂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分子的奥秘。
⑧ 激发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 生动实验:观察分子相关的实验现象,引发兴趣
- 实例讲解:通过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心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点,以及分子在实际中的应用。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最小粒子,构成了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的运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而分子的运动是化学反应发生的基础。在实际应用中,分子概念帮助我们解释了许多宏观现象,如气体膨胀和溶解。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分子的组成和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来加深对分子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我们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在小组讨论和成果分享中,我们提高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最后,我们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的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建立分子、原子,完成对化学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2)、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教学方法】
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合作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引入)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它们的性质也不同。
(提问)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特征呢?(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微粒间有空隙)
(创设情景)(提问)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呢?阅读教材P63图3-6
(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
(小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
我们今天首先学习分子
(板书)专题一分子
(创设情景)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金秋十月桂花香、“流感”、“非典”时期带上口罩、
(提问)什么是分子呢?
(板书)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由氢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强调是保持化学性质,是否保持物理性质呢?氧气是无色的,而液氧是淡蓝色的)
分子有什么特点呢?阅读教材P64第二段
(归纳) 2、分子的特点: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滴水中含有1.67X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3.0X10-26千克)
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初中化学中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呢?(氢气、氮气、氧气、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提问)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吗?用化学式表示氢分子?
(提问)2个水分子如何表示?2H
O
2
(提问)用分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水受热汽化和电解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分析空气和冰和水的分子构成?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解释:
(1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2)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小结)作业:P70 2
(课堂作业)
构成的,氧气由__________构成的,
1、水由
____________
二氧化硫是由_______构成的; 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是_________。
2、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A、二氧化硫
B、液氧
C、空气
D、二氧化碳
3、小林同学用凉开水养鱼,不一会儿鱼全死了。
下列解释合理的
是
()
A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分子;B、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元素
C、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水分子
4、用分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水受热汽化和电解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5 液氧和氧气的状态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6、在一个玻璃杯中装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
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了,液面比原来的水平线低了。
通过这一现象说明了分子有哪些性质?
-作业。